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8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信号、影响和前景初步探讨 被引量:1115
1
作者 施雅风 沈永平 胡汝骥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19-226,共8页
全球大幅度变暖 ,水循环加快 ,增强降水和蒸发 .中国西北部从 19世纪小冰期结束以来 10 0a左右处于波动性变暖变干过程中 .1987年起新疆以天山西部为主地区 ,出现了气候转向暖湿的强劲信号 ,降水量、冰川消融量和径流量连续多年增加 ,... 全球大幅度变暖 ,水循环加快 ,增强降水和蒸发 .中国西北部从 19世纪小冰期结束以来 10 0a左右处于波动性变暖变干过程中 .1987年起新疆以天山西部为主地区 ,出现了气候转向暖湿的强劲信号 ,降水量、冰川消融量和径流量连续多年增加 ,导致湖泊水位显著上升、洪水灾害猛烈增加、植被改善、沙尘暴减少 .新疆其他地区以及祁连山中西段的降水和径流也有增加趋势 .这样气候转型前景如何 ,是仅为年代际波动还是可发展为世纪性趋势 ,是只限于天山西部还是可能扩及整个西北以至华北 .从引用现有区域气候模式预测 ,对径流变化模式预测和相似古气候情景的讨论 ,认为转向暖湿的趋势可以肯定 ,但目前尚不能确切预测转型扩大在时间上与空间上变化的速度和程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转型 信号 西北地区 暖湿假说 古气候 水循环
下载PDF
论生态安全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被引量:839
2
作者 肖笃宁 陈文波 郭福良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3期354-358,共5页
安全是风险的反函数 ,通常指评价对象对于期望值状态的保障程度 ,或防止非理想的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可靠性 .生态安全可定义为人类在生产、生活与健康等方面不受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等影响的保障程度 ,包括饮用水与食物安全、空气质量与... 安全是风险的反函数 ,通常指评价对象对于期望值状态的保障程度 ,或防止非理想的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可靠性 .生态安全可定义为人类在生产、生活与健康等方面不受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等影响的保障程度 ,包括饮用水与食物安全、空气质量与绿色环境等基本要素 .生态安全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系统健康诊断、区域生态风险分析、景观安全格局、生态安全监测与预警以及生态安全管理、保障等方面 .区域生态安全研究具有宏观性和针对性的特点 ,评价标准则具有相对性和发展性 ,生态安全预警与设计要针对某一生态问题体现人类活动的能动性 .最后 ,以干旱内流区为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 生态风险 生态系统健康 预警 管理
下载PDF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 被引量:976
3
作者 刘纪远 匡文慧 +13 位作者 张增祥 徐新良 秦元伟 宁佳 周万村 张树文 李仁东 颜长珍 吴世新 史学正 江南 于东升 潘贤章 迟文峰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14,共12页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本文采用相同空间分辨率的卫星遥感信息源和相同的技术方法,对中国1980年代末到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进行定期更新。在此基础上,提出并发展土地利用动态区...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本文采用相同空间分辨率的卫星遥感信息源和相同的技术方法,对中国1980年代末到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进行定期更新。在此基础上,提出并发展土地利用动态区划的方法,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与时空特征。我们发现:1990-2010年的20年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南减北增,总量基本持衡,新增耕地的重心逐步由东北向西北移动"是耕地变化的基本特征;"扩展提速,东部为重心,向中西部蔓延"是城乡建设用地变化的基本特征;"林地前减后增,荒漠前增后减,草地持续减少"是非人工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主要特征。20世纪末与21世纪初两个10年相比,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空间格局出现了一些新特征,原有的13个土地利用变化区划单元演变为15个单元,且部分区划单元边界发生变化。主要变化格局特征为黄淮海地区、东南部沿海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和四川盆地城镇工矿用地呈现明显的加速扩张态势;北方地区耕地开垦重心由东北地区和内蒙古东部转向西北绿洲农业区;东北地区旱作耕地持续转变为水田;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南部、黄土高原和西南山地退耕还林还草效果初显。近20年间,尽管气候变化对北方地区的耕地变化有一定的影响,但政策调控和经济驱动仍然是导致我国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时空差异的主要原因。2000年后的第一个10年,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人为驱动因素已由单向国土开发为主,转变为开发与保护并重。在空间格局变化的分析方法方面,应用"动态区划法"开展世纪之交两个10年中国LUCC空间格局变化的分析,有效揭示了20年来中国LUCC"格局的变化过程",即动态区划边界的推移、区划单元内部特征的变化与单元的消长等;以及"变化过程的格局",即土地利用变化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遥感 土地利用变化 特征 空间格局 中国
原文传递
