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仁且智”与孟子的理想人格论 被引量:19
1
作者 杨海文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0-49,共10页
以崇高化取向为旨趣的孔子圣人观,也因固有的神秘化取向而存在一定的理论缺失。对此孟子扬长避短,认为理想人格之于每一个道德实践主体都有着逻辑的与现实的普遍平等性,而且内在根据即是作为仁义礼智四德之浓缩与升华的“仁且智”。... 以崇高化取向为旨趣的孔子圣人观,也因固有的神秘化取向而存在一定的理论缺失。对此孟子扬长避短,认为理想人格之于每一个道德实践主体都有着逻辑的与现实的普遍平等性,而且内在根据即是作为仁义礼智四德之浓缩与升华的“仁且智”。就“仁且智”如何促成理想人格来说,孟子针对一般人在心性修养过程中懒于自我反思,所以特别强调了智之于仁的扶持作用,同时针对一般人在人伦实践中喜欢同流合污,所以将“仁且智”视为对理想人格的哲学界定。不是孔子的神秘化取向,而是孟子的普遍平等性,范导了中国古代儒学进程中的圣人观;更为重要的还有,对于现代人不懈努力的“仁智双彰”的哲学模型,孟子“仁且智”的理想人格论亦不无借鉴作用。从而,将“仁且智”的理论贡献还诸孟子,并使之发扬光大,就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孟子 圣人观 理想人格论 仁且智
原文传递
试论《元刊杂剧三十种》的版本性质 被引量:21
2
作者 小松谦 金文京 黄仕忠 《文化遗产》 2008年第2期1-10,157,共11页
"元刊杂剧三十种"①题目标有"古杭新刊"、"大都新编"等词,表明它是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读物,刊刻于杭州。这些剧本系正末、正旦用的演出本。从马致远杂剧中出现吴文正(1249-1333)谥号等情况,可知其刊行于... "元刊杂剧三十种"①题目标有"古杭新刊"、"大都新编"等词,表明它是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读物,刊刻于杭州。这些剧本系正末、正旦用的演出本。从马致远杂剧中出现吴文正(1249-1333)谥号等情况,可知其刊行于元末,而且在传演中受到不断的改动,某些版本有覆刻、补刻的痕迹,其刷印已迟至明初。据版式行款,可知是由四个左右书坊的刊本汇集而成。这些版本大多留有祭祀演剧的痕迹,并且多有帝王或类帝王角色出场,因明代不允许"驾头杂剧"演出,这些便在明代传本中被删削,或是不再演出而无明刊本存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刊杂剧三十种 祭祀演剧 驾头杂剧
下载PDF
孟子心性论的逻辑架构 被引量:19
3
作者 杨海文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6-11,共6页
在战国中期的人性论思潮中 ,不同于告子 ,孟子认为 ,完整的人性结构包括义理当然性之性、生物性之性两个部分 ,其中前者居于关键地位。通常所说的“性善论” ,实际说的就是义理当然性之性是善的。性善论也具体地展开为两个方面 :“性本... 在战国中期的人性论思潮中 ,不同于告子 ,孟子认为 ,完整的人性结构包括义理当然性之性、生物性之性两个部分 ,其中前者居于关键地位。通常所说的“性善论” ,实际说的就是义理当然性之性是善的。性善论也具体地展开为两个方面 :“性本善”涉及了本体问题 ,解答了道德实践所以可能的超越客观的根据 ;“性向善”涉及了功夫问题 ,解答了道德实践所以可能的内在主观的根据。为了进一步彰显性善论的道德激励功能 ,孟子继而原创性地开启了“以心善言性善”的基本思路 ,并揭示了“四心”与“四德”的微妙关联 ,最后把“本心”既解释为本体论的实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人性论 性善论 心性论 逻辑结构
下载PDF
