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29篇文章
< 1 2 18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土拱效应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75
1
作者 贾海莉 王成华 李江洪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98-402,共5页
提出了岩土工程领域土拱理论中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如拱脚的存在形式、拱形、拱体几何参数及微观特性等 .根据土拱的不同形成机制 ,指出拱脚的存在形式有直接拱脚、摩擦拱脚、土体拱脚及二异拱脚 4种 .在此基础上 ,通过工程实例对拱形... 提出了岩土工程领域土拱理论中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如拱脚的存在形式、拱形、拱体几何参数及微观特性等 .根据土拱的不同形成机制 ,指出拱脚的存在形式有直接拱脚、摩擦拱脚、土体拱脚及二异拱脚 4种 .在此基础上 ,通过工程实例对拱形及拱体几何参数提出了初步见解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力学 土拱效应 拱脚 拱形 拱体 微观特性
下载PDF
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过去、现在与未来 被引量:204
2
作者 陈德亮 徐柏青 +9 位作者 姚檀栋 郭正堂 崔鹏 陈发虎 张人禾 张宪洲 张镱锂 樊杰 侯增谦 张天华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2期3025-3035,1-2,共11页
基于环境代用指标、观测数据和相关统计资料,从气候、水体、生态系统、陆表环境、人类活动影响和灾害风险6个方面,采用温度、降水、冰川、积雪、湖泊等26项指标内容,归纳了冷/暖、干/湿等60项指标特征,揭示了青藏高原过去2000年和现代... 基于环境代用指标、观测数据和相关统计资料,从气候、水体、生态系统、陆表环境、人类活动影响和灾害风险6个方面,采用温度、降水、冰川、积雪、湖泊等26项指标内容,归纳了冷/暖、干/湿等60项指标特征,揭示了青藏高原过去2000年和现代环境变化的基本事实,重点评估了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同时预估了未来100年环境的不同情景.本文所用资料全部来自公开发表的科学文献和省部级及以上的统计数据,是首次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的简要版本,体现了《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报告》的基本框架、指标体系和主要结论,反映了当今科学界对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的科学认知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环境变化 科学评估 框架和指标 政策
原文传递
中国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进展及趋向 被引量:171
3
作者 何仁伟 刘邵权 +3 位作者 陈国阶 谢芳婷 杨晓佳 梁岚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57-670,共14页
开展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对于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首先阐述了可持续生计的概念,并对国外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概况进行了简介;然后从生计资产(资本)研究、生计脆... 开展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对于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首先阐述了可持续生计的概念,并对国外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概况进行了简介;然后从生计资产(资本)研究、生计脆弱性分析、生计策略研究、政策、机构和过程对农户生计影响研究、农户生计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研究等5个方面对近年来国内农户生计的主要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最后,提出了中国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的主要趋向:跨学科综合性、系统性研究,新技术方法的综合与动态研究,农户可持续生计与贫困问题研究,城乡转型期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重点区域的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 可持续生计 研究进展 研究趋向 中国
原文传递
2008年汶川地震重灾区的泥石流 被引量:150
4
作者 谢洪 钟敦伦 +1 位作者 矫震 张金山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01-509,共9页
2008年,在"5.12"汶川地震后,随着降雨的发生,地震重灾区的中高山区较普遍地多次发生了泥石流灾害,尤其是对一些地震灾民安置点板房区造成了危害,累计造成人员伤亡(含失踪)达450余人,进一步加重了灾情。按照地震与泥石流暴发... 2008年,在"5.12"汶川地震后,随着降雨的发生,地震重灾区的中高山区较普遍地多次发生了泥石流灾害,尤其是对一些地震灾民安置点板房区造成了危害,累计造成人员伤亡(含失踪)达450余人,进一步加重了灾情。按照地震与泥石流暴发的时间顺序分类,区内的泥石流属后发型地震泥石流。其特征主要为:泥石流活动频率增高,暴发点多,规模大小不一,流体性质一般以粘性为主,密度值多在2.0~2.3 t/m3之间;泥石流的活动范围与降雨关系密切,活动范围还受地形因素控制,主要集中在龙门山等中高山区;泥石流危害形式有冲毁、淤埋、堵塞主河等多种形式。因此,在汶川地震重灾区这样的区域选址恢复重建,实质上是在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的不稳定区内选择相对稳定的安全岛,可供选择的场地极为有限。故恢复重建居民点时应因地制宜,尤其是岷江等江河峡谷区等地的居民点重建,宜保持当地居民传统的分散、多点居住的特点,而不宜于搞成规模较大的集中成片的居民点。这样既有助于场址的安全,又可以避免大规模泥石流、滑坡、崩塌、山洪等山地灾害发生时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地震重灾区2008年的泥石流活动显示,龙门山及邻近的邛崃山等山区因汶川地震的影响,泥石流已进入强烈活动时期。其强烈活动时间,可能持续10~30 a,甚至更长。对此,要有足够的重视。在可能遭遇泥石流的区域开展的各种工程建设,一定要加强防范措施,防止泥石流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重灾区 泥石流灾害 活动特征 恢复重建 场地安全