甘肃省1998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被引量:829
4
作者 徐中民 张志强 程国栋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607-616,共10页
可持续发展定量测度的核心是确定人类是否生存于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之内。 M.Wackernagel等 1 996年以来提出和发展的生态足迹方法 ,就是一种定量测量人类对自然利用程度的新方法。该方法通过将区域的资源和能源消费转化为提供这种物... 可持续发展定量测度的核心是确定人类是否生存于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之内。 M.Wackernagel等 1 996年以来提出和发展的生态足迹方法 ,就是一种定量测量人类对自然利用程度的新方法。该方法通过将区域的资源和能源消费转化为提供这种物质流所必须的各种生物生产土地的面积 (生态足迹需求 ) ,并同区域能提供的生物生产型土地面积 (生态承载力或生态足迹供给 )进行比较 ,能定量判断一个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能力的范围内。介绍了生态足迹的概念、生态足迹计算模型、生态足迹模型中使用的生物生产面积类型及其状况。另外 ,简要介绍了当前国际研究的进展情况 ,分析总结了生态足迹模型的优缺点。对甘肃省 1 998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实证计算和分析 ,结果表明甘肃省 1 998年人均生态赤字为 0 .564hm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可持续性测量 生物生产面积 甘肃
下载PDF
中国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特征和趋势探讨 被引量:909
5
作者 施雅风 沈永平 +4 位作者 李栋梁 张国威 丁永建 胡汝骥 康尔泗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52-164,共13页
由于全球显著变暖和水循环加快 ,使得中国西北主要是新疆地区于 1 987年气候发生突然变化 ,随着温度上升 ,降水量、冰川消融量和径流量连续多年增加 ,内陆湖泊水位显著上升 ,洪水灾害也迅猛增加 ,同时 ,植被有所改善 ,沙尘暴日数锐减 ,... 由于全球显著变暖和水循环加快 ,使得中国西北主要是新疆地区于 1 987年气候发生突然变化 ,随着温度上升 ,降水量、冰川消融量和径流量连续多年增加 ,内陆湖泊水位显著上升 ,洪水灾害也迅猛增加 ,同时 ,植被有所改善 ,沙尘暴日数锐减 ,从而改变了 1 9世纪末期至 2 0世纪 70年代的变暖变干趋势。以降水量增加超过蒸发量增加所导致的径流量增长及湖泊水位上升作为气候向暖湿转型的主要标准 ,西北地区目前的气候变化可分为 3个区域 ,即 1 )显著转型区 ;2 )轻度转型区 ;3)未转型区。作者初步认为 ,西北气候向暖湿转型可能是世纪性的 ,预期西北东部在 2 1世纪上半期也会向暖湿转变 ,但预测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气候变化 暖干气候 暖湿气候 气候转型 西北地区 气温 降水量
下载PDF
中国西部12省(区市)的生态足迹 被引量:648
6
作者 张志强 徐中民 +1 位作者 程国栋 陈东景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99-610,共12页
在介绍生态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及目前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以西部 1 2个省 (区市 )2 0 0 0年统计年鉴的数据为依据 ,对中国西部地区 1 2个省 (区市 ) 1 999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 ,结果表明 ,除云南、西藏 2个省 (区 )的生态... 在介绍生态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及目前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以西部 1 2个省 (区市 )2 0 0 0年统计年鉴的数据为依据 ,对中国西部地区 1 2个省 (区市 ) 1 999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 ,结果表明 ,除云南、西藏 2个省 (区 )的生态足迹为盈余外 ,其余 1 0个省 (区市 )的生态足迹均为赤字。西部地区 1 2个省 (区市 )总人口的生态足迹赤字达 1 62 .5× 1 0 4 km2 ,该数据相当于新疆自治区的国土面积。反映出人类的生产、生活强度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 ,区域生态系统处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利用和压力之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衡量 生态足迹 生物生产面积 生态承载力 生态盈余 生态赤字 西部地区 中国
下载PDF
20世纪9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722
7
作者 刘纪远 张增祥 +6 位作者 庄大方 王一谋 周万村 张树文 李仁东 江南 吴世新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2,共12页
在土地利用变化时空信息平台的支持下 ,本文对我国 2 0世纪 80年代末到 90年代末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进行了全面分析 ,揭示了我国 1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规律 ,分析了这些规律形成的主要政策、经济和自然成因。研究表明 ,2 0世纪 90年... 在土地利用变化时空信息平台的支持下 ,本文对我国 2 0世纪 80年代末到 90年代末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进行了全面分析 ,揭示了我国 1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规律 ,分析了这些规律形成的主要政策、经济和自然成因。研究表明 ,2 0世纪 90年代 ,全国耕地总面积呈北增南减、总量增加的趋势 ,增量主要来自对北方草地和林地的开垦。林业用地面积呈现总体减少的趋势 ,减少的林地主要分布于传统林区 ,南方水热充沛区造林效果明显。