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砣矶岛背景站PM_(2.5)中多环芳烃的来源及健康风险
1
作者 王晓平 徐玥 +4 位作者 田崇国 陈颖军 宗政 李军 张干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4-58,共5页
对2011年11月—2013年1月在砣矶岛国家大气背景站采集的75个大流量PM2.5样品的多环芳烃含量和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砣矶岛16种优控多环芳烃(Σ16PAHs)的总质量浓度为4.7~41 ng/m3(平均(17±10)ng/m3),季节上表现为冷季高... 对2011年11月—2013年1月在砣矶岛国家大气背景站采集的75个大流量PM2.5样品的多环芳烃含量和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砣矶岛16种优控多环芳烃(Σ16PAHs)的总质量浓度为4.7~41 ng/m3(平均(17±10)ng/m3),季节上表现为冷季高、暖季低的变化趋势。综合气流轨迹分析、分子标志物、特征化合物比值、潜在源贡献指数分析等方法发现,夏季山东半岛的生物质燃烧是主要污染源;冷季主要受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燃煤排放和复合污染输出的共同影响。砣矶岛PAHs的总毒性当量(Ba Peq)在0.54~8.2 ng/m3之间,平均水平为2.8 ng/m3,39%以上的样品超过国标阈值,说明环渤海地区PAHs健康风险存在区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多环芳烃 砣矶岛 源解析 健康风险
原文传递
1985—2015年围填海活动影响下的环渤海滨海湿地演变特征 被引量:32
2
作者 魏帆 韩广轩 +2 位作者 张金萍 栗云召 赵建民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527-1537,共11页
滨海湿地位于海陆边缘,是水陆交互作用产生的独特生态系统,其演变过程易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沿海大规模的围垦活动导致滨海湿地生态服务功能退化。研究滨海湿地演变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关关系,对于湿地资源开... 滨海湿地位于海陆边缘,是水陆交互作用产生的独特生态系统,其演变过程易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沿海大规模的围垦活动导致滨海湿地生态服务功能退化。研究滨海湿地演变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关关系,对于湿地资源开发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运用3S技术手段,基于环渤海滨海湿地1985、1995、2005、2015年4个不同时期的TM遥感影像,结合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景观格局分析法,对近30年围填海作用下的环渤海滨海湿地时空动态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85—2015年环渤海滨海湿地变化热点区域为黄河三角洲、莱州湾、渤海湾和辽河三角洲。近30年,环渤海滨海区域自然湿地面积减少了45.37%,人工湿地面积增加了57.23%,以盐田、养殖池面积增加为主,主要由沼泽、滩涂转出。自然湿地向人工湿地演变,人工湿地向非湿地演变,自然湿地人工化。由于受人类活动干扰强度大,环渤海滨海湿地景观趋于破碎化、均衡化,各景观类型均匀分布,景观异质性降低。近30年间,环渤海区域围填海活动面积增长了1606.79 km^2,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养殖池、建筑用地。国家政策和经济因素极大地影响了沿海湿地的演变过程,农田开垦、城镇建设和围海养殖等人类活动是滨海湿地演变的主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渤海 滨海湿地 围填海 时空动态 驱动力
原文传递
环境因子和生物因子对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土壤呼吸的影响 被引量:25
3
作者 陈亮 刘子亭 +4 位作者 韩广轩 初小静 孙宝玉 刘海防 李建文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795-1803,共9页
采用Li-8150多通道土壤呼吸自动测量系统对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土壤呼吸进行全年连续测定,同步测量了温度、土壤含水量、地上生物量以及叶面积指数等环境因子和生物因子.结果表明:土壤呼吸日动态在全年尺度上多呈单峰型,但在受到土壤封... 采用Li-8150多通道土壤呼吸自动测量系统对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土壤呼吸进行全年连续测定,同步测量了温度、土壤含水量、地上生物量以及叶面积指数等环境因子和生物因子.结果表明:土壤呼吸日动态在全年尺度上多呈单峰型,但在受到土壤封冻和地表积水干扰时,土壤呼吸日动态呈多峰型.土壤呼吸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特征,总体呈单峰型,年平均土壤呼吸速率为0.85μmol CO_2·m^(-2)·s^(-1),生长季平均土壤呼吸速率为1.22μmol CO_2·m^(-2)·s^(-1).在全年尺度上,土壤温度是滨海湿地土壤呼吸的主要控制因子,可解释全年土壤呼吸87.5%的变化.在生长季尺度上,土壤含水量和叶面积指数对土壤呼吸的协同影响达到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湿地 土壤呼吸 环境因子 生物因子 黄河三角洲
