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姬塬-盐池地区长8破坏性成岩作用对储层孔隙损失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闫灿灿 李士祥 +6 位作者 李树同 时孜伟 王琪 张文选 汪洋 牟炜卫 李阳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44-355,共12页
为定量评价破坏性成岩作用对鄂尔多斯盆地姬塬-盐池地区长8致密储层孔隙度降低所造成的影响,并分析储层孔隙度损失的过程,采用铸体薄片及扫描电镜观察、碳氧同位素分析测试、定点统计及公式计算等手段对各成岩阶段样品进行分析测试,结合... 为定量评价破坏性成岩作用对鄂尔多斯盆地姬塬-盐池地区长8致密储层孔隙度降低所造成的影响,并分析储层孔隙度损失的过程,采用铸体薄片及扫描电镜观察、碳氧同位素分析测试、定点统计及公式计算等手段对各成岩阶段样品进行分析测试,结合长8储层的基本特征、成岩作用类型、组构演化及定量化结果的分析,证实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以及黏土矿物充填为长8致密储层所经历的主要破坏性成岩作用。其中压实作用减小的孔隙度平均为20.92%;胶结作用减小的孔隙度平均为8.52%,仅碳酸盐胶结造成孔隙度损失就占4.33%;绿泥石充填造成的孔隙度损失平均为3.54%,而高岭石充填造成的孔隙度损失平均为3.43%。综合分析储层孔隙度损失过程,认为以压实作用、早期方解石和绿泥石胶结作用为主要破坏性成岩作用的同生期及早成岩A期,孔隙度下降了15%;至早成岩B期,进一步的压实作用和早期方解石胶结使孔隙度下降13.39%;进入中成岩A期,以晚期的(含)铁方解石、自生石英及高岭石充填等胶结作用为主的破坏性成岩作用使得孔隙度最终降低至8.24%(算入了溶蚀及构造破裂作用的增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储昙 成岩作用 孔隙度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同位素质谱法测定天然气中微量烃类单分子氢同位素组成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希彬 李中平 +4 位作者 张铭杰 邢蓝田 曹春辉 刘艳 李立武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84-1091,1100,共9页
将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与气相色谱—同位素质谱(GC—IRMS)联用,通过分析涂层类型、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对萃取效果及化合物同位素的影响,优化操作条件,实现了天然气中微量烃类化合物单分子氢同位素的分析。实验结果表明:(1)聚二甲基硅氧... 将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与气相色谱—同位素质谱(GC—IRMS)联用,通过分析涂层类型、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对萃取效果及化合物同位素的影响,优化操作条件,实现了天然气中微量烃类化合物单分子氢同位素的分析。实验结果表明:(1)聚二甲基硅氧烷/二乙烯基苯/碳分子筛(PDMS/DVB/CAR)对天然气中微量烃类的萃取效果最好,灵敏度高;(2)通过单因素实验,得到优化的萃取条件:萃取温度为30℃,萃取时间为60min;(3)萃取过程对同位素的影响不大,所得氢同位素组成与样品真实值偏差小于等于5‰,样品氢同位素组成未发生明显的分馏。将优化后的参数应用于天然气同位素分析,所得化合物(C_1—C_9)单体氢同位素比值标准偏差小4‰,满足实验要求,证明SPME—GC—IRMS方法的准确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同位素 固相微萃取 单分子同位素分析 微量烃类 天然气
原文传递
斑岩型铜矿床高-中温蚀变过程实验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
3
作者 李建平 陈华勇 +2 位作者 苏龙 肖兵 王云峰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11-634,共24页
