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粗茎秦艽与西藏秦艽(龙胆科)种间的形态学、染色体与分子界定 被引量:13
1
作者 张小兰 葛学军 +1 位作者 刘建全 袁永明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27-640,共14页
粗茎秦艽GentianacrassicaulisDuthieexBurk和西藏秦艽G.tibeticaKingexHook.f.的主要区别是前者花冠小、檐部蓝色,后者花大、檐部紫褐色;但二者在西藏东南部地区的形态界限不清楚,具有较多的中间形态过渡类型。本文以该地区居群作为主... 粗茎秦艽GentianacrassicaulisDuthieexBurk和西藏秦艽G.tibeticaKingexHook.f.的主要区别是前者花冠小、檐部蓝色,后者花大、檐部紫褐色;但二者在西藏东南部地区的形态界限不清楚,具有较多的中间形态过渡类型。本文以该地区居群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云南和西藏其他地区的典型形态类群为对照,比较研究了两个物种间的形态学、染色体和分子标记界定。共研究了10个居群69个个体的trnS-G和ITS序列、6个居群26株植株的染色体倍性和54份标本的形态变异。结果表明,花冠大小与染色体倍性密切相关。云南等地分布的粗茎秦艽均为二倍体(2n=26),花冠较小;西藏西部的西藏秦艽均为四倍体(2n=52),花冠较大。而西藏东南部的形态过渡类型也为四倍体,花冠较大,且其中的部分植株花颜色变浅,类似西藏秦艽。但母系与双亲遗传背景的分子标记都表明西藏东南部居群与典型形态特征上的粗茎秦艽聚为一支,应属于粗茎秦艽;ITS序列上也未发现杂合位点。这些分子证据都不支持近期杂交渗入造成形态过渡性的假设。综合分析表明多倍化造成了粗茎秦艽种内形态特征的变异,其四倍体个体与四倍体西藏秦艽在形态特征上的趋同,最终导致了二者在西藏东南部地区形态界限的模糊。但是,分子证据可以很好地区分这种多倍化造成的形态趋同。我们的研究结果还表明,综合利用分子、染色体和广义形态证据来解决近缘种之间种范围的界定具有更大的优势。此外,还讨论了粗茎秦艽不同染色体倍性的分布以及该高山物种可能的起源与扩散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茎秦艽 西藏秦艽 多倍化 形态趋同 种的界定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山植物麻花艽的传粉生态学研究 被引量:37
2
作者 何亚平 刘建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15-220,共6页
对青藏高原东部麻花艽 (Gentiana straminea)海北居群的传粉生态学进行了 3a连续的观察和实验。试验表明自然去雄、人工自交和杂交处理均结实 ,而人工去雄套袋和自然套袋不结实。麻花艽自交亲合 ,但必须依赖传粉媒介才能完成授粉过程 ,... 对青藏高原东部麻花艽 (Gentiana straminea)海北居群的传粉生态学进行了 3a连续的观察和实验。试验表明自然去雄、人工自交和杂交处理均结实 ,而人工去雄套袋和自然套袋不结实。麻花艽自交亲合 ,但必须依赖传粉媒介才能完成授粉过程 ,不存在无融合生殖。野外捕捉到 14种访花昆虫 ,它们分别属于 2个纲 ,7个目 ,8个科。观察和分析了各种昆虫的访花行为后 ,认为苏氏熊蜂 (Bombus sushikini)是麻花艽有效而稳定的传粉者。测量表明麻花艽花蜜通道的深度和苏氏熊蜂的舌长基本吻合。苏氏熊蜂的访花频率在 10 :0 0~ 12 :0 0 ,13:0 0~ 15 :0 0和 16 :0 0~ 18:0 0时间段没有差别 ,单花的访花频率为 0 .0 0 5次 / (花· min)。和其它高山植物相比 ,青藏高原高山植物麻花艽的访花频率较高。熊蜂传粉和高频率的访花维持了麻花艽在极端寒旱的青藏高原环境下的有性生殖。此外 ,高频率的访花对于维持该地区高山植物的生殖保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是否具有普遍性 ,还有待研究更多的高山代表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花艽 传粉生态学 苏氏熊蜂 自交亲和 访花频率 熊蜂传粉
