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哺乳动物视锥蛋白基因进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陈萌萌 于黎 +2 位作者 靳伟 张鑫 张亚平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739-745,共7页
视觉对于生物进化有重要意义,生物可以调整它们的视觉系统以应付它们所处的特定的光环境.认识和了解生物视觉系统感知的分子机制尤为重要,视蛋白基因氨基酸序列(基因型)和色素吸收光谱值λmax(表型)之间的关联使视蛋白基因成为研究视觉... 视觉对于生物进化有重要意义,生物可以调整它们的视觉系统以应付它们所处的特定的光环境.认识和了解生物视觉系统感知的分子机制尤为重要,视蛋白基因氨基酸序列(基因型)和色素吸收光谱值λmax(表型)之间的关联使视蛋白基因成为研究视觉进化的一个很好的模式系统.研究表明,视蛋白基因以及视锥色素在哺乳动物进化中表现出显著的多样性,视觉感知的分子机制远比人们以前所认知的更为复杂和扑朔迷离.本文将评述近年来哺乳动物重要类群中视觉系统视蛋白基因进化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哺乳动物视觉感知的分子机制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动物 长/中波视蛋白基因 (LWS/MWS) 短波长视蛋白1基因 (SWS1) 视觉 色觉 进化
原文传递
史氏鲟和达氏鳇养殖亲鱼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牛翠娟 胡红霞 +1 位作者 罗静 李陈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795-1799,共5页
利用线粒体控制区序列片段(史氏鲟,425bp,达氏鳇,434bp)分析检测了两个养殖场留做后备亲鱼的史氏鲟和达氏鳇的遗传多样性。在所检测的养殖史氏鲟后备亲鱼4个年龄群体共34个体中,发现5个单倍型,共有11个多态位点,占碱基总数的2.6%,无简... 利用线粒体控制区序列片段(史氏鲟,425bp,达氏鳇,434bp)分析检测了两个养殖场留做后备亲鱼的史氏鲟和达氏鳇的遗传多样性。在所检测的养殖史氏鲟后备亲鱼4个年龄群体共34个体中,发现5个单倍型,共有11个多态位点,占碱基总数的2.6%,无简约信息位点。不同单倍型之间有1~10个变异位点,占碱基总数的0.2%~2.4%。各单倍型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02~0.024。单倍型多样性Hd=0.768,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4.367,核苷酸多样性Pi=0.011。而分别来自2个养殖场的2个达氏鳇养殖群体都是1个群体仅1个单倍型,2个单倍型之间仅有2个碱基差异,遗传距离为0.005,遗传变异极度缺乏。结果提示在利用史氏鲟和达氏鳇后备亲鱼进行繁殖育苗时要充分注意近交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氏鲟 达氏鳇 后备亲鱼 线粒体控制区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青藏高原史前人类定居历史与藏族人群对高原低氧环境的适应机制 被引量:11
3
作者 崔超英 祁学斌 +2 位作者 欧珠罗布 吴天一 宿兵 《高原科学研究》 2017年第1期76-82,共7页
青藏高原由于其低氧环境而成为人类居住的最极端环境之一,世代居住于青藏高原的藏族居民已对高原低氧极端环境产生了最佳的生理适应。文章结合国内外有关高原适应研究的最新进展,对西藏大学高原医学研究中心在青藏高原史前人类定居历史... 青藏高原由于其低氧环境而成为人类居住的最极端环境之一,世代居住于青藏高原的藏族居民已对高原低氧极端环境产生了最佳的生理适应。文章结合国内外有关高原适应研究的最新进展,对西藏大学高原医学研究中心在青藏高原史前人类定居历史与藏族人群对高原低氧环境的适应机制两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指出,自2010年以来,国内外科学家已经初步鉴定了EPAS1与EGLN1这两个低氧通路关键基因的主要功能位点,并揭示了EPAS1与EGLN1在高原藏族人群中主要是通过下调其表达水平来维持高原低氧环境中的相对较低的血红蛋白浓度,进而降低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带来的风险,且藏族人群通过调控血红蛋白浓度来适应高原低氧环境的调控机制在海拔4500m以上的极限高海拔低氧环境中不再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族人群 高原适应 EPAS1 EGLN1
下载PDF
单细胞真核生物的miRNA系统及其进化意义 被引量:8
4
作者 张燕琼 文建凡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9-42,共4页
