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9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不同植被覆盖类型NDVI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特征 被引量:40
1
作者 卢乔倩 江涛 +1 位作者 柳丹丽 刘智勇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3-34,共12页
基于1982-2012年植被生长季(4-10月)GIMMS NDVI 3g数据集、中国气象数据网同时期气温与降水月值0.5°×0.5°格点数据集(V 2.0)和MODIS土地覆盖产品,运用GIS和相关统计方法,对中国长时间较为稳定的8种典型植被覆盖类型(常... 基于1982-2012年植被生长季(4-10月)GIMMS NDVI 3g数据集、中国气象数据网同时期气温与降水月值0.5°×0.5°格点数据集(V 2.0)和MODIS土地覆盖产品,运用GIS和相关统计方法,对中国长时间较为稳定的8种典型植被覆盖类型(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混交林、开放灌丛、多树的草原、草原、作物以及作物和自然植被的镶嵌体)NDVI与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响应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除西南部分地区和西北小部分裸地或低植被覆盖地区外,其他地区多年生长季平均NDVI与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西藏南部和华南大部分地区植被NDVI与降水呈负相关,强降水会对植物生长产生一定阻碍作用,其他地区多年生长季平均NDVI与平均降水呈显著正相关;从植被覆盖类型上看,除常绿阔叶林和多树的草原外,其他植被覆盖类型与气温、降水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落叶阔叶林、开放灌丛和草原与气温和降水均呈较高的正相关,且对气温的响应比对降水强烈;NDVI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具有空间异质性,不同植被覆盖类型NDVI与气温和降水的相关性不同,相同植被覆盖类型NDVI在不同地区的相关性也不同,分布在西南地区的常绿阔叶林NDVI与气温呈正相关,而分布在华南、台湾地区的常绿阔叶林NDVI与气温呈负相关,暖湿西南季风可能是造成差异的原因;植被NDVI对气温、降水的响应存在时滞效应,对降水的时滞效应更为显著,不同植被覆盖类型NDVI对气温和降水的滞后期不同,在生长季末期,落叶阔叶林NDVI对气温的响应滞后期约为1个月,西南开放灌丛和华北草原带NDVI对降水的响应滞后期为1-2个月。研究结果可为中国陆地生态环境建设及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气温 降水 相关性 时滞效应 中国
下载PDF
红层软岩遇水崩解特性试验及其界面模型 被引量:39
2
作者 潘艺 刘镇 周翠英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3231-3239,共9页
红层软岩遇水崩解是引发工程灾害的重要原因。红层软岩遇水崩解缘于水作用下软岩细观成分组构的变化,但目前软岩崩解特性定量表征研究多根据宏观现象,所得到的崩解模型难以对软岩崩解的细观过程进行研究。根据室内软岩静态崩解和软岩碎... 红层软岩遇水崩解是引发工程灾害的重要原因。红层软岩遇水崩解缘于水作用下软岩细观成分组构的变化,但目前软岩崩解特性定量表征研究多根据宏观现象,所得到的崩解模型难以对软岩崩解的细观过程进行研究。根据室内软岩静态崩解和软岩碎片浸水试验以及不同浸泡阶段的软岩的成分组构扫描电镜观察试验,揭示了水-软岩界面的细观演化规律:红层软岩的崩解机制缘于软岩碎片间泥质填充区中水-岩界面上的黏土颗粒在水作用下发生水化、扩散和流失致使泥质胶结带缩减,从而引起碎片间凝聚力下降;静水作用下软岩碎片间的凝聚力随时间呈幂函数衰减。在此基础上,利用界面与胶体化学、断裂力学理论,定量表征了软岩中水化黏土颗粒的流失以及软岩碎片间的模式Ⅱ型开裂,建立了软岩遇水崩解的界面模型,进而定量表征了软岩遇水崩解过程。通过对比计算,利用上述所建模型计算的软岩碎片剥落时间和试验观察的软岩碎片剥落时间相近,从而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层软岩 崩解特性 水-岩作用 界面模型
下载PDF
非水反应类高聚物注浆渗漏水处治工程实践 被引量:37
3
作者 王复明 范永丰 郭成超 《水力发电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1,共11页
