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98篇文章
< 1 2 8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域社会与文化的结构过程——珠江三角洲研究的历史学与人类学对话 被引量:159
1
作者 刘志伟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4-64,共11页
作为社会经济史研究领域与人类学对话的主要范畴 ,土地垦殖、宗族发展、神明崇拜、户籍制度的演变以及族群问题等 ,都展现了地域社会文化结构的动态过程。历史研究不仅要阐述人们在地域社会建构过程的能动性 ,也需要反省历史叙述本身如... 作为社会经济史研究领域与人类学对话的主要范畴 ,土地垦殖、宗族发展、神明崇拜、户籍制度的演变以及族群问题等 ,都展现了地域社会文化结构的动态过程。历史研究不仅要阐述人们在地域社会建构过程的能动性 ,也需要反省历史叙述本身如何在地域社会建构过程被结构化 ,而这种结构又如何推动和规限人们的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学 人类学 地域社会 宗族 户籍 族群 经济 珠江三角洲 社会文化 文化权利格局 神明
原文传递
信仰空间与社区历史的演变──以樟林的神庙系统为例 被引量:57
2
作者 陈春声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13,共13页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history of a famous commercial village in eastern Guangdong from the mid-Ming to the late Qing, and the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of a system of temples. It endeavors to show that the rel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history of a famous commercial village in eastern Guangdong from the mid-Ming to the late Qing, and the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of a system of temples. It endeavors to show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atial arrangement and internal workings of rural temples observed in the course of field research was the outcome of cultural accumulation and settlement in a long process of historical change. This "belief space" existed in a state of unceasing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仰空间 社区历史 澄海 天后宫 北帝庙 乡土史 三山国王 风伯 乾隆七年 樟林港
原文传递
正统性、地方化与文化的创制──潮州民间神信仰的象征与历史意义 被引量:59
3
作者 陈春声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23-133,共11页
从秦朝开始,潮州地区就与整个岭南地区一起,归属中原王朝的政治“版图”。但是,王朝教化与地域社会之间的契合,却经历了长期复杂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宋元之际和明末清初的变化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三山国王和双忠公是在潮州... 从秦朝开始,潮州地区就与整个岭南地区一起,归属中原王朝的政治“版图”。但是,王朝教化与地域社会之间的契合,却经历了长期复杂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宋元之际和明末清初的变化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三山国王和双忠公是在潮州乡村庙宇中最经常见到的两个神祗。这两个神明信仰的形成及其象征意义的转换,与潮州地区数百年来王朝教化与地域社会复杂互动的契合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社会史 民间信仰 潮洲 三山国王
下载PDF
由爱乡而爱国:清末广东乡土教材的国家话语 被引量:67
4
作者 程美宝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8-84,共17页
清末新政期间 ,为响应政府鼓吹乡土教育的政策 ,地方上的读书人编纂乡土志和乡土教科书 ,作为初等教育的教材。这些教材的编纂 ,大多受当时各种新思潮的影响 ,反映了地方读书人如何运用一套新的话语 ,在观念上重新定位地方与国家的关系... 清末新政期间 ,为响应政府鼓吹乡土教育的政策 ,地方上的读书人编纂乡土志和乡土教科书 ,作为初等教育的教材。这些教材的编纂 ,大多受当时各种新思潮的影响 ,反映了地方读书人如何运用一套新的话语 ,在观念上重新定位地方与国家的关系。这些乡土教材也透露了地方上不同利益集团间的矛盾与冲突。此类乡土教材编纂者 ,其后大多主导地方上的教育事务 ,他们对国家观念的理解和阐释 ,对广大学生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 乡土教材 国家话语 清朝 乡土教育 爱国主义
原文传递
从眼光向下回到历史现场——社会学人类学对近代中国史学的影响 被引量:64