原文传递
基于MaxEnt模型的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优势植物群落潜在分布模拟 被引量:23
4
作者 宗敏 韩广轩 +3 位作者 栗云召 王光镇 王安东 杨显基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833-1842,共10页
采用千米网格的方法,对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进行土壤采样和植被群落调查,利用MaxEnt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技术,模拟该地区优势物种的潜在分布,定量分析优势物种的主导环境影响因子及其生态位参数.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的优势物种为... 采用千米网格的方法,对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进行土壤采样和植被群落调查,利用MaxEnt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技术,模拟该地区优势物种的潜在分布,定量分析优势物种的主导环境影响因子及其生态位参数.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的优势物种为柽柳、芦苇和盐地碱蓬.影响柽柳、芦苇和盐地碱蓬潜在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分别为硝态氮、盐分、坡度、镁、海拔和铵态氮,硝态氮、盐分、全磷、pH、海拔和铵态氮,硝态氮、盐分和铵态氮.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优势物种的存在概率与盐分呈正相关,与其他主导环境影响因子呈负相关.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优势物种的潜在核心适生区主要分布在滨海地区,芦苇的分布范围较柽柳和盐地碱蓬更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xEnt模型 潜在分布 优势物种
原文传递
烟台近海浮游动物优势种空间生态位研究 被引量:20
5
作者 侯朝伟 孙西艳 +4 位作者 刘永亮 张晨 张文静 赵建民 董志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5822-5833,共12页
根据2018年春、夏季烟台近海海域的调查资料,以浮游动物优势种(类)为研究对象,运用Levins公式和Pianka指数分析了浮游动物优势种(类)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程度,采用冗余分析(RDA)研究了影响浮游动物优势种(类)空间生态位分化的主要... 根据2018年春、夏季烟台近海海域的调查资料,以浮游动物优势种(类)为研究对象,运用Levins公式和Pianka指数分析了浮游动物优势种(类)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程度,采用冗余分析(RDA)研究了影响浮游动物优势种(类)空间生态位分化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浮游幼虫和桡足类是烟台近海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组成群体,春、夏季浮游动物优势种(类)更替率为73.33%。依据烟台近海浮游动物优势种(类)的生态位宽度值,可将其划分为广生态位、中生态位和窄生态位三大类群,广生态位种类为浮游动物优势种(类)的主要构成群体,春季代表种类有短角长腹剑水蚤(Oithona brevicornis)、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 similis)等,夏季代表种类有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克式纺锤水蚤(Acartia clausi)等。生态位重叠指数与物种分布的环境位点的重合情况密切相关,广生态位种类之间的生态位重叠程度要高于窄生态位种类与其他种类之间的生态位重叠程度。RDA分析表明,春季影响浮游动物优势种(类)空间生态位分化的主要因素为海水温度、盐度和无机氮(DIN),夏季为海水盐度、叶绿素a(Chla)、无机氮(DIN)和活性磷酸盐(PO4-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优势种 空间生态位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冗余分析(RDA)
下载PDF
环渤海地区河流河口及海洋表层沉积物有机质特征和来源 被引量:19
6
