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价值与“心”——布伦塔诺对价值哲学的“内转”及其意义 被引量:6
1
作者 郝亿春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5-102,共8页
价值哲学是对时代价值问题的回应。布伦塔诺以"内在价值"的三重规定对价值哲学进行"内转"并回应了时代的价值问题:作为"明见价值"的个体"小太阳"核准之为"盲目价值"的"大太阳&q... 价值哲学是对时代价值问题的回应。布伦塔诺以"内在价值"的三重规定对价值哲学进行"内转"并回应了时代的价值问题:作为"明见价值"的个体"小太阳"核准之为"盲目价值"的"大太阳";作为第一人称经验的"质料价值"取代普遍而空洞的"形式价值";以促进"心现象"完善的"目的价值"规导作为"物现象"的"手段价值"。其中,"内在价值"在推进启蒙运动所确立的个体成为"真实"而"有心"的存在者的同时,也面临其为"唯我论"与"相对主义"的误解与指控。鉴于此,本文认为当代哲学对"心"与"内在价值"的刻意否弃恰恰表明其不可消解性,即便当今盛行的政治哲学也需补充"内在价值"的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现象 内在价值 真实个体 布伦塔诺
原文传递
叔本华对于理性与意志关系的探索及其意义 被引量:4
2
作者 杨玉昌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5-114,共10页
叔本华一方面通过对康德的批判,突破了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传统,完成了从理性到意志的转变;另一方面并未完全抛弃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传统,试图通过重新思考主体与客体、概念与直观的关系,兼容乃至融会理性与意志。与康德和尼采分别立足... 叔本华一方面通过对康德的批判,突破了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传统,完成了从理性到意志的转变;另一方面并未完全抛弃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传统,试图通过重新思考主体与客体、概念与直观的关系,兼容乃至融会理性与意志。与康德和尼采分别立足于纯粹理性和权力意志相比,叔本华从生存意志出发,对理性与意志关系的认识,更为符合人类作为有限的认识者和行动者的本性,启发我们去探索一条走出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各自困境的新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叔本华 理性 意志 兼容 交汇
下载PDF
马克思中学时期哲学世界观的习得与发展创新——基于马克思与中学同班同学德语论文的对比
3
作者 凌菲霞 《哲学动态》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41,共11页
马克思中学时期的哲学世界观突出地反映在他的中学德语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即围绕择业问题表达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宗教观。学界关于此文引发了一些争议性话题,包括该文与唯物史观的关系,以及该文所体现的马克思早期思想... 马克思中学时期的哲学世界观突出地反映在他的中学德语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即围绕择业问题表达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宗教观。学界关于此文引发了一些争议性话题,包括该文与唯物史观的关系,以及该文所体现的马克思早期思想来源和发展问题。将该文与马克思同班同学的论文进行对比,是学界尚未注意到的考察路径,是对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和马克思传记学研究的必要补充。马克思哲学世界观的来源或习得主要体现在他与同班同学论文的相同之处,即相似的基本结构和基本观点、类似的理性人生观和为人类谋福利的价值观,这说明他们都吸收了中学教育所传授的知识和观点。马克思哲学世界观的发展和创新则体现在其论文的与众不同之处,一是在习得的基础上,他对社会条件的制约性、人的选择、自我决定等人生问题的理解比其他同学更宽泛、更深刻;二是他关于个人完美与人类幸福之间关系的理解新颖且独特;三是他更强调“神”的影响,很可能是虔诚的自然神论者。马克思当时的哲学世界观与后来的唯物史观是内涵不同的思想形态,所以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并无唯物史观的萌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中学论文 哲学世界观 社会 唯物史观
原文传递
马克思与黑格尔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观点差异 被引量:2
4
作者 饶琳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7-23,共7页
马克思与黑格尔都认为伊壁鸠鲁及其同时代哲学代表了古希腊—罗马时期哲学的自我意识和自由精神。但是在对伊壁鸠鲁哲学的具体观点上,二者却走向了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立场。黑格尔认为伊壁鸠鲁哲学只停留在感觉认识的层面,是肤浅和琐屑的... 马克思与黑格尔都认为伊壁鸠鲁及其同时代哲学代表了古希腊—罗马时期哲学的自我意识和自由精神。但是在对伊壁鸠鲁哲学的具体观点上,二者却走向了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立场。黑格尔认为伊壁鸠鲁哲学只停留在感觉认识的层面,是肤浅和琐屑的,他的自我意识观点表现出哲学对现实的逃避;而马克思却认为伊壁鸠鲁哲学达到了概念的高度,其抽象个别的自我意识代表了对总体哲学必然规定性的斗争,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抗。这种差别源自二者在哲学史的阐述中采用了不同的哲学底本,黑格尔的观点源自他的精神现象学,而马克思采用的是黑格尔逻辑学的论证方式。正是哲学上不同的角度形成了马克思与黑格尔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观点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黑格尔 伊壁鸠鲁哲学 自我意识
