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情境互动论:戈夫曼社会学的理论范式 被引量:21
1
作者 王晴锋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8-144,共7页
欧文·戈夫曼以微观互动为研究对象,而情境则为基本分析单元。纵观戈夫曼毕生的研究,他的社会理论体系可以冠之为"情境互动论"。戈夫曼对公共秩序的研究重点关注情境秩序,互动卷入的形态与分布体现出特定的情境结构。管... 欧文·戈夫曼以微观互动为研究对象,而情境则为基本分析单元。纵观戈夫曼毕生的研究,他的社会理论体系可以冠之为"情境互动论"。戈夫曼对公共秩序的研究重点关注情境秩序,互动卷入的形态与分布体现出特定的情境结构。管控个体卷入配置的规则丛构成了情境礼仪,它包含着对情境参与者的依附、忠诚和尊重以及对包容性社交场合的承诺。戈夫曼以情境性的视角讨论精神病现象,认为精神病症状是一种情境失当。情境互动论是戈夫曼的社会学研究方法,他运用该理论探讨了拟剧论、污名、框架分析、性别设置以及会话分析等。情境互动既是研究主题,亦是研究内容,它是戈夫曼社会学的核心概念与阐释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境互动论 面对面互动 情境礼仪 互动仪式 情境秩序
下载PDF
节日日常化与日常节日化:当代中国的节日生态——以2015年为案例 被引量:15
2
作者 张青仁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12,共9页
"节日日常化和日常节日化"是2015年中国节日的基本格局,也是当代中国节日生态的缩影。2015年,传统节日面临衰微,政府、社会力量等多元主体试图重构传统节日的内涵;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为教化民众、巩固认同创设的政治性节日也... "节日日常化和日常节日化"是2015年中国节日的基本格局,也是当代中国节日生态的缩影。2015年,传统节日面临衰微,政府、社会力量等多元主体试图重构传统节日的内涵;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为教化民众、巩固认同创设的政治性节日也呈现出娱乐、休闲的面向;亚文化群体创立了包括双11、圣诞节在内的新兴节日,但难逃商业资本的收编;基层社区民众也参与到节日体系的建设中来,各式各样的社区文化节遍布中华大地。当代中国的节日格局是改革开放以来包括国家、资本在内的多元主体生成和参与建构的结果。这一节日生态在满足民众多层次诉求、丰富中国节日构成的同时,也消磨着节日对日常生活补偿的意义功能,使其成为现代社会机械生活的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日 日常 生活多元 主体建构
下载PDF
“关系水权”与社区水资源治理——内蒙古查村的个案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石腾飞 《中国农村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0-52,共13页
基于产权的社会视角,本文分析了水权的社区实践及其运作机制,提出了"关系水权"概念。"关系水权"嵌入地方社会的制度背景和村民的灌溉管理实践中,是以村庄社区为中心演绎出的一种非正式的水权运作方式。"关系水... 基于产权的社会视角,本文分析了水权的社区实践及其运作机制,提出了"关系水权"概念。"关系水权"嵌入地方社会的制度背景和村民的灌溉管理实践中,是以村庄社区为中心演绎出的一种非正式的水权运作方式。"关系水权"中的"关系"包括村民个体间的合作、交换关系以及村干部对村民的庇护关系。作为一种非正式的产权制度安排,"关系水权"与正式水权制度是一种共生关系,是村庄共同体对制度环境的适应机制。同时,"关系水权"也是一种自主治理机制,是村民借助村干部的庇护,凭借自身所具备的社会资本重新界定水权,实现水资源社区自主治理的实践。"关系水权"的运作是一把"双刃剑",存在均衡性与非均衡性两种结果:一方面,可以帮助村民获得制度外的额外水资源,满足其自身的用水需求;另一方面,也存在由不均衡利用带来的水权纠纷及灌溉用水危机。农村水权制度改革应凸显村庄社区和村民的主体能动性,依托农民用水户协会,将"关系水权"中的积极因素制度化,最终在"社区水权"层面实现农村灌溉水资源的有效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权运作 社区实践 “关系水权” 水资源治理
原文传递
民族国家构建视野下的缅甸罗兴伽难民问题 被引量:8
4
作者 和红梅 《世界民族》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9-46,共8页
