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活化铁尾砂与镁改性生物炭配施对水稻幼苗生长及盐碱土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罗春峰 张晓蓉 +4 位作者 巩宗强 贾艳杰 赵祥 刘凤飞 郭伟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8-78,共11页
为探究活化的高硅型铁尾砂与镁改性生物炭配施材料对水稻幼苗生长及盐碱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及改善盐碱地水稻生产力的可行性,本研究应用电子扫描显微镜对生物炭材料进行形貌结构观察,应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生物炭材料进行官能团... 为探究活化的高硅型铁尾砂与镁改性生物炭配施材料对水稻幼苗生长及盐碱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及改善盐碱地水稻生产力的可行性,本研究应用电子扫描显微镜对生物炭材料进行形貌结构观察,应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生物炭材料进行官能团表征;开展盆栽实验,探究活化铁尾砂与生物炭材料配施对水稻幼苗的形态学和生理学的影响及对盐碱土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相比于其他生物炭材料,活化铁尾砂-镁改性生物炭材料孔隙较大,表面更加粗糙,对于养分的吸附能力强,表面的官能团丰富。盆栽实验中活化铁尾砂-镁改性生物炭配施组中水稻幼苗株高、根长、根冠比和干质量分别较对照组提高12.61%、191.49%、42.93%和100.00%;叶片的丙二醛和活性氧含量分别降低65.76%和46.46%;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值分别升高117.35%、44.75%、55.00%和19.31%。施用活化铁尾砂-镁改性生物炭材料后,盐碱土的电导率降低,p H、总碳、总氮、土壤有效硅、总磷和总钾含量升高。研究证明活化铁尾砂-镁改性生物炭材料性能优越,并且活化铁尾砂与镁改性生物炭配施改善了盐碱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含量,使水稻幼苗活性氧含量降低及抗氧化酶活性提升,减缓盐碱土对水稻幼苗生长的胁迫,促进盐碱土壤中水稻幼苗生理过程,增加干物质积累,可以促进盐碱地水稻幼苗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化铁尾砂-镁改性生物炭材料 水稻 酶活性 苏打盐碱土
下载PDF
木质素磺酸钠在石油污染土壤清洗中的应用及毒性测定 被引量:1
2
作者 肖梅 巩宗强 +2 位作者 贾春云 李晓军 刘宛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156-2167,共12页
以高浓度石油污染土壤为对象,研究了木质素磺酸钠(SL)的洗油性能及其与曲拉通X-100(TX-100)等复配的洗脱效果,评价了这些淋洗剂洗脱后土壤中(再经过水洗二次)残留污染物对种子发芽和生长的毒性影响。结果表明:SL具有一定的石油洗脱效果... 以高浓度石油污染土壤为对象,研究了木质素磺酸钠(SL)的洗油性能及其与曲拉通X-100(TX-100)等复配的洗脱效果,评价了这些淋洗剂洗脱后土壤中(再经过水洗二次)残留污染物对种子发芽和生长的毒性影响。结果表明:SL具有一定的石油洗脱效果;优化的清洗条件为木质素磺酸钠浓度2.5 g·L^(-1)、清洗温度30℃、清洗时间60 min、振荡强度200 r·min^(-1)和pH为11;此条件下,SL对实际石油污染土壤(XJ)和人工配制石油污染土壤(FP)的洗脱率分别达25.4%和42.3%。基于此条件,经过反复实验筛选,确定了6组最佳的复合淋洗剂配方:曲拉通(0.06%~0.10%)、木质素磺酸钠(0.20%~0.25%)、碳酸钠(0.37%~0.41%)、硅酸钠(0.36%~0.42%);固液比1∶15、加药总浓度为10.8 g·L^(-1)时,XJ和FP的洗脱率分别达69.6%~77.9%和80.3%~89.7%。常见作物种子毒性测定结果表明,复合淋洗剂洗脱后,再经过二次水洗的FP土壤对6种种子的发芽率和根伸长率没有影响,而相同条件洗脱后的XJ土壤对6种种子的生长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整体发芽抑制率为1.0%~2.5%、根伸长抑制率为3.9%~10.9%。因此,含SL的复合淋洗剂对建立绿色、低成本和高效的石油污染土壤脱油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磺酸钠 石油污染土壤 曲拉通 种子发芽 毒性测定
原文传递
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模型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生态安全评价——以辽宁省为例 被引量:66
3
作者 杨青 逯承鹏 +4 位作者 周锋 耿涌 景红双 任婉侠 薛冰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594-1602,共9页