作者 王润梅 唐建辉 +6 位作者 黄国培 陈颖军 田崇国 潘晓辉 骆永明 李军 张干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97-507,共11页
2013年8月采集了环渤海地区35条主要河流河口表层沉积物样品,12月采集了渤海与北黄海2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了其生物地球化学指标:总有机碳(TOC)、总氮(TN)、有机碳同位素(δ13C)和氮同位素(δ15N),探讨该区域表层沉积物有机质特征及... 2013年8月采集了环渤海地区35条主要河流河口表层沉积物样品,12月采集了渤海与北黄海2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了其生物地球化学指标:总有机碳(TOC)、总氮(TN)、有机碳同位素(δ13C)和氮同位素(δ15N),探讨该区域表层沉积物有机质特征及组成。研究表明:河流河口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同位素(δ13C)值在–26.4‰—–21.8‰,平均值为–24.5‰;渤海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同位素(δ13C)值在–23.8‰—–21.7‰,平均值为–22.3‰。河口表层沉积物TOC含量在0.06%—3.87%,平均值为1.31%;渤海表层沉积物TOC含量在0.52%—2.09%,平均值为1.08%。河流δ13C富集较轻,偏向陆源;海洋δ13C富集较重,偏向水生有机质来源。河流河口表层沉积物的δ13C值差异较明显,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4.6‰,但是流域地理位置距离近的河流δ13C值差异不大。河流河口表层沉积物δ15N在1.5‰—10.2‰,平均值为5.5‰;渤海表层沉积物δ15N在4.4‰—5.6‰,平均值为5.0‰。河流表层沉积物δ15N范围比渤海表层沉积物δ15N范围广,原因是河流受陆源有机物影响,且陆源有机物来源差异大。海洋表层沉积物δ15N相对均一,说明海洋表层沉积物δ15N受物源影响较小,体现了水体中有机质的转化和微生物活动对氮同位素的影响。本研究中表层沉积物的δ13C与δ15N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也体现了陆源有机质输入的影响。根据经典的二元模式计算,35条河流陆源有机质的贡献比例范围为10%—90%,平均值为60%;渤海陆源贡献比例范围为10%—50%,平均值为20%。河流有机质的来源以陆源有机质为主,水生有机质为辅。渤海有机质的来源以水生有机质为主,环渤海河流的陆源输入也有重要贡献。需要指出的是,有机碳同位素(δ13C)、氮同位素(δ15N)和Corg/Ntotal对有机质来源判别有一定局限性,虽然稳定同位素有示踪性,然而其成分仍然不可避免地受到生物地球化学等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有机碳(TOC) 总氮(TN) 有机碳同位素(δ13C) 氮同位素(δ15N) 环渤海地区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内陆到潮滩土壤中碳、氮元素的梯度分布规律 被引量:15
7
作者 李远 章海波 +2 位作者 陈小兵 涂晨 骆永明 《地球化学》 CAS CSCD 2014年第4期338-345,共8页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典型的通过黄河冲积泥沙填海造陆形成的近代沉积区。区域受到黄河冲积、沉积等自然过程和农业耕种熟化等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本研究通过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内陆到河口海湾不同距离采集典型土壤类型剖面发生层样品,探讨...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典型的通过黄河冲积泥沙填海造陆形成的近代沉积区。区域受到黄河冲积、沉积等自然过程和农业耕种熟化等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本研究通过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内陆到河口海湾不同距离采集典型土壤类型剖面发生层样品,探讨土壤有机碳、总氮等生源要素的空间分布规律,为阐明我国典型海岸带地区陆源碳、氮的输送及循环特征提供基础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内陆与河口地区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土壤碳、氮分布规律。表层土壤碳、氮含量在黄河沿岸及三角洲南部均表现出由陆向海逐级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而在黄河刁口流路和清水沟流路沿行水方向有梯度升高的趋势。内陆地区土壤碳、氮与盐分呈一定的负相关关系,表明土壤碳、氮主要受到耕作熟化过程的影响;而在河口地区两者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表明靠近海湾地区土壤碳、氮积累可能受到细颗粒泥沙沉积和滩涂湿地厌氧等环境影响。表层土壤碳、氮比变幅在3.6~8.6之间,说明该地区土壤有机质分解较快,不利于有机碳的积累。土壤剖面中,一些特殊发生层如红色夹黏层、黑色泥炭层对土壤碳、氮的富集具有明显的作用,其中红色夹黏层的土壤碳、氮含量接近耕层土壤。总之,黄河三角洲土壤在耕作垦殖、泥沙沉积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剖面特征发生层是影响碳、氮封存、释放和增汇等循环过程的关键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总氮 有机碳 黄河三角洲 空间分布
