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域社会与文化的结构过程——珠江三角洲研究的历史学与人类学对话 被引量:159
1
作者 刘志伟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4-64,共11页
作为社会经济史研究领域与人类学对话的主要范畴 ,土地垦殖、宗族发展、神明崇拜、户籍制度的演变以及族群问题等 ,都展现了地域社会文化结构的动态过程。历史研究不仅要阐述人们在地域社会建构过程的能动性 ,也需要反省历史叙述本身如... 作为社会经济史研究领域与人类学对话的主要范畴 ,土地垦殖、宗族发展、神明崇拜、户籍制度的演变以及族群问题等 ,都展现了地域社会文化结构的动态过程。历史研究不仅要阐述人们在地域社会建构过程的能动性 ,也需要反省历史叙述本身如何在地域社会建构过程被结构化 ,而这种结构又如何推动和规限人们的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学 人类学 地域社会 宗族 户籍 族群 经济 珠江三角洲 社会文化 文化权利格局 神明
原文传递
科举停废与近代乡村士子——以刘大鹏、朱峙三日记为视角的比较考察 被引量:64
2
作者 关晓红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4-99,共16页
清季捐纳保举滥行,造成正途入仕周期延长,使科举考试对乡村士子的吸引力大为降低。科举停废虽导致传统意义的“士”阶层消失,但多数旧学出身者通过各种渠道重新分化组合,直至清末民初仍然占据社会权势的重要位置。清廷虽为士子多方宽筹... 清季捐纳保举滥行,造成正途入仕周期延长,使科举考试对乡村士子的吸引力大为降低。科举停废虽导致传统意义的“士”阶层消失,但多数旧学出身者通过各种渠道重新分化组合,直至清末民初仍然占据社会权势的重要位置。清廷虽为士子多方宽筹出路,可是无法遏止中年士人文化心理的失衡及青年学生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刘大鹏和朱峙三两位乡村士子的日记,为考察科举停废对士子命运与乡村社会的实际影响提供了生动的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大鹏 朱峙三 中国 科举制度 乡村士子 政治体制 文化心理
原文传递
历史人类学与近代区域社会史研究 被引量:52
3
作者 黄国信 温春来 吴滔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6-60,共15页
The marriage of historiography and anthropology gave birth to historical anthropology.For historians,historical anthropology is a research approach and research trend:it adopts anthropology’s field research methods,a... The marriage of historiography and anthropology gave birth to historical anthropology.For historians,historical anthropology is a research approach and research trend:it adopts anthropology’s field research methods,and emphasizes the historicity of the research subject;it tries to keep a distance from the research subject,and makes every effort to collect materials directly from the field.On this basis,it forms a research trend stressing time and process as well as space and structure;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analysis,examination,sele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ical data;emphasizing “participatory experience” and a sense of historical presence,and also stressing th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t expressions of all classes and organizations.This