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发性肝癌p53基因高频缺失的双色荧光原位杂交证据 被引量:16
1
作者 方嬿 黄必军 +1 位作者 梁启万 李辉梅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06-309,T003,共5页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 (HCC)中p5 3基因的缺失频率、方式、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以p5 3基因及 17号染色体着丝粒DNA为探针 ,应用间期双色荧光原位杂交 (interphasedual,FISH)技术。结果 :肝癌中p5 3基因的缺失频率为 68 0 % (68/ 10...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 (HCC)中p5 3基因的缺失频率、方式、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以p5 3基因及 17号染色体着丝粒DNA为探针 ,应用间期双色荧光原位杂交 (interphasedual,FISH)技术。结果 :肝癌中p5 3基因的缺失频率为 68 0 % (68/ 10 0 ) ,而配对正常肝组织中则未见有p5 3缺失 ;p5 3缺失方式多样且往往伴随 17号染色体多倍体 (r=0 5 94,P <0 0 1) ;p5 3缺失与肝癌病人的性别、年龄、HBV感染及临床分期无显著相关 (P >0 0 5 ) ,但与血清甲胎蛋白 (AFP)水平、肿瘤大小则显著相关 (P <0 0 5 ) ;有无p5 3缺失病人之间 2年存活率差异非常显著 (χ2 =11 463 ,P <0 0 1)。结论 :p5 3基因在原发性肝癌中存在高频缺失并往往伴随 17号染色体的多倍体 ;双色FISH技术为评估基因的缺失提供了特异、敏感、直观的分子细胞遗传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P53基因 高频缺失 原位杂交
下载PDF
鼻咽癌染色体16q22-24遗传不稳定性的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鄢践 方嬿 +2 位作者 黄必军 梁启万 曾益新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88-590,共3页
目的:研究鼻咽癌染色体16q22-24的遗传稳定性。方法:用染色体16q22-24上的8对微卫星多态性标记分析 50例鼻咽癌的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 LOH)与微卫星不稳定性 (mic... 目的:研究鼻咽癌染色体16q22-24的遗传稳定性。方法:用染色体16q22-24上的8对微卫星多态性标记分析 50例鼻咽癌的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 LOH)与微卫星不稳定性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MSI)。结果:至少一个位点发生LOH的肿瘤占48%(24/50),MSI的发生率为18%(9/50)。但这些变化均散在分布,未见高频共同缺失区和微卫星不稳定区;其变化在早期(Ⅰ/Ⅱ期)和晚期(Ⅲ/Ⅳ期)病人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染色体16q22-24区的遗传不稳定性的变化可能与鼻咽癌的发病有关,该区是否存在鼻咽癌相关基因有待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染色体16q 杂合性缺失 微卫生不稳定性 LOH MSI 肿瘤病理
下载PDF
鼻咽癌染色体1pterp-36.11杂合性缺失 被引量:3
3
作者 黄必军 张林杰 +2 位作者 鄢践 梁启万 方嬿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10-113,共4页
目的 构建鼻咽癌染色体 1pter p36 11(6 3 4cM)区域内的杂合性缺失精细图谱 ,为进一步寻找鼻咽癌相关基因提供依据。方法 在比较基因组杂交和间期荧光原位杂交研究基础上 ,应用淋巴分离液将肿瘤组织的肿瘤细胞与淋巴细胞分离并以淋... 目的 构建鼻咽癌染色体 1pter p36 11(6 3 4cM)区域内的杂合性缺失精细图谱 ,为进一步寻找鼻咽癌相关基因提供依据。方法 在比较基因组杂交和间期荧光原位杂交研究基础上 ,应用淋巴分离液将肿瘤组织的肿瘤细胞与淋巴细胞分离并以淋巴细胞DNA作相应正常对照 ,利用 1pter p36 11区域内的 2 0个微卫星多态位点 (平均间距 3cM)对 47例鼻咽癌活检组织用杂合性缺失 (LOH)分析法进行LOH分析并绘制其精细缺失图谱。