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略论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的思想 被引量:9
1
作者 韩安贵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4-39,共6页
在马克思那里 ,作为实体的“自然”主要包括自在的自然、感性的自然和人化自然 ,其中对感性自然和人化自然的强调是马克思自然观的特质 ,因此 ,马克思主要是把“自然”放在“自然”与“人”的关系中进行考察和研究的。我们这里主要从价... 在马克思那里 ,作为实体的“自然”主要包括自在的自然、感性的自然和人化自然 ,其中对感性自然和人化自然的强调是马克思自然观的特质 ,因此 ,马克思主要是把“自然”放在“自然”与“人”的关系中进行考察和研究的。我们这里主要从价值的角度研究马克思关于自然与人之间通过实践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人化自然 价值 自然界 生产实践活动
下载PDF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被引量:1
2
作者 叶汝贤 《马克思主义研究》 CSSCI 1999年第6期39-42,共4页
关键词 唯物史观 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费尔巴哈 人道主义 人的哲学 神学历史观 历史规律 人的活动 马克思恩格斯 历史发展
原文传递
中国改革的价值选择
3
作者 叶汝贤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8年第5期31-36,共6页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中国的改革走过了二十年的历程,改革取得了极其伟大的成功。当初所定的改革目标,多数已提前实现。经济体制改革已取得重大进展;政治体制改革,正在向民主与法治的目标前进。由于这些根本性改革取得成功...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中国的改革走过了二十年的历程,改革取得了极其伟大的成功。当初所定的改革目标,多数已提前实现。经济体制改革已取得重大进展;政治体制改革,正在向民主与法治的目标前进。由于这些根本性改革取得成功,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经济发展以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利用资本主义 中国改革 邓小平 价值选择 效率与公平 价值观 解放生产力 改革实践 中国国情
下载PDF
马克思历史分期理论的价值向度 被引量:3
4
作者 韩安贵 《现代哲学》 CSSCI 2000年第1期28-33,共6页
马克思的历史分期理论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本文作者认为,马克思在不同的场合对人类历史有着多种不同的分期,这些分期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替代的,而是并行不掉、相互补充的。本文从客观角度和主体角度分别考察了马克... 马克思的历史分期理论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本文作者认为,马克思在不同的场合对人类历史有着多种不同的分期,这些分期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替代的,而是并行不掉、相互补充的。本文从客观角度和主体角度分别考察了马克思的历史分期理论,并进一步认为马克思的历史分期思想蕴含着价值向度。一方面,历史的发展是人类价值逐步提升和实现的过程,是个人的发展过程;另一方面,马克思也用个人的发展为尺度对历史进行评价。个人的发展、人类价值的实现是以客观的物质生产的发展为前提和基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价值 马克思 价值向度 人的发展 个人 客观 历史分期 过程 学术界 作者
全文增补中
《现代哲学》创刊十周年暨“哲学的改革与改革的哲学座谈会”文摘
5
作者 余少波 粱庆寅 +16 位作者 章海山 王致远 张江明 梁钊 袁惠民 丘挺 施为民 梁渭雄 马中柱 李锦全 李辛生 孔庆榕 兰云 叶汝贤 李恒瑞 蔡茂生 黄瑗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12,共12页
在庆祝《现代哲学》创刊十周年之际,座谈“哲学的改革与改革的哲学”这一主题,从哲学学科的整体层面上看,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哲学的真正使命,反思哲学的应有功能,正视哲学的现实状态,寻求哲学的变革之路,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在庆祝《现代哲学》创刊十周年之际,座谈“哲学的改革与改革的哲学”这一主题,从哲学学科的整体层面上看,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哲学的真正使命,反思哲学的应有功能,正视哲学的现实状态,寻求哲学的变革之路,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服务于人类文明建设的不断进化和深化。而从哲学学科的办刊层面上看,则有助于进一步沟通编者、作者和读者的心态,坚持刊物改革的正确导向,发挥本刊所处的“天然”优势,激励同仁的崇高责任,以便把老一辈哲学家们开创的《现代哲学》办得更好,让南国这一朵哲学之花在艰难困苦、风风雨雨中常开不败,芳香永驻,并在跨越世纪的伟大历程中,无愧于良心,无愧于读者,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 在庆祝《现代哲学》创刊十周年之际,座谈“哲学的改革与改革的哲学”这一主题,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见解,也可能有水火不容的争议,这包括对哲学学科和本刊是否需要改革的问题在内,也包括两者如何改革的问题在内。我们认为,这些问题都是关键性的。为了逐步搞清楚这些问题,这一次的讨论应该说是初步的。本刊计划从1996年开始,设专栏让有兴趣的同志发表高见。但要求话不在多,在于精,在于一针见血,最好是3000字以内,稿酬从优,有请同行方家踊跃赐稿,多谢支持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哲学 现代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辩证法 哲学研究 经济学 哲学改革 座谈会 哲学工作者
