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民间故事到传统壮剧:广西驮娘江畔那劳村的性别、社会与历史
1
作者 杜树海 段泽丽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1-110,共10页
广西那劳壮剧从当地人日常生活和民俗活动中产生和发展,构成理解地方社会历史与文化的独特文本。从民间故事到传统壮剧,文本呈现出相对一致的性别结构,即男性之间的对立与女性之间的团结;故事讲述和重塑的环节则在实践维度凸显了女性的... 广西那劳壮剧从当地人日常生活和民俗活动中产生和发展,构成理解地方社会历史与文化的独特文本。从民间故事到传统壮剧,文本呈现出相对一致的性别结构,即男性之间的对立与女性之间的团结;故事讲述和重塑的环节则在实践维度凸显了女性的能动性,她们将自我意志体现在民间文艺中。研究表明,当地女性即便不占据社会中的主导地位,也具有可突破、可选择的社会空间,而非被压抑的消极形象。传统壮剧(民间故事)中的独特性别文化与当地社会文化紧密关联。世界由女性创造的信仰,在年复一年的“唱娅王”仪式中重复展演;女娶男嫁的“欧贵”婚俗,衍生相应的“不分性别”式亲属称谓、财产继承等制度。这些因素构成当地文化传统的底色,造就了那劳壮剧的特点,同时也经由壮剧的演出、传承而被确认和强化。上述视角可以从性别角度重建一个更为完整的少数民族社会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剧 民间故事 性别 社会文化
原文传递
西方人类学界万物有灵论研究述评 被引量:3
2
作者 杜树海 《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7-134,M0006,共19页
万物有灵论于1871年由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提出,是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等学科领域的重要概念之一。万物有灵论即关于“灵性存在”的一般信仰,牵涉生物的灵魂与其他精灵、神灵。继泰勒之后,朗格、马雷特对万物有灵论进行了深入推进与修... 万物有灵论于1871年由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提出,是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等学科领域的重要概念之一。万物有灵论即关于“灵性存在”的一般信仰,牵涉生物的灵魂与其他精灵、神灵。继泰勒之后,朗格、马雷特对万物有灵论进行了深入推进与修正批评。20世纪90年代,德斯科拉、卡斯特罗等人基于南美印第安人的相关研究,重新定义万物有灵论为一种本体论类型,即人们认同自身与他者在内里(灵魂)相同、相通,而外身(肉体)存在差异、区分。随后,这种所谓的新万物有灵论研究扩展到世界其他地域与其他学科。新旧万物有灵论的转换,实质是其由一种泛化的“宗教性”转向区域化、实体化的“本体论”,见证了人类学学科内部的一种重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物有灵论 宗教性 本体论 西方人类学界
原文传递
南岛语族的起源与扩散:成果、争论与新的解释
3
作者 杜树海 郭健新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0-53,共14页
南岛语族的起源与扩散问题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外学界关注的重点。主要依据语言学与考古学的证据,贝尔伍德与白乐思等提出“出台湾”说,该学说成为目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近年来分子人类学(基因组学)的发展为前述研究开拓了新的境界,其... 南岛语族的起源与扩散问题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外学界关注的重点。主要依据语言学与考古学的证据,贝尔伍德与白乐思等提出“出台湾”说,该学说成为目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近年来分子人类学(基因组学)的发展为前述研究开拓了新的境界,其研究成果总体支持原学说,但也修正和提升了原学说。南岛语族先民的行进时间应提前、拉长;南岛语族先民来源复杂多样,包括狩猎采集者与渔民;其移民活动呈现浪潮式,甚至还有回流现象;其扩散并非完全替换,还包括混合与交融。南岛语族的研究可以丰富人类社会起源与人类文明传播、交流、融合的认知,也将改变人们的文化认同与地缘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岛语族 “出台湾”说 新解释
原文传递
作为方法的“边缘”研究:历史人类学的视角 被引量:2
4
作者 杜树海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20,54,共12页
在人文社会科学界曾经长期流行“中心崇拜”,文明/国家/世界体系的“中心”被认为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是学术研究的重心与焦点。在此阶段,作为潜流的“边缘”研究逐渐证明其“合法性”,并开创了“边缘典型论”。历史人类学提出了“移动... 在人文社会科学界曾经长期流行“中心崇拜”,文明/国家/世界体系的“中心”被认为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是学术研究的重心与焦点。在此阶段,作为潜流的“边缘”研究逐渐证明其“合法性”,并开创了“边缘典型论”。历史人类学提出了“移动的边缘”“内部的边缘”“燃烧的木杆”“拉伸的皮带”“文明的碎片”以及“中间圈”等诸种“边缘”论述,在时间—空间、共时性—历时性、内部视角—外部视角三个维度上确立了“边缘”研究的原创范式。受到人类学传播理论、“华南研究”经验以及东南亚历史政治体理论的启发,此项研究认为边缘的本体意义在于社会文化的层次性,构成不同层次的社会文化传统来自多重“中心”,它们在不同时间以不同方式在“边缘”层叠形成。因此,时空交织与尺度化构成了历史人类学“边缘”研究的方法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论述 时空交织 尺度化 历史人类学
原文传递
反思发展话语:跨境视角下的中国边疆农村发展——基于云南省一个抵边村寨的人类学研究
5
作者 赵萱 《思想战线》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72,共10页
随着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更新,国内外学界围绕经济增长、权力关系和本土知识对西方国家主导的发展话语展开了批判和重建。这些努力促成了20世纪中期后发展话语的反思,却又无条件地接受了19世纪中叶以来发展话语的一个基本前提,即以民族国... 随着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更新,国内外学界围绕经济增长、权力关系和本土知识对西方国家主导的发展话语展开了批判和重建。这些努力促成了20世纪中期后发展话语的反思,却又无条件地接受了19世纪中叶以来发展话语的一个基本前提,即以民族国家作为发展的基本研究单位。这一效应在边疆发展进程中,尤其是农村地区尤为突出,一方面在理念上,国家领土边界生产出观念边界,局限了边疆发展路径的分析和选择;另一方面在实践中,众多对边疆农村的民生保障、产业发展和内生动力培育具有积极影响的跨界活动未受到足够重视,限制了发展潜力。通过云南省一个抵边村寨的案例可以发现,突破传统发展话语的惯性思维,提炼以命运共同体和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的全新发展话语,挖掘边疆农村与跨境通道的特殊价值,将有助于未来的边疆发展乃至乡村振兴在全国范围内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话语 边疆农村 中国式现代化 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