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未来气候变化预估 被引量:104
1
作者 姜大膀 富元海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34-246,共13页
相对于工业化革命前期,全球年平均地表气温上升2℃的时间和相应的气候变化受到了广泛关注,特别是包括欧盟成员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已经将避免2℃全球变暖作为温室气体减排的首要目标。为此,本文作者基于16个气候模式在20世纪气... 相对于工业化革命前期,全球年平均地表气温上升2℃的时间和相应的气候变化受到了广泛关注,特别是包括欧盟成员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已经将避免2℃全球变暖作为温室气体减排的首要目标。为此,本文作者基于16个气候模式在20世纪气候模拟试验和SRESB1、A1B和A2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排放情景下的数值模拟试验结果,采用多模式集合方法预估研究了2℃全球变暖发生的时间、对应的大气中主要温室气体浓度以及中国气候变化情况。根据模式集合平均结果,三种排放情景下2℃全球变暖分别发生在2064年、2046年和2049年,大气二氧化碳当量浓度分别为625ppm、645ppm和669ppm(1ppm=10-6)。对应着2℃全球变暖,中国气候变暖幅度明显更大。从空间分布形势上看,变暖从南向北加强,在青藏高原地区存在一个升温大值区;就整体而言,中国区域平均的年平均地表气温上升2.7~2.9℃,冬季升温幅度(3.1~3.2℃)要较其他季节更大。年平均降水量在华南大部分地区减少0~5%,而在其余地区增加0~20%,中国区域年平均降水增加3.4%~4.4%,各季节增加量在0.5%~6.6%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全球变暖 时间 二氧化碳当量浓度 中国气候 预估
下载PDF
基于两种潜在蒸散发算法的SPEI对中国干湿变化的分析 被引量:87
2
作者 刘珂 姜大膀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3-36,共14页
利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高分辨率的全球陆面同化数据集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的辐射再分析数据,根据Thornthwaite和Penman-Monteith公式分别计算了1948~2008年中国区域潜在蒸散发量;而后,使用降水和两套潜在蒸散发数据分别计算得到标准... 利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高分辨率的全球陆面同化数据集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的辐射再分析数据,根据Thornthwaite和Penman-Monteith公式分别计算了1948~2008年中国区域潜在蒸散发量;而后,使用降水和两套潜在蒸散发数据分别计算得到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并以此研究了1949~2008年中国区域干湿变化时空特征以及两种SPEI结果之间的差异;最后,给出了两种SPEI在中国的适用区域.结果表明:两种SPEI均显示中国地区整体上存在变干趋势,季节上以春季的变干趋势最为显著;空间上表现为以长江为界的南涝北旱,显著变干的区域有内蒙古中部、华北、东北以及四川东部地区,显著变湿的地区主要位于新疆北部和西部.同时,各种不同等级干旱也呈增加趋势,其中以中等干旱增加最为显著.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是中等和极端干旱发生最多的时期,空间上与SPEI显著减小的区域相对应.两种SPEI在冬、春季差异最大,这主要是由于期间两种潜在蒸散发的计算结果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在Penman-Monteith公式中,由于空气动力项对冬、春季北方潜在蒸散发的贡献显著增加,基于该公式的SPEI相对而言能更合理地描述干湿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蒸散发 SPEI 干湿变化 干旱
下载PDF
CMIP5全球气候模式对青藏高原地区气候模拟能力评估 被引量:82
3
作者 胡芩 姜大膀 范广洲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24-938,共15页
