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7篇文章
< 1 2 5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人群的意外伤害水平和变化趋势 被引量:354
1
作者 杨功焕 黄正京 陈爱平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42-145,共4页
笔者通过全国疾病监测系统的数据,描述了中国人群意外伤害的流行变化趋势,指出中国人群伤害所致死亡占总死亡的比例,以及伤害的特点,详细分析了各种伤害在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和不同地区的差异。中国人群的自杀死亡率非常高,经漏... 笔者通过全国疾病监测系统的数据,描述了中国人群意外伤害的流行变化趋势,指出中国人群伤害所致死亡占总死亡的比例,以及伤害的特点,详细分析了各种伤害在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和不同地区的差异。中国人群的自杀死亡率非常高,经漏报调整后的死亡率达19.58/10万;并且女性高于男性,尤其是20~34岁女性,占女性自杀死亡的46.70%;60岁以上人群的自杀者,占总人群的29.72%。车祸的死亡率一直呈上升趋势,由1991年的9.82/10万(943人死亡)上升到1995年的14.32/10万(1492人死亡),平均每年以9.89%的速度上升。0~14岁的儿童,淹死是其主要死因,淹死人数占总淹死人数的56.58%,其中46.48%是1~4岁的孩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外伤害 自杀 车祸 溺水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我国莱姆病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研究 被引量:187
2
作者 张哲夫 万康林 +7 位作者 张金声 朱桂凤 窦桂兰 李牧青 郑理 梁军钢 侯学霞 王宏英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8-11,共4页
1987~1996年对22个省(市、区)的60个县、区进行了莱姆病的调查研究。血清流行病学证实22个省(市、区)林区人群均存在莱姆病感染,感染率平均为5.06%(1724/34104)。病原学证实17个省(市\区)存在莱姆病自然疫源地。11个省(... 1987~1996年对22个省(市、区)的60个县、区进行了莱姆病的调查研究。血清流行病学证实22个省(市、区)林区人群均存在莱姆病感染,感染率平均为5.06%(1724/34104)。病原学证实17个省(市\区)存在莱姆病自然疫源地。11个省(市、区)有典型病例存在。东北林区患病率为1%~4%。全沟硬蜱是我国北方林区莱姆病螺旋体的主要生物媒介,南方的粒形硬蜱和二棘血蜱在传播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姬鼠属可能是莱姆病螺旋体的主要贮存宿主。从病人、蜱或动物中分离出130株莱姆病螺旋体,中国菌株SDS-PAGE蛋白图形、质粒谱和DNA限制性内切酶谱与北美菌株显著不同。rRNA基因多态性分析,中国菌株可被分为三个基因种,其中第一基因种(B.burgdorferisensustricto)在亚洲是首次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姆病 莱姆病螺旋体 流行病学 病原学
原文传递
附红细胞体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158
3
作者 尚德秋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234-240,共7页
附红细胞体病研究进展尚德秋附红细胞体病(简称附红病)是由附红细胞体(Eperythrozoon,简称附红体)感染机体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国外曾有人以黄疸贫血病和类边虫病描述过此病。附红体是寄生于人畜红细胞表面、血... 附红细胞体病研究进展尚德秋附红细胞体病(简称附红病)是由附红细胞体(Eperythrozoon,简称附红体)感染机体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国外曾有人以黄疸贫血病和类边虫病描述过此病。附红体是寄生于人畜红细胞表面、血浆及骨髓中的一群微生物。1928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红细胞体病 流行病学 病原学
原文传递
我国人群的主要卫生问题——全国疾病监测死亡资料分析 被引量:169
4
作者 杨功焕 黄正京 +1 位作者 谭健 陈爱平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199-202,共4页