下载PDF
我国东中西部发展差异原因分析 被引量:125
5
作者 陈国阶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7,共7页
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异的形成和扩展是历史、自然、社会等综合因素长期演化的结果。现代世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仍然影响着我国东中西部经济梯度的扩大。我国西部的发展必须实行全方位开放的战略,但重点仍应面向环太平洋地区的我国... 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异的形成和扩展是历史、自然、社会等综合因素长期演化的结果。现代世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仍然影响着我国东中西部经济梯度的扩大。我国西部的发展必须实行全方位开放的战略,但重点仍应面向环太平洋地区的我国东中部,并且努力加快连通东西部的交通大动脉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梯度 环太平洋 经济圈 发展战略 发展差异
下载PDF
碳酸盐岩风化壳中的土壤蠕滑与岩溶坡地的土壤地下漏失 被引量:131
6
作者 张信宝 王世杰 +2 位作者 贺秀斌 汪阳春 何永彬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02-206,共5页
本文给出了碳酸盐岩风化壳中土壤蠕滑的证据,阐明了土壤蠕滑等块体运动在喀斯特风化壳形成演化中的机制,并用以解释喀斯特风化壳岩土界面的突变接触,和土下基岩表面光滑的现象;提出了岩溶坡地的土壤侵蚀是化学溶蚀、重力侵蚀和流水侵蚀... 本文给出了碳酸盐岩风化壳中土壤蠕滑的证据,阐明了土壤蠕滑等块体运动在喀斯特风化壳形成演化中的机制,并用以解释喀斯特风化壳岩土界面的突变接触,和土下基岩表面光滑的现象;提出了岩溶坡地的土壤侵蚀是化学溶蚀、重力侵蚀和流水侵蚀叠加的观点,分析了岩溶坡地土壤地下漏失和土地石质化的过程;最后讨论了植被破坏和土地垦殖等人类活动,破坏植物根系的网固作用,增加径流入渗,促进地下管道侵蚀及其上覆土壤的沉陷补给,加剧了纯碳酸盐岩坡地土壤地下漏失和土地石质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风化壳 土壤蠕滑 岩溶坡地 土壤地下漏失 土地石质化
下载PDF
可持续生计视角下中国农村贫困治理研究综述 被引量:121
7
作者 何仁伟 李光勤 +2 位作者 刘邵权 徐定德 李立娜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69-85,共17页
提高贫困人口的谋生能力,帮助扶贫对象建立可持续生计,是我国贫困治理的最终目的和意义。生计资本是构建可持续生计的关键要素,生计策略是构建可持续生计的重要载体,因此,可持续生计视角下中国农村贫困治理的核心问题是生计资产的增加... 提高贫困人口的谋生能力,帮助扶贫对象建立可持续生计,是我国贫困治理的最终目的和意义。生计资本是构建可持续生计的关键要素,生计策略是构建可持续生计的重要载体,因此,可持续生计视角下中国农村贫困治理的核心问题是生计资产的增加和生计策略的优化。本文在查阅社会、经济、地理、环境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取"剖析减贫机理-提出减贫路径"的研究思路和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从生计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物质资本、自然资本)和生计策略等两大方面对中国农村贫困治理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梳理和归纳总结。在对文献研究结果总结提炼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农户可持续生计的中国贫困治理框架,其中心思想为:贫困农户处于自然环境、社会文化、地理区位等因素组成的脆弱性生计环境中谋生,生计环境对贫困农户生计资产有着直接的影响;通过分析农户生计环境和生计资本,可以识别出贫困原因,探明生计发展的约束或短板因素,找出农户生计构建的突破口;然后通过相关政策实施的扶持,帮助贫困农户建立能适应各种外部环境的可持续生计策略,最终实现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可持续的生计产出和稳定脱贫。最后,本文提出了中国农村贫困治理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时空差异及动态研究、基础和应用相结合的研究、精准扶贫背景下中国贫困治理的动力机制研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生计 生计资本 生计策略 精准扶贫 贫困治理
下载PDF
横断山区2004-2014年植被NPP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子 被引量:107
8
作者 王强 张廷斌 +3 位作者 易桂花 陈田田 别小娟 何奕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084-3095,共12页