日本大谷大学藏明刊孤本《四太史杂剧》考 被引量:17
4
作者 黄仕忠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47-53,共7页
《四太史杂剧》 ,仅存日本大谷大学 ,含明杨慎《洞天玄记》、王九思《游春记》、胡汝嘉《红线金盒记》、明陈沂《苦海回头记》 ,万历间新安刊本。《金盒记》为孤本 ;另三剧在版本上别具价值。此书实系明焦选录 ,授意门人孙学礼编校刊... 《四太史杂剧》 ,仅存日本大谷大学 ,含明杨慎《洞天玄记》、王九思《游春记》、胡汝嘉《红线金盒记》、明陈沂《苦海回头记》 ,万历间新安刊本。《金盒记》为孤本 ;另三剧在版本上别具价值。此书实系明焦选录 ,授意门人孙学礼编校刊行。从龙洞山农所作序文 ,可见明代著名理学家焦对于晚明以金陵为中心的戏曲评论与刊刻活动的巨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太史杂剧 龙洞山农 红线金盒记
下载PDF
借鉴与创新——日本明治时期中国戏曲研究对王国维的影响 被引量:17
5
作者 黄仕忠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1-118,共8页
众所周知,王国维为中国戏曲史学科的奠基者,其著述曾给日本的中国戏曲研究以巨大的影响。但与此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日本明治时期的中国戏曲研究,也曾给予王国维以巨大影响。王国维对戏曲的一些重要看法,如悲剧说、元明戏曲之差异说、元... 众所周知,王国维为中国戏曲史学科的奠基者,其著述曾给日本的中国戏曲研究以巨大的影响。但与此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日本明治时期的中国戏曲研究,也曾给予王国维以巨大影响。王国维对戏曲的一些重要看法,如悲剧说、元明戏曲之差异说、元剧关目简陋说等明显受到笹川临风等人的影响,他用"戏曲"一词作为中国古代戏剧的总称,也是转取自东瀛。故对以王国维为中心的近代中日学术文化的相互影响,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戏曲研究 《宋元戏曲史》 簪川临风
原文传递
《孟子节文》的文化省思 被引量:11
6
作者 杨海文 《中国哲学史》 CSSCI 2002年第2期112-118,共7页
《孟子节文》在历史上只从1394年至1411年“合法地”存在了17个年头。在孟子升圣、《孟子》升经以后,朱元璋之所以还敢于以政治强权去强暴这个圣人和他的经典,关键原因就在于,传统儒家以“道德相”制衡“政治王”的激进理想,根本不利于... 《孟子节文》在历史上只从1394年至1411年“合法地”存在了17个年头。在孟子升圣、《孟子》升经以后,朱元璋之所以还敢于以政治强权去强暴这个圣人和他的经典,关键原因就在于,传统儒家以“道德相”制衡“政治王”的激进理想,根本不利于他通过废除固有的宰相制度、从而营造明代的集权政治模式。尽管《孟子》文本的复原,仿佛表明传统儒家在“道德王国”与“权力王国”的较量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是,“道德王国”的思想者们在集权政治模式下的“真实命运”,乃至一代代知识分子置身于“政治”与“学术”之间的坎坷经历,却是意味深长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节文》 文化省思 集权政治模式 朱元璋 “道德相” “政治王”
下载PDF
《香囊记》作者、创作年代及其在戏曲史上的影响 被引量:14
7
作者 黄仕忠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26,共10页