下载PDF
2013年夏季渤海环境因子与叶绿素a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5
8
作者 张莹 王玉珏 +1 位作者 王跃启 刘东艳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71-578,共8页
通过对2013年7月渤海海域26个站点温度、盐度、营养盐及叶绿素a(Chl a)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发现:受渤海水深和夏季陆源河流输入影响,近岸水域表现出明显的高温、低盐与高营养盐特征,且垂直变化特征不显著;在水深较... 通过对2013年7月渤海海域26个站点温度、盐度、营养盐及叶绿素a(Chl a)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发现:受渤海水深和夏季陆源河流输入影响,近岸水域表现出明显的高温、低盐与高营养盐特征,且垂直变化特征不显著;在水深较深的辽东湾湾口和渤海海峡,海水呈现明显的层化现象,表层水温高于中底层,而表层盐度与营养盐浓度则低于中底层。营养盐结构分析表明,渤海夏季磷酸盐浓度存在显著的绝对与相对限制,而受河流输入影响,硅酸盐的相对限制得到显著缓解。表层Chl a浓度的高值区位于滦河及复州河河口附近海区,中层与底层的高值区则出现在滦河与黄河口附近。Chl a浓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盐度、磷酸盐与硅酸盐的浓度、氮磷比、氮硅比是影响Chl a浓度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且温度还影响到Chl a浓度的垂直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叶绿素A 环境因子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互花米草入侵对黄河口潮沟形态特征和植物群落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4
9
作者 于冬雪 韩广轩 +1 位作者 王晓杰 张保华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2-49,共8页
互花米草大规模入侵滨海湿地,对潮沟形态特征和植物群落的演变产生重大影响。本研究基于2008—2020年遥感影像,利用3S技术,结合回归分析与统计分析法,分析黄河口湿地互花米草入侵的演变特征,探究其对潮沟形态特征和植物群落分布的影响... 互花米草大规模入侵滨海湿地,对潮沟形态特征和植物群落的演变产生重大影响。本研究基于2008—2020年遥感影像,利用3S技术,结合回归分析与统计分析法,分析黄河口湿地互花米草入侵的演变特征,探究其对潮沟形态特征和植物群落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2008年以来,黄河口互花米草面积增长迅速,增长速度为4.47 km^(2)·a^(-1);至2020年,互花米草分布面积占河口区的26%;随着互花米草的扩张,芦苇与盐地碱蓬分布面积均呈下降趋势,减少速度分别为0.72和0.39 km^(2)·a^(-1);在河口典型潮滩区域,潮沟长度和密度均呈下降趋势,分别减少了8.12 km和0.24 km·km^(-2);芦苇和盐地碱蓬群落分布面积、潮沟长度和密度与互花米草分布面积呈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湿地 互花米草 植物群落 潮沟系统 遥感
原文传递
烟台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和结构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韩庆喜 袁泽轶 +3 位作者 陈丙见 王玉珏 石雅君 刘东艳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59-68,共10页
根据2009年11月至2010年8月对烟台3种典型潮间带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分析了烟台典型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包括群落种类组成、丰度和生物量、优势种、多样性等,采用MDS和CLUSTER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并用AMBI和m-A... 根据2009年11月至2010年8月对烟台3种典型潮间带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分析了烟台典型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包括群落种类组成、丰度和生物量、优势种、多样性等,采用MDS和CLUSTER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并用AMBI和m-AMBI对底栖群落和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11种,其中多毛类动物40种,甲壳动物37种,软体动物29种,棘皮动物1种,鱼类2种,其他动物2种(包括纽虫和腔肠动物各1种)。