利用全国疾病监测系统的5年死因监测资料,使用标化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YPLL)和失能调整的损失健康生命年(DALY),对我国人群的主要卫生问题进行了分析。由于人口的老龄化,感染性疾病死亡下降而导致慢性病相对重要性的上升,以及某些危... 利用全国疾病监测系统的5年死因监测资料,使用标化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YPLL)和失能调整的损失健康生命年(DALY),对我国人群的主要卫生问题进行了分析。由于人口的老龄化,感染性疾病死亡下降而导致慢性病相对重要性的上升,以及某些危险因素上升,致使肺癌等疾病呈上升趋势,从而我国的疾病模式不同于50年代的模式,呈现出这样的特点:虽然感染性疾病有所下降,构成比降低,但并未得到根本控制。同时,慢性病、意外伤害所导致的卫生问题上升,形成双重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率 监测 疾病模式
原文传递
布鲁氏菌病再度肆虐及其原因 被引量:169
5
作者 尚德秋 《中国地方病防治》 2001年第2期100-104,共5页
关键词 布鲁氏菌病 病情 病因 防治
下载PDF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流行病学监测与预防 被引量:135
6
作者 胡绪敬 《中国计划免疫》 2001年第5期300-303,共4页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脑 )仍然是一种常见的急性传染病 ,它严重地威胁着儿童的健康。文章介绍了最近在非洲、欧洲、大洋洲、美国和我国出现的流脑流行情况 ,在上述地区和国家中脑膜炎球菌血清群、血清型与血清亚型的分布 ,脑膜炎球菌对...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脑 )仍然是一种常见的急性传染病 ,它严重地威胁着儿童的健康。文章介绍了最近在非洲、欧洲、大洋洲、美国和我国出现的流脑流行情况 ,在上述地区和国家中脑膜炎球菌血清群、血清型与血清亚型的分布 ,脑膜炎球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了有效地控制流脑的流行 ,必须加强对流脑的监测与预防。为此 ,提出了在流脑流行病学监测中 ,不仅监测流脑一般的发病率与病死率 ,还应监测它的年龄组发病率。还必须检查脑膜炎球菌血清群的变迁与该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以及该菌在健康人群中的带菌率与人群的抗体水平。给儿童注射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是预防流脑的主要措施。为了增强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对幼儿的预防效果 ,有的国家正在使用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与载体蛋白结合所制成的结合疫苗。关于B群脑膜炎球菌疫苗的研究近况在此文中亦做了介绍。当缺乏疫苗时 ,给病人密切接触者口服抗菌药物作为辅助的预防措施 ,对于减少流脑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脊髓膜炎 流行病学 监测 预防
原文传递
酸化电位水对微生物的杀灭效果及其作用机理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20
7
作者 李新武 孙守宏 +3 位作者 李涛 李晓青 李秋丽 袁洽劻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95-98,共4页
酸(氧)化电位水是一种具有高氧化还原电位(ORP)、低pH值和氧化能力的水,在无有机物存在的条件下,作用15秒钟可杀灭细菌繁殖体,作用30秒钟可破坏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抗原性,作用10分钟可杀灭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酸化电位水在室温密闭... 酸(氧)化电位水是一种具有高氧化还原电位(ORP)、低pH值和氧化能力的水,在无有机物存在的条件下,作用15秒钟可杀灭细菌繁殖体,作用30秒钟可破坏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抗原性,作用10分钟可杀灭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酸化电位水在室温密闭避光等条件下保存三个星期以上,其ORP值和pH值没有明显改变,蒸馏水、生理盐水对其影响较小,而有机物、磷酸盐等对其影响较大。在电镜下观察酸化电位水对细菌芽孢的作用情况,结果表明:作用5分钟可使细菌细胞膜通透性增强、细胞肿胀、内容物溢出以及一些超微结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化电位水 氧化还原电位 超微结构 微生物 消毒
