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脂代谢紊乱在炎症性皮肤病中的作用及相关药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位瑞淼 刘凯新 +2 位作者 王增阳 董德利 孙志洁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4-62,共9页
炎症性皮肤病是免疫系统失调导致皮肤屏障破坏的一类疾病,包括银屑病、特应性皮炎和Netherton综合征等。炎症性皮肤病患者血脂水平与炎症因子水平密切相关,两者共同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皮肤脂质分泌异常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高水平炎... 炎症性皮肤病是免疫系统失调导致皮肤屏障破坏的一类疾病,包括银屑病、特应性皮炎和Netherton综合征等。炎症性皮肤病患者血脂水平与炎症因子水平密切相关,两者共同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皮肤脂质分泌异常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高水平炎症因子导致血脂水平异常,并影响脂代谢相关酶表达,进一步加重皮肤炎症。脂代谢调控转录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和肝X受体可调控脂代谢和炎症信号通路,进而改善皮肤屏障功能。本文综述脂代谢紊乱在炎症性皮肤病的作用,并对目前炎症性皮肤病治疗药物予以汇总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皮肤病 脂代谢 炎症 免疫
下载PDF
山茱萸总萜的降血糖作用 被引量:42
2
作者 韩璟超 季晖 +2 位作者 薛城锋 印敏 楼凤昌 《中国天然药物》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25-129,共5页
目的:通过正常小鼠、四氧嘧啶糖尿病模型小鼠和链脲佐菌素糖尿病模型大鼠研究山茱萸总萜的降血糖作用。方法:1.山茱萸总萜以100 mg.kg-1,50 mg.kg-1,25 mg.kg-1的剂量连续10 d灌胃给予正常小鼠,观察其降血糖作用。2.以相同剂量连续4 d... 目的:通过正常小鼠、四氧嘧啶糖尿病模型小鼠和链脲佐菌素糖尿病模型大鼠研究山茱萸总萜的降血糖作用。方法:1.山茱萸总萜以100 mg.kg-1,50 mg.kg-1,25 mg.kg-1的剂量连续10 d灌胃给予正常小鼠,观察其降血糖作用。2.以相同剂量连续4 d灌胃给予正常小鼠,末次给药1 h后灌胃给予淀粉5 g/kg,观察其对糖耐量的影响。3.以相同剂量连续12 d灌胃给予四氧嘧啶糖尿病模型小鼠,观察其降血糖作用及对胰岛素水平的影响。4.以60 mg.kg-1,30 mg.kg-1,15 mg.kg-1的剂量连续14 d灌胃给予链脲佐菌素糖尿病模型大鼠,观察其降血糖作用及对胰岛素水平,糖化血清蛋白GSP和肝糖原含量的影响。结果:山茱萸总萜对正常小鼠的血糖水平无明显影响;100 mg.kg-1可提高正常小鼠的糖耐量(P<0.01);三个剂量均可显著降低四氧嘧啶糖尿病模型小鼠的血糖值(P<0.05),提高血清胰岛素水平(P<0.05);显著降低链脲佐菌素糖尿病模型大鼠的血糖值(P<0.05或0.01),增加肝糖原含量(P<0.05);60 mg.kg-1,30 mg.kg-1可以显著降低糖化血清蛋白GSP的含量(P<0.05)。结论:山茱萸总萜对糖尿病模型动物具有良好的降血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茱萸 降糖作用 胰岛素水平 糖化血清蛋白 肝糖原
下载PDF
一氧化氮供体偶联的阿司匹林衍生物抗血栓作用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孙易 季晖 +1 位作者 张奕华 蒋丽媛 《中国药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7期1309-1311,共3页
目的观察一氧化氮供体偶联的阿司匹林衍生物对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利用体外抗血小板聚集实验和大鼠动静脉旁路模型、小鼠肺动脉血栓模型观察一氧化氮供体偶联的阿司匹林衍生物对血栓形成的影响。结果在体外抗血小板聚集实验中目标化合... 目的观察一氧化氮供体偶联的阿司匹林衍生物对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利用体外抗血小板聚集实验和大鼠动静脉旁路模型、小鼠肺动脉血栓模型观察一氧化氮供体偶联的阿司匹林衍生物对血栓形成的影响。结果在体外抗血小板聚集实验中目标化合物内的Ⅰ1,Ⅰ2,Ⅰ3,Ⅰ9,Ⅰ14,Ⅱ2,Ⅱ5,Ⅱ6,Ⅱ7和Ⅱ8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Ⅱ6与阿司匹林和NCX-4016相比有极显著差异。在大鼠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实验和小鼠肺动脉血栓实验中,受试药Ⅱ6组的血栓湿重与CMC-Na组相比有极显著差异,且Ⅱ6对凝血系统也有明显影响。结论一氧化氮供体偶联的阿司匹林衍生物Ⅱ6具有抗血栓形成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一氧化氮供体 血小板聚集 抗血栓
下载PDF
一氧化氮供体偶联的阿司匹林衍生物Ⅱ_6抗血栓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孙易 季晖 +1 位作者 张奕华 蒋丽媛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840-844,共5页
目的观察一氧化氮供体偶联的阿司匹林衍生物Ⅱ6对血栓形成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以阿司匹林为对照,观察Ⅱ6经口给药对大鼠下腔静脉血栓和脑血栓形成的影响,采用放射免疫法分析Ⅱ6对大鼠血浆、主动脉条和ECV304细胞上清液中血栓... 目的观察一氧化氮供体偶联的阿司匹林衍生物Ⅱ6对血栓形成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以阿司匹林为对照,观察Ⅱ6经口给药对大鼠下腔静脉血栓和脑血栓形成的影响,采用放射免疫法分析Ⅱ6对大鼠血浆、主动脉条和ECV304细胞上清液中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含量的影响,用G riess法测定Ⅱ6对ECV304细胞外液和大鼠血浆中一氧化氮(NO)释放的影响。结果化合物Ⅱ6可减轻实验动物血栓的重量,降低TXB2的生成,提高大鼠血清和ECV304细胞上清液中NO的含量。结论Ⅱ6具有较好的抗血栓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TXA2的释放,增加NO含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供体偶联的阿司匹林衍生物 抗血栓 一氧化氮释放
