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木错(湖)地区湍流数据质量控制和湍流通量变化特征 被引量:21
1
作者 李茂善 杨耀先 +4 位作者 马耀明 孙方林 陈学龙 王宾宾 朱志鹍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75-884,共10页
利用中国科学院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研究站2009年全年的大气湍流观测资料,应用Foot-print模型分析了青藏高原非均匀下垫面湍流观测数据的数据质量、质量评价及不同下垫面对湍流通量的贡献。结果表明:纳木错(湖)地区因不同土地利用类型... 利用中国科学院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研究站2009年全年的大气湍流观测资料,应用Foot-print模型分析了青藏高原非均匀下垫面湍流观测数据的数据质量、质量评价及不同下垫面对湍流通量的贡献。结果表明:纳木错(湖)地区因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差别,导致地表通量分布不均匀,草地对地表通量的贡献最大;对不同大气层结状态,观测站周围200m范围内的地表通量贡献各不相同,上风向通量贡献源区较大,湍流发展较充分。在不稳定状态和中性状态下,纳木错地区地表通量数据质量较高,即白天观测的通量数据质量较高;在稳定状态下数据质量较低,即夜间的通量数据质量较差;纳木错地区的湍流通量受湖陆风和大气稳定性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木错(湖)地区 湍流通量 数据质量评价 Footprint模型 非均匀下垫面
下载PDF
大规模风电场建成后对风能资源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刘磊 高晓清 +1 位作者 陈伯龙 汪宁渤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39-1144,共6页
考虑了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成后风电机群对近地面层风速的影响,采用Frandsen研究了大规模风电场内部风速损失时所使用的方法,在内边界层已经充分发展成新边界层的区域内,对轮毂高度65m处风速Uh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风电场建成后研究区... 考虑了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成后风电机群对近地面层风速的影响,采用Frandsen研究了大规模风电场内部风速损失时所使用的方法,在内边界层已经充分发展成新边界层的区域内,对轮毂高度65m处风速Uh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风电场建成后研究区内,风速Uh与未建场时的65m风速U0相比变小,存在风速损失,该风速损失随着U0的增大而减小,与风电机的推力系数CT性质有关;大规模风电场建成后,Uh在3~20m.s-1范围内的平均风功率密度与未建场时U0在此范围内的平均风功率密度相比损失约为58.45%,这与建场地区建场前65m处风速值大小以及各风速值出现的概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场 地表粗糙度 对数风廓线 推力系数
下载PDF
沙漠下垫面地面温度及能量收支的BATS模式参数化改进 被引量:4
3
作者 马迪 吕世华 +3 位作者 鲍艳 奥银焕 韩博 赵林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49-754,共6页
利用陆面过程模式BATS,引入地表发射率及两种大气发射率参数化方案,同时引入不同的地表粗糙度参数化方案,对比各种参数化方案对沙漠下垫面地面温度及能量收支的模拟状况。结果表明:采用Van Bavel等发展的地表发射率及Chung等发展的大气... 利用陆面过程模式BATS,引入地表发射率及两种大气发射率参数化方案,同时引入不同的地表粗糙度参数化方案,对比各种参数化方案对沙漠下垫面地面温度及能量收支的模拟状况。结果表明:采用Van Bavel等发展的地表发射率及Chung等发展的大气发射率方案可以明显改进地面温度及向上长波辐射的模拟,Chung等方案在夜间与正午的模拟效果更好,减小了1℃左右的地面温度模拟偏差,减小了10 W·m^(-2)左右的向上长波辐射模拟偏差。晴天地面温度及向上长波辐射的模拟结果优于阴天。利用Zhang等发展的裸土粗糙度参数化方案也会提高模式对地表感热通量模拟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过程模式 发射率 下垫面粗糙度 地面温度 能量收支
原文传递
