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理念、现实与制度同构 被引量:63
1
作者 许长青 卢晓中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8-36,共9页
粤港澳大湾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高等教育融合发展是提高湾区软实力的重要途径。粤港澳三地高等教育具有互补性与区位性,高等教育合作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但三地高等教育空间异质性明显,高等教育融合发展存在一些障碍。要推动湾区高等... 粤港澳大湾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高等教育融合发展是提高湾区软实力的重要途径。粤港澳三地高等教育具有互补性与区位性,高等教育合作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但三地高等教育空间异质性明显,高等教育融合发展存在一些障碍。要推动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就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国民教育、战略规划等强制性制度同构;实施教育联盟、大学集群等模仿性制度同构;建立合作平台、拓展合作模式、健全制度保障等规范性制度同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高等教育 制度同构
原文传递
街头官僚如何推动政策创新?——基层卫生服务领域中的创新案例研究 被引量:49
2
作者 黄扬 陈天祥 《公共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4-86,170,共14页
在我国,位处基层的街头官僚充满了创新活力,源于街头层面的政策创新也在各个领域遍地开花。通过串联政策企业家与街头官僚的理论节点,构建了街头官僚推动政策创新的"多重动机-工具选择-层级窗口"分析框架,并借助对基层卫生服... 在我国,位处基层的街头官僚充满了创新活力,源于街头层面的政策创新也在各个领域遍地开花。通过串联政策企业家与街头官僚的理论节点,构建了街头官僚推动政策创新的"多重动机-工具选择-层级窗口"分析框架,并借助对基层卫生服务创新案例的深描,清晰呈现了街头官僚的创新细节及其组织基础:就创新动机而言,街头官僚的创新活动是压力型体制下完成任务、锦标赛体制下打造亮点、象征性赋权下获取资源,以及共同体认同下提升服务等多重动机相互交织的产物;在组织模式方面,由街头官僚们凝聚而成的政策企业家集体是基于目标一致、观念一致和优势互补等因素的有机团结;在创新活动的工具选择上,街头官僚通过数据感知和反馈网络识别问题,借助信息重组和议题连接来建构问题,采取回应式创新和差异强化等策略开展创新方案的规划,并运用场域创建和亮点展示等工具对其方案加以营销;就政策之窗而言,街头官僚所面临的政策窗口有显著的层级之分,只有当地方窗口与国家窗口均已开启且相互匹配后,创新方案方能被上级部门接纳与推广。本文回应了政策企业家研究中的"街头盲点",也有助于推进街头官僚理论的本土化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街头官僚 政策创新 政策企业家 公共卫生服务 政策窗口
原文传递
技术自主性与国家形塑国家与技术治理关系研究的政治脉络及其想象 被引量:47
3
作者 陈天祥 徐雅倩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7-168,共32页
技术治理进入国家视野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相关研究先后拓展和增加了专家治国、技术官僚、信息技术和微观政治等概念,并分化为两个研究维度:一是一以贯之的国家如何以“技术性方式”进行治理;二是由“信息技术在政府应用”这一研究... 技术治理进入国家视野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相关研究先后拓展和增加了专家治国、技术官僚、信息技术和微观政治等概念,并分化为两个研究维度:一是一以贯之的国家如何以“技术性方式”进行治理;二是由“信息技术在政府应用”这一研究分支发展而来,分析国家如何将新技术手段引入治理。其中,前者是技术治理概念的逻辑起点,本文从这一起点展开分析国家与技术治理的关系,试图还原技术治理的本来面貌。基于技术治理具有自身发展和运作的自主性,国家与技术治理关系呈现三种基本形态:“吸纳”状态下国家对“可控”技术治理的应用、“扩散”状态下国家对“自主”技术治理的干预和“分途”状态下国家对“失控”技术治理的监管。最后,本文还进一步提出“超越技术治理”的两种路径构想,由此系统呈现了国家与技术治理相互形塑的整体图景,为技术治理研究提供了新的反思与关注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治理 国家治理 自主性 政治脉络 市场野性
下载PDF
价值共识、现状偏好与政策变迁——以中国卫生政策为例 被引量:42
4
作者 吴文强 郭施宏 《公共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6-57,155-156,共12页
