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胚胎干细胞实验模型评价塑化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胚胎毒性 被引量:2
1
作者 李付贵 陈京 +2 位作者 程伟民 季明芳 项鹏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15年第12期1873-1876,共4页
目的应用胚胎干细胞实验模型初步评价塑化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胚胎毒性。方法体外培养小鼠胚胎干细胞E14TG2a和小鼠成纤维细胞3T3,MTT法检测阳性对照5-氟尿嘧啶、阴性对照青霉素G和受试物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E14TG2a细胞和3T3细胞的细... 目的应用胚胎干细胞实验模型初步评价塑化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胚胎毒性。方法体外培养小鼠胚胎干细胞E14TG2a和小鼠成纤维细胞3T3,MTT法检测阳性对照5-氟尿嘧啶、阴性对照青霉素G和受试物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E14TG2a细胞和3T3细胞的细胞毒性,计算3种化合物对E14TG2a细胞和3T3细胞的半数生长抑制浓度值IC503T3、IC50E14TG2a;采用悬滴-悬浮-贴壁法体外诱导胚胎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根据浓度-反应曲线计算3种化合物对E14TG2a细胞的半数分化抑制浓度值ID50E14TG2a。利用胚胎毒性预测模型预测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胚胎毒性。结果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E14TG2a细胞和3T3细胞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其IC503T3和IC50E14TG2a分别为(321.20±8.60)μg/ml和(180.60±4.84)μg/ml。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E14TG2a细胞的分化亦有抑制作用,其ID50E14TG2a为(34.40±3.91)μg/ml。根据EST预测模型计算得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为弱胚胎毒性。结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为弱胚胎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干细胞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胚胎毒性
原文传递
细胞间相互作用影响iPSc来源肝细胞的成熟
2
作者 王鼎 郭丽媛 李伟强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2016年第11期1344-1350,共7页
获得功能性的肝细胞可用于研究肝细胞再生机理,并可为细胞移植和药物筛选提供生物材料。该研究采用四步法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成肝细胞,比较传代和不传代分化细胞的形态和肝细胞特异标志的差异表达。结果发现,利用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可... 获得功能性的肝细胞可用于研究肝细胞再生机理,并可为细胞移植和药物筛选提供生物材料。该研究采用四步法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成肝细胞,比较传代和不传代分化细胞的形态和肝细胞特异标志的差异表达。结果发现,利用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可获得白蛋白(albumin,ALB)阳性的成熟肝细胞,不传代法获得的细胞更接近于肝细胞形态,两组均获得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和ALB阳性表达的细胞;GATA6(GATA binding protein 6)和HNF4A(hepatocyte nuclear factor 4 alpha)表达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但不传代法分化细胞的AFP和ALB表达量高于传代法,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提示,细胞因子与细胞间、多细胞间相互作用等因素影响多能干细胞的分化,细胞间相互作用有利于肝细胞定向诱导分化过程中肝细胞的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多能干细胞 诱导分化 细胞连接 肝细胞 肝细胞成熟
原文传递
抗肌萎缩蛋白基因非缺失/重复突变引起的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操基清 张成 +8 位作者 冯善伟 杨娟 李智 张萌 李少英 孙筱放 王艳云 郑明缨 孔杰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08-312,共5页
目的探讨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BMD)的基因突变类型,增加对抗肌萎缩蛋白基因非缺失/重复突变引起BMD的认识。方法收集2例BMD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多重连接依赖式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 目的探讨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BMD)的基因突变类型,增加对抗肌萎缩蛋白基因非缺失/重复突变引起BMD的认识。方法收集2例BMD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多重连接依赖式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 assay, MLPA) )方法对抗肌萎缩蛋白基因进行分析,并对其肌肉进行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染色及电镜检测。结果2例患者经MLPA方法检测抗肌萎缩蛋白基因均呈非缺失/重复突变类型,肌肉活检光镜和电镜均呈肌营养不良改变。例1患者染色示肌膜dystrophin大部分呈不连续弱阳性,部分为阴性。例2患者染色示肌膜dystrophin-C为阴性,dystrophin—N为阳性。结论对于抗肌萎缩蛋白基因非缺失/重复突变的临床症状较轻的患者,进行肌肉活检和抗肌萎缩蛋白免疫组化将有助于明确诊断BMD及判断其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肌萎缩蛋白基因 非缺失/重复突变 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 临床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