夏季巴丹吉林沙漠辐射特征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赵林 吕世华 +3 位作者 陈玉春 奥银焕 马迪 鲍艳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38-344,共7页
利用WRF(TheAdvancedResearchWeatherResearchandForecasting)模式3.3版本,检验其对巴丹吉林沙漠地区辐射特征的模拟能力,并通过模拟结果选取适于沙漠下垫面辐射特征模拟的最优参数化方案组合。通过连续9d(2009年8月11~19日)不... 利用WRF(TheAdvancedResearchWeatherResearchandForecasting)模式3.3版本,检验其对巴丹吉林沙漠地区辐射特征的模拟能力,并通过模拟结果选取适于沙漠下垫面辐射特征模拟的最优参数化方案组合。通过连续9d(2009年8月11~19日)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数值模拟,分别选取4种向下短波、4种向下长波辐射辐射方案及4种陆面过程方案,认为WRF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该地区不同天气条件下(晴天、多云和阴雨)辐射日变化的特征,其中RRTMG向下短波和向下长波辐射方案较其他辐射方案略有优势,其模拟的向下短波辐射通量和向下长波辐射通量的总均方根误差最小,分别为103.9和25.9W/m^2;陆面过程方案中,RUC方案较有优势,模拟的向上长波和向上短波辐射通量的总均方根误差最小,分别为26.9和25.2W/m^2;阴雨天气条件下,辐射方案的调用间隔时间对辐射通量的模拟较敏感,调用间隔时间的缩短能明显改进辐射通量由晴转阴过程的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丹吉林沙漠 WRF模式 数值模拟 辐射方案 陆面过程方案
下载PDF
WRF_Lake湖气模式对我国太湖的湖温模拟应用评估 被引量:1
5
作者 古红萍 沈学顺 +3 位作者 金继明 赵林 肖薇 王咏薇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6-173,共8页
文章把一维热扩散湖模式成功地耦合到中尺度天气研究和预报模式WRF3.2中,建立了湖气耦合模式。并用太湖区梅梁湾获得的2010年8月11—28日的观测资料对该耦合模式模拟湖温的能力进行了初步评估。设计了3组方案进行对照试验,分别为:(1)没... 文章把一维热扩散湖模式成功地耦合到中尺度天气研究和预报模式WRF3.2中,建立了湖气耦合模式。并用太湖区梅梁湾获得的2010年8月11—28日的观测资料对该耦合模式模拟湖温的能力进行了初步评估。设计了3组方案进行对照试验,分别为:(1)没有加入湖模块的WRF模式试验(WRF);(2)没有对参数进行优化的原始耦合模式试验(WRF_Lake_Old);(3)对3个参数进行优化后的耦合模式试验(WRF_Lake_New)。结果表明耦合了湖泊模块并且参数优化后的湖气耦合模式(WRF_Lake_New)比没有包含湖面方案的WRF模式对太湖水温的模拟能力有了很大的改进。WRF_Lake_New能够合理地模拟出太湖梅梁湾上湖表温度的日变化,模拟的湖表温度误差范围平均在±1℃左右,模拟的空气温度平均误差范围在±0.5℃以内,模拟的感、潜热通量也与观测更为接近。该耦合模式在太湖的初步评估结果表明,该湖气耦合模式为下一步研究湖泊过程和湖气相互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气耦合模式 太湖 湖表温度 参数优化
下载PDF
植被覆盖度对兰州地区气象场影响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23
6
作者 何建军 余晔 +2 位作者 陈晋北 刘娜 赵素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611-1621,共11页
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耦合Noah陆面过程模式,模拟了兰州地区冬季气象场,并用观测资料对模拟结果进行了检验。利用2006年中分辨率成像分光辐射计(MODIS)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计算得到的植被覆盖度替换模式默认... 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耦合Noah陆面过程模式,模拟了兰州地区冬季气象场,并用观测资料对模拟结果进行了检验。利用2006年中分辨率成像分光辐射计(MODIS)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计算得到的植被覆盖度替换模式默认的植被覆盖度,研究了植被覆盖度对WRF模式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新的植被覆盖度数据使研究区域的地表反照率减小,发射率增加,感热通量白天增加、夜间减小;还明显地改进了WRF模式对近地面温度和风速的模拟;植被覆盖度对地表蒸发有很大影响,冬季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植被基本处于休眠状态,地表蒸发以直接蒸发为主,使用新的植被覆盖度数据后,模拟区域的植被覆盖度增加,地表蒸发减小,近地面水汽含量减少,WRF模式模拟的边界层高度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WRF模式 感热通量 潜热通量 地表能量平衡