结果 在 47例鼻咽癌患者中 ,至少有一个位点存在LOH的有 37例 (82 2 % ) ,其中LOH频率最高的为D1S2 34(5 0 0 % ) ,位于 1p36 13,其次为D1S2 6 44(37 5 % ) ,位于 1p36 2 2 ;微卫星不稳定频率最高的为D1S2 43(37 5 % ) ,位于 1p36 33,其次为D1S199(30 2 % ) ,位于 1p36 2 1;D1S2 34的LOH及D1S199的MI与临床分期相关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鼻咽癌染色体 1pter p36 11之间 6 3 4cM区域内有两个共同的缺失区 ,分别位于 1p36 13(D1S2 34,2 0cM)与 1p36 2 2 (D1S436 D1S2 6 44 ,6 3cM) ,其间有一个微卫星不稳定位点D1S199,D1S436 D1S199 D1S2 34区域内可能有一个或几个在早期与鼻咽癌形成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染色体 杂合性丢失 基因组杂交 荧光原位杂交
原文传递
肿瘤中1号染色体短臂的分子细胞遗传学 被引量:2
4
作者 黄必军 《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 2001年第5期244-247,共4页
肿瘤的发生有其分子细胞遗传学基础 ,染色体结构异常的区域往往是肿瘤相关基因所在位点。 1号染色体的短臂末端 (1p36 )集中了高密度的与细胞生长、增殖、分化相关的基因 ,同时目前发现在许多肿瘤中其 1p36发生缺失 ,因而成为目前肿瘤... 肿瘤的发生有其分子细胞遗传学基础 ,染色体结构异常的区域往往是肿瘤相关基因所在位点。 1号染色体的短臂末端 (1p36 )集中了高密度的与细胞生长、增殖、分化相关的基因 ,同时目前发现在许多肿瘤中其 1p36发生缺失 ,因而成为目前肿瘤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就有关 1p36上的肿瘤相关基因和研究方法以及近几年在神经母细胞瘤、结肠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1号染色体短臂 分子细胞遗传
下载PDF
应用非同位素aPCR-SSCP法检测P53基因突变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军 汪慧民 +1 位作者 李满枝 吴荫棠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4年第4期256-259,共4页
建立一种非同位素的不对称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技术(aPCR-SSCP):通过不对称PCR(aPCR)获得单链,普通PAGE电泳分离,经银染快速准确检出突变;应用这种方法,研究了4株鼻咽癌细胞株CNE1,CNE... 建立一种非同位素的不对称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技术(aPCR-SSCP):通过不对称PCR(aPCR)获得单链,普通PAGE电泳分离,经银染快速准确检出突变;应用这种方法,研究了4株鼻咽癌细胞株CNE1,CNE2,HK1和SUNE1中肿瘤抑制基因P53基因突变,证实CNE1,CNE2在第8外显子,HK1在第5外显子有突变,并发现新建立的细胞株SUNE1存在第8外显子的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酶链反应 肿瘤抑制基因 鼻咽肿瘤
下载PDF
中国人DNA修复基因XRCC1单核苷酸多态及其与食管癌风险的关系 被引量:41
6
作者 宋春英 谭文 林东昕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8-31,共4页
目的:研究碱基切除修复基因XRCC1单核苷酸多态与食管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以PCR-RFLP方法分析了食管癌病例( n=222)和按性别、年龄频数配对的正常对照者( n=433) XRCC1基因 C26304T和 G2... 目的:研究碱基切除修复基因XRCC1单核苷酸多态与食管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以PCR-RFLP方法分析了食管癌病例( n=222)和按性别、年龄频数配对的正常对照者( n=433) XRCC1基因 C26304T和 G28152A多态,并比较不同基因型与食管癌风险的关系以及基因多态与吸烟之间的交互作用对食管癌风险的影响。结果:在食管癌病人中XRCC1 26304TT变异基因型频率为12.6%,高于对照组的6.7%(P<0.05);携带此种基因型个体发生食管癌的风险比携带其他基因型者高1. 8倍(校正的OR=1.83, 95% CI 1.03~3.24)。G28152A基因型频率在对照组和病例组中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因而与食管癌风险无关。XRCC1基因这两个位点多态之间没有联合作用,但26304TT基因型与吸烟之间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在吸烟与否和吸烟量两个层次,26304TT基因型均与之有联合作用而增高食管癌风险。结论:DNA碱基切除修复基因XRCC1多态可能在食管癌的发生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RC1基因 DNA修复 食管肿瘤 基因多态性 分子流行病学