青藏高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和脆弱区,全球气候模式对于这一地区气候态的模拟能力如何尚不清楚。为此,本文使用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历史模拟试验数据,评估了44个全球气候模式对1986~2005年青藏高原地区地表气温和降水... 青藏高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和脆弱区,全球气候模式对于这一地区气候态的模拟能力如何尚不清楚。为此,本文使用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历史模拟试验数据,评估了44个全球气候模式对1986~2005年青藏高原地区地表气温和降水两个基本气象要素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CMIP5模式低估了青藏高原地区年和季节平均地表气温,年均平均偏低2.3°C,秋季和冬季冷偏差相对更大;模式可较好地模拟年和季节平均地表气温分布型,但模拟的空间变率总体偏大;地形效应校正能够有效订正地表气温结果。CMIP5模式对青藏高原地区降水模拟能力较差。尽管它们能够模拟出年均降水自西北向东南渐增的分布型,但模拟的年和季节降水量普遍偏大,年均降水平均偏多1.3 mm d-1,这主要是源于春季和夏季降水被高估。同时,模式模拟的年和季节降水空间变率也普遍大于观测值,尤其表现在春季和冬季。相比较而言,44个模式集合平均性能总体上要优于大多数单个模式;等权重集合平均方案要优于中位数平均;对择优挑选的模式进行集合平均能够提高总体的模拟能力,其中对降水模拟的改进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5模式 青藏高原 评估
下载PDF
我国极端高温事件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的联系 被引量:81
4
作者 孙建奇 王会军 袁薇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9-208,共10页
利用1957~2004年全国181个气象台站观测逐日最高气温,分析了我国年平均极端高温事件(Ex-treme Hot Events,EHE)日数、强度、最早发生日期(EHE Onset Date,EHE-OD)和最迟发生日期(EHETermination Date,EHE-TD)的气候态及年代际变化的时... 利用1957~2004年全国181个气象台站观测逐日最高气温,分析了我国年平均极端高温事件(Ex-treme Hot Events,EHE)日数、强度、最早发生日期(EHE Onset Date,EHE-OD)和最迟发生日期(EHETermination Date,EHE-TD)的气候态及年代际变化的时空特征。气候态分析结果显示,EHE的主要高发区位于我国东南部和新疆地区,其年际变率的较大区主要位于我国东部,新疆地区相对较小。我国EHE在过去48年中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其中发生日数与强度变化一致,EHE-OD和EHE-TD的变化相类似。按照EHE的时空变化特征,可将我国分为南部、中部、北方东部和北方西部4个区。南部地区EHE的多发期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和80年代,中部地区为60和90年代,北方地区为90年代。进而对造成这4个区域EHE发生异常的年际和年代际大气环流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其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大气环流型是一致的。对北方地区而言,影响因子主要是对流层中高层的位势高度异常;而影响我国中部和南部地区的因子,除了其上空中高层的位势高度异常外,低层冷暖平流输送的作用也非常重要,这两个因子的共同作用造成该地EHE的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高温事件 大气环流 年代际变化 位势高度 冷暖平流
下载PDF
东亚冬季风综合指数及其表达的东亚冬季风年际变化特征 被引量:77
5
作者 贺圣平 王会军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23-538,共16页
本文通过多变量经验正交函数展开(multivariate EOF,简称MV-EOF)研究了东亚冬季风各系统成员的协同关系,再运用单变量EOF定义单个系统的强度系数。从而给出能够反映东亚冬季风各主要特征及其年际变化、同时包含西伯利亚高压、东亚大槽... 本文通过多变量经验正交函数展开(multivariate EOF,简称MV-EOF)研究了东亚冬季风各系统成员的协同关系,再运用单变量EOF定义单个系统的强度系数。从而给出能够反映东亚冬季风各主要特征及其年际变化、同时包含西伯利亚高压、东亚大槽和纬向风经向切变信息的强度指数(EAWMII)。分析表明,这个新指数EAWMII能够很好地反映东亚冬季风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减弱信号,并且与大气环流场以及东亚冬季表面温度的变化均显著相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表征东亚冬季风的综合特征。此外,EAWMII与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简称AO)指数、北太平洋涛动(North Pacific Oscillation,简称NPO)指数和Nin珘o3.4指数相关显著。分析还表明AO和NPO影响东亚冬季气候的区域有所不同:AO主要影响欧亚大陆中、高纬、我国东北以及日本北部等地区,NPO则主要影响华南、华东、朝鲜、韩国以及日本中南部及其附近海域。并且,AO很可能可以通过影响NPO进而影响东亚冬季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大气环流 北太平洋涛动 北极涛动
下载PDF
青藏高原21世纪气候和环境变化预估研究进展 被引量:71