公共政策变迁的既有研究过多关注政策变迁的技术理性和利益逻辑,相对忽视了政策变迁的类型分析及价值、偏好等因素对政策变迁的影响。通过借鉴倡议联盟框架的部分观点和研究思路,本文从政策主体的价值情感心理系统入手,选择“价值共识... 公共政策变迁的既有研究过多关注政策变迁的技术理性和利益逻辑,相对忽视了政策变迁的类型分析及价值、偏好等因素对政策变迁的影响。通过借鉴倡议联盟框架的部分观点和研究思路,本文从政策主体的价值情感心理系统入手,选择“价值共识水平”和“政府现状偏好”作为理解和分析公共政策变迁类型的两个重要维度,从而识别出公共政策变迁的四种基本类型——政策维持、政策更续、政策叠加和政策替代。为深入揭示价值共识水平、政府现状偏好如何在现实条件下塑造不同的政策变迁类型,以中国卫生政策为典型案例展开分析并发现:公共政策变迁的四种类型在实体政策中是客观存在的;在政策变迁过程中,价值共识水平的变化可以产生政策变迁的内在动力,而政府现状偏好直接制约政策价值取向和政策工具类型的变动。本文力图建立一个关于政策变迁的更富解释力的因果关系模型,对理解和认识公共政策变迁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共识 政府 现状偏好 政策变迁
原文传递
中国市场监管改革70年的变迁经验与演进逻辑 被引量:30
5
作者 刘亚平 苏娇妮 《中国行政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5-21,共7页
回溯新中国成立以来市场监管机构改革的探索,可以分为行业主管、独立监管和统筹监管三个阶段,市场监管理念则经历了从最初的限制市场,到有序竞争,再到宽准入严监管的变迁,这一演进的逻辑实际上反映了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角色和定位的转... 回溯新中国成立以来市场监管机构改革的探索,可以分为行业主管、独立监管和统筹监管三个阶段,市场监管理念则经历了从最初的限制市场,到有序竞争,再到宽准入严监管的变迁,这一演进的逻辑实际上反映了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角色和定位的转变,反映了中国对市场监管的探索和创新。但是,监管职能交叉等问题仍难以仅靠简单的机构撤并予以解决,未来的努力还需要放在监管理念的共识,综合协调机构的定位,监管的激励机制的调整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场监管 统筹监管 监管激励 政府、市场、社会关系
原文传递
我们应该关注什么:关于公共行政学“大问题”的争论 被引量:18
6
作者 何艳玲 汪广龙 《中国行政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43-49,共7页
身份危机一直困扰着公共行政学,由此也产生了诸多关于什么是公共行政学"大问题"的争论。对公共行政学大问题的回答并不主要依赖于我们的知识视野和理论建构,相反它可能更依赖于我们的信仰,依赖于我们如何认识公共行政在社会... 身份危机一直困扰着公共行政学,由此也产生了诸多关于什么是公共行政学"大问题"的争论。对公共行政学大问题的回答并不主要依赖于我们的知识视野和理论建构,相反它可能更依赖于我们的信仰,依赖于我们如何认识公共行政在社会中的身份和角色。依据范畴(boundary)、焦点(core)、关键词(key words)与论题(issue)等四个要素,公共行政大问题可界定为三个维度:制度层面的"合法行政"大问题所回答的是,公共行政始于何处;组织层面的"有效行政"大问题所回答的是:公共行政自身如何运行;价值层面的"责任行政"所回答的问题是:公共行政归于何处。公共行政学"大问题"之所以是一个问题,并不是因为我们找不到答案,而是因为这本身可能就不存在一个标准的答案。公共行政学能否回答这些"大问题",与公共行政学的知识获得模式紧密相关,也与研究者的理论自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行政学 合法行政 有效行政 责任行政
原文传递
清季民初的国民语义与国家想象——以citizen、citizenship汉译为中心的论述 被引量:16
7
作者 郭忠华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3-87,156,共15页
民族国家是近代中国国家建构的基本目标。通过创造性地将西方citizen和citizenship概念译成"国民",晚清和民国初年的知识分子想象了不同的国家建构路径和民族国家图景。清季部分知识分子从"国家主义"的角度翻译和创... 民族国家是近代中国国家建构的基本目标。通过创造性地将西方citizen和citizenship概念译成"国民",晚清和民国初年的知识分子想象了不同的国家建构路径和民族国家图景。清季部分知识分子从"国家主义"的角度翻译和创造"国民"语义,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传统的国民性和催生了现代公民意识,但其真正的目标在于建立强大的现代主权国家,国权高于民权。在反思清季国家建构方略的基础上,民初部分知识分子从"个人主义"的角度翻译和创造"国民"语义,企图从个性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角度更加彻底地催生个体的"个人主义"思想,建立类似于西方自由主义国家的民族国家。清季民初"国民"概念的移译表明了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翻译现代性"现象,即重要术语翻译的过程同时也是现代性生成的过程,它参与了社会转型过程中权力、思想和政治发展前景的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TIZEN CITIZENSHIP 国民 国家主义 个人主义