针对施工及运行期地下工程存在的突涌水与渗漏灾害,结合非水反应类高聚物注浆材料特性与技术特点,提出突涌水的膜袋封闭反压注浆与渗漏的导管注浆处治方案。根据防渗封堵过程及其对渗水处的作用机制,揭示高聚物对于土体固结下反压封堵... 针对施工及运行期地下工程存在的突涌水与渗漏灾害,结合非水反应类高聚物注浆材料特性与技术特点,提出突涌水的膜袋封闭反压注浆与渗漏的导管注浆处治方案。根据防渗封堵过程及其对渗水处的作用机制,揭示高聚物对于土体固结下反压封堵、扩散填充及其对围岩的胶结加固效应,应用于施工期隧道与TBM盾构突涌水,运行期水库溢洪道、隧道明洞、地铁站点和地下商业开发及地下通道工程渗漏水处治。结果表明,非水反应类高聚物注浆在解决地下工程高压渗漏水问题方面具有高效、快捷、效果好的特征,而且耐久性长,为渗漏水处治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工程 渗漏 非水反应类 高聚物注浆 处治
原文传递
超长距离水平定向钻进技术在隧道精准地质勘察的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30
4
作者 马保松 程勇 +3 位作者 刘继国 朱冬林 闫雪峰 赵强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72-978,共7页
为弥补传统钻探勘察方法存在的不足,更加精确地对隧道围岩信息及岩体应力分布特征进行探测,提出将非开挖管道建设的水平定向钻进技术(HDD,horizontal directional drilling)用于隧道地质勘察的新方法,并给出采用HDD进行隧道地质勘察的... 为弥补传统钻探勘察方法存在的不足,更加精确地对隧道围岩信息及岩体应力分布特征进行探测,提出将非开挖管道建设的水平定向钻进技术(HDD,horizontal directional drilling)用于隧道地质勘察的新方法,并给出采用HDD进行隧道地质勘察的详细技术方案,即先沿着隧道设计轴线钻1个水平定向钻勘察孔,并在孔内开展间断取心、水压致裂、综合测井和孔内电视等相关测试,利用测试结果对隧道设计轴线围岩的岩性变化、断裂破碎带分布范围以及隧道涌水情况进行精确判断。最后,将HDD用于天山胜利隧道地质勘察工程实例中,并在钻进长度为2271 m的水平定向钻勘察孔内开展了取心、孔内电视等相关测试,验证了HDD用于隧道地质勘察的可行性及高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地质勘察 水平定向钻进技术 高清钻孔电视
下载PDF
给排水管道非开挖CIPP修复技术研究综述 被引量:29
5
作者 向维刚 马保松 赵雅宏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1-9,共9页
CIPP(原位固化法)作为一种重要的非开挖管道修复技术,具有施工速度快、工期短、内衬管与原管道紧密贴合、内衬管连续且表面光滑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污水管道、供水管道等给水排水管道的修复和更新。在充分调研国内外对该技术的研究基础... CIPP(原位固化法)作为一种重要的非开挖管道修复技术,具有施工速度快、工期短、内衬管与原管道紧密贴合、内衬管连续且表面光滑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污水管道、供水管道等给水排水管道的修复和更新。在充分调研国内外对该技术的研究基础上,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CIPP修复技术在弹性稳定性、结构刚度、强度(承载力)及管周土压力等方面的研究情况,指出了目前在CIPP设计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及未来的研究方向。简要介绍了我国CIPP修复技术的工程实践以及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为进一步研究内衬管的结构受力特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开挖修复 原位固化法 结构刚度 弹性稳定性 管周土压力
原文传递
东江流域基流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2
6
作者 张泳华 刘祖发 +3 位作者 赵铜铁钢 梁廖逢 高艺桔 符洪恩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5-81,共7页
基于东江流域控制性水文站博罗站1954—2010年实测日径流数据,采用数字滤波法和平滑最小值法进行基流分割,从不同的时间尺度上探讨博罗站基流的变化特征,从降水和人类活动两方面分析基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数字滤波法更适用于研究区;... 基于东江流域控制性水文站博罗站1954—2010年实测日径流数据,采用数字滤波法和平滑最小值法进行基流分割,从不同的时间尺度上探讨博罗站基流的变化特征,从降水和人类活动两方面分析基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数字滤波法更适用于研究区;东江博罗站基流量的年内分布先增大后减小,基流指数先减小后波动增大;东江博罗站年均基流量和基流指数总体呈增大的趋势,多年平均基流量为414.04 m^3/s,多年平均基流指数为0.56。枯水年和偏枯水年的平均基流指数均为0.55,平水年为0.57,偏丰水年和丰水年分别为0.57和0.55;降水对东江流域基流量有年际影响;年内不同月份的突变规律说明大型水库是东江流域基流变化的关键性因素,水库的水量调度使基流量在枯水期呈显著增长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流分割 基流特征 基流指数 数字滤波法 平滑最小值法 东江流域
