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黔渝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黑色笔石页岩的阶段性渐进展布模式 被引量:80
1
作者 陈旭 樊隽轩 +6 位作者 王文卉 王红岩 聂海宽 石学文 文治东 陈冬阳 李文杰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20-732,共13页
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在贵州、重庆等地广泛分布,是志留系生物地层研究和页岩气勘探的重要对象.本文针对黔渝地区从贵阳、遵义、桐梓、綦江至华蓥山这一由南向北的廊带,以其中生物地层研究程度较高的典型剖面为基础,总结出龙马溪组黑色笔石... 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在贵州、重庆等地广泛分布,是志留系生物地层研究和页岩气勘探的重要对象.本文针对黔渝地区从贵阳、遵义、桐梓、綦江至华蓥山这一由南向北的廊带,以其中生物地层研究程度较高的典型剖面为基础,总结出龙马溪组黑色笔石页岩的阶段性渐进展布模式.在横向上利用笔石带对比框架,将遵义至华蓥山划分为四个发育不同黑色页岩层段的廊带,并研究它们随时间展布的规律;同时,也较为准确地获得了龙马溪组黑色页岩与其上混合相地层和碳酸盐岩地层之间互相消长的相变过程.此外,本文还利用笔石深度分带的通用模式,论述了黔渝龙马溪组连续沉积的笔石页岩层段随时间其沉积水深不断加深的过程,从而将其划分为从LM1到LM5的海侵渐进阶段和LM5之后的均衡扩展阶段,在每一阶段龙马溪组黑色页岩的分布受控于不同的主导因素.这一阶段性渐进展布模式,对研究四川盆地南缘龙马溪组黑色页岩的时空分布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马溪组 黑色页岩 笔石带 笔石深度分带 海侵渐进阶段 均衡扩展阶段
原文传递
国际地层委员会官网与《国际年代地层表》(2015/01版) 被引量:41
2
作者 樊隽轩 彭善池 +1 位作者 侯旭东 陈冬阳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5-134,共10页
国际地层委员会的主要职责之一是精确定义全球年代地层单位并制作"国际年代地层表",为国际地学研究提供共同语言。国际地层委员会官网承担了国际地层委员会的信息服务之职能,尤其是"国际年代地层表"的更新与发布。&... 国际地层委员会的主要职责之一是精确定义全球年代地层单位并制作"国际年代地层表",为国际地学研究提供共同语言。国际地层委员会官网承担了国际地层委员会的信息服务之职能,尤其是"国际年代地层表"的更新与发布。"国际年代地层表"的更新主要源于几方面的因素:有新的年代地层单位被正式确立,各级年代地层单位有新的划分方案被认可,或是获得了新的地质年龄数据等。自2013年起,"国际年代地层表"每年至少更新一次,以反映国际年代地层研究的最新进展。中国地层学者长期积极参与国际年代地层研究工作,并认真开展"国际年代地层表"的引进和汉译工作。在本文中同时发布了最新的《国际年代地层表》(2015/01版)的中文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年代地层表 中文版 国际地层委员会 官方网站 地层信息服务
原文传递
扬子区新元古代前震旦纪地层对比 被引量:42
3
作者 周传明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0-135,共16页
近年来,随着离子探针等同位素定年技术的广泛应用,华南扬子区新元古代地层确切的时间框架愈发清晰。来自四堡群、板溪群及相应地层的同位素年龄数据表明,扬子区晋宁四堡造山运动发生的时间约为8.3~8.2亿年前,持续时间可能不到10... 近年来,随着离子探针等同位素定年技术的广泛应用,华南扬子区新元古代地层确切的时间框架愈发清晰。来自四堡群、板溪群及相应地层的同位素年龄数据表明,扬子区晋宁四堡造山运动发生的时间约为8.3~8.2亿年前,持续时间可能不到10Myr。板溪群与莲沱组地层不是上下关系,二者基本上是同时异相,莲沱组比板溪群沉积起始时间稍晚。南华系(z2冰系)的底界应放在新元古代比较公认的最早的全球性冰期沉积地层的底部,在华南即长安组或江口组的底部(~720Ma)。受华南新元古代裂谷盆地演化的控制,扬子区从东南盆地相区往西北浅水台地相区,南华系地层厚度变小、发育越来越不完整。南华系最上部南沱组及相应地层的沉积在扬子区分布最为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地层 晋宁-四堡运动 南华系 新元古界 扬子区
原文传递
中国华北不同相区奥陶纪牙形刺生物地层的再认识 被引量:23
4
作者 王志浩 甄勇毅 +1 位作者 张元动 吴荣昌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6,共16页