miRNA系统在高等多细胞真核生物中得到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近年来,人们在单细胞真核生物上的miRNA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这不仅丰富了人们对miRNA在整个生物界中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对于揭示miRNA这一表达调节系统是如何在生物界中起源进... miRNA系统在高等多细胞真核生物中得到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近年来,人们在单细胞真核生物上的miRNA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这不仅丰富了人们对miRNA在整个生物界中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对于揭示miRNA这一表达调节系统是如何在生物界中起源进化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结合作者在最低等单细胞真核生物——贾第虫上的研究结果,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并对有关miRNA这一系统的起源进化问题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细胞真核生物 MIRNA 贾第虫 进化
下载PDF
西黑冠长臂猿隔离小种群栖息地植被特征与其食性及生境利用 被引量:7
5
作者 倪庆永 蒋学龙 +2 位作者 王孝伟 梁宗利 解萌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9-129,共11页
由于长期的捕猎及森林破坏,许多西黑冠长臂猿群体生活于零散的小型生境片段中。在云南南部芭蕉河地区,利用55个样方测量了西黑冠长臂猿一个隔离小种群栖息地植被,共记录乔木28科57属85种,其中壳斗科、樟科及省沽油科占优势地位,植被组... 由于长期的捕猎及森林破坏,许多西黑冠长臂猿群体生活于零散的小型生境片段中。在云南南部芭蕉河地区,利用55个样方测量了西黑冠长臂猿一个隔离小种群栖息地植被,共记录乔木28科57属85种,其中壳斗科、樟科及省沽油科占优势地位,植被组成与结构在不同的森林片段、地形及干扰程度区域中差异显著。利用瞬时扫描法在两个年周期中的系统观察发现,与连续森林中的群体相比,芭蕉河长臂猿更加依赖对桂北木姜子、大果山香圆等优势乔木树种的取食;在乔木果实缺乏的季节,其并未取食更多叶类,而是进入次生植被搜寻藤本果实。可能受人为干扰及植被结构的影响,长臂猿未取食无花果类植物。原始林中植被结构并未对长臂猿生境利用造成明显影响,但在不同森林片段间表现出显著的选择性。通过对芭蕉河、大寨子、平河及新平茶马古道四地的比较发现,西黑冠长臂猿栖息地植被特征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其生态与行为可能因此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但这需要更大时空尺度的研究予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黑冠长臂猿 栖息地片断化 植被组成与结构 生态行为适应
下载PDF
广东省爬行类新纪录——海南棱蜥 被引量:5
6
作者 饶纪腾 潘虎君 +2 位作者 蒋珂 胡慧建 张亮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42-143,共2页
2010年6月2日,在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蜥蜴幼体标本1号,经鉴定为海南棱蜥(Tropidophorus hainanus),为广东省爬行动物新纪录,标本保存在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
关键词 新纪录 广东省 爬行动物 海南棱蜥
原文传递
环境RNA技术在水生生物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李苗 要晨阳 陈小勇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7-167,共11页
生物监测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同时也是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展的有效途径。传统的水生生物监测以样品采集与形态学鉴定为基础,耗时耗力且效果不佳,已无法满足现阶段大尺度的持续性生态调查需求。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 生物监测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同时也是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展的有效途径。传统的水生生物监测以样品采集与形态学鉴定为基础,耗时耗力且效果不佳,已无法满足现阶段大尺度的持续性生态调查需求。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 eRNA技术被引入水生生物监测这一领域,并被应用于物种监测、病原体监测以及生物多样性评价等方面,且表现出了极大的应用潜力。然而, eRNA技术的发展仍处于概念验证阶段,其生态学过程不明确、技术的操作流程不规范与转录组数据库的匮乏等诸多技术上的瓶颈制约着e RNA在水生生物监测中的推广与规范使用。鉴于此,本文首先简要介绍e RNA技术,而后详细阐述其操作流程与在水生生物监测中的应用现状,并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了e RNA技术在生物监测领域内所具有的优势(能够进一步提高生物监测的精度与挖掘出更多的相关信息)与面临的挑战(eRNA的生态学过程不明确、技术流程不规范以及转录组数据库匮乏),最后对该技术在水生生物监测中的最新发展方向(eRNA的生态学过程探究、技术流程的标准化以及数据库的完善等)进行了展望,试图通过本文为e RNA技术在水生生物监测中的规范使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RNA 物种监测 生物多样性 种群结构 病原体