trend stresses the historical formation process of regions,and stresses that researchers should not be constrained by rigid limits of time and space,but rather take human beings as the center of their research,and problems as its basis,to break dualistic opposites of “state vs.locality”,“general knowledge vs.local knowledge”,“big traditions vs.small traditions”,and so on,and to further develop modern regional social history.Two cases—the chrysanthemum festival of Xiaolan Town,Zhongshan County,Guangdong Province,and local self-government in the Jiangnan region in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periods—can be used to illust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torical anthropology and modern regional social histo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江南乡村地权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社会史研究 社会学人类学 中国史学 20世纪 近代史研究 史学发展 中国近代
原文传递
民国学界的老辈 被引量:47
4
作者 桑兵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24,共22页
按照新文化派后来的叙述编成的民国学术史,老辈学人除以遗老身份存在外,不仅无所作为,而且几乎无声无息。实则清季学术虽已中衰,仍然不乏名家,并以各种方式尤其是通过国学研究,影响着五四和后五四两代学人。他们的学术观念或可算是文化... 按照新文化派后来的叙述编成的民国学术史,老辈学人除以遗老身份存在外,不仅无所作为,而且几乎无声无息。实则清季学术虽已中衰,仍然不乏名家,并以各种方式尤其是通过国学研究,影响着五四和后五四两代学人。他们的学术观念或可算是文化遗民,政治上却大都并非遗老。他们对于新派的批评,可以成为反省的借鉴,而他们的理解旧籍之道,不失为回到历史现场去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门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学界 老辈学人 国学
原文传递
傅斯年“史学只是史料学”再析 被引量:49
5
作者 桑兵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6-41,共16页
傅斯年提出"近代史学只是史料学",始于《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完整的表述,却是《史学方法导论》。该讲义可能并未完稿,但其中重要的几讲已有傅斯年本人所写的系统文本作为依据,有助于理解其近乎口号的观念,避免断章取... 傅斯年提出"近代史学只是史料学",始于《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完整的表述,却是《史学方法导论》。该讲义可能并未完稿,但其中重要的几讲已有傅斯年本人所写的系统文本作为依据,有助于理解其近乎口号的观念,避免断章取义或隔义附会。以比较求得近真与头绪,是将史学与史料学有机联系的关键;而把握扩张史料与新旧史料,整理材料与"聪明考证","东方学之正统在中国"与"虏学"、"全汉",以及考订与"大事"的关系,可以寻其本意,扩张积极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斯年 史料学 史学方法导论
原文传递
译名之争与早期的《圣经》中译 被引量:33
6
作者 吴义雄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05-222,共18页