总结和重新研究了我国华北地区奥陶纪牙形刺生物地层,修订了安太庠等(1983)和安太庠、郑昭昌(1990)建立的牙形刺带序列。修订后的牙形刺带由下而上可划分为:特马豆克阶(Tremadocian)的Iapetognathus jilinensis-Cordylodus lindstromi带... 总结和重新研究了我国华北地区奥陶纪牙形刺生物地层,修订了安太庠等(1983)和安太庠、郑昭昌(1990)建立的牙形刺带序列。修订后的牙形刺带由下而上可划分为:特马豆克阶(Tremadocian)的Iapetognathus jilinensis-Cordylodus lindstromi带,C.angulatus带,Chosonodina herfurthi带,Rossodus manitouensis带,Glyptoconus quadraplicatus带和Scalpellodus tersus-Triangulodus aff.bifidus带;弗洛阶(Floian)的Serratognathus bilobatus带,S.extensus带,Paraserratognathus obesus带和Jumudontus gananda带;达瑞威尔阶(Darriwilian)的Histiodella holodentata-Tangshanodus tangshanensis带,Eoplacognathus suecicus-Histiodella kristinae带,Pygodus anitae带和P.serra带;桑比阶(Sandbian)的P.anserinus带,Plectodina aculeata带,Erismodus quadridactylus带,Belodina compressa带和Phragmodus undatus带,以及凯迪阶(Katian)的Belodina confluens带,Yaoxianognathus neimengguensis带和Y.yaoxianensis带;同时把寒武系-奥陶系界线置于Iapetognathus jilinensis-Cordylodus lindstromi带之底界。这一新的牙形刺序列,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更精准地划分和对比华北地区的奥陶纪地层,如奥陶系中、上统除其顶部两个带只能在国内直接对比外,几乎所有的牙形刺带都可与国内外奥陶纪的牙形刺带逐带对比。同时,从这一新的牙形刺序列中也可明显看出,其中缺失了大坪阶(Dapingian)的牙形刺带,证明华北地区在奥陶纪大坪期由于怀远运动的抬升而未接受沉积,从而改变了华北地区奥陶系下、中统间地层为连续沉积的看法,纠正了把下马家沟期北庵庄组归入大坪期并与华南扬子区大湾组对比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层 牙形刺 不同相区 奥陶系 华北
原文传递
中国石炭纪综合地层和时间框架 被引量:21
5
作者 王向东 胡科毅 +9 位作者 郄文昆 盛青怡 陈波 林巍 要乐 王秋来 祁玉平 陈吉涛 廖卓庭 宋俊俊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9-159,共21页
石炭纪共持续了60Myr,在地质年代表上起始于358.9Ma,结束于298.9Ma.按国际标准石炭系包含2个亚系6个统7个阶,其中3个阶的全球界线层型已经确立,包括杜内阶、维宪阶和巴什基尔阶;4个阶的全球界线层型尚没有确立,分别是谢尔普霍夫阶、莫... 石炭纪共持续了60Myr,在地质年代表上起始于358.9Ma,结束于298.9Ma.按国际标准石炭系包含2个亚系6个统7个阶,其中3个阶的全球界线层型已经确立,包括杜内阶、维宪阶和巴什基尔阶;4个阶的全球界线层型尚没有确立,分别是谢尔普霍夫阶、莫斯科阶、卡西莫夫阶和格舍尔阶.本文基于华南的材料,运用以生物地层学为基础的多重地层划分和对比方法,建立了中国石炭纪年代地层框架.通过高精度的生物地层学研究工作,中国的石炭纪地层中可识别出牙形刺化石带37个,有孔虫(包括?类)化石带24个,菊石动物化石带13个,腕足动物化石带10个,四射珊瑚化石带10个.通过这些化石带确立的生物地层格架,建立中国区域性的石炭系年代地层框架(包括2个亚系4个统8个阶),可以与全球其他地区的区域性年代地层框架进行精确对比.同时,中国在石炭纪化学地层、层序地层、旋回地层、事件地层等研究方向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可以和全球进行良好对比.中国石炭纪地层工作在未来的推进,应加强海洋浅水相与深水相、海相与陆相地层的对比;加强旋回地层的高分辨率天文年代标尺研究;加强石炭纪古环境和古气候研究,包括反映不同古环境指标的锶同位素、氧同位素的研究,以及保存的植物化石气孔指数的研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炭系 年代地层 生物地层 化学地层 事件地层 界线层型 地层对比
原文传递
《国际年代地层表》(2016/04版)、配色方案及其应用 被引量:20
6
作者 樊隽轩 陈冬阳 侯旭东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41-348,共8页