下载PDF
洛美利嗪对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上P-糖蛋白活力的影响与P-gp及mdr1基因mRNA表达无关(英文) 被引量:4
5
作者 吴玉林 马秉亮 +1 位作者 祝浩杰 刘国卿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6年第1期45-50,共6页
目的:研究洛美利嗪对原代培养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RBMECs)上P-糖蛋白(P-gp)功能和表达的影响。方法:使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洛美利嗪对P-gp底物-罗丹明123(rhodamine123,Rh123)在RBMECs中外排的影响,使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了洛美利嗪对RBM... 目的:研究洛美利嗪对原代培养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RBMECs)上P-糖蛋白(P-gp)功能和表达的影响。方法:使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洛美利嗪对P-gp底物-罗丹明123(rhodamine123,Rh123)在RBMECs中外排的影响,使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了洛美利嗪对RBMECs上P-gp表达的影响,应用RT-PCR技术分析了洛美利嗪对RBMECsmdr1基因mRNA水平表达的影响,还使用Transwell模型研究了洛美利嗪对Rh123通透RBMECs单层细胞转运的影响。结果:洛美利嗪通过抑制了RBMECs胞内Rh123的外排;洛美利嗪对P-gp功能的影响与RBMECs上P-gp及mdr1基因mRNA表达无关;在Transwell模型中,洛美利嗪还能显著增加Rh123跨RBMECs单层细胞膜的、经上室至下室的转运,并抑制相反方向的Rh123的转运。结论:洛美利嗪能显著地抑制RB-MECs上P-gp的活性,并对P-gp底物的跨细胞转运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糖蛋白 洛美利嗪 罗丹明123 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流式细胞术 TRANSWELL
下载PDF
一氧化氮供体型齐墩果酸衍生物ZCⅡ_2对早期实验性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
6
作者 陈秀英 季晖 +1 位作者 张奕华 陈莉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5年第11期1261-1265,共5页
目的:观察一氧化氮供体型齐墩果酸衍生物ZCⅡ2对早期实验性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方法:用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ZCⅡ2以128mg·kg-1和64mg·kg-1的剂量给大鼠连续灌胃给药30d,测定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谷丙转氨酶(A... 目的:观察一氧化氮供体型齐墩果酸衍生物ZCⅡ2对早期实验性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方法:用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ZCⅡ2以128mg·kg-1和64mg·kg-1的剂量给大鼠连续灌胃给药30d,测定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一氧化氮(NO)以及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和Ⅲ型前胶原(PCⅢ)的含量,计算白蛋白与球蛋白的比例(白球比例);测定肝组织中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含量,并行肝组织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与模型组相比,ZCⅡ2高剂量能显著降低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含量,增加白蛋白含量,提高白球比例,显著降低血清透明质酸、层粘蛋白和Ⅲ型前胶原含量,明显改善肝组织病理损伤。结论:一氧化氮供体型齐墩果酸衍生物ZCⅡ2对大鼠早期实验性肝纤维化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 齐墩果酸 肝纤维化 一氧化氮供体 NCX-1000
下载PDF
焦谷氨酸药理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丁启龙 刘国卿 周俊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481-484,共4页
焦谷氨酸(2pyrolidone5carboxylicacid,PCA;pyoglutamicacid;5oxo2proline),分子式为C5H7O3,相对分子质量115,结构与谷氨酸(glutamic... 焦谷氨酸(2pyrolidone5carboxylicacid,PCA;pyoglutamicacid;5oxo2proline),分子式为C5H7O3,相对分子质量115,结构与谷氨酸(glutamicacid,Glu)相似:HOOC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谷氨酸 药理学 研究进展 抗惊厥药
下载PDF
硒和镁拮抗二氧化硅致肺泡巨噬细胞氧化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谈伟君 季晖 +1 位作者 何整 陈国银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6年第4期272-275,共4页