原文传递
“罗湖模式”何以得到青睐?——基于政策创新扩散的视角 被引量:13
8
作者 岳经纶 惠云 王春晓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7-63,共7页
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已有研究或较少从政策创新扩散视角关注医改问题,或仅就医改创新扩散的部分作用机制予以探究,尚未建立更具系统性和整合性的分析框架。本文以深圳"罗湖模式"为例,从政策扩散... 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已有研究或较少从政策创新扩散视角关注医改问题,或仅就医改创新扩散的部分作用机制予以探究,尚未建立更具系统性和整合性的分析框架。本文以深圳"罗湖模式"为例,从政策扩散主体、客体与扩散路径三方面探究地方医改政策的创新扩散机制。研究发现,罗湖模式之所以得到青睐并推广至全国,与政策企业家的推动、政策自身属性和各级政府部门间的协作配合密不可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湖模式 创新扩散 政策企业家 政策属性 府际关系
原文传递
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中的“双向赋能”——以华北A县矛盾纠纷治理创新为例 被引量:9
9
作者 张紧跟 张旋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3-62,共10页
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是以乡村治理现代化为目标,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资源优势转化为乡村治理效能的过程。基于“制度-治理-生活”的分析框架,华北A县“平安周例会”矛盾纠纷治理创新实践中呈现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的“双向赋能”样态:基层党... 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是以乡村治理现代化为目标,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资源优势转化为乡村治理效能的过程。基于“制度-治理-生活”的分析框架,华北A县“平安周例会”矛盾纠纷治理创新实践中呈现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的“双向赋能”样态:基层党建通过整合资源、价值引领、激活主体构建共治格局实现了乡村有效治理;在此基础上,增进了党的动员、回应与组织能力,有力巩固了党的领导核心地位。这一实践探索彰显基层党建开始着眼农民日常生活问题化的实践情境,以党建工作制度化撬动乡村治理、以社会再生产巩固政党权威,建构适应型党建,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与乡村有效治理融合推进,从而使得整合社会与激活社会的双重目标实现了有机统一。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双重逻辑的融通,既对目前意义宽泛的党建引领机制进行了精细化学理建构,也为增进党建引领实践效能提供了新的路径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建引领 乡村治理 双向赋能
下载PDF
在象征与现实之间:经济绩效中的合法性逻辑 被引量:13
10
作者 王磊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9-124,共16页
以经济绩效为基础的合法性逻辑展现了国家有效性对于国家统治证成的意义。但就经济绩效与合法性之间关系的传统研究及其判断方式,却表现出概念辨识、因果逻辑方面的混乱,从而对国别背景下的结论分野现象诠释乏力。以当代中国为观察对象... 以经济绩效为基础的合法性逻辑展现了国家有效性对于国家统治证成的意义。但就经济绩效与合法性之间关系的传统研究及其判断方式,却表现出概念辨识、因果逻辑方面的混乱,从而对国别背景下的结论分野现象诠释乏力。以当代中国为观察对象,经济绩效中所具有的结构性特质被挖掘和呈现,从而在微观绩效和宏观绩效及其合法化机制的两种进路上形成了绩效合法性的中国式逻辑叠加。通过对这一逻辑叠加内在机制的剖析,绩效因素并不必然构成绩效合法性的逻辑起点;绩效及其生产行为的背后存在着相应的观念支持——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从而框定了国家与社会可以共同接受的绩效行为与目标,表明了经济绩效与合法性之间关系的判别将面临着更复杂的情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绩效 绩效合法性 微观绩效 宏观绩效 象征
原文传递
教育公平与重点高校招生名额分配--基于国内39所“985”高校招生计划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许长青 梅国帅 +1 位作者 周丽萍 张河森 《教育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17,共8页
