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象预报的方法与不确定性 被引量:55
1
作者 穆穆 陈博宇 +1 位作者 周菲凡 余堰山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3,共13页
根据历史上有关气象的文字记载,结合大气科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回顾了气象预报制作方法的变更与发展,概述了当前业务预报的水平和相关研究的主要进展。针对数值预报,讨论了导致气象预报结果不确定性的主要原因,并通过... 根据历史上有关气象的文字记载,结合大气科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回顾了气象预报制作方法的变更与发展,概述了当前业务预报的水平和相关研究的主要进展。针对数值预报,讨论了导致气象预报结果不确定性的主要原因,并通过介绍集合预报,对公众应当如何理解和使用预报产品提出了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预报 数值预报 不确定性 可预报性 集合预报
下载PDF
东海内陆架泥质区中全新世环境敏感粒度组分的地质意义 被引量:38
2
作者 徐方建 李安春 +3 位作者 万世明 刘建国 王宏娜 周菲凡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5-102,共8页
尝试恢复了中全新世东亚冬季风表现出的太阳活动以及ENSO周期变化。通过对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区EC2005孔进行粒度分析以及AMS碳-14测年,对高分辨率敏感粒度资料揭示的中全新世近700 a(距今5.2~5.9 ka)东亚冬季风记录与GRIP冰心氧同位... 尝试恢复了中全新世东亚冬季风表现出的太阳活动以及ENSO周期变化。通过对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区EC2005孔进行粒度分析以及AMS碳-14测年,对高分辨率敏感粒度资料揭示的中全新世近700 a(距今5.2~5.9 ka)东亚冬季风记录与GRIP冰心氧同位素记录的气候变化进行了对比,良好的对应关系说明,东亚冬季风变化与格陵兰冰心揭示的古气候变化有某种内在联系,期间东亚冬季风的增强得到了良好的区域性响应,同时又具有全球性背景。中全新世东亚冬季风具有明显的周期变化,主要表现为62,11 a的太阳活动周期以及与现代ENSO周期相似的6,5 a周期。东海内陆架EC2005孔泥质沉积物揭示的中全新世东亚冬季风变化与格陵兰冰心氧同位素记录的良好对应说明两者有相似的发生机制,可能是太阳活动以及古ENSO对全球气候系统的影响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 太阳活动 敏感粒度 中全新世 东海内陆架 东亚冬季风 泥质沉积物
下载PDF
应对雾霾天气:气象科学与技术大有可为 被引量:31
3
作者 穆穆 张人禾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共2页
雾和霾是发生在大气中的不同天气现象.雾是悬浮在地表附近大气中的微小水滴,能见度小于1km,当雾由冰晶组成时称为冰雾.霾是悬浮在空气中的微粒,由于对光的散射而降低能见度,一般是气溶胶和光化学烟雾的混合物.一般公众感受到的... 雾和霾是发生在大气中的不同天气现象.雾是悬浮在地表附近大气中的微小水滴,能见度小于1km,当雾由冰晶组成时称为冰雾.霾是悬浮在空气中的微粒,由于对光的散射而降低能见度,一般是气溶胶和光化学烟雾的混合物.一般公众感受到的雾霾天气大都是雾和霾同时存在的,其发生和演变离不开适合的气象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现象 气象条件 科学与技术 光化学烟雾 能见度 混合物 气溶胶 大气
原文传递
西太平洋深海科学观测网的建设和运行 被引量:19
4
作者 汪嘉宁 王凡 张林林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471-1479,共9页
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是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自主建成的大洋观测网络。深海数据的连续获取和实时传输对海洋与气候预报和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意义重大,世界海洋大国纷纷致力于其关键技术和系统集成的攻关。在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 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是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自主建成的大洋观测网络。深海数据的连续获取和实时传输对海洋与气候预报和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意义重大,世界海洋大国纷纷致力于其关键技术和系统集成的攻关。在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资助下,中科院海洋所经过统筹安排和周密部署,3年多来先后组织西太平洋综合考察航次3次,成功布放和回收深海潜标73套次,建成了由16套深海潜标组成的我国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并实现稳定运行,获取西太平洋代表性海域连续3年的温度、盐度和洋流等数据。在2016年航次中,中国科学院又攻克了潜标数据长周期稳定实时传输的海洋观测难题,实现了深海数据的"现场直播",截至2017年9月,深海数据已成功连续实时回传260余天。以此为标志,我国的大洋科学观测网建设实现了批量化、标准化和常态化。深海观测数据的长时间连续积累和实时化传输,将提升我国深海科学研究能力,加速我国海洋与气候预报业务系统建设步伐,满足海洋强国建设、"一带一路"倡议对海洋环境安全保障的重大需求。"十三五"时期,我国正全面推进深海进入、深海探测和深海开发的深海战略,深海科学观测网建设技术和潜标数据实时传输技术对我国深海探测能力的提升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 科学观测网 潜标 实时化 深海探测 建设运行