原文传递
环境DNA技术在鱼类生态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李苗 陈小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6951-6967,共17页
全球渔业衰退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为了有效地遏制鱼类资源的衰退,精确的鱼类生态调查是其首要任务。传统的鱼类监测以渔获物采集与形态学鉴定为主,往往耗时耗力且效果不佳,已无法满足现阶段大尺度上的精确调查。环境DNA(eD... 全球渔业衰退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为了有效地遏制鱼类资源的衰退,精确的鱼类生态调查是其首要任务。传统的鱼类监测以渔获物采集与形态学鉴定为主,往往耗时耗力且效果不佳,已无法满足现阶段大尺度上的精确调查。环境DNA(eDNA)技术作为一种近年来新兴的鱼类生态调查方法,其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灵敏度高、经济高效、采样受限小且对生态系统无干扰的优势,目前其已被广泛地应用于鱼类物种监测、多样性调查、生物量评估以及繁殖活动监测等方面的研究。然而,eDNA技术在鱼类生态学研究的具体应用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将会影响其监测结果的精确性,诸如操作流程的不规范、基因数据库的不完善以及eDNA在环境中生态学过程的不明确等。鉴于上述原因,首先对eDNA技术的发展历程、分析流程以及eDNA技术在鱼类生态学研究领域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而后着重分析了eDNA技术的发展当前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最后对eDNA技术未来在鱼类生态学研究领域中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通过本研究,以期能够为eDNA技术在鱼类生态学领域中的准确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 鱼类 生物多样性 物种监测
下载PDF
牙周炎患者口腔微生物菌群的空间异质性探讨 被引量:4
9
作者 王慧敏 彭舒婷 +2 位作者 李连伟 杨向红 戴琳 《河南科学》 2017年第12期1935-1939,共5页
牙周炎是最为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已有大量研究表明牙周炎的发生与口腔微生物群落的失衡有关.目前,从生态学角度对与牙周炎有关的口腔微生物群落的异质性研究目前相关研究成果较少.利用扩展的Taylor幂法则研究牙周炎患者口腔微生物群落... 牙周炎是最为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已有大量研究表明牙周炎的发生与口腔微生物群落的失衡有关.目前,从生态学角度对与牙周炎有关的口腔微生物群落的异质性研究目前相关研究成果较少.利用扩展的Taylor幂法则研究牙周炎患者口腔微生物群落的空间的异质性(种间异质性及种内异质性),并与健康对照进行比较,以探讨牙周炎是否与微生物群落的空间异质性的改变有关.研究结果表明,牙周炎患者口腔微生物群落的种间异质性大于健康对照,而种内异质性与健康对照相近;牙周炎患者口腔的生态环境与健康对照比较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这种环境的改变可能是非随机的,从而导致微生物的种间差异有所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炎 微生物群落 Taylor幂法则 Taylor幂法则扩展模型
下载PDF
血吸虫的寄生适应性研究及其应用价值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兵 文建凡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1期84-89,共6页
血吸虫的尾蚴和成虫能快速建立并长期维系与终末宿主的寄生关系,源自于其对寄生生活方式的高度适应性。本文概述了血吸虫寄生适应性多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并简要介绍其因寄生性适应而进化出的功能基因在血吸虫病防治靶标发掘方面以及其天... 血吸虫的尾蚴和成虫能快速建立并长期维系与终末宿主的寄生关系,源自于其对寄生生活方式的高度适应性。本文概述了血吸虫寄生适应性多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并简要介绍其因寄生性适应而进化出的功能基因在血吸虫病防治靶标发掘方面以及其天然活性分子在多种应用方面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 寄生适应性 协同进化 靶标 天然活性分子
原文传递