下载PDF
酒泉地区风能资源开发优势度分析 被引量:19
7
作者 邓国卫 高晓清 +3 位作者 惠小英 桂俊祥 汪宁渤 刘建彪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634-1640,共7页
运用新一代中尺度模式WRF对酒泉部分地区进行了风场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WRF模式对复杂地形条件下的风场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也能较好地模拟出地形对风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GIS技术在空间信息处理方面的优势,综合考虑各种地理要... 运用新一代中尺度模式WRF对酒泉部分地区进行了风场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WRF模式对复杂地形条件下的风场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也能较好地模拟出地形对风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GIS技术在空间信息处理方面的优势,综合考虑各种地理要素的影响,对酒泉地区风能资源进行精细化研究,分析风能资源开发的优势度,发现(1)研究区域具有非常丰富的风能资源,较丰富区以上地区的面积将近达到研究区域的一半;(2)丰富风能资源区与该地区的地形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主要处于有地形狭口效应的区域;(3)最有利于风能资源开发的区域在玉门镇以南至昌马,这一片区域的地形平坦,风能资源丰富,又是戈壁,非常适合建设大型风力发电场。这些显示了酒泉地区风能资源开发的优势度分布,能为风电场的选址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能资源 风电场选址 WRF模式 GIS技术 优势度分析
下载PDF
陆面模式CLM对若尔盖站冻融期模拟性能的检验与对比 被引量:16
8
作者 陈渤黎 罗斯琼 +1 位作者 吕世华 张宇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49-658,共10页
陆面模式CLM(Community Land Model)是目前国际上发展较为完善并被广泛应用的陆面过程模式。本文使用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的若尔盖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研究站的观测资料,对CLM3.0版本及CLM4.0版本在上述地... 陆面模式CLM(Community Land Model)是目前国际上发展较为完善并被广泛应用的陆面过程模式。本文使用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的若尔盖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研究站的观测资料,对CLM3.0版本及CLM4.0版本在上述地区的模拟性能进行了检验与对比。通过比较观测值与模拟值,验证了模式在高原季节性冻土地区的适用性,发现CLM4.0较CLM3.0在模拟结果上有了一定提高。CLM4.0加入了未冻水参数化方案,使模式可以模拟到冬季土壤冻结后存留的未冻水,显著增加了冻融期间土壤含水量的模拟,同时减小了土壤含冰量的模拟值。并因此增大了模拟的冻土热容量,减小了热导率,使冻融期间土壤温度的模拟也有了一定改善。但是模拟中也发现对于较深层土壤,温度模拟值在冻融期间较观测显著偏低。另外,在消融(冻结)过程阶段CLM4.0模拟的土壤含水量骤增(骤降)的时间均较观测提前。消融过程、冻结过程阶段模拟时间偏短,而完全冻结、完全消融阶段模拟时间偏长。因此CLM对于高原冻土地区的模拟仍是其需要重点改进的地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M模式 陆面过程 土壤冻融 模拟试验
下载PDF
黄河源区若尔盖站冻融期土壤温、湿度的模拟与改进 被引量:15
9
作者 陈渤黎 罗斯琼 +1 位作者 吕世华 张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37-345,共9页