《香囊记》的作者为宜兴老生员邵璨,该书经宜兴生员杭濂字道卿与武进生员钱孝号西青"帮帖"而成。杭濂弱冠时即与都穆、祝允明、唐寅、文徵明等倡为古文辞,相交数十年,文徵明为其遗集作序;钱孝为杭濂兄杭淮早年之师,亦与此一... 《香囊记》的作者为宜兴老生员邵璨,该书经宜兴生员杭濂字道卿与武进生员钱孝号西青"帮帖"而成。杭濂弱冠时即与都穆、祝允明、唐寅、文徵明等倡为古文辞,相交数十年,文徵明为其遗集作序;钱孝为杭濂兄杭淮早年之师,亦与此一吴中文人圈来往密切。从杭濂的生卒推断,邵璨大约生于成化元年(1465),卒于嘉靖十年(1531)前后。而《香囊记》当作于正德十年(1515)之后,嘉靖五年(1526)之前。当时太湖东南一带有一批背景相似、地域相邻且有所交集的生员投入南戏创作。此剧的出现,真正开启了以文人视野和文人笔法作剧的时代。这是民间南曲戏文走向文人传奇的转折点,因而应给予高度评价。至于旧说《香囊记》作者为邵给谏、邵弘治(邵宏治、邵半江、邵珪)等,乃因邵珪(1441—1488)字文敬,官居高位,为邵璨同乡前辈,两人字音相近,被附会而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囊记》 邵璨 杭濂 钱孝 邵珪 传奇
下载PDF
论章句与章句之学 被引量:11
8
作者 杨权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81-90,共10页
该文探讨了章句的特征及其与传、说、故等注疏体裁的差别,章句与章句之学产生的时间,以及章句之学兴盛和衰落的原因。作者认为,章句作为一种注疏体裁,出现于春秋末期;而章句之学作为一门学术,则产生于西汉宣帝时期。章句之学在两汉时期... 该文探讨了章句的特征及其与传、说、故等注疏体裁的差别,章句与章句之学产生的时间,以及章句之学兴盛和衰落的原因。作者认为,章句作为一种注疏体裁,出现于春秋末期;而章句之学作为一门学术,则产生于西汉宣帝时期。章句之学在两汉时期兴盛一时,与实行文化专制与学术禁锢的皇帝的鼓励、支持有关,也与经学各派维持与扩充自身势力的需要有关。章句与师法、家法有密切关系,但并不等于师法、家法本身;章句也不是今文经学派所专有。章句之学后来渐至繁琐,遭到诟病,并最终走向衰落,原因不仅在于它是一种封闭的学术体系,而且在于它的注解方式对于阐发义理存在先天性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经学 章句 章句学
下载PDF
“汉家尧后”说考论 被引量:12
9
作者 杨权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2-30,共9页
两汉时期曾有“汉家尧后”一说的流行。此命题旨在证明尧帝是汉家天子的“祖先”,而汉朝统治是尧帝神圣统绪的光大。只有从文化背景入手,结合上古的崇圣观念与正统观念,才能正确把握“汉家尧后”说产生的思想根源。而“绍休圣绪”与刘... 两汉时期曾有“汉家尧后”一说的流行。此命题旨在证明尧帝是汉家天子的“祖先”,而汉朝统治是尧帝神圣统绪的光大。只有从文化背景入手,结合上古的崇圣观念与正统观念,才能正确把握“汉家尧后”说产生的思想根源。而“绍休圣绪”与刘家实际上“起于巷闾”的矛盾,则是汉朝统治者炮制“汉家尧后”说的直接动机。“汉家尧后”说的产生与王莽篡位阴谋无关,它是汉朝政治需要的产物,最早出自谶纬,文献依据在《左传》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朝 崇圣观念 正统观念
下载PDF
汉《房中祠乐》与《安世房中歌》十七章 被引量:10
10
作者 许云和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3-44,共12页