5
作者 桑兵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91-204,共14页
自梁启超倡导“新史学”以来,西方社会科学对中国史学的影响逐渐加强,其中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作用尤其值得关注。而这方面引起的主要变动,便是民史概念的提出以及努力使民众成为历史表现的中心和主体。经过民国学人的探索,史学的“眼光向... 自梁启超倡导“新史学”以来,西方社会科学对中国史学的影响逐渐加强,其中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作用尤其值得关注。而这方面引起的主要变动,便是民史概念的提出以及努力使民众成为历史表现的中心和主体。经过民国学人的探索,史学的“眼光向下”和社会学人类学的重心下移合流,民史的重建渐具雏形。但要避免中国历史研究的初民化,充分发挥社会学人类学影响史学的潜力,如何回到历史现场,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史学” 民史 历史表现 中国史学 国学 影响史 中国历史 社会学人类学 西方社会 变动
原文传递
科举停废与近代乡村士子——以刘大鹏、朱峙三日记为视角的比较考察 被引量:64
6
作者 关晓红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4-99,共16页
清季捐纳保举滥行,造成正途入仕周期延长,使科举考试对乡村士子的吸引力大为降低。科举停废虽导致传统意义的“士”阶层消失,但多数旧学出身者通过各种渠道重新分化组合,直至清末民初仍然占据社会权势的重要位置。清廷虽为士子多方宽筹... 清季捐纳保举滥行,造成正途入仕周期延长,使科举考试对乡村士子的吸引力大为降低。科举停废虽导致传统意义的“士”阶层消失,但多数旧学出身者通过各种渠道重新分化组合,直至清末民初仍然占据社会权势的重要位置。清廷虽为士子多方宽筹出路,可是无法遏止中年士人文化心理的失衡及青年学生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刘大鹏和朱峙三两位乡村士子的日记,为考察科举停废对士子命运与乡村社会的实际影响提供了生动的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大鹏 朱峙三 中国 科举制度 乡村士子 政治体制 文化心理
原文传递
乡村故事与社区历史的建构——以东凤村陈氏为例兼论传统乡村社会的“历史记忆” 被引量:55
7
作者 陈春声 陈树良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15-126,共12页
广东潮州地区的东凤村原本是一个杂姓聚居的村落 ,后来逐渐演变为单姓陈氏村落。借助于实地调查所得之口述传说和族谱、方志等文献 ,再现东凤村宗族整合的历史过程和与之相关的庙宇活动方式 ,并由此讨论在乡村社会史研究中 ,理解口述传... 广东潮州地区的东凤村原本是一个杂姓聚居的村落 ,后来逐渐演变为单姓陈氏村落。借助于实地调查所得之口述传说和族谱、方志等文献 ,再现东凤村宗族整合的历史过程和与之相关的庙宇活动方式 ,并由此讨论在乡村社会史研究中 ,理解口述传说和民间故事的若干方法论问题。如果可以将乡村故事视为乡民的“历史记忆” ,那是因为它们对于理解和解释现在我们所见到的乡村生活具有其独特的意义 ;乡村社会的格局和乡民的生活方式 ,自然又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积淀的结果 ,因而 ,对乡村故事的解析 ,实际上也可视为重新建构乡村历史的过程。“口述资料”和本地人的记述 ,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乡村历史的“事实”和内在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凤村 广东 乡村社会史 民间故事 民间信仰
原文传递
近代中国学术的地缘与流派 被引量:49
8
作者 桑兵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4-41,共18页
清代学术, 以江淮为渊薮, 影响及于民国。学海堂时期粤学地位上升, 但南学之于岭南只能言籍贯而不能讲居处。浙人把持北京学术界的情形, 持续到 30 年代。虽然章太炎派代桐城古文家而兴为历史进步,地缘垄断却阻碍了学术的进一步... 清代学术, 以江淮为渊薮, 影响及于民国。学海堂时期粤学地位上升, 但南学之于岭南只能言籍贯而不能讲居处。浙人把持北京学术界的情形, 持续到 30 年代。虽然章太炎派代桐城古文家而兴为历史进步,地缘垄断却阻碍了学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北大为中心的新文化派成为北学的代表, 与南高学派分庭抗礼。而南北学的对流, 使北大派在与外界冲突激化复杂的同时, 调整自我, 从而形成现代中国学术的地缘与流派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中国学术 北大 胡适 陈寅恪 蔡元培 梁启超 《学衡》 文化运动 北京大学 新文化
原文传递
历史人类学与近代区域社会史研究 被引量:52
9
作者 黄国信 温春来 吴滔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6-60,共15页