下载PDF
广东省各区县农业面源污染负荷估算及特征分析 被引量:18
7
作者 贺斌 胡茂川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71-776,共6页
全国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广东省农业面源污染对全省氮磷污染的贡献率分别为39%和63%。农业面源污染成为广东省水体污染、湖泊富营养化和农村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理清全省各区县农业面源污染负荷量和特征对面源污染防治和生态... 全国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广东省农业面源污染对全省氮磷污染的贡献率分别为39%和63%。农业面源污染成为广东省水体污染、湖泊富营养化和农村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理清全省各区县农业面源污染负荷量和特征对面源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20年广东省农业统计年鉴数据,采用改进输出系数法,分析了2019年广东全省102个单位的农业面源污染年和月负荷量及时空分布特征,利用单位面积负荷系数评价了农业面源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2019年广东省农业面源氮、磷排放量分别为16.09×10^(4)t和1.71×10^(4)t,其中畜禽养殖业贡献较大,其对水体总氮(TN)、总磷(TP)的贡献率分别为67.2%、64.6%。(2)空间上广东省农业氮磷流失主要来源于粤西地区,时间上全省4—9月TN和TP排放量占全年60%。全省TN和TP年排放量最高的3个区县分别是信宜、新兴和高州,年排放量最低的3个区县分别是宝安、佛山市区和龙岗。(3)全省35.3%和40.2%的区县农业TN、TP流失对环境不构成威胁,33.3%和36.3%的区县农业TN和TP流失对环境造成严重威胁,其中包括广州市区、湛江市区等经济发达地区。可见,广东省农业面源污染负荷量大,时空分布不均,粤西地区农业TN、TP负荷量及对环境的影响较粤北、粤东和珠三角地区更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负荷 氮磷污染 时空分布 污染程度 种植 畜禽养殖
下载PDF
多因素下大断面矩形顶管施工对地层竖向变形影响研究 被引量:20
8
作者 周浩 马保松 +1 位作者 赵阳森 张鹏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324-1332,共9页
为对大断面矩形顶管施工过程中引起的地表沉降进行准确预测和有效控制,依托苏州市城北路综合管廊矩形顶管项目,基于力学理论、实测数据与数值计算等分析方法对多因素下施工引起的地层竖向变形进行研究。基于弹性力学的Mindlin解和随机... 为对大断面矩形顶管施工过程中引起的地表沉降进行准确预测和有效控制,依托苏州市城北路综合管廊矩形顶管项目,基于力学理论、实测数据与数值计算等分析方法对多因素下施工引起的地层竖向变形进行研究。基于弹性力学的Mindlin解和随机介质理论,探究管周土体变形模式,推导顶管正面附加应力、侧面摩阻力、地层损失、注浆填充等引起的地层竖向变形计算公式,结合现场实测数据发现该计算方法基本符合地表变形规律;进一步利用Matlab数值分析各个因素对地层竖向变形的影响,探究大断面矩形顶管顶进时地层竖向变形的一般性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理论推导的地层竖向变形解析式基本符合现场实际规律,地层损失对地表土体沉降的影响程度最大,顶管机头与周围土体的摩阻力影响次之,注浆会对地表产生一定抬升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矩形顶管 MINDLIN解 随机介质理论 注浆填充 Matlab数值分析
下载PDF
基于信息熵原理的区域用水结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被引量:20
9
作者 易晶晶 陈志和 +1 位作者 杨创鹏 李远青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2-17,共6页