国际地层委员会的主要职责之一是精确定义全球年代地层单位并制作《国际年代地层表》,为国际地学研究提供共同语言。国际地层委员会于近期发布了《国际年代地层表》(2016/04版),笔者据此同步制作并发布了最新的中文版,供国内同行使用。... 国际地层委员会的主要职责之一是精确定义全球年代地层单位并制作《国际年代地层表》,为国际地学研究提供共同语言。国际地层委员会于近期发布了《国际年代地层表》(2016/04版),笔者据此同步制作并发布了最新的中文版,供国内同行使用。此外,在实际应用中,许多用户对《国际年代地层表》的配色方案并不熟悉,导致其应用中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特撰写本文,对《国际年代地层表》中各单元的配色方案进行介绍,并举例说明如何使用该配色方案绘制国际年代地层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地层委员会 国际年代地层表 中文版 配色方案 CMYK RGB
原文传递
四川兴文县麒麟乡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的生物地层序列 被引量:19
7
作者 樊隽轩 吴磊 +6 位作者 陈中阳 陈清 张琳娜 Soo Kwong-Yin Singh Navpreet 李学康 王媛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13-520,共8页
四川盆地是中国南方页岩气勘探与开发的主要区块。对四川兴文县麒麟乡的麒新桥剖面和某浅井剖面的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开展了详细的生物地层研究工作,在该区建立了从上奥陶统凯迪阶上部的Dicellograptus complexus带至志留系兰多... 四川盆地是中国南方页岩气勘探与开发的主要区块。对四川兴文县麒麟乡的麒新桥剖面和某浅井剖面的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开展了详细的生物地层研究工作,在该区建立了从上奥陶统凯迪阶上部的Dicellograptus complexus带至志留系兰多维列统埃隆阶顶部的Stimulograptus sedgwickii带的12个连续生物带和组合,这一生物地层序列可实现区域和全球的精确对比。在麒新桥剖面的新鲜露头上,我们观察到了从观音桥层碳酸盐岩到龙马溪组黑色笔石页岩的岩相和生物相的连续过渡变化。这一连续序列指示了从赫南特壳相动物群至Metabolograptuspersculptus带笔石群、从富氧环境至缺氧环境的连续、快速转换;从全球范围来看,这一地层序列也对应于奥陶纪末冰期结束后冰川快速消融导致的全球海平面上升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层 黑色页岩 烃源岩 五峰组 龙马溪组 奥陶系 志留系 麒麟 兴文 四川
原文传递
中国三大块体晚奥陶世凯迪早期区域构造事件 被引量:16
8
作者 陈旭 BERGSTROM Stig M. +1 位作者 张元动 王志浩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9-65,共7页
基于地层学和古生物学的研究,论及奥陶纪中国华南、华北和塔里木3个块体中发生的构造事件.华北和塔里木地台区内及其边缘带在晚奥陶世凯迪期有一次区域性的抬升事件,表现为这些地区的奥陶系与其上覆的晚古生代地层间的假整合接触.陕西... 基于地层学和古生物学的研究,论及奥陶纪中国华南、华北和塔里木3个块体中发生的构造事件.华北和塔里木地台区内及其边缘带在晚奥陶世凯迪期有一次区域性的抬升事件,表现为这些地区的奥陶系与其上覆的晚古生代地层间的假整合接触.陕西陇县和耀县的笔石和牙形刺新资料表明,那里的奥陶系最高层位为笔石Diplacanthograptus spiniferus带(凯迪阶下部).而塔里木地台区的奥陶系最高层位也与之相当,但其边缘带略高一些,相当于笔石Dicellograptus complanatus带.华北和塔里木区域性构造抬升事件都发生在凯迪早期,只是塔里木的抬升持续时间较短.这一构造抬升与中国东南部广西运动的起始时间一致.广西运动提出后在我国曾长期被加里东运动一名所取代,但二者在地理分布、构造性质和活动时限上均不同,建议使用"广西运动"名称,而不宜在华南、华北和塔里木再使用"加里东运动"一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 塔里木 奥陶纪 区域构造事件 广西运动
原文传递
新疆塔里木板块台地和斜坡相区奥陶系牙形刺生物地层--揭示沉积间断和大坪阶地层之缺失 被引量:15
9
作者 王志浩 张智礼 +3 位作者 吴荣昌 甄勇毅 张元动 李慧莉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57-367,共11页
