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线粒体分裂抑制剂对心肺复苏后脑功能及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李毅 王鹏 +1 位作者 林嘉莉 黄子通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950-954,共5页
目的探讨线粒体分裂抑制剂1(mdivi-1)在复苏后大鼠脑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5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n=8)、心搏骤停模型组(CA组,n=14)、二甲基亚砜对照组(DMSO组,n=14)和mdivi-1组... 目的探讨线粒体分裂抑制剂1(mdivi-1)在复苏后大鼠脑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5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n=8)、心搏骤停模型组(CA组,n=14)、二甲基亚砜对照组(DMSO组,n=14)和mdivi-1组(n=14)。以窒息法诱导大鼠CA后进行心肺复苏(CPR);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mdivi-1组静脉注射1.2mg/kgmdivi-1进行干预,DMSO组注射等体积0.1%DMSO。复苏后24、48和72h,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复苏后72h留取各组大鼠脑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海马组织病理学改变,并计数正常神经元;采用原位末端缺刻标记法(TUNEL)检测海马组织神经元凋亡;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Blot)检测线粒体和胞质中细胞色素c(Cyt—C)蛋白表达。结果各实验组复苏后NDS评分逐渐升高;CA组复苏24、48、72hNDS评分较Sham组明显降低(分:51.5±3.7比80.0±0.0,59.3±3.6比80.0±0.0,66.7±2.6比80.0±0.0,均P〈0.05);海马CA1区正常椎体神经元明显减少(个/HP:4.4±1.1比23.1±4.0,P〈0.05),神经元凋亡指数明显增加[(86.9±6.9)%比(3.4±0.8)%,P〈0.05],线粒体Cyt—C表达明显减少(A值:0.46±0.18比1.00±0.00,P〈0.05),胞质Cyt—C表达明显增加(A值:6.65±0.21比1.00±0.00,P〈0.05)。Mdivi-1组复苏后24h和48hNDS评分较CA组有所提高(分:55.2±3.3比51.5±3.7,64.7±2.4比59.3±3.6,但均P〉0.05),72h时NDS评分明显提高(分:74.5±2.3比66.7±2.6,P〈0.05);海马CA1区正常椎体神经元明显增加(个/HP:16.2±2.4比4.4±1.1,P〈0.05),神经元凋亡指数明显降低[(42.3±3.9)%比(86.9±6.9)%,P〈0.05],线粒体Cyt—C表达明显增加(A值:0.83±0.22比0.4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搏骤停 心肺复苏 线粒体分裂抑制剂 细胞色素C 凋亡
原文传递
应用平均幅度差函数之和分析心电信号对除颤最佳时机的预测价值
2
作者 刘远山 林帆荣 +3 位作者 陈煜嘉 黄子通 蒋龙元 杨正飞 《广东医学》 CAS 2024年第9期1106-1112,共7页
目的应用平均幅度差函数之和(the sum of average magnitude difference function,SAMDF)处理室颤的心电信号,通过与常用预测除颤时间方法振幅谱面积(amplitude spectrum area,AMSA)进行对比找到预测除颤时间更优的方法。方法应用56头重... 目的应用平均幅度差函数之和(the sum of average magnitude difference function,SAMDF)处理室颤的心电信号,通过与常用预测除颤时间方法振幅谱面积(amplitude spectrum area,AMSA)进行对比找到预测除颤时间更优的方法。方法应用56头重(40±5)kg雄性家猪,诱导室颤后进行10 min未处理的室颤、6 min的心肺复苏和除颤。在室颤和心肺复苏过程当中会记录每1 min SAMDF和AMSA的数据并记录下来。进而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应用单向方差分析(one-way analyses of variance,one-way ANOVA)以及正负样本散点图的比较,以此说明两者均能优化最佳除颤时间。比较除颤成功组(Group R)和除颤失败组(Group N)的SAMDF和AMSA的数值以说明两者预测除颤成功的能力。结果散点图显示SAMDF和AMSA均能够区分阳性和负样本(P<0.001)。ROC曲线显示SAMDF(AUC=0.801,P<0.001)和AMSA(AUC=0.777,P<0.001)一样有着相同的能力预测最佳除颤时间。两组SAMDF和AMSA数值比较,Group R的SAMDF和AMSA数值明显高于Group N(P<0.001)。结论SAMDF在优化预测除颤时机方面具有很高的潜力,并且可以作为AMSA等现有有效预测除颤时机特征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均幅度差函数之和 振幅谱面积 心电信号 预测除颤时机
下载PDF
二氮嗪对心肺复苏后脑线粒体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吴海东 王鹏 +3 位作者 黄勇 吴满辉 林嘉莉 黄子通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86-691,共6页