近年来,愈演愈烈的缅甸罗兴伽难民问题,不仅给孟缅关系造成了巨大的困扰,也给我国地区安全与稳定和"一带一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在该地区的推进带来了隐患。本文将从民族国家建构及其全球化场域的视角,探讨缅甸罗兴伽难民问... 近年来,愈演愈烈的缅甸罗兴伽难民问题,不仅给孟缅关系造成了巨大的困扰,也给我国地区安全与稳定和"一带一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在该地区的推进带来了隐患。本文将从民族国家建构及其全球化场域的视角,探讨缅甸罗兴伽难民问题的成因。罗兴伽难民问题的出现与恶化,与缅甸民族国家构建的历史进程基本契合。缅甸政府未能在基本制度层面解决好国家与少数群体的关系、合理构建国家认同、妥善处理殖民遗产、有效管理族群冲突以及平衡好地区少数群体与国家在资源问题上的冲突等因素,都对罗兴伽难民危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外,全球化背景下的身份政治和国际宗教民族主义的崛起,也对罗兴伽难民问题的升级或加剧起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国家构建 少数族群 罗兴伽难民 冲突
原文传递
戈夫曼论性别广告:基于仪式与框架的分析视角 被引量:8
5
作者 王晴锋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7-75,共9页
西方学术界经常忽略欧文·戈夫曼关于性别关系的研究。《性别广告》是戈夫曼性别研究的代表作,该研究具有两个特色:第一,通过琐碎的行为细节展示日常生活中微妙的性别差异;第二,充分运用视觉图像因素。戈夫曼主要从仪式与框架的视... 西方学术界经常忽略欧文·戈夫曼关于性别关系的研究。《性别广告》是戈夫曼性别研究的代表作,该研究具有两个特色:第一,通过琐碎的行为细节展示日常生活中微妙的性别差异;第二,充分运用视觉图像因素。戈夫曼主要从仪式与框架的视角分析性别广告,尤其是从行为学的意义上对性别展现进行仪式化分析。具体而言,戈夫曼从尺码相对大小、温柔的抚触、功能等级、家庭场域、次属地位的仪式化以及被许可的情境撤离等六个维度解码商业广告中的性别呈现。戈夫曼将性别不平等视为框架假定的产物,同时调音、编造、转换和超仪式化等因素使商业广告中的性别展现并非完全是现实的镜像。通过探讨被自然化的性别关系以及性别差异的再生产方式,戈夫曼揭示了父权制的微观运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广告》 性别展现 仪式化 框架分析 女性主义
原文传递
殖民主义遗迹与墨西哥恰帕斯州印第安人的“反遗产化”运动 被引量:7
6
作者 张青仁 《文化遗产》 CSSCI 2018年第5期96-104,共9页
20世纪70年代至今,墨西哥政府先后将恰帕斯州印第安小镇圣克里斯托瓦德拉斯卡萨斯命名为历史古迹、国家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街区和魔幻之城。2014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圣克里斯托瓦德拉斯卡萨斯入选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授予其"... 20世纪70年代至今,墨西哥政府先后将恰帕斯州印第安小镇圣克里斯托瓦德拉斯卡萨斯命名为历史古迹、国家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街区和魔幻之城。2014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圣克里斯托瓦德拉斯卡萨斯入选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授予其"手工艺和民间艺术之都"的称号。圣克里斯托瓦德拉斯卡萨斯遗产化的进程遭到了当地印第安民众的持久抵制。原因在于国家推动的遗产化致力于构建政治认同和以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的遗产化则致力于倡导文化多样性保护。两者都没有正视、反思圣克里斯托瓦德拉斯卡萨斯城市发展过程中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及其遗迹带给印第安人的苦难,也没有改变城市中印第安人长期遭受驱逐与排挤的境地。对于诸如圣克里斯托瓦德拉斯卡萨斯的"伤心的遗产",应当采用吸收"热阐释"的视角,包容纳入少数族群对于特殊遗产的情感性诉求,反思全球化进程中诸如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等罪恶。唯有如此,才能发挥遗产保护之于人类社会自我批判和未来社会发展期许的效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殖民主义 少数族群 文化遗产 热阐释
下载PDF
社会动员、民族志方法及全球社会的重建——墨西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与启示 被引量:6
7
作者 张青仁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9-38,共10页