采用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对辽宁省2003—2012年生态安全状况进行时间序列的定量分析与评价,并采用灰色动力学模型预测其动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研究期内辽宁省人均能值生态承载力从3.13 hm^2下降到3.07 hm^2,人均能值生态足迹由13.88 hm^... 采用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对辽宁省2003—2012年生态安全状况进行时间序列的定量分析与评价,并采用灰色动力学模型预测其动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研究期内辽宁省人均能值生态承载力从3.13 hm^2下降到3.07 hm^2,人均能值生态足迹由13.88 hm^2增加到21.96hm^2,处于生态赤字状态,且赤字增大趋势明显;生态压力指数由4.43增长到7.16,生态安全预警等级由轻警过渡到中警程度.照此发展,2013—2022年辽宁省人均能值生态承载力将由3.04 hm^2下降到2.98 hm^2,人均能值生态足迹将由22.72 hm^2上升到35.87 hm^2;生态赤字将越来越大,生态压力指数将由7.46上升到12.04,生态安全等级将由较安全变为轻度不安全状态,并呈现由中警到重警的生态安全预警等级,生态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性 能值-生态足迹模型 生态安全 生态协调系数 东北老工业基地
原文传递
东北老工业区生态安全动态演变过程及驱动力 被引量:20
4
作者 唐呈瑞 逯承鹏 +3 位作者 杨青 姜璐 任婉侠 薛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7474-7482,共9页
生态安全与国防安全、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等已具有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并成为未来经济社会安全的主要约束。东北老工业区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及粮食生产基地,其生态安全状况关系着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采用能值-生态足迹模型... 生态安全与国防安全、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等已具有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并成为未来经济社会安全的主要约束。东北老工业区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及粮食生产基地,其生态安全状况关系着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采用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对东北老工业区2000—2014年生态安全动态演变过程进行时间序列的定量分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其驱动力。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人均能值生态承载力从0.66 hm2/人下降到0.64 hm2/人,人均能值生态足迹由10.58 hm^2/人增加到19.85 hm^2/人,处于生态赤字状态,且赤字增大趋势明显;生态压力指数与生态安全等级均不断增大,生态安全状况呈恶化趋势,生态安全问题亟待解决,而这是由社会经济、人口状况、资源环境、技术水平及土地利用程度等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最后,提出了改善东北老工业区生态安全状况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 能值一生态足迹模型 演变过程 驱动因子 东北老工业区
下载PDF
Cd胁迫诱导拟南芥幼苗DNA损伤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宋婕 王鹤潼 +9 位作者 崔伟娜 孙梨宗 曹霞 何蕾 姜丽思 成智博 惠秀娟 台培东 杨悦锁 刘宛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35-642,共8页
以拟南芥为供试植物,通过基于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RAPD)法的DNA损伤分析,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的DNA甲基化分析以及Real-time PCR的DNA损伤修复与细胞周期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研究了Cd(0、0.125、0.25、1.0、2.5 mg·L^(-1))胁迫5 ... 以拟南芥为供试植物,通过基于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RAPD)法的DNA损伤分析,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的DNA甲基化分析以及Real-time PCR的DNA损伤修复与细胞周期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研究了Cd(0、0.125、0.25、1.0、2.5 mg·L^(-1))胁迫5 d的拟南芥幼苗DNA损伤、DNA损伤修复系统以及细胞周期对胁迫的响应。