新疆塔里木板块台地和斜坡相区,如柯坪、巴楚和塔中井下奥陶系牙形刺序列由下而上可综合为:特马豆克阶的Variabiloconus aff.bassleri生物带,Cordylodus angulatus生物带,Chosonodina herfurthi-Rossodus manitouensis生物带,Glyptoconu... 新疆塔里木板块台地和斜坡相区,如柯坪、巴楚和塔中井下奥陶系牙形刺序列由下而上可综合为:特马豆克阶的Variabiloconus aff.bassleri生物带,Cordylodus angulatus生物带,Chosonodina herfurthi-Rossodus manitouensis生物带,Glyptoconus quadraplicatus生物带和Tripodus proteus生物带;弗洛阶的Serratognathus diversus生物带和Serratognathoides chuxianensis-Erraticodon tarimensis生物带;达瑞威尔阶的Lenodus variabilis生物带,Yangtzeplacognathus crassus生物带,Dzikodus tablepointensis生物带,Eoplacognathus suecicus生物带和Pygodus serra生物带;桑比阶的P.anserinus-Yangtzeplacognathus jianyeensis生物带,Baltoniodus variabilis生物带和B.alobatus生物带下部,以及凯迪阶的Belodina confluens生物带,Yaoxianognathus neimengguensis生物带,Y.yaoxianensis生物带和Aphelognathus pyramidalis生物带。台地和斜坡相区普遍缺失奥陶系大坪阶的牙形刺生物带,在弗洛阶与达瑞威尔阶之间可能由于海平面的下降事件而未接受沉积。柯坪大湾沟和巴楚一间房剖面仅发育Baltoniodus alobatus生物带下部,在B.alobatus生物带与Belodina confluens生物带之间可能也有间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层 牙形刺 海平面下降 台地和斜坡相区 奥陶系 塔里木板块 新疆
原文传递
浙赣地区上奥陶统砚瓦山组的牙形刺及其地层意义(英文) 被引量:14
10
作者 王志浩 伯格斯特龙 +2 位作者 张元动 甄勇毅 吴荣昌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7-157,共11页
描述产自浙江常山205国道剖面上奥陶统砚瓦山组的牙形刺,主要有Baltoniodus alobatus,B.variabilis,Periodon aculeatus,Dapsilodus viruensis,Scabbardella altipes和Panderodus gracilis等,可归入Baltoniodus alobatus带。浙赣地区奥... 描述产自浙江常山205国道剖面上奥陶统砚瓦山组的牙形刺,主要有Baltoniodus alobatus,B.variabilis,Periodon aculeatus,Dapsilodus viruensis,Scabbardella altipes和Panderodus gracilis等,可归入Baltoniodus alobatus带。浙赣地区奥陶系砚瓦山组自建立以来都被归入瀚江期,并与宝塔组对比。本文根据当前的发现并结合以前报道的砚瓦山组牙形刺化石,认为砚瓦山组自下而上可识别出Pygodus anserinus,Baltoniodus alobatus和Hamarodus brevirameus(=Hamarodus europaeus)等带,其时代应归为桑比早期至凯迪早期,并可与华南扬子区的庙坡组大部(或大田坝组)至宝塔组对比。其中,Pygodus anserinus带和Baltoniodus alobatus带见于浙江常山、江山地区,Hamarodus brevirameus带则见于江西武宁。在常山黄泥塘金钉子剖面,砚瓦山组底部为Pygodus anserinus带;在常山205国道剖面则见Baltoniodus alobatus带;但在江西武宁地区,砚瓦山组从底部起,几乎全都归为Hamarodus brevirameus带。因而,砚瓦山组在江西武宁与浙江常山等地之底界并不一致,有明显的穿时现象。本文牙形刺生物地层研究还表明,晚奥陶世古滕贝格的δ13 C的正偏移事件(GICE)在常山地区的起始时间不会早于B.alobatus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形刺 地层对比 化学地层学 砚瓦山组 奥陶系 浙赣地区
原文传递
河北唐山达瑞威尔阶(Darriwilian)牙形刺生物地层的新认识 被引量:13
11
作者 王志浩 Bergstrom S M +2 位作者 甄勇毅 张元动 吴荣昌 《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5,共15页