在对以资本主义为核心的世界体系的抗争过程中,包括墨西哥在内的拉美国家倡导文化多样性,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将其视为改变资本主义体系的中心地位、重建全球社会的政治工具。在多层次族群运动持续发生的背景下,以人类学者为... 在对以资本主义为核心的世界体系的抗争过程中,包括墨西哥在内的拉美国家倡导文化多样性,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将其视为改变资本主义体系的中心地位、重建全球社会的政治工具。在多层次族群运动持续发生的背景下,以人类学者为主体的保护群体使用民族志方法审视具体社群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社会动员明确其作为族群身分的象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民众多层次的社会政治运动结合,将知识分子对文化传承的认知和民众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墨西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更多体现在认识论层面上对遗产群体文化认同与自觉的培养,在传承策略上更依赖于传承社群的自我参与,而非一种表现为权力介入、自上而下的机械传承,这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全球政治 族群运动 文化认同
原文传递
区域、文明,还是历史连续体?——中国的中亚叙述及其话语分类 被引量:6
8
作者 袁剑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2019年第1期59-70,共12页
我们当下对于中亚的认知,存在着不同的定义与框架。中亚究竟是一个区域、一种文明还是一个历史连续体,影响着我们观察外部世界的整体观念,并将反过来影响中国的自我认知。本文从俄国与"中亚问题"的内在关联性出发,探讨了中亚... 我们当下对于中亚的认知,存在着不同的定义与框架。中亚究竟是一个区域、一种文明还是一个历史连续体,影响着我们观察外部世界的整体观念,并将反过来影响中国的自我认知。本文从俄国与"中亚问题"的内在关联性出发,探讨了中亚在俄国、苏联和俄罗斯语境中的定位,并分析了同一时期中国对于中亚的认知及其变迁过程。文中指出,近代中国对中亚的认知,所体现的不仅是当时中国在对外视野方面的转变,更在于这一区域本身对于中国理解自身内部发展所具有的对照性意义。从这种意义上说,中亚与东亚一样,成为中国与中国知识界对于自身相关问题及其发展理念的区域性折射,只不过东亚部分指向的是中国东南部的区域性认知视野与期待,而中亚所指向的则是中国西北部的区域性认知视野与期待。为此,我们需要找回中亚作为区域的"时空感"、作为文明的"时代感"和作为历史连续体的"边疆感",从而形成更具连续性和完整性的一般中亚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 文明 历史连续体 一般中亚观
原文传递
国运的镜子——近代中国知识视野下的阿富汗形象变迁 被引量:6
9
作者 袁剑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2018年第1期203-213,共11页
作为中国的一个重要邻国,阿富汗在近代中国的对外认知中一度被忽略。本文通过对近代报章杂志中关于阿富汗认知的相关信息的梳理,为我们勾勒了近代中国知识界在阿富汗认知上的三次流变过程,并揭示其认知重心与近代中国各个时期的内部议... 作为中国的一个重要邻国,阿富汗在近代中国的对外认知中一度被忽略。本文通过对近代报章杂志中关于阿富汗认知的相关信息的梳理,为我们勾勒了近代中国知识界在阿富汗认知上的三次流变过程,并揭示其认知重心与近代中国各个时期的内部议题之间存在的历史关联,从而力图为丰富我们对于阿富汗的历时性认知提供必要的补充与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中国 知识 阿富汗 形象
原文传递
新自由主义秩序下墨西哥土著居民的发展困境评析——以索盖人抗争格里哈尔瓦河水电开发事件为例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青仁 《世界民族》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7-36,共10页
从20世纪60年代起,墨西哥政府先后在土著居民索盖人(Zoque)聚居的格里哈尔瓦河流域修建了三座水电站。国家社团主义(Corporativismo de Estado)政策影响下的索盖人失去了水电站开发中的主体性,放弃了对自身权利的诉求。水电站运营后,索... 从20世纪60年代起,墨西哥政府先后在土著居民索盖人(Zoque)聚居的格里哈尔瓦河流域修建了三座水电站。国家社团主义(Corporativismo de Estado)政策影响下的索盖人失去了水电站开发中的主体性,放弃了对自身权利的诉求。水电站运营后,索盖人遭遇洪灾、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破坏等一系列问题,民族“美好生活”的文化之根亦遭到摧毁。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索盖人向各级政府和国家电力局反映水电站带来的环境问题,致力于推进新自由主义改革的墨西哥政府采取了消极回应的态度。在民族生存环境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的情况下,联邦政府又于2014年启动了奇克森第二水电站项目,激起索盖人的持续抗争。联邦政府不仅没有回应索盖人的诉求,甚至不惜动用国家机器强制推进项目。索盖人的遭遇反映出20世纪80年代后墨西哥政府实施的新自由主义政策的实质。这一政策是在国家权力的干预下,在自由化与市场化的名义下,以牺牲少数民族与社会大众的利益为代价,实现资本向执政阶层和商业精英的集中与垄断的过程。这一建立在威权主义之上的新自由主义政策违背了公平、正义等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前提,构成了民族运动新的政治经济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权主义 新自由主义 水电站开发 印第安人