基于国内39所"985"高校2016年招生计划的研究发现:"985"高校招生指标地区分配的总体较公平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各"985"高校招生计划指标分配不公平问题;现有各"985"高校招生计划制定原则尚... 基于国内39所"985"高校2016年招生计划的研究发现:"985"高校招生指标地区分配的总体较公平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各"985"高校招生计划指标分配不公平问题;现有各"985"高校招生计划制定原则尚不统一,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区间录取机会公平;部分"985"高校属地招生比重过大,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弥补本地区在"985"高校招生名额指标分配过程中的弱势地位。研究得到的基本结论是我国高等教育公平得到提升的同时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分配区域不平等问题突出。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机会公平,促进高等教育平等发展,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强对"985"高校招生计划的宏观调控,监察"985"高校招生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高等教育机会公平政策的落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85”高校 招生名额分配 地区差异 教育公平
下载PDF
中华文化的终极情感价值及其共同体意识传播 被引量:11
12
作者 景怀斌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7-65,90,共10页
人独特的脑生理机制带来了人的终极需求,这只能通过文化的情感价值系统,尤其是终极情感价值满足并形构人的意义系统。终极情感价值作为文明共同体的根基性理念或轴心,在共同体意识培育中发挥巨大的精神作用。中华文化在独特的地理和历... 人独特的脑生理机制带来了人的终极需求,这只能通过文化的情感价值系统,尤其是终极情感价值满足并形构人的意义系统。终极情感价值作为文明共同体的根基性理念或轴心,在共同体意识培育中发挥巨大的精神作用。中华文化在独特的地理和历史时空中形成自然精神崇拜,表现出"生生""人仁""和合"的终极情感价值及其价值系统。这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具有重要启示:以终极情感价值统领共同体意识培育与传播,文化的层次性决定着传播的分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极观 中华文化 共同体意识 和合
下载PDF
新常态下的中国教育公平问题探讨:基于社会流动的视角 被引量:9
13
作者 许长青 《教育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16,共9页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合理的社会流动是中国摆脱"中等收入陷阱"、激发创新活力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实证研究表明,我国教育基尼系数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教育变得越来越公平;我国父代收入对子代具有显著影响,代际收入流动性逐...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合理的社会流动是中国摆脱"中等收入陷阱"、激发创新活力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实证研究表明,我国教育基尼系数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教育变得越来越公平;我国父代收入对子代具有显著影响,代际收入流动性逐渐变小,尽管近几年有上升趋势,但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教育公平与代际收入流动性之间呈现单向因果关系。进一步推动教育公平,政府部门须采取措施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完善教育资助体系,为弱势群体向上流动提供保障;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确保教育机会公平;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动态收入公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公平 社会流动 教育基尼系数 代际收入流动性
下载PDF
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空间”及其构建 被引量:8
14
作者 景怀斌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 2018年第1期25-36,共12页