利用陆面过程模式CLM3.5对黄河源区若尔盖站进行了一年的数值模拟试验,通过比较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的观测值与模拟值,检验了该模式在黄河源季节性冻土地区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模式对土壤温度的模拟,非冻结期较好,深层土壤温度稍偏高... 利用陆面过程模式CLM3.5对黄河源区若尔盖站进行了一年的数值模拟试验,通过比较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的观测值与模拟值,检验了该模式在黄河源季节性冻土地区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模式对土壤温度的模拟,非冻结期较好,深层土壤温度稍偏高;冻结期模拟值偏低,冻结深度偏大。对土壤含水量的模拟,在冻融期出现了较大偏差,含水量骤降(冻结)、骤增(消融)的时间均较观测提前。模式土壤热传导参数化方案中的土壤基质热导率计算偏大是造成土壤温、湿度偏差的主要原因。将Johansen土壤基质热导率方案替换了原模式参数化方案后,模拟结果有一定的改进,土壤温度暖舌、冷舌的模拟深度显著减小,冻结期土壤温度模拟偏低的现象也得到了改进,土壤含水量骤降、骤增的时间与观测更为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土壤热导率 冻融过程 CLM3.5模式
下载PDF
高原热力作用对高原夏季风爆发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14
10
作者 白彬人 胡泽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29-336,共8页
利用1979-2011年ECMWF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逐月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距平指数(B-H)以及中国地面国际交换站逐日24 h降水量,研究了高原热力作用与高原夏季风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B-H与传统高原季风指数(TPMI)之间存在较好的同时相... 利用1979-2011年ECMWF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逐月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距平指数(B-H)以及中国地面国际交换站逐日24 h降水量,研究了高原热力作用与高原夏季风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B-H与传统高原季风指数(TPMI)之间存在较好的同时相关关系,B-H与动态高原季风指数(DPMI)之间存在较好的超前1~3个月的相关关系,这种关系在干季尤为明显。前期2月青藏高原热力作用偏强将会导致高原夏季风爆发偏早,爆发初期强度偏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热力作用 高原夏季风
下载PDF
近50年我国西北区外核拍频涡与强雨区的关系 被引量:10
11
作者 郭俊琴 汤懋苍 +2 位作者 李万源 张凯 郭维栋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71-375,共5页
根据强震成因的外核对流上升体顶托说,一个强震的震中下面是外核的一个对流上升脉冲点,从物理学的"拍频原理"可知,两个强震的中点也是一个外核脉冲点,将其称为"外核拍频(地热)涡"。仔细分析了近50年来出现在我国西... 根据强震成因的外核对流上升体顶托说,一个强震的震中下面是外核的一个对流上升脉冲点,从物理学的"拍频原理"可知,两个强震的中点也是一个外核脉冲点,将其称为"外核拍频(地热)涡"。仔细分析了近50年来出现在我国西北区的外核拍频涡,发现它与降水距平百分率R′>100%的强雨区相配合,这为水灾的短期气候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核对流上升体顶托说 外核拍频涡 强雨区 水灾预测
下载PDF
10个CMIP5模式对亚澳季风环流及其变率的模拟 被引量:9
12
作者 李瑞青 吕世华 韩博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49-758,共10页
利用参加第五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简称CMIP5)的10个海气耦合模式的输出结果,比较了这些模式对6种季风指数年际变化的模拟能力,并从季风区大气环流场的气候态以及海表温度异常(SSTA)与季... 利用参加第五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简称CMIP5)的10个海气耦合模式的输出结果,比较了这些模式对6种季风指数年际变化的模拟能力,并从季风区大气环流场的气候态以及海表温度异常(SSTA)与季风的相关关系两个方面对季风指数的模拟差异原因进行了讨论。得到结论:CMIP5模式对于季风指数年际变化模拟的结果与观测资料差异较大,其中对南亚季风指数(WebsterYang index)模拟最好,模式集合会显著改进对南亚季风指数的模拟效果;不同模式基本可以描述出各个季风区大气环流场的气候态分布特征;耦合模式对南亚季风指数模拟的关键可能在于对SSTA的年际变化以及SSTA与季风相关关系的准确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5 模式集合 季风指数 环流特征 海表温度异常