用水结构是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需求差异的集中体现。选取广东省1980~2015年用水数据,运用信息熵理论研究该区域用水结构时空演变特征,并采用重心模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1980~2015年间,广东省用水结构信息熵总体呈上升趋势,用... 用水结构是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需求差异的集中体现。选取广东省1980~2015年用水数据,运用信息熵理论研究该区域用水结构时空演变特征,并采用重心模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1980~2015年间,广东省用水结构信息熵总体呈上升趋势,用水系统的稳定性和均衡性增强;(2)用水结构空间演变呈现显著的区域性差异,用水结构信息熵重心逐步向珠三角地区转移。农业用水重心逐步向粤北地区转移,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和城镇公共用水重心逐步向珠三角地区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水结构 信息熵 重心模型 时空演变特征
下载PDF
软岩渗流-化学-损伤软化过程中能量耗散机制 被引量:17
10
作者 周翠英 苏定立 刘镇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77-486,共10页
红层软岩具有遇水软化特性,在降雨条件下渗流、化学、力学损伤等多效应综合作用造成工程地质灾害,是岩土工程界广泛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基于能量耗散原理,研究了软岩软化过程中的渗流、化学、损伤效应,提取了主要的渗流、化学、... 红层软岩具有遇水软化特性,在降雨条件下渗流、化学、力学损伤等多效应综合作用造成工程地质灾害,是岩土工程界广泛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基于能量耗散原理,研究了软岩软化过程中的渗流、化学、损伤效应,提取了主要的渗流、化学、损伤能量变量,讨论了渗流-化学-损伤效应对软岩软化过程的作用以及能量耗散的机制,结合软岩三轴试验分析了能量耗散过程。结果表明:在渗流-化学-损伤效应共同作用下,水在软岩中形成渗流,渗流的作用加速了软化进程;软岩与渗流之间的化学作用加速了裂隙-孔隙损伤的发展;软岩裂隙-孔隙损伤的发展反过来促进了渗流及化学的作用。从能量角度来看,软岩软化后可承受的极限应变能量减少,渗流提供了能量同时也通过化学效应消耗了软岩自身的能量,降低了强度并引发损伤,因此,软岩软化的过程是一个能量耗散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渗流、化学、力学损伤等能量的涨落及耗散、物质交换、非线性正反馈作用,使得软岩经历从平衡态到非平衡态相变,最终软化破坏形成了耗散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层软岩 能量耗散 渗流-化学-损伤效应 软化
下载PDF
陆域蒸散的测算理论方法: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5
11
作者 刘元波 邱国玉 +11 位作者 张宏昇 杨永辉 张寅生 王权 赵文智 贾立 吉喜斌 熊育久 鄢春华 马宁 韩淑敏 崔逸凡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81-399,共19页
蒸散是地球水分循环与能量转换的关键环节.陆域蒸散的精准测算是地球物理、生物乃至环境过程研究的共同科学难题.以英国Dalton和Penman等人为代表的开创性工作,以及大气边界层湍流交换理论与实验的不断发展,奠基了现代主流的蒸散测算方... 蒸散是地球水分循环与能量转换的关键环节.陆域蒸散的精准测算是地球物理、生物乃至环境过程研究的共同科学难题.以英国Dalton和Penman等人为代表的开创性工作,以及大气边界层湍流交换理论与实验的不断发展,奠基了现代主流的蒸散测算方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技术趋于成熟的涡动相关系统和卫星遥感等观测手段,跨越寒带到热带、干旱区到湿润地区,涵盖水体、湿地、森林、农田、草地、裸地、城市等不同下垫面类型,极大地拓展了对蒸散过程认知的深度和广度;捕捉了诸如地表夜间蒸散、蒸散迟滞现象、非均匀下垫面的湍流间歇、平流关联的岛屿效应、下垫面转捩效应等新的现象和事实,对经典相似性理论和蒸散测算理论等提出了新的挑战;最大熵增蒸散模型和非参数化蒸散模型等新方法和新理论的萌芽已经出现.与此同时,点位高频观测和航空航天遥感技术构筑了从植物气孔到叶片、植株、冠层、景观、流域等跨尺度测算手段,在地表蒸散过程观测及机理解析上,形成纵向深化及横向综合的新进展.陆域蒸散新理念、新模型、新技术的综合性发展,成为突破蒸散精准测算难题的基础条件,这将为揭示地球系统的水-热-碳循环机理等全球性重大基础理论问题,为满足农业灌溉与粮食安全、水资源精细化管理与生态环境保护、城市热环境调控与全球升温适应对策等国家重大需求,提供更为严谨坚实的科学理论依据和实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 大气边界层 非均匀下垫面 不确定性
原文传递
水质遥感监测的关键要素叶绿素a的反演算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2