下载PDF
利用叶绿体DNAtrn L-F序列初步探讨菊科风毛菊属的系统发育 被引量:26
3
作者 王玉金 刘建全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6-153,共18页
风毛菊属SaussureaDC .是菊科物种分化十分剧烈和分类处理十分困难的一个属。该属的单系起源性质、属下分类系统以及一些独特形态物种的系统位置尚不清楚 ,有待进一步验证。本文测定了代表该属 5个亚属 37种植物 43个样品和川木香属Dolo... 风毛菊属SaussureaDC .是菊科物种分化十分剧烈和分类处理十分困难的一个属。该属的单系起源性质、属下分类系统以及一些独特形态物种的系统位置尚不清楚 ,有待进一步验证。本文测定了代表该属 5个亚属 37种植物 43个样品和川木香属DolomiaeaDC .的 1种样品的叶绿体DNAtrnL_F序列 ,并调取菜蓟族CardueaeCass.与风毛菊属具有一定亲缘关系的 1 3属的该序列 ,一起进行了分支分析 ,重点验证该属的属下形态分类系统以及形态特殊、青藏高原地区特有的雪兔子亚属subgen .Eriocoryne中假雪兔子组sect.Pseudoeriocoryne的单系性质。研究结果表明 :( 1 )尽管风毛菊属 5个亚属形态变异极大 ,但种间的trnL_F碱基变异却非常小 ;( 2 )根据形态学划分的 5个亚属在分支图上没有得到分辨 ;( 3)根据无明显茎、叶呈莲座状包被头状花序等特征建立的假雪兔子组是一多系群 ,与其他雪兔子亚属的种类也没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其共同拥有的形态学特征分别起源了 4次 ;( 4 )雪莲亚属假雪莲组subgen.Amphi laenasect.Pseudoamphilaena中的多鞘雪莲S .polycolea变种尖苞雪莲S .polycoleavar.acutisquama与风毛菊亚属subgen .Saussurea的长毛风毛菊S.hieracioides、美丽风毛菊S .superba、打箭风毛菊S .tatsienensis和重齿风毛菊S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科 风毛菊属 叶绿体DNA TRNL-F序列 物种 系统学 分化
下载PDF
露蕊乌头(毛茛科)不同海拔居群的传粉生态学 被引量:26
4
作者 张挺峰 段元文 刘建全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62-370,共9页
对青藏高原东北部两个不同海拔地点(互助,2460m和海北,3200m)的露蕊乌头Aconitumgymnandrum的传粉生态学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高海拔居群的单花花期、雄性期持续时间、雌性期持续时间比低海拔长。露蕊乌头不存在无融合生殖现象... 对青藏高原东北部两个不同海拔地点(互助,2460m和海北,3200m)的露蕊乌头Aconitumgymnandrum的传粉生态学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高海拔居群的单花花期、雄性期持续时间、雌性期持续时间比低海拔长。露蕊乌头不存在无融合生殖现象,尽管高度自交亲和,但产生种子必须依赖传粉媒介。熊蜂是露蕊乌头的主要传粉昆虫,两个居群均存在传粉限制。熊蜂取食花蜜为主,在同一个花序上的访问顺序以由下向上为主,但在互助居群和海北居群有3.9%和2.7%的访花是由上向下进行的。统计发现有37.7%和29.3%的访问行为发生在同一植株内;因此,同株异花传粉造成的自交在露蕊乌头中仍然不能避免。低海拔居群的熊蜂种类和访花频率均高于高海拔居群,但自然状态下两个居群的结实率并没有显著差异。高海拔露蕊乌头居群可能具有较长的柱头持续时间,从而补偿了由于访花频率低带来的结实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蕊乌头 雌雄异熟 雌雄异位 繁育系统 传粉 熊蜂
下载PDF
牦牛的分类学地位及起源研究:mtDNAD-loop序列的分析 被引量:29
5
作者 郭松长 刘建全 +2 位作者 祁得林 杨洁 赵新全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25-330,共6页