在早期的《圣经》中译史上 ,“译名之争”是一个影响颇为深远的事件。这个争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代前期的“礼仪之争”,直到现在也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这场围绕着 God或 Theos等基督教核心名词如何中译而产生的争论 ,在 184 3— 185... 在早期的《圣经》中译史上 ,“译名之争”是一个影响颇为深远的事件。这个争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代前期的“礼仪之争”,直到现在也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这场围绕着 God或 Theos等基督教核心名词如何中译而产生的争论 ,在 184 3— 1851年来华基督教新教传教士集体合作修订《圣经》中译本期间达到高潮。在这期间 ,英国传教士与美国传教士各自坚持己见 ,展开长期的论战。“译名之争”导致了早期新教传教士合作译经事业的结束 ,但也促使多种《圣经》中译本相继问世。它不仅在中国近代基督教传播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记 ,而且波及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其他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传教士 新教传教士 印记 清代前期 中西文化交流 中国近代 基督教传播 《圣经》 译经 争论
原文传递
知县与地方士绅的合作与冲突——以同治年间的广东省广宁县为例 被引量:26
7
作者 邱捷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0-39,共20页
同治、光绪年间历任广宁、四会、南海等县知县的杜凤治,留下一部记载详尽的日记,是研究晚清广东的珍贵史料。本文主要利用他在广宁县任知县时的日记,讨论知县与地方士绅的合作与冲突。杜凤治的“学校、征输、听断、缉捕”四要务,都要争... 同治、光绪年间历任广宁、四会、南海等县知县的杜凤治,留下一部记载详尽的日记,是研究晚清广东的珍贵史料。本文主要利用他在广宁县任知县时的日记,讨论知县与地方士绅的合作与冲突。杜凤治的“学校、征输、听断、缉捕”四要务,都要争取士绅的合作与支持;但他在征收钱粮时使用了大量威胁、强制手段,引起士绅不满,引发了士绅的上控和闹考。知县、士绅经过一番较量后达成妥协,双方都有所损失,但都分别保住了官职与功名。咸、同年间是官绅关系变化的关键时期,广东的情况更有其特别之处。同治年间广宁县的案例,可以使我们对晚清的基层政权与基层社会增加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知县 士绅 杜凤治日记
原文传递
治学的门径与取法--晚清民国研究的史料与史学 被引量:28
8
作者 桑兵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5-96,共12页
历来讲究治学方法,大抵分为二途,专论往往流于纸上谈兵,实用则浅学不易捉摸。良法必须学识功力兼备才能领会把握,一味面向后学新进的趋时横通,犹如江湖术士的自欺欺人。近代以来,分科治学,各种时髦方法,大都生成于域外,移诸禹内,难免具... 历来讲究治学方法,大抵分为二途,专论往往流于纸上谈兵,实用则浅学不易捉摸。良法必须学识功力兼备才能领会把握,一味面向后学新进的趋时横通,犹如江湖术士的自欺欺人。近代以来,分科治学,各种时髦方法,大都生成于域外,移诸禹内,难免具有统系却格义附会,导致越有条理去事实真相越远。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还须恪守古训,读书为己,严格自律,以免治学则无知无畏,教书则误人子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民国 史料 史学
下载PDF
拒俄运动与中等社会的自觉 被引量:23
9
作者 桑兵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57-178,共22页
在清末的革新与救亡运动中 ,知识阶层与民众一开始处于分离状态 ,戊戌与庚子尤为典型。一些知识人认为义和团其情可悯 ,其气可用 ,其举动则可哀。 1 90 1年拒俄运动发端 ,趋新人士主张动员民众 ,文明排外。在梁启超等人国民思想的鼓动... 在清末的革新与救亡运动中 ,知识阶层与民众一开始处于分离状态 ,戊戌与庚子尤为典型。一些知识人认为义和团其情可悯 ,其气可用 ,其举动则可哀。 1 90 1年拒俄运动发端 ,趋新人士主张动员民众 ,文明排外。在梁启超等人国民思想的鼓动下 ,随着国内和东京学界风潮的兴起 ,“少年中国”演化为“学生社会” ,以学生为中国的主人翁 ,由学生引导其他社会成员转变为国民。后来“学生社会”再演进为“中等社会” ,其主旨是 :上层已朽 ,下层尚愚 ,须由中等社会开通和引导下层社会去改造上层社会。这与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当年提出的社会分层理论相当近似 ,象征着中国趋新知识人士的自觉。拒俄运动使学生和开明士绅直接面对国民的社会责任 ,中等社会的主张部分得到实现 ,四民合为国民 ,而中等社会起着引导及核心作用。此后 ,提出“中等社会”的激进人士较少继续使用这一概念来看待自己与民众的关系 ,而主张体制内变革的立宪派士绅则有所发挥 ,中等社会的概念被广泛运用。从 1 90 5年抵制美货运动起 ,知识阶层与下层民众首次在爱国与革新运动中连为一体 ,而中等社会的概念对于革命派和梁启超也有所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时期 拒俄运动 中等社会 梁启超