作者 罗婕纯一 秦龙君 +4 位作者 毛鹏 熊育久 赵文利 高辉辉 邱国玉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73-488,共16页
叶绿素a浓度是表征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重要指标,通过遥感手段反演叶绿素a浓度是实现水体富营养化监测的一个有效途径,已衍生出了一系列叶绿素a浓度反演算法。这些算法各有所长,适用范围也各自有别。由于水体光学特征差异,盲目套用这些... 叶绿素a浓度是表征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重要指标,通过遥感手段反演叶绿素a浓度是实现水体富营养化监测的一个有效途径,已衍生出了一系列叶绿素a浓度反演算法。这些算法各有所长,适用范围也各自有别。由于水体光学特征差异,盲目套用这些算法难以取得预期效果。为了推动水质遥感的进一步发展,从遥感反演的原理和数据源出发,对国内外利用遥感技术反演水体叶绿素a浓度的算法进行综述。根据算法结构设计的不同,将反演算法分为6大类,分别为荧光峰和反射峰算法、波段算法、指数算法、智能算法、基于水体分类的算法体系以及分析类算法,系统地梳理各类算法并分析算法特征。从算法适用的叶绿素a浓度区间和水体类型等角度出发,总结各类算法的适用范围,评述各类算法的优缺点,以期为环境和遥感工作者提供参考。主要结论如下:①Ⅱ类水体算法外推适应性较弱,应建立并补充实测数据集,研究各类水体光学特性异同点,构建基于水体分类的通用算法体系;②无人机技术与高光谱传感器的结合可为内陆水体水质监测提供新思路;③应结合机器学习算法与机理模型,发展物理原理约束的高精度反演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A 遥感 水体 水质 富营养化
原文传递
华南红层风化土崩解特性及其改性研究 被引量:17
13
作者 周翠英 景兴达 刘镇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53-1261,共9页
红层风化土具有遇水崩解特性,水稳性较差,在华南湿热多雨的气候条件下,极易发生崩解破坏,故研究其崩解特性及其控制机理成为实际工程中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针对当前对红层风化土崩解特性研究的不足,自行设计了一套崩解试验装置,开展了... 红层风化土具有遇水崩解特性,水稳性较差,在华南湿热多雨的气候条件下,极易发生崩解破坏,故研究其崩解特性及其控制机理成为实际工程中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针对当前对红层风化土崩解特性研究的不足,自行设计了一套崩解试验装置,开展了不同含水率及密实度条件下华南典型红层风化土的崩解试验,并从组分及组构的角度分析了红层风化土的崩解破坏机理,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掺入高性能酯类材料进行土壤改性试验,探索了提高红层风化土抗崩解性的改性控制方法。结果表明:土体初始含水率愈低、密实度愈小,红层风化土的崩解性愈强,崩解速率愈快,破坏现象愈显著;崩解控制因素主要为土体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孔隙裂隙及胶结物特征等;高性能酯类材料可以增强土体颗粒间的胶结作用及团聚程度,从而提高土体的水稳定性,进而控制红层风化土的崩解特性。研究对揭示红层风化土遇水崩解特性及其崩解机理,并从土壤改性角度提高其抗崩解性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红层风化土 崩解 机理 改性
下载PDF
珠海平沙新城软土特性与处治对策研究 被引量:17
14
作者 唐昌意 胡正 +1 位作者 李栋 刘智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1888-1893,共6页
软土的物理力学参数是软基处理的依据,以珠海平沙新城勘察数据为基础,在系统分析室内试验和原位测试结果的基础上,总结了该区域软土的工程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珠海平沙新城软土具有高含水量、高压缩性、大孔隙比、抗剪强度低、渗透性差... 软土的物理力学参数是软基处理的依据,以珠海平沙新城勘察数据为基础,在系统分析室内试验和原位测试结果的基础上,总结了该区域软土的工程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珠海平沙新城软土具有高含水量、高压缩性、大孔隙比、抗剪强度低、渗透性差、结构性强、欠固结、呈流塑状态等工程特性。总结了珠海深厚软土地基上工程建设的突出问题,结合平沙新城软土特性,提出了软土加固和不同类型工程软基处理的对策,研究成果可为滨海地区软基处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厚软土 物理力学参数 工程特性 原位测试 软基处理
下载PDF
基坑开挖对临近地铁隧道安全运营评估 被引量:16
15
作者 张旭群 隋耀华 林沛元 《广东土木与建筑》 2021年第12期41-45,共5页