横断山区是我国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对周边区域乃至我国中西部地区气候和生态环境有着深刻的影响。NPP作为碳收支和气候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判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基于MODIS C6的NPP数据、1∶100万... 横断山区是我国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对周边区域乃至我国中西部地区气候和生态环境有着深刻的影响。NPP作为碳收支和气候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判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基于MODIS C6的NPP数据、1∶100万植被类型图、气象数据和地形数据,采用趋势线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对横断地区2004—2014年植被NPP时空格局、变化规律以及驱动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004—2014年横断山区植被年NPP总量的介于183.768—223.239 Tg C之间,多年平均为208.498 Tg C,单位面积下的植被年NPP均值为463 g C m^(-2)a^(-1)。整体上,植被NPP呈增加趋势,但局部差异明显。(2)植被NPP平均值的年际变化率在-53—97 g C m^(-2)a^(-1)之间,NPP呈增加趋势的区域分布在北部与中部的东侧以及南部的东、西两侧地区,而减少趋势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北部、中部的汶川—映秀一带以及南部攀枝花地区。(3)横断山区植被NPP变化受气候因子驱动影响的区域占比8.42%,主要集中在中部的大雪山-沙鲁里山地区,而非气候因子占比91.58%,分布在北部的阿坝地区以及南部的低海拔广大地区。该研究将对横断山区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P 气候变化 驱动因子 MODIS C6 横断山区
下载PDF
中国泥石流监测预报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90
9
作者 崔鹏 刘世建 谭万沛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2000年第2期10-15,共6页
论述了中国泥石流监测预报研究已取得的成就,分析了目前泥石流监测预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泥石流灾害监测预报系统的结构模型。
关键词 泥石流 灾害 预测预报 服务系统 监测
下载PDF
西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 被引量:98
10
作者 钟祥浩 刘淑珍 +3 位作者 王小丹 朱万泽 李祥妹 杨俐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9-136,共8页
西藏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主体,平均海拔>4000m,是全球独特的生态地域单元,拥有许多特殊和特有的生态系统类型,其生态过程对保障我国乃至东亚生态安全具有独特的屏障作用,表现在对我国东部气候与环境的影响,对众多亚洲著名河流的水源涵... 西藏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主体,平均海拔>4000m,是全球独特的生态地域单元,拥有许多特殊和特有的生态系统类型,其生态过程对保障我国乃至东亚生态安全具有独特的屏障作用,表现在对我国东部气候与环境的影响,对众多亚洲著名河流的水源涵养与水文调节作用,减少高原沙尘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以及为高原特有生物多样性提供栖息地。受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西藏生态环境问题日趋凸显,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受到威胁。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提出构建西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思路和由保护、建设和支撑保障三大体系组成的屏障体系构架。通过西藏生态经济分区,揭示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地域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西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的总体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高原 生态安全屏障 保护 建设
下载PDF
中国山地灾害研究进展与未来应关注的科学问题 被引量:97
11
作者 崔鹏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5-152,共8页
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山地灾害研究与防治方面的新进展:认识了山地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建立了山洪、泥石流、滑坡危险性评价方法;发展了滑坡稳定性分析的原理和计算方法,建立了泥石流流体应力本构关系、泥石流流速流量和冲击力计算公式、... 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山地灾害研究与防治方面的新进展:认识了山地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建立了山洪、泥石流、滑坡危险性评价方法;发展了滑坡稳定性分析的原理和计算方法,建立了泥石流流体应力本构关系、泥石流流速流量和冲击力计算公式、粘性泥石流起动模型,提出了山洪和泥石流规模放大效应;基于降雨和地面成灾环境要素耦合分析,发展了山地灾害气象预报方法;基于对灾害物理特性的认识,研发了一系列灾害监测预警仪器、数字流域平台与智能手机网络相结合的山洪预警系统;发展了灾害治理工程技术,形成了适合欠发达地区特点的灾害治理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在灾害形成、运动、预测预报、防治技术和风险管理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问题,提出山地灾害学科今后面临的任务。最后,针对国家减灾需求和学科发展目标,提出灾害对生态的响应机制、气候变化对山地灾害的影响与巨灾预测、水—土耦合的细观结构力学、灾害风险的理论与方法、基于灾害形成理论的机理预报模式、灾害防治技术规程的健全等未来应该关注的科学技术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灾害 预测预报 灾害防治 风险管理 中国
原文传递
三江源区不同退化演替阶段高寒草甸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被引量:94
12
作者 胡雷 王长庭 +3 位作者 王根绪 马力 刘伟 向泽宇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19,共12页