原文传递
中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研究 被引量:99
8
作者 陈化新 罗成旺 +6 位作者 陈富 王锡怀 杨建华 马立军 孙怀玉 姚兆华 邱季春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7期616-623,共8页
自1984年以来,在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由卫生部和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先后建立了48个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监测点(自1991年调整为41个,即调下的有延边州、徐州市、镇江市、沛县、巩义市、平顶山市、... 自1984年以来,在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由卫生部和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先后建立了48个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监测点(自1991年调整为41个,即调下的有延边州、徐州市、镇江市、沛县、巩义市、平顶山市、成都市,调上的有蛟河市、大丰县、东海县、确山县、淮阳县、涪陵市)。并委托我所负责具体业务和有关监测研究工作。14年来,通过HFRS监测点多年动态的人间疫情监测、宿主动物监测、疫源地和疫区监测和控制效果监测,以及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疫源地结构和传播机理研究)等内容的监测研究,并结合对全国范围的调查和实验室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科学数据。1984~1997年共检测血清203375人份。查证临床诊断病例血清学符合率,1984~1990年为8037%(9153/11389);1991~1997年为7244%(11512/15892)。1984~1990年疑似病例血清学符合率为4651%(10942/23527);健康人群HV隐性感染率为276%(3838/139063);390例HFRS恢复期病人血清学分型结果,姬鼠型占5330%,家鼠型占4177%,未定型占493%。1984~1990年检测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 监测 中国
下载PDF
中国布鲁氏菌病防治科研50年 被引量:95
9
作者 尚德秋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55-57,共3页
布鲁氏菌病(布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35种传染病中的乙类传染病,并被列为《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实施细则》中二类传染病中之首。迄今该病已波及到世界五大洲,在200多个国家中已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人畜布病的存在和流行。... 布鲁氏菌病(布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35种传染病中的乙类传染病,并被列为《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实施细则》中二类传染病中之首。迄今该病已波及到世界五大洲,在200多个国家中已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人畜布病的存在和流行。其中羊间存在布病有50个、牛间布病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病 流行病学 防治
原文传递
中国20个省、区、市动物莱姆病初步调查研究 被引量:97
10
作者 万康林 张哲夫 +4 位作者 张金声 窦桂兰 王宏英 侯学霞 朱桂凤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5期366-370,共5页
