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吐蕃时期的禅宗传承 被引量:23
1
作者 张亚莎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19-27,共9页
按藏史载,吐蕃汉印“法诤”后,汉地禅宗败北并被逐出吐蕃,但敦煌藏文禅宗文献表明,至少吐蕃后期,禅宗不仅在活动,还发展出一条藏人的禅宗传承———善知识传承。如何解释史料与史实间的矛盾?吐蕃时期禅宗传承是怎样一种发展样态?禅宗传... 按藏史载,吐蕃汉印“法诤”后,汉地禅宗败北并被逐出吐蕃,但敦煌藏文禅宗文献表明,至少吐蕃后期,禅宗不仅在活动,还发展出一条藏人的禅宗传承———善知识传承。如何解释史料与史实间的矛盾?吐蕃时期禅宗传承是怎样一种发展样态?禅宗传承的活动区域在哪里?这些问题将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本文认为吐蕃禅宗传承活动的中心区域在藏语称作″玛域″(青海东部之黄河流域),即吐蕃时期称作″宗哥″(讼割)的地方,10世纪以后,该地遂成为后弘期下路弘法传承的策源地。吐蕃禅宗的传播与摩诃衍相关,其弟子虚空藏及再传弟子益西央是吐蕃禅宗系统建设中的重要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禅宗文献 摩诃衍 虚空藏禅师 善知识传承 益西央 宗哥 阿琼南宗
下载PDF
印度·卫藏·敦煌的波罗-中亚艺术风格论 被引量:17
2
作者 张亚莎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8,共8页
卫藏的波罗 中亚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印度、敦煌佛教艺术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 ,9~ 1 1世纪间 ,西北诸族间的佛教艺术通过丝绸之路联系起来 ,印度波罗艺术也通过这条通道进入中国 ,在敦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物。本文认为 ,波罗 中亚艺术... 卫藏的波罗 中亚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印度、敦煌佛教艺术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 ,9~ 1 1世纪间 ,西北诸族间的佛教艺术通过丝绸之路联系起来 ,印度波罗艺术也通过这条通道进入中国 ,在敦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物。本文认为 ,波罗 中亚艺术风格的酝酿合成是由西北吐蕃完成的 ,之后又通过“下路弘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 波罗艺术 卫藏 敦煌 丝绸之路
下载PDF
古象雄的“鸟图腾”与西藏的“鸟葬” 被引量:11
3
作者 张亚莎 《中国藏学》 CSSCI 2007年第3期45-54,共10页
西藏古代岩画目前可以肯定为古象雄人的文化遗存,其地理、年代、经济形态、明确的尚武性格,尤其是突出的象雄苯教文化的内涵,都说明西藏岩画的创作族群应当是生活在藏北(阿里、那曲)的古象雄部族。苯教文献记载,古象雄人是神鸟"穹&... 西藏古代岩画目前可以肯定为古象雄人的文化遗存,其地理、年代、经济形态、明确的尚武性格,尤其是突出的象雄苯教文化的内涵,都说明西藏岩画的创作族群应当是生活在藏北(阿里、那曲)的古象雄部族。苯教文献记载,古象雄人是神鸟"穹"的后裔,古象雄的神鸟穹崇拜反映到西藏岩画里,便是西藏岩画中期(距今2000年前后)以后凸显出来的"鸟图腾"文化特征,岩画中后期大量出现的塔祭坛图形还显示出"鸟图腾"与古象雄的葬俗之间的密切联系。鸟葬形成的时期并不很早,其流行时期在11世纪以后,这也反映出北部象雄苯教文化对西藏民俗文化深入而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岩画 古象雄 神乌穹 鸟图腾 入鸟家族 鸟葬
下载PDF
阿里日土曲嘎尔羌岩画试析——附论岩画与女国·苏毗相关的问题 被引量:11
4
作者 张亚莎 《中国藏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56-69,共14页