牦牛的起源与属级分类学地位至今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我们测定了家养牦牛和野生牦牛线粒体控制区(D-loop)序列,并以此构建牦牛和牛属、野牛属、水牛属以及非洲水牛属相关种的系统发育树。研究结果表明线粒体D-loop区与Cytb基因序列在... 牦牛的起源与属级分类学地位至今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我们测定了家养牦牛和野生牦牛线粒体控制区(D-loop)序列,并以此构建牦牛和牛属、野牛属、水牛属以及非洲水牛属相关种的系统发育树。研究结果表明线粒体D-loop区与Cytb基因序列在构建牛族的系统发育具有同样重要的价值。系统发育关系显示野牛属的灭绝种草原野牛与现存种美洲野牛先聚合为一单系群,然后再和牦牛形成一单系分支,表明牦牛与野牛属的草原野牛、美洲野牛亲缘关系最近,具有最近的共同祖先,而与牛属的其它亚洲物种亲缘关系较远。因此,本研究不支持将牦牛独立为牦牛属———Poephagus,牛属与野牛属在分类上也应合并为一个属。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和化石证据,我们进一步对牦牛起源的历史背景进行了讨论,认为牦牛与野牛属的分化是由于第四纪气候变化在欧亚大陆发生的,野牛通过白令陆桥进入北美;冰期结束后,由于欧亚大陆其它地区温度升高,牦牛只能局限分布在较为寒冷的青藏高原;而野牛属在北美先后分化为草原野牛和美洲野牛,前者可能是后者的直接祖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线粒体DNA 控制区 分类学地位 起源
下载PDF
9种“藏茵陈”原植物中的7种有效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28
6
作者 杨慧玲 刘建全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233-1237,共5页
目的研究藏药市场上9种“藏茵陈”植物中有效化学成分,根据所含成分的差异及其生理活性,确定这些植物的药用价值。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7种成分的量。结果9种植物的有效成分差异很大。结论针对不同的化学成分用途,选择不同的植物,有效利... 目的研究藏药市场上9种“藏茵陈”植物中有效化学成分,根据所含成分的差异及其生理活性,确定这些植物的药用价值。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7种成分的量。结果9种植物的有效成分差异很大。结论针对不同的化学成分用途,选择不同的植物,有效利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茵陈 成分 HPLC 生理活性
下载PDF
基于叶绿体DNAtrnT-trnF序列研究祁连圆柏的谱系地理学 被引量:15
7
作者 张茜 杨瑞 +1 位作者 王钦 刘建全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03-512,共10页
由于青藏高原的地貌效应,第四纪冰期气候的反复变化应对现今该地区生物的地理分布及其居群遗传结构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对这一地区特有分布物种祁连圆柏JuniperusprzewalskiiKom.整个分布区内20居群392个个体的trnT-trnF序列变化进行了研... 由于青藏高原的地貌效应,第四纪冰期气候的反复变化应对现今该地区生物的地理分布及其居群遗传结构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对这一地区特有分布物种祁连圆柏JuniperusprzewalskiiKom.整个分布区内20居群392个个体的trnT-trnF序列变化进行了研究;共发现3种单倍型(haplotype),构成两种地理区域:高原台面上的居群主要固定HapA,而HapA、HapB和HapC在高原边缘居群均有分布。所有居群总的遗传多样性HT=0.511,GST=0.847。在低海拔的高原边缘,HapA、HapB和HapC高频率固定在不同的居群中,表明可能存在多个不同的避难所,居群反复缩小和扩张的瓶颈效应造成了遗传多样性的丢失。