下载PDF
我国海洋动力灾害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5
5
作者 侯一筠 尹宝树 +3 位作者 管长龙 郭明克 刘桂梅 胡珀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59-767,共9页
海洋动力灾害(包括灾害性海浪、风暴潮、海冰、海啸等)是对我国沿海地区造成破坏和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开展海洋动力灾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迫切的国家需求。本文回顾我国建国以来在海洋动力灾害研究方向的主要进展,重点针对近年... 海洋动力灾害(包括灾害性海浪、风暴潮、海冰、海啸等)是对我国沿海地区造成破坏和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开展海洋动力灾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迫切的国家需求。本文回顾我国建国以来在海洋动力灾害研究方向的主要进展,重点针对近年来我国在海洋动力灾害数值模拟预报以及灾害风险评估等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的发展展望,希望给海洋防灾减灾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暴潮 海浪 海冰 海啸 风险评估 危险性 脆弱性
下载PDF
星载SAR海洋内波遥感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6
作者 林珲 范开国 +2 位作者 申辉 黄韦艮 贺明霞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081-1091,共11页
星载SAR已成为海洋内波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本文回顾了SAR海洋内波遥感研究进展,特别是有关国内外SAR海洋内波的遥感成像机理研究、遥感成像仿真研究和遥感探测研究的发展,同时针对目前SAR海洋内波遥感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有待研... 星载SAR已成为海洋内波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本文回顾了SAR海洋内波遥感研究进展,特别是有关国内外SAR海洋内波的遥感成像机理研究、遥感成像仿真研究和遥感探测研究的发展,同时针对目前SAR海洋内波遥感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有待研究的方向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R 海洋内波 遥感探测
下载PDF
黄东海及珠江口附近海域水体漫衰减系数反演 被引量:14
7
作者 吴婷婷 丘仲锋 +1 位作者 何宜军 申辉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54-162,共9页
根据黄东海及珠江口附近海域17个航次的实测水下光谱剖面数据,建立了基于水体遥感反射比光谱数据与490nm波段水体漫衰减系数Kd的遥感反演算法。经实测数据检验,经验算法反演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为28.27%,均方根误差为0.35,相关系数为0.91... 根据黄东海及珠江口附近海域17个航次的实测水下光谱剖面数据,建立了基于水体遥感反射比光谱数据与490nm波段水体漫衰减系数Kd的遥感反演算法。经实测数据检验,经验算法反演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为28.27%,均方根误差为0.35,相关系数为0.91;半分析算法反演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为31.53%,均方根误差为0.48,相关系数为0.83。通过采用实测数据对新算法和现有算法的比较,发现新建立的算法能取得更好的反演效果,新建立的模型中经验算法能取得比半分析算法更高的精度。考虑到半分析算法建立过程独立于实测的水体漫衰减数据,因此可以认为半分析算法比经验算法有更大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光学 反演算法 漫衰减系数 遥感反射比 半分析算法
原文传递
1409号“威马逊”台风对铁山港海域的风暴潮增水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杨万康 杨青莹 +3 位作者 尹宝树 伊小飞 张峰 宋泽坤 《海洋预报》 2016年第1期80-85,共6页