下载PDF
二分法与辨证法 被引量:2
6
作者 刘森林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1期19-24,共6页
长期以来,二分法一直在哲学以致于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模式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随着社会发展日趋复杂化,二分法的素朴性、简单性、有限性日趋显现出来。笔者认为,在马克思那里,二分法不是辩证法的标准模式,并不能与辩证法划等号。如果... 长期以来,二分法一直在哲学以致于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模式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随着社会发展日趋复杂化,二分法的素朴性、简单性、有限性日趋显现出来。笔者认为,在马克思那里,二分法不是辩证法的标准模式,并不能与辩证法划等号。如果将之视为不折不扣的辩证法,就意味着走向形而上学的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分法 二分模式 二分对立 辩证法 简单性 辨证法 二分性 邦格 马克思 群己
下载PDF
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本质
7
作者 叶汝贤 《马克思主义研究》 CSSCI 1997年第5期22-25,49,共5页
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本质叶汝贤5年前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同时总结了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教训,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样重大的历史性课题,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创造性的... 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本质叶汝贤5年前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同时总结了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教训,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样重大的历史性课题,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本质论” 邓小平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观 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本质 什么是社会主义 解放生产力 资本主义 共同富裕
原文传递
坚持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8
作者 叶汝贤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7年第6期15-17,共3页
坚持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叶汝贤党的十五大,是一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是十五大的灵魂。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 坚持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叶汝贤党的十五大,是一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是十五大的灵魂。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全面而又深刻地阐明了邓小平理论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 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 社会主义改革 现代化建设
下载PDF
马克思社会历史规律观的特质
9
作者 韩安贵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2期6-11,共6页
在关于社会历史规律问题上,马克思批判地吸取了人类历史上关于社会历史规律的全部积极的思想成果,尤其是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思想,在研究现实的人类历史中形成了全新而科学的社会历史规律观。它否定了把社会规律当作超人类超历史的永恒不... 在关于社会历史规律问题上,马克思批判地吸取了人类历史上关于社会历史规律的全部积极的思想成果,尤其是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思想,在研究现实的人类历史中形成了全新而科学的社会历史规律观。它否定了把社会规律当作超人类超历史的永恒不变的规律观点,指出了社会历史规律存在于历史过程之中,就其存在来说不仅是复杂的多层次的,而且其表现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历史规律 马克思 自然规律 特质 人的活动 自然本质 自然界 人的意识 黑格尔 自然生存
下载PDF
胡塞尔思想发展脉络中的心理学与现象学:从对立到调和 被引量:2
10
作者 游淙祺 《哲学分析》 CSSCI 2019年第4期52-73,197,共23页