而边缘的一个居群含有两种相似单倍型频率则可能是冰期后迁移融合而成或者该居群在冰期经受的瓶颈作用更弱。高原台面东部间断分布的居群只固定HapA,表明它们可能经历了冰期后共同的回迁过程和由此产生的奠基者效应。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祁连圆柏在冰期可能存在多个避难所,瓶颈效应和奠基者效应造成了这些居群现在的遗传多样性分布式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祁连圆柏 叶绿体DNA trnT-trnF序列 谱系地理学 瓶颈效应 奠基者效应
下载PDF
青藏高原特有植物祁连獐牙菜(龙胆科)的花综合征与虫媒传粉 被引量:19
8
作者 段元文 刘建全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65-474,共10页
雌雄异熟和异型花在一些被子植物中的共同存在被认为是一种有效避免两性花植物自交并促进异交的机制。本文报道青藏高原特有植物祁连獐牙菜SwertiaprzewalskiiPissjauk .的花同时具有雌雄异熟和异型花这两种特征。在此基础上 ,我们详细... 雌雄异熟和异型花在一些被子植物中的共同存在被认为是一种有效避免两性花植物自交并促进异交的机制。本文报道青藏高原特有植物祁连獐牙菜SwertiaprzewalskiiPissjauk .的花同时具有雌雄异熟和异型花这两种特征。在此基础上 ,我们详细观察了该植物访花昆虫的访花行为 ,主要探讨这种促进异花传粉的机制是否能完全避免株内异花传粉的自交。繁育系统试验证明祁连獐牙菜单花套袋不结实 ,说明雌雄异熟和异型花的花特征完全避免了单花的自花传粉 ,自然结实必须依赖昆虫传粉才能完成。然而 ,该植物却是高度自交亲和的 ,因为人工株内异花自交具有较高的种子结实率。每个植株在盛花期开放 1 - 6朵 ,平均具有 3朵开放的雄性期或者雌性期的花 ,二者的比例为 2∶1 ,在植株上的分布没有规律。我们观察到多种昆虫访问该植物的花 ,其中 ,克什米尔熊蜂BumbuskeshimirensisFriese和蜜蜂ApismelliferaL .是该植物最常见与最有效的传粉者。进一步的观察发现 ,这两类传粉昆虫对雌性阶段和雄性阶段的花的访问没有选择 ,但在一个植株上访花顺序的总体趋势是由下向上的。它们在同一植株上访花数超过 1朵的访问比例约占 37.1 %。因此可以初步推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祁连獐牙菜 龙胆科 植物 雌雄异熟 异型花 异交 两性冲突 传粉
下载PDF
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藏羚羊的食性分析 被引量:24
9
作者 曹伊凡 苏建平 +2 位作者 连新明 张同作 崔庆虎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19,共6页
2005年7月和2006年1月在可可西里国家自然保护区内收集藏羚羊的新鲜粪样各33份和55份。利用粪便显微分析法分析了该地区藏羚羊的食物构成及其冷季(1月)和暖季(7月)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藏羚羊粪便中镜检到的可识别植物碎片为15科24种(属... 2005年7月和2006年1月在可可西里国家自然保护区内收集藏羚羊的新鲜粪样各33份和55份。利用粪便显微分析法分析了该地区藏羚羊的食物构成及其冷季(1月)和暖季(7月)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藏羚羊粪便中镜检到的可识别植物碎片为15科24种(属)植物,其食物谱构成主要包括禾本科、豆科、菊科、柽柳科及玄参科植物;禾本科是藏羚羊全年的主要食物,它在食物组成中所占的比例为60.5%;莎草科、豆科、菊科、柽柳科及玄参科植物是藏羚羊全年都取食的主要食物,其所占比例分别为16.7%、9.2%、6.4%、4.9%及0.9%。藏羚羊在冷季和暖季的食物构成有显著变化,莎草科和柽柳科在冷季所占比例较低,分别为7.7%和0.8%,而禾本科、豆科和玄参科在冷季所占比例较高,分别达到了70.4%、12.6%和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性 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 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 藏羚羊
