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角膜新生血管与新生淋巴管对真菌性角膜溃疡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罗雅琪 钟兴武 +3 位作者 何宏 聂轲 彭梓轩 吴瞬亮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23年第9期985-987,共3页
角膜具有包裹、保护眼睛及折光作用,是重要的屈光介质。角膜的位置结构使其容易受到外界侵害,如异物入眼、植物性划伤等,进而接触到外界病菌,使真菌乘机而入,引起角膜损伤或病变,对患者视力造成严重影响[1]。由于机体免疫力减弱及植物... 角膜具有包裹、保护眼睛及折光作用,是重要的屈光介质。角膜的位置结构使其容易受到外界侵害,如异物入眼、植物性划伤等,进而接触到外界病菌,使真菌乘机而入,引起角膜损伤或病变,对患者视力造成严重影响[1]。由于机体免疫力减弱及植物外伤等因素,角膜溃疡发病率逐年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 新生血管 新生淋巴管 真菌性角膜溃疡 免疫力 炎症反应
下载PDF
人胚胎视网膜前体细胞的体外培养条件及分化特性 被引量:1
2
作者 钟秀风 彭福华 +2 位作者 葛坚 黄冰 李永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1期10117-10120,共4页
背景:视网膜干细胞已在多种脊椎动物眼内发现,但目前对人类视网膜干细胞或前体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尚知之甚少。目的:探讨人胚胎视网膜前体细胞的体外培养条件及分化潜能。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5-03/2006-02在中山... 背景:视网膜干细胞已在多种脊椎动物眼内发现,但目前对人类视网膜干细胞或前体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尚知之甚少。目的:探讨人胚胎视网膜前体细胞的体外培养条件及分化潜能。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5-03/2006-02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完成。材料:人胚胎神经视网膜来源于4例流产胎儿。方法:分离胚胎眼球神经视网膜,经胰酶消化法制备单细胞悬液,加入含表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白血病抑制因子、左旋谷氨酰胺的无血清高糖DMEM/F12培养基进行原代及传代培养。收集培养第1~3代的细胞克隆球体,接种到右旋多聚赖氨酸及层粘连蛋白预包被的6孔细胞培养板内,培养7d后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主要观察指标: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视网膜前体细胞分化前后的形态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分化细胞特性。结果:部分人胚胎神经视网膜细胞呈神经球体样悬浮生长,细胞球体边界清楚,折光性强,表达视网膜前体细胞标签巢蛋白;将其接种到分化条件下培养7d后,细胞体积增大,变扁平,呈梭形、多角形,伸出大小不等的细胞突起,大部分细胞表达视网膜神经元细胞分子标签βⅢtubulin和胶质细胞标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少量细胞表达光感受器标签视紫红质。结论:人胚胎视网膜前体细胞可在体外扩增培养,在胎牛血清联合右旋多聚赖氨酸、层粘连蛋白特定诱导条件下,可以向视网膜神经元、胶质细胞及光感受器细胞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前体细胞 培养 诱导分化 神经元
下载PDF
重视手术源性干眼及其治疗 被引量:37
3
作者 陈家祺 袁进 《眼科》 CAS 2008年第3期151-153,共3页
干眼是常见的眼表疾病,手术源性干眼是其中的特殊类型。各类眼科手术甚至全身手术均可引起手术源性干眼的发生,除手术过程中损伤维持泪膜稳定的正常结构外,术后的炎症反应导致角膜上皮微绒毛的损伤,影响泪膜的稳定附着也是引起手术源性... 干眼是常见的眼表疾病,手术源性干眼是其中的特殊类型。各类眼科手术甚至全身手术均可引起手术源性干眼的发生,除手术过程中损伤维持泪膜稳定的正常结构外,术后的炎症反应导致角膜上皮微绒毛的损伤,影响泪膜的稳定附着也是引起手术源性干眼的重要原因,术后不恰当地使用具有角结膜上皮毒性的药物可加重干眼状和体征。手术源性干眼与传统意义上的干眼有相似之处,同时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眼 泪膜 眼科手术
原文传递
羊膜手术的分类和发展趋势 被引量:25
4
作者 陈家祺 袁进 《眼科》 CAS 2006年第3期M0151-M0153,共3页
羊膜手术可分为羊膜移植、羊膜遮盖、羊膜充填。应根据手术目的和羊膜所起作用正确选择适应证。通过羊膜的生物学改良构建生物复合型羊膜及药物型羊膜是未来的趋势。(眼科,2006,15:151-153)
关键词 羊膜 移植 眼表重建
原文传递
贝伐单抗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后视力恢复的预测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5
作者 丁小燕 李加青 +5 位作者 于珊珊 吴斌斌 曾婧 刘冉 潘间英 唐仕波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9-84,共6页