6
作者 张人禾 苏凤阁 +6 位作者 江志红 高学杰 郭东林 倪健 游庆龙 兰措 周波涛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2期3036-3047,共12页
本文回顾了21世纪青藏高原区域多种气候和环境要素变化预估研究的进展,包括气温、降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冻土、积雪、冰川、径流和植被等,预估结果主要来自于SRES和RCP情景下气候模式的预估以及物理统计模型的预估.结果表明,未... 本文回顾了21世纪青藏高原区域多种气候和环境要素变化预估研究的进展,包括气温、降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冻土、积雪、冰川、径流和植被等,预估结果主要来自于SRES和RCP情景下气候模式的预估以及物理统计模型的预估.结果表明,未来青藏高原地面气温将升高,21世纪后期增温更显著.总体来说21世纪高原降水以增加为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加.高原未来冻土面积缩小,冻土活动层厚度增加,积雪日数和积雪深度减少,冰川将以退缩为主.径流的未来变化较复杂,不同流域之间的差异较大,径流在不同流域表现为增加和减少并存.青藏高原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敏感而脆弱,21世纪中后期青藏高原的生长季长度增加,常绿林,森林出现在高原东部和南部,灌丛植被类型将会扩展并入侵高寒草原.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本文对这些气候与环境要素在21世纪中期(2030—2050年)和后期(2080~2100年)的变化进行了综合集成,给出了它们在21世纪中期和后期的可能变化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候变化 环境变化 21世纪变化预估
原文传递
东亚季风近几十年来的主要变化特征 被引量:72
7
作者 王会军 范可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13-318,共6页
本文简要综述了关于东亚夏季风和冬季风近几十年来的主要变化特征的若干研究结果,特别是关于其年代际变化方面。夏季风及夏季气候的主要变化特征有:1970年代末之后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时间尺度的减弱以及相应的我国夏季降水江淮流域增多... 本文简要综述了关于东亚夏季风和冬季风近几十年来的主要变化特征的若干研究结果,特别是关于其年代际变化方面。夏季风及夏季气候的主要变化特征有:1970年代末之后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时间尺度的减弱以及相应的我国夏季降水江淮流域增多而华北减少、1992年之后我国华南夏季降水增多、1999年之后我国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减少而淮河流域夏季降水增多、东亚夏季风和ENSO之间的年际变化相关性存在不稳定性。而关于东亚冬季风与冬季气候的主要变化特征有:1980年代中期之后东亚冬季风及其年际变率减弱、1970年代中期之后冬季风和ENSO的年际变化相关性较弱、近年来的北极秋季海冰减少对北半球冬季积雪增多有显著贡献、东北冬季积雪在1980年代中期以后增多。与上述变化有关的极端气候和物候都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东亚冬季风 年代际变化 ENSO 海冰
下载PDF
青藏高原未来气候变化预估:CMIP5模式结果 被引量:68
8
作者 胡芩 姜大膀 范广洲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60-270,共11页
本文使用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5阶段(CMIP5)中对青藏高原气候模拟较优的气候模式,在RCP4.5中等偏低辐射强迫情景下对青藏高原未来气候变化进行了预估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年均地表气温在2006~2100年的线性趋势平均为0.26℃/10a,... 本文使用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5阶段(CMIP5)中对青藏高原气候模拟较优的气候模式,在RCP4.5中等偏低辐射强迫情景下对青藏高原未来气候变化进行了预估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年均地表气温在2006~2100年的线性趋势平均为0.26℃/10a,增暖幅度与海拔高度大体成正比;相比于1986~2005年参考时段,2090年代平均升温2.7℃,21世纪末期增温幅度明显高于早期和中期;在早、中和末期,年均增温分别为0.8~1.3℃、1.6~2.5℃和2.1~3.1℃;各季节也均为变暖趋势,其中冬季增温最大.对于年均降水来说,未来百年将小幅增加,集合平均趋势为1.15%/10a,2090年代较参考时段增加10.4%;在早、中和末期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8%至15.2%、-0.9%至17.8%和1.4%至21.3%;季节降水也呈增加趋势,夏季增幅明显高于其余三个季节且在21世纪末期较大,青藏高原未来年均降水增加主要来自于夏季.需要指出的是,上述预估结果在气候模式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未来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范围较大,地表气温的可信度相对较高,而降水的则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5模式 青藏高原 气候变化 预估