1409号"威马逊"台风是1949年以来登陆我国华南地区的最强台风。本文首先以铁山港海域的潮位站和气象站实测资料为基础,对铁山港海域的风暴增水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铁山港湾内最大风暴增水值要大于湾口处,通过对历史... 1409号"威马逊"台风是1949年以来登陆我国华南地区的最强台风。本文首先以铁山港海域的潮位站和气象站实测资料为基础,对铁山港海域的风暴增水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铁山港湾内最大风暴增水值要大于湾口处,通过对历史增水值进行重现期推算可知1409号台风造成的最大增水强度达到了200年一遇。台风登陆期间铁山港海域发生先减水后增水的现象,是因为铁山港海域的风向发生了转变,先是吹离岸风,后改为向岸风。然后基于MIKE21和Holland台风风场建立二维风暴潮数学模型分析了1409号台风的最大增水空间分布规律,模型结果显示地形与风暴潮增水的关系十分密切,铁山港内部湾顶位置处最大风暴增水超过了3.2 m,比铁山港口门处增加了1.2 m,因此需要格外重视铁山港湾顶处的风暴潮防灾减灾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路径 风暴增水 重现期 风暴潮模型
下载PDF
南海北部东沙岛附近的内潮和余流特征 被引量:11
9
作者 司广成 侯一筠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16,共7页
采用东沙岛附近的一个长达9个月的锚定潜标的观测资料对南海北部的正压潮、内潮和余流情况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当地正压潮和内潮的特征。此处正压潮流以全日潮为主,秋、冬季相对较大,春季相对较小;正压余流受海盆尺度环流和地形的限制,在... 采用东沙岛附近的一个长达9个月的锚定潜标的观测资料对南海北部的正压潮、内潮和余流情况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当地正压潮和内潮的特征。此处正压潮流以全日潮为主,秋、冬季相对较大,春季相对较小;正压余流受海盆尺度环流和地形的限制,在潜标观测期间的秋、冬、春三季基本以偏西向的正压流为主。内潮同正压潮一样,也以全日分潮为主,潮流椭圆随水深发生旋转,在110—120m附近存在内潮非常弱的一层。斜压余流在2009年2—3月比较异常,这是由于在此其间有一个中尺度涡经过。对此潜标数据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的方法进行分析,发现海流的各个主要EOF模态与内波的垂向模态结构有一定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东沙 内潮 经验正交函数
下载PDF
台风条件下ERA5再分析数据对中国近海适用性评估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爱莲 刘泽 +2 位作者 洪新 侯一筠 管守德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71-80,共10页
2019年第9号台风“利奇马”是自1949年以来在浙江登陆的第三强台风,对中国近海沿岸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以及人员伤亡。为了研究ERA5再分析数据在渤黄东海的适用性,本文利用统计方法,针对台风“利奇马”期间位于渤海(QF104)、黄海(Q... 2019年第9号台风“利奇马”是自1949年以来在浙江登陆的第三强台风,对中国近海沿岸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以及人员伤亡。为了研究ERA5再分析数据在渤黄东海的适用性,本文利用统计方法,针对台风“利奇马”期间位于渤海(QF104)、黄海(QF108)和东海(QF5003)的三套浮标观测数据对ECMWF最新推出的ERA5再分析数据进行评估分析。评估结果表明:1)ERA5再分析风速、风向、有效波高数据与浮标观测数据的匹配度较好,平均周期与海面温度数据次之;2)ERA5再分析平均波向数据相对平滑,而实测数据波动性大,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利奇马” ERA5再分析资料 浮标观测 10 m风速 有效波高 海面温度
下载PDF
目标观测的方法、现状与发展展望 被引量:11
11
作者 穆穆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717-1725,共9页
对所关注的自然界现象进行观测的策略方法,在地球科学中(主要与天气与气候预报、预测有关)被称为目标观测.本文首先回顾它的发展历史,然后介绍目前国际上目标观测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在对它们的优点与局限性进行评述的基础上,探讨了目标... 对所关注的自然界现象进行观测的策略方法,在地球科学中(主要与天气与气候预报、预测有关)被称为目标观测.本文首先回顾它的发展历史,然后介绍目前国际上目标观测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在对它们的优点与局限性进行评述的基础上,探讨了目标观测的理论基础.在介绍了国内外大气与海洋科学研究与应用中目标观测的现状后,着重讨论了其方法与效果的评价和检验问题.最后,给出了作者关于该领域进一步发展的展望,以及如何将目标观测方法拓展到处理数值模式误差方面的若干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观测 大气 海洋 可预报性
原文传递