中国城乡建设用地整体上表现为持续扩张的态势。 90年代后 5年总体增速减缓 ,西部增速加快。 2 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土地利用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 ,政策调控和经济驱动是导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时空差异的主要原因。据此 ,本文提出在今后的全国土地利用规划中 ,应充分考虑我国现代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分异规律。同时 ,在生态环境恢复与建设规划中也应强调自然地理地带的针对性 ,同时要改变传统的资源规划与管理思路 ,在基础设施日益完备的条件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数据库 遥感 分布规律 土地资源 生态环境 中国
下载PDF
中国1999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发展能力分析 被引量:614
8
作者 徐中民 张志强 +1 位作者 程国栋 陈东景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2期280-285,共6页
可持续发展的定量评估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关键领域 ,其核心是确定人类的生存是否处于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之内 .新近提出和发展起来的生态足迹指标是一种测算人类对自然利用程度的新的综合指标 ,该方法通过将区域的资源和能源消费转化... 可持续发展的定量评估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关键领域 ,其核心是确定人类的生存是否处于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之内 .新近提出和发展起来的生态足迹指标是一种测算人类对自然利用程度的新的综合指标 ,该方法通过将区域的资源和能源消费转化为提供这种物质流所必需的各种生物生产土地的面积(生态足迹 ) ,并同区域能提供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 (生态承载力 )进行比较 ,能定量判断一个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的范围内 .以中国和部分省 (区市 ) 1999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 ,对中国和部分省 (区市 )1999年的生态足迹计算结果表明 ,1999年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为 1.3 2 6hm2 ,而人均生态承载力为 0 .681hm2 ,人均生态赤字为 0 .64 5hm2 ;分省的计算结果也表明大部分省 (区市 )的生态足迹超过了当地的生态承载力 .生态赤字的存在表明 ,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 .同时 ,将生态足迹计算中得到的不同土地类型面积作为测算生态经济系统多样性的指标 ,测算了中国及部分省 (区市 ) 1999年生态足迹的多样性 ,并采用Ulanowicz的发展能力公式分析了各省的发展能力 .发展能力是一个较好的预测产出的指标 ,增加多样性是增加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 .另外 ,还分析了生态足迹的多样性与资源利用效益的关系 ,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1999年 生态足迹 发展能力 生态承载力
下载PDF
生态足迹的概念及计算模型 被引量:523
9
作者 张志强 徐中民 程国栋 《生态经济》 CSSCI 2000年第10期8-10,共3页
生态足迹是一种定量测量人类对自然利用程度的新方法。通过跟踪区域的能源和资源消费 ,将它们转化为提供这种物质流所必须的各种生物生产土地类型的面积 ,并同区域能提供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进行比较 ,能定量判断一个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 生态足迹是一种定量测量人类对自然利用程度的新方法。通过跟踪区域的能源和资源消费 ,将它们转化为提供这种物质流所必须的各种生物生产土地类型的面积 ,并同区域能提供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进行比较 ,能定量判断一个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的范围内。介绍了生态足迹的概念及其计算模型 ,分析总结了模型的优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物生产 土地面积 定量测量 计算模型
下载PDF
空间内插方法比较 被引量:528
10
作者 李新 程国栋 卢玲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0年第3期260-265,共6页
空间内插可以分为几何方法、统计方法、空间统计方法、函数方法、随机模拟方法、物理模型模拟方法和综合方法。介绍了每一种方法的适用范围、算法和优缺点。指出没有绝对最优的空间内插方法 ,必须对数据进行空间探索分析 ,根据数据的特... 空间内插可以分为几何方法、统计方法、空间统计方法、函数方法、随机模拟方法、物理模型模拟方法和综合方法。介绍了每一种方法的适用范围、算法和优缺点。指出没有绝对最优的空间内插方法 ,必须对数据进行空间探索分析 ,根据数据的特点 ,选择最优方法 ;同时 ,应对内插结果做严格的检验。开发通用空间内插软件、智能化内插以及加强相关基础研究将是空间内插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内插 空间数据探索分析 GIS 地理空间
下载PDF
IPCC第一工作组第五次评估报告对全球气候变化认知的最新科学要点 被引量:624
11
作者 沈永平 王国亚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68-1076,共9页