多毛类动物和甲壳动物占据了研究区域底栖群落的主要成分,两者分别占据了群落总种数的36.04%和33.33%。从季节来看,3种类型潮间带物种数均为冬季最低,而秋季则普遍处于较高水平。物种丰度在3种类型潮间带的分布为泥沙质的渔人码头〉泥质的养马岛〉沙质的辛安河口,3种类型潮间带的丰度主要贡献者分别为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和多毛类动物。渔人码头和辛安河口的生物量均以秋季为最高,而养马岛在冬季达到最高,且远高于其他3个季节;软体动物是3种不同类型潮间带生物量的主要贡献者。烟台3种类型潮间带出现的优势种多达15种,但多数优势种仅在某个潮间带的单个季节出现,优势种受季节和潮间带类型的影响明显;日本大螯蜚(优势度为0.29~0.82)是渔人码头全年的优势种,中型阿曼吉虫则是辛安河口的主要优势物种,养马岛的优势物种则为养殖逃逸的菲律宾蛤仔。与以往历史资料相比,烟台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已经受到了人类活动的深刻影响,原有的潮间带经济种类已经严重退化或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烟台 潮间带 群落结构
下载PDF
黄河口芦苇湿地不同恢复阶段种群生态特征 被引量:12
11
作者 孙文广 孙志高 +1 位作者 孙景宽 孙万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5804-5812,共9页
采用时空替代法,选择黄河口未恢复区(R0)、恢复5a区(R2007)和恢复10a区(R2002)的芦苇湿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建群种芦苇的株高、密度、立枯物量、地上生物量的动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不同恢复阶段的芦苇株高整体均呈增加趋势,且R2002与... 采用时空替代法,选择黄河口未恢复区(R0)、恢复5a区(R2007)和恢复10a区(R2002)的芦苇湿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建群种芦苇的株高、密度、立枯物量、地上生物量的动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不同恢复阶段的芦苇株高整体均呈增加趋势,且R2002与其它两个恢复阶段差异显著(P<0.01);不同恢复阶段的芦苇密度亦具有明显季节动态,R0与其它两个恢复阶段差异显著。不同恢复阶段芦苇地上及不同器官生物量整体均表现为R2002>R2007≈R0,其季节动态符合抛物线模型(y=b0+b1t+b2t2,R2≥0.90,P<0.01)。不同恢复阶段芦苇地上器官对地上生物量的平均贡献率均无显著差异,但均以茎的贡献率最高,且表现为R2002>R2007>R0。不同恢复阶段芦苇的立枯物量随时间变化均符合指数增长模型(y=A0ebT+B0,R2>0.95,P<0.01),整体表现为R2002>R2007>R0,但其差异不显著。研究发现,不同恢复阶段的湿地水文情势(积水深度和水质)是导致芦苇种群生态特征和地上生物量差异的重要因素,故建议下一步湿地恢复工程蓄水应采取少量多次补水措施,并应避开水质较差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恢复 芦苇湿地 生态特征 水文情势 黄河口
下载PDF
2012年春季渤海中部及邻近海域叶绿素a与环境因子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13
12
作者 刘丽雪 王玉珏 +1 位作者 邸宝平 刘东艳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8-15,共8页
分析了2012年春季渤海中部及其邻近海域32个站点叶绿素a和环境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发现:渤海中部靠近黄河口邻近水域相对于其他水域,呈现出相对较高的水温和较低的盐度,这与黄河淡水输入以及近岸水深相对较浅有密切关... 分析了2012年春季渤海中部及其邻近海域32个站点叶绿素a和环境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发现:渤海中部靠近黄河口邻近水域相对于其他水域,呈现出相对较高的水温和较低的盐度,这与黄河淡水输入以及近岸水深相对较浅有密切关系。营养盐浓度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黄河口附近海域较高,在垂直分布上表现为中、底层高于表层,显示出黄河水输入与沉积物营养盐再释放的影响;此外,营养盐浓度与结构显示,渤海海域存在明显的磷和硅限制,磷限制尤其严重。叶绿素a浓度的空间分布显示,表层叶绿素a浓度的高值区出现在渤海湾湾口处,而中层与底层的叶绿素a浓度高值区出现在渤海中部。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磷酸盐和温度是影响表层叶绿素a浓度的重要因素,而中、底层叶绿素a浓度主要受磷酸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叶绿素A 环境因子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曹妃甸围填海土壤重金属积累的磁化率指示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薛勇 周倩 +3 位作者 李远 章海波 胡雪峰 骆永明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306-1312,共7页