本文作者对河北唐山赵各庄剖面的北庵庄组(原称下马家沟组)和马家沟组(原称上马家沟组)较系统地采集了牙形刺样品,通过对所获之牙形刺标本和安太库等(1983)在同一剖面所描述的牙形刺动物群仔细研究,得到一些新的认识、分带及对比意见。... 本文作者对河北唐山赵各庄剖面的北庵庄组(原称下马家沟组)和马家沟组(原称上马家沟组)较系统地采集了牙形刺样品,通过对所获之牙形刺标本和安太库等(1983)在同一剖面所描述的牙形刺动物群仔细研究,得到一些新的认识、分带及对比意见。唐山赵各庄剖面不仅具有丰富各异的地方型分子,如Aurilobodus leptosomatus,Loxodus dissectus,Tangshanodus tangshanensis,Rhipidognathus maggolensis,R.laiwuensis,Triangulodus changshanensis和Erraticodon tangshanensis外,尚有一些分布广泛和具地层意义的重要分子,如Histiodella holodentata,Eoplacognathus pseudoplanus和Eoplacognathus suecicus等。根据这些重要分子和牙形刺分带原则,本文对安太庠等(1983)的牙形刺分带重新修订,即将北庵庄组的Aurilobodus leptosomatus-Loxodus dissectus带和Tangshanodus tangshanensis带修正为Histiodella holodentata-Tangshanodus tangshanensis带,并由下而上可划分为Rhipidognathus maggolensis和R.laiwuensis两地方型亚带;将马家沟组的Eoplacognathus suecicus-Acontiodus?linxiensis带和Plectodina onychodonta带修正为Eoplacognathus suecicus带,并由下而上又可划分为Acontiodus?linxiensis和Plectodina onychodonta两个地方型牙形刺亚带。因此,唐山地区的北庵庄组产牙形刺的部分和马家沟组可与华南的牯牛潭组和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大湾沟组对比,归入奥陶纪达瑞威尔阶(Darriwilian),从而改变了过去将北庵庄组产牙形刺的层位,即所谓的Aurilobodus leptosomatus-Loxodus dissectus带和Tangshanodus tangshanensis带与华南区大坪阶(Dapingian)的大湾组相对比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瑞威尔阶 牙形刺 生物地层 新认识 唐山 河北
原文传递
西沙海域中新世碳酸盐台地的时空分布及其油气成藏模式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杨振 张光学 +4 位作者 张莉 吴时国 祝幼华 强昆生 鄢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60-1373,共14页
本文基于南海北部西沙海域地震数据及钻井资料,结合碳酸盐台地的边缘特征及其地震反射特征,首次建立了研究区中新世碳酸盐台地边界的三个识别标志:岩性突变界面、断层界面和潮汐水道。在对地震数据系统的解释和钻井资料分析基础之上,厘... 本文基于南海北部西沙海域地震数据及钻井资料,结合碳酸盐台地的边缘特征及其地震反射特征,首次建立了研究区中新世碳酸盐台地边界的三个识别标志:岩性突变界面、断层界面和潮汐水道。在对地震数据系统的解释和钻井资料分析基础之上,厘定了该区生物礁及碳酸盐台地的时空分布,总结其分布规律,西沙海域中新世碳酸盐台地可以分为六期,进一步划分三个演化阶段,分别为中中新世早期的繁盛阶段、中中新世晚期的衰退阶段、晚中新世以来的淹没阶段,各阶段碳酸盐台地的沉积相带发育完整,其中生物礁主要分布台地的西-西南缘。统计结果显示,生物礁及碳酸盐台地全面发育时期的面积达到了80000km^2,后期随着台地的衰退而规模有所减小。西沙海域中新世碳酸盐岩分布广泛、规模巨大,而且在发育过程中经历了多期暴露而遭受淋滤,进一步增大了其孔隙度,具备形成优质储层的前提。结合区域油气地质条件分析与探讨,建立生物礁及碳酸盐台地的成藏模式,提出西沙海域碳酸盐台地具有典型"下生上储上盖"的成藏过程,指出西沙海域邻近华光凹陷和中建南盆地北部的碳酸盐台地是油气勘探的两大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沙海域 碳酸盐台地 识别标志 时空分布 成藏模式
下载PDF
四川宣汉晚三叠世孢粉组合及其古植被与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11
13
作者 刘兆生 李丽琴 王永栋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3-62,共20页