原文传递
晚清局所与清末政体变革 被引量:28
10
作者 关晓红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22,160,共19页
晚清局所适内忧外患之变局而出现,为平定战乱与善后、筹措赔款的应急措施。咸同以后局所膨胀与捐纳、保举泛滥及行政新事务的扩展相交织,形成了由督抚掌控的非正式行政机构,造成了官与差、名义与实权相分离的局面,加剧了吏治腐败与财政... 晚清局所适内忧外患之变局而出现,为平定战乱与善后、筹措赔款的应急措施。咸同以后局所膨胀与捐纳、保举泛滥及行政新事务的扩展相交织,形成了由督抚掌控的非正式行政机构,造成了官与差、名义与实权相分离的局面,加剧了吏治腐败与财政困窘。清廷三令五申裁撤而未能显效,客观上削弱了其分权制衡的掌控力。局所泛滥的乱象背后,既隐伏着各级政府对社会变动下既有政体结构与职能如何调整的角力,同时也掩盖了局所在接引新知与发展新兴事业方面曾起过的重要推动作用。丙午官制改革与清理财政,以司道改制的方式归并局所功能,使之纳入职官体制,直省行政由此根本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局所 幕府 外官制 督抚 政体
原文传递
清季外官改制的“地方”困扰 被引量:24
11
作者 关晓红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30,共27页
民国以来,学界习惯用中央与地方的观念,讨论清季新政内外官改制及其引发的矛盾纠纷,忽略了督抚反复强调元代以来行省并非"地方"的申辩,且多不愿成为立宪政体下的"地方"官吏,以及清廷所颁政令中,直省始终未成为地方... 民国以来,学界习惯用中央与地方的观念,讨论清季新政内外官改制及其引发的矛盾纠纷,忽略了督抚反复强调元代以来行省并非"地方"的申辩,且多不愿成为立宪政体下的"地方"官吏,以及清廷所颁政令中,直省始终未成为地方行政层级的事实。时人套用外来政体的中央与地方概念观照清代的部院与直省,不仅与清朝集历代王朝体制之大成的设制用意形似而实异,且对清季改制及民初省制造成很大困扰,亦长期制约后人对中国政治制度史的认识。这种观念体制上中西新旧不相凿枘的纠葛,折射了制度兴革与历史文化复杂而深刻的联系,也给未来中国的改革设置了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集权 地方分权 行省 督抚 地方官
原文传递
二十世纪前半期的中国史学会 被引量:21
12
作者 桑兵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16-139,共24页
民国时期 ,史界学人在致力于学术研究的同时 ,也多次尝试以学会组织的形式 ,联络同仁 ,沟通域外 ,以便分工合作 ,推进史学研究。在学校和区域性的组织之后 ,终于抗战期间组建了全国性的中国史学会 ,后来又成立了中国新史学会。但与其他... 民国时期 ,史界学人在致力于学术研究的同时 ,也多次尝试以学会组织的形式 ,联络同仁 ,沟通域外 ,以便分工合作 ,推进史学研究。在学校和区域性的组织之后 ,终于抗战期间组建了全国性的中国史学会 ,后来又成立了中国新史学会。但与其他学科相比 ,史学会在组织的稳固与影响程度方面都显得逊色。这反映了当时史学界的派分难以协调 ,以及各人对于学术团体的功能作用看法分歧的实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中国史学会 管理体制 高等院校 北平史学会
原文传递
汪精卫、梁启超“革命”论战的政治学背景 被引量:23
13
作者 孙宏云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9-83,共15页
在清末立宪派与革命派论战中 ,汪精卫、梁启超围绕“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的论战所援引的论点均以伯伦知理、波伦哈克以及笕克彦等人的学说为学理依据 ,只是双方各有偏重取舍而已。虽然表面上汪、梁均重视学理依据 ,但二人同为政论... 在清末立宪派与革命派论战中 ,汪精卫、梁启超围绕“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的论战所援引的论点均以伯伦知理、波伦哈克以及笕克彦等人的学说为学理依据 ,只是双方各有偏重取舍而已。虽然表面上汪、梁均重视学理依据 ,但二人同为政论家 ,在理想与学问之间 ,都以理想为本位 ,有意无意之中 ,取学问为工具 ,论点开道 ,学说殿后 ,以致于漏洞百出 ,彼此相互攻击。通过观察清末政论的政治学背景 ,可以深入认识清末政治思想的一些本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精卫 梁启超 立宪派 革命派 政治思想 《国家学》