下载PDF
基于微波遥感参数估算区域蒸散发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张堂堂 文军 +3 位作者 李振朝 田辉 刘蓉 席家驹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651-1657,共7页
利用主动微波遥感资料(ENVISAT/ASAR)估算的表层土壤湿度和光学遥感资料(EOS/MODIS)的地表温度信息,结合气象站常规观测的气象要素,利用土壤水热耦合及水分蒸发模型对黄土高原典型塬区进行了蒸散发量的估算。将估算的蒸散发量与实际观... 利用主动微波遥感资料(ENVISAT/ASAR)估算的表层土壤湿度和光学遥感资料(EOS/MODIS)的地表温度信息,结合气象站常规观测的气象要素,利用土壤水热耦合及水分蒸发模型对黄土高原典型塬区进行了蒸散发量的估算。将估算的蒸散发量与实际观测对比表明,两者之间绝对误差最大为117W·m-2,最小为0.6W·m-2,平均为24W·m-2。基于微波遥感参数估算蒸散发量的方法为估算区域蒸散发量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遥感 土壤水热传输 区域蒸散发 黄土高原
下载PDF
一次干冷空气过境对鄂陵湖地区大气边界层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照国 吕世华 +3 位作者 文莉娟 奥银焕 赵林 张少波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00-1211,共12页
利用2012年夏季黄河源区鄂陵湖的GPS探空资料,分析了一次千冷空气过境前后该地区大气边界层位温、比湿和风速风向的垂直分布及其与地表热力作用的关系。结果表明,冷空气过境前的晴天时,湖区白天对流边界层高度不足100m,远小于陆地... 利用2012年夏季黄河源区鄂陵湖的GPS探空资料,分析了一次千冷空气过境前后该地区大气边界层位温、比湿和风速风向的垂直分布及其与地表热力作用的关系。结果表明,冷空气过境前的晴天时,湖区白天对流边界层高度不足100m,远小于陆地,而夜间可以达到400~600m;伴随着冷空气的到来,湖区对流边界层迅速增长,夜间达到2000m以上,超过了平时的陆地边界层高度。冷空气过境前后,陆地与湖泊的感热通量此消彼长;冷空气入侵后,水气温差迅速增加而地气温差急剧减小,湖面感热的日累积值迅速增大,风速增加并且垂直方向的风切变增强,这些都为湖泊对流边界层的急剧增长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 大气边界层 非均匀下垫面 冷空气 感热通量
下载PDF
卫星遥感结合数值模式估算金塔绿洲非均匀地表能量通量 被引量:8
15
作者 孟宪红 吕世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10-919,共10页
针对遥感在面上计算的特点,将模式模拟的气象要素区域分布替代以往使用的单点观测值作为遥感估算蒸散发模型的初始场,引入到SEBS(Surface Energy Balance System)模型中,利用EOS/MODIS遥感资料对金塔绿洲非均匀下垫面地表能量通量进行... 针对遥感在面上计算的特点,将模式模拟的气象要素区域分布替代以往使用的单点观测值作为遥感估算蒸散发模型的初始场,引入到SEBS(Surface Energy Balance System)模型中,利用EOS/MODIS遥感资料对金塔绿洲非均匀下垫面地表能量通量进行了估算。对比估算结果与实测值表明,引入数值模拟结果后,绿洲地表感热通量的估算误差平均减小了5.8%,潜热通量的误差平均减小了5.5%,说明数值模拟结果的引入比较成功。通过分析地表通量的区域分布特征表明,数值模拟结果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更加细致地刻画了荒漠绿洲能量平衡的分布特征,在戈壁荒漠地区,潜热通量非常小,而绿洲集中的地区及水库附近出现了潜热通量的极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能量通量 蒸散发 遥感反演 金塔绿洲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闪电VHF辐射源功率观测及雷暴电荷结构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妍秀 张广庶 +4 位作者 王彦辉 李亚珺 武斌 张荣 余海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662-1670,共9页