"自然"与"社会"有实质性差异,社会科学成果的衡量标准应是深刻性与通透性。社会科学研究要达此境界标准,研究问题的构建具有决定性作用。"问题空间"概念,即研究者在学术意图推动下形成的关于研究任务、... "自然"与"社会"有实质性差异,社会科学成果的衡量标准应是深刻性与通透性。社会科学研究要达此境界标准,研究问题的构建具有决定性作用。"问题空间"概念,即研究者在学术意图推动下形成的关于研究任务、研究内容及其变量关系、研究方法等等的心理集合状态,具有社会与人文、现实问题与学科解释、"客观"与"主观"等交叉性。"问题空间"构建是围绕研究任务、问题的功能—因素—结构互动、往复的过程,其构建应遵循问题中心、学科思维,"时地人"通情,理论和学科反思,研究者首先应被研究等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科学 问题空间 研究方法 华莱士科学环
原文传递
超越机构重组:走向调适性监管 被引量:8
15
作者 刘亚平 文净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16,共7页
本文将1992年以后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划分为开放式监管、分环节互补式监管、综合协调互补式监管、集权互补式监管四个阶段。尽管监管机构不断重组,监管权力从分散走向集中,依赖发证的监管方式却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监管方式的选... 本文将1992年以后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划分为开放式监管、分环节互补式监管、综合协调互补式监管、集权互补式监管四个阶段。尽管监管机构不断重组,监管权力从分散走向集中,依赖发证的监管方式却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监管方式的选择是监管理念的体现,"发证式监管"反映的是一种静态的政府"全能主义"监管理念。本文认为,破除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困境,必须超越机构重组,引入调适性监管理念,认识到监管并非一劳永逸,而是动态性的,必须能够随着时间变化、科学技术进步、认知水平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将新的信息和技术进步不断整合进监管中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构重组 “发证式监管” 调适性监管
下载PDF
新中国社会政策70年的演进、成效与挑战 被引量:7
16
作者 黄博函 岳经纶 《社会工作》 CSSCI 2019年第5期39-51,108,109,共15页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政策70年的变迁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且呈现出与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相一致的特征。即不同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经济发展状况各不相同,因而社会政策发展也呈现出了不同的阶段计生特征。本文尝试依据...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政策70年的变迁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且呈现出与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相一致的特征。即不同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经济发展状况各不相同,因而社会政策发展也呈现出了不同的阶段计生特征。本文尝试依据政策环境、政策目标、政策创新、政策特征和政策效果等维度,对这四个不同阶段的社会政策体系进行分析,力图宏观地展现中国社会政策发展的历史过程、变化的动力,以及对中国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为了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了建设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我国的社会政策体系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政策 社会福利 美好生活
下载PDF
共享经济发展与政府治理挑战 被引量:7
17
作者 叶林 杨雅雯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3-49,共7页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共享经济迅速发展,激活经济剩余,改变着居民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进而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和新业态,推动传统经济升级转型。但共享经济所固有的内在缺陷,以及传统的监管方式的落后,给政府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在梳理当前...