环境磁学方法在土壤重金属污染识别中被广泛运用,其具有简单、快速、无破坏性和灵敏度高的特点.本研究以北方典型的围填海区——曹妃甸工业区土壤为例,开展土壤磁化率对重金属积累的指示研究.根据研究区的土地功能规划特征,将研究区土... 环境磁学方法在土壤重金属污染识别中被广泛运用,其具有简单、快速、无破坏性和灵敏度高的特点.本研究以北方典型的围填海区——曹妃甸工业区土壤为例,开展土壤磁化率对重金属积累的指示研究.根据研究区的土地功能规划特征,将研究区土壤分为工业区土壤、生活区土壤以及自然滩涂和湿地土壤共3类.共采集35个表土(0-10 cm)样品和3个土壤剖面柱状样,分析土壤中的磁化率(χlf)、铁(Fe2O3)含量及重金属(Cr、Ni、Cu、Zn、As、Pb、Mn、V)元素含量.结果表明:工业区表土磁化率和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异性较高,受工业生产的影响明显;工业区和生活区剖面中0-20cm的表层土壤中,各重金属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富集现象,而远离工业区的潮滩剖面中重金属含量变化不明显.研究区表土磁化率与重金属含量总体上有相关性:其中工业区表土磁化率与Fe2O3、Ni、Cu、As和V呈现极显著(P〈0.01)正相关,可以作为指示土壤重金属积累的指标.但在生活区和自然潮滩湿地土壤中,土壤磁化率的高低不能很好地指示重金属的积累情况,推测可能与土壤中磁性物质来源以及潮滩湿地的环境条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吹填物质 土壤 磁学特征 污染指示 海岸带
原文传递
酸化过程对海洋沉积物中有机碳同位素分析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彭亚君 王玉珏 +1 位作者 刘东艳 唐丹玲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85-92,共8页
海洋沉积物中有机碳同位素(δ13C)可以示踪海洋生态系统中有机质来源,对环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分析沉积物中有机物的δ13C,需要对样品进行酸化,以去除无机碳的影响。由于不同来源的沉积物中无机碳的含量和组份存在差异,需要针对样品性... 海洋沉积物中有机碳同位素(δ13C)可以示踪海洋生态系统中有机质来源,对环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分析沉积物中有机物的δ13C,需要对样品进行酸化,以去除无机碳的影响。由于不同来源的沉积物中无机碳的含量和组份存在差异,需要针对样品性质,优化酸化处理过程。本研究分别选取了无机碳含量不同的温带与热带河口、海湾沉积物样品,比较了3种不同酸化过程对有机物δ13C分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方法1(酸洗法)中6%H_2SO_3和1mol/L H_3PO_4对无机碳含量较高的热带河口、海湾样品去除效率较低,而2mol/L HCl去除无机碳酸盐的效果较理想。方法2(酸蒸法)并不适用于无机碳含量较高的热带河口、海湾样品;而对于无机碳含量相对较低的温带河口、海湾样品,9h酸蒸较为适宜。方法3(非原位酸洗)的结果较方法1和方法2偏正,表明其对含13C丰富的有机组分破坏较小,且方法3中残留的酸对δ13C的分析没有影响。因此,方法3是去除海洋沉积物中无机碳较理想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同位素 酸化处理 沉积物 无机碳
下载PDF
1976—2015年黄河三角洲人工沟渠时空演变及驱动机制 被引量:8
15
作者 宗敏 王光镇 +2 位作者 韩广轩 栗云召 赵敏 《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第1期68-75,共8页
人工沟渠作为湿地中高强度人类活动的缩影,强烈影响着湿地的水文过程与生态环境,成为湿地演变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基于1976—2015年黄河三角洲27期遥感影像和1∶10万地形图,通过目视解译获得人工沟渠(农业沟渠和道路沟渠)数据,定量分析了... 人工沟渠作为湿地中高强度人类活动的缩影,强烈影响着湿地的水文过程与生态环境,成为湿地演变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基于1976—2015年黄河三角洲27期遥感影像和1∶10万地形图,通过目视解译获得人工沟渠(农业沟渠和道路沟渠)数据,定量分析了人工沟渠的时空演变过程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黄河三角洲人工沟渠长度、密度呈明显的线性上升趋势,其长度、密度年均分别增长160km和53m/km2.农业沟渠长度、密度变化可分为两个发展阶段:2000年以前符合s型函数增长,2000年以后呈现出线性增长的趋势.道路沟渠的长度、密度变化一直表现为明显的线性上升趋势,其长度、密度年均分别增长141km和47m/km2.(2)黄河三角洲人工沟渠长度与农田面积呈显著的线性相关(P<0.05),与养殖池面积具有良好的对数关系(P<0.0001),与道路长度呈极显著的线性关系(P<0.0001).(3)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农田面积和道路长度对人工沟渠长度的协同影响达到99.9%(P<0.0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沟渠 道路沟渠 时空演变 驱动机制 黄河三角洲