《汉书.礼乐志》所载汉《房中祠乐》与《安世房中歌》十七章并不是同一首曲子而是不同的两首曲子。《房中祠乐》是汉高祖唐山夫人用时兴楚声以变周旧曲《房中乐》而成的乐曲,所祠为高祖自范氏至丰公的历代祖先。《安世房中歌》则是孝惠... 《汉书.礼乐志》所载汉《房中祠乐》与《安世房中歌》十七章并不是同一首曲子而是不同的两首曲子。《房中祠乐》是汉高祖唐山夫人用时兴楚声以变周旧曲《房中乐》而成的乐曲,所祠为高祖自范氏至丰公的历代祖先。《安世房中歌》则是孝惠二年乐府令夏侯宽用审定之后的新乐与新采选的歌词合乐而成的歌曲,词作者为惠帝时代的相当一批文人。《安世房中歌》题名中的"房中"二字,是合二字而成的一个称呼宗庙中某一宫室的专有名词,不能直剖为二而解其为"房之中"。《安世房中歌》的"未有祖宗之事",既不是因为高祖的祖先无功德可歌,也不是因为战国末年以来兴起的‘五德轮回’观念的影响,而是惠帝时统治上层对高帝在宗庙中的位置所做出的定位以及汉代所形成的独特的庙制使然。《安世房中歌》中的六个"孝"字,乃表达惠帝尊祖立庙的意图和目的,发布汉家的家法,而不是称颂高帝的能以孝治天下。《安世房中歌》中的"桂华"、"美芳"实为诗句中的语词,不能视为二诗章之名。上古歌诗章节的长短通常是取决于章曲的长短,将《安世房中歌》按文理分章以备十七章之数根本上就是一种错误的做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中祠乐》 《安世房中歌》 唐山夫人 夏侯宽 祖宗之事 篇名和分章
下载PDF
熊赐履与《明史》纂修 被引量:10
11
作者 王宣标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3-40,共8页
康熙三十六年,康熙特敕熊赐履充任《明史》监修,"并兼总裁之任"。康熙四十一年,熊氏进呈《明史》416卷,这是五载之间熊氏"悉心刊订"而成稿的。稍后,熊氏又将进呈本《明史》中的"叙、论如干首"辑出,编成... 康熙三十六年,康熙特敕熊赐履充任《明史》监修,"并兼总裁之任"。康熙四十一年,熊氏进呈《明史》416卷,这是五载之间熊氏"悉心刊订"而成稿的。稍后,熊氏又将进呈本《明史》中的"叙、论如干首"辑出,编成《兰台节录》一书,今佚。据《兰台节录题词》提供的线索,可以发现熊氏旧著《读明纪随笔》与国家图书馆所藏416卷本《明史》中部分"论"之间存在承袭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赐履 《明史》纂修 《兰台节录》 《读明纪随笔》
原文传递
高儒生平家世与《百川书志》 被引量:9
12
作者 罗旭舟 《中国典籍与文化》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6-104,共9页
《百川书志》是明代重要的私家书目,开书目著录小说、戏曲先河。此书作者高儒生平资料甚缺,而依据出土的高氏家族墓志,并参《武职选簿》,正可厘清高儒生平、家世,司礼太监高凤为高儒叔祖,锦衣卫指挥使高得林为高儒伯父,高氏一族在正德... 《百川书志》是明代重要的私家书目,开书目著录小说、戏曲先河。此书作者高儒生平资料甚缺,而依据出土的高氏家族墓志,并参《武职选簿》,正可厘清高儒生平、家世,司礼太监高凤为高儒叔祖,锦衣卫指挥使高得林为高儒伯父,高氏一族在正德、嘉靖间地位显赫,因而得以收藏大量书籍,高儒在此基础上方能编成这部重要书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川书志 高儒 家世 生平
原文传递
光武帝“始正火德”正解——对两汉五德制度史的一项新阐释 被引量:9
13
作者 杨权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0-43,共4页
两汉德制,曾经历过准火德制———水德制———土德制———火德制的变化过程。《后汉书》所记建武二年(公元26年)光武帝“始正火德”事,向来被注家认为是汉朝实行火德制的开端,古今鲜有异辞。该文以无可置疑的史实证明,光武帝并非汉朝... 两汉德制,曾经历过准火德制———水德制———土德制———火德制的变化过程。《后汉书》所记建武二年(公元26年)光武帝“始正火德”事,向来被注家认为是汉朝实行火德制的开端,古今鲜有异辞。该文以无可置疑的史实证明,光武帝并非汉朝火德制的始作佣者;汉为火德说在西汉成帝时就已经产生了,而火德制亦于西汉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4年)取代了土德制。所谓“始正火德”,是针对新莽的土德“伪统”而言的,意为东汉始循西汉传统,以火德制为正统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行 汉朝 火德 政治