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共享经济迅速发展,激活经济剩余,改变着居民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进而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和新业态,推动传统经济升级转型。但共享经济所固有的内在缺陷,以及传统的监管方式的落后,给政府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在梳理当前共享经济内涵、分类的基础上,探讨了共享经济给居民生活、社会发展带来的正面影响,同时指出共享经济给政府治理带来的难题。据此,提出政府要正确认识并大力扶持共享经济的发展,建立政府、企业、民众协同治理机制,形成包容、高效、规范、和谐的政府治理环境,以促进共享经济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享经济 政府监管 协同治理 互联网技术
下载PDF
福利国家视角下的中国公民生育意愿——基于CFPS2018的定量分析
18
作者 赵静 钟本章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34-48,共15页
生育关乎人口结构和社会经济发展,而生育意愿是生育行为的基础。在目前中国偏低的生育率背景下,关注并解释公民的生育意愿具有理论必要性和现实紧迫性。既有研究多从社会视角强调个人或家庭基本特征对公民生育意愿的影响,但较少用福利... 生育关乎人口结构和社会经济发展,而生育意愿是生育行为的基础。在目前中国偏低的生育率背景下,关注并解释公民的生育意愿具有理论必要性和现实紧迫性。既有研究多从社会视角强调个人或家庭基本特征对公民生育意愿的影响,但较少用福利国家这个塑造公民利益和行为的因素去解释生育意愿。从理论上看,福利国家不同类型的福利供给可能对公民生育意愿产生不同影响。具体地,就养老、医疗这两类基础国家福利而言:养老福利供给可能使国家养老替代养儿防老,从而抑制公民生育意愿;而医疗福利供给既可能与养老福利供给发挥的作用类似,也可能在短期内使生育投入获得更多的家庭预算从而释放公民生育意愿。对此,利用CFPS2018调查数据进行检验后发现:不论是养老福利还是医疗福利,都会对中国公民的生育意愿产生抑制作用。这不仅从理论上为生育意愿研究提供了一个来自国家视角的解释变量,还启示政策制定者应审慎考虑必要的国家福利供给与健康的劳动力结构之间的平衡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育意愿 福利国家 养老保险 医疗保险
下载PDF
如何提升政府回应性:地方行政改革的策略和逻辑——基于M市行政服务中心建设过程的历时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朱亚鹏 何莲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4-59,共6页
当前经济社会急剧转型、公众需求复杂多变,通过改革行政体制来提升政府治理回应性,已成为提升治理能力、建立现代化治理体系的共识。然而,政府回应性的提升,不仅需要恰当的改革方案,更仰赖于有效的政策执行。基于对粤港澳大湾区M市的行... 当前经济社会急剧转型、公众需求复杂多变,通过改革行政体制来提升政府治理回应性,已成为提升治理能力、建立现代化治理体系的共识。然而,政府回应性的提升,不仅需要恰当的改革方案,更仰赖于有效的政策执行。基于对粤港澳大湾区M市的行政服务中心改革历史的分析,展示地方政府推动行政体制改革、提升政府回应性的行动策略,有助于总结影响地方政府回应性提升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地方领导人的执政理念、组织完善程度和执行能力是促使行政改革沿着提升地方政府回应性轨道推进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回应 行政服务中心 行政改革
下载PDF
全民基本收入与全民基本服务——当代两大社会政策思潮的比较与论争 被引量:5
20
作者 岳经纶 吴高辉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91-202,288,共13页
社会政策旨在以集体方式来干预个人问题。21世纪以来的金融风暴、技术变革、气候变化以及新冠疫情等诸多世界性事件都预示着人类处于一个高度不确定和充满不安全感的生存环境中,并导致全球贫困与不平等现象的恶化。那么,如何通过人类社... 社会政策旨在以集体方式来干预个人问题。21世纪以来的金融风暴、技术变革、气候变化以及新冠疫情等诸多世界性事件都预示着人类处于一个高度不确定和充满不安全感的生存环境中,并导致全球贫困与不平等现象的恶化。那么,如何通过人类社会的集体行动来增加个人的安全感并减缓贫困与不平等呢?对此,基本收入与基本服务理念做出了回应。前者强调21世纪经济体系结构性变化中的缴费型社会保险式微而无法给人们提供经济和社会安全感,因而需要提供覆盖全民的、作为权利的基本收入;后者则突出因战后所形成的普遍服务理念与政策的衰落而导致的对人们共同需要满足的忽视,因而提倡通过全民基本服务的方式发挥集体责任来满足人们的共同需要。基本服务概念与基本收入概念相伴而生,但是它们源自不同的理论脉络与社会压力,因而各有其主张和理论依据,不过两者并不完全冲突。本研究试图梳理、考察和比较这两种新的社会政策理念与计划,以丰富中国社会政策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收入 基本服务 贫困与不平等 社会政策 不安全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