The marriage of historiography and anthropology gave birth to historical anthropology.For historians,historical anthropology is a research approach and research trend:it adopts anthropology’s field research methods,a... The marriage of historiography and anthropology gave birth to historical anthropology.For historians,historical anthropology is a research approach and research trend:it adopts anthropology’s field research methods,and emphasizes the historicity of the research subject;it tries to keep a distance from the research subject,and makes every effort to collect materials directly from the field.On this basis,it forms a research trend stressing time and process as well as space and structure;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analysis,examination,sele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ical data;emphasizing “participatory experience” and a sense of historical presence,and also stressing th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t expressions of all classes and organizations.This trend stresses the historical formation process of regions,and stresses that researchers should not be constrained by rigid limits of time and space,but rather take human beings as the center of their research,and problems as its basis,to break dualistic opposites of “state vs.locality”,“general knowledge vs.local knowledge”,“big traditions vs.small traditions”,and so on,and to further develop modern regional social history.Two cases—the chrysanthemum festival of Xiaolan Town,Zhongshan County,Guangdong Province,and local self-government in the Jiangnan region in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periods—can be used to illust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torical anthropology and modern regional social histo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江南乡村地权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社会史研究 社会学人类学 中国史学 20世纪 近代史研究 史学发展 中国近代
原文传递
地域空间中的国家秩序──珠江三角洲“沙田-民田”格局的形成 被引量:51
10
作者 刘志伟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4-24,共11页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sand flat-private field" pattern was the outcome of interaction between local society and national power in the course of exploitation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People used vari...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sand flat-private field" pattern was the outcome of interaction between local society and national power in the course of exploitation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People used various orthodox cultural symbols to maintain their own economic power and political influence. Thus, this arrangement of geographical space was in reality a local power structure in a context of national ident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 三角洲地区 空间格局 国家秩序 地域空间 明清时期 正统性 社会身份 《广东通志》 地方社会
原文传递
“广州英语”与19世纪中叶以前的中西交往 被引量:48
11
作者 吴义雄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72-202,共31页