【目的】探讨二氮嗪能否通过开放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mito KATP)起到抗氧化应激和保护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减轻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脑细胞损伤。【方法】经窒息诱导的心脏停搏(CA)和心肺复苏(CPR)成功的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24只,... 【目的】探讨二氮嗪能否通过开放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mito KATP)起到抗氧化应激和保护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减轻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脑细胞损伤。【方法】经窒息诱导的心脏停搏(CA)和心肺复苏(CPR)成功的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24只,恢复自主循环(ROSC)后30 min,用抽签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分别为载体(Vehicle)组:给予0.1mol/L二甲基亚砜(DMSO)1 m L腹腔注射;二氮嗪(DZ)组:给予DZ(10 mg/kg)腹腔注射(DZ溶解在0.1 mol/L DMSO 1 m L中,下组相同);DZ+5-羟基癸酸盐(DZ+5-HD)组:给予DZ(10 mg/kg)腹腔注射,同时给予5-HD(5 mg/kg)腹腔注射。另设假手术组(Sham)5只。手术后或复苏后24 h处死各组动物,取脑皮质进行丙二醛(MDA)、活性氧族(ROS)和超氧化物歧化酶2(SOD2)检测,提取线粒体测定呼吸控制率(RCR)和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脑皮质超微结构。【结果】复苏后24 h脑组织MDA和ROS浓度升高,SOD2活性下降,RCR下降,线粒体结构出现损坏;DZ干预后MDA和ROS浓度下降,SOD2活性上升,RCR上升,线粒体结构得到保护;但经5-HD共同干预后DZ的保护作用被取消。【结论】DZ通过开放mito KATP通道可起到抗氧化应激损伤、保护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作用,减轻复苏后脑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脑损伤 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 二氮嗪
下载PDF
心肺脑复苏研究模型:从细胞到高端模拟人 被引量:5
4
作者 文才 余涛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21,共6页
心肺脑复苏技术的发展成功挽救了无数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命。然而,尽管过去的几十年问我们对心肺脑复苏领域的研究和认识有了长足的发展,却仍仅是其冰山一角。
关键词 心肺脑复苏技术 模拟人 细胞 模型 心脏骤停
原文传递
内源性一氧化碳在心肺复苏后大鼠心肌氧化应激损伤中的变化及作用 被引量:3
5
作者 姚蓝 刘远山 +3 位作者 王鹏 罗礼云 方向韶 黄子通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39-1043,I0001,共6页
目的研究内源性一氧化碳(CO)在心肺复苏(CPR)后大鼠心肌氧化应激损伤中的变化,并探讨心肌氧化应激损伤是否与内源性CO及血红素加氧酶-1(HO-1)表达相关。方法将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复苏后1h组(ROSC1h组... 目的研究内源性一氧化碳(CO)在心肺复苏(CPR)后大鼠心肌氧化应激损伤中的变化,并探讨心肌氧化应激损伤是否与内源性CO及血红素加氧酶-1(HO-1)表达相关。方法将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复苏后1h组(ROSC1h组),复苏后3h组(ROSC3h组),复苏后24h组(ROSC24h组)。Sham组只进行手术操作,不进行致颤及CPR。其余三组大鼠均诱导8min室颤及6minCPR。检测各组大鼠心功能、血清CK—MB、心肌组织活性氧(ROS)及丙二醛(MDA)水平;观察心肌组织CO水平、心肌HO-1蛋白水平及HO-1mRNA表达;分析CPR后大鼠心肌氧化应激损伤与心肌CO水平、HO-1表达的相关性。结果与Sham组比较,ROSC1h组、3h组及24h组心功能损伤明显,血清CK—MB水平提高(P〈0.05)。大鼠ROSC1h组及3h组心肌ROS及MDA水平均明显高于Sham组(P〈0.01);ROSC24h组心肌MDA水平高于Sham组(P〈0.01)。ROSC1h组和3h组心肌组织CO水平、HO-1蛋白水平及HO-1mRNA水平较Sham组升高明显(P〈0.01)。ROSC24h组心肌CO及HO-1蛋白水平明显高于Sham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PR后心肌组织CO水平与心肌组织HO-1蛋白的表达及HO-1mRNA水平呈正相关(P〈0.01);心肌组织MDA水平与心肌组织CO水平、HO-1蛋白表达及HO-1mRNA水平均呈正相关(P〈0.01);心肌组织ROS水平则与心肌组织CO水平及心肌组织HO-1mRNA水平呈正相关(P〈0.01)。结论室颤大鼠CPR后心肌内源性CO水平及心肌HO-1表达可明显增加,与复苏后心肌氧化应激损伤水平呈明显正相关。复苏后过度ROS的产生可能是CO及HO-1水平上调的诱发因素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CPR) 一氧化碳(CO) 活性氧(ROS) 血红素加氧酶-1(HO-1) 自主循环恢复(ROSC)
下载PDF
缺血期亚低温保存再灌注后心肌细胞收缩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李恒 杨正飞 +5 位作者 符岳 朱军 姜骏 余涛 方向韶 黄子通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143-1148,共6页