下载PDF
点地梅属的分子系统学、生物地理学和垫状形态的趋同进化 被引量:17
10
作者 王玉金 李小娟 +1 位作者 郝刚 刘建全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81-499,共19页
报道了青藏高原地区的点地梅属AndrosaceL .及羽叶点地梅属PomatosaceMaxim .共 1 4种 2 9个居群的ITS与trnL_FDNA序列各 2 7与 2 5条 ;并结合已报道相关种类的有关序列 ,构建了“点地梅群”的分子系统发育树。研究发现“点地梅群”的 ... 报道了青藏高原地区的点地梅属AndrosaceL .及羽叶点地梅属PomatosaceMaxim .共 1 4种 2 9个居群的ITS与trnL_FDNA序列各 2 7与 2 5条 ;并结合已报道相关种类的有关序列 ,构建了“点地梅群”的分子系统发育树。研究发现“点地梅群”的 4个属为一单系类群 ,含有两个稳定的分支 :一支全部由点地梅属的种类组成 ,另一支分别由羽叶点地梅属、DouglasiaLindley、VitalianaSesler和 9种点地梅属植物组成 ;点地梅属裂叶组sect.SamueliaSchlechtd .的 3个种与点地梅组sect.Androsace的 2个种在 3套序列分析中位于不同的系统位置。各分支基部的种都分布在中国东南部及青藏高原东部 ,分子地理标记的结果支持形态学提出该地区为“点地梅群”植物起源地的假设。从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向欧洲及其他北半球地区存在不同时期内多个进化支的多次扩散。粗略的时间估算表明该群植物可能是在第三纪的中新世以来才开始发生的。垫状种类分别在青藏高原和欧洲独立起源 ,而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分化要早于在欧洲的分化 ,在前一地区可能与青藏高原自中新世开始发生的造山运动、形成高海拔的山地有关 ,而在后一地区则是与第三纪末至第四纪的冰期气候反复波动有关。垫状植物在青藏高原上的大规模分布则可能较晚 ,与冰期结束后全新世晚期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地区 点地梅属 分子系统学 生物地理学 垫状植物
下载PDF
高山植物扁蕾的延迟自交机制 被引量:15
11
作者 段元文 何亚平 +1 位作者 张挺锋 刘建全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0-117,共8页
扁蕾(Gentianopsisbarbata)具有鲜艳的花和显著的腺体,并且花开放的前5d柱头和花药始终处于不同的位置(雌雄异位),这些花综合征表明该植物应为异花传粉。为检验这一假设,我们对青藏高原植物扁蕾的海北站种群进行了3年的传粉生物学研究... 扁蕾(Gentianopsisbarbata)具有鲜艳的花和显著的腺体,并且花开放的前5d柱头和花药始终处于不同的位置(雌雄异位),这些花综合征表明该植物应为异花传粉。为检验这一假设,我们对青藏高原植物扁蕾的海北站种群进行了3年的传粉生物学研究实验。与花综合征所表明的繁育系统相反,两年的野外观察发现昆虫的访花频率十分低,不去雄并隔离昆虫处理也能产生大量种子,说明这一种群的繁殖主要是依赖于自花传粉。尽管利用种子结实评价的柱头可授性从花开放4d后开始下降,但随着花的发育进程,雄蕊的伸长能使得花药与柱头完全接触。实验也证明,柱头可授性和花粉活力都超过5d,说明花药和柱头的接触能够发生自花授粉。扁蕾的这种自花传粉机制应属于典型的延迟自交类型。自花授粉发生在单花花期快要结束前,自交之前仍然保持异交传粉机制,这种延迟自交避免了自交与异交竞争造成的花粉或者种子折损,并为扁蕾在青藏高原极端环境下由于访花昆虫缺乏造成的异交失败提供了繁殖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雄异位 延迟自交 繁殖保障 扁蕾 青藏高原
下载PDF
青海省可可西里地区几种有蹄类动物的食物重叠初步分析 被引量:15
12