原文传递
鸦片战争前的鸦片贸易再研究 被引量:18
14
作者 吴义雄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50-73,共24页
鸦片战争前的鸦片贸易问题一向为中外研究者所重视 ,但因各种原因 ,迄今为止 ,对当时对华鸦片贸易状况的所有统计和描述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不够准确、不够完整之处。鸦片战争前发行于广州的英文《广州纪事报》和《广州周报》保存了持... 鸦片战争前的鸦片贸易问题一向为中外研究者所重视 ,但因各种原因 ,迄今为止 ,对当时对华鸦片贸易状况的所有统计和描述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不够准确、不够完整之处。鸦片战争前发行于广州的英文《广州纪事报》和《广州周报》保存了持续多年、即时公布的有关鸦片贸易的丰富资料 ,为重新统计 1 82 1— 1 83 9年期间各年度各种鸦片的贸易数量、价格和贸易额 ,从而比较完整、准确地显示这一时期的鸦片贸易状况提供了可能。综合前人的研究和新发现的资料 ,可知在鸦片战争前的 1 8年中 ,平均每年有 1万多箱鸦片输入和 1 0 0 0多万两白银被掠夺 ,这一数字虽不如以往有的研究所揭示的那么庞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鸦片战争 对外贸易 贸易额 价格 中国
原文传递
从幕府到职官:清季外官制改革中的幕职分科治事 被引量:23
15
作者 关晓红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8-103,共16页
清代原直省总督、巡抚衙门不置属官,司道衙署职官数量甚少,幕府成为事实上的体制外机构。咸同以后,随社会变化与政务增多,文案处与科房数量增加,众多局处所的不断衍生与扩充,分别从督抚衙门内外伸展行政权力,影响中央财政,原有体制弊端... 清代原直省总督、巡抚衙门不置属官,司道衙署职官数量甚少,幕府成为事实上的体制外机构。咸同以后,随社会变化与政务增多,文案处与科房数量增加,众多局处所的不断衍生与扩充,分别从督抚衙门内外伸展行政权力,影响中央财政,原有体制弊端更为突出。清季新政的外官制改革,以借用唐宋幕职为形式,通过分科治事体现了近代科层制精神,将体制内外机构整合改造,使幕友成为职官,并设会议厅议政决策,其建置反映了清季内外官制改革的成果,在行省机构从传统官制向近代行政体制过渡中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新政 官制改革 幕职 分科治事 各省官制通则
原文传递
民国学人宋代研究的取向及纠结 被引量:20
16
作者 桑兵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2-74,160-161,共23页
民国学人对于宋代研究渐趋推重,可是推崇最甚的陈寅恪、傅斯年等人,却很少专论宋代,而以宋为制高点研治整个中国历史文化提出的各项重大问题,如"宋学"渊源、宋代史学和新宋学等,引起各科学人的长期讨论。由此可见,要把握宋史... 民国学人对于宋代研究渐趋推重,可是推崇最甚的陈寅恪、傅斯年等人,却很少专论宋代,而以宋为制高点研治整个中国历史文化提出的各项重大问题,如"宋学"渊源、宋代史学和新宋学等,引起各科学人的长期讨论。由此可见,要把握宋史、宋学、宋代史学、宋代思想学术的区别与联系,不宜用分科治学的眼光尤其是区分经史以及史料与史观的观念研究宋代历史及其思想学术文化;应该讲宋学,做汉学,一方面,治宋史必须通宋学,如治国史必须通知本国文化精意,另一方面,将包括义理等在内的一切虚玄思想还原为历史,既有道理,又可目验;应将两宋学术文化作为标高,纵横贯通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有系统而不比附,不以赵宋为断代,方有望达到新宋学的高度,开创中国学术文化的新气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 陈寅恪 宋代 新宋学
原文传递
横看成岭侧成峰:学术视差与胡适的学术地位 被引量:19
17
作者 桑兵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5-54,共30页