对四川盆地东北缘宣汉七里峡剖面须家河组进行了详细的孢粉学研究,发现丰富的孢粉化石,共计59属113种,其中包括蕨类植物孢子35属62种,裸子植物花粉22属47种,苔藓类植物孢子1属3种,以及藻类化石1属1种。据此建立一个孢粉组合,命名为Dicty... 对四川盆地东北缘宣汉七里峡剖面须家河组进行了详细的孢粉学研究,发现丰富的孢粉化石,共计59属113种,其中包括蕨类植物孢子35属62种,裸子植物花粉22属47种,苔藓类植物孢子1属3种,以及藻类化石1属1种。据此建立一个孢粉组合,命名为Dictyophyllidites-Lunzisporites-Chasmatosporites组合(简称DLC组合),并进一步分为上、下两个亚组合。根据孢粉组合内一些重要分子的地质时代延限及与国内外有关孢粉组合的对比,提出其地质时代属于晚三叠世诺利期—瑞替期(Norian—Rhaetian)。该孢粉植物群反映了一个以蕨类植物的真蕨类、石松类和裸子植物的松柏类和苏铁类群等占主导且较为繁盛的植被面貌,揭示出温暖潮湿的亚热带—热带气候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组合 古植被 古气候 晚三叠世 须家河组 宣汉 四川盆地
原文传递
定量古生物学及重要名词释义 被引量:9
14
作者 樊隽轩 黄冰 +5 位作者 泮燕红 史宇坤 陈中阳 陈清 张琳娜 杨娇 《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20-243,共24页
定量方法在古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由来已久。经过一个半世纪的逐步发展,尤其是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普及,各种数学理论及方法很快应用于化石的形态、分类、分布和演化过程等领域的研究,并演变出许多重要的交叉学科和新的... 定量方法在古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由来已久。经过一个半世纪的逐步发展,尤其是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普及,各种数学理论及方法很快应用于化石的形态、分类、分布和演化过程等领域的研究,并演变出许多重要的交叉学科和新的研究方向。笔者等初步总结了中国定量古生物学近四十年的发展历史,并对当前定量古生物学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释义,以便中国同行对定量古生物学这一学科的概念、理论、方法和手段等获得较为全面的概要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古生物学 名词 释义 数据分析
原文传递
河北唐山下奥陶统牙形刺生物地层的新认识 被引量:10
15
作者 王志浩 伯格斯特龙 +2 位作者 甄勇毅 张元动 吴荣昌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4,共14页
本文作者在安太庠等(1983)研究过的唐山赵各庄剖面,对下奥陶统冶里组和亮甲山组较系统地采集了牙形刺样品,通过对所获牙形刺标本和安太库等(1983)所描述的牙形刺动物群仔细研究后,对包括分带和对比意见有新的认识。安太庠等(1983)把自... 本文作者在安太庠等(1983)研究过的唐山赵各庄剖面,对下奥陶统冶里组和亮甲山组较系统地采集了牙形刺样品,通过对所获牙形刺标本和安太库等(1983)所描述的牙形刺动物群仔细研究后,对包括分带和对比意见有新的认识。安太庠等(1983)把自寒武系凤山组顶部至下奥陶统亮甲山组这段地层,自下而上建立了Cordylodus proavus,Utahconus beimadaoensis-Monocostodus sevierensis,Cordylodus rotundatus-"Acodus"oneotensis,Scolopodus quadraplicatus-S.opimus,Scalpellodus tersus,Serratognathus bilobatus,S.extensus和Paraserratognathus paltodiformis等8带,其中Cordylodus proavus带为寒武系顶,Utahconus beimadaoensis-Monocostodus sevierensis至Scolopodus quadraplicatus-S.opimus等带为下奥陶统冶里组,其余则为下奥陶统亮甲山组,寒武系-奥陶系界线置于Utahconus beimadaoensis-Monocostodus sevierensis带之底。这一牙形刺序列和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划分方案在国内被广泛引用至今(王志浩等,2011)。本文通过补充采集到的牙形刺标本和安太庠等(1983)报道的材料,根据一些重要分子在地层中的分布及公认的牙形刺分带原则,对安太庠等(1983)的牙形刺分带方案重新修订,自下而上修订为Cordylodus proavus,C.lindstromi,Iapetognathus jilinensis,Cordylodus angulatus,Chosonodina herfurthi-Rossodus manitouensis,Glyptoconus quadraplicatus,Scalpellodus tersus-Triangulodus aff.bifidus,Serratognathus bilobatus,S.extensus和Paraserratognathus obesus等10带,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则置于Iapetognathus jilinensis带之底。