下载PDF
中国地球气候系统模式研究进展:CMIP计划实施近20年回顾 被引量:56
9
作者 周天军 邹立维 +4 位作者 吴波 金晨曦 宋丰飞 陈晓龙 张丽霞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92-907,共16页
在系统总结过去20年从CMIP1到CMIP4世界各国模式的综合情况基础上,回顾了中国气候模式参与CMIP科学试验的概况。在此基础上,慨述了CMIP5的试验设计,总结了参加CMIP5的5个中国气候模式的特点。随后,从高分辨率模式研发、地球系统模式研... 在系统总结过去20年从CMIP1到CMIP4世界各国模式的综合情况基础上,回顾了中国气候模式参与CMIP科学试验的概况。在此基础上,慨述了CMIP5的试验设计,总结了参加CMIP5的5个中国气候模式的特点。随后,从高分辨率模式研发、地球系统模式研发、地球气候系统模式最为关键的分量——大气环流模式和海洋环流模式研发的角度,提出了中国地球气候系统模式发展面临的挑战,指出了中国模式发展面临的机遇。针对如何从国家层次协调以实现地球气候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给出了美国国家科学院最近发布的《推动气候模拟的国家战略》所提出的九条措施作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 IPCC报告 大气环流模式 海洋环流模式 气候系统模式 地球系统模式 高分辨率模式
下载PDF
中国冬季降水和极端降水对变暖的响应 被引量:38
10
作者 孙建奇 敖娟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674-679,共6页
本文主要研究了中国近50年来冬季(12~2月)降水和极端降水在年代际尺度上对区域尺度增暖的响应.结果发现,随着中国区域冬季温度的升高,中国区域的冬季降水和极端降水均呈现出一致的增加趋势.而且伴随着气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突变,降... 本文主要研究了中国近50年来冬季(12~2月)降水和极端降水在年代际尺度上对区域尺度增暖的响应.结果发现,随着中国区域冬季温度的升高,中国区域的冬季降水和极端降水均呈现出一致的增加趋势.而且伴随着气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突变,降水和极端降水也都在同时发生突变.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区域冬季气温每增加1℃,降水和极端降水的增加百分率分别达到9.7%和22.6%.该增加幅度,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说明中国区域冬季降水和极端降水对变暖的响应更加敏感,也进一步凸现了开展降水对增暖的区域响应研究的重要性.此外,极端降水的增幅高于非极端降水的增幅,说明随着全球变暖中国区域冬季降水将更多以极端降水的形式出现,这可能是近期中国多个地区冬季屡屡出现破纪录降雪事件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降水 极端降水 全球变暖 敏感性 区域响应 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不同分辨率CCSM4对东亚和中国气候模拟能力分析 被引量:37
11
作者 田芝平 姜大膀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71-186,共16页
本文利用通用气候系统模式CCSM4在三种水平分辨率下的工业化革命前期气候模拟试验,结合观测和再分析资料,比较了各分辨率下模式对中国温度和降水、东亚海平面气压和850hPa风场的模拟能力,综合评价了模式分辨率对东亚和中国气候模拟的影... 本文利用通用气候系统模式CCSM4在三种水平分辨率下的工业化革命前期气候模拟试验,结合观测和再分析资料,比较了各分辨率下模式对中国温度和降水、东亚海平面气压和850hPa风场的模拟能力,综合评价了模式分辨率对东亚和中国气候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分辨率对中国温度均具有很好的模拟能力,除春季外,低分辨率(T31,约3.75°×3.75°)对全年温度的模拟能力均要稍好于中(f19,约1.9°×2.5°)、高(f09,约0.9°×1.25°)分辨率;各分辨率对中国降水的模拟能力远不如温度,除冬季外全年都出现的中部地区虚假降水并未因为模式分辨率提高而得到本质改善;对于东亚海平面气压场,低分辨率在冬季模拟能力相对最好,中等分辨率在夏季相对较好,而高分辨率的模拟能力均表现最差;低分辨率对850hPa东亚冬季风和夏季风的模拟能力均要好于中、高分辨率,而两种较高分辨率的模拟能力则比较接近。总的来说,低分辨率CCSM4在东亚和中国气候模拟中表现出了较大优势,加之其计算代价小,适合进行需要较长时间积分的气候模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用气候系统模式CCSM4 水平分辨率 东亚 中国 气候模拟
