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调水调沙后黄河口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响应特征 被引量:24
1
作者 苏芝娟 王玉珏 +3 位作者 董志军 张义文 刘东艳 王艳霞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2-75,共14页
为研究黄河调水调沙对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2013年7月在黄河第16次调水调沙事件后,开展了水文、化学与生物综合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黄河口邻近海域温度、营养盐浓度整体呈现由河口向离岸区域逐渐递减的分布趋势,盐度呈现由河口... 为研究黄河调水调沙对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2013年7月在黄河第16次调水调沙事件后,开展了水文、化学与生物综合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黄河口邻近海域温度、营养盐浓度整体呈现由河口向离岸区域逐渐递减的分布趋势,盐度呈现由河口向离岸区域逐渐递增的分布趋势,显示了黄河水输入的影响程度。叶绿素a与营养盐浓度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较好的对应关系,在黄河口偏渤海湾侧明显高于偏莱州湾侧,且近河口区明显高于离岸区。营养盐结构分析表明,黄河口邻近海域普遍存在磷酸盐(DIP)的绝对和相对限制;但黄河水沙输入在局部站位缓解了硅(DSi)限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空间变化显著受到盐度的影响,在受黄河水输入影响显著的C、D、E断面,蓝藻与绿藻的生物量比例明显增高;影响相对较弱的断面则以硅藻、甲藻为主。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DSi、DIP和盐度是影响该海域浮游植物空间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甲藻、蓝藻与绿藻群落受盐度变化的影响程度明显大于硅藻群落;但甲藻群落对营养盐结构的敏感性低于硅藻、蓝藻和绿藻群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浮游植物 调水调沙 盐度 营养盐
下载PDF
烟台四十里湾浮游植物群落的季节变化及其对环境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21
2
作者 蒋金杰 刘东艳 +4 位作者 邸宝平 董志军 王玉珏 王跃启 石雅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1-164,共14页
2009年8,10,12月及2010年3月分别对烟台四十里湾的12个站位开展了四个航次的季节调查。研究发现浮游植物3门45属73种,其中硅藻46种,甲藻24种,褐胞藻3种。硅藻是构成调查区域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类群。浮游植物种类与数量呈现出明显的季... 2009年8,10,12月及2010年3月分别对烟台四十里湾的12个站位开展了四个航次的季节调查。研究发现浮游植物3门45属73种,其中硅藻46种,甲藻24种,褐胞藻3种。硅藻是构成调查区域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类群。浮游植物种类与数量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夏季(8月)物种数最多(57种),秋季(10月)次之(40种),再次是早春(3月,36种),冬季(12月)最少(21种);细胞数量的季节变化从大到小的特征是:夏季(8.14×104个/dm3),早春(2.45×104个/dm3),秋季(0.46×104个/dm3),冬季(0.28×104个/dm3)。浮游植物优势种主要是海洋卡盾藻(Chattonellamarina)、柔弱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等。针对污水排放、海水养殖、垃圾倾倒等不同人类活动,利用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与多样性评价等方法,分析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特征。研究发现四十里湾浮游植物多样性一般偏低,垃圾倾倒对海水环境的影响显著。有毒赤潮生物海洋卡盾藻在夏季几乎达到赤潮阈值;富营养化指示种具槽帕拉藻在多数季节与站位占优势,显示了四十里湾富营养化的加剧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台四十里湾 浮游植物 生物多样性指数
下载PDF
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甲藻孢囊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16
3
作者 石雅君 刘东艳 +3 位作者 邵红兵 邸宝平 董志军 王玉珏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20-327,共8页
2009年和2010年采集北黄海15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甲藻孢囊分析,共鉴定出甲藻孢囊28种(隶属13个属)和2种未定种,优势种为膝沟藻(Gonyaulax spp.)、塔马/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tamarense)和微小/相似亚历山大藻(Al... 2009年和2010年采集北黄海15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甲藻孢囊分析,共鉴定出甲藻孢囊28种(隶属13个属)和2种未定种,优势种为膝沟藻(Gonyaulax spp.)、塔马/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tamarense)和微小/相似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m/affine)。北黄海海域甲藻孢囊总丰度为545-3567 cysts/g DW,平均丰度为1269 cysts/g DW。甲藻孢囊丰度总体分布趋势为中部海域高,其它海域低。北黄海甲藻孢囊的分布规律与底质类型和水动力条件密切相关。两种产YTX(Yessotoxin)毒素甲藻[具刺膝沟藻(Gonyaulax spinifera)和多边舌甲藻(Lingulodinium polyedrum)]的孢囊和3种产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甲藻[塔马/链状亚历山大藻、微小/相似亚历山大藻和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的孢囊在北黄海海域有分布,并且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spp.)的活孢囊在沉积物表层聚集且分布广泛,有爆发赤潮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藻孢囊 北黄海 表层沉积物 赤潮