根据这一修订后的牙形刺序列,寒武系顶至下奥陶统冶里组部分的牙形刺带可与国内、外相同层位的牙形刺带进行精细对比,而亮甲山组的牙形刺虽有明显的地方性特点,但除其顶部因更具地方性而不能直接对比外,其中下部仍可与华南区下奥陶统红花园组相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形刺生物地层 下奥陶统 唐山 河北
原文传递
基于GBDB数据库的地层学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8
16
作者 樊隽轩 侯旭东 +2 位作者 陈中阳 陈清 王媛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00-409,共10页
经过多年的发展,GBDB数据库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地层学数据库和国际地层委员会的唯一官方数据库。截止2013年3月,GBDB数据库中已经集成了全球超过6000个剖面、4万采集层和20万化石产出记录的综合地层学数据,支持年代地层、生物地层... 经过多年的发展,GBDB数据库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地层学数据库和国际地层委员会的唯一官方数据库。截止2013年3月,GBDB数据库中已经集成了全球超过6000个剖面、4万采集层和20万化石产出记录的综合地层学数据,支持年代地层、生物地层、岩石地层等学科数据的数字化,提供地理可视化、地层可视化、野外露头360度全景可视化、定量地层对比、地层或地质体空间展布分析等多种分析工具,可以用以辅助开展年代地层学、定量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古地理学等方面的综合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biodiversity Database(GBDB) 地层学数据库 剖面 数据可视化 数据分析 定量地层学
原文传递
重庆合川地区晚三叠世须家河组孢粉组合 被引量:8
17
作者 刘兆生 李丽琴 王永栋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79-304,共26页
四川盆地南部重庆合川炭坝剖面须家河组中发现丰富的孢粉化石,共计73属150种,其中包括蕨类植物孢子41属89种,裸子植物花粉29属56种,苔藓植物孢子1属3种,藻类化石2属2种。建立一个孢粉组合,命名为Dictyophyllidites-Lunzisporites-Chasma... 四川盆地南部重庆合川炭坝剖面须家河组中发现丰富的孢粉化石,共计73属150种,其中包括蕨类植物孢子41属89种,裸子植物花粉29属56种,苔藓植物孢子1属3种,藻类化石2属2种。建立一个孢粉组合,命名为Dictyophyllidites-Lunzisporites-Chasmatosporites组合(简称DLC组合),并进一步分为下亚组合和上亚组合。根据孢粉组合内一些重要分子的地质时代延限及与国内外有关孢粉组合的对比,确定其地质时代为晚三叠世晚期,相当于诺利期—瑞替期(Norian—Rhaetian),并且倾向于瑞替期(Rhaeti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组合 须家河组 晚三叠世 四川盆地 合川 重庆
原文传递
史前人类对资源的认知和开发能力——石器原料研究的方法与意义 被引量:7
18
作者 杨石霞 岳健平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20,共9页
石器原料研究一直是史前考古学研究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探明石器原料质量和来源的基础上,将原料的选择和利用方式与石器技术、环境背景等相结合,可以进一步解读当时人类的认知和活动能力。本文立足于原料性质和原料来源两个方面,总... 石器原料研究一直是史前考古学研究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探明石器原料质量和来源的基础上,将原料的选择和利用方式与石器技术、环境背景等相结合,可以进一步解读当时人类的认知和活动能力。本文立足于原料性质和原料来源两个方面,总结了现有的主要石制品原料研究方法及其应用情况。在此基础上,结合近年来我国泥河湾及东北地区相关研究案例,讨论石器原料研究及多学科研究方法对于解读史前人类资源认知和开发能力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器原料 性质 来源 自然资源 认知能力