胡塞尔早期在对心理主义的批判中指出心理之物或心理学经验指涉相对于意向对象的实项内容,心理学则是有关于心理事实的经验科学。这时,现象学与心理学是被严格区分的。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心理学经验逐渐取得新的涵义,在1925年的《现象... 胡塞尔早期在对心理主义的批判中指出心理之物或心理学经验指涉相对于意向对象的实项内容,心理学则是有关于心理事实的经验科学。这时,现象学与心理学是被严格区分的。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心理学经验逐渐取得新的涵义,在1925年的《现象学心理学夏季讲稿》中,胡塞尔指出心理学经验本身也具有意向对象,心理学经验与超越论经验遂形成平行关系,甚至成为迈向超越论经验领域或超越论现象学的途径之一。胡塞尔对于心理学两种不同的看法是如何转变的?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针对相关的文本进行考察,其中包括《逻辑研究》(1900/1901)、《现象学的观念》(1907)、《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1911)、《观念》第一卷(1913)以及《第一哲学》(1923/1924),等等。胡塞尔在1913年的《观念》第一卷以及1917年的《现象学与心理学》讲稿中虽仍然严格区分心理学与现象学,但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胡塞尔已经不再严格区分现象学与心理学。为了说明这项演变,对于“心理现象”概念进行阐释是十分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塞尔 现象学心理学 还原
下载PDF
现象学心理学与经验的世界 被引量:2
11
作者 游淙祺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0-75,98,共7页
本文阐释胡塞尔的现象学心理学在胡塞尔现象学中不明确的定位,说明它如何衔接超越论现象学和经验科学,并特别凸显经验的世界这个概念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论文主要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探究现象学心理学和超越论现象学之间的关系,说明&... 本文阐释胡塞尔的现象学心理学在胡塞尔现象学中不明确的定位,说明它如何衔接超越论现象学和经验科学,并特别凸显经验的世界这个概念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论文主要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探究现象学心理学和超越论现象学之间的关系,说明"现象学心理学如何是超越论现象学的预备",以及"现象学心理学如何平行于超越论现象学"这两个问题;第二部分阐述胡塞尔如何藉由经验的世界此概念来为事实科学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塞尔 现象学心理学 超越论现象学 经验的世界 自然态度
下载PDF
欧洲的理性理念:省思胡塞尔的文化论述 被引量:1
12
作者 游淙祺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97-108,共12页
现象学创始者胡塞尔关于欧洲的论述,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欧洲不是用地理疆界来界定的,而是就其精神生活的整体来说的。其二,"欧洲的精神型态"内含一种历史使命或目的性,这是诞生于古希腊的一种只愿基于理性的理念而活的生命型... 现象学创始者胡塞尔关于欧洲的论述,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欧洲不是用地理疆界来界定的,而是就其精神生活的整体来说的。其二,"欧洲的精神型态"内含一种历史使命或目的性,这是诞生于古希腊的一种只愿基于理性的理念而活的生命型态。古希腊哲学的诞生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独一无二的事件,类似的事件不曾出现于其他古文明。例如古代印度或古代中国都不曾出现具理性生活的关键因素——理论执态,根本不能和古希腊哲学相提并论。其三,没有忽略文化差异现象,但以追求具有普遍意义的同一世界为职志,所以探索文化差异问题,不得不预设了根源于古希腊理论执态的超越论现象学。在当代跨文化哲学的讨论中,胡塞尔是否带有浓厚的欧洲中心论色彩而该被批判?捍卫其立场者有之(黑尔德、瑟普),持批判角度者有之(霍伦斯坦、瓦登斐尔斯),东亚现象学研究者该如何面对这个问题?它可以藉由追溯所谓"中心论"的含义作出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塞尔 现象学 文化论述 欧洲中心主义
下载PDF
从认识与体验谈启蒙与反启蒙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婉仪 《世界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6-123,161,共8页
在以认识(die Kenntnis)为象征、以知识为产物的启蒙意义上谈反启蒙,常变成以认识能力抗拒知识或文明,因而对所谓的"自然"充满怀想。但即便把自然描写为具有完整人格和精神自由的人,自发建立自身的个性和世界,却仍未曾脱离认... 在以认识(die Kenntnis)为象征、以知识为产物的启蒙意义上谈反启蒙,常变成以认识能力抗拒知识或文明,因而对所谓的"自然"充满怀想。但即便把自然描写为具有完整人格和精神自由的人,自发建立自身的个性和世界,却仍未曾脱离认识所构建的主体和世界。以启蒙为基础的反启蒙,已然先在地肯定了认识的优先地位;若从环绕逻各斯(1ogos)而生的语言与世界的认识关系而言启蒙与反启蒙本为一体两面。由此,人们或许有可能从体验(das Erlebnis)出发展开不同于认识形态的语言,并由此离开启蒙/反启蒙的议题,而开展出另一种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识 体验 语言 启蒙
原文传递
创伤与疗愈——列维纳斯与比昂的思想交汇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婉仪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13,共6页
在列维纳斯那里,传统哲学的永恒真理出现了与众不同的面向,它再也不是太阳,而是转瞬即逝的黑夜中的"闪耀"。一种作为思想基础的黑暗在思想背后涌现出来。这一点同样也可以在精神分析学家比昂那里窥见。比昂认为,爱欲(eros)只... 在列维纳斯那里,传统哲学的永恒真理出现了与众不同的面向,它再也不是太阳,而是转瞬即逝的黑夜中的"闪耀"。一种作为思想基础的黑暗在思想背后涌现出来。这一点同样也可以在精神分析学家比昂那里窥见。比昂认为,爱欲(eros)只有通过弗洛伊德所谓"超越快乐原则"的重复,在"再一次"的痛苦中才能通过阿尔法(α)进程在黑暗中达成与其对象的融合。爱欲所朝向的对象,乃是一个永远无法完整企及的空无,它不是传统哲学所认为的超越对象,甚至也不是真理,它以其自身痕迹的方式,仅仅在瞬间为个体所承受。在此种与他者的会面中,个体不是去寻找一劳永逸地将他者排除自身的方法,而是在这个瞬间去承担他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移情 爱欲 精神分析 疗愈