随着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在既有地铁隧道旁进行基坑开挖的情况也越来越常见,对于基坑开挖对既有地铁隧道安全运营评估也成为关键问题。针对广州地铁3号线某地铁站附近的基坑工程,采用有限元模拟分析方法,根据由于基坑开挖与降水引起的... 随着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在既有地铁隧道旁进行基坑开挖的情况也越来越常见,对于基坑开挖对既有地铁隧道安全运营评估也成为关键问题。针对广州地铁3号线某地铁站附近的基坑工程,采用有限元模拟分析方法,根据由于基坑开挖与降水引起的地铁隧道结构的受力变形,评价基坑开挖对邻近地铁隧道的影响。研究表明,对于临近地铁隧道的基坑支护根据不同区段采用不同的支护方式,既能够保证地铁隧道和周围环境的安全,同时也具有较好的经济性。研究成果对于广州地铁沿线临近地铁隧道的基坑设计、施工和监测具有较好的工程指导意义,可为类似工程提供有益的工程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坑 开挖 地铁隧道 数值模拟 安全运营
下载PDF
矩形顶管关键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 被引量:15
16
作者 马鹏 岛田英树 +2 位作者 马保松 黄胜 周浩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677-1692,共16页
首先,对矩形顶管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介绍当前矩形顶管技术主要的应用场景,并结合顶推力预测、注浆减阻、背土效应演化机制和控制对策、顶进过程中的地层响应模式和沉降计算、工作面稳定性评估等关键技术问题,对... 首先,对矩形顶管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介绍当前矩形顶管技术主要的应用场景,并结合顶推力预测、注浆减阻、背土效应演化机制和控制对策、顶进过程中的地层响应模式和沉降计算、工作面稳定性评估等关键技术问题,对矩形顶管的理论研究进展进行回顾和讨论。其次,根据矩形断面掘进机的结构形式和切削方式,对国内外矩形顶管掘进机的开发现状及其分类进行介绍。最后,归纳当前矩形顶管在装备及工程应用领域面临的技术挑战,探讨矩形顶管技术的发展趋势,对矩形顶管装备智能化,矩形曲线顶进,长距离、大断面及复合地层等复杂场景下的矩形顶管技术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矩形顶管 顶推力 开挖面稳定性 背土效应 矩形掘进机
下载PDF
多尺度海绵城市系统雨洪控制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陈秋伶 林凯荣 +1 位作者 陈文龙 胡晓张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62-875,共14页
雨水的开放性与流动性使城市洪涝灾害的产生具有多尺度特征,海绵城市系统中也存在多种规划建设层级与尺度,且各层级尺度下的规划建设内涵与雨洪控制目标各不相同。本文基于SWMM模型,以位于广州市的三个不同空间尺度区域(局域集水单元、... 雨水的开放性与流动性使城市洪涝灾害的产生具有多尺度特征,海绵城市系统中也存在多种规划建设层级与尺度,且各层级尺度下的规划建设内涵与雨洪控制目标各不相同。本文基于SWMM模型,以位于广州市的三个不同空间尺度区域(局域集水单元、城市汇水区、城区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现状解析、海绵改造方案设计与模拟的方式,对不同尺度海绵系统雨洪控制措施的合理设置,以及实现城市排水治涝与海绵城市建设的综合控制目标进行系统性实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小尺度海绵系统中应通过微观控制措施实现系统径流、出流要素控制,在中、大尺度海绵系统中应通过兼顾绿色与灰色基础设施、管渠与调蓄设施、源头与终端结合的控制措施,分别实现流量峰值的控制与积水情况的缓解。研究可为海绵城市的统筹规划建设及不同单一尺度区域的海绵城市规划设计与研究提供明晰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洪控制 海绵城市 空间尺度 SWMM模型
下载PDF
红层软岩软化的界面过程及其动力学模型 被引量:14
18
作者 周翠英 黄思宇 +1 位作者 刘镇 陆仪启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3189-3196,3206,共9页