下载PDF
“意志”缺席?“谁”来负责?--回应对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一种批评 被引量:4
5
作者 郝亿春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3-94,共12页
黄裕生、聂敏里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对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展开批评,他们的逻辑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从根本上看以“知识”或“理性”为基础,因此错失了更为根本性的“意志”或“自由意志”,其结果是无法“落实责任主体”或无法克服“普遍的责... 黄裕生、聂敏里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对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展开批评,他们的逻辑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从根本上看以“知识”或“理性”为基础,因此错失了更为根本性的“意志”或“自由意志”,其结果是无法“落实责任主体”或无法克服“普遍的责任危机”。故而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在确立人类的伦理规范上“未曾有与儒家伦理学以及犹太-基督教相比拟的贡献”。本文认为,亚里士多德在其实践哲学中阐明了远超出“理-欲”二元结构的丰富且复杂的灵魂结构与行动机制,其中在行为者实践生活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相似于康德后来称之为“决意”与“意志”的“情愿”与“明智希求”。实际上,康德与亚里士多德在这方面大致是同心通理的。因而在这一重要问题上,不能“厚今薄古”或“厚古薄今”,而应采取对所有大思想家的思想都友好而同情的“人类文明主义”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康德 明智希求 意志 人类文明主义
原文传递
论《资本论》逻辑的句法形式——以马克思的商品分析为重点 被引量:3
6
作者 徐长福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4-51,共8页
"《资本论》的逻辑"是列宁在比较马克思的逻辑和黑格尔的逻辑时所使用的一个术语,指《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合一的理论内容。据此,学界把黑格尔逻辑和《资本论》逻辑强调为内容的逻辑,而忽略了其形式方面。实际上... "《资本论》的逻辑"是列宁在比较马克思的逻辑和黑格尔的逻辑时所使用的一个术语,指《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合一的理论内容。据此,学界把黑格尔逻辑和《资本论》逻辑强调为内容的逻辑,而忽略了其形式方面。实际上,《资本论》的逻辑并非没有自己的形式。逻辑形式的基础部分是句法形式,即主词与谓词的结构方式。《资本论》第1章的句法形式有:个别词(主词)+类词(谓词)、小类词(主词)+大类词(谓词)、类词(主词)+属性词(谓词)、属性词(主词)+属性词(谓词)。其中,个别词"单个商品"是最初的主词,属性词"一般人类劳动"是最后的谓词,属性词"价值"是前者的谓词和后者的主词,借助它们的句法关系,马克思将最抽象的属性一般人类劳动升格为实体,在理论领域回归了黑格尔,而把他早年的主谓辩证法撤退到了实践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资本论》逻辑 句法形式 主词 谓词
原文传递
“政治国家”与“物质国家”的辩证法--马克思政治哲学范式的发生学考察 被引量:3
7
作者 徐长福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7-45,共9页
马克思的理论形态的政治哲学发生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在该书中,马克思用德文词"Material"和"Staat"组合出了"Staatsmaterial"和"[der]materielle Staat"两个新术语,可对称地译为"国... 马克思的理论形态的政治哲学发生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在该书中,马克思用德文词"Material"和"Staat"组合出了"Staatsmaterial"和"[der]materielle Staat"两个新术语,可对称地译为"国家物质"和"物质国家"。马克思将"国家物质"与"国家理性"对举,反对黑格尔由君主代表国家理性而人民单纯充当国家物质的君主制,主张国家理性要从人民这种国家物质中生成。进而,他把人民的物质生活领域称为"物质国家",并与"政治国家"对举,反对各种现代国家制度把"政治国家"当作"物质国家"的单纯形式,主张把"物质国家"的内容上升到"政治层面",基于"物质国家"去重构"政治国家",从而实现彻底的民主制。"政治国家"与"物质国家"的这种辩证法就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原初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政治哲学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政治国家” “物质国家”
原文传递
“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命题的复义性--马克思的本义和恩格斯的转义 被引量:3
8
作者 徐长福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8-64,共7页