曲嘎尔羌岩画(原称“恰克桑”岩画)地处西藏自治区阿里日土县多玛区所在地南面一天然岩洞外壁上(见图1),1985年由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物普查队发现并公布于世。由于该岩画所表现的内容颇有特点,自被发现之日起便引起了人们的格外关注... 曲嘎尔羌岩画(原称“恰克桑”岩画)地处西藏自治区阿里日土县多玛区所在地南面一天然岩洞外壁上(见图1),1985年由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物普查队发现并公布于世。由于该岩画所表现的内容颇有特点,自被发现之日起便引起了人们的格外关注,大凡有关西藏岩画内容的著述与文章总会涉及到它,本文也想就曲嘎尔羌岩画谈谈看法,以就教于诸位方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画 阿里 文物 著述 发现 西藏自治区 文章 内容 岩洞 特点
下载PDF
西藏岩画中的"塔图形" 被引量:11
5
作者 张亚莎 龚田夫 《中国藏学》 CSSCI 2005年第1期70-79,共10页
宁夏贺兰山西夏时期的"塔图形"岩画,与青藏高原岩画显示出明确的一体性,反映出党项人也曾是青藏岩画的创造群体之一。西藏岩画中也有大量丰富的塔图形岩画,它们体现了高原古老的苯教重祭祀、祭坛的文化特色。西藏岩画揭示了... 宁夏贺兰山西夏时期的"塔图形"岩画,与青藏高原岩画显示出明确的一体性,反映出党项人也曾是青藏岩画的创造群体之一。西藏岩画中也有大量丰富的塔图形岩画,它们体现了高原古老的苯教重祭祀、祭坛的文化特色。西藏岩画揭示了苯教不仅拥有祭坛塔的传统,而且在吐蕃王朝兴起之前,已经形成苯教塔祭坛的建筑特色。苯教塔祭坛的形成过程中,可能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但这些影响早于吐蕃王朝时期,是藏西地区受到周边佛教国家文化影响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西夏塔图形岩画 西藏岩画 祭柱 苯教 塔祭坛
下载PDF
宁夏岩画的出现、发展及特点 被引量:4
6
作者 龚田夫 张亚莎 乔华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5-81,共7页
今宁夏北部很早就是对中国北方各游牧民族的生息之地,宁夏岩画就是这些游牧民族早期历史文化的反映,但岩画对早期狩猎经济形态的反映相对薄弱。由于受到南部农耕文化的影响,宁夏岩画中多有人像和人面像,这一现象代表的内核就是生殖崇拜。
关键词 宁夏岩画 断代 特点 生殖崇拜
下载PDF
贡嘎曲德寺密宗殿壁画的艺术史地位——兼论西藏近世绘画的重要转折 被引量:6
7
作者 张亚莎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56-66,共11页
关键词 贡嘎曲德寺 密宗殿 壁画 艺术史 西藏 近世绘画
下载PDF
青藏岩画系统中的甘肃祁连山岩画——兼论中国岩画的四大区域类型 被引量:6
8
作者 张亚莎 《中国藏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7-23,共7页
甘肃境内岩画从中国岩画分布格局上看位于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与新疆三大板块之间,其岩画主体归属于青藏系统,也有北方胡狄系统民族文化部分基因,呈现为"羌胡杂糅"的结合部特色,祁连山岩画亦成为青藏与蒙古两大高原衔接带与转... 甘肃境内岩画从中国岩画分布格局上看位于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与新疆三大板块之间,其岩画主体归属于青藏系统,也有北方胡狄系统民族文化部分基因,呈现为"羌胡杂糅"的结合部特色,祁连山岩画亦成为青藏与蒙古两大高原衔接带与转折带。笔者以为中国岩画可大分为北方岩画、青藏岩画、西南岩画与东部岩画四大区域类型;其中青藏岩画系统的岩画制作族群正是古代中国历史文献中的"西羌"或"西戎",中国西北部的甘青地区及藏北羌塘的岩画主题有很强的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戎岩画 羌胡杂糅 牦牛风格 岩画区域类型 衔接带
原文传递
西藏近代建筑艺术概述 被引量:3
9
作者 张亚莎 《中国藏学》 CSSCI 1996年第4期122-131,共10页
建筑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具有鲜明的象征性和文化上的综合意义。在各民族的文明生活中建筑既是物质文明的发展标识,也是精神文明、特别是民族精神、民族传统文化的抽象体现。建筑虽然往往出于非常实用的目的。但做为一种造型艺术的形... 建筑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具有鲜明的象征性和文化上的综合意义。在各民族的文明生活中建筑既是物质文明的发展标识,也是精神文明、特别是民族精神、民族传统文化的抽象体现。建筑虽然往往出于非常实用的目的。但做为一种造型艺术的形式,其自身已积淀着某一民族的审美理想及审美情趣;其次即便是考察建筑的实用性。也能让我们窥测到其文化上的特殊需要及特殊的意味。不过我们的考察主要还是着眼于建筑的外部造型及内部装饰,即强调它的外观及内部装饰所造成的视觉及心理效果,以及它们所具备的文化上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建筑艺术 中国 历史演变 民族精神 文化特色