作者 曹伊凡 张同作 +3 位作者 连新明 崔庆虎 邓逗逗 苏建平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9-54,共6页
2005年7月和2006年1月,应用粪便显微组织分析法测定了可可西里地区的藏野驴、藏羚、藏原羚、野牦牛,以及家牦牛和藏羊在冷季(1月)和暖季(7月)的食物构成。用Schoeners Index计算了这些同域分布动物种间的食物重叠度。结果表明,藏野驴分... 2005年7月和2006年1月,应用粪便显微组织分析法测定了可可西里地区的藏野驴、藏羚、藏原羚、野牦牛,以及家牦牛和藏羊在冷季(1月)和暖季(7月)的食物构成。用Schoeners Index计算了这些同域分布动物种间的食物重叠度。结果表明,藏野驴分别与藏羚羊、野牦牛、藏原羚在暖季的食物重叠度各为63.0%、48.4%和24.1%,在冷季的重叠度为别为71.6%、42.0%和11.4%;藏羚羊与野牦牛、藏原羚在暖季的食物重叠度分别为52.0%和33.4%,其在冷季的食物重叠度各为50.3%和29.3%;野牦牛与藏原羚在冷暖季的食物重叠度分别为13.1%和15.9%。在可可西里地区同域分布野生有蹄类动物种间,藏原羚与其他有蹄类动物食物重叠较少,而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之间则存在不同程度的食物重叠,且随季节不同而变化,反映了这些动物之间复杂的竞争和共存关系。此外,家牦牛和藏羊均与这些野生有蹄类动物存在高度的食物重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可西里地区 有蹄类动物 粪便显微组织分析 食物重叠
下载PDF
柯氏鼠兔的食性分析 被引量:13
13
作者 曹伊凡 林恭华 +1 位作者 卢学峰 苏建平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8-62,共5页
柯氏鼠兔(Ochotona koslowi)是兔形目(Lagomorpha)鼠兔属中最古老的遗留种,也是稀有的濒危物种,自1894年命名以来,国内外对该物种的生存现状、生物学特征知之甚少。2007年10~11月,在藏北地区捕获到13只柯氏鼠兔,通过显微组织分析法对... 柯氏鼠兔(Ochotona koslowi)是兔形目(Lagomorpha)鼠兔属中最古老的遗留种,也是稀有的濒危物种,自1894年命名以来,国内外对该物种的生存现状、生物学特征知之甚少。2007年10~11月,在藏北地区捕获到13只柯氏鼠兔,通过显微组织分析法对其胃及结肠内容物和收集的60份粪样进行了食性分析。结果表明,柯氏鼠兔胃、结肠内容物和粪便中镜检到可识别植物碎片属6科15种,其中豆科植物碎片占可识别植物碎片的39.44%,藜科植物碎片占36.00%,莎草科植物碎片占16.42%,禾本科、十字花科和菊科植物碎片分别占3.75%、2.67%和1.25%。食性分析表明,柯氏鼠兔偏爱豆科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柯氏鼠兔 胃与结肠内容物 食性
下载PDF
用nrDNAITS序列探讨狭蕊龙胆属及其近缘属(龙胆科)的系统发育 被引量:8
14
作者 陈生云 陈世龙 +1 位作者 夏涛 王玉金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91-502,共12页
运用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对狭蕊龙胆属Metagentiana10种及其近缘属22种植物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ITS分析结果表明狭蕊龙胆属是一个多系群:在系统发育树上,双蝴蝶属Tripterospermum和蔓龙胆属Crawfurdia的种类位于狭蕊龙胆属各... 运用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对狭蕊龙胆属Metagentiana10种及其近缘属22种植物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ITS分析结果表明狭蕊龙胆属是一个多系群:在系统发育树上,双蝴蝶属Tripterospermum和蔓龙胆属Crawfurdia的种类位于狭蕊龙胆属各分支中,而且双蝴蝶属和蔓龙胆属的种类也相互交叉;这一结果不支持将3个属各自独立为属。但是,在所有分析中,3个属共同形成一单系分支,是龙胆属Gentiana的姊妹群;这一结果与形态学、花部解剖学、细胞学、孢粉学和胚胎学等证据基本一致,狭蕊龙胆属应该从龙胆属中分离出来,它与双蝴蝶属和蔓龙胆属有更为密切的亲缘关系。根据分支图,在狭蕊龙胆属、双蝴蝶属和蔓龙胆属组成的复合群中,现已知的染色体基数x=17、21和23可能存在网状和平行进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狭蕊龙胆属 ITS序列 系统发育 双蝴蝶属 蔓龙胆属 龙胆属