下载PDF
DNA修复基因hOGG1多态与食管癌遗传易感性 被引量:20
7
作者 邢德印 谭文 +1 位作者 宋南 林东昕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377-380,共4页
目的 研究修复 8-羟基鸟嘌呤的 h OGG1基因 Ser32 6 Cys多态与中国人食管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 -对照分子流行病学方法 ,以 PCR-单链构象多态 (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polymorphism ,SSCP)技术 ,分析了 2 0 1名正常对照... 目的 研究修复 8-羟基鸟嘌呤的 h OGG1基因 Ser32 6 Cys多态与中国人食管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 -对照分子流行病学方法 ,以 PCR-单链构象多态 (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polymorphism ,SSCP)技术 ,分析了 2 0 1名正常对照和 196例食管癌患者 h OGG1基因第 32 6位 Ser/Ser、Ser/Cys和 Cys/Cys基因型分布 ,并比较不同基因型与食管癌风险的关系。结果 正常人群的 Ser/Ser、Ser/Cys和 Cys/Cys基因型频率分别为 33.8%、5 2 .8%和 13.4%,而食管癌病例组则分别为 39.8%、38.8%和 2 1.4%。虽然两组人群的 Cys等位基因频率基本相同 (39.8%和 40 .8%) ,但食管癌病例组的Cys/Cys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 .0 5 )。与携带 Ser/Ser或 Ser/Cys基因型者比较 ,携带 Cys/Cys基因型个体患食管癌的风险增加 2倍 (校正 OR=1.9;95 %CI=1.3~ 2 .6 )。吸烟增加食管癌风险 (OR=2 .6 ;95 %CI=1.7~ 3.9) ,但与 h OGG1Cys/Cys基因型无明显协同作用。结论 中国人食管癌易感性与DNA修复基因 h OGG1多态相关 ,h OGG1基因 Ser32 6 Cys多态可能可以作为食管癌遗传易感性标志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GG1基因 食管癌 基因多态性 遗传易感性
原文传递
食管癌和贲门癌组织中p53基因突变的研究 被引量:20
8
作者 李华川 陆士新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172-176,T007,共6页
应用核酸杂交、PCR扩增、直接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了林县原发性食管癌和贲门癌及其癌旁组织中抑癌基因p53分子结构的改变。用Southern杂交法分析的35例食管鳞癌和27例食管癌旁上皮组织中的p53基因,发现5... 应用核酸杂交、PCR扩增、直接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了林县原发性食管癌和贲门癌及其癌旁组织中抑癌基因p53分子结构的改变。用Southern杂交法分析的35例食管鳞癌和27例食管癌旁上皮组织中的p53基因,发现5/35癌组织中有该基因缺失或重排变化,占14.5%;2/27食管癌旁组织中,有1例p53基因缺失,1例重排结构性改变,占7.4%。上述食管鳞癌标本,用PCR直接测序,发现50%(15/30)的食管鳞癌有p53基因的5~9外显子和相应内含子突变。45%(5/11)食管癌旁组织中有p53基因突变。另有1例食管腺癌,有p53基因突变。4例贲门癌组织中,3例有p53基因突变,1例贲门癌旁组织有p53基因突变。p53基因的突变谱:36.4%(8/22)的食管鳞癌p53突变是G:C→A:T的置换突变,27.3%(8/22)的p53突变为G:C→T:A的颠换突变。22.7%(5/22)的p53突变为移码突变,其中13.6%(3/22)为插入性移码突变,9.1%(2/22)为丢失性移码突变。在食管癌中,发现一些新的p53基因突变位点。研究结果表明:p53基因在食管和贲门的癌变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肿瘤基因 聚合酶链反应