一次南方特大暴雪灾害过程诊断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杨青莹 杨万康 +2 位作者 郑智佳 许雪峰 施伟勇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5年第2期36-39,I0005,共5页
采用NCEP逐日0.5°×0.5°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1月发生在中国南方地区的暴雪过程进行诊断分析,通过对水汽分布、低空西南急流、切变线和垂直大气运动等气象要素分析表明: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低空西南急流活跃,为南方地区输... 采用NCEP逐日0.5°×0.5°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1月发生在中国南方地区的暴雪过程进行诊断分析,通过对水汽分布、低空西南急流、切变线和垂直大气运动等气象要素分析表明: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低空西南急流活跃,为南方地区输送了充沛的水汽;中高纬度欧亚地区大气环流经向度偏大,冬季风偏强,导致冷空气势力较强;强冷空气与暖湿气流汇合,加上汇合带的强抬升作用,共同造成了此次南方地区的大范围降雪天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水汽输运 低空急流 切变线
下载PDF
一种新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自主观测平台:Bio-Argo浮标 被引量:9
13
作者 邢小罡 赵冬至 +2 位作者 Herve CLAUSTRE Antoine POTEAU 樊伟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33-739,共7页
借助于强大的全球海洋观测网络——Argo计划,生物光学浮标Bio-Argo将成为一种全新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自主观测平台,对未来的海洋观测与海洋研究将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以法国的PROVBIO为例,详细介绍了Bio-Argo浮标的结构设计、观测数据... 借助于强大的全球海洋观测网络——Argo计划,生物光学浮标Bio-Argo将成为一种全新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自主观测平台,对未来的海洋观测与海洋研究将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以法国的PROVBIO为例,详细介绍了Bio-Argo浮标的结构设计、观测数据、工作模式、传输与通讯、以及数据质量控制等方面的问题,为我国的Argo计划和海洋观测方法提供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观测平台 ARGO计划 生物光学 生物地球化学 Bio-Argo浮标
原文传递
南海及周边海域融合海表温度产品的验证与互较 被引量:9
14
作者 胡晓悦 张彩云 商少凌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28-338,共11页
利用2008年—2009年Argo、Argos现场观测海表面温度SST,对OSTIA、MISST、MWSST以及NGSST4种融合SST产品在南海及其周边海域的适用性进行评估。验证结果表明,4种融合SST产品在外海的均方根误差RMS介于0.3—1.0℃,bias介于-0.1—0.6℃;除... 利用2008年—2009年Argo、Argos现场观测海表面温度SST,对OSTIA、MISST、MWSST以及NGSST4种融合SST产品在南海及其周边海域的适用性进行评估。验证结果表明,4种融合SST产品在外海的均方根误差RMS介于0.3—1.0℃,bias介于-0.1—0.6℃;除了NGSST在近岸出现明显暖偏外,其他3种融合SST与现场SST基本一致,OSTIA与现场SST的偏差为最小。对4种融合SST产品彼此间的互较也表明,它们在水深大于80 m的海区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彼此间的偏差会随水深变浅而增大。此外,各产品间偏差在冬季最大,夏季最小。本文为具有高时空覆盖度的融合SST产品在南海及其周边海域的应用提供了一个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SST 验证 互较 遥感 南海
原文传递
西太平洋暖池研究综述 被引量:9
15
作者 胡石建 胡敦欣 《海洋科学集刊》 CAS 2016年第1期37-48,共12页
西太平洋暖池(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是全球海温最高的海域,汇聚了巨大的热能,在地球气候系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近30年来有关西太平洋暖池的研究进展,包括西太平洋暖池的维持机制、不同时间尺度下西太平洋暖池的变... 西太平洋暖池(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是全球海温最高的海域,汇聚了巨大的热能,在地球气候系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近30年来有关西太平洋暖池的研究进展,包括西太平洋暖池的维持机制、不同时间尺度下西太平洋暖池的变异特征和物理机制,以及西太平洋暖池的观测和数值模拟等领域的研究进展。西太平洋暖池的维持是现有地形下大气过程和海洋过程相互作用导致的,在季节内到世纪尺度均存在很强的变化。