"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命题是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中评论黑格尔《法哲学原理》时提出来的,被学界通常解释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唯物史观命题的不成熟提法。实际上,该命题的本义是市民社会成员应... "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命题是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中评论黑格尔《法哲学原理》时提出来的,被学界通常解释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唯物史观命题的不成熟提法。实际上,该命题的本义是市民社会成员应该掌握国家立法的实权,从而实现真正的民主制,显然,这是一个政治哲学命题。恩格斯在《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一文中指出,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中用这个命题概括地表达了唯物史观思想。经检索,在该刊马克思的文章中虽有对唯物史观的论述,但并无恩格斯所提到的这个命题。就此而言,可以把恩格斯赋予该命题的唯物史观含义作为该命题的一个转义--恩格斯借同一个语句表达了不同于马克思本义的意涵。这就意味着,该命题具有复义性:既有政治哲学的本义,也有唯物史观的转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本义 转义 复义性
原文传递
青年马克思与黑格尔关系新解——基于21世纪国外马克思传记视角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凌菲霞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1-98,共8页
1837年是马克思与黑格尔关系的起点。马克思转向黑格尔的原因是这一时期最为关键的问题。大多数马克思传记都将该原因归纳为马克思给父亲的信中的几个事实、甘斯的影响或科尔纽所说的政治立场转向等,但事实上它们并非该转向真正内在的... 1837年是马克思与黑格尔关系的起点。马克思转向黑格尔的原因是这一时期最为关键的问题。大多数马克思传记都将该原因归纳为马克思给父亲的信中的几个事实、甘斯的影响或科尔纽所说的政治立场转向等,但事实上它们并非该转向真正内在的原因。海因里希首次中肯地提出,马克思是受到黑格尔对浪漫主义艺术的批评的影响而放弃作诗的,他不满于浪漫主义未深入现实的态度,而这种不满或政治—美学关切才是他转向黑格尔的原因。1841年标志着马克思和黑格尔关系的深化,在马克思博士论文及笔记中,马克思虽形成了黑格尔式的哲学论证模式,却反对黑格尔调和宗教与哲学的立场。大多数马克思传记作者注意到了以上两点,却没有发现马克思此时已经形成了关于黑格尔的较为独立的思考。相比20世纪的马克思传记,21世纪的马克思传记在处理这两个时期两人关系问题上有较大进展,但仍存在需进一步澄清的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传 诗歌创作 黑格尔转向 黑格尔逻辑学 宗教—哲学立场
原文传递
修齐结治平参——黑格尔伦理格局的一个中式改进版及其用途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长福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5-25,共11页
黑格尔的法哲学体系呈现为一个广义的伦理格局,包括个人、家庭、市民社会、国家、世界历史等环节。通过与中国儒家和《管子》中的伦理格局相对勘,还可以给黑格尔的伦理格局加上天地环节,从而形成一个中式改进版。与中外传统伦理格局不... 黑格尔的法哲学体系呈现为一个广义的伦理格局,包括个人、家庭、市民社会、国家、世界历史等环节。通过与中国儒家和《管子》中的伦理格局相对勘,还可以给黑格尔的伦理格局加上天地环节,从而形成一个中式改进版。与中外传统伦理格局不同的是,这个版本的格局以黑格尔所阐明的现代自由精神为原则,以“成为一个人(eine Person)并尊敬他人为人(Personen)”为法权命令。将该原则和命令贯彻到底,意味着每个自然人(Mensch)的精神发展即成人过程都只有经过修身、齐家、结社、治国、平天下、参天地这样几个环节才能完成。在全球性伦理纠葛日渐加深的今天,它可以作为一个应用性思维平台,用来定位和定性不同的伦理问题,理解和处理不同的伦理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身 齐家 结社 治国 平天下 参天地 黑格尔 伦理格局
原文传递
“做”伦理学:现代道德哲学及其代价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曦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99-108,129,共10页
现代道德哲学认为,在现代道德世界,伦理探究的合法工具是哲学;而以哲学化方式,证成特定伦理生活形式的价值和客观性是伦理探究的主旨议题。但是,由于现代道德世界的某种固有特征,现代道德哲学面临着一个严重的论证裂隙。为了弥合这一裂... 现代道德哲学认为,在现代道德世界,伦理探究的合法工具是哲学;而以哲学化方式,证成特定伦理生活形式的价值和客观性是伦理探究的主旨议题。但是,由于现代道德世界的某种固有特征,现代道德哲学面临着一个严重的论证裂隙。为了弥合这一裂隙,现代道德哲学试图诉诸于某些有关人性的哲学化论证。这些尝试是失败的。它们的失败,不仅在于其具体论证策略不恰当,更说明哲学化并不是对伦理学学科本质和事业目标的恰当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生活 伦理探究 哲学 做法
原文传递
实践哲学的基本问题、学理规定、当代境遇与学科重建
12
作者 徐长福 《社会科学文摘》 2022年第2期84-86,共3页