原文传递
叶酸与肿瘤 被引量:16
9
作者 缪小平 林东昕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68-671,共4页
叶酸是水果和蔬菜中的重要营养成分之一,其主要生物学功能是作为甲基供体参与细胞内的甲基化反应和脱氧核糖核酸的从头合成。叶酸缺乏与肿瘤的发生有关联,这可能是因为叶酸缺乏影响DNA合成、修复和正常甲基化。叶酸在细胞内需要代谢转... 叶酸是水果和蔬菜中的重要营养成分之一,其主要生物学功能是作为甲基供体参与细胞内的甲基化反应和脱氧核糖核酸的从头合成。叶酸缺乏与肿瘤的发生有关联,这可能是因为叶酸缺乏影响DNA合成、修复和正常甲基化。叶酸在细胞内需要代谢转化才能发挥其生物学作用。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reductase,MTHFR)是叶酸代谢通路中的关键酶,MTHFR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677C→T和1298A→C)使其编码的酶功能活性显著降低,从而影响叶酸的生物转化和功能。众多的研究表明,MTHF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是一些肿瘤的遗传易感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酸 肿瘤 生物学功能 甲基化 单核苷酸多态 遗传易感性 MTHFR基因
下载PDF
MTHFR基因C677T和A1298C多态与贲门癌的遗传易感性 被引量:17
10
作者 缪小平 邢德印 +2 位作者 谭文 吕文富 林东昕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669-672,共4页
目的 探讨代谢叶酸的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MTHFR)基因单核苷酸多态与贲门癌风险的关系。方法 以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方法 ,分析了 2 0 5个贲门癌病人和性别、年龄配对的 36 0个正常对照的MTHFR基因C6 77T和A12 98C基... 目的 探讨代谢叶酸的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MTHFR)基因单核苷酸多态与贲门癌风险的关系。方法 以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方法 ,分析了 2 0 5个贲门癌病人和性别、年龄配对的 36 0个正常对照的MTHFR基因C6 77T和A12 98C基因型及其对贲门癌风险的相关性。结果 在正常对照中 ,MTHFR 6 77CC、CT、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 35 0 %、4 7 8%和 17 2 % ,而在贲门癌病人中分别为 2 0 5 %、5 0 7%和 2 8 8% (χ2 =17 6 3,P =0 0 0 0 2 )。多因素分析发现 ,携带 6 77CT或 6 77TT基因型的个体发生贲门癌的风险比 6 77CC基因型分别高 1 76倍 (95 %可信区限 1 13~ 2 76 )和 2 97倍 (95 %可信区限 1 75~ 5 0 5 )。MTHFRA12 98C基因型在病例和对照中的分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 =0 0 8,P =0 96 ) ,但 12 98变异基因型与 6 77变异基因型之间有协同作用。携带MTHFR 6 77CT/12 98CC基因型个体发生贲门癌的风险是携带MTHFR 6 77CC/ 12 98AA基因型个体的 17倍 (95 %可信区限 1 2 6~无穷大 )。结论 MTHFR单核苷酸多态是中国人贲门癌的遗传易感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THFR基因 C677T A1298C 贲门癌 遗传易感性 基因多态性
原文传递
中国人细胞色素P450IA1基因变异与吸烟相关性肺癌的风险 被引量:18
11
作者 宋南 谭文 +1 位作者 唐槐静 林东昕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495-498,共4页