其中,季节内变化的驱动机制主要包括与大气季节内振荡(Madden-Julian oscillation)相关的对流和海表面热通量变化,以及海洋波动等海洋动力过程;季节变化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所导致的;在年际尺度上,西太平洋暖池作为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的一部分,其振荡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太平洋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和大西洋代际振荡(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驱动着西太平洋暖池的年代际变化;世纪尺度的变化显示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太平洋暖池存在扩张趋势。人类对西太平洋暖池的系统观测始于海洋观测卫星的使用,随后历经TOGA、TAO/TRITON、TOGA-COARE、WOCE、Argo、SPICE、NPOCE等多个观测计划,极大地促进了西太平洋暖池的研究。但截止到第五次耦合模式比对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5),多数气候模式仍未能克服热带模拟偏差,对西太平洋暖池的模拟效果较差,表明在西太平洋暖池动力学的理解和模拟方面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 暖池 季节内变化 年际变化 年代际变化 热带海洋气候 ENSO
原文传递
热带印度洋环流动力与季风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6
作者 郑佳喻 徐康 +7 位作者 陈更新 胡开明 陈洁鹏 杨磊 王强 王鑫 王卫强 王东晓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8年第3期275-281,共7页
围绕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之子课题"热带印度洋环流动力与季风相互作用及其影响",从热带印度洋上层海洋环流、盐度变异对印度洋典型海气耦合过程的影响、印度洋海气... 围绕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之子课题"热带印度洋环流动力与季风相互作用及其影响",从热带印度洋上层海洋环流、盐度变异对印度洋典型海气耦合过程的影响、印度洋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泛第三极水汽输送的影响方面回顾了热带印度洋环流动力与季风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针对国内外研究发展的现状,提出热带印度洋上层经向、纬向、垂向流系间三维联动机制,海盆尺度热盐再分配对局地海-气模态变异的响应和反馈机制,热带印度洋典型海气耦合模态对泛第三极地区气候变化的影响机理等关键科学问题亟待解决.开展该子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全面认识和理解热带印度洋上层环流体系,加深印度洋海洋环流动力与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泛第三极经向水汽输送作用的理解,提高泛第三极地区气候预测水平,提升丝绸之路海上观测航道监测保障能力,从而为"一带一路"倡议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印度洋 上层海洋环流 热盐再分配 季风活动 泛第三极 水汽输送
下载PDF
山东沿岸多年一遇最高水位计算 被引量:9
17
作者 李明杰 齐鹏 侯一筠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78-81,共4页
应用山东沿岸各海洋站(日照、青岛、乳山口、威海、烟台、龙口、羊角沟)最近几十年各年最高水位数据和极值Ⅰ型(Gumbel)分布理论,对山东沿岸多年一遇最高水位进行了概率计算。给出的各海洋站Gumbel理论曲线与实测值的经验频率之间符合较... 应用山东沿岸各海洋站(日照、青岛、乳山口、威海、烟台、龙口、羊角沟)最近几十年各年最高水位数据和极值Ⅰ型(Gumbel)分布理论,对山东沿岸多年一遇最高水位进行了概率计算。给出的各海洋站Gumbel理论曲线与实测值的经验频率之间符合较好(绝对误差在10 cm以下)。研究表明,应用极值Ⅰ型(Gumbel)理论对山东沿岸各海洋站多年一遇最高水位的概率推算是可靠的。这些结果对山东省近岸、近海海洋工程开发建设有一定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一遇 最高水位 概率估计 耿贝尔方法
下载PDF
印尼贯穿流源区环流的多尺度变异及其科学重要性 被引量:8
18
作者 袁东亮 周慧 +1 位作者 王铮 李翔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56-1168,共13页
