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数字植物标本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及挑战
被引量:1
- 1
-
-
作者
朱光福
伊廷双
刘杰
-
机构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东亚植物多样性和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学
-
出处
《广西植物》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127-141,共15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971071,31770367)
中国科学院“从0到1”原始创新项目(ZDBS-LY-7001)
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项目(YNWR-QNBJ-2018-146)。
-
文摘
全球自然历史博物馆中保存着约3.9亿份植物标本,这些标本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近20年来,随着标本数字化的发展,数字植物标本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数字植物标本不仅为标本传统的用途提供了便利,而且衍生出了新的研究主题和方向。鉴于目前中文文献中缺乏数字植物标本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概述及所面临挑战的分析,该文概述了全球植物标本数字化的现状,并对数字标本在生物地理学、入侵生物学、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学等领域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主要集中在以下5个方面:(1)生物地理学研究中物种分布格局及其成因;(2)编制入侵植物名录、重建入侵历史和预测入侵风险;(3)气候变化情景下植物分布格局的变迁机制;(4)生物多样性编目和保护区规划;(5)其他相关应用(如农业和民族药物学等)。最后,针对数字植物标本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应对策略,同时提出开发将数字标本与其他学科大数据进行整合分析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工具,为植物学及相关学科提供参考。
-
关键词
植物标本
数字标本
生物地理学
入侵生物学
气候变化
保护生物学
生物多样性
民族药物学
-
Keywords
plant specimens
digitized specimens
biogeography
invasion biology
climate change
conservation biology
biodiversity
ethnopharmacology
-
分类号
Q94
[生物学—植物学]
-
-
题名我国西南植物区系的分异:椿榆属和臭椿属化石的启示
被引量:2
- 2
-
-
作者
贾林波
苏涛
李伟成
李树峰
黄永江
周浙昆
-
机构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东亚植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
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热带森林生态学重点实验室
-
出处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70-80,共11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900194)
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开放项目(183112)
+1 种基金
云南省科技厅项目(202101AT070163,202001AU070058)
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计划。
-
文摘
滇西北-西藏和滇东南-桂西是我国西南植物区系中两个面貌和谱系年龄差异最为鲜明的区域,分别以区系年轻、草本植物和区系古老、木本植物为特征。其中一个饶为有趣的问题是这两个地区的区系分异现象是如何演变形成的?古植物学研究能为回答这一问题提供重要证据。本文报道分别发现于滇西北-西藏和滇东南-桂西的椿榆属(Cedrelospermum)和臭椿属(Ailanthus)化石新纪录。结合已有研究,这两个类群在我国西南的化石历史为:椿榆属见于西藏中始新世至晚渐新世(西藏椿榆C.tibetica)及滇东南晚始新世(亚洲椿榆C.asiaticum)地层,而臭椿属化石见于西藏中始新世至晚始新世(大果臭椿A.maximus)及滇东南晚始新世至早渐新世(古臭椿A.confucii)地层。以上古近纪滇西北-西藏和滇东南-桂西植物区系在属级水平上的相似性表明这两个地区之间曾经存在区系交流、类群组成相近。然而,在种级水平上,自晚始新世以来其椿榆属和臭椿属植物又各不相同,暗示着以上两个区系可能在晚始新世或更早已经由于环境分异等因素而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现在椿榆属和臭椿属都已经从西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总体上更为年轻的草本植物区系。与此不同,臭椿属在滇东南-桂西延续到了现在,体现了该地区区系的古老性。本研究为滇西北-西藏和滇东南-桂西植物区系在地质历史时期的相似性及其分异的形成提供了化石证据。
-
关键词
中国西南
古近纪
植物区系演化
榆科
苦木科
-
Keywords
Southwest China
Paleogene
floristic evolution
Ulmaceae
Simaroubacea
-
分类号
Q914.2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