下载PDF
As(Ⅲ)暴露对紫贻贝抗氧化酶活性和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李巧梅 王清 +3 位作者 于倩 吴惠丰 由丽萍 赵建民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29-433,共5页
为探讨As(Ⅲ)对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肝胰腺和鳃组织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测定了1、10、100μg/LAs(Ⅲ)暴露30天后,肝胰腺和鳃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的活性变化以及谷胱甘肽(GSH... 为探讨As(Ⅲ)对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肝胰腺和鳃组织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测定了1、10、100μg/LAs(Ⅲ)暴露30天后,肝胰腺和鳃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的活性变化以及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发现:As(Ⅲ)暴露对紫贻贝肝胰腺CAT、SOD、GST活性以及GSH含量无显著影响,高浓度As(Ⅲ)暴露可诱导MDA含量的显著升高;对鳃组织而言,中等剂量暴露组CAT活性以及GSH含量较对照组水平极显著升高,高剂量As(Ⅲ)暴露组MDA含量较对照组也显著升高。研究结果表明,低浓度As(Ⅲ)长期暴露即可导致紫贻贝产生氧化胁迫,导致肝胰腺和鳃组织的脂质过氧化,且As(Ⅲ)对紫贻贝鳃组织的影响较肝胰腺组织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价砷 抗氧化酶 脂质过氧化 紫贻贝
下载PDF
南四湖表层沉积物中铍、锑、铊的地球化学特征与环境风险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茜 刘永侠 +1 位作者 庄文 陈青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968-1982,共15页
南水北调工程是世界规模最大,同时也是受益人口最多的调水工程之一.南四湖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中最大的调蓄湖库.本文研究了南四湖表层沉积物中铍(Be)、锑(Sb)、铊(Tl)的含量分布与赋存形态特征,并结合多种方法评估了其环境风险.结合前... 南水北调工程是世界规模最大,同时也是受益人口最多的调水工程之一.南四湖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中最大的调蓄湖库.本文研究了南四湖表层沉积物中铍(Be)、锑(Sb)、铊(Tl)的含量分布与赋存形态特征,并结合多种方法评估了其环境风险.结合前人已取得的成果,定义了Be、Sb、Tl的毒性系数.研究表明,南四湖表层沉积物中Be和Sb的平均含量略高于环境背景值,而Tl的含量低于环境背景值.赋存形态分析表明,残渣态Be、Sb、Tl的占比分别超过了65%、70%、84%,而酸可溶态百分含量非常低,可移动性与生物可利用性均不强.结合上述风险评价方法可知,Be、Sb、Tl在南四湖表层沉积物中富集程度较低,生态危害性较小.Be、Sb、Tl均以自然来源为主,人类活动来源为辅.Sb的人类活动来源明显不同于Be和Tl,可能主要为大气沉降.Be、Sb、Tl在沉积物中的分布状况不同程度地受到粒度、有机碳、铝及铁锰氧化物等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害金属元素 赋存形态 表层沉积物 生态风险 毒性系数 南四湖
原文传递
我国典型潮间带底栖硅藻群落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7
18
作者 徐帅帅 邸宝平 +2 位作者 王玉珏 刘东艳 王小冬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5-113,共19页