印尼贯穿流源区指的是苏拉威西海东部、马鲁古海北部以及棉兰老岛以东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岛以北的海域,其海洋环流的结构和变异对全球大洋环流的物质和能量平衡以及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但是却缺乏大规模的现代海洋观测。本文总结近几年来... 印尼贯穿流源区指的是苏拉威西海东部、马鲁古海北部以及棉兰老岛以东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岛以北的海域,其海洋环流的结构和变异对全球大洋环流的物质和能量平衡以及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但是却缺乏大规模的现代海洋观测。本文总结近几年来基金委西太平洋开放共享航次、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以及中科院海洋先导专项项目——"主流系与西太平洋暖池变异机制及其气候效应"等项目在低纬度西太平洋和印尼贯穿流源区的观测成果,初步刻画了印尼贯穿流源区海洋环流的多尺度结构特性,阐明这一海区环流对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ENSO)动力学、季节内振荡研究以及全球变暖减缓和加速的重要性。介绍了项目团队在过去几年里,通过国际合作,促成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印尼科学院海洋研究中心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目前,双方已经在印尼海和印尼贯穿流关键海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观测,建成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印尼海同步潜标观测网,为探讨印尼贯穿流变异及其在全球气候变化的作用问题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尼海 印尼贯穿流源区 西太平洋 海洋观测网 多尺度变异 ENSO动力学 全球变暖减缓
下载PDF
典型海湾风暴潮增水特征与机理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杨万康 杨青莹 +2 位作者 伊小飞 尹宝树 张峰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32-537,共6页
以三门湾为例,基于经验模态分解方法 (EMD)将原始风暴潮增水过程进行分解,并对各个子模态进行能量谱分析,研究每种波动对应的生成机制。结果表明:半封闭海湾内的风暴潮增水较为严重,造成三门湾内强增水的台风为三门湾南侧的西北向登陆... 以三门湾为例,基于经验模态分解方法 (EMD)将原始风暴潮增水过程进行分解,并对各个子模态进行能量谱分析,研究每种波动对应的生成机制。结果表明:半封闭海湾内的风暴潮增水较为严重,造成三门湾内强增水的台风为三门湾南侧的西北向登陆台风。EMD分解结果显示三门湾内的风暴潮增水包含6 h,12 h,20 h左右的波动,其中6 h左右的波动来源于海湾共振,共振的频率是由海湾的形状、水深等固有性质所决定的。12 h的波动是由于天文潮与风暴潮耦合作用导致,20 h左右的波动是由于台风移动过程中外海波动的传入。结果表明EMD方法为风暴潮波动增水特征的精细认知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可以加深对海湾内风暴潮波动增水特征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封闭海湾 经验模态分解 风暴潮增水 共振
下载PDF
两类典型台风路径影响下的黄、渤海海浪场特征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朝 侯一筠 +1 位作者 李水清 李健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1-65,共15页
台风引起的海浪灾害对我国黄、渤海沿岸影响巨大,严重威胁相关区域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本文主要利用ERA5(the fifth generation European Center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atmospheric reanalysis of the global climate... 台风引起的海浪灾害对我国黄、渤海沿岸影响巨大,严重威胁相关区域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本文主要利用ERA5(the fifth generation European Center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atmospheric reanalysis of the global climate)风场研究了两类不同移动路径下的台风(1909号台风“利奇马”和1109号台风“梅花”)在黄、渤海区域的海浪场的时空分布特征及风-浪成长关系。结果表明:两个台风引起的海浪的有效波高空间分布明显不同,波高的分布和风速对应,而海浪周期与风速、波高的分布无明显相关性,波向较风向偏于台风移动方向且两者偏差较大;两个台风进入黄海之前就形成一个从黄海向渤海的“涌浪舌”。海浪成分方面,台风“利奇马”引起的沿海区大浪主要是风浪,而台风“梅花”移动路径的右侧以风浪为主,左侧则主要是涌浪;通过建立无因次波高与无因次周期的幂律关系、以及有效波高关于风速的二次多项式变化关系,研究了风-浪成长特性,结果发现,台风浪的成长特性与台风过程关系不明显,但与所处水域的水深和海底地形地貌有关,表现为两个台风在黄海区域的台风浪成长较渤海区域更为充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A5 黄渤海 风速 有效波高 风浪 涌浪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