结果显示,随Cd浓度的增加DNA损伤加剧,全基因组甲基化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或P<0.05),细胞周期调控基因PCNA1、PCNA2,错配修复(MMR)基因MLH1、MSH_2、MSH6,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标志基因KU70、MRE11、GR1,同源重组(HR)标志基因RAD51、BRCA1的表达均与Cd胁迫浓度呈明显的倒U型剂量效应关系,DNA修复系统对Cd胁迫的敏感性依次为MMR>HR>NHEJ。该结果表明:轻度Cd胁迫主要引起DNA错配损伤,并且该损伤易修复;随着Cd胁迫的增强,会引起DNA断裂与染色体损伤,损伤较难修复。另外,对Cd胁迫响应最敏感的MSH6、MLH1基因可作为表征Cd胁迫对于拟南芥遗传毒性效应的有效生物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 DNA损伤修复 DNA修复 细胞周期
下载PDF
浅析深层生态学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被引量:7
6
作者 姜璐 陈兴鹏 +2 位作者 逯承鹏 张子龙 薛冰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3617-3622,共6页
深层生态学是20世纪出现的一种生态哲学分支,作为一种整体论哲学并反对个体主义,是西方生态哲学由浅层转向深层的标志。本文梳理了深层生态学发展脉络,将其划分为通俗、哲学及实践三个层面,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深层生态学的行动纲领、"... 深层生态学是20世纪出现的一种生态哲学分支,作为一种整体论哲学并反对个体主义,是西方生态哲学由浅层转向深层的标志。本文梳理了深层生态学发展脉络,将其划分为通俗、哲学及实践三个层面,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深层生态学的行动纲领、"生态智慧T"哲学体系及深层生态意识的培养,进而尝试将深层生态学的有关理论结合于生态文明建设中,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生态学 生态哲学 生态文明
原文传递
含氧溶液中毒砂氧化溶解的XAFS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张国庆 张明美 +1 位作者 王少锋 贾永锋 《核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5-20,共6页
毒砂的氧化溶解是环境As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本研究对毒砂的氧化反应过程及产物进行了研究。考察了不同参数:pH、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对毒砂氧化反应的影响,利用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X-ray Absorption Fine Structure,XAFS)分析... 毒砂的氧化溶解是环境As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本研究对毒砂的氧化反应过程及产物进行了研究。考察了不同参数:pH、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对毒砂氧化反应的影响,利用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X-ray Absorption Fine Structure,XAFS)分析了毒砂氧化过程中As的形态转化。XAFS光谱学数据表明,pH=4时,毒砂发生较强的氧化反应,释放的As(V)被氧化过程中形成的铁氧化物吸附;pH=7时,毒砂氧化释放的As(III)被铁氧化物吸附,表面存在少量的类似雄黄(As S)的物质;而pH=9时,毒砂几乎不发生氧化,表面只存在少量的硫代亚砷。结果表明,pH是影响毒砂氧化的重要因素。中碱性条件下,毒砂氧化反应释放出的Fe快速形成了Fe的氧化物沉淀,包裹在毒砂的表面,阻碍毒砂继续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砂 氧化反应 铁氧化物 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
原文传递
构树对菱镁矿区破损土地的生态适应性 被引量:4
8
作者 焦阳 贾春云 +2 位作者 范文玉 姜春阳 台培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16期5063-5065,5138,共4页