【目的】分析38例经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治疗的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CRVO-ME)患者的临床特征,评估并筛选对患者最终视力恢复有预测意义的因素。【方法】38例CRVO-ME患者,采用玻璃体腔注射25 g/L的贝伐单抗0.05 mL,必要时重复治... 【目的】分析38例经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治疗的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CRVO-ME)患者的临床特征,评估并筛选对患者最终视力恢复有预测意义的因素。【方法】38例CRVO-ME患者,采用玻璃体腔注射25 g/L的贝伐单抗0.05 mL,必要时重复治疗,随访12个月。根据12月时视力恢复水平,将患者分为两组:W组(24例)为视力恢复良好组(Well-gainer);P组(14例)为视力恢复不良组(Poor-gainer)。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基线视力、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特征(OCT)和荧光血管造影(FFA)特征。【结果】P组患者治疗前存在黄斑缺血者比W组多见(W组:11/24,45.8%;P组:11/14,78.6%;P=0.049)。W组患者平均年龄比P组患者小(W组:51.21±11.69;P组:57.50±6.76;P=0.043),治疗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差(W组:1.40±0.59;P组:1.03±0.46;P=0.041),首次注射后1月视力提高大于4行Snellen视力表的患者比率高(W组:83.3%,20/24;P组:14.3%,2/14;P<0.001)。首次注射后1月视力提高与最终视力呈正相关(r=0.624,P<0.001)。中央黄斑厚度下降程度与视力改善程度之间无相关性(r=0.269,P=0.193)。【结论】年龄、基线最佳矫正视力、黄斑缺血等因素可能是影响最终视力恢复的有意义的预测因子。治疗前视力较低的年轻患者最终视力恢复较理想,治疗前即已有黄斑缺血的患者往往最终视力恢复欠佳。首次注射后1月时视力恢复程度对最终视力有预测价值。对CRVO-ME患者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需慎重评估,做好解释沟通工作,讲明重复治疗的可能和最终的视力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黄斑水肿 贝伐单抗 预测因子
下载PDF
复方血栓通胶囊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抗缺氧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3
6
作者 周琳 于强 +1 位作者 陈潇 黄创新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41-46,共6页
目的探讨复方血栓通胶囊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抗缺氧及抗氧化能力的干预作用.并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实验研究。雄性SPF级SD大鼠110只,适应性饲养7d后随机取30只作为正常组。余80只以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制作糖尿病大鼠模型,造... 目的探讨复方血栓通胶囊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抗缺氧及抗氧化能力的干预作用.并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实验研究。雄性SPF级SD大鼠110只,适应性饲养7d后随机取30只作为正常组。余80只以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制作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66只,取其中60只,随机分成两组:30只大鼠不予处理,作为对照组;其余30只作为治疗组,给予复方血栓通胶囊按900mg/kg/d的剂量进行治疗。在第4、第12、第20周到达实验终点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分光光度法和1α-PCR方法分别检测各组视网膜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的阳性细胞数及mRNA水平表达量,以及视网膜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对相关数据行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①实验第4、第12和第20周,对照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节细胞层及内核层均可见大量HIF-α阳性细胞表达,而治疗组HIF-1α阳性细胞数较同时间点的对照组少(P〈0.051:在各时间点,治疗组HIF-10αmRNA的表达也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②第4、第12和第20周时,治疗组CuZn-SOD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多,CuZn.SODmRNA的表达也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第4周和第12周时,治疗组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CuZn-SOD活力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血栓通胶囊可能是通过改善组织缺血缺氧状态,降低HIF-1α表达,提高SOD活力和CuZn-SOD蛋白表达水平,从而来提高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抗缺氧及抗氧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血栓通胶囊 