作为金属Cu最重要来源的斑岩铜矿一般发育有典型的蚀变和矿化分带,该分带模式在空间上常呈同心圈层结构.对不同蚀变带元素变化规律和迁移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将有利于增进对整个斑岩体系演化过程的认识.本研究采用流动体系水-岩反应装置... 作为金属Cu最重要来源的斑岩铜矿一般发育有典型的蚀变和矿化分带,该分带模式在空间上常呈同心圈层结构.对不同蚀变带元素变化规律和迁移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将有利于增进对整个斑岩体系演化过程的认识.本研究采用流动体系水-岩反应装置来模拟斑岩铜矿形成过程中含矿热液与围岩的相互作用,研究元素迁移机制和蚀变分带形成的控制因素.实验结果显示与较低温度相比, 450℃实验产物中元素含量变化更加显著,这表明温度可能是影响水-岩体系内元素再分配的重要因素.温度是造成围岩钾硅酸盐化蚀变和Ca淋滤、活化的关键因素,而且高温下发生同等钠化蚀变需要更高的Na^+浓度.温度也是控制体系中Ti、Sr、Pb置换进入硅酸盐矿物的重要因素.从实验产物推断,在斑岩成矿系统中,中-基性火山围岩由中心向外围K、Ti含量应呈降低趋势,而Ca、Zn和Mn含量增加, Na和Si在靠近高温蚀变带外围可能存在含量峰值或过渡区.本研究为斑岩铜矿系统钾化带的产生、钠化普遍缺失、硬石膏共生等重要地质现象的形成机理提供了实验和理论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铜矿 水-岩作用 流动体系 元素迁移机制
原文传递
利用预测有机碳含量探讨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有机质丰度空间分布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5
4
作者 贺聪 吉利明 +2 位作者 苏奥 张明震 吴远东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836-1847,共12页
为了快速查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有机质丰度的空间分布特征,选取盆地南部不同地区的5口典型钻井,通过基于测井数据定量预测有机碳(TOC)含量的快捷方法,评价了不同钻井区域长9段~长4+5段烃源岩的TOC丰度,并对其差异性分布的控制因素进行... 为了快速查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有机质丰度的空间分布特征,选取盆地南部不同地区的5口典型钻井,通过基于测井数据定量预测有机碳(TOC)含量的快捷方法,评价了不同钻井区域长9段~长4+5段烃源岩的TOC丰度,并对其差异性分布的控制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研究区西部和西南部延长组TOC含量以烃源岩评价标准中的"好"和"很好"等级为主,而盆地中部、东部和南部地区以"一般"和"好"等级为主。华池、合水和瑶曲地区有机质富集层主要集中在长7段,达到"很好"烃源岩标准的连续厚度约30m,志丹地区有机质富集层集中在长9段,达到"很好"等级的连续烃源岩厚约20m,它们形成于延长组层序Ⅰ或层序Ⅱ的高位体系域中;而宜川地区不发育有机质富集层段。研究认为,沉积相的展布和演化是导致延长组有机质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控制因素,火山活动和沉积速率的变化加剧了有机质丰度的空间差异,而深部热流体活动和古气候条件等可能也是延长组有机质丰度差异分布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丰度 烃源岩 测井定量模型应用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柴窝堡凹陷泥页岩地球化学和矿物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熊金红 梁明亮 +3 位作者 曹占元 王宗秀 郑建京 王作栋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85-593,共9页
利用XRD、Rock-eval和气相色谱—质谱仪对准格尔南缘柴窝堡凹陷上石炭统、上二叠统及下侏罗统的泥页岩进行了地球化学和矿物学特征分析。有机地球化学实验结果指示,柴窝堡凹陷石炭纪至二叠纪经历了较长时期的淡水—微咸水沉积环境,有机... 利用XRD、Rock-eval和气相色谱—质谱仪对准格尔南缘柴窝堡凹陷上石炭统、上二叠统及下侏罗统的泥页岩进行了地球化学和矿物学特征分析。有机地球化学实验结果指示,柴窝堡凹陷石炭纪至二叠纪经历了较长时期的淡水—微咸水沉积环境,有机质来源具有相似的母源输入特征,干酪根类型具有II型混合母质特征;有机质热演化特征表明,下侏罗统泥页岩处于低熟阶段,上石炭统与上二叠统泥页岩具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丰富、热演化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等特点;矿物学特征显示,上二叠统泥页岩长石、石英等脆性矿物含量为73%,粘土矿物次之,指示其脆性指数较高,具有较好的可压裂性和粘土表面吸附性。结合前人认识,预测该段泥页岩中可能蕴藏着一定规模的页岩气资源,具有较好的页岩气资源前景和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窝堡凹陷 泥页岩 生物标志物 矿物学 页岩气
下载PDF
基于叠前地震全方位各向异性预测裂缝发育——以普光气田须家河组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熊金红 陈岑 +2 位作者 曹占元 谭先锋 况昊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80-287,共8页