目的探讨缺血期亚低温对常温再灌注后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本实验在中山大学心肺脑复苏研究所完成。取50只SD新生1—2d乳鼠心脏,建立心肌细胞体外模型,利用氧糖剥夺(oxygen and glncose deprivation,OGD)和氧糖恢... 目的探讨缺血期亚低温对常温再灌注后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本实验在中山大学心肺脑复苏研究所完成。取50只SD新生1—2d乳鼠心脏,建立心肌细胞体外模型,利用氧糖剥夺(oxygen and glncose deprivation,OGD)和氧糖恢复(oxygen and glucoserestoration,OGR)模拟缺血一再灌注过程。将细胞随机(随机数字法)分入常温对照组、32℃ OGD-37℃OGR组(低温组)、37℃ OGD—OGR组(常温组),并在OGR0,0.5,1.0,1.5,2.0h分别测定心肌细胞收缩频率和平均收缩速率;在OGR0,2h分别收集细胞进行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以及线粒体变化,同时采取差速离心法制备心肌细胞线粒体匀浆液,使用Clark氧电极测定上述两个检测时点的线粒体呼吸控制率(respiratory control rate,RCR)。采用SPSSl3.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结果低温组和常温组在OGD1h后都出现收缩频率和收缩速率下降,但是常温组下降更明显(P=0.000)。随着OGR时间延长,两组的收缩参数都呈上升趋势,但低温组在1h后收缩功能接近正常,而常温组在观测时点始终低于对照组和低温组(P=0.000)。心肌细胞超微结果提示,常温组的线粒体肿胀明显,基质密度降低。线粒体RCR测定提示,低温组和常温组在OGR0h都明显降低,但后者损伤效应显著延长,持续到OGR2h。结论单纯缺血期亚低温可以减轻细胞线粒体的损伤,并有助于心肌细胞早期恢复收缩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糖剥夺 体外培养心肌细胞 线粒体 亚低温 超微结构 呼吸功能
原文传递
干细胞动员促进心肺复苏后大鼠脑损伤的修复 被引量:1
7
作者 朱军 李茂琴 +1 位作者 方向韶 黄子通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2-27,共6页
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与AMD3100动员自身骨髓干细胞治疗复苏后脑缺血损伤的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在中山大学心肺脑复苏研究所建立窒息法心肺复苏大鼠动物模型。56只SD... 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与AMD3100动员自身骨髓干细胞治疗复苏后脑缺血损伤的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在中山大学心肺脑复苏研究所建立窒息法心肺复苏大鼠动物模型。56只SD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4组:G—CSF单独动员组、G—CSF+AMD3100联合动员组、单纯复苏组和假手术组。通过NDS评分、纸带移除实验、头颅MR扫描影像分析等方法评价干细胞自体动员对复苏后神经功能的影响;采用ELISA法检测脑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含量、TUNEL法检测脑组织中神经细胞凋亡、免疫荧光法检测脑组织毛细血管密度变化。结果复苏后3d时,G—CSF+AMD3100组NDS评分(61.4±10.7)显著高于单纯复苏组(49.9±10.4)(P〈0.05),纸带移除时间为(85.5±28.9)s,显著短于单纯复苏组(148.1±23.8)s与G—CSF组(118.5±30.4)S(P〈0.05);脑MRI显示的脑损伤严重程度两个干细胞动员组低于单纯复苏组;G-CSF+AMD3100组的神经细胞凋亡率(0.23±0.06)显著低于G—CSF组(0.34±0.08)(P〈0.05),而两者均显著低于单纯复苏组(0.44±0.09)(P〈0.05)。在复苏后3d与6d,G-CSF+AMD3100组脑组织中VEGF质量浓度(pg/mL)分别为(106.2±23.3)与(79.9±18.4),G—CSF组脑组织VEGF质量浓度(pg/mL)分别为(50.6±13.7)与(73.9±16.6),均显著高于单纯复苏组(23.1±10.2)与(36.2±12.8)(P〈0.05)。G—CSF+AMD3100组在复苏后3d时的脑毛细血管密度(351.8±67.9)个/高倍视野,显著高于G—CSF组(301.4±77.3)个/高倍视野与单纯复苏组(250.4±48.0)个/高倍视野(P〈0.05)。在复苏后6d时,G—CSF组的脑毛细血管密度较3d时明显升高,为(348.4±76.7)个/高倍视野(P〈0.05),G—CSF+AM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搏骤停 心肺复苏 干细胞动员 大鼠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原文传递
按压同时除颤——减少按压中断时问的最佳策略?
8
作者 余涛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9-110,共2页
目前,及时有效的电除颤(defibrillation)依然是室颤和无脉性室速患者治疗的黄金标准。为了保护施救者免受潜在的电击伤害,指南建议施救者在实施电击除颤时应该完全离开患者,也就是要保留施救中的无按压时间(hands—offtime)。而... 目前,及时有效的电除颤(defibrillation)依然是室颤和无脉性室速患者治疗的黄金标准。为了保护施救者免受潜在的电击伤害,指南建议施救者在实施电击除颤时应该完全离开患者,也就是要保留施救中的无按压时间(hands—offtime)。而大量的动物和临床研究证实,按压周期(ehestcompressionfraction)也就是胸外按压实施的时间占整个心肺复苏时间的比例,与出院生存率呈正相关。最新的复苏指南也特别强调减少无血流的时间,尽量缩短胸外按压中断的时间是高质量心肺复苏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按压时间 电除颤 电击除颤 复苏时间 胸外按压 心肺复苏 临床研究 金标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