中草药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缺氧诱导因子1 仅亚基 超氧化 物歧化酶 模型 动物 免疫组织化学
原文传递
皮下注射氢溴酸东莨菪碱建立兔干眼模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仇晶晶 袁进 +2 位作者 周世有 刘菲 陈家祺 《眼科》 CAS 2009年第6期404-409,共6页
目的探讨兔皮下注射氢溴酸东莨菪碱建立干眼模型的有效性和眼表病理损害机制。设计实验研究研究对象健康新西兰大白兔9只。方法将9只白兔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只。实验组皮下注射氢溴酸东莨菪碱,其中低剂量组(L,1.0 mg/次)、高剂量组(H,2.... 目的探讨兔皮下注射氢溴酸东莨菪碱建立干眼模型的有效性和眼表病理损害机制。设计实验研究研究对象健康新西兰大白兔9只。方法将9只白兔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只。实验组皮下注射氢溴酸东莨菪碱,其中低剂量组(L,1.0 mg/次)、高剂量组(H,2.0 mg/次),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注射时间点为每天8点、11点、14点和18点,连续30天。主要指标不同时间点用药前后泪液分泌量、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染色情况,结膜印迹联合PAS染色评价眼表上皮细胞表型。观察期末取角结膜、泪腺组织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结果酚红棉线法测得高剂量(H)组注射前泪液分泌量为(16.25±2.299)mm,第21d时下降为(6.75±1.982)mm,对照组为(16.50±2.619)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同期低剂量组(L)为(15.00±2.390)mm,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H组第3d出现BUT缩短,L组则第7d发生BUT的变化,此后BUT值均低于5s,对照组BUT大于20s。实验组均出现角膜荧光素染色阳性,H组出现时间早(3 d),持续时间长。L组和H组PAS染色与对照组相比,杯状细胞形态紊乱、核淡染,部分核固缩,L组和H组之间无明显差异。HE染色显示H组泪腺周围见散在淋巴细胞和腺腔凋亡性改变,角膜上皮呈重度瘤样增生基质层变性伴水肿,结膜杯状细胞反应性增多,固有层见淋巴细胞浸润数量增加。L组角膜浅层上皮轻度增生,细胞排列稍紊乱,结膜和泪腺组织病理改变轻微。结论兔皮下注射氢溴酸东莨菪碱,4次/d,2.0 mg/次,可有效维持药物外周浓度,抑制泪腺分泌,引起角结膜上皮损伤,成功建立以泪液缺乏为主,炎症反应参与的干眼动物模型,为进行干眼发病机制研究和药物干预提供了理想的实验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眼 氢溴酸东莨菪碱 皮下注射 动物模型
原文传递
加强和规范干眼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袁进 陈家祺 《眼科》 CAS 2010年第3期148-149,154,共3页
干眼是常见的眼表疾病,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干眼的诊断和治疗体系,但仍有许多临床问题有待解决,包括:(1)完善干眼的定义和建立更合理的分类体系;(2)重视干眼的流行病学调查;(3)规范干眼的诊断程序;(4)制定我国干眼的诊断标准;(5)树立... 干眼是常见的眼表疾病,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干眼的诊断和治疗体系,但仍有许多临床问题有待解决,包括:(1)完善干眼的定义和建立更合理的分类体系;(2)重视干眼的流行病学调查;(3)规范干眼的诊断程序;(4)制定我国干眼的诊断标准;(5)树立正确的干眼分级治疗观念。本文针对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在干眼分类、诊断标准以及治疗原则方面早日制定相关的临床指南,从而使我国干眼的临床研究开创新的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眼胗断 干眼/治疗
原文传递
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在眼底病中心日间病房的应用 被引量:9
9
作者 连玉 张宇 +1 位作者 曾惠红 周文丽 《Eye Science》 CAS 2017年第3期148-151,共4页