本文首先建立正演模型,根据普光北部陆相须家河组地层特有岩性特征,针对不同角度裂缝进行模拟,得到沿裂缝方向振幅随着偏移距的增大而减小的规律;然后对叠前地震资料进行面元规则化、速度分析和叠前时间偏移叠加等处理,使之符合裂缝预... 本文首先建立正演模型,根据普光北部陆相须家河组地层特有岩性特征,针对不同角度裂缝进行模拟,得到沿裂缝方向振幅随着偏移距的增大而减小的规律;然后对叠前地震资料进行面元规则化、速度分析和叠前时间偏移叠加等处理,使之符合裂缝预测的要求;最后通过振幅随方位角的变化、频率属性随方位角的变化分析,反演得到须家河组储层裂缝走向和密度的数据体。以裂缝预测结果为指导,部署普陆1-2H井,并取得了良好的预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光气田 须家河组 叠前地震 裂缝预测
下载PDF
微生物在石油生成中的作用(一)——降解和去含氧基团 被引量:3
7
作者 惠荣耀 丁安娜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74-1283,共10页
近20~30年来,高温微生物学研究取得了迅猛发展,已发现高温菌(大于50℃~60℃)约70个属140种。最适合生长的温度普遍在60℃或80℃以上,最高生长温度可达110℃~113℃。在沉积物的浅层至深层,由低温至高温都广泛分布着厌氧微生物群体。它们... 近20~30年来,高温微生物学研究取得了迅猛发展,已发现高温菌(大于50℃~60℃)约70个属140种。最适合生长的温度普遍在60℃或80℃以上,最高生长温度可达110℃~113℃。在沉积物的浅层至深层,由低温至高温都广泛分布着厌氧微生物群体。它们分布在深层水中或岩石表面,包括各种分解菌、产氢菌、产甲烷菌等。这些菌种生存的温度同石油生成的主要温度段(60℃~100℃)大体相同。微生物是单细胞生物,个体小,结构简单。当环境变化时,每个细胞能直接感受到环境的刺激,更易发生适应作用,发生遗传上的变异。高温、高压、高盐环境成为嗜热菌生存的良好环境。嗜热菌的大量发现为认识生命起源、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沉积物中有机质转化成石油是由大分子有机质(分子量可达数万至数十万)降解成中、低分子化合物的过程,由有机质富含含氧基团、杂原子变成基本不含含氧基团的过程。这些功能主要是由微生物作用完成的。碳是构成生命的核心原子,微生物需要从有机质中吸取碳源组成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细胞物质。大分子有机质需逐步分解成简单的有机质才能被微生物吸收,如蛋白质分解成二肽,碳水化合物水解成单糖便可被微生物利用。厌氧微生物不断获取碳使有机质逐步变成简单化合物。微生物的厌氧呼吸使有机质中的含氧化合物减少,形成一些较原来基质更为还原的化合物。在沉积物的厌氧呼吸中,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物质是有机物结构上的羟基、羧基等官能团,除去含氧基团便形成了烃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高温菌 生物地质作用 石油天然气
下载PDF
地壳浅部(低温-低压条件下)卤水-安山质火山岩作用实验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建平 陈华勇 +1 位作者 张婷 张世涛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68-482,共15页
水岩作用是影响地球岩石圈层质量平衡的重要过程,控制着围岩和流体中元素的迁移、重新分配以及物质组成的演化。本研究通过实验手段模拟地壳浅部(低温-低压条件下)火山围岩与含碱卤水的相互作用,来揭示围岩元素迁移、碱交代蚀变过程和... 水岩作用是影响地球岩石圈层质量平衡的重要过程,控制着围岩和流体中元素的迁移、重新分配以及物质组成的演化。本研究通过实验手段模拟地壳浅部(低温-低压条件下)火山围岩与含碱卤水的相互作用,来揭示围岩元素迁移、碱交代蚀变过程和流体的成矿潜力。实验结果显示,不同pH条件下产物具有不同的碱交代蚀变特征,碱性条件有利于岩石样品同时发生钾化和钠化蚀变,但前者占据主导,而酸性条件下则仅发生钾化蚀变。产物中主元素和成矿元素,如Cu、Fe、Zn、Mn和LREE等发生明显淋滤,该过程受温度和流体pH影响明显。随温度上升产物淋滤程度明显增强,相同温度不同pH条件下产物淋滤程度虽然处于同一数量级,但酸性条件下淋滤程度更加明显。实验结果表明,地壳浅部高温酸性卤水与(安山质)火山围岩作用,有利于形成富含Fe、Cu、Zn和Mn等元素的含矿流体,而低温碱性流体有利于富集和迁移LREE。本实验为揭示地壳浅部火山围岩与卤水的作用过程和元素迁移、富集机制,以及判断流体成矿潜力提供了有效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浅部 火山围岩 富碱卤水 元素淋滤 成矿指示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部尕海湖沉积物中正构烷烃及其氢同位素组成与有机质源指示意义 被引量:4