对三江源区不同退化演替阶段的高寒草甸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土壤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并不随着高寒草甸的退化而降低,而是在中度退化阶段达到最高;2)不同退化演替过程。中度退化阶段土壤微生物的结构更加... 对三江源区不同退化演替阶段的高寒草甸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土壤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并不随着高寒草甸的退化而降低,而是在中度退化阶段达到最高;2)不同退化演替过程。中度退化阶段土壤微生物的结构更加复杂;3)不同土层中,0~10cm.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更加丰富,其群落结构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4)5种土壤酶的酶活性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在不同退化演替阶段,碱性磷酸酶的活性随演替的进行而显著降低(P〈0.05);蛋白酶和多酚氧化酶的酶活性最大值出现在中度退化演替阶段,最小值则在未退化阶段(原生植被)出现;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在4个演替阶段中均无显著变化(P〉0.05)。不同酶活性对外界环境变化敏感性不同,蛋白酶、碱性磷酸酶和多酚氧化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而脲酶和蔗糖酶活性的敏感性较低;5)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在高寒草甸不同退化演替阶段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可以作为一个综合指标,来指示三江源区高寒草甸的演替阶段和退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退化演替阶段 土壤酶活性 土壤微生物群落 磷脂脂肪酸(PLFA)
下载PDF
高寒草甸群落地表植被特征与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微生物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2
13
作者 王长庭 龙瑞军 +4 位作者 王根绪 刘伟 王启兰 张莉 吴鹏飞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5-34,共10页
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4种主要草地类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与生态系统功能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群落的土壤特性存在明显差异。藏嵩草沼泽化草甸0~40 cm 土层土壤... 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4种主要草地类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与生态系统功能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群落的土壤特性存在明显差异。藏嵩草沼泽化草甸0~40 cm 土层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和土壤速效氮含量明显不同于矮嵩草草甸、小嵩草草甸和金露梅灌丛草甸,土壤物理特性的改变(土壤养分、土壤容重、土壤湿度等)会引起植被组成、物种多样性变化;细菌数量和真菌数量与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放线菌数量与生物量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不同植被类型的群落生物量影响着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组成;不同草地类型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与土壤酶活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蛋白酶、脲酶等)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土壤酶活性对土壤有机质、腐殖质等的合成起到了积极作用。土壤酶活性的高低不仅影响了群落生物量,同时也影响群落物种多样性(物种丰富度),土壤酶活性的高低通过影响土壤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土壤养分含量,从而间接影响群落物种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物种多样性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活性 生物量
下载PDF
黄土高原坡面降雨产流过程的试验分析 被引量:72
14
作者 王玉宽 王占礼 周佩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25-31,共7页
利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黄土高原坡面降雨起流历时和入渗率与降雨强度的关系,以及入渗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通过分析得到了不同坡度条件下,黄绵土裸地降雨产流过程的回归方程,并利用该方程推算了陕北纸坊沟小流域坡面1989年7月16... 利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黄土高原坡面降雨起流历时和入渗率与降雨强度的关系,以及入渗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通过分析得到了不同坡度条件下,黄绵土裸地降雨产流过程的回归方程,并利用该方程推算了陕北纸坊沟小流域坡面1989年7月16日暴雨的产流过程及产流量。计算产流量与三个标准径流小区的观测值的相对误差分别为4%、6%、10%,与全流域实测总产流量相差4%,说明该试验结果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面 降雨 产流过程 黄土高原 土壤
下载PDF
滚石冲击碰撞恢复系数研究 被引量:87
15
作者 何思明 吴永 李新坡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23-627,共5页
