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后戏剧剧场的政治性——以朗西埃的政治美学为视角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承臻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0-101,共12页
后戏剧剧场的政治性寓于其美学形式之中。戏剧发展至绝对封闭之时,伦理的元素也随之消失,与真实政治绝缘。为突破此种困境,汉斯-蒂斯·雷曼建构出“真实剧场”理论,试图将真实作为美学材料拼贴入剧场,制造社会情境,克服诸多二元论... 后戏剧剧场的政治性寓于其美学形式之中。戏剧发展至绝对封闭之时,伦理的元素也随之消失,与真实政治绝缘。为突破此种困境,汉斯-蒂斯·雷曼建构出“真实剧场”理论,试图将真实作为美学材料拼贴入剧场,制造社会情境,克服诸多二元论的限制。这与雅克·朗西埃的政治美学有理论的交汇,雷曼对朗西埃也有攻讦。二人共通之处可见剧场政治性的潜力,而在分歧处,也可见两人不同的理论面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戏剧剧场 朗西埃 美学 剧场艺术
原文传递
虚构世界观的沉浸感设计:女子组合aespa个案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陈天琪 魏梦雪 《装饰》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6-99,共4页
随着新型媒介技术与文艺生产的紧密结合,一系列使用虚构世界观进行设计的创作得以诞生。通过突破“虚构”与“现实”之间的传统二元对立,这些创作用整体性的叙事手段和新颖的传播策略给受众带来持续的沉浸感,并同时创造出更多维度的创... 随着新型媒介技术与文艺生产的紧密结合,一系列使用虚构世界观进行设计的创作得以诞生。通过突破“虚构”与“现实”之间的传统二元对立,这些创作用整体性的叙事手段和新颖的传播策略给受众带来持续的沉浸感,并同时创造出更多维度的创造性视角。在此基础上,虚构世界观的设计又以综合运用影像、图像、文字、音频等多元化文本的虚构手段,表现出了跨媒介展演的媒介特征。为此,本文以韩国女子组合aespa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发布的音乐影像(MV)和相关社交媒体短视频作具体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构 世界建构 沉浸感 aespa女子组合
原文传递
作为隐喻的剧场:知觉主体与观演关系的嬗变
3
作者 刘承臻 《戏剧艺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6-46,I0006,共12页
作为一种隐喻,剧场在不同的时代集合了知觉主体与观演关系的嬗变。在此,剧场指涉的是普遍的感知结构,而非狭义的戏剧/剧场艺术或其发生的场域,并导向总体的社会结构。参照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剧场之隐喻所勾勒的知觉历史主要涉及三个阶段... 作为一种隐喻,剧场在不同的时代集合了知觉主体与观演关系的嬗变。在此,剧场指涉的是普遍的感知结构,而非狭义的戏剧/剧场艺术或其发生的场域,并导向总体的社会结构。参照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剧场之隐喻所勾勒的知觉历史主要涉及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文艺复兴和古典时期,主体以去身体化的方式成为“再现”和幻觉的承担者;第二阶段为现代,伴随着知觉对象的物质化和对象化,主体恢复其主导权;第三阶段则指向数字虚拟化的时代,主体在其中蕴含着控制与反控制、操纵与解放的不同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剧场 戏剧 再现 观演关系
原文传递
日与夜——斯宾塞·芬奇与金允宁作品展
4
作者 宫林林 Dominik Salter Dvorak 《艺术界》 2014年第1期180-181,16,共2页
美国女诗人艾米莉·迪金森在诗里说:去造一个草原,需要一株三叶草和一只蜜蜂,还有梦。对斯宾塞·芬奇来说,造一座冰川.需要几十支蜡烛,为它们上色,让它们燃尽(《上海冰川》)。艾米莉·迪金森是这位艺术家的常用参... 美国女诗人艾米莉·迪金森在诗里说:去造一个草原,需要一株三叶草和一只蜜蜂,还有梦。对斯宾塞·芬奇来说,造一座冰川.需要几十支蜡烛,为它们上色,让它们燃尽(《上海冰川》)。艾米莉·迪金森是这位艺术家的常用参照,色彩和光线成为他写诗的词句。名为《冬日之光。巴黎——黄昏》的作品只是一块布满蓝白条纹的灯箱,这些色彩是他用滤镜等工具对巴黎黄昏的光线进行分析提取后得出的近乎科学的事实,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一种思索如何用非传统但绝对精确的方式表现风景的方法”。同样.由荧光灯和滤光器构成的《夜晚之星习作》和彩色线条“织就”的绘画《伊甸园习作I》都如同简洁的诗歌,只呈现化繁为简的意象,剩下的交由读者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品展 斯宾塞 化繁为简 迪金森 艾米莉 女诗人 艺术家 非传统
原文传递
“缓存在”与“净因”:2022年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策展编织手记
5
作者 刘畑 《艺术当代》 2022年第5期38-44,共7页
本文围绕2022年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策展的主题“缓存在”与“净因”展开阐述。研究了对“纤维”的感知与方法,并将其转化为对于“艺术”的重新定义与理解。从纤维与纤维艺术中蕴含着极其复杂的文化线索出发,探讨策展的工作方法以... 本文围绕2022年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策展的主题“缓存在”与“净因”展开阐述。研究了对“纤维”的感知与方法,并将其转化为对于“艺术”的重新定义与理解。从纤维与纤维艺术中蕴含着极其复杂的文化线索出发,探讨策展的工作方法以及展览的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存在 净因 纤维艺术三年展 策展
原文传递
看第四届纤维艺术三年展:原来我也是肉食动物
6
作者 陈南汐 《艺术当代》 2022年第5期58-60,共3页
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展览的主题为“缓存在/Being Theoria”,本次展览中可以看到纤维艺术已经脱离了材料本身的限制,朝向更广泛的隐喻和政治。“万物互联”“纤维隐喻”“缓存在”等都是完美的理论模型,艺术的理论和实践(策展、创... 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展览的主题为“缓存在/Being Theoria”,本次展览中可以看到纤维艺术已经脱离了材料本身的限制,朝向更广泛的隐喻和政治。“万物互联”“纤维隐喻”“缓存在”等都是完美的理论模型,艺术的理论和实践(策展、创作)的关系在展览中呈现出复杂的面貌,其间生成的悖论成了展览中值得延续的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艺术 联系 隐喻 缓存在 文化价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