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RU资料的山西百年气温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8
1
作者 杜泽玉 曹富强 杨荣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3-132,共10页
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百年尺度上的区域气温变化规律,近年来已成为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1901-2016年英国东英吉利(East Anglia)大学气候研究中心(Climatic Research Unit,CRU)提供的高分辨率、逐月气温数据集,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法... 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百年尺度上的区域气温变化规律,近年来已成为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1901-2016年英国东英吉利(East Anglia)大学气候研究中心(Climatic Research Unit,CRU)提供的高分辨率、逐月气温数据集,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法、滑动平均法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分析了116年来山西气温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百年来山西年平均气温和各季节气温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年均和各季节气温倾向率分别为0.13℃·(10a)-1(年平均)、0.16℃·(10a)-1(春季)、0.05℃·(10a)-1(夏季)、0.09℃·(10a)-1(秋季)、0.22℃·(10a)-1(冬季),其中冬季气温增幅最大,对年均温增长的贡献最大,贡献率为42.31%,夏季气温增幅最小,贡献率也最小(9.62%)。研究时段内,山西各季节气温均发生突变,春季季均温突变开始于1993年,夏季在1917年和1996年都发生了气温突变,秋季、冬季出现突变的年份分别为2001年、1984年。空间上,山西多年平均气温和季均温均以南高北低的纬度变化规律为主,同时受到地形的影响,分别形成不同气温中心,其中冬季受地形影响最小,尤其是最冷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变化 时空特征 CRU M-K突变检验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荒漠绿洲碳储量动态评估 被引量:17
2
作者 孔君洽 杨荣 +1 位作者 苏永中 付志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7801-7812,共12页
以典型的荒漠绿洲区为研究对象,基于不同时期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图,运用Bookkeeping模型,结合土壤、植被碳密度基础资料及调查数据,评估了近30年临泽绿洲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及其对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临泽荒漠绿洲区的土地利用... 以典型的荒漠绿洲区为研究对象,基于不同时期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图,运用Bookkeeping模型,结合土壤、植被碳密度基础资料及调查数据,评估了近30年临泽绿洲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及其对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临泽荒漠绿洲区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居民及建设用地、耕地、林地呈增加趋势,增幅分别为90.2%、75%、46.5%;盐碱地、水体、沙地、荒漠草地则呈减少趋势,减幅分别为73.9%、67.8%、46.2%、5.5%。(2) 30 a耕地面积增加了269.38 km^2,其中耕地开垦面积为372.57 km^2,开垦主要来源于盐碱地、荒漠草地和沙地,分别占耕地开垦面积的24.7%、24.4%和21.05%。耕地转变为其他土地覆被类型的面积为103.19 km^2,转变后的主要去向分别是居民及建设用地、盐碱地和荒漠草地,分别占耕地转变为其他土地覆被类型面积的32.78%、17.8%和15.37%。(3)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导致总碳储量增加5.89×10~5t,其中土壤碳储量增加量为4.02×10~5t,植被碳储量增加量为1.86×10~5t;耕地变化使碳储量增加4.91×10~5t,其中使碳储量增加的转变分别是荒漠草地-耕地、沙地-耕地、盐碱地-耕地、耕地-林地,相反的转变则使碳储量减少。总体来看,临泽荒漠绿洲土地利用/覆被面积和结构均发生了变化,耕地开垦为最主要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导致碳储量总体呈增加趋势,耕地变化是影响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Bookkeeping模型 碳储量 耕地开垦 绿洲
下载PDF
荒漠绿洲过渡带自然沙地开垦为灌溉农田后土壤硝化、反硝化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5
3
作者 王丽莎 何志斌 +1 位作者 陈龙飞 王川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69-876,共8页
为阐明干旱区绿洲不同开垦年限农田土壤硝化、反硝化活性及其影响机制,选取河西走廊典型荒漠绿洲边缘不同开垦年限(15、30、50、80、100、150年)农田及未开垦沙地(开垦年限为0年)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表层(0-20 cm)土壤硝化反硝化过程差... 为阐明干旱区绿洲不同开垦年限农田土壤硝化、反硝化活性及其影响机制,选取河西走廊典型荒漠绿洲边缘不同开垦年限(15、30、50、80、100、150年)农田及未开垦沙地(开垦年限为0年)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表层(0-20 cm)土壤硝化反硝化过程差异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硝化潜势和反硝化潜势均随开垦年限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土壤硝化潜势和反硝化潜势最大值分别出现在开垦80年农田(101.4μg g^(-1) d^(-1))和开垦100年农田(0.93μg g^(-1) d^(-1)),且未开垦沙地土壤硝化潜势和反硝化潜势均显著低于开垦农田(P<0.05).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硝化潜势和反硝化潜势均与土壤养分、土壤含水量及土壤粒径组成呈显著相关(P<0.05).土壤硝化反硝化潜势与环境因子间的回归分析表明,环境变量分别解释了硝化潜势和反硝化潜势变化的69.7%和75.7%.其中总氮(TN)、氨氮(NH_(4)^(+)-N)、pH、土壤含水量(SM)和砂粒含量是土壤硝化潜势变化的关键,而有机质含量(SOM)、硝氮(NO_(3)^(-)-N)、pH和黏粒含量是土壤反硝化潜势变化的关键.可见,耕种可显著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水分及养分含量,提高土壤硝化、反硝化能力.(图8参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硝化潜势 土壤反硝化潜势 开垦时间序列 河西走廊 绿洲化过程