下载PDF
高原鼠兔寄生艾美耳球虫(顶复器门,艾美耳科)二中国新纪录种 被引量:3
15
作者 曹伊凡 杜寅 +1 位作者 杨乐 边疆晖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02-403,共2页
记述从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新鲜粪便收集的艾美耳属Eimeria球虫二中国新纪录种:E.worleyiLepp,Todd&Samuel,1972和E.klondikensisHobbs&Samuel,1974,高原鼠兔是其寄生新宿主。鼠兔标本保存于青藏高原生物标本馆,孢子化... 记述从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新鲜粪便收集的艾美耳属Eimeria球虫二中国新纪录种:E.worleyiLepp,Todd&Samuel,1972和E.klondikensisHobbs&Samuel,1974,高原鼠兔是其寄生新宿主。鼠兔标本保存于青藏高原生物标本馆,孢子化卵囊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高原生物适应与进化重点实验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鼠兔 艾美耳球虫 新纪录 中国
下载PDF
线粒体DNA nad1序列在青海云杉青藏高原台面和周边地区种群中的变异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瑞 孟丽华 +1 位作者 张茜 刘建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3307-3313,共7页
青藏高原是气候变迁的敏感区。但第四纪以来全球气候的反复变化对该地区植物分布格局的影响至今未进行过仔细研究。线粒体DNA在松科植物中是母系遗传,其变异被广泛用于研究该科植物历史上由于气候变迁造成的瓶颈作用以及冰期后扩张中形... 青藏高原是气候变迁的敏感区。但第四纪以来全球气候的反复变化对该地区植物分布格局的影响至今未进行过仔细研究。线粒体DNA在松科植物中是母系遗传,其变异被广泛用于研究该科植物历史上由于气候变迁造成的瓶颈作用以及冰期后扩张中形成的奠基者效应。对青海云杉位于青藏高原核心、其边缘甘肃和宁夏地区共12个种群155个个体的线粒体nad 1片段的全序列进行测序,研究该序列在各种群中的变异状况。通过测序发现该片段在青海云杉中十分保守,在所有个体中仅发现由于重复序列造成的5种单倍型(H ap A,H ap B,H ap C,H ap D和H ap E)。高原核心的所有种群均只有H ap A,而所有的4种单倍型都在高原边缘的甘肃地区存在,但这一地区仍然是H ap A占优势;但是在远离高原的宁夏地区则存在5种单倍性;多样性的变异趋势是宁夏地区高于高原边缘的甘肃地区,而甘肃地区又显著高于高原核心地区。这一结果表明,在过去气候变迁过程中,不同地区的青海云杉种群经历了不同的气候影响,这种影响造成的奠基者效应或者瓶颈作用是造成目前这种遗传多样性分布格局的主要原因。现有的单倍型分布格局,特别是高原上所有间断分布种群拥有相同的单倍型表明,森林回迁中的奠基者效应应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云杉 线粒体DNA nad1 序列变异 瓶颈作用 奠基者效应
下载PDF
中国虎耳草属(虎耳草科)二新种——班玛虎耳草和丁青虎耳草(英文) 被引量:2
17
作者 潘锦堂 梅丽娟 +1 位作者 陈世龙 张得钧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43-446,共4页