云南省鲤形目鱼类两新纪录——须鲫(Carassioides acuminatus)及矮身间吸鳅(Hemimyzon pumilicorpora)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淑伟 陈小勇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04-506,共3页
近期整理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馆藏鱼类标本时,发现云南省鲤形目鱼类两新纪录,须鲫(Carassioides acuminatus)(采自云南省河口县红河干流)及矮身间吸鳅(Hemimyzon pumilicorpora)(采自云南省富宁县谷拉乡谷拉河,属珠江上游右江水系... 近期整理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馆藏鱼类标本时,发现云南省鲤形目鱼类两新纪录,须鲫(Carassioides acuminatus)(采自云南省河口县红河干流)及矮身间吸鳅(Hemimyzon pumilicorpora)(采自云南省富宁县谷拉乡谷拉河,属珠江上游右江水系)。该新纪录的发现明确了两个物种的分布范围并增加了对云南土著鱼类区系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纪录 鱼类 鲤形目 云南省
下载PDF
云南兽类鼠科一新纪录——南洋鼠 被引量:2
12
作者 程峰 陈中正 +2 位作者 张斌 何锴 蒋学龙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17-220,共4页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哺乳动物生态与进化学科组于2014年9月20日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龙镇勐宋村(北纬21°30'00″,东经100°29'24″,海拔1 604 m)附近的常绿阔叶林中使用sherman捕获两号疑似费氏树...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哺乳动物生态与进化学科组于2014年9月20日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龙镇勐宋村(北纬21°30'00″,东经100°29'24″,海拔1 604 m)附近的常绿阔叶林中使用sherman捕获两号疑似费氏树鼠属标本。通过形态学鉴定结合分子遗传比较,确定这两号标本为南洋鼠(Chiromyscus langbian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洋鼠 新纪录 云南省 动物地理学
下载PDF
肺癌消减杂交文库中共同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验证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明松 樊萌萌 +1 位作者 马占山 曹毅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99-206,共8页
抑制性消减杂交(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技术因操作简单、筛选效率高、假阳性率低等优点,被广泛用于生物与医学领域.该文拟找出用SSH所建立的10个肺癌差异表达基因文库中重复出现的基因,结果显示,其中6个正向杂交... 抑制性消减杂交(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技术因操作简单、筛选效率高、假阳性率低等优点,被广泛用于生物与医学领域.该文拟找出用SSH所建立的10个肺癌差异表达基因文库中重复出现的基因,结果显示,其中6个正向杂交文库中,出现2次的基因有41个,出现3次的基因有4个;其中4个反向杂交文库中,出现2次的基因有6个.进一步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这些重复出现的差异表达基因参与了多种细胞功能,如基因转录、蛋白翻译、细胞粘附、DNA修复、氧化还原反应等,并涉及多条信号通路.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中,核糖体蛋白相关基因占比最多.然后,用实时定量PCR检测文库中的TIMP3、GPX3、HSP90B1、CD9等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SSH文库中差异表达基因的上调和下调趋势具有较好的特异性.该研究为发现肺癌相关基因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抑制性消减杂交 生物信息学 基因文库
下载PDF
乳腺肿瘤发生与线粒体DNA体细胞突变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越 贺军栋 +3 位作者 郭学君 车艳华 张勇 李立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4期973-976,共4页
