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和脆弱区,全球气候模式对于这一地区气候态的模拟能力如何尚不清楚。为此,本文使用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历史模拟试验数据,评估了44个全球气候模式对1986~2005年青藏高原地区地表气温和降水...青藏高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和脆弱区,全球气候模式对于这一地区气候态的模拟能力如何尚不清楚。为此,本文使用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历史模拟试验数据,评估了44个全球气候模式对1986~2005年青藏高原地区地表气温和降水两个基本气象要素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CMIP5模式低估了青藏高原地区年和季节平均地表气温,年均平均偏低2.3°C,秋季和冬季冷偏差相对更大;模式可较好地模拟年和季节平均地表气温分布型,但模拟的空间变率总体偏大;地形效应校正能够有效订正地表气温结果。CMIP5模式对青藏高原地区降水模拟能力较差。尽管它们能够模拟出年均降水自西北向东南渐增的分布型,但模拟的年和季节降水量普遍偏大,年均降水平均偏多1.3 mm d-1,这主要是源于春季和夏季降水被高估。同时,模式模拟的年和季节降水空间变率也普遍大于观测值,尤其表现在春季和冬季。相比较而言,44个模式集合平均性能总体上要优于大多数单个模式;等权重集合平均方案要优于中位数平均;对择优挑选的模式进行集合平均能够提高总体的模拟能力,其中对降水模拟的改进更为显著。展开更多
东亚季风对中国气候和环境有重要影响,以往研究多关注于季风环流和人为给定区域内夏季降水的变化,对于季风区域变化本身及其相伴的季风降水鲜有涉及.本文使用四套降水观测资料,其中包括基于2416个台站最新资料所得到的中国区域高分辨率...东亚季风对中国气候和环境有重要影响,以往研究多关注于季风环流和人为给定区域内夏季降水的变化,对于季风区域变化本身及其相伴的季风降水鲜有涉及.本文使用四套降水观测资料,其中包括基于2416个台站最新资料所得到的中国区域高分辨率降水格点数据,集中分析了1961~2009年中国季风区范围、季风区西北边界、季风降水及其强度变化.结果表明,季风区约占中国陆地面积的60%,研究时段内总体上在缩少;季风降水无趋势性变化而是表现为一定的年际和年代际变率;中国季风降水强度平均为4.46 mm d-1.季风区西北部的东、西边界间区域属于典型的干湿交错带,季风区西北边界在40°N以南整体上表现为-0.026°/a的西进趋势,而在其北部则表现为0.041°/a的东退,这主要是源于区域尺度热力对比、大气环流和水汽通量的变化所致.展开更多
文摘青藏高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和脆弱区,全球气候模式对于这一地区气候态的模拟能力如何尚不清楚。为此,本文使用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历史模拟试验数据,评估了44个全球气候模式对1986~2005年青藏高原地区地表气温和降水两个基本气象要素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CMIP5模式低估了青藏高原地区年和季节平均地表气温,年均平均偏低2.3°C,秋季和冬季冷偏差相对更大;模式可较好地模拟年和季节平均地表气温分布型,但模拟的空间变率总体偏大;地形效应校正能够有效订正地表气温结果。CMIP5模式对青藏高原地区降水模拟能力较差。尽管它们能够模拟出年均降水自西北向东南渐增的分布型,但模拟的年和季节降水量普遍偏大,年均降水平均偏多1.3 mm d-1,这主要是源于春季和夏季降水被高估。同时,模式模拟的年和季节降水空间变率也普遍大于观测值,尤其表现在春季和冬季。相比较而言,44个模式集合平均性能总体上要优于大多数单个模式;等权重集合平均方案要优于中位数平均;对择优挑选的模式进行集合平均能够提高总体的模拟能力,其中对降水模拟的改进更为显著。
文摘东亚季风对中国气候和环境有重要影响,以往研究多关注于季风环流和人为给定区域内夏季降水的变化,对于季风区域变化本身及其相伴的季风降水鲜有涉及.本文使用四套降水观测资料,其中包括基于2416个台站最新资料所得到的中国区域高分辨率降水格点数据,集中分析了1961~2009年中国季风区范围、季风区西北边界、季风降水及其强度变化.结果表明,季风区约占中国陆地面积的60%,研究时段内总体上在缩少;季风降水无趋势性变化而是表现为一定的年际和年代际变率;中国季风降水强度平均为4.46 mm d-1.季风区西北部的东、西边界间区域属于典型的干湿交错带,季风区西北边界在40°N以南整体上表现为-0.026°/a的西进趋势,而在其北部则表现为0.041°/a的东退,这主要是源于区域尺度热力对比、大气环流和水汽通量的变化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