下载PDF
内蒙古乌海大石门奥陶系牙形刺和Histiodella动物群发现的意义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志浩 伯格斯特龙 +3 位作者 甄勇毅 张元动 吴荣昌 陈清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23-343,共21页
本文描述了内蒙古乌海大石门剖面奥陶系的牙形刺动物群:下克里摩里组主要有Histiodella kristinae,H.holodentata,H.wuhaiensis sp.nov.,Polonodus newfoundlandensis和Paroistodus horridus等,应归属于中奥陶统达瑞威尔阶(Darriwilian)... 本文描述了内蒙古乌海大石门剖面奥陶系的牙形刺动物群:下克里摩里组主要有Histiodella kristinae,H.holodentata,H.wuhaiensis sp.nov.,Polonodus newfoundlandensis和Paroistodus horridus等,应归属于中奥陶统达瑞威尔阶(Darriwilian)之Histiodella kristinae带,并在同一剖面上与笔石Pterograptus elegans带和Didymograptus murchisoni带下部相当;下克里摩里组顶部产Histiodella kristinae,Baltoplacognathus cf.reclinatus,Periodon aculeatus和Protopanderodus rectus等,所以大石门剖面的Histiodella kristinae带顶部可能已与北欧Pygodus serra带之底部相当;乌拉力克组底部的砾状灰岩透镜体产有牙形刺Pygodus anserinus?,Protopanderodus liripipus,Yangtzeplacognathus protoramosus和Dapsilodus viruensis等,其中Pygodus anserinus?Pa分子(器官种的一组成分子)的口面瘤齿列的瘤齿比较粗糙,与典型的Pygodus anserinus稍有不同,且在牙形刺十分丰富的样品中仅有一枚此种之Pa分子,所以本文尚有疑问地把这层砾状灰岩归入Pygodus anserinus带,同时不能排除把它归入Pygodus serra带顶部Yangtzeplacognathus protoramosus亚带的可能。由于此剖面牙形刺化石与丰富的笔石共生,为牙形刺带与笔石带的精确对比提供了直接证据。Histiodella动物群在此剖面的发现,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地层意义,而且具有明显的岩相古地理意义。本文详细描述了新种Histiodella wuhaiensis并讨论了Histiodella属5个种之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形刺 Histiodella 奥陶系 乌海 大石门 内蒙古
原文传递
地史时期古大气二氧化碳变化趋势与温室气候——以中生代白垩纪为例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永栋 孙柏年 +1 位作者 黄成敏 全成 《自然杂志》 2015年第2期108-114,共7页
中生代不仅是地球发展和生命演化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距离现代最近的典型温室气候期。其中,白垩纪被视为地球历史时期温室气候的最佳范例之一。通过古植物气孔参数、古土壤同位素以及地球化学模型等途径的研究,可以勾勒出白垩纪这一典... 中生代不仅是地球发展和生命演化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距离现代最近的典型温室气候期。其中,白垩纪被视为地球历史时期温室气候的最佳范例之一。通过古植物气孔参数、古土壤同位素以及地球化学模型等途径的研究,可以勾勒出白垩纪这一典型温室气候环境下古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大致轮廓。在整个白垩纪时期大气二氧化碳水平相对较高,但在白垩纪早期较低,白垩纪中期达到最高,而白垩纪晚期逐渐降低。更重要的是,借助于这些地质参数还更精确地识别出在白垩纪关键时期出现了几次显著的古大气二氧化碳的短期快速波动变化,表明白垩纪的温室气候状态并非之前所想象的那么稳定,而是发生了几次大规模快速气候扰动事件,并伴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短期波动变化。这项研究质疑了整个白垩纪期间气候温度均匀分布且呈现单一稳定温室状态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大气二氧化碳 白垩纪 气孔指数 古土壤 温室气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