原文传递
固化与流动——中亚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的背景、演变与范式转型 被引量:3
11
作者 袁剑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2019年第4期5-16,共12页
中亚在历史上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要冲,如今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和中国的过去、当下与未来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基于对中亚历史性定位及其近代变迁的梳理,本文对中亚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的历史演变作了分析性叙述,梳理了中... 中亚在历史上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要冲,如今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和中国的过去、当下与未来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基于对中亚历史性定位及其近代变迁的梳理,本文对中亚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的历史演变作了分析性叙述,梳理了中亚民族学的既有脉络并概括了当代中亚人类学研究的相关重点,认为理解中亚地区曾经有过的古典传统,接续性地发掘与利用历史学、东方学、民族学等在中亚领域的既有资源,将会为当代中亚的人类学研究提供必要而有效的知识资源,也能够有效地改变这些学科之间的资源竞争与紧张关系。结合中国的相关研究,如何处理好包括历史学、东方学等在内的中亚研究古典传统与现代民族学、人类学路径的关系,将直接关系到以中国为主体与立场的中亚人类学研究的未来走向。立足于对区域特殊性与历史积淀性的理解,我们所构筑的基于整体理解的中亚人类学框架与路径,必须与西方既有研究中的殖民学术色彩划清界限,与此同时,又必须汲取东方学认知中的合理要素,并整合既有的历史学、民族学资源,从而形成具有整体性特征的、中国的"中亚人类学+"的研究路径与分析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 民族学与人类学 历史学 东方学 整合
原文传递
人类学参与区域研究的历史逻辑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青仁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3-54,共12页
在区域研究的前身"殖民地研究"兴起的过程中,产生了古典人类学。在服务于殖民秩序的同时,基督文明影响下的殖民地研究亦表现出探寻人类社会与文明的世界秩序的诉求,由此呈现人文范式的取向并形塑了古典人类学的学科特征。二战... 在区域研究的前身"殖民地研究"兴起的过程中,产生了古典人类学。在服务于殖民秩序的同时,基督文明影响下的殖民地研究亦表现出探寻人类社会与文明的世界秩序的诉求,由此呈现人文范式的取向并形塑了古典人类学的学科特征。二战后,在美国政府的推动下,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区域研究。因着眼于世界版图的体系性及美国在其中的战略位置,区域研究与人类学的关系逐渐疏离。为此,人类学家们试图通过多种理论的发展,夺回区域研究中的话语权。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在苏联解体、世界二元格局结束的背景下,受到后现代思潮冲击的区域研究遭遇了合法性的危机。同样遭遇后现代冲击的人类学以其对文化多样性经验的发现和文化多元主义的主张,将区域研究从合法性的危机中拯救。人类学对多元性的强调,亦避免了政治学介入下的区域研究再次陷入西方中心主义的权力窠臼中。当代人类学具备重构全球化时代区域研究的意义,这主要表现为:批判人类学对区域研究权力关系的批判自觉,超越本质主义的人类学对全球化与区域社会复杂图景的呈现,本体论转向下人类学以"区域社会"的本体理解全球化的现实性,进而建立新的全球化的认知体系与发展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 区域研究 历史脉络 范式重构
原文传递
耶路撒冷阿克萨清真寺的人类学解读——从国家的遗产到遗产的文明 被引量:3
13
作者 赵萱 刘玺鸿 《世界民族》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2,共12页
