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结尾的升华与小说的力——阅读“80后”长篇小说的一个路径 |
蔡郁婉
|
《创作评谭》
|
2020 |
0 |
|
2
|
“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中国 |
王德胜
李雷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48
|
|
3
|
视野·艺术跨界 |
李雷
|
《艺术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20
|
|
4
|
重建文学的社会属性——“非虚构”与我们的时代 |
李松睿
|
《文艺理论与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12
|
|
5
|
风景描写的发生——从《老残游记》谈起 |
唐宏峰
|
《艺术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8
|
|
6
|
刻印在身体上的暴行——以史蒂夫·麦克奎因的电影《为奴十二载》为中心 |
李松睿
|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5
|
|
7
|
日常生活审美与新世纪中国公共艺术 |
李雷
|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5
|
|
8
|
“中国风”向哪里吹:当前艺术文化中的中国元素 |
李雷
|
《文艺理论与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5
|
|
9
|
思想出场的空间与可能——读刘继明的长篇小说《人境》 |
李松睿
|
《文艺理论与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4
|
|
10
|
多重镜像中的叙事--谈2013年版《了不起的盖茨比》 |
李松睿
|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4
|
|
11
|
论家庭因素对尤金·奥尼尔戏剧创作的影响 |
唐凌
|
《中国文艺评论》
|
2018 |
3
|
|
12
|
从“泥腿子将军”到“无名英雄”——“红色题材”影视剧与“新历史主体”的浮现 |
张慧瑜
|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2
|
|
13
|
论沈从文1940年代的文学思想 |
李松睿
|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
2016 |
3
|
|
14
|
唯美主义与“日常生活审美化” |
李雷
|
《艺术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2
|
|
15
|
做现实主义者,为不可能之事——1925年的鲁迅 |
李松睿
|
《文艺理论与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2
|
|
16
|
叙述背后的故事——赵毅衡文艺思想述略 |
李松睿
|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5 |
2
|
|
17
|
建构80后写作粉都——论《萌芽》杂志(1996-2004)运作与早期80后写作 |
蔡郁婉
|
《社会科学论坛》
|
2017 |
2
|
|
18
|
弱者的姿态——评电影《我的名字叫可汗》 |
李松睿
|
《电影评介》
|
2013 |
2
|
|
19
|
清代戏曲审美嬗变考 |
杨明刚
|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2
|
|
20
|
文学的位置 |
李松睿
|
《汉语言文学研究》
|
2016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