从 18世纪初到 19世纪中叶 ,中西交往的语言基础是被称为“广州英语”的一种变种英语。它起源于出现时间更早的澳门葡语 ,由广州口岸从事中西经济文化交往的人群所发明。它主要以口语的形式存在 ,在发音、造句等方面深受汉语、广州方言... 从 18世纪初到 19世纪中叶 ,中西交往的语言基础是被称为“广州英语”的一种变种英语。它起源于出现时间更早的澳门葡语 ,由广州口岸从事中西经济文化交往的人群所发明。它主要以口语的形式存在 ,在发音、造句等方面深受汉语、广州方言和澳门葡语的影响 ,与正宗的英语相距甚远。 19世纪 30年代后 ,出现了若干种用作教材和词典的广州英语词汇书的刻本 ,标志着中西交往持续发展背景下广州英语应用范围的扩大。广州英语在一个多世纪的中西关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充当了“中国人与外国人之间的共同语言”。 19世纪 6 0年代后 ,因广州在中西关系中的地位下降 ,上海成为新的贸易中心 ,广州英语的地位亦被洋泾浜英语所取代。由于此类变种的英语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中国人在 19世纪前期就开始了寻求正确的英语知识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知识 广州方言 洋泾浜 共同语 汉语 语言基础 词典 中西 交往 存在
原文传递
傅斯年“史学只是史料学”再析 被引量:49
12
作者 桑兵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6-41,共16页
傅斯年提出"近代史学只是史料学",始于《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完整的表述,却是《史学方法导论》。该讲义可能并未完稿,但其中重要的几讲已有傅斯年本人所写的系统文本作为依据,有助于理解其近乎口号的观念,避免断章取... 傅斯年提出"近代史学只是史料学",始于《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完整的表述,却是《史学方法导论》。该讲义可能并未完稿,但其中重要的几讲已有傅斯年本人所写的系统文本作为依据,有助于理解其近乎口号的观念,避免断章取义或隔义附会。以比较求得近真与头绪,是将史学与史料学有机联系的关键;而把握扩张史料与新旧史料,整理材料与"聪明考证","东方学之正统在中国"与"虏学"、"全汉",以及考订与"大事"的关系,可以寻其本意,扩张积极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斯年 史料学 史学方法导论
原文传递
民国学界的老辈 被引量:47
13
作者 桑兵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24,共22页
按照新文化派后来的叙述编成的民国学术史,老辈学人除以遗老身份存在外,不仅无所作为,而且几乎无声无息。实则清季学术虽已中衰,仍然不乏名家,并以各种方式尤其是通过国学研究,影响着五四和后五四两代学人。他们的学术观念或可算是文化... 按照新文化派后来的叙述编成的民国学术史,老辈学人除以遗老身份存在外,不仅无所作为,而且几乎无声无息。实则清季学术虽已中衰,仍然不乏名家,并以各种方式尤其是通过国学研究,影响着五四和后五四两代学人。他们的学术观念或可算是文化遗民,政治上却大都并非遗老。他们对于新派的批评,可以成为反省的借鉴,而他们的理解旧籍之道,不失为回到历史现场去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门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学界 老辈学人 国学
原文传递
晚清民国时期的国学研究与西学 被引量:43
14
作者 桑兵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30-45,共16页
晚清民国时期的国学研究与西学桑兵近代国学研究,从1902年梁启超谋创《国学报》始,到50年代初无锡国学专修学校、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以及北京大学《国学季刊》合并或停刊止,历经半个世纪。其中流派纷呈,见解不一,但总体上看... 晚清民国时期的国学研究与西学桑兵近代国学研究,从1902年梁启超谋创《国学报》始,到50年代初无锡国学专修学校、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以及北京大学《国学季刊》合并或停刊止,历经半个世纪。其中流派纷呈,见解不一,但总体上看,乃是数百年间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学研究 晚清民国 国学保存会 语言学 《国学季刊》 学术 近代西学 国学门 王国维 齐鲁大学
原文传递
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 被引量:44
15
作者 科大卫 陈春声 《中国经济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7-67,共11页
本文讨论 1 5— 2 0世纪中国经济发展中金融制度和商业组织的角色。文章认为 ,金融制度的缺陷妨碍了 2 0世纪中国经济的发展 ,其根源可追溯至明代食盐贸易的历史。明代食盐贸易包含了商业票据的投机要素 ,这些商业票据以一种被称为“盐... 本文讨论 1 5— 2 0世纪中国经济发展中金融制度和商业组织的角色。文章认为 ,金融制度的缺陷妨碍了 2 0世纪中国经济的发展 ,其根源可追溯至明代食盐贸易的历史。明代食盐贸易包含了商业票据的投机要素 ,这些商业票据以一种被称为“盐引”的国债为基础。 1 7世纪初“盐引”的废除 ,意味着向取代金融市场的皇帝荫庇制度的决定性转变 ,新的做法被称为“官督商办”。至 1 9世纪的最后 1 0年 ,公司法经通商口岸被引进中国 ,商业票据市场才再次缓慢出现。股份资本的要求有助于融资市场的重新出现 ,这一市场所要求的规则 ,在荫庇制下的贸易中不可能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 官督商办 中国 资本主义 食盐贸易 15-20世纪 金融制度 商业组织 商业票据