阿克萨清真寺,位于耶路撒冷老城内,在前现代时期,阿克萨清真寺所处的圣殿山伴随着各类宗教文明在不同时期的争夺,历经多次政权更迭而几经推倒重建,其性质和主权不断变换。进入现代民族国家阶段,阿克萨清真寺以人类文化遗产的形态得以长... 阿克萨清真寺,位于耶路撒冷老城内,在前现代时期,阿克萨清真寺所处的圣殿山伴随着各类宗教文明在不同时期的争夺,历经多次政权更迭而几经推倒重建,其性质和主权不断变换。进入现代民族国家阶段,阿克萨清真寺以人类文化遗产的形态得以长期保留,与此同时又必须接受以色列政府的主权管理,这使其具有了民族国家和宗教文明的双重属性。在耶路撒冷特殊的地缘政治背景下,两种属性往往在日常生活中构成冲突:一方面,民族国家的管理对其宗教文明的特质加以强有力的约束;另一方面,在某些特殊的时空之下,宗教文明又对民族国家构成了暂时性的超越,为民族国家的管理提供了新的挑战和可能性。本研究将基于2012—2013年东耶路撒冷的田野调查从阿克萨清真寺的日常管理、土地日冲突事件以及盖德尔夜的宗教实践等方面探讨现代民族国家与宗教文明之间复杂的互动过程,揭示其冲突与共生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色列 民族国家 文明 冲突
原文传递
孟加拉国视角下的“一带一路”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 被引量:2
14
作者 沙希杜·伊斯兰姆(著) 和红梅(译) +6 位作者 张兆民(校) 孙喜勤(译/校) 基肖尔·库梅尔·班萨克 扎西杜·伊斯兰姆·乔杜里 简汗·赦易布 努尔·穆罕穆德·萨喀尔 萨塔娜·亚斯敏 《南亚东南亚研究》 2018年第3期89-100,共12页
一、“一带一路”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进展(一)“一带一路”倡议的进展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得到了孟加拉国学者、知识分子、商人和媒体的积极回应。然而,孟加拉国长期推行的国家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对进一步接受“一带一路... 一、“一带一路”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进展(一)“一带一路”倡议的进展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得到了孟加拉国学者、知识分子、商人和媒体的积极回应。然而,孟加拉国长期推行的国家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对进一步接受“一带一路”倡议还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孟加拉国在政府政策层面对加强与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的全面合作的讨论尚不清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加拉国 经济走廊 中印 知识分子 国家战略 全面合作 东亚国家 政策层面
下载PDF
政治哲学和国际法中的少数群体权利 被引量:1
15
作者 威尔.金里卡 周少青 和红梅 《国外理论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2-76,共15页
在过去的20年中,少数群体权利成为国际法和政治哲学中的重大议题。在国际法领域内,制定有关少数群体权利的国际规范成为一种热潮;政治哲学领域也出现了新的自由多元文化主义理论。文章指出,自由多元文化主义的理念有助于型塑国际法,而... 在过去的20年中,少数群体权利成为国际法和政治哲学中的重大议题。在国际法领域内,制定有关少数群体权利的国际规范成为一种热潮;政治哲学领域也出现了新的自由多元文化主义理论。文章指出,自由多元文化主义的理念有助于型塑国际法,而国际法也有助于促进自由多元文化主义。但是,两者之间也存在若干差距:它们在土著民族权利领域是最靠近的,在历史少数群体权利领域的分歧较大,在移民权利问题上的分歧可能是最大的。我们关于这两者之间关系的思考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群体权利 政治哲学 国际法 历史少数群体 土著民族
原文传递
墨西哥非裔族群政治动员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被引量:2
16
作者 叶譞(译) 张青仁(译) 《文化遗产》 CSSCI 2018年第5期84-95,共12页
在以美洲各族土著居民和印欧混血人种为基础的墨西哥族群国家建构过程中,非洲黑奴的形象只作为殖民历史的组成部分出现过,当代非洲后裔的社会动力实际上并未得到了解。这一状况正在改变,多方力量力求使其能被认可为社会团体与法律主体,... 在以美洲各族土著居民和印欧混血人种为基础的墨西哥族群国家建构过程中,非洲黑奴的形象只作为殖民历史的组成部分出现过,当代非洲后裔的社会动力实际上并未得到了解。这一状况正在改变,多方力量力求使其能被认可为社会团体与法律主体,进而成为墨西哥文化多样性的组成。政府机构在学院和公民社会组织的支持下,通过对奇卡海岸不同支系的人口进行问卷调查及多种形式的族群政治动员,从人口数量和领土领地方面为非裔人口的存在认可做出了大量努力。本文旨在墨西哥非裔人口文化权力斗争的框架下,思考将非裔人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族群起源进程中的正当性,同时研究其与居住在墨西哥不同地域的非裔人口之间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群起源 黑种人 非裔墨西哥人 传统