目的:探讨多环芳烃类致癌物代谢酶细胞色素P450IA1 基因(CYP1A1) 多型性与中国人肺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应用PCRRFLP 方法,分析150 例原发性肺癌和391 例正常对照者CYP1A1 基因的m 1、m2 ... 目的:探讨多环芳烃类致癌物代谢酶细胞色素P450IA1 基因(CYP1A1) 多型性与中国人肺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应用PCRRFLP 方法,分析150 例原发性肺癌和391 例正常对照者CYP1A1 基因的m 1、m2 和m 4 位点突变。以比值比(OR) 及其95 % 可信区限(CI) 比较不同基因型与肺癌风险的关系,以及与吸烟的交互作用。结果:位于3'端MspI识别的位点( m1) 和位于第7 外显子BsrDI 识别的位点(m2) 具多态性,而位于第7 外显子由BsaI识别的位点(m 4) 未见有变异。m1 变异型等位频率在对照组中为0-36,而在肺癌病例组中为0-46 。携带至少一个变异基因拷贝者发生肺癌的风险比携带野生基因型者高2 倍(OR 2-3 ;95% CI1-9~2-9) 。分层分析发现,肺鳞癌患者中m 1 变异基因型频率更高(0-48) ,携带此种基因型者发生肺鳞癌的相对风险(OR) 为3-0(95% CI2-2 ~4-0) 。m2 变异与m1变异密切关联,符合率达76 % 。携带至少一个m 2 变异基因拷贝者的OR 为1-9 (95% CI1-6 ~2-4) 。此外,CYP1A1m1 变异与吸烟有明显的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细胞色素 P450IA1 基因多型性 吸烟
下载PDF
DNA修复基因XRCC1和XPC多态性与胰腺癌风险关联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王丽 林东昕 +2 位作者 陆星华 缪小平 李辉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34-536,共3页
目的探讨碱基切除修复相关基因XRCC1及核酸切除修复基因XPC基因多态与胰腺癌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一对照研究(胰腺癌新发病例101人,对照337人)方法,分析XRCC1 Arg399Gln、Arg194Trp及XPC第9内含子的AT双核苷酸的插入/缺失... 目的探讨碱基切除修复相关基因XRCC1及核酸切除修复基因XPC基因多态与胰腺癌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一对照研究(胰腺癌新发病例101人,对照337人)方法,分析XRCC1 Arg399Gln、Arg194Trp及XPC第9内含子的AT双核苷酸的插入/缺失(PAT)多态与胰腺癌风险的关系。结果经年龄、性别及吸烟、饮酒状态调整后,携带XRCC1 399Arg/Gln及Gin/Gin基因型的个体较399Arg/Arg者发生胰腺癌的风险有所降低,OR值分别为0.83(95%CI,0.52~1.34,P=0.41)和0.64(95%CI,0.21~1.66,P=0.30),但没有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携带PAT+/+基因型者发生胰腺癌的风险为XPC/PAT-/-基因型者的0.30倍(95%CI,0.10—0.76,P=0.02)。结论XPC—PAT多态可能在胰腺癌的发生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XRCC1 XPC 基因多态 易感性
下载PDF
绿茶抑制大鼠体内杂环胺-DNA加合物的形成 被引量:14
13
作者 林东昕 肖颖 +1 位作者 谭文 陈君石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261-264,共4页
目的食物中的致突变物2氨基1甲基6苯基咪唑并[4,5b]吡啶(PhIP)可诱发大鼠结肠和乳腺肿瘤,而且与人类癌症特别是结肠和直肠癌有密切关系。本研究以致癌物DNA加合物为生物标记物,观察绿茶对PhIP致... 目的食物中的致突变物2氨基1甲基6苯基咪唑并[4,5b]吡啶(PhIP)可诱发大鼠结肠和乳腺肿瘤,而且与人类癌症特别是结肠和直肠癌有密切关系。本研究以致癌物DNA加合物为生物标记物,观察绿茶对PhIP致癌作用的预防效果及机理。方法雄性SD大鼠分别饮水或饮茶(3%)10天后,经口摄入PhIP(10mg/kg)。以32P后标记方法测定动物心、肝、肺和结肠PhIPDNA加合物,同时以1氯2,4二硝基苯为底物测定肝、肺和结肠粘膜细胞液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结果大鼠摄入PhIP后上述器官中均有PhIPDNA加合物形成,含量(加合物/108核苷)以结肠粘膜最高(53±9),其次为心(41±14)和肺(22±5),而肝中含量很低(5±3)。动物饮茶10天后给予致癌物,各器官中的PhIPDNA加合物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抑制率达59%~66%(P<0.01)。饮茶不影响上述组织中GST活性水平,提示饮茶抑制PhIPDNA加合物形成与总GST活性无关。结论饮茶可有效抑制大鼠体内PhIPDNA加合物形成。因为致癌物DNA加合物形成是化学致癌过程所必需的起始事件,所以饮茶可预防PhIP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DNA加合物 杂环胺 肿瘤抑制
