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比较被试对相同刺激在不同诱导条件下认知差异,探讨倒置效应和局部变化在面孔识别中的意义。方法采用诱导启动范式,使被试将相同视觉刺激分别认知为简化面孔和字母组合,并比较在不同认知条件下反应的准确率和反应时间的差异。结果...目的比较被试对相同刺激在不同诱导条件下认知差异,探讨倒置效应和局部变化在面孔识别中的意义。方法采用诱导启动范式,使被试将相同视觉刺激分别认知为简化面孔和字母组合,并比较在不同认知条件下反应的准确率和反应时间的差异。结果被试倒置对面孔组和字母组的准确率无显著影响[(94.01±7.75)%vs(93.97±6.63)%,(89.58±8.61)%vs(88.80±6.03)%,P〉0.05];倒置对面孔组和字母组的两种刺激的反应时间亦无显著影响[(3080.87±712.52)m s vs(3156.88±436.92m s,2754.84±831.28)m s vs(2706.24±929.52m s,P〉0.05)];反应时和准确率的相关均未达显著性水平(r=0.021~0.418,P〉0.05)。结论在局部变化条件下,由于不涉及面孔刺激的结构性认知加工,倒置不会显著地影响其细节特征的认知,间接地证明了面孔倒置效应的结构性认知的加工机制。展开更多
目的对自尊的价值取向问题进行了测量和研究,即大学生在能力和道德价值取向上内隐自尊效应的差异。方法采用Inquist心理软件编制的内隐联想实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对88名在校大学生自尊的能力和道德两方面的价值取向进行测量...目的对自尊的价值取向问题进行了测量和研究,即大学生在能力和道德价值取向上内隐自尊效应的差异。方法采用Inquist心理软件编制的内隐联想实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对88名在校大学生自尊的能力和道德两方面的价值取向进行测量,并比较不同性别的能力和道德取向间的差异。结果①道德取向和能力取向的内隐联想实验均产生了IAT效应(d1=1.24,d2=0.64);②道德取向的内隐自尊效应与能力取向的内隐自尊效应差异显著(t=2.613,P<0.05);③能力内隐自尊效应与道德内隐自尊效应在性别上均存在显著差异(t1=-2.148,df=45,P<0.05;t2=-2.190,df=41,P<0.05)。结论道德内隐自尊效应要优于能力内隐自尊效应。在东方文化的背景下,内隐自尊效应明显,尤其体现在男性方面,即无论是道德还是能力方面都倾向于对自我持有积极地评价,但其强度仍不如西方人。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比较被试对相同刺激在不同诱导条件下认知差异,探讨倒置效应和局部变化在面孔识别中的意义。方法采用诱导启动范式,使被试将相同视觉刺激分别认知为简化面孔和字母组合,并比较在不同认知条件下反应的准确率和反应时间的差异。结果被试倒置对面孔组和字母组的准确率无显著影响[(94.01±7.75)%vs(93.97±6.63)%,(89.58±8.61)%vs(88.80±6.03)%,P〉0.05];倒置对面孔组和字母组的两种刺激的反应时间亦无显著影响[(3080.87±712.52)m s vs(3156.88±436.92m s,2754.84±831.28)m s vs(2706.24±929.52m s,P〉0.05)];反应时和准确率的相关均未达显著性水平(r=0.021~0.418,P〉0.05)。结论在局部变化条件下,由于不涉及面孔刺激的结构性认知加工,倒置不会显著地影响其细节特征的认知,间接地证明了面孔倒置效应的结构性认知的加工机制。
文摘目的对自尊的价值取向问题进行了测量和研究,即大学生在能力和道德价值取向上内隐自尊效应的差异。方法采用Inquist心理软件编制的内隐联想实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对88名在校大学生自尊的能力和道德两方面的价值取向进行测量,并比较不同性别的能力和道德取向间的差异。结果①道德取向和能力取向的内隐联想实验均产生了IAT效应(d1=1.24,d2=0.64);②道德取向的内隐自尊效应与能力取向的内隐自尊效应差异显著(t=2.613,P<0.05);③能力内隐自尊效应与道德内隐自尊效应在性别上均存在显著差异(t1=-2.148,df=45,P<0.05;t2=-2.190,df=41,P<0.05)。结论道德内隐自尊效应要优于能力内隐自尊效应。在东方文化的背景下,内隐自尊效应明显,尤其体现在男性方面,即无论是道德还是能力方面都倾向于对自我持有积极地评价,但其强度仍不如西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