目的:观察亚硒酸钠与硫酸镁单独及联合应用对染尘肺泡巨噬细胞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O2)及过氧化氢酶(CAT)水平变化的影响,寻找二者的最佳剂量组合。方法:采用大鼠肺灌洗法纯化获得肺泡巨噬细胞(1×109L-1),同时加入S iO2及不同... 目的:观察亚硒酸钠与硫酸镁单独及联合应用对染尘肺泡巨噬细胞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O2)及过氧化氢酶(CAT)水平变化的影响,寻找二者的最佳剂量组合。方法:采用大鼠肺灌洗法纯化获得肺泡巨噬细胞(1×109L-1),同时加入S iO2及不同浓度的亚硒酸钠溶液、硫酸镁溶液、亚硒酸钠+硫酸镁溶液,于37℃、5%CO2培养条件下培养18 h后,检测MDA、H2O2含量及CAT活性。结果:亚硒酸钠与硫酸镁单独以及两者联合应用都可以使S iO2染毒的肺泡巨噬细胞MDA及H2O2含量下降,CAT活性有所增高,且以1.0μmol.L-1亚硒酸钠与1.0μmol.L-1硫酸镁联合作用效果最好。结论:亚硒酸钠与硫酸镁在体外可有效拮抗S iO2粉尘的细胞毒性作用,二者合用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硅 亚硒酸钠 硫酸镁 肺泡巨噬细胞 氧化损伤 大鼠
下载PDF
西红花酸对晚期糖基化终产物诱导牛血管内皮细胞E-选择素表达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3
9
作者 向敏 周成华 钱之玉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0年第7期764-769,共6页
目的:研究西红花酸(crocetin)对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诱导牛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bovine Endothelial cells,BECs)E-选择素(E-selectin)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分离纯化新生牛全血的中性粒细胞与单核细... 目的:研究西红花酸(crocetin)对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诱导牛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bovine Endothelial cells,BECs)E-选择素(E-selectin)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分离纯化新生牛全血的中性粒细胞与单核细胞,用虎红染色法测定西红花酸对牛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与BECs黏附的影响,Cell-based ELISA法和sABC免疫细胞化学法测定E-选择素蛋白表达变化。结果:AGEs(100μg/mL)能促进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对BECs的黏附(P<0.01 vs control),用西红花酸(1,0.1,0.01μmol/L)预孵内皮细胞12h后,再用AGEs作用24h,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对BECs的黏附较AGEs模型组降低,且呈剂量依赖性关系(P<0.05或0.01)。Cell-based ELISA测定结果显示,AGEs作用4h内,BECs中的E-selectin表达水平上升,之后E-selectin表达下降,8h时,恢复接近正常水平。而西红花酸(1,0.1μmol/L)能使E-selectin表达下降。sABC免疫化学结果也证实西红花酸对AGEs诱导BECs中E-selectin表达有抑制作用。结论:西红花酸可通过抑制黏附分子E-selcetin蛋白表达,从而抑制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对内皮细胞的黏附作用,这可能是西红花酸减轻糖尿病血管病变的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红花酸 黏附 E-选择素 中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内皮细胞
下载PDF
独一味注射液抗炎作用及其机制(英文) 被引量:3
10
作者 庄佩 季晖 +1 位作者 李永齐 郭萍 《中国天然药物》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0-64,共5页
目的:独一味注射液的抗炎作用的研究及其作用机制的初步探讨。方法:通过大鼠棉球肉芽肿模型和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模型,观察独一味注射液的抗炎作用;采用中性红吞噬试验研究独一味注射液对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的影响,并采用小鼠胸... 目的:独一味注射液的抗炎作用的研究及其作用机制的初步探讨。方法:通过大鼠棉球肉芽肿模型和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模型,观察独一味注射液的抗炎作用;采用中性红吞噬试验研究独一味注射液对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的影响,并采用小鼠胸腺细胞增殖法检测独一味注射液对小鼠巨噬细胞上清液中的白介素-1含量的影响。结果:独一味注射液在0.225和0.45g·kg-1剂量下能显著的抑制大鼠棉球肉芽肿的形成,在0.45,0.9和1.8g·kg-1剂量下能显著的抑制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肿胀;独一味注射液显著的增强了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并且抑制了脂多糖诱导的白介素-1的分泌。结论:独一味注射液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抑制白介素-1的分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一味注射液 抗炎 巨噬细胞 白介素-1
原文传递