底栖硅藻是河口、泥质海滩生态系统的重要生物类群,其数量与分布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多种海洋生物的饵料供给、海鸟的生存与迁徙。通过对我国从南到北14个典型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中底栖硅藻的分析,共鉴定出硅藻153种,其物种多样性(Shan... 底栖硅藻是河口、泥质海滩生态系统的重要生物类群,其数量与分布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多种海洋生物的饵料供给、海鸟的生存与迁徙。通过对我国从南到北14个典型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中底栖硅藻的分析,共鉴定出硅藻153种,其物种多样性(Shannon-Weaver指数范围:1.61~4.39)与生物量(范围:0.09×10~3~10×10~3个/g,干质量)在空间上存在显著差异;聚类分析与相似性分析检验(r=0.738,P=0.1%<0.01)表明,14个调查区域的硅藻群落在空间上可分为4个大的组合,分别对应着渤、黄、东、南海4个区域,吻合了我国近海浮游植物的地理分布特征。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底栖硅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与生物量受沉积物类型与盐度的影响显著,泥质区域更有利于硅藻的保存,而生物多样性在泥砂质低盐区域相对较高。此外,底栖硅藻生物量与表层沉积物中TOC含量表现出显著正相关性;δ^(13)C数值的空间变化范围为-25‰^-20‰,指示了有机质陆海混合的特征,其中,涧河河口、黄河口、大沽河口、苏北浅滩区域,δ^(13)C数值明显偏正,表明底栖硅藻可能是这些区域沉积物中有机碳的重要贡献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间带 表层沉积物 底栖硅藻 空间分布特征 有机碳
下载PDF
铜在壳核结构磁性颗粒上的吸附:效能与表面性质的关系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秋梅 陈静 +2 位作者 李海宁 张晓蕾 张高生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4531-4538,共8页
为了揭示吸附剂的吸附效能与其组成、结构及表面性质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对两种壳核结构磁性颗粒Fe_3O_4/Mn O2与Fe-Mn/Mn O2的形貌特征、表面性质进行了系统表征,并对铜在磁性颗粒表面的吸附行为与机制进行了详细研究.表征结果表明磁核Fe... 为了揭示吸附剂的吸附效能与其组成、结构及表面性质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对两种壳核结构磁性颗粒Fe_3O_4/Mn O2与Fe-Mn/Mn O2的形貌特征、表面性质进行了系统表征,并对铜在磁性颗粒表面的吸附行为与机制进行了详细研究.表征结果表明磁核Fe_3O_4与Fe-Mn具有相似的尖晶石类晶体结构,包覆Mn O2后,晶体结构均未发生明显变化.但Mn的引入,增强了磁核与外壳间的结合作用,Fe-Mn比Fe_3O_4包覆MnO_2的量更多、更均匀,进而使Fe-Mn/Mn O2具有更高的比表面积与更低的等电点.吸附实验结果表明,Fe-Mn的最大铜吸附容量33.7 mg·g-1(pH 5.5)高于Fe_3O_4的17.5 mg·g-1(pH 5.5);包覆MnO_2以后,铜吸附性能显著增强,Fe-Mn/MnO_2最大铜吸附容量升高至58.2 mg·g-1(p H 5.5),为Fe_3O_4/MnO_2的2.6倍,且优于多数文献报道的磁性吸附剂.机制研究表明铜在Fe_3O_4/Mn O2与Fe-Mn/MnO_2的表面发生了特性吸附,形成了内层表面络合物.综上所述,磁性颗粒的吸附效能与其组成成分、形貌结构及表面性质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核结构 磁性颗粒 吸附效能 表面性质
原文传递
田间“限氧喷雾”制备生物炭技术与炭质表征 被引量:6
20
作者 校亮 韦婧 +4 位作者 袁国栋 毕冬雪 王洁 冯丽蓉 沈冠华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5-20,共6页
生物炭具有改良土壤、固碳减排、吸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等方面的有益作用,但其农业和环保应用面临着成本过高这一瓶颈问题.在田间直接将生物质转化为生物炭,可节省原材料收集与炭品运输等环节的费用,降低使用成本.可通过喷雾技术在田... 生物炭具有改良土壤、固碳减排、吸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等方面的有益作用,但其农业和环保应用面临着成本过高这一瓶颈问题.在田间直接将生物质转化为生物炭,可节省原材料收集与炭品运输等环节的费用,降低使用成本.可通过喷雾技术在田间限氧条件下实现生物炭的制备,其工艺如下:物料在槽内经逐层压实后,采用单向引燃、逐次喷雾的方式辅助竹柳和棉秆成炭;采用多位点引燃、逐层喷雾的方式辅助芦苇成炭.制炭期间,土槽中的侧壁开孔方管起通气和限氧作用以控制适燃,铁质密网起限氧、防尘和提供喷雾通道等作用以控制成炭.采用该技术制备的生物炭表现出了较好的同槽均质性和异槽同质性,成炭率达30%,制备得到的炭含有丰富的羧基(0.71~1.43mol/kg)、酚羟基(0.43~1.09mol/kg)官能团,且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45.5~83.2m2/g).田间“限氧喷雾”技术为生物炭的制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选项,也为其农业和环保应用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间限氧炭化 喷雾技术 生物炭制备 表面官能团 比表面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