下载PDF
“现”象与道体
15
作者 杨婉仪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 CSSCI 2017年第2期84-98,共15页
前言依照康德,现象(le phénomène)呈显为不可通达的物自身在时间空间中的感性展示;这一宣告将知识所及的范围限制在现象层次,也因而肯认了以空间能力与时间能力构建知识的先验主体(1)。但即使康德以我思这一先验主体作为构建... 前言依照康德,现象(le phénomène)呈显为不可通达的物自身在时间空间中的感性展示;这一宣告将知识所及的范围限制在现象层次,也因而肯认了以空间能力与时间能力构建知识的先验主体(1)。但即使康德以我思这一先验主体作为构建知识的起点,但这一哲学历史中著名的哥白尼转向,却仍未曾脱离西方哲学身心二分、肯定理性的超越传统,而以先验的我思与纯粹理性作为面对现象世界构建知识的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性 主体性 至人无己 纯粹理性 应帝王
原文传递
从时间性与身体性谈至乐活身之道——一种关于《庄子》的解读
16
作者 杨婉仪 《哲学分析》 2016年第6期94-103,共10页
不同于以既定形式展示自身完美的理型,身体这一以形变为特质的空间性,显现为各种形式的发生之源。身体并不能只被视为一种空间,而是展开不同空间型态的空间性,且同时显现为在运动中自我形塑的时间性(la temporalité)延展。由此产... 不同于以既定形式展示自身完美的理型,身体这一以形变为特质的空间性,显现为各种形式的发生之源。身体并不能只被视为一种空间,而是展开不同空间型态的空间性,且同时显现为在运动中自我形塑的时间性(la temporalité)延展。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如果称此种既为时间又为空间的身体性(la corporéité)的流动为生命,那么生命所留下的诸般痕迹,将显示为怎样的意义?倘若将身体性的这种意涵推及自然,何为在运动中塑造自身且同为时间性的自然?有别于西方传统哲学的身心二元论,从庄子思想中可以开展出以身体性为基础的生命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性 时间性 庄子 生命 自然
下载PDF
从死与死亡的区分开展列维纳斯以伦理观点对海德格尔存有论之批判——以《存在与时间》为例
17
作者 杨婉仪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 2016年第2期132-159,共28页
导论依照列维纳斯对于《存在与时间》的诠释,海德格尔所展示的此在是人的存在模态,也就是在本真(Eigentlichkeit)与非本真(Uneigentlichkeit)的领会间摆荡的在世存有(das In-derWelt-Sein)。他认为这在焦虑(Angst)与烦(Sorge)的模态中... 导论依照列维纳斯对于《存在与时间》的诠释,海德格尔所展示的此在是人的存在模态,也就是在本真(Eigentlichkeit)与非本真(Uneigentlichkeit)的领会间摆荡的在世存有(das In-derWelt-Sein)。他认为这在焦虑(Angst)与烦(Sorge)的模态中显示自身的在世存有,并未以人的本义出现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中,因而说道: 展开更多
原文传递
捍卫意识形态正当性:天命-正统与明清易代
18
作者 孙宇凡 《清华社会学评论》 2017年第1期60-86,共27页
对于赵鼎新提出的以绩效正当性主导对天命观的解 释,本文认为:( 1 ) 其论述在正当性理论上与韦伯的论述能够兼 容而非冲突.其中,绩效或效力是正当性的普遍基础. ( 2 ) 经由 四因说,认为 “目的因+ 质料因”的绩效正当性无法保持理... 对于赵鼎新提出的以绩效正当性主导对天命观的解 释,本文认为:( 1 ) 其论述在正当性理论上与韦伯的论述能够兼 容而非冲突.其中,绩效或效力是正当性的普遍基础. ( 2 ) 经由 四因说,认为 “目的因+ 质料因”的绩效正当性无法保持理论 的融贯性,需要再补充“形式因”,以转变为意识形态正当性.( 3 ) 以明清易代为例,说明在意识形态正当性的解释下,在天命 观与正统观连接的情况下,统治者与统治班子之间命令-服从关系 所展现的、具有事件时间性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命 正统 正当性 韦伯
下载PDF
现象的两种意涵:从存有(ousia)与生存(exister)的差异谈起
19
作者 杨婉仪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 2015年第2期138-152,共15页
要分别从存有(ousia)的名词之"是"(l’etre)与生存(exister)的动词之"是"(etre)谈现象,首先必须对存有与生存的差异作出区分,才能进一步分析两者所涉及的现象诠释。对于存有与生存作出区分,旨在说明观看方式不同,所... 要分别从存有(ousia)的名词之"是"(l’etre)与生存(exister)的动词之"是"(etre)谈现象,首先必须对存有与生存的差异作出区分,才能进一步分析两者所涉及的现象诠释。对于存有与生存作出区分,旨在说明观看方式不同,所"看"出的也将不同,究竟此两种不同的观看方式所产出的"影像"(l’image),将如何显现、交织于日常生活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ister ousia 观看方式 生存时 知识网络 纯粹理性 列维 罗森茨威格 存在者 纯粹形式
原文传递
探求中国哲学的多样形态——陈少明教授访谈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少明 陈壁生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8-152,共5页
作为一个1958年出生、1977年开始学术探索历程的学者,您是在“文革”时期度过青少年时代的,并且在求学之前有过晒盐、钻井及炊事工种的经历。这些对您的人生道路以及学术追求有着什么样的影响?
关键词 中国哲学 形态 探求 青少年时代 学术探索 “文革” 学术追求 人生道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