在研究滚石的运动规律过程中,滚石的碰撞恢复系数是重要的控制参数,它不仅与滚石的冲击速度、质量有关,还与滚石、坡面覆盖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密切相关,目前尚无合理的计算理论,这是滚石灾害研究的一个难点问题。根据Hertz接触理论、Catta... 在研究滚石的运动规律过程中,滚石的碰撞恢复系数是重要的控制参数,它不仅与滚石的冲击速度、质量有关,还与滚石、坡面覆盖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密切相关,目前尚无合理的计算理论,这是滚石灾害研究的一个难点问题。根据Hertz接触理论、Cattaneo & Mindlin切向接触理论,在考虑材料弹塑性特性的基础上研究了滚石法向碰撞恢复系数和切向碰撞恢复系数的计算模式,给出了具体的计算公式,并阐明了影响滚石碰撞恢复系数的主要控制因素。通过一算例的计算分析并与已有结论的比较,表明该计算模式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石 碰撞恢复系数 接触力学 冲击
下载PDF
我国泥石流防治进展 被引量:85
16
作者 崔鹏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9年第5期7-13,31,共8页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先后在西部开展了交通沿线和典型区域的泥石流综合科学考察,进行了东川蒋家沟、波密古乡沟、武都火烧沟等10余处泥石流定点观测,在铁道科学研究院西南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建立了大型模...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先后在西部开展了交通沿线和典型区域的泥石流综合科学考察,进行了东川蒋家沟、波密古乡沟、武都火烧沟等10余处泥石流定点观测,在铁道科学研究院西南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建立了大型模拟实验室。针对山区公路、铁路、航道、矿山、城镇、农田、水电工程、风景区等建设与保护中的防灾减灾需求,研发了一系列泥石流监测和预警仪器,建立了单沟和区域泥石流预测预报模型,实现了泥石流预报的气象业务作业;建立了泥石流危险度评价和风险评价模型,提出了泥石流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方法;发展了岩土工程措施与生态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泥石流综合治理技术;开发出城镇、道路、农田、矿山、风景区等泥石流防治模式,构建了系统的泥石流防治理论与技术,实施了大量的泥石流治理工程,取得了较好的减灾实效。我国山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口密度与经济密度的增加,使得泥石流防治任务愈加艰巨,对泥石流减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做好泥石流防治工作,应该加强泥石流基础理论研究;发展基于泥石流形成理论的机制预报模式,提高泥石流预报精度;改进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参数确定方法,完善灾害防治技术规程;加强灾害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注重地震区泥石流风险预测;同时,认识泥石流的资源化属性,开发资源利用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灾害 预测预报 防治技术 治理模式 中国
下载PDF
青藏高原生态变化 被引量:82
17
作者 张宪洲 杨永平 +13 位作者 朴世龙 包维楷 汪诗平 王根绪 孙航 罗天祥 张扬建 石培礼 梁尔源 沈妙根 王景升 高清竹 张镱锂 欧阳华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2期3048-3056,共9页
青藏高原是全球平均海拔最高的自然地理单元.近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来,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重要物种的种群数量和结构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近几十年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植被返青期提前,生长期... 青藏高原是全球平均海拔最高的自然地理单元.近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来,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重要物种的种群数量和结构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近几十年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植被返青期提前,生长期延长,覆盖度和生产力增加,碳汇功能增强,青藏高原植被总体趋于向好,局部变差.气候变化是高原生态系统变化的主控因子,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正面的,但这种影响仍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平衡性,尤其是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植被产生较大影响,在干旱的年份叠加人类放牧活动等会导致这些区域,尤其是青藏高原西部地区植被产生严重的退化,但随着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的实施,高原生态系统退化的态势得到了进一步遏制,人类对高原特有珍稀植物资源,如虫草、雪莲和胡黄连的过度采收以及对野牦牛、藏羚羊和藏野驴的盗猎等现象得到近一步缓解,近期高原的野牦牛、藏羚羊和藏野驴的种群数量得到恢复.青藏高原的隆起不仅对本区而且对其毗邻地区的气候与环境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其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影响研究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今后迫切需要加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变化的地面监测和遥感技术的应用,加大大型生态保护工程建设的实施力度,整体提高高原地区应对全球变化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生态变化 生态系统 评估