实践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实践哲学研究实践的思辨性内容,非哲学的实践学科研究实践的经验性内容。在实践的思辨性内容中,存在着一些普遍性问题,可称为实践哲学的基本问题。在西方哲学史上,苏格拉底堪称第一位实践哲学家,他不仅对实践进... 实践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实践哲学研究实践的思辨性内容,非哲学的实践学科研究实践的经验性内容。在实践的思辨性内容中,存在着一些普遍性问题,可称为实践哲学的基本问题。在西方哲学史上,苏格拉底堪称第一位实践哲学家,他不仅对实践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的哲学思考,而且以生命为代价实践了自己的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重建 西方哲学史 实践哲学 苏格拉底 普遍性问题 当代境遇 思辨性 实践学科
原文传递
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国际化研究的一个范例--评默斯托主编的《马克思的〈大纲〉》
13
作者 徐长福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97-198,共2页
2008年是马克思的《大纲:政治经济批判的基础》创作150周年,马塞罗·默斯托(Marcello Musto)博士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组织20多个国家的31位学者撰写了32篇纪念性的研究论文,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大纲 国际化 主编 2008年 经济批判 研究论文 纪念性
原文传递
伯林与麦克莱伦的马克思研究模式
14
作者 凌菲霞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19年第2期27-28,共2页
西方学者对马克思的研究有许多模式,其中最具对照性的两种模式,即以赛亚·伯林所代表的刺猬模式和戴维·麦克莱伦所代表的狐狸模式。刺猬模式与狐狸模式刺猬与狐狸之分是以赛亚·伯林的一个影响很大的学术见解。他所说的刺... 西方学者对马克思的研究有许多模式,其中最具对照性的两种模式,即以赛亚·伯林所代表的刺猬模式和戴维·麦克莱伦所代表的狐狸模式。刺猬模式与狐狸模式刺猬与狐狸之分是以赛亚·伯林的一个影响很大的学术见解。他所说的刺猬与狐狸分别对应着一元论(monism)和多元论(plural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见解 多元论 麦克莱伦 一元论 对照性 狐狸 以赛亚·伯林 马克思研究
原文传递
早期德语传记中的马克思形象:描述与审视
15
作者 凌菲霞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92-202,239,240,共13页
一战前,马克思传的作者除了蔡特金、列宁等人以外,还有一批来自奥地利和德国大学的经济学者。这批作者都塑造了马克思的经济学者形象,将马克思描述为过时的客观价值论者和失败的剩余价值论者。他们还将马克思刻画成令人不安甚至是恐怖... 一战前,马克思传的作者除了蔡特金、列宁等人以外,还有一批来自奥地利和德国大学的经济学者。这批作者都塑造了马克思的经济学者形象,将马克思描述为过时的客观价值论者和失败的剩余价值论者。他们还将马克思刻画成令人不安甚至是恐怖的暴力煽动者,塑造了其较为负面的革命者形象。其中有几位传记作者受到当时的伦理社会主义等康德复兴思潮的影响,将马克思描述为非批判的价值虚无主义者。这些形象塑造存在种种问题。首先,他们对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出发点、客观性概念以及价值和价格的关系存在误解,无法洞见马克思的理论创新并简单地拒绝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其次,他们忽视了暴力背后的不同时代背景以及马克思的暴力革命观与其他激进派的差异,有失公允地树立了马克思负面的革命者形象。最后,几位传记作者由于未能洞察由后来的葛兰西等人所揭示的马克思实践哲学,从而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庸俗化了。对这些传记进行研究的意义在于,可以让人们了解马克思的经济学思想被主流经济学所误解和忽视的原因、马克思负面的革命者形象在传记文献里最初出现的缘故以及马克思主义起初与康德主义相碰撞的思想火花。这样的了解还有助于去伪存真,还原真实的马克思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马克思传 客观价值论 剩余价值论 暴力革命 知识批判 价值虚无主义
原文传递
主谓辩证法:马克思哲学的逻辑基础
16
作者 徐长福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17年第9期37-38,共2页
马克思的主谓辩证法包含两大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主词优先的句法学原则和对象优先的语义学原则,其二是主谓之间互动共生的辩证方法。前者是在批判黑格尔与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谓颠倒”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自我主张,后者来自对黑格尔辩证法的... 马克思的主谓辩证法包含两大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主词优先的句法学原则和对象优先的语义学原则,其二是主谓之间互动共生的辩证方法。前者是在批判黑格尔与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谓颠倒”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自我主张,后者来自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继承。本文主要阐述前一方面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辩证法 辩证方法 批判继承 青年黑格尔派 马克思哲学 黑格尔 语义学 逻辑基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