目的:广泛调查我国动物莱姆病分布情况。方法:血清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研究。结果:1987~1997年间,牛、羊、狗、野兔和8种野鼠有莱姆病的感染存在,其中牛、羊、狗和野鼠的感染率分别为18.18%~32.61%、17.1... 目的:广泛调查我国动物莱姆病分布情况。方法:血清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研究。结果:1987~1997年间,牛、羊、狗、野兔和8种野鼠有莱姆病的感染存在,其中牛、羊、狗和野鼠的感染率分别为18.18%~32.61%、17.12%~61.21%、38.5%~60.00%和41.18%~86.05%;从黑线姬鼠和白腹巨鼠的胎鼠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证实莱姆病螺旋体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9种蜱的中肠携带莱姆病螺旋体,带菌率以全沟硬蜱、二棘血蜱和粒形硬蜱为高,分别为20.00%~45.00%、16.00%~40.00%和24.00%。从华南兔、8种野鼠和8种蜱分离出128株莱姆病螺旋体。证实黑线姬鼠和棕背是中国莱姆病螺旋体的重要储存宿主;多种蜱的中肠内携带莱姆病螺旋体,我国北方林区莱姆病螺旋体的主要生物媒介是全沟硬蜱,南方林区二棘血蜱和粒形硬蜱是重要的生物媒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姆病 莱姆病螺旋体 全沟硬蜱 黑线姬鼠
下载PDF
酪酸梭菌的抑菌作用研究 被引量:90
11
作者 张树波 崔云龙 +2 位作者 吴顺娥 刘端 万阜昌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22-324,共3页
目的 :研究酪酸梭菌对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痢疾志贺菌、霍乱沙门菌、霍乱弧菌等肠道致病菌以及婴儿双歧杆菌的抑制作用。方法 :先将酪酸梭菌、痢疾杆菌等分别进行单独培养 ,测定不同培养时间内的pH值和活菌数 ,然后将酪酸梭菌分别和致病... 目的 :研究酪酸梭菌对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痢疾志贺菌、霍乱沙门菌、霍乱弧菌等肠道致病菌以及婴儿双歧杆菌的抑制作用。方法 :先将酪酸梭菌、痢疾杆菌等分别进行单独培养 ,测定不同培养时间内的pH值和活菌数 ,然后将酪酸梭菌分别和致病菌进行混合培养 ,再测量 pH值和活菌数 ,并与单独培养时的测定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酪酸梭菌对婴儿双歧杆菌无抑制作用 ,对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痢疾志贺菌、霍乱沙门菌、霍乱弧菌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酪酸梭菌 单独培养 混合培养 抑菌作用
下载PDF
1996年全国吸烟行为的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82
12
作者 杨功焕 《中国肿瘤》 CAS 1998年第2期3-5,共3页
关键词 吸烟 流行病学 被动吸烟 调查研究
下载PDF
中国1997~1998年O157∶H7大肠杆菌检测情况分析 被引量:77
13
作者 徐建国 景怀奇 《疾病监测》 CAS 1999年第5期176-178,共3页
自1982年美国发现O157∶H7大肠杆菌引起的出血性肠炎暴发之后,我国也于1986年从病人身上检出O157∶H7大肠杆菌〔1,2,3〕。1996年日本、韩国、英国等国家先后多次发生O157∶H7大肠杆菌中毒事件,引... 自1982年美国发现O157∶H7大肠杆菌引起的出血性肠炎暴发之后,我国也于1986年从病人身上检出O157∶H7大肠杆菌〔1,2,3〕。1996年日本、韩国、英国等国家先后多次发生O157∶H7大肠杆菌中毒事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防止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O157:H7 检测 出血性肠炎
下载PDF
附红细胞体感染人畜的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77
14
作者 尚德秋 李兰玉 +18 位作者 栾景辉 王书义 张吉周 刘风朝 张汝勇 李春莹 曹林 赵振林 汤文银 蒋爱国 王玉宏 李国兴 张福绥 王克敬 马兴华 贾自力 张云倩 裴标 许耀臣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43-146,共4页
笔者对我国三省5个地区的人畜感染附红体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其结果表明,在人及猪、羊和牛中都有附红体感染。因地区不同,人畜感染率有较大差异。人群感染率与性别、年龄和职业无关。笔者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附红细胞体 感染 流行病学 家畜 调查
原文传递