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在眼底病中心日间病房中的应用与成效。方法:2015年6月至2 0 1 6年6月于眼底病中心实行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通过问卷调查比较实施前后医生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实行后,医生满... 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在眼底病中心日间病房中的应用与成效。方法:2015年6月至2 0 1 6年6月于眼底病中心实行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通过问卷调查比较实施前后医生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实行后,医生满意度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12,P<0.01),患者满意度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92,P=0.01)。结论:采用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对眼底病日间手术住院患者进行管理,加强医护沟通,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医疗、护理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科 日间病房 医护一体化
下载PDF
表格式护理记录单在眼底病中心日间病房精细化管理的应用 被引量:8
10
作者 连玉 张宇 +1 位作者 曾惠红 周文丽 《Eye Science》 CAS 2017年第3期156-160,共5页
目的:自行设计并应用眼科表格式护理记录单,探讨眼科日间病房精细化护理管理工作的方法。方法: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眼底病中心,根据日间手术流程,设计和运用眼底病中心24 h出入院护理记录单、眼底病中心日间病房交班记录单和眼底病... 目的:自行设计并应用眼科表格式护理记录单,探讨眼科日间病房精细化护理管理工作的方法。方法: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眼底病中心,根据日间手术流程,设计和运用眼底病中心24 h出入院护理记录单、眼底病中心日间病房交班记录单和眼底病中心日间病房手术记录单,书写方法基本以打勾、数字或简单文字记录为主。结果:新的表格式护理记录单大大节省护理记录和交班时间,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得到临床护理人员的广泛认可,提高医护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论:突出专科特色的表格式护理记录单能统一规范临床护理工作,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保障护患安全,落实精细化护理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科 日间病房 护理记录单
下载PDF
正确选择角膜内皮移植的适应证 被引量:7
11
作者 黄挺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91-394,共4页
角膜内皮移植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有望取代穿透性角膜移植成为治疗角膜内皮失代偿的首选术式。然而,内皮移植也存在术后内皮细胞密度偏低的缺陷,而且,我国的大泡性角膜病变主要见于白内障等眼内手术造成的角膜内皮损伤,病情严重且... 角膜内皮移植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有望取代穿透性角膜移植成为治疗角膜内皮失代偿的首选术式。然而,内皮移植也存在术后内皮细胞密度偏低的缺陷,而且,我国的大泡性角膜病变主要见于白内障等眼内手术造成的角膜内皮损伤,病情严重且伴多种眼内异常,使角膜内皮移植面临较大的困难,术后内皮细胞密度下降更明显。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选择合适的术式和适应证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采用一些改良技术也能减轻内皮细胞的损伤,提高手术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移植 角膜疾病 内皮 角膜 手术后并发症
原文传递
多点电凝视网膜切开术治疗眼外伤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围手术期护理 被引量:8
12
作者 谭均莲 蒋招信 何惠玲 《眼科学报》 2019年第1期48-51,共4页
目的:探讨多点电凝视网膜切开术治疗眼外伤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护理。方法:回顾总结眼外伤复发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多点电凝视网膜切开术的围手术期护理。结果:9例患者中7例获得视网膜复位,视网膜再次复位率达到78%,围手术期无明显并发症... 目的:探讨多点电凝视网膜切开术治疗眼外伤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护理。方法:回顾总结眼外伤复发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多点电凝视网膜切开术的围手术期护理。结果:9例患者中7例获得视网膜复位,视网膜再次复位率达到78%,围手术期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做好术前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术中配合及术后的体位护理,病情观察,出院后随访等护理措施对巩固手术效果,促进康复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点电凝视网膜切开术 眼外伤复发性视网膜脱离 围手术期护理