五四新文化时期 ,胡适借助西洋统系撰写《中国哲学史大纲》 ,建立起新的学术典范 ,成为近代中国学术史上的要角。但从 1 92 0年代后半期开始 ,他的一系列开风气之先的学术著述 ,遭到各派学人或隐或显的批评指摘 ,矛头所向 ,正是以西洋... 五四新文化时期 ,胡适借助西洋统系撰写《中国哲学史大纲》 ,建立起新的学术典范 ,成为近代中国学术史上的要角。但从 1 92 0年代后半期开始 ,他的一系列开风气之先的学术著述 ,遭到各派学人或隐或显的批评指摘 ,矛头所向 ,正是以西洋统系条理本土材料的弊端。面对来自各方的批评压力 ,胡适表面不动声色 ,暗中从著述和方法两方面设法重建学术地位。这种成败同因的戏剧性变化 ,提醒后人更加注意中外文化交融大背景下学术与思想的微妙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中国哲学史大纲》 西方文化 人文主义 学术精神
原文传递
清末广州居民的集庙议事 被引量:13
18
作者 邱捷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87-203,共17页
在清末报纸有关广州的新闻报道中 ,“集庙”是出现频率相当高的一个词组。所谓集庙 ,指的是某一个街区的居民在街区的庙宇中议决处理本街区的事务。街庙通常有固定的收入 ,而绅商则是街区的领袖人物。“集庙”讨论的问题包括本街区的公... 在清末报纸有关广州的新闻报道中 ,“集庙”是出现频率相当高的一个词组。所谓集庙 ,指的是某一个街区的居民在街区的庙宇中议决处理本街区的事务。街庙通常有固定的收入 ,而绅商则是街区的领袖人物。“集庙”讨论的问题包括本街区的公益事务、解决各种民事纠纷、处理被获案犯、向官府提出街区的要求或申诉。官府往往会把一些事件交坊众集庙议处 ,而坊众有时也会集庙抗议官员、团勇、警局的不公对待。广州的街区组织和坊众集庙议事的方式 ,对研究中国的“市民社会” ,相信会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 广州市 议事方式 集庙 "市民社会"
原文传递
辛亥革命时期的省制纠结 被引量:16
19
作者 关晓红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9-49,160,共21页
辛亥各省光复政权乃至民初政府的省制,多在清末外官改制和各省独立自治的基础上加以变通,共和制下如何确定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省制成为关键。民初朝野舆论相持最久、困扰最多的省制方案与争论,不宜单从民主与专制较量的角度立论,还应考... 辛亥各省光复政权乃至民初政府的省制,多在清末外官改制和各省独立自治的基础上加以变通,共和制下如何确定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省制成为关键。民初朝野舆论相持最久、困扰最多的省制方案与争论,不宜单从民主与专制较量的角度立论,还应考虑时人对国家统一的向往与对分裂的隐忧。中国历史文化中,分合与治乱兴衰紧密联系。省制模式中集权与分权、官治与自治的平衡取舍,既与民主、专制相关联,也与统一或分裂的抉择相始终。由于以省为地方自治层级范围过大,东西方各国无此先例,单一制与联邦制均不适合,民初省制因此成为本土国情与域外制度纠结甚深的焦点。这一难解的症结,或许仍将对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产生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制 中央与地方 集权分权 官治自治 统一分裂
原文传递
清季科举改章与停废科举 被引量:16
20
作者 关晓红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6-53,160-161,共18页
1905年清廷诏罢科举,是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一大重要转折。相关史实表明,戊戌(1898年)废八股、改试策论、开经济特科等科举改章措施,虽因政变而曲折反复,但确已在各类科举考试中得到贯彻,不同阶段改革程度虽有变化,却进展缓慢,利弊与前... 1905年清廷诏罢科举,是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一大重要转折。相关史实表明,戊戌(1898年)废八股、改试策论、开经济特科等科举改章措施,虽因政变而曲折反复,但确已在各类科举考试中得到贯彻,不同阶段改革程度虽有变化,却进展缓慢,利弊与前景也众说纷纭。如何创制出适合检验西学的新科举文体,并没有进一步可供采纳和验证的建议。在壬寅(1902年)后科举与学堂并存的两难抉择中,清朝君臣均痛感时不我待,急求速成以救亡图存,未能展示进一步更新前景的科举,最终被迫让位给同样还没有充分证明自身价值作用的学堂。因此,随着学堂发展不断暴露出问题,被清廷强制终结的科举,便不断产生翻案纠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停罢科举 科举改章 戊戌维新 学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