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预防效果和免疫策略研究 被引量:80
15
作者 陈化新 罗兆庄 +10 位作者 张家驹 张遵宝 胡美娇 翁景清 阮玉华 朱凤才 赵铁镪 刘文雪 王福兴 龙清忠 宋干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7期561-568,共8页
“八五”、“九五”期间连续观察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沙鼠肾细胞Ⅰ型灭活疫苗(简称:沙鼠苗)、乳鼠脑纯化Ⅰ型灭活疫苗(简称:鼠脑苗)和地鼠肾细胞Ⅱ型灭活疫苗(简称:地鼠苗)在HFRS疫区试验人群中的安全性、血清学和... “八五”、“九五”期间连续观察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沙鼠肾细胞Ⅰ型灭活疫苗(简称:沙鼠苗)、乳鼠脑纯化Ⅰ型灭活疫苗(简称:鼠脑苗)和地鼠肾细胞Ⅱ型灭活疫苗(简称:地鼠苗)在HFRS疫区试验人群中的安全性、血清学和预防效果,并提出免疫策略建议。采取现场与实验室结合的方法。现场试验人群采用整群随机分组,分为疫苗接种组和对照组。实验室血清抗体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T)、微量细胞病变中和试验(MCPEN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血凝抑制试验(HI)。研究结果表明3种疫苗安全性良好。在接种人群中的中强反应率较低:沙鼠苗为056%,地鼠苗157%,鼠脑苗326%。在接种疫苗的143,581人中,4年内临床上未出现免疫(感染)增强反应的病例。接种组17例病人与对照组362例病人比较,临床类型差异无显著性(P>01)。119例疫苗接种者,以IFAT证实,再次自然感染汉坦病毒(HV)后,未出现临床症状。3种疫苗血清学效果较好。从3种疫苗全程基础免疫后14天、1年(和加强免疫后14天)、2年、3年4年时,中和抗体和荧光抗体的抽样检出情况看,在基础免疫后14天和相隔1年加强免疫后14天,中和抗体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 疫苗 预防效果 免疫策略
下载PDF
青藏高原青海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发现与研究 被引量:68
16
作者 刘振才 海荣 +19 位作者 李富忠 李超 丛显斌 高崇华 汪立茂 魏柏青 陈洪舰 陈虹 于晓涛 李存香 石映祥 许光荣 李光清 吴国康 严冬丽 李敏 曹淑兰 张春华 魏建春 蔡虹 《中国地方病防治》 2001年第6期321-327,共7页
目的 确定该疫源地鼠疫主要贮存宿主、主要传播媒介和分离自青海田鼠体内鼠疫菌的生物型;确定青海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布范围,动物鼠疫流行特征。方法 通过现场调查和实验的方法,研究青海田鼠对鼠疫菌的感受性,蚤的媒介效能、鼠疫... 目的 确定该疫源地鼠疫主要贮存宿主、主要传播媒介和分离自青海田鼠体内鼠疫菌的生物型;确定青海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布范围,动物鼠疫流行特征。方法 通过现场调查和实验的方法,研究青海田鼠对鼠疫菌的感受性,蚤的媒介效能、鼠疫菌生物学性状及分子生物学特征;研究青海田鼠的分布范围、活动规律、生态学指标以及动物鼠疫流行规律。结果 该地区青海田鼠为鼠疫主要贮存宿主;细钩黄鼠蚤和直缘双蚤指名亚种是主要传播媒介。1997年和2000年从青海田鼠体内分离的鼠疫菌生物型属田鼠型鼠疫菌,并具有鼠疫强毒菌的典型特征,其分子生物学特征与我国其他疫源地中的鼠疫菌株明显不同,提示该地区存在一种新类型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其中的鼠疫菌属于一单独的型别、青海田鼠动物鼠疫流行季节4~9月,流行高峰6月中旬至8月上旬,呈单峰型。目前,已知在四川省石渠县和青海省称多县存在青海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疫源地面积为21 000km2。结论 四川省石渠县鼠疫自然疫源地是青藏高原青海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田鼠 疫源地 青藏高原 鼠疫
下载PDF
我国艾滋病流行形势和主要应对策略 被引量:63
17
作者 张经坤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34-236,共3页
关键词 艾滋病 流行病学 控制 预防
原文传递
中国莱姆病螺旋体主要生物媒介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68
18
作者 万康林 张哲夫 +4 位作者 窦桂兰 侯学霞 王宏英 张金声 朱桂凤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263-266,共4页