原文传递
河西绿洲农田土壤呼吸特征及其对长期施肥的响应 被引量:5
4
作者 陈仕阳 杨荣 +1 位作者 苏永中 杜泽玉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78-186,共9页
以河西走廊典型的荒漠绿洲新垦农田为研究对象,设置9个施肥处理(高量有机肥,M3;高量氮磷肥,NP3;低量氮磷肥+高量有机肥,NP1M3;低量氮磷钾肥,NPK1;中量氮磷钾肥,NPK2;高量氮磷钾肥,NPK3;低量氮磷钾肥+高量有机肥,NPK1M3;中量氮磷钾肥+中... 以河西走廊典型的荒漠绿洲新垦农田为研究对象,设置9个施肥处理(高量有机肥,M3;高量氮磷肥,NP3;低量氮磷肥+高量有机肥,NP1M3;低量氮磷钾肥,NPK1;中量氮磷钾肥,NPK2;高量氮磷钾肥,NPK3;低量氮磷钾肥+高量有机肥,NPK1M3;中量氮磷钾肥+中量有机肥,NPK2M2;高量氮磷钾肥+低量有机肥,NPK3M1),于2019—2020年7—8月采用LI-COR 8100对玉米农田土壤呼吸进行观测,分析土壤呼吸的变化、日动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呼吸速率M3>NP3>NPK1M3>NPK3M1>NPK2M2>NP1M3>NPK2>NPK3>NPK1,单施有机肥能显著提高土壤呼吸速率,较其他处理增长22.1%—41.4%。(2)不同施肥措施土壤呼吸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13:00—16:00,土壤呼吸日变化主要受土壤温度变化的影响。(3)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分别解释了土壤呼吸变化的24.2%—44.8%和7.7%—36.4%,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湿度无显著相关性,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系数Q_(10)值1.419—1.600。(4)土壤呼吸与有机质、总氮、总碳、碱解氮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施用有机肥使土壤有机质、总氮、总碳、碱解氮分别提升188.9%、80.5%、79.3%、147.0%,进而促进土壤呼吸,土壤呼吸与玉米产量无显著关系。不同的施肥措施会对土壤质量和土壤呼吸产生不同影响,有机肥和氮磷钾化肥的平衡施用,能够在提升土壤质量的同时减少碳排放,可在生产实践中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土壤呼吸 日变化 土壤温度 土壤湿度
原文传递
祁连山青海云杉物候表型的空间分异及其内在机制 被引量:2
5
作者 杜军 王文 +4 位作者 何志斌 陈龙飞 蔺鹏飞 朱喜 田全彦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34-843,共10页
量化种群水平植物物候空间分异的遗传表达与表型可塑性,对于合理预测气候变化对植物动态的影响具有重要实践意义。该研究以祁连山广泛分布的优势常绿针叶树种——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排露沟流域5个海拔带20个... 量化种群水平植物物候空间分异的遗传表达与表型可塑性,对于合理预测气候变化对植物动态的影响具有重要实践意义。该研究以祁连山广泛分布的优势常绿针叶树种——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排露沟流域5个海拔带20个样地的156株样树进行连续两年的物候过程监测,研究了物候表型的空间分异规律,结合同质园移植实验,解析了物候空间分异的遗传分化成分,并借助岭回归和Lasso回归分析,探讨了环境因子对非遗传分化部分(即表型可塑性)的调控作用。研究发现:青海云杉表观物候期均随海拔升高而呈现推迟的趋势(每100 m 0.57–1.36 d),这种空间分异体现了一定程度的种源效应(即遗传分化现象),其所占比例平均为20.8%,且年际之间基本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同时,研究发现同质园内来自高海拔的种群的春季物候期要明显早于低海拔种群,这可能与高海拔种源的芽分化需要较低的季前热量积累阈值有关;物候格局与环境因子关系的分析结果显示,除海拔影响外,季前热量积累、季前降水量、冻害发生频率对于解释物候动态起到了关键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候 空间分异 遗传分化 表型可塑性 青海云杉
原文传递
黑河中游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对碳储量影响的预测 被引量:13
6
作者 孔君洽 杜泽玉 +1 位作者 杨荣 苏永中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7-97,共11页
准确预测未来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对区域碳储量的影响对土地利用决策和气候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黑河中游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年和2012年两期土地利用解译数据,运用CA-Markov模型,并依据《IPCC 2006指南》提供的清单方法,在... 准确预测未来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对区域碳储量的影响对土地利用决策和气候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黑河中游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年和2012年两期土地利用解译数据,运用CA-Markov模型,并依据《IPCC 2006指南》提供的清单方法,在对研究区2024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进行预测分析的基础上评估了2000-2024年黑河中游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12年,研究区耕地、建设用地、林地和草地面积呈增加趋势,未利用土地和水域面积呈减少趋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导致碳储量增加3.22×10^6 t;预测2024年黑河中游土地利用变化同2012年相比,耕地、建设用地、林地占研究区比例分别增加3.18%、0.84%和0.77%,未利用土地、草地和水域占研究区比例分别减少3.32%、1.13%和0.33%;2012-2024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导致碳储量增加7.55×10^6 t,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导致碳储量变化更加明显,其中林地和耕地增加是碳储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建设用地增加是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总体来看,2012-2024年耕地、建设用地、林地将继续呈增加趋势,未利用土地和水体将继续呈减少趋势;2012-2024年较2000-2012年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碳储量增加4.33×10^6 t,固碳能力表现出较明显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CA-Markov模型 IPCC 碳储量 黑河中游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