下载PDF
华北黄淮地区冬季雾和霾的时空气候变化特征 被引量:36
12
作者 尹志聪 王会军 郭文利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49-655,共7页
揭示了华北黄淮不同等级雾和霾的气候变化特征,指出霾易发期由冬季转变为全年,冬季霾日数明显上升.雾日数为霾的一半,不同等级雾的日数和趋势差别不大.20世纪80年代之前,雾和霾日数没有明显相关,但之后表现出显著正相关.雾的空间尺度较... 揭示了华北黄淮不同等级雾和霾的气候变化特征,指出霾易发期由冬季转变为全年,冬季霾日数明显上升.雾日数为霾的一半,不同等级雾的日数和趋势差别不大.20世纪80年代之前,雾和霾日数没有明显相关,但之后表现出显著正相关.雾的空间尺度较大,呈南多北少的分布特征,而霾主要发生在大城市周围,呈离散式分布.在东亚冬季风减弱和颗粒物充足的大背景下,霾天气与风力之间的负相关明显减弱,而与水汽条件(降水和湿度)的正相关明显加强.近些年,由于冬季风减弱,小风速常常出现,且风速变率减小,同时,气溶胶粒子有稳定的排放源和较强的吸湿性,水汽条件开始成为霾、尤其是能见度更低的湿霾天气发生的关键控制因子之一.与此不同,雾日数和降水量和相对湿度之间一直保持稳定的正相关关系,和风力的负相关也不太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见度 气候变化 气象条件
原文传递
中国干湿区变化与预估 被引量:31
13
作者 姜江 姜大膀 林一骅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3-56,共14页
本文采用干湿指数对1962~2011年中国干湿区范围变化进行了集中分析,并利用CMIP5(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模式对其变化趋势开展了预估研究。结果表明,1962~2011年平均极端干旱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和... 本文采用干湿指数对1962~2011年中国干湿区范围变化进行了集中分析,并利用CMIP5(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模式对其变化趋势开展了预估研究。结果表明,1962~2011年平均极端干旱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和湿润区分别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2.8%、11.7%、22.4%、32.6%和30.5%。期间,中国区域年干湿指数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空间上表现为西部湿润化和东部干旱化的特征。显著缩小的是湿润区和极端干旱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则显著扩大,这表明中国气候敏感区域在扩张。春季和秋季干湿指数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与年平均的较为一致,冬季西北呈干旱化,夏季东南部地区为湿润化。相对于参考时段1986~2005年,在RCP4.5(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 4.5)情景下18个气候模式中位数的预估结果中,降水仅在东南南部减少,而潜在蒸散发在全区域增加,由于潜在蒸散发的增量超过了降水的增幅,中国区域将整体趋于干旱化,仅在西北地区呈湿润化特征;未来湿润区、干旱区和极端干旱区缩小,气候敏感性高的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仍将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湿指数 CMIP5模式 RCP4.5情景 预估
下载PDF
机器学习的原理及其在气候预测中的潜在应用 被引量:30
14
作者 贺圣平 王会军 +1 位作者 李华 赵家臻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6-38,共13页
经历了两次“人工智能寒冬”之后,机器学习于近十年再次进入大众视野,且有腾飞发展之势,已在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系统等实际应用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从已知数据集中总结关键信息和主要特征,从而对新数据做出准确的识别和预测,分别是机... 经历了两次“人工智能寒冬”之后,机器学习于近十年再次进入大众视野,且有腾飞发展之势,已在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系统等实际应用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从已知数据集中总结关键信息和主要特征,从而对新数据做出准确的识别和预测,分别是机器学习的主要任务和主要目标之一。从这个角度看,将机器学习整合到气候预测的思路切实可行。本文,首先以线性拟合参数(即斜率和截距)调整为例,介绍了机器学习通过梯度下降算法优化参数并最终得到线性拟合函数的过程。其次,本文介绍了神经网络的构建思路以及如何应用神经网络拟合非线性函数的过程。最后,阐述了深度学习之卷积神经网络的框架原理,并将卷积神经网络应用到东亚冬季逐月气温的回报试验,并与气候动力模式的回报结果相比较。本文将有助于理解机器学习的基本原理,为机器学习应用于气候预测提供一定的参考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神经网络 卷积神经网络 气候预测 东亚冬季气温