目的 基于线粒体DNA(mtDNA)的全基因组信息研究体细胞突变与乳腺肿瘤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对来自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乳腺科2009年8-12月收治的4例乳腺纤维腺瘤患者的肿瘤组织及外周血mtDNA全基因组序列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 目的 基于线粒体DNA(mtDNA)的全基因组信息研究体细胞突变与乳腺肿瘤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对来自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乳腺科2009年8-12月收治的4例乳腺纤维腺瘤患者的肿瘤组织及外周血mtDNA全基因组序列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及DNA测序,比较其突变分布差异,揭示可能存在的肿瘤组织特有的体细胞突变.结果 研究获得了患者肿瘤组织mtDNA全基因组的突变图谱,并构建了系统发育关系树,结果揭示,4例患者的mtDNA分别归属为单倍型类群D4i、G1、R9b及N9a.通过在外周血mtDNA中检测肿瘤样本中发现的私有突变,研究显示仅在单倍型类群归属为R9b的患者中存在16292位置的体细胞变异.结论 基于4例良性乳腺肿瘤患者的肿瘤组织的mtDNA全基因组信息,仅发现1个mtDNA控制区体细胞变异,未能发现存在于mtDNA编码区中的可能具有功能性的体细胞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DNA 线粒体 基因组 体细胞突变
原文传递
人类线粒体DNA世系的系统发育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孔庆鹏 张亚平 《生命科学》 CSCD 2008年第4期540-548,共9页
本文以人类线粒体DNA为例,回顾了其系统发育关系的重建的研究历史,进而总结介绍了该分析方法在人类进化历史研究、线粒体DNA数据质量评估以及疾病相关线粒体DNA突变的甄别等方面的应用,以期对该方法在国内的推广应用有所裨益。
关键词 线粒体DNA 系统发育关系 世系 突变
下载PDF
现生生物分布格局与地质板块关系的探讨(英文)
16
作者 孟凯巴依尔 陶冶 +1 位作者 Robert W.Murphy 李枢强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79-686,共8页
通过比对地质板块分布格局与现生生物分布格局,探讨板块尤其是微板块对生物分布格局的影响。首先将中国大陆进行2°×2°的经纬网络设定,总计294个样方。根据两栖类分布信息进行汇总,建立数据表。在此基础上进行特有性简约... 通过比对地质板块分布格局与现生生物分布格局,探讨板块尤其是微板块对生物分布格局的影响。首先将中国大陆进行2°×2°的经纬网络设定,总计294个样方。根据两栖类分布信息进行汇总,建立数据表。在此基础上进行特有性简约分析,并与地质格局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中国两栖类的分布包括27个分布区,并可进一步汇总为5个区域。这5个区域与中国大地构造相有很大程度的重叠,同时它们与蜘蛛分布格局也重叠。推断这5个区域是中国物种分布的共同格局,同时这种分布格局与地质板块的进化历史有密切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仅体现在传统概念的板块之间,也体现在微板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格局 地质历史 特有性简约分析 物种分布
原文传递
乳腺良性疾病与线粒体DNA体细胞突变的相关性
17
作者 杨越 梅硕 +4 位作者 贺军栋 郭学君 车艳华 张勇 李立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4期2394-2397,共4页
目的基于线粒体DNA的全基因组信息研究线粒体DNA体细胞突变与乳腺良性疾病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对2010年9月至2011年6月来自云南昆明的28例良性乳腺疾病女性患者(年龄30—50岁,平均33岁)的病变组织及外周血,进行线粒体DNA全基因组序列... 目的基于线粒体DNA的全基因组信息研究线粒体DNA体细胞突变与乳腺良性疾病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对2010年9月至2011年6月来自云南昆明的28例良性乳腺疾病女性患者(年龄30—50岁,平均33岁)的病变组织及外周血,进行线粒体DNA全基因组序列的PCR扩增及DNA测序;以修订过的剑桥标准序列为标准并参照东亚线粒体DNA系统发育树记录突变位点,同时通过单倍型类群划分识别出私有突变与体细胞突变。结果28例患者中发现7个体细胞突变,其中1个位于控制区而另外6个均位于编码区,且存在于线粒体DNA编码区区段中的体细胞突变大部分(4/6)为非同义突变,其核苷酸的变异可引发编码氨基酸的变化。结论线粒体DNA突变在乳腺良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存在潜在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线粒体DNA 基因 突变
原文传递
文昌鸡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廖承红 王华伟 +3 位作者 梁浩 张建行 韦双双 周海龙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45-147,共3页