下载PDF
眼科全身麻醉手术患儿的个性化护理 被引量:7
13
作者 陈育贞 田碧珊 +1 位作者 谢洁 朱映霞 《Eye Science》 CAS 2017年第3期152-155,共4页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在眼科患儿全身麻醉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于2015年7月至2016年8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50例眼科全身麻醉手术患儿,按手术例数单、双号顺序分组,单数为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护理,双数为观察组,采用个性...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在眼科患儿全身麻醉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于2015年7月至2016年8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50例眼科全身麻醉手术患儿,按手术例数单、双号顺序分组,单数为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护理,双数为观察组,采用个性化护理。比较两组麻醉配合度与家属对护理满意度。结果:50例患儿手术顺利。对照组在麻醉及复苏过程出现烦躁与躁动情况的患儿18例,观察组为3例,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观察组麻醉配合度与家属对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科全身麻醉手术患儿运用个性化护理,可改善患儿心理状态,提高配合度,增加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科 患儿 全身麻醉 个性化护理
下载PDF
曲安奈德联合吲哚菁绿复合染色技术在黄斑前膜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永鹏 孙艺梦 +2 位作者 贾力蕴 周海英 马凯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6期339-344,共6页
目的探讨在黄斑前膜(ERM)手术过程中,同步行曲安奈德(TA)联合吲哚菁绿(ICG)后极部黄斑区复合染色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收集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采用复合染色技术行ERM术21例(21只... 目的探讨在黄斑前膜(ERM)手术过程中,同步行曲安奈德(TA)联合吲哚菁绿(ICG)后极部黄斑区复合染色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收集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采用复合染色技术行ERM术21例(21只眼)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性5例(5只眼),女性16例(16只眼);年龄53~79岁,平均年龄(66.0±13.9)岁。观察并记录所有患者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结果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21例患者均行23G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其中,术中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人工晶状体(IOL)植入者8例(8只眼),占38.09%(8/21);术前为IOL眼者3例(3只眼),占14.29%(3/21);术后二期行白内障手术者3例(3只眼),占14.29%(3/21);未行白内障手术者7例(7只眼),占33.33%(7/21)。术后随访13~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8.52个月。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提高者13例(13只眼),占61.90%(13/21);最佳矫正视力不变者6例(6只眼),占28.57%(6/21);最佳矫正视力降低者2例,占9.52%(2/21)。术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结果显示ERM均已去除,随访期内无复发,术中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结论TA联合ICG复合染色技术在ERM手术中应用安全有效,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前膜 染色技术 曲安奈德 吲哚菁绿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原文传递