下载PDF
全球治理民主化的动力、基础与实现模式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天韵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6-90,共5页
全球治理民主化的动力来源于实践需要,包括增进全球治理的民主合法性,应对国际机制的民主赤字痼疾,弥补专家政治的固有局限,缓解传统国内民主受到的冲击,使深受全球化影响的民众能够参与全球治理进程。全球化引发国际体系权力的横向转... 全球治理民主化的动力来源于实践需要,包括增进全球治理的民主合法性,应对国际机制的民主赤字痼疾,弥补专家政治的固有局限,缓解传统国内民主受到的冲击,使深受全球化影响的民众能够参与全球治理进程。全球化引发国际体系权力的横向转移和纵向扩散,国际体系结构逐渐呈现多极多层网络状特征,新兴国家的群体性兴起和非政府组织日趋活跃,为全球治理民主化的初步实现奠定了权力基础。全球治理的民主化应以民主的本质内涵和当代国际体系的特征为出发点,推动全球治理体制的渐进式改革,逐步形成并完善以国家间民主为核心、非国家行为体的参与为重要补充的多层网络民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治理 民主化 全球化 合法性
原文传递
戈夫曼自我观的两重性阐释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晴锋 《创新》 2019年第1期34-41,共8页
拟剧论是欧文·戈夫曼社会学的重要构成,自我呈现和印象管理是其主要分析内容。戈夫曼将个体分为两个基本的部分,即表演者和角色。展演性自我是通过互动实现的合作性产物,它是权宜性的,并非稳定的和一成不变的。戈夫曼反对传统的自... 拟剧论是欧文·戈夫曼社会学的重要构成,自我呈现和印象管理是其主要分析内容。戈夫曼将个体分为两个基本的部分,即表演者和角色。展演性自我是通过互动实现的合作性产物,它是权宜性的,并非稳定的和一成不变的。戈夫曼反对传统的自我观和身份类别,自我、身份与社会秩序都具有偶然性特征。戈夫曼自我观的两重性包含着两层涵义,即生物性与社会性、情境性与能动性,其中情境化自我与作为能动者的自我不是截然分离的。从整体而言,戈夫曼没有摒弃自我的心理—生物学解释,但他更强调自我的社会性和情境性。这种双重自我观可以调和在阐释自我时场景与能动性、结构与行动之间的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文·戈夫曼 拟剧论 印象管理 情境化自我 实证主义
下载PDF
“圣地”秩序与世界想象——基于耶路撒冷橄榄山基督教社群的人类学反思 被引量:2
19
作者 赵萱 《世界宗教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6-64,共9页
本文将基于2012—2013年、2017年耶路撒冷基督教社群的田野材料探讨圣地与民族国家之间的复杂联系。建基于"圣地"与"领土"的二元理解,围绕耶路撒冷本地社会中个体朝圣者、国际教会组织以及"z4/7"祷告院... 本文将基于2012—2013年、2017年耶路撒冷基督教社群的田野材料探讨圣地与民族国家之间的复杂联系。建基于"圣地"与"领土"的二元理解,围绕耶路撒冷本地社会中个体朝圣者、国际教会组织以及"z4/7"祷告院的宗教日常实践,当代世界图景经由不同的主体对于圣地的理解与想象而被呈现,进而指向现代民族国家发展的未来可能;宗教作为认识世界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也将为研究者重新整理巴以关系的叙事提供新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教 耶路撒冷 圣地 民族国家 日常实践
原文传递
镜像性、时间线与整体观——近代以来中国对中亚诸国的认知观念流变及其特征 被引量:2
20
作者 袁剑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2018年第3期155-165,共11页
中国的整体对外认知观不应仅仅局限于西方国家和东部区域,对于中亚区域的认知同样是构筑中国整体对外认知框架的重要一环。近代以来中国在对中亚诸国的认知过程中,经历了一个通过认识俄属中亚和苏联中亚来反观自身的"镜像性"... 中国的整体对外认知观不应仅仅局限于西方国家和东部区域,对于中亚区域的认知同样是构筑中国整体对外认知框架的重要一环。近代以来中国在对中亚诸国的认知过程中,经历了一个通过认识俄属中亚和苏联中亚来反观自身的"镜像性"过程,同时也经历了中亚诸国"时间线"的调整与转变。随着苏联解体和中亚诸国的独立,中亚各国及其所在区域的"镜像性"特征与重构"时间线"尝试,又将反过来影响中国的相应认知。本文从这些方面入手,对其作了初步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像性时间线 整体观 中国 中亚认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