下载PDF
四川甘孜康定市塔公岩画考古调查
10
作者 苟爱萍(执笔/绘图) 张慧达(执笔/绘图) +1 位作者 康棋 张亚莎 《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0-30,共11页
四川甘孜地区康定市塔公乡发现一处岩画点,共计分布有62个单体图像。塔公岩画点非常有特点。岩画石背靠小山,面朝河流。面积虽然不大,但图像比较密集,更为鲜明的是,该处岩画点人形图像众多,姿态各异。另外,还伴随有牦牛、鹿、马等动物... 四川甘孜地区康定市塔公乡发现一处岩画点,共计分布有62个单体图像。塔公岩画点非常有特点。岩画石背靠小山,面朝河流。面积虽然不大,但图像比较密集,更为鲜明的是,该处岩画点人形图像众多,姿态各异。另外,还伴随有牦牛、鹿、马等动物图像。塔公岩画点是一处重点表现人群物质、精神生活的岩画点,塔公岩画反映的是青藏高原东部古代人群的文化生活及社会生活图景,是研究青藏高原东部古代文化史及艺术史的重要资料和图像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定市 塔公岩画 鹿图像 人形图像
原文传递
吐蕃时期西藏建筑艺术初论
11
作者 张亚莎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80-84,共5页
关键词 西藏建筑 吐蕃时期 布达拉宫 佛教文化 桑耶寺 佛教建筑 大昭寺 宫殿建筑 佛教美术 建筑样式
下载PDF
岩画与艺术史学:学科视角的持续探索 被引量:3
12
作者 苏姗.露维斯 王永军 孙晓勇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24-136,共13页
艺术史学和考古学研究有着某些共通之处,但在以往的考古学和艺术史学科中,岩画地位实际上是缺位的。随着研究文本的逐步发展,研究者们越来越认识到岩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岩画的研究扩展了艺术史学的学科范围,但是很大程度上未被研究... 艺术史学和考古学研究有着某些共通之处,但在以往的考古学和艺术史学科中,岩画地位实际上是缺位的。随着研究文本的逐步发展,研究者们越来越认识到岩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岩画的研究扩展了艺术史学的学科范围,但是很大程度上未被研究者所重视。岩画研究使艺术史重新书写,艺术史学研究也带给岩画研究启示。岩画研究需要多学科的联合协作,同样艺术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研究岩画,也要秉持谨慎、客观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画 艺术史学 艺术的起源 澳大利亚艺术史 研究文本
原文传递
青藏岩画藏文■字符与■图形关系考证——由青海玉树一幅岩画引发的思考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亚莎 《中国藏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94-200,共7页
文章通过对青藏岩画系统中■图形及■字符象形文字这两类图形演变序列的对比研究,辅以青藏高原早期■的"托架"(小型金属动物雕塑)等重要的补充图像资料,认为青藏岩画中的藏文■字符从图像形态角度看,当与青藏岩画中的■,图形... 文章通过对青藏岩画系统中■图形及■字符象形文字这两类图形演变序列的对比研究,辅以青藏高原早期■的"托架"(小型金属动物雕塑)等重要的补充图像资料,认为青藏岩画中的藏文■字符从图像形态角度看,当与青藏岩画中的■,图形有密切关系,甚至该字符的发生与形成也是从■,这一图形象征符号衍生而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岩画 图形 藏文 字符 古象雄部族
原文传递
岩画与江水:左江流域独特的岩画遗址类型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亚莎 《歌海》 2016年第6期14-20,27,共8页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独特山川地貌与经济环境是当地文化历史培育的环境基础.研究花山岩画的独特性,势必先要从这一方水土说起.左江流域岩画作为岩画遗产存在最为突出的特点,在于其所有岩画存在地点在地理地貌上的高度统一.