下载PDF
华北黄淮冬季霾年代际增多与东亚冬季风的减弱 被引量:30
15
作者 尹志聪 王会军 袁东敏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1395-1400,共6页
采用1961~2011年冬季霾日数重建资料,揭示了华北黄淮地区冬季霾日数年代际增多以及与EAWM年代际减弱之间的关系.1986~2010年与1961~1970年相比,EAWM明显偏弱,环流形势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都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海平面气压场为典型的A... 采用1961~2011年冬季霾日数重建资料,揭示了华北黄淮地区冬季霾日数年代际增多以及与EAWM年代际减弱之间的关系.1986~2010年与1961~1970年相比,EAWM明显偏弱,环流形势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都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海平面气压场为典型的AO正位相型分布,冷空气被限制在极区.华北黄淮的表面风速和湿度均为负距平,有利于霾的发生.高纬度经向环流较常年偏弱,华北黄淮上空以纬向环流为主,冷空气活动较弱,不能有效地南下到华北黄淮地区,不利于颗粒物的水平扩散.同时,华北黄淮上空的高压异常和逆温潜势,会有效抑制底层垂直运动的发展,也就抑制了空气中污染物的垂直扩散,导致空气中颗粒物的积聚在浅薄的层次中,增加了污染物的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 能见度 东亚冬季风 年代际
原文传递
1961~2009年中国季风区范围和季风降水变化 被引量:28
16
作者 姜江 姜大膀 林一骅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22-730,共9页
东亚季风对中国气候和环境有重要影响,以往研究多关注于季风环流和人为给定区域内夏季降水的变化,对于季风区域变化本身及其相伴的季风降水鲜有涉及.本文使用四套降水观测资料,其中包括基于2416个台站最新资料所得到的中国区域高分辨率... 东亚季风对中国气候和环境有重要影响,以往研究多关注于季风环流和人为给定区域内夏季降水的变化,对于季风区域变化本身及其相伴的季风降水鲜有涉及.本文使用四套降水观测资料,其中包括基于2416个台站最新资料所得到的中国区域高分辨率降水格点数据,集中分析了1961~2009年中国季风区范围、季风区西北边界、季风降水及其强度变化.结果表明,季风区约占中国陆地面积的60%,研究时段内总体上在缩少;季风降水无趋势性变化而是表现为一定的年际和年代际变率;中国季风降水强度平均为4.46 mm d-1.季风区西北部的东、西边界间区域属于典型的干湿交错带,季风区西北边界在40°N以南整体上表现为-0.026°/a的西进趋势,而在其北部则表现为0.041°/a的东退,这主要是源于区域尺度热力对比、大气环流和水汽通量的变化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区域 季风降水 中国
下载PDF
论短期气候预测的对象问题 被引量:27
17
作者 王会军 张颖 郎咸梅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25-228,共4页
基于气候变化的物理过程和数学方面的考虑,讨论了短期气候预测的对象问题。短期气候预测对我国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但也是非常困难的科学难题和科学工程。传统的把气候距平作为预测对象的方法并不一定具有科学严谨性和应用上的高... 基于气候变化的物理过程和数学方面的考虑,讨论了短期气候预测的对象问题。短期气候预测对我国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但也是非常困难的科学难题和科学工程。传统的把气候距平作为预测对象的方法并不一定具有科学严谨性和应用上的高效性。因此提出把气候年际增量作为新的预测对象,并从数学物理考虑上进行了讨论。最后,基于一个气候模式的预测试验,实际检验了新的预测对象方案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期气候预测 预测对象 气候距平 年际增量
下载PDF
ENSO和东亚冬季风之关系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后的减弱 被引量:27
18
作者 王会军 贺圣平 《科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1713-1718,共6页