下载PDF
广东马冈女子刻书考索 被引量:7
14
作者 黄国声 《文献》 1998年第2期266-270,共5页
在漫长的中国雕板印刷史上,女子刻书只是个特殊出现过的现象。正是这一鲜见的现象,打破了男性刻工长期垄断的局面,构成中国印刷史上多姿多彩的一页。近代学者已对女子刻书加以注意,但大多只限于一鳞半爪的介绍而缺乏深入的考察探讨。时... 在漫长的中国雕板印刷史上,女子刻书只是个特殊出现过的现象。正是这一鲜见的现象,打破了男性刻工长期垄断的局面,构成中国印刷史上多姿多彩的一页。近代学者已对女子刻书加以注意,但大多只限于一鳞半爪的介绍而缺乏深入的考察探讨。时人张秀民先生所著《中国印刷史》网罗甚广,考述精详,是部权威性的著作。但该书对于女子刻书的现象也只有简略的介绍。这恐怕是由于文献资料不足,又没有人对此作过研究的缘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刻书业 女子 中国印刷史 雕板印刷 考索 广东顺德 刻工 湖南永州 学海堂 广州
原文传递
尹湾汉简《神乌傅(赋)》考论 被引量:7
15
作者 许云和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2-53,共12页
《神乌傅》第20简上的双行小字,并非作者或传写者的题款,它只不过是赠物者的一个签名。《神乌傅》的主题,仅就神乌故事本身立论是不够的,应该充分重视作者自己的意见,即《传》中所宣扬的弃利避害、全身远祸。结合当时的思想背景来看,这... 《神乌傅》第20简上的双行小字,并非作者或传写者的题款,它只不过是赠物者的一个签名。《神乌傅》的主题,仅就神乌故事本身立论是不够的,应该充分重视作者自己的意见,即《传》中所宣扬的弃利避害、全身远祸。结合当时的思想背景来看,这一主题的形成与武、昭之际文学、贤良上仁义、疾权利的思想行为不无关系。神乌所负载的文化含义,论者多以仁、孝求之,然而赋的主要故事情节是乌与它鸟相斗而致死。乌与它鸟相斗致死这一现象,在汉代人的观念中却不是视为吉祥,而是视为黑祥,统治者及五行家出于强烈的政治目的往往把它与当时所发生的重大的反叛事件牵合在一起,因此,此赋所具有的政治倾向性是不言而喻的。至于《神乌傅》的形式,不能简单地因其写了一个乌的故事就把它看作民间俗赋或民间故事赋,从该赋在各个方面显现的特征来看,它还是属于汉代典型的文人赋的形式。可以初步判定《神乌傅》的具体写作时间当在汉昭帝元凤元年稍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乌傅》 签名 《传》 黑祥 文人赋 元凤元年
下载PDF
日本内阁文库藏明刊杂剧七种考 被引量:4
16
作者 黄仕忠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102-107,128,共7页
日本内阁文库所藏中国稀见万历刊本明杂剧有七种;其中三种为世间孤本,另四种同一版本今别无传本,且较今国内存之别本更具价值。
关键词 叶宪祖 易水歌 三义记 渭塘梦 琴心雅调 王衡
下载PDF
顾太清与龚定庵交往时间考 被引量:5
17
作者 黄仕忠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2-59,共8页
顾太清的《桃园记》传奇,演萼绿华与白鹤童子相恋结合故事,实寓本人情史。太清初嫁某付贡,不久寡处,在嘉庆末与荣王府奕绘贝勒相恋,遭王府长辈拒绝。至道光四年(1824)才有转机,嫁为侧福晋。而奕绘去世后三月,太清母子即被婆母逐出家门... 顾太清的《桃园记》传奇,演萼绿华与白鹤童子相恋结合故事,实寓本人情史。太清初嫁某付贡,不久寡处,在嘉庆末与荣王府奕绘贝勒相恋,遭王府长辈拒绝。至道光四年(1824)才有转机,嫁为侧福晋。而奕绘去世后三月,太清母子即被婆母逐出家门。相传太清被逐,缘于与龚自珍有"暧昧之事",即所谓"丁香花"疑案。近人孟森、苏雪林已辨此说之非。但龚、顾二人相识并有过诗词唱和,则无疑问。今以太清初次守寡至嫁入荣王府的经历与定庵在嘉庆二十四年至道光五年间(1819-1825)的事迹相比照,参酌新发现的近人关于龚、顾关系的资料,并印证龚氏诗作,推定太清在道光三年(1823)前,已与定庵相识相慕,定庵在此年前后所写的若干诗词亦是为太清而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太清 桃园记传奇 奕绘 龚自珍 丁香花案