9
作者 段毅 吴应忠 赵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30-1039,共10页
系统采集了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尕海湖淡水湖泊沉积物,对沉积物中正构烷烃及其氢同位素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沉积物中正构烷烃及其氢同位素组成,探讨了它们的来源。研究结果表明,尕海湖沉积物中正构烷烃分布反映了它们来自水生和陆生植物... 系统采集了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尕海湖淡水湖泊沉积物,对沉积物中正构烷烃及其氢同位素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沉积物中正构烷烃及其氢同位素组成,探讨了它们的来源。研究结果表明,尕海湖沉积物中正构烷烃分布反映了它们来自水生和陆生植物。尕海湖沉积正构烷烃氢同位素组成平均值为-221.9‰^-190.5‰。C_(21)~C_(33)奇碳数正构烷烃δD值明显地将样品划分为两种类型。类型Ⅰ样品的C_(21)~C_(33)奇碳数正构烷烃平均δD值明显地高于类型Ⅱ样品。类型Ⅰ沉积正构烷烃δD值分布特征反映了它们主要来自尕海湖水生植物;类型Ⅱ沉积物中正构烷烃δD值特征指示了它们主要来自研究区陆生草本植物。提出了具有δD值低、丰度高和CPI值低的中等链长正构烷烃起源于改造陆源草本植物的细菌。研究成果证实了沉积正构烷烃δD值可以作为指示有机质源的地球化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淡水湖泊 沉积正构烷烃 氢同位素组成 有机质源 青藏高原
下载PDF
低纬度淡水湖沉积物中正构烷烃氢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有机质源和环境指示意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段毅 姚泾利 +7 位作者 吴应忠 齐亚林 张辉 何金先 张晓丽 徐丽 余永进 马兰花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894-1904,共11页
为认识低纬度亚热带地区湖泊沉积物中正构烷烃氢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与母源输入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本文利用气相色谱-高温热转变-同位素比值质谱议(GC-TC-IRMS),对系统采集的抚仙湖沉积物样品中正构烷烃氢同位素进行了测定。抚仙湖沉积正... 为认识低纬度亚热带地区湖泊沉积物中正构烷烃氢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与母源输入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本文利用气相色谱-高温热转变-同位素比值质谱议(GC-TC-IRMS),对系统采集的抚仙湖沉积物样品中正构烷烃氢同位素进行了测定。抚仙湖沉积正构烷烃δD值分布在-219.3‰^-142.5‰之间,样品中平均值为-208.1‰^-154.5‰,并且奇碳数正构烷烃δD值明显地将样品划分为两种类型。类型Ⅰ样品中正构烷烃平均δD值明显地高于类型Ⅱ样品,反映了它们生物源存在明显差别。沉积物与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中正构烷烃氢同位素组成对比结果指示了沉积C_(17)、C_(21)~C_(25)奇碳数正构烷烃来自水生植物,C_(27)和C_(29)奇碳数正构烷烃主要来自木本植物,C31和C33正构烷烃来自水生和陆生草本植物的混合。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湖泊地区生态环境是控制湖泊沉积正构烷烃氢同位素组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利用沉积正构烷烃氢同位素研究古水文学特征时,还要考虑研究区古生态环境对沉积正构烷烃氢同位素的影响,并且结合沉积正构烷烃ACL值和Qw值,才能对沉积有机质中正构烷烃氢同位素组成及变化作出合理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纬度地区 淡水湖泊 沉积正构烷烃 氢同位素组成 生物源和环境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陆东地区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喷发时空序列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15
11
作者 张生银 朱军 +4 位作者 文革 柳双权 鲁新川 张顺存 史基安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9-207,共9页