运用PCR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对海南省文昌市90只文昌鸡样品的线粒体DNA控制区(mtDNA D-loop)第Ⅰ高变区序列进行了分析。用CLUSTAL X 1.81软件进行序列比较,其中38只个体共检测到27个核苷酸多态位点,全部为转换无颠换,序列突变率为5.29%... 运用PCR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对海南省文昌市90只文昌鸡样品的线粒体DNA控制区(mtDNA D-loop)第Ⅰ高变区序列进行了分析。用CLUSTAL X 1.81软件进行序列比较,其中38只个体共检测到27个核苷酸多态位点,全部为转换无颠换,序列突变率为5.29%。用DnaSP软件估计出序列存在16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度(Hd)为0.935,核苷酸多样度(π)为0.01479,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为7.541。运用Mega4.0软件计算出不同个体间的遗传距离,并据此构建了NJ系统树。文昌鸡样品在NJ无根树上聚为4大分支。研究结果表明,文昌鸡群体内个体序列变异程度较大,遗传多样性丰富,揭示文昌鸡在遗传组成上具有4个母系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昌鸡 线粒体DNA D-LOOP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浮游生物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江卓韵 何德权 +4 位作者 潘晓赋 刘淑伟 王继山 罗旭 王茉 《生态科学》 CSCD 2021年第2期56-66,共11页
为了解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浮游生物多样性及水质状况,于2017年3月、8月和11月,分为3个不同时期进行浮游生物采样。通过对澜沧县浮游生物定性和定量分析,根据密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和指示生物对澜沧县水质进行评价,弥补了澜沧县县内无... 为了解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浮游生物多样性及水质状况,于2017年3月、8月和11月,分为3个不同时期进行浮游生物采样。通过对澜沧县浮游生物定性和定量分析,根据密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和指示生物对澜沧县水质进行评价,弥补了澜沧县县内无相关研究的空缺。采集到澜沧县浮游植物共7门97属270种,以硅藻门和绿藻门为优势类群;浮游动物共4类85种,以原生动物和轮虫为优势类群。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0.8443×10^(7)-4.3240×10^(7) ind.·L^(-1)和42.1590-107.3514 mg·L^(-1),峰值均出现在枯水期(3月)。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0.4733×10^(6)-1.2000×10^(6) ind.·L^(-1)和1.2121-2.8368 mg·L^(-1),峰值均出现在丰水期(8月)。根据浮游生物不同生物指标对水质的评价标准,分析得出澜沧县部分水体受到污染,需要引起当地人民和政府对生态环境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澜沧县 浮游生物 多样性 水质评价
下载PDF
条鳅科中国新记录种:曼德勒副棘鳅
20
作者 要晨阳 吕健冰 +2 位作者 李波 林峰 陈小勇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21-329,共9页
副棘鳅属(Paracanthocobitis)隶属于鲤形目(Cypriniformes)条鳅科(Nemacheilidae),分布范围西起巴基斯坦的印度河流域,东至老挝和柬埔寨的湄公河流域。2022年7月,在我国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采集到一批副棘鳅属鱼类标本,经... 副棘鳅属(Paracanthocobitis)隶属于鲤形目(Cypriniformes)条鳅科(Nemacheilidae),分布范围西起巴基斯坦的印度河流域,东至老挝和柬埔寨的湄公河流域。2022年7月,在我国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采集到一批副棘鳅属鱼类标本,经形态性状和分子系统比较,确认为曼德勒副棘鳅(P.mandalayensis),为中国新记录种。本文对中国境内曼德勒副棘鳅进行了形态描述并提供了物种鉴定的分子依据:该种的主要特征为下唇中央部分有一对中断而膨大的片状结构,密布乳突;尾柄基部上缘有一眼状斑;雄性具有眶下沟;侧线完全;腹鳍基部具腋鳞;背鳍有10?分枝鳍条;尾鳍有4~8条黑色条带。此外,基于系统发育树和间断地理分布推测,曼德勒副棘鳅种内可能存在隐存种,同时对沙副棘鳅(P.botia)中国分布的记录提出了质疑。这一研究为高黎贡山地区的鱼类资源调查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对东南亚地区副棘鳅属物种的鉴定提供了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伊洛瓦底江 副棘鳅属 COI基因序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