原文传递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9功能性单核苷酸多态与胃癌 被引量:9
14
作者 张雪梅 缪小平 +6 位作者 熊萍 于春媛 谭文 曲世宁 孙瞳 周翊峰 林东昕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233-1237,共5页
背景与目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metalloproteinase,MMP)-2和-9在胃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探讨这2个基因的功能性单核苷酸多态与胃癌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以聚合酶链反应和变性高压液相色谱以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 背景与目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metalloproteinase,MMP)-2和-9在胃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探讨这2个基因的功能性单核苷酸多态与胃癌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以聚合酶链反应和变性高压液相色谱以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分别检测228个胃癌患者和774个正常对照者MMP-2-1306T/C和MMP-9-1562C/T多态的基因型;比较不同基因型与胃癌风险的关系,并以效应修饰模型分析基因-基因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与MMP-2-1306TT或CT基因型携带者比较,MMP-2-1306CC基因型携带者罹患胃癌的风险增加1.67倍(95%CI,1.17~2.38)。MMP-9-1562C/T多态单独与胃癌风险无关,但与MMP-2-1306T/C多态可能有基因-基因交互作用,因为携带MMP-2-1306CC和MMP-9-1562TT或CT基因型的个体,罹患胃癌的风险显著增高(似然比检验,P=0.02)。结论:MMP-2和MMP-9基因单核苷酸多态可能与胃癌的遗传易感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MMP-2 MMP-9 基因多态 遗传易感性
下载PDF
hOGG1基因与肿瘤 被引量:9
15
作者 邢德印 林东昕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99-501,共3页
关键词 hOGG1基因 DNA损伤 肿瘤 自由基
下载PDF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饮酒与结直肠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蒋沁婷 陈坤 +6 位作者 俞维萍 李凌云 朱益民 周海光 马新源 姚开颜 缪小平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612-616,共5页
目的 研究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与结直肠癌(包括结肠癌、直肠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RFLP),检测了126例结直肠癌患者和343名正常对照的MTHFR C677T和A1298C两个位点基... 目的 研究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与结直肠癌(包括结肠癌、直肠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RFLP),检测了126例结直肠癌患者和343名正常对照的MTHFR C677T和A1298C两个位点基因多态,并比较不同基因型单独、联合时与结直肠癌风险的关系,以及两个多态位点与饮酒的联合作用。结果MTHFR677T和1298C突变基因在对照组中的频率分别为39.7%和17.1%。1298C突变基因携带者与野生型相比,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均降低;在携带677C和1298C等位基因组合个体中,结直肠癌的风险略有降低(OR=0.718,95%CI:0.367~1.407),同时含677T和1298A等位基因者,结直肠癌的风险降低1倍;同时含有677T和1298C等位基因者,结直肠癌的风险降低4倍,直肠癌的风险降低7倍(OR=0.304,95%CI:0.108~0.852)。在过去饮酒者中,1298A等位基因携带者结直肠癌风险性增加2倍(OR=3.307,95%CI:0.521~17.698)。结论 MTHFR C667T和A1298C位点多态性在结直肠癌发生过程中起着一定作用,携带MTHFR 1298AC基因多态型者过去饮酒是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基因多态性 饮酒 结肠癌 直肠癌 疾病易感性