原文传递
泥石流频发区山地不同海拔土壤化学计量特征——以云南省小江流域为例 被引量:80
18
作者 张广帅 邓浩俊 +6 位作者 杜锟 林勇明 马瑞丰 俞伟 王道杰 吴承祯 洪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75-687,共13页
为了探究泥石流频发区不同海拔梯度土壤的化学计量特征,阐明土壤性质对海拔变化的响应规律,进而有效指导受限性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在云南省小江流域支流阿旺小河西北侧山地选取了1500—2000m、2000—2500m、2500—3000m 3... 为了探究泥石流频发区不同海拔梯度土壤的化学计量特征,阐明土壤性质对海拔变化的响应规律,进而有效指导受限性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在云南省小江流域支流阿旺小河西北侧山地选取了1500—2000m、2000—2500m、2500—3000m 3个海拔梯度,测定各海拔梯度范围内0—10cm、10—20cm、20—30cm土壤的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及其机械组成,分析了不同海拔梯度土壤化学计量比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与植被区、土壤物理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海拔梯度的升高,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以及碳磷比、碳钾比、氮磷比和氮钾比均呈升高趋势,全磷和全钾含量以及磷钾比呈降低趋势,且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对海拔的敏感程度依次降低;不同海拔梯度之间,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垂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性,即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呈降低趋势,而全磷和全钾含量以及各化学计量比变化规律不明显;同一海拔梯度内,森林植被区和灌草丛群落植被区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差异性不大,且随海拔梯度变化一致,灌草丛群落中,土壤碳氮比与地上植被盖度具有极显著正相关性,森林群落植被区,土壤磷钾比与优势乔木种平均高度具有极显著负相关性,而与平均胸径呈显著负相关性;土壤物理结构的分异是造成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发生变化的主要内在原因,土壤碳磷比、碳钾比、氮磷比、氮钾比随着含水率和砂粒的增加呈指数型上升而随着粘粒的增加呈指数型下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频发区 海拔梯度 化学计量特征 土壤物理结构
下载PDF
冰湖溃决泥石流的形成、演化与减灾对策 被引量:78
19
作者 崔鹏 马东涛 +1 位作者 陈宁生 蒋忠信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21-628,共8页
本文分析了主要由冰滑坡和冰崩入湖导致的冰湖溃决的机理和条件。进而 ,从气候条件、水文条件、终碛堤、冰湖规模、冰滑坡、沟床特征和固体物质补给等方面分析了冰湖溃决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和特点 ,归纳出冰湖溃决泥石流沿程演化的 6种模... 本文分析了主要由冰滑坡和冰崩入湖导致的冰湖溃决的机理和条件。进而 ,从气候条件、水文条件、终碛堤、冰湖规模、冰滑坡、沟床特征和固体物质补给等方面分析了冰湖溃决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和特点 ,归纳出冰湖溃决泥石流沿程演化的 6种模式 :溃决洪水 -稀性泥石流、溃决洪水 -黏性泥石流、溃决洪水 -稀性泥石流 -黏性泥石流、溃决洪水 -黏性泥石流 -稀性泥石流、溃决洪水 -稀性泥石流 -黏性泥石流 -稀性泥石流和溃决洪水 -黏性泥石流 -稀性泥石流 -洪水。针对冰湖溃决泥石流突发性强、频度低、洪峰高、流量大、流量过程暴涨暴落、破坏力强和灾害波及范围广等特点 ,提出了 7点减灾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湖溃决泥石流 形成条件 演化特征 减灾对策
下载PDF
对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的初步认识 被引量:76
20
作者 胡凯衡 葛永刚 +2 位作者 崔鹏 郭晓军 杨伟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28-634,共7页
2010-08-07T23:00左右,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县城北面的罗家峪、三眼峪流域突降强暴雨,引发了特大泥石流灾害。泥石流将沿途村庄和城区夷为平地,摧毁了沿途的楼房民居,毁坏了大量的农田。泥石流还冲进白龙江形成堰塞湖,将半个舟... 2010-08-07T23:00左右,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县城北面的罗家峪、三眼峪流域突降强暴雨,引发了特大泥石流灾害。泥石流将沿途村庄和城区夷为平地,摧毁了沿途的楼房民居,毁坏了大量的农田。泥石流还冲进白龙江形成堰塞湖,将半个舟曲县城淹在水中。此次泥石流流速快、流量大、规模超大,发生于半夜,且表现为山洪-泥石流-堰塞湖灾害链形式,因而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截止08-15,共造成4496户、20227人受灾,水毁农田约95hm2、房屋5508间,1248人遇难,496人失踪,是建国以来我国损失最严重的泥石流灾害。现场调查与遥感图像分析表明,舟曲泥石流是局部强降雨作用下发生的百年一遇的水力型特大泥石流灾害。三眼峪、罗家峪泥石流总方量约220×104m3。沟内储存的大量的崩塌、滑坡体及坡积物、残积物为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形成区陡峭的地形以及沟道内堆石坝、拦沙坝形成的陡坎级联堵溃效应,加大了泥石流的流速、流量与破坏力。在分析本次泥石流的背景条件、灾害成因、特征以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减灾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舟曲 三眼峪 泥石流成因 减灾对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