角膜内皮细胞高压力损伤机制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梁玲玲 袁进 +3 位作者 陈家祺 廖洪斐 幸正茂 周世有 《眼科》 CAS 2011年第3期155-159,共5页
目的探讨青光眼急性高眼压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机制。设计实验性研究。研究对象体外培养的角膜内皮细胞。方法采用后弹力层撕除联合酶消化法获取角膜内皮细胞,免疫组化法鉴定细胞。实验分两组:A组:急性压力增高组,压力为6.67 kPa;B组:... 目的探讨青光眼急性高眼压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机制。设计实验性研究。研究对象体外培养的角膜内皮细胞。方法采用后弹力层撕除联合酶消化法获取角膜内皮细胞,免疫组化法鉴定细胞。实验分两组:A组:急性压力增高组,压力为6.67 kPa;B组:压力仿生培养,压力为2.0 kPa。倒置显微镜定期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规律;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结构变化;台盼兰-茜素红染色观察高压对细胞的损伤作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活性;免疫荧光检测细胞胞浆中细胞色素C(CytC)的表达。主要指标角膜内皮细胞形态结构、凋亡率及胞浆中CytC的表达。结果获取的细胞经免疫法证实为角膜内皮细胞表型。两组细胞分别培养24 hr后,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高压力组的早、晚期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6.40±0.95)%和(41.37±1.29)%;而正常压力组早、晚期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07±0.40)%和(0.7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免疫荧光检测到高压力组角膜内皮细胞胞浆CytC呈阳性表达。结论高压力对角膜内皮细胞损伤呈时间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内皮细胞 眼压 凋亡
原文传递
继发于眼眶疾病的眼底病变1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黄筱敏 颜建华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31-734,共4页
目的:探讨眼眶疾病合并眼底改变的临床特征以及二者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合并眼底改变的18例眼眶疾病,其中甲状腺相关眼病3例,眼眶炎性假瘤2例,泪腺多形性腺瘤3例,眼眶视神经胶质瘤2例,视神经脑膜瘤2例,眼眶神经鞘瘤1例,眼眶副... 目的:探讨眼眶疾病合并眼底改变的临床特征以及二者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合并眼底改变的18例眼眶疾病,其中甲状腺相关眼病3例,眼眶炎性假瘤2例,泪腺多形性腺瘤3例,眼眶视神经胶质瘤2例,视神经脑膜瘤2例,眼眶神经鞘瘤1例,眼眶副神经节瘤I例,眼眶霍奇金淋巴瘤1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1例,眼眶脉管瘤并出血1例,后巩膜炎1例。结果18例眼眶疾病的患眼均有不同程度的眼底改变。甲状腺相关眼病的眼底特征为视盘瘀血性水肿和黄斑皱褶;眼眶炎性假瘤的眼底特征为视盘水肿炎症;眼眶肿瘤的眼底改变表现为肿瘤压迫导致的脉络膜视网膜皱褶和隆起;若肿瘤位于视神经则易合并视乳头肿胀改变;累及眶尖部位则易形成眶内血液回流障碍,出现明显的眼底视网膜静脉扩张迂曲。结论眼眶疾病引起的眼底改变主要为眶内肿物轻度压迫引起的脉络膜视网膜皱褶和明显压迫引起的脉络膜视网膜局部隆起;当眶内病变累及球后近端视神经则易导致视乳头肿胀,累及眶尖部位则易出现视网膜静脉扩张迂曲。眶内疾病合并眼底改变可能与其原发疾病性质、位置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眶肿瘤 甲状腺相关眼病 眼眶炎性假瘤 眼底 脉络膜视网膜皱褶
原文传递
加强我国角膜移植免疫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袁进 陈家祺 《眼科》 CAS 2009年第6期370-373,共4页
通过角膜移植更换混浊或病变的角膜,是帮助角膜盲患者恢复视力的有效措施,但植片排斥反应的发生是导致角膜移植手术远期失败的主要原因,如何减少因植片排斥引起的再次致盲是角膜病研究的重点。本文分析了我国角膜移植免疫研究存在的问题... 通过角膜移植更换混浊或病变的角膜,是帮助角膜盲患者恢复视力的有效措施,但植片排斥反应的发生是导致角膜移植手术远期失败的主要原因,如何减少因植片排斥引起的再次致盲是角膜病研究的重点。本文分析了我国角膜移植免疫研究存在的问题:(1)没有建立标准的抗排斥治疗方案;(2)缺乏安全、有效的抗排斥反应治疗药物;(3)忽视围手术期的并发症处理;(4)角膜移植免疫基础研究薄弱。针对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和建议,以增强角膜病专科医生对角膜移植免疫临床和基础研究的重视,促进我国角膜盲的防治工作取得更大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移植 植片排斥 角膜移植免疫