下载PDF
北黄海中部及四十里湾海域甲藻孢囊种类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邵红兵 石雅君 刘东艳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57-565,共9页
从2008年至2011年,采集了北黄海和烟台四十里湾海域共49个站点的表层沉积物的样品,并对沉积物中的甲藻孢囊进行鉴定。研究发现41种孢囊,隶属于16属:其中,原多甲藻(Protoperidinium sp).孢囊Brigantedinium aymmetricumMatsuoka为中国海... 从2008年至2011年,采集了北黄海和烟台四十里湾海域共49个站点的表层沉积物的样品,并对沉积物中的甲藻孢囊进行鉴定。研究发现41种孢囊,隶属于16属:其中,原多甲藻(Protoperidinium sp).孢囊Brigantedinium aymmetricumMatsuoka为中国海域新记录种。塔马/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catenella、微小/相似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minutum/affine、网状原角管藻Protoceratium reticulatum和膝沟藻Gonyaulax spp.的孢囊是北黄海中部海域孢囊优势种;膝沟藻Gonyaulax sp.(Spiniferites bentori var.truncata)、具刺膝沟藻Gonyaulax spinifera(Spiniferites hyperacanthus)和网状原角管藻P.reticulatum的孢囊在烟台四十里湾占优势。另外,研究中还发现3种产虾夷扇贝毒素(YTX)甲藻(具刺膝沟藻G.spinifera、多边舌甲藻Lingulodinium polyedra和网状原角管藻P.reticulatum)的孢囊,在芝罘岛到北黄海中部海域都有较高丰度的分布,另3种产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甲藻(塔马/链状亚历山大藻A.tamarense/catenella、微小/相似亚历山大藻A.minutum/affine和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的孢囊,在北黄海中部丰度很高。因此,应加强这些海域的甲藻孢囊监测和研究,预防有毒甲藻赤潮的爆发。最后,通过对比分析北黄海中部及烟台四十里湾这两个海域甲藻孢囊分布特征和环境特征的差异,进一步证明了人类活动对近岸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藻孢囊 四十里湾 北黄海 表层沉积物 赤潮
下载PDF
近三十年来曹妃甸岸线岛体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田海兰 刘西汉 +3 位作者 王红 石雅君 李庆辰 王艳霞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8-74,共7页
在对1979年、1987年、1991年、1997年、2002年-2005年、2008年、2012年十个时期曹妃甸遥感影像图解译的基础上,从自然地理学角度对岸线和岛体历史演变趋势进行系统分析,得到曹妃甸岸线和岛体动态变化。研究结果显示,曹妃甸岛体面积在近... 在对1979年、1987年、1991年、1997年、2002年-2005年、2008年、2012年十个时期曹妃甸遥感影像图解译的基础上,从自然地理学角度对岸线和岛体历史演变趋势进行系统分析,得到曹妃甸岸线和岛体动态变化。研究结果显示,曹妃甸岛体面积在近半个世纪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0.34 km2增加为227.34 km2;岸线整体表现为向海推进,1979年曹妃甸陆域岸线25.21%为自然岸线,之后自然岸线比例逐渐减少,自2002年起人工岸线占据了曹妃甸陆域岸线的全部,2012年岛体整体人工岸线长度较1989年自然岸线增长10倍之多;岛体在自然演变时期呈现中部侵蚀、两端淤积、端点延长、西向漂移且中心点逐步向大陆靠拢的变化特征,自2005年起自然状态岛体已不复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妃甸 岸线演变 岛体演变 折剪速率法 演变速率
下载PDF
曹妃甸诸岛形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田海兰 刘西汉 +2 位作者 石雅君 李庆辰 王艳霞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95-702,共8页
在解译1979-2012年间典型历史时期遥感影像的基础上,研究曹妃甸诸岛形态演变情况。研究显示,曹妃甸岛围填海(2003年)前自然变化较小,但整体形态呈逐渐缩小、向内陆弯曲趋势。随通岛路的建成(2005年),自然岛体消失,人工岛体面积逐渐扩大... 在解译1979-2012年间典型历史时期遥感影像的基础上,研究曹妃甸诸岛形态演变情况。研究显示,曹妃甸岛围填海(2003年)前自然变化较小,但整体形态呈逐渐缩小、向内陆弯曲趋势。随通岛路的建成(2005年),自然岛体消失,人工岛体面积逐渐扩大。除曹妃甸因围填海面积扩大外,其周边诸岛均呈面积缩小趋势,已经处于末年期,自然演化状态已趋于终止。分析曹妃甸诸岛演变过程,除受围填海和挖沙等人为活动影响外,来水来沙量减少、风暴潮频发、水动力条件影响是曹妃甸诸岛演变的主要自然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妃甸诸岛 围填海 形成原因 水动力条件 演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