红层软岩灾变和界面上的水-岩相互作用密切相关,研究界面过程对于揭示其灾变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针对红层软岩软化的研究主要是宏观唯象特征的研究,红层软岩软化界面过程的研究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仍需要进一步地完善。针对这一问... 红层软岩灾变和界面上的水-岩相互作用密切相关,研究界面过程对于揭示其灾变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针对红层软岩软化的研究主要是宏观唯象特征的研究,红层软岩软化界面过程的研究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仍需要进一步地完善。针对这一问题,通过分析红层软岩软化界面过程的特征,水-岩界面上的软岩颗粒不断溶解,水在软岩中扩散,形成新的水-岩界面,基于此建立软岩系统标准熵对软岩软化进行表征,发现软岩系统标准熵值随着时间的变化规律与软岩软化崩解具有一致性;同时,利用菲克扩散定律构建软岩软化界面过程的动力学模型,很好地描述水-岩界面的生成规律;最后在红层软岩的DEM-CFD(离散元-计算流体力学耦合)模型中,软岩软化过程颗粒连接断裂代表水-岩界面的生成,对比界面过程动力学模型,取得较好的拟合结果。该研究结果对软岩软化界面过程的探索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层软岩 软化 界面过程 动力学模型 DEM-CFD
下载PDF
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中山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评估 被引量:15
19
作者 方奕舟 陈志和 熊育久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8-98,共11页
选取水质污染严重的中山市大涌镇为研究区域,以《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评价导则》(SL/Z 738-2016)推荐的指标为基础,建立涵盖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监管、水节约、水文化等6大准则层、总计26项指标层的大涌镇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评价... 选取水质污染严重的中山市大涌镇为研究区域,以《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评价导则》(SL/Z 738-2016)推荐的指标为基础,建立涵盖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监管、水节约、水文化等6大准则层、总计26项指标层的大涌镇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评价体系,分别基于《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评价导则》的等权评价法与基于非等权的AHP-模糊综合法,对比了研究区2017年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效果。评估结果显示:1)等权评价时研究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得分52(满分104),较低的分值主要由水质污染严重导致水环境得分为零所致;2)尽管基于非等权的AHP-模糊综合评价结果(48分)与等权评价法结果相似,但差异化的权重表明除水环境外,水生态也是制约研究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因子。分析显示若该镇期望水生态文明建设基本达标,水环境各指标应达到导则要求的Ⅱ级,应在后续建设中加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建设 水生态 评价指标 AHP-模糊综合评价法 中山市
下载PDF
大直径顶管施工管土相互作用实测分析——以佛山市电力隧道顶管工程为例 被引量:15
20
作者 牛国伦 马保松 +2 位作者 张鹏 陈晓龙 王靖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353-1360,共8页
为研究大直径顶管在深埋高水压工况下的管节荷载变化,结合佛山市电力隧道顶管工程,对顶管施工过程中管节荷载、孔隙水压力进行实测分析,并比较现行各规范理论计算结果和实测管节荷载的区别,推导在注浆状态下管节荷载的计算方法。监测数... 为研究大直径顶管在深埋高水压工况下的管节荷载变化,结合佛山市电力隧道顶管工程,对顶管施工过程中管节荷载、孔隙水压力进行实测分析,并比较现行各规范理论计算结果和实测管节荷载的区别,推导在注浆状态下管节荷载的计算方法。监测数据及计算结果表明:1)管节荷载在管壁四周分布较均匀,管节顶部荷载的变化受注浆压力影响较小,管节底部荷载与注浆压力变化基本一致,且管节底部荷载变化大于注浆压力的变化;2)管土接触状态在注浆顶进过程中符合隧洞稳定假设,顶进结束停止注浆后更符合管土全接触假设;3)在注浆状态下,各规范计算的管节荷载相比实测值较小,采用太沙基被动土拱理论推导的管节荷载计算模型更加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直径顶管 土压力 孔隙水压力 管土接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