原文传递
生物型硬脑膜补片在义眼座暴露修补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黄丹平 巩迪 +2 位作者 许诺 黄一丹 赖兆光 《眼科》 CAS 2009年第6期391-394,共4页
目的探讨生物型硬脑膜补片在义眼座暴露修补术中应用的可行性以及临床效果。设计回顾性病例分析。研究对象2007年10月至2009年4月间,就诊于中山大学附属中山眼科中心的10例(10眼)义眼座暴露患者。方法采用生物型硬脑膜补片行义眼座暴露... 目的探讨生物型硬脑膜补片在义眼座暴露修补术中应用的可行性以及临床效果。设计回顾性病例分析。研究对象2007年10月至2009年4月间,就诊于中山大学附属中山眼科中心的10例(10眼)义眼座暴露患者。方法采用生物型硬脑膜补片行义眼座暴露修补联合结膜囊成形术。主要指标术后结膜愈合情况,术后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6.2个月,术后结膜愈合好,无发生义眼座再次暴露,植片无收缩、感染、排异等并发症,术后3~6个月植片均被结膜覆盖,结膜囊大小深度合适,并成功戴义眼。结论采用生物型硬脑膜补片行义眼座暴露修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型硬脑膜补片 移植 义眼座暴露
原文传递
367例眼底内科住院患者无光感眼病种构成及视力恢复情况 被引量:3
19
作者 杨晖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06-609,共4页
目的观察眼底内科住院的非手术和外伤的无光感眼病种构成及其视力恢复情况。方法在眼底内科住院治疗的无光感患者367例430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经暗室手电光检查结合瞳孔对光反射检查确定视力为无光感。其中,男性208例235只眼,女性... 目的观察眼底内科住院的非手术和外伤的无光感眼病种构成及其视力恢复情况。方法在眼底内科住院治疗的无光感患者367例430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经暗室手电光检查结合瞳孔对光反射检查确定视力为无光感。其中,男性208例235只眼,女性159例195只眼。双眼63例126只跟,单眼304例304只眼。单眼患眼中,右眼159只,左眼145只。年龄2.50~86.OO岁,平均年龄(40.85±18.03)岁。观察患眼的病种构成。针对不同病种对患者进行相应治疗,观察出院时患者的视力恢复情况。结果430只患眼中,视神经炎157只眼,占36.5oA;葡萄膜炎68只眼,占15.8%;视网膜血管性疾病54只眼,占12.6%;缺血性视神经病变35只眼,占8.1%;外伤性视神经病变29只眼,占6.7%;视神经萎缩28只眼,占6.5%;眼球外伤18只眼,占4.2%;放射性视神经病变17只眼,占4.0%;青光眼10只眼,占2.3%;视网膜脱离5只眼,占1.2%;压迫性视神经病变4只眼,占0.9%;眶尖综合征2只眼,占0.5%;癔症2只眼,占0.5%;眶蜂窝织炎1只眼,占0.2%。经住院积极治疗后,视力仍为无光感269只眼,占62.6%;视力恢复至光感及以上161只眼,占37.4%。视力恢复至光感及以上的161只眼中,视力光感~〈0.02者74只眼,占总患眼的17.2%;≥0.02~〈0.05者25只眼,占总患眼的5.8Voo;≥0.05~〈0.1者14只眼,占3.3%;≥0.1~〈O.3者11只眼,占2.6%;≥0.3者37只眼,占8.6%。结论非手术和外伤的无光感眼主要为累及视网膜和视神经的病变所致。经积极住院治疗后可使部分患眼视力恢复至光感及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力 眼疾病 分类 预后
原文传递
小空间细颗粒饲养对青少年恒河猴屈光发育及玻璃体腔长度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冷云霞 蓝卫忠 +6 位作者 余克明 刘炳乾 杨智宽 李振 钟兴武 张少冲 葛坚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137-1144,共8页
采用小空间细颗粒饲养方法研究长时间近距离注视对青少年恒河猴屈光状态发育和玻璃体腔长度变化的影响.将12只1.5-2.0岁健康恒河猴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四只.其中A组和B组每天分别置于视觉封闭的猴笼内饲养8和4h,同时将食物处理成细小颗粒... 采用小空间细颗粒饲养方法研究长时间近距离注视对青少年恒河猴屈光状态发育和玻璃体腔长度变化的影响.将12只1.5-2.0岁健康恒河猴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四只.其中A组和B组每天分别置于视觉封闭的猴笼内饲养8和4h,同时将食物处理成细小颗粒状置于代谢盘中(需仔细翻找才能获得).每3个月进行一次眼轴长度、玻璃体腔长度、屈光状态和角膜曲率测量,总观察周期为18个月.采用对照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P〈0.05有显著性意义.结果显示,观察期间A组眼轴和玻璃体腔长度增长最为显著,屈光状态明显向近视化方向发展;B组眼轴和玻璃体腔长度也有明显增长,但屈光度无明显变化;C组眼轴和玻璃体腔长度增长最为缓慢,屈光度轻度向远视化方向发展.观察期间各组的角膜曲率均无明显改变.研究结果表明,强制性近距离注视能够加快青少年恒河猴玻璃体腔长度的增长,导致单纯性近视的发生与发展,是建立近距离工作相关的灵长类近视眼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近距离注视 灵长类 屈光发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