原文传递
环氧化酶2启动子区遗传变异及其与胃癌发病风险的关系 被引量:13
17
作者 张雪梅 缪小平 +4 位作者 谭文 孙瞳 郭永丽 赵丹 林东昕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9-123,共5页
目的 筛查环氧化酶2(COX-2)启动子区遗传变异并探讨其与胃癌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 以单链构象多态及测序的方法筛查COX-2启动子区遗传变异,以PCR-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方法对筛查到的变异在323例胃癌患者和646名健康对照中进行基因... 目的 筛查环氧化酶2(COX-2)启动子区遗传变异并探讨其与胃癌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 以单链构象多态及测序的方法筛查COX-2启动子区遗传变异,以PCR-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方法对筛查到的变异在323例胃癌患者和646名健康对照中进行基因分型。以logistic回归计算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限(CI)。单体型由Haplo.stat软件构建。结果 筛查到COX-2启动子区3个单核苷酸变异,即一1290A〉G、-1195G〉A和-765G〉C。-1290AG、-1195AA和-765CG基因型与胃癌风险增高相关,OR分别为1.64(95%CI1.03-2.61)、2.68(95%CI1.65-4.33)和2.66(95%CI1.53-4.64)。单体型分析结果显示,与A_1290^-G-1195^-G-765单体型比较,A_1290-A_1195^-C-765单体型发生胃癌的风险较高,OR为11.80(95%CI2.43-57.25)。结论 COX-2启动子区遗传变异与胃癌易感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化酶2 胃癌 遗传变异 单体型 单核苷酸多态
下载PDF
亚硝胺对人食管上皮中癌基因的作用 被引量:11
18
作者 郭永军 陆士新 梁苑苑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407-410,共4页
用甲基苄基亚硝胺(NMBzA)诱导胎儿食管上皮(HFE)组织,通过Southern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发现:NMBzA诱导24小时的HFE中即有EGFr基因的扩增和高表达;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在NMBzA诱导1周和... 用甲基苄基亚硝胺(NMBzA)诱导胎儿食管上皮(HFE)组织,通过Southern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发现:NMBzA诱导24小时的HFE中即有EGFr基因的扩增和高表达;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在NMBzA诱导1周和3周的HFE中分别发现c—myc和int—2基因的扩增,组织学观察可发现这些组织中有局部乳头状增生;在NMBzA诱导的胎儿食管上皮癌中发现Rb基因的完全丢失及P53基因的部分丢失和高表达。将NMBzA体外诱导3周的HFE组织接种至裸鼠体内,连续观察5个月未发现接种处有肿瘤形成,病理切片亦未找到恶性细胞。提示仅有EGFr、c—myc或int—2等少数几种癌基因的改变尚不足以导致食管癌完全恶性状态的形成,食管癌的最后形成可能还需P53和Rb等抗癌基因的丢失和失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病因学 亚硝胺 癌基因 食管上皮
原文传递
DNA修复基因ADPRT和XRCC1遗传变异与胃癌发病风险 被引量:8
19
作者 张志 缪小平 +3 位作者 谭文 郭永丽 张雪梅 林东昕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10,共4页