原文传递
明末东南沿海社会重建与乡绅之角色——以林大春与潮州双忠公信仰的关系为中心 被引量:33
16
作者 陈春声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5-43,90,共10页
文章考察了明代后期广东潮州的著名乡绅林大春与双忠公信仰的关系,以此说明明代中叶以后东南沿海地方整体社会结构的转型。文章展现了读书人在民间信仰传播方面的重要影响,同时表明,一个在“国家”的意识形态中具有合法地位的外来的神明... 文章考察了明代后期广东潮州的著名乡绅林大春与双忠公信仰的关系,以此说明明代中叶以后东南沿海地方整体社会结构的转型。文章展现了读书人在民间信仰传播方面的重要影响,同时表明,一个在“国家”的意识形态中具有合法地位的外来的神明,要为某一地区的民众所接受,常常还要通过灵验故事和占卜仪式等来建立与地方社会的利益关系。而这样的过程,同时又可能被当地士绅作为培养民众对王朝和国家的认同感的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乡村社会 民间信仰 潮州地区 双忠公信仰 乡坤 社会重建
下载PDF
近代华侨汇款与侨批业的经营──以潮汕地区的研究为中心 被引量:37
17
作者 陈春声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CSSCI 2000年第4期57-66,共10页
关键词 汇款 经营 内部机制 商业组织 侨乡 增加 运作 广东省档案馆 地方文献 收藏
下载PDF
大学改革与通识教育 被引量:30
18
作者 李萍 梁庆寅 +20 位作者 朱维铮 陈春声 童庆生 甘阳 陈来 王晓明 周保松 童世骏 朱苏力 渠敬东 翟振明 蒋庆 丁耘 舒炜 张志扬 卢晖临 麻国庆 李大华 洪涛 强世功 刘小枫 《开放时代》 CSSCI 2005年第1期5-44,共40页
教育乃国家与民族文化命脉之所系,中华民族历经多次异族入侵劫掠及本土内乱相残而不坠,端赖一般国人对教育之重视。 今国力渐强,政府注资高等教育之力度亦见增进,况大学屡屡扩招,受教之众,前所未有。于此情势,倘教育方针有误,不仅虚掷公... 教育乃国家与民族文化命脉之所系,中华民族历经多次异族入侵劫掠及本土内乱相残而不坠,端赖一般国人对教育之重视。 今国力渐强,政府注资高等教育之力度亦见增进,况大学屡屡扩招,受教之众,前所未有。于此情势,倘教育方针有误,不仅虚掷公帑,并且误人子弟,遗祸未来。 有见于此,本刊邀集国内先进,聚首滨海南沙,以"大学改革与通识教育"为题,抒发高论。是为"首届开放时代论坛"。 以下内容,乃据2004年11月6、7两日会议之录音整理而成,刊布于此,尚望读者诸君参与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改革 通识教育 扩招 教育方针 高等教育 读者 开放时代 注资 首届 政府
原文传递
晚清民国的知识与制度体系转型 被引量:31
19
作者 桑兵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90-98,共9页
本文为即将出版的《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体系转型》丛书的解说。晚清民国时期,中国的知识与制度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动,使得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与行为规范前后截然两分。只有了解这千古一大变局的各个层面,对中外冲突融合的大背景下知识与... 本文为即将出版的《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体系转型》丛书的解说。晚清民国时期,中国的知识与制度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动,使得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与行为规范前后截然两分。只有了解这千古一大变局的各个层面,对中外冲突融合的大背景下知识与制度体系沿革、移植、变更、调适的众多问题深入探究,才能获得理解传统,认识过程,了解现在和把握未来的钥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 制度 转型 晚清民国
下载PDF
近代学术转承:从国学到东方学——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解析 被引量:34
20
作者 桑兵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9-44,共16页
傅斯年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作为近代中国学术转折的标志 ,主要针对前此占据学术主流的章太炎门生。傅氏虽然提出历史学只是史料学之类的极端口号 ,但所主张的内容和路径与北京大学国学门的趋向一脉相承。其贡献在于 ,坐言之... 傅斯年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作为近代中国学术转折的标志 ,主要针对前此占据学术主流的章太炎门生。傅氏虽然提出历史学只是史料学之类的极端口号 ,但所主张的内容和路径与北京大学国学门的趋向一脉相承。其贡献在于 ,坐言之外迅速起行 ,以新机构聚集一批志同道合者 ,在考古等领域很快取得超越前人的成绩。不过 ,只找材料不读书的偏激 ,脱离学术正轨。受此影响 ,学术主流难免走上窄而偏的狭境 ,导致学术界长期陷入派分的纠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语言研究所 国学 傅斯年 学术 历史学 考古 史料学 偏激 主流 转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8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