[目的]研究菱镁矿粉尘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及构树对镁粉尘污染土壤的耐受性。[方法]采用盆栽试验,室内模拟氧化镁粉尘沉降、人工掺和废矿堆。[结果]当镁粉尘施加量小于10%时,促进构树生长,当土壤镁含量为4.17 g/kg时,构树单株生物量... [目的]研究菱镁矿粉尘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及构树对镁粉尘污染土壤的耐受性。[方法]采用盆栽试验,室内模拟氧化镁粉尘沉降、人工掺和废矿堆。[结果]当镁粉尘施加量小于10%时,促进构树生长,当土壤镁含量为4.17 g/kg时,构树单株生物量达3.46 g,明显大于洁净土壤的生物量(2.81 g);构树对生长土质的要求低,土壤中矿石含量25%时,生物量最大为6.12 g,明显比洁净土壤生物量高出3.31 g;施加镁粉尘明显改变了构树生长土壤的理化性质,pH由6.78升到9.48,电导率先增加到651.8μS/cm后降至375.7μS/cm,速效磷含量从52.1 mg/kg降至16.9 mg/kg,全镁含量从1.403 g/kg升至9.015 g/kg。[结论]构树对镁具有较强耐受能力,并对生长土质要求低,在不同程度破损土质中均能健康生长,在修复菱镁矿区镁污染土地方面具有相当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树 菱镁矿 粉尘 生态修复
下载PDF
免耕条件下不同秸秆覆盖量的土壤有机碳红外光谱特征 被引量:32
9
作者 彭义 解宏图 +5 位作者 李军 董智 白震 王贵满 陈智文 张旭东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257-2264,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秸秆覆盖量免耕条件下不同剖面深度土壤的红外光谱特征,探讨免耕对土壤有机碳组成的影响及秸秆来源土壤有机碳在不同土层的分布特征。【方法】以吉林省梨树县黑土秸秆覆盖免耕长期定位试验区不同层次土壤为研究对象,对... 【目的】研究不同秸秆覆盖量免耕条件下不同剖面深度土壤的红外光谱特征,探讨免耕对土壤有机碳组成的影响及秸秆来源土壤有机碳在不同土层的分布特征。【方法】以吉林省梨树县黑土秸秆覆盖免耕长期定位试验区不同层次土壤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无秸秆覆盖(CK)、33%秸秆覆盖、67%秸秆覆盖、100%秸秆覆盖4种处理土壤红外光谱特征。【结果】连续5年秸秆覆盖免耕种植后的土壤,红外光谱吸光值随着剖面层次的加深而降低;差减土壤矿物光谱后的谱图表明:0—5 cm土层土壤红外基团吸收明显增加,芳香碳、脂肪碳、烷基碳较之下层土壤具有明显的吸收峰。【结论】秸秆覆盖有利于有机碳在表层的累积,显著增加秸秆来源的芳香碳、脂肪碳及烷基碳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覆盖 免耕 红外光谱 土壤有机碳
下载PDF
放牧强度对宁夏盐池荒漠草地土壤与植被恢复的影响
10
作者 贾继宝 代惠萍 +4 位作者 刘恒青 田超 孙权 魏树和 LIDIA Skuza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066-2074,共9页
以宁夏盐池县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放牧强度:围栏封育(NG,no grazing)、中度放牧(MG,moderate grazing)、重度放牧(HG,heavy grazing),运用主成分分析与路径分析对草地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比较不同放牧条件下草地植被和土壤理化性... 以宁夏盐池县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放牧强度:围栏封育(NG,no grazing)、中度放牧(MG,moderate grazing)、重度放牧(HG,heavy grazing),运用主成分分析与路径分析对草地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比较不同放牧条件下草地植被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以期为退化草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NG处理下草地植被生物量较MG和HG处理分别提高10.78%和74.85%,植被高度与盖度显著提高31.21%~131.27%和26.03%~93.29%。NG处理的土壤机械稳性团聚体以粒径>0.25 mm的大团聚体为主,HG处理以<0.25 mm的微团聚体为主,不同放牧处理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粒径>0.25 mm的大团聚体占比、表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平均质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大小依次为:NG>MG>HG;NG处理下的土壤供肥潜力、土壤供肥强度和土壤综合质量显著高于HG。综上所述,围栏封育下的草场植被、土壤结构和肥力恢复效果更好,对土壤的综合质量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是适合的草地生态恢复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土壤团聚体 土壤肥力 生物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