背景与目的:DNA修复缺陷是肿瘤的遗传易感因素。二磷酸腺苷核糖转移酶(adenosinediphosphateribosyltransferase,ADPRT)和X线修复交叉互补蛋白1(X-rayrepaircross-complementing1,XRCC1)是碱基切除修复的重要成分。这两个修复蛋白基因... 背景与目的:DNA修复缺陷是肿瘤的遗传易感因素。二磷酸腺苷核糖转移酶(adenosinediphosphateribosyltransferase,ADPRT)和X线修复交叉互补蛋白1(X-rayrepaircross-complementing1,XRCC1)是碱基切除修复的重要成分。这两个修复蛋白基因均存在功能性遗传。本研究探讨ADPRT762Val→Ala和XRCC1399Arg→Gln变异单独或联合与胃癌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以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分析方法,检测236例胃癌患者和708例无肿瘤正常对照的基因型。以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计算各基因型的胃癌风险以及基因-基因交互作用对胃癌风险的影响。结果:ADPRTAla/Ala基因型患胃癌的风险比ADPRTVal/Val基因型高2倍(OR=2.07;95%CI=1.33~3.21;P=0.001)。XRCC1399Arg→Gln变异单独与胃癌风险无关,但与ADPRT基因型存在基因-基因交互作用,携带ADPRTAla/Ala和XRCC1Gln/Gln基因型者患胃癌的风险比携带ADPRTVal/Val和XRCC1Arg/Arg者高5.32倍(95%CI=1.12~28.57;P<0.001)。结论:ADPRT762Val→Ala变异是胃癌的遗传易感因素,而XRCC1399Arg→Gln变异有促进ADPRT762Val→Ala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遗传学 ADPRT XRCC1 遗传易感性 多态
下载PDF
膀胱移行细胞癌3号染色体短臂上抑癌基因杂合性缺失的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肖泽均 张建军 +4 位作者 郑闪 李长岭 何祖根 程书钧 高燕宁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0期1375-1377,共3页
目的 探讨位于 3号染色体短臂的候选抑癌基因FHIT、hMLH和VHL在中国人膀胱移行细胞癌 (TCC)发生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选取 6个位于上述基因内含子或与上述基因紧密连锁的微卫星多态标记对 4 0例膀胱TCC组织进行杂合性缺失 (LOH)分析。... 目的 探讨位于 3号染色体短臂的候选抑癌基因FHIT、hMLH和VHL在中国人膀胱移行细胞癌 (TCC)发生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选取 6个位于上述基因内含子或与上述基因紧密连锁的微卫星多态标记对 4 0例膀胱TCC组织进行杂合性缺失 (LOH)分析。结果 位于FHIT基因内含子内的两个微卫星多态标记 (D3S12 34和D3S130 0 )中至少有一个为杂合子的杂合率为 95 0 % (38/ 4 0 ) ,至少有一个发生LOH的频率为 5 7 8% (2 2 / 38)。与hMLH1基因连锁的两个微卫星多态标记 (D3S15 6 1和D3S16 12 )中至少有一个为杂合子的杂合率为 5 5 0 % (2 2 / 4 0 ) ,至少有一个发生LOH的频率为 5 9 1%(13/ 2 2 )。与VHL基因连锁的两个微卫星多态标记 (D3S10 38和D3S12 84 )中至少有一个为杂合子的杂合率为 90 0 % (36 / 4 0 ) ,至少有一个发生LOH的频率为 4 7 2 % (17/ 36 )。在所检测微卫星多态标记中仅D3S12 84的LOH与膀胱TCC的病理分期正相关 (P <0 0 5 ) ,余微卫星多态标记的LOH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病理分级及病理分期均不相关 (P >0 0 5 )。结论 上述 3个基因在膀胱TCC中存在高频率LOH ,提示它们可能在膀胱TC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FHIT基因和hMLH1基因的缺失作为分子标志有可能为膀胱TCC的早期诊断提供新的途径和依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移行细胞癌 杂合性缺失 FHIT基因 hMLH基因 VHL基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