利用自行研制的闪电VHF辐射源功率接收系统,对青藏高原东北部闪电VHF辐射源功率三维分布进行了观测,初步分析了雷暴电荷结构,并利用自行研制的中心频率为270 MHz球载闪电模拟源,对闪电VHF辐射源功率接收系统进行了野外标定,得到了267~2... 利用自行研制的闪电VHF辐射源功率接收系统,对青藏高原东北部闪电VHF辐射源功率三维分布进行了观测,初步分析了雷暴电荷结构,并利用自行研制的中心频率为270 MHz球载闪电模拟源,对闪电VHF辐射源功率接收系统进行了野外标定,得到了267~273 MHz频率范围的闪电辐射脉冲功率三维时空发展分布图。统计结果显示,在正云闪中,上部正电荷区平均辐射脉冲功率为4.8 W,下部负电荷区平均辐射脉冲功率为1.6 W,上部正电荷区的辐射功率明显高于下部负电荷区。在负云闪中,下部正电荷区平均辐射脉冲功率为3.2 W,上部负电荷区平均辐射脉冲功率为2.5 W,下部正电荷区的辐射功率明显高于上部负电荷区。在负地闪中,负电荷区平均值为3.0 W,正电荷区平均辐射脉冲功率为4.7 W。负电荷区辐射源数都少于正电荷区,绝大多数正电荷区的平均辐射脉冲功率大于负电荷区,但个别闪电的负电荷区平均辐射脉冲功率大于正电荷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辐射源功率 电荷结构 闪电电磁脉冲
下载PDF
青藏高原那曲地区冻融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刘火霖 胡泽勇 +3 位作者 杨耀先 王愚 孙根厚 黄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76-683,共8页
利用中国科学院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冻融期(2013年3月1日至6月1日)的气象和土壤观测资料,通过陆面模式Co LM对那曲地区土壤冻融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Co LM模式对土壤温度、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模拟与观测较吻合,... 利用中国科学院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冻融期(2013年3月1日至6月1日)的气象和土壤观测资料,通过陆面模式Co LM对那曲地区土壤冻融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Co LM模式对土壤温度、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模拟与观测较吻合,但对土壤湿度的模拟偏差较大,而模式冻融参数化方案的不足是造成这一较大偏差的主要原因。根据热力学平衡下土壤水势与温度之间的关系以及Clapp-Hornberger经验公式对冻融参数化方案进行了优化,优化冻融参数化方案后,模式能够更真实地模拟出土壤冻融过程特征,尤其是对土壤湿度偏低的现象改进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CoLM模式 冻融过程 冻融参数化方案
下载PDF
双接地负地闪VHF辐射源放电通道和光学通道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0
18
作者 武斌 张广庶 +4 位作者 王彦辉 李亚珺 张彤 范祥鹏 吕伟涛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19-529,共11页
利用闪电VHF辐射源三维定位和闪电光通道高速摄像同步资料,对一次双接地负地闪放电通道作定位和亮度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并仔细分析了其通道发展和连接,详细讨论了一次负地闪双接地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在预击穿阶段,通道击穿作用很强,... 利用闪电VHF辐射源三维定位和闪电光通道高速摄像同步资料,对一次双接地负地闪放电通道作定位和亮度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并仔细分析了其通道发展和连接,详细讨论了一次负地闪双接地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在预击穿阶段,通道击穿作用很强,但电流小,其载体主要是雪崩电荷;在回击激发阶段,通道电流迅速增大,其载体除了雪崩电荷外,还有大量来自云内电荷区的电荷。在整个过程中,主通道有较高亮度(云外),即主通道中有较强电流运动,而分叉通道电流较弱。研究表明近地面向上发展的辐射源可能是源于地面尖端产生的向上先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地闪 双接地 VHF辐射源通道 高速摄像 上行先导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