记载了中国虎耳草属Saxifraga二新种,即班玛虎耳草S.banmaensisJ.T.Pan和丁青虎耳草S.dingqingensisJ.T.Pan。其中,班玛虎耳草仅见于青海班玛,与小伞虎耳草S.umbellulataHook.f.&Thoms.近缘,但其萼片先端具软骨质短尖头,花瓣线形,... 记载了中国虎耳草属Saxifraga二新种,即班玛虎耳草S.banmaensisJ.T.Pan和丁青虎耳草S.dingqingensisJ.T.Pan。其中,班玛虎耳草仅见于青海班玛,与小伞虎耳草S.umbellulataHook.f.&Thoms.近缘,但其萼片先端具软骨质短尖头,花瓣线形,非提琴状长圆形至提琴形,基部无爪,可资区别。丁青虎耳草见于西藏丁青,与近加拉虎耳草S.llonakhensisW.W.Smith相似,但其萼片3脉,于先端汇合成1疣点,花瓣具8痂体和4?5脉,基部截形或近耳形,可以区别。此两种均系中国特有种,隶属于莲座状亚组subsect.RosularesGorna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耳草属 班玛虎耳草 丁青虎耳草 虎耳草科 新种 青海 西藏 中国
下载PDF
重组高原鼠兔瘦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蛋白表达及纯化
18
作者 邓治莲 杨洁 赵新全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16-320,共5页
瘦素(leptin)由ob基因编码,对调节能量代谢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建立了高原鼠兔瘦素的原核表达系统,并对其进行了原核表达。研究中作者从高原鼠兔瘦素基因的cDNA文库中,扩增编码高原鼠兔瘦素的核酸序列,并利用DNA基因重组技术将其克隆... 瘦素(leptin)由ob基因编码,对调节能量代谢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建立了高原鼠兔瘦素的原核表达系统,并对其进行了原核表达。研究中作者从高原鼠兔瘦素基因的cDNA文库中,扩增编码高原鼠兔瘦素的核酸序列,并利用DNA基因重组技术将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中,构建了高原鼠兔瘦素原核表达载体pET30a(+)/ppleptin。对目的片段进行测序确认后,将其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中,并利用IPTG诱导外源性目的蛋白表达。表达的包涵体蛋白经溶解及变性后上柱纯化。重组质粒经测序检测后,表明原核载体构建正确。同时,SDS-PAGE凝胶电泳结果显示,重组菌在16KD处有明显新增条带,纯化后的目的蛋白条带纯度较高。该结果为高原鼠兔瘦素的后续基础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鼠兔 瘦素原核表达 蛋白纯化
下载PDF
柯氏鼠兔胃肠道线虫的调查
19
作者 曹伊凡 苏建平 马睿麟 《中国兽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665-669,共5页
2007年10~11月,应用蠕虫学完全剖解法对13只柯氏鼠兔进行了寄生虫检查。结果显示,柯氏鼠兔感染的线虫有四川曲殖线虫、Ohbayashinema erbaevae和Eugenurissp.,其感染率分别为46.14%、38.50%和7.60%;平均感染强度为33.33、5... 2007年10~11月,应用蠕虫学完全剖解法对13只柯氏鼠兔进行了寄生虫检查。结果显示,柯氏鼠兔感染的线虫有四川曲殖线虫、Ohbayashinema erbaevae和Eugenurissp.,其感染率分别为46.14%、38.50%和7.60%;平均感染强度为33.33、5.80和1.00。柯氏鼠兔是这些线虫的新宿主,而Ohbayashine—maerbaevae线虫为中国新记录。四川曲殖线虫是Graphidiella olsoni线虫的同种异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柯氏鼠兔 四川曲殖线虫 Ohbayashinema erbaevae 新宿主记录 Graphidiella olsoni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