东亚冬季风(EAWM)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冬季来源于高纬的冷空气活动,冷空气活动的频繁与否、强弱与否对我国气候影响甚大.EAWM和西伯利亚高压、东亚大槽、高空急流关系密切.ENSO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控东亚冬季风,因为ENSO和印度洋及西太平洋... 东亚冬季风(EAWM)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冬季来源于高纬的冷空气活动,冷空气活动的频繁与否、强弱与否对我国气候影响甚大.EAWM和西伯利亚高压、东亚大槽、高空急流关系密切.ENSO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控东亚冬季风,因为ENSO和印度洋及西太平洋区域的海温(SST)的变率紧密相关,而该区域的SST变化可以影响亚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区域的海陆之间的热力对比,进而影响东亚冬季风.本文通过分析ENSO,EAWM及海洋和大气的气候变异,发现ENSO和EAWM之关系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减弱了,由之前的显著反相关,变成了没有显著相关.进一步的研究表明,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后,ENSO与印度洋-西太平洋气候变率的联系减弱了;另外,EAWM的年际变率也减弱了,与EAWM变率耦合的气候变率从区域上向北方后退了.这些因素可能是造成ENSO和EAWM之关系减弱的主要成因.ENSO和EAWM关系的减弱对我国冬季气候的预测具有深刻影响,需要未来加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ENSO 年代际变率 年际变率
原文传递
中国夏季和冬季极端干旱年代际变化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27
19
作者 刘珂 姜大膀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09-321,共13页
依据1961-2009年中国区域540个气象站的夏、冬季气温和降水数据,首先采用气候变化趋势转折判别模型(简称PLFIM)分析了中国区域8个分区夏、冬季气温和降水的年代际变化,而后利用PDSI干旱指数研究了夏、冬季极端干旱在年代际尺度上的... 依据1961-2009年中国区域540个气象站的夏、冬季气温和降水数据,首先采用气候变化趋势转折判别模型(简称PLFIM)分析了中国区域8个分区夏、冬季气温和降水的年代际变化,而后利用PDSI干旱指数研究了夏、冬季极端干旱在年代际尺度上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1961-2009年中国夏季极端干旱发生率北方大于南方,冬季则为在东部多而在西部少。夏季和冬季极端干旱发生概率在最后一次年代际转折后都呈增加趋势。在区域尺度上,夏季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增加明显,冬季东北、华北、华南、西南地区增加显著。其中,降水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极端干旱变化中起主导作用,而后由于气候变暖所引起的极端干旱增加趋势逐渐增大,与降水变化的作用相互叠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SI干旱指数 极端干旱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21世纪东亚季风变化:CMIP3和CMIP5模式预估结果 被引量:25
20
作者 姜大膀 田芝平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07-716,共10页
使用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3和最新的第5阶段中共42个气候模式的数值试验结果,首先定量评估了它们对于当代东亚冬、夏季风气候态的模拟能力;而后在SRES A1B中等温室气体排放情景或者RCP4.5中等偏低辐射强迫情景下,根据择优选取的31和2... 使用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3和最新的第5阶段中共42个气候模式的数值试验结果,首先定量评估了它们对于当代东亚冬、夏季风气候态的模拟能力;而后在SRES A1B中等温室气体排放情景或者RCP4.5中等偏低辐射强迫情景下,根据择优选取的31和29个气候模式分别对21世纪东亚冬、夏季风变化进行了预估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1980~1999年参照时段,21世纪东亚冬季风强度整体上变化不大,在区域尺度上则表现为在东亚约25°N以北地区减弱,在其南部加强,这主要是源于阿留申低压系统减弱和北移所引起的西北太平洋和东北亚地区大气环流变化,同时也与东北亚地区西北至东南向热力对比和气压梯度减小有关.另一方面,东亚大陆与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海陆热力差异加大导致21世纪中国东部夏季风环流略有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暖 东亚季风 气候模式 预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