为研究中国莱姆病螺旋体的生物媒介———蜱的种类、带菌状况及在传播莱姆病中的作用 ,采用布旗法和动物诱捕法在山林地区采集蜱 ,进行分类鉴定 ,应用直接荧光抗体染色法查蜱中肠带菌率 ,BSK培养基分离病原体 ,单克隆抗体鉴定菌株。调... 为研究中国莱姆病螺旋体的生物媒介———蜱的种类、带菌状况及在传播莱姆病中的作用 ,采用布旗法和动物诱捕法在山林地区采集蜱 ,进行分类鉴定 ,应用直接荧光抗体染色法查蜱中肠带菌率 ,BSK培养基分离病原体 ,单克隆抗体鉴定菌株。调查蜱叮咬率与人群莱姆病感染率、患病率以及蜱的季节消长与莱姆病慢性游走性红斑 (ECM )病例发生的季节性关系。在全国 2 0个省 (市、区 )共采集到170 0 0多只蜱 ,分属为 2科 8属 2 3种 ,蜱类分布的地区差异较大 ,北方林区以全沟硬蜱为优势种 ,南方则以二棘血蜱和粒形硬蜱为优势种。 9种蜱的中肠携带莱姆病螺旋体 ,其带菌率以全沟硬蜱、二棘血蜱和粒形硬蜱为高 ,分别为 2 0 .0 0 %~ 4 5.0 0 %、16.0 0 %~ 4 0 .0 0 %和 2 4 .0 0 %。从 8种蜱分离出 10 8株莱姆病螺旋体 ,其单克隆抗体反应与美国B31菌株有明显的差异 ,绝大多数中国菌株对H6831呈阴性反应。蜱叮咬率高的人群 ,莱姆病的感染率和患病率也高。全沟硬蜱的季节消长与ECM发生的季节性相一致。证实多种蜱的中肠内携带莱姆病螺旋体 ;我国北方林区莱姆病螺旋体的主要生物媒介是全沟硬蜱 ,南方林区二棘血蜱和粒形硬蜱是重要的生物媒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姆病 螺旋体 生物媒介 全沟硬蜱 二棘血蜱
原文传递
一起空调系统导致上呼吸道感染样军团病爆发的调查 被引量:66
19
作者 马小燕 王玉琴 +5 位作者 彭晓旻 唐耀武 楮天新 周婉馨 陈立泉 万超群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00-204,共5页
1997年6月北京某写官楼员工发生一起上呼吸道感染样(上感样)疫情。为查明爆发原因,采用流行病学病例-对照调查研究方法,分别对病例组、对照组进行嗜肺军团菌(Lp)抗体-1 ̄14型血清学检测,并对大厦空调系统采们进行细... 1997年6月北京某写官楼员工发生一起上呼吸道感染样(上感样)疫情。为查明爆发原因,采用流行病学病例-对照调查研究方法,分别对病例组、对照组进行嗜肺军团菌(Lp)抗体-1 ̄14型血清学检测,并对大厦空调系统采们进行细菌学培养检测。结果:该次爆发疫情的扁桃体炎罹患率为61.86%,上感罹患率34.62%,统计学检验发热与扁体关系密切(X^2=77.88,P〈0.01);上感病例LP9、10、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团病 空调系统 流行病学 上呼吸道感染
原文传递
中国2000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系统运转情况分析 被引量:65
20
作者 张荣珍 杨俊峰 +5 位作者 王晓军 刘晓强 左树岩 张兰香 周军 于竞进 《中国计划免疫》 2001年第6期315-318,共4页
20 0 0年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监测系统共报告AFP病例 5 332例 ,按病毒学分类标准 ,5 315例为非脊髓灰质炎 (脊灰 )AFP病例 ,17例为临床符合脊灰病例 ,未发现本土及输入的脊灰野病毒病例。 5 332例AFP病例分布在 2 111个县 (市... 20 0 0年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监测系统共报告AFP病例 5 332例 ,按病毒学分类标准 ,5 315例为非脊髓灰质炎 (脊灰 )AFP病例 ,17例为临床符合脊灰病例 ,未发现本土及输入的脊灰野病毒病例。 5 332例AFP病例分布在 2 111个县 (市、区、旗 ,下同 )中 ,占全国总县数的 73 73%(2 111/ 2 86 3)。全年报告“零”病例的县数每月均 >90 %。 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为 1 86 / 10万 ,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为 88 80 %,其它各项监测指标也均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 (WHO)和卫生部的要求 ,这一年我国所在的WHO西太平洋区宣布实现了无脊灰目标。为维持我国无脊灰状态 ,仍需保持高质量敏感的AFP病例监测系统 ,确保能及时发现、识别、报告任何脊灰野病毒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灰质炎 急性弛缓性麻痹 监测 AFP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