下载PDF
李文田泰华楼及其藏书初探 被引量:6
18
作者 梁基永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76-180,76,共6页
泰华楼是广州地区现存唯一的古代私人藏书楼,由近代学者李文田建于清代光绪初年,与当时广州一些学者的私人书斋所不同的是,泰华楼采用了模仿江南藏书楼的建筑形式,并且保存了相当数量的藏书楼专用文物。泰华楼的藏书以清代禁毁的明代人... 泰华楼是广州地区现存唯一的古代私人藏书楼,由近代学者李文田建于清代光绪初年,与当时广州一些学者的私人书斋所不同的是,泰华楼采用了模仿江南藏书楼的建筑形式,并且保存了相当数量的藏书楼专用文物。泰华楼的藏书以清代禁毁的明代人文集和西北地理史籍最具特色,虽然大部分今天已难觅踪迹,但是从近代的三种藏书纪事诗中,仍然可以看到泰华楼藏书的面貌。泰华楼所藏劫余书籍,大部分归入各大图书馆中,文章对其中部分珍本也加以考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书楼 泰华楼 李文田 禁毁书
下载PDF
《词谑》作者确为李开先——与吴书荫先生商榷 被引量:4
19
作者 黄仕忠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4-78,84,共6页
吴书荫《〈词谑〉的作者献疑》一文主要据明徐复祚《南北词广韵选》所引材料,认为《词谑》中“词套”、“词尾”两部分出自康海之手,《词谑》为李开先和康海两人著作的合刊本。本文详核同书,认为吴文存在材料理解错误和引录证据不全等问... 吴书荫《〈词谑〉的作者献疑》一文主要据明徐复祚《南北词广韵选》所引材料,认为《词谑》中“词套”、“词尾”两部分出自康海之手,《词谑》为李开先和康海两人著作的合刊本。本文详核同书,认为吴文存在材料理解错误和引录证据不全等问题,其结论难以成立。徐复祚所引当为万历间刻本《词谑》,并因此书未题撰者姓名而误以为出于康海之手。所以不能据徐复祚的之说来否定李开先的著作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谑 南北词广韵选 李开先 康海 明刊《词谑》刻印时间
下载PDF
《五伦全备记》新考——兼论此剧在明代戏曲史上的意义
20
作者 黄仕忠 《文学遗产》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153,共12页
《五伦全备记》有两种朝鲜翻刻本,今存四个传本,均有残缺,各本互补,可见完整的自序、“玉山高并”序和“叶叠青钱”跋,分别撰于景泰元年庚午(1450)九月和十二月。此剧由丘初创,经叶叠青钱逐段补充修订,即在士大夫家中传阅与演出,三个月... 《五伦全备记》有两种朝鲜翻刻本,今存四个传本,均有残缺,各本互补,可见完整的自序、“玉山高并”序和“叶叠青钱”跋,分别撰于景泰元年庚午(1450)九月和十二月。此剧由丘初创,经叶叠青钱逐段补充修订,即在士大夫家中传阅与演出,三个月后付之雕板。剧本分二十八“段”,“段”下有注,概括剧情,开南戏分“出”、加“出目”之先河。此剧是明代文人旨在“劝化风俗”而撰写的第一部南戏,在成化、弘治间为邵璨、姚能等人所响应,用文人观念作剧,进而推动了从“南戏”向“传奇”剧本形态的蜕变。丘力求浅近易晓,减曲增白,白文通俗,实开李渔“贵浅近”说的先声,因而丘及其《五伦全备记》对明代戏曲史的意义,需要作重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伦全备记》 朝鲜刻本 分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