一氧化氮供体型沙利度胺衍生物WⅠ5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的影响
11
作者 陈艳平 季晖 张奕华 《海峡药学》 2008年第8期132-134,共3页
目的本文观察了一氧化氮供体型沙利度胺衍生物WⅠ5对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细胞)分泌一氧化氮以及形态学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沙利度胺和WⅠ5作用于ECV-304细胞,采用NO测试盒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的NO含量,间接反映细胞的NO生... 目的本文观察了一氧化氮供体型沙利度胺衍生物WⅠ5对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细胞)分泌一氧化氮以及形态学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沙利度胺和WⅠ5作用于ECV-304细胞,采用NO测试盒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的NO含量,间接反映细胞的NO生成量。结果随着沙利度胺浓度增高,ECV-304细胞NO释放量逐渐减少,高浓度时NO释放量明显减少(P<0.05);而随着WⅠ5浓度增高,ECV-304细胞NO释放量逐渐增加,高浓度时NO释放量极显著性增加(P<0.01)。结论显示一氧化氮具有促进细胞增殖和抑制细胞增殖的双重特性,其促进增殖和抑制增殖的作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NO释放量的多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 沙利度胺 ECV-304细胞
下载PDF
星形胶质细胞升高基因1在肿瘤中的多重调节功能研究进展
12
作者 顾文文 曹永兵 +1 位作者 姜远英 龚晓健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68-672,共5页
星形胶质细胞升高基因1(astrocyte elevated gene 1,AEG-1)作为重要的癌基因之一,目前已被证实在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近十年来研究表明AEG-1在神经母细胞瘤、黑素瘤、肝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几乎所有器官的恶性... 星形胶质细胞升高基因1(astrocyte elevated gene 1,AEG-1)作为重要的癌基因之一,目前已被证实在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近十年来研究表明AEG-1在神经母细胞瘤、黑素瘤、肝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几乎所有器官的恶性肿瘤中均有不同程度过表达,在肿瘤细胞增殖、促进血管生成、肿瘤转化、侵袭和转移以及化疗耐药等方面发挥多重调节作用,其机制涉及到PI3K/Akt、NF-κB等多个信号通路。本文主要综述近年来AEG-1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多重调节作用的相关研究进展,以及将其作为恶性肿瘤治疗新靶点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胶质细胞升高基因1 血管生成 肿瘤转移 化疗耐药
下载PDF
P-gp及对抗P-gp介导多药耐药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15
13
作者 马秉亮 吴玉林 刘国卿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6年第1期14-21,共8页
P-糖蛋白在多药耐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P-gp的蛋白结构、作用机制及其与多药耐药的关系以及对抗P-gp介导的MDR的现状做了简要介绍。总之,一方面要继续开发高效的P-gp抑制剂,同时,又要考虑过度抑制P-gp可能会带来不良影响;在抑制P... P-糖蛋白在多药耐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P-gp的蛋白结构、作用机制及其与多药耐药的关系以及对抗P-gp介导的MDR的现状做了简要介绍。总之,一方面要继续开发高效的P-gp抑制剂,同时,又要考虑过度抑制P-gp可能会带来不良影响;在抑制P-gp的同时,还要兼顾对其它耐药机制的抑制,只有这样,才能在临床上充分解决多药耐药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糖蛋白 多药耐药 抑制剂 基因表达
下载PDF
鬼针草总黄酮单次和重复给药对Begale犬的毒性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莎莎 刘晶 +3 位作者 王虎斌 朱利平 白文霞 丁亚军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2115-2117,共3页
目的观察鬼针草总黄酮(TFB)单次和重复给药39周口服对Beagle犬产生的毒性。方法根据最大合理给药容量以4只Beagle犬进行单次给药毒性实验;以低、中、高3个剂量实验组(0.1,0.3,1.0 g·kg^-1·d^-1 TFB)和对照组(空心胶囊)对40只B... 目的观察鬼针草总黄酮(TFB)单次和重复给药39周口服对Beagle犬产生的毒性。方法根据最大合理给药容量以4只Beagle犬进行单次给药毒性实验;以低、中、高3个剂量实验组(0.1,0.3,1.0 g·kg^-1·d^-1 TFB)和对照组(空心胶囊)对40只Beagle犬进行39周经口重复给药的毒性实验,检测血液学、血液生化和病理组织学各项指标,评价TFB的安全性。结果TFB经口给予大于1.0 g·kg^-1·d-1时,Beagle犬出现明显胃肠道反应。单次给药毒性实验中,动物肝、肾均有不同程度损伤;重复给药毒性实验中,部分动物有肝、肾损伤,但无剂量效应关系。结论TFB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但临床使用应定期监测肝、肾功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鬼针草总黄酮 单次给药 重复给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