关键词 花山岩画 左江流域 遗址 环境基础 文化历史 经济环境 水土 地貌
下载PDF
埃玛努埃尔·阿纳蒂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亚莎 威丽斯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1-56,共6页
阿纳蒂教授是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的创建者,长达九年作为执行董事并担任ICOMOS第一任主席。国际史前民族研究中心主席(CISPE: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Prehistoric and Ethnologic Studies).
关键词 创作者 陈兆复 阿纳蒂 史前研究
原文传递
纳米材料在岩刻类岩画保护中的实验性应用——以河南省具茨山岩刻保护实验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嘉馨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6年第12期95-99,共5页
岩画是我们重要的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人类远古的历史和文化。但由于自然风化和环境破坏等各方面因素,岩画日渐斑驳模糊,珍贵的史料、生动的图像渐行渐远。岩画保护成为一个严峻问题。本文通过对纳米材料的研究和实验,探索其在岩刻类岩画... 岩画是我们重要的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人类远古的历史和文化。但由于自然风化和环境破坏等各方面因素,岩画日渐斑驳模糊,珍贵的史料、生动的图像渐行渐远。岩画保护成为一个严峻问题。本文通过对纳米材料的研究和实验,探索其在岩刻类岩画保护中应用的可行性和优势,以期新材料的研究能为守护古老的岩画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画保护 防风化 纳米材料 具茨山岩画
下载PDF
吐蕃与于阗关系考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亚莎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29-37,共9页
关键词 佛教美术 西域 西藏 金城公主 后弘期 艺术风格 吐蕃 美术风格 艾旺寺 中亚
下载PDF
莲花在印度、汉地和日本──《莲花的象征》之六 被引量:1
18
作者 齐默尔·海因里希 李建雄 张亚莎 《西藏艺术研究》 1997年第2期69-79,共11页
关键词 印度教 因陀罗 表现形式 象征 莲花 艺术家 浮雕 佛陀 绘画 奶牛
下载PDF
“西康女子”涂面习俗考略——庄学本影视人类学带来的启示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亚莎 石泽明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1期121-127,共7页
20世纪30年代庄学本西康考察摄影图片保留了"西康女子"涂面习俗极为珍贵的民俗资料,据藏汉文史料文献记载,这种被称作"赭面"的习俗早在吐蕃时期业已存在,20世纪末期在青海都兰地区发现的吐蕃墓中的棺板画也能见到... 20世纪30年代庄学本西康考察摄影图片保留了"西康女子"涂面习俗极为珍贵的民俗资料,据藏汉文史料文献记载,这种被称作"赭面"的习俗早在吐蕃时期业已存在,20世纪末期在青海都兰地区发现的吐蕃墓中的棺板画也能见到这类习俗。文章认为赭面习俗更可能流行于"西康女子"及藏北牧区,与古代东氏族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学本 赭面习俗 女国 古代东氏族
下载PDF
扎巴恩协与扎塘寺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亚莎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2-50,共9页
扎巴恩协作为 1 1世纪的一位高僧 ,历经 1 1世纪卫藏佛教复兴 ( 1 0 50年以前 )的过程。这是当时的大环境 ,而对于扎巴恩协本人而言 ,他独特的密宗修行生活不仅使得他在获得大成就的同时变得极为富有 ,他也因此更具有一些神秘浪漫的色... 扎巴恩协作为 1 1世纪的一位高僧 ,历经 1 1世纪卫藏佛教复兴 ( 1 0 50年以前 )的过程。这是当时的大环境 ,而对于扎巴恩协本人而言 ,他独特的密宗修行生活不仅使得他在获得大成就的同时变得极为富有 ,他也因此更具有一些神秘浪漫的色彩。他的一生是 1 1世纪这一特定的时代与卫藏这一特定地区五彩斑澜的宗教文化发展面貌的一种写照。扎巴恩协创建的扎塘寺与他的经历一样丰富多彩。这座千年古刹在历史上几乎与卫藏所有重要教派———鲁梅派、噶当派、萨迦派都有过关系。本文试图理出扎巴恩协与其家学的密宗传统、与鲁梅派的传承、与印度息结派的传教等多种事物之间的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扎巴恩协 扎塘寺 佛教 密宗 宗教文化 鲁梅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