石炭纪期间准噶尔盆地陆东地区作为相对独立的增生楔盆地进行富火山岩化充填演化,早石炭世晚期陆东地区进入碰撞后应力松驰期,发育区域性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储层。通过井间对比和野外露头观察、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识别认为:陆东地区... 石炭纪期间准噶尔盆地陆东地区作为相对独立的增生楔盆地进行富火山岩化充填演化,早石炭世晚期陆东地区进入碰撞后应力松驰期,发育区域性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储层。通过井间对比和野外露头观察、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识别认为:陆东地区巴塔玛依内山组为一套低钾富钠碱性—亚碱性系火山岩,巴山组内部发育5个火山喷发旋回,自下向上火山活动逐渐减弱,并且在火山机构不同位置形成不同岩相组合方式;火山机构区带控制火山岩岩相分布,主火山机构以西发育中—基性安山岩和玄武岩;而火山中心以东发育有喷发相火山角砾岩和溢流相玄武岩或流纹岩;火山喷发时序内的火山间歇停滞期,有利于发育局部烃源岩和巴山组内幕火山岩风化壳储层,为陆东地区石炭系"自生自储"油气藏提供必要的生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炭纪 火山喷发 时空序列 陆东地区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丽水—椒江凹陷明月峰组多因素综合取证沉积体系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存武 梁建设 +1 位作者 田兵 朱学申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17年第4期31-37,48,共8页
通过对丽水—椒江凹陷古近系明月峰组的多种单因素沉积学分析要素——岩心相、测井相、地震属性和地震相、古生物相、有机地化与岩石地化(颜色)、古地貌与构造等的详细研究,系统阐明了各沉积学分析要素的展布规律及空间配置关系。多种... 通过对丽水—椒江凹陷古近系明月峰组的多种单因素沉积学分析要素——岩心相、测井相、地震属性和地震相、古生物相、有机地化与岩石地化(颜色)、古地貌与构造等的详细研究,系统阐明了各沉积学分析要素的展布规律及空间配置关系。多种单因素沉积学分析要素综合取证,相互补充,相互佐证,有效地对研究区的沉积体系类型、空间配置关系进行了客观分析与评价。研究认为,丽水—椒江凹陷古近系明月峰组发育三角洲体系、扇三角洲体系、重力流体系及海洋体系等4种主要的沉积体系。在较强断裂活动发育的东缘陡坡区域以扇三角洲发育为主;而在西缘缓坡区域主要发育三角洲及受次级断层控制的滑塌重力流。研究证明"多因素综合取证分析"方法在沉积体系研究中十分奏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丽水-椒江凹陷 明月峰组 多因素 沉积体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部土壤正构烷烃氢同位素及物源意义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存林 马素萍 +2 位作者 常福宣 何晓波 王利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095-2105,共11页
采用正构烷烃及其单体氢同位素组成特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青藏高原北部多年冻土区表层土壤正构烷烃(C_(21)~C_(33))的生物来源.研究表明:表层土壤中正构烷烃呈双峰型和三峰型的分布特征,表明其具有多个生物来源.长链长正构烷烃(C_(25)... 采用正构烷烃及其单体氢同位素组成特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青藏高原北部多年冻土区表层土壤正构烷烃(C_(21)~C_(33))的生物来源.研究表明:表层土壤中正构烷烃呈双峰型和三峰型的分布特征,表明其具有多个生物来源.长链长正构烷烃(C_(25)~C_(33))主要来源于陆源高等植物.表层土壤中长链长正构烷烃(C_(25)~C_(33))中奇碳数正构烷烃的δD值比偶碳数的整体偏轻,原因可能是两者的生物合成途径不同.对中等链长正构烷烃聚类分析后分为两种类型,类型Ⅰ的中等链长正构烷烃(C_(21)~C_(24))主要来源于陆源高等植物,类型Ⅱ的中等链长正构烷烃主要来源于细菌等微生物降解的产物.表层土壤样品(FHS-10、TG2-10和TG3-10)中等链长的正构烷烃δD值最轻,应为δD值偏轻的水源和细菌等微生物降解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北部 正构烷烃 单体氢同位素 表层土壤 微生物降解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