2013年9月27日,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一工作组第五次评估报告《Climate Change 2013: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决策者摘要(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SPM)发布, 随后于9月30日公布了报告全... 2013年9月27日,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一工作组第五次评估报告《Climate Change 2013: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决策者摘要(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SPM)发布, 随后于9月30日公布了报告全文. 报告指出, 全球气候系统变暖的事实是毋庸置疑的, 自1950年以来, 气候系统观测到的许多变化是过去几十年甚至近千年以来史无前例的. 全球几乎所有地区都经历了升温过程, 变暖体现在地球表面气温和海洋温度的上升、 海平面的上升、 格陵兰和南极冰盖消融和冰川退缩、 极端气候事件频率的增加等方面. 全球地表持续升温, 1880-2012年全球平均温度已升高0.85 ℃[0.65~1.06 ℃]; 过去30 a, 每10 a地表温度的增暖幅度高于1850年以来的任何时期. 在北半球, 1983—2012年可能是最近1 400 a来气温最高的30 a. 特别是1971-2010年间海洋变暖所吸收热量占地球气候系统热能储量的90%以上, 海洋上层(0~700 m)已经变暖. 与此同时, 1979-2012年北极海冰面积每10 a以3.5%~4.1%的速度减少;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 大多数地区多年冻土层的温度已升高. 全球气候变化是由自然影响因素和人为影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但对于1950年以来观测到的变化, 人为因素极有可能是显著和主要的影响因素. 目前, 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持续显著上升, CO2、 CH4和N2O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已上升到过去800 ka来的最高水平, 人类使用化石燃料和土地利用变化是温室气体浓度上升的主要原因. 在人为影响因素中, 向大气排放CO2的长期积累是主要因素, 但非CO2温室气体的贡献也十分显著. 控制全球升温的目标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有关, 但由此推断的长期排放目标和排放空间数值在科学上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PCC WGI AR5 气候变化 未来变化 温室气体 关键结论
下载PDF
中国近50年气温及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604
12
作者 左洪超 吕世华 胡隐樵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38-244,共7页
通过对我国385个站的观测资料序列进行分析研究,得到我国气候变化的一些特征。近25年全国平均温度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只有极少数测站有明显的降温趋势,华北及东北的广大地区是增温最快、范围最大的地区。全国平均降水量没有明显的变化趋... 通过对我国385个站的观测资料序列进行分析研究,得到我国气候变化的一些特征。近25年全国平均温度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只有极少数测站有明显的降温趋势,华北及东北的广大地区是增温最快、范围最大的地区。全国平均降水量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逐站分析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后发现,我国降水量的变化存在着明显的区域特征,新疆地区是降水量增加最快的地区;华中—华北地区的降水则存在明显的减少趋势;这两个地区的平均降水量都与全球海表温度距平有很好的相关性。文中还利用同期大气再分析资料(NCEP/NCAR)尝试分析了气候变化与大气环流特征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变化趋势 区域特征 大气环流
下载PDF
气候变化科学的最新认知 被引量:586
13
作者 秦大河 陈振林 +9 位作者 罗勇 丁一汇 戴晓苏 任贾文 翟盘茂 张小曳 赵宗慈 张德二 高学杰 沈永平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7年第2期63-73,共11页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于2007年2月2日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明确指出,近100a(1906-2005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了0.74℃,近50a的线性增温速率为0.13℃/10a,1850年以来最暖的12个年份中有11个出现在近期的1995-2006...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于2007年2月2日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明确指出,近100a(1906-2005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了0.74℃,近50a的线性增温速率为0.13℃/10a,1850年以来最暖的12个年份中有11个出现在近期的1995-2006年。全球变暖已经是不争的科学事实,报告认为人类活动是近50a全球气候系统变暖的主要原因。IPCC评估报告是国际科学界对气候变化问题最权威、最全面的认识,代表了目前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科学认识水平,是国际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IPCC第一工作组 第四次评估报告
下载PDF
生态足迹方法:可持续性定量研究的新方法——以张掖地区1995年的生态足迹计算为例 被引量:433
14
作者 徐中民 程国栋 张志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1484-1493,共10页
生态足迹是一种定量测量人类对自然利用程度的新方法。通过跟踪区域的能源和资源消费 ,将它们转化为提供这种物质流所必须的各种生物生产型土地类型的面积 ,并同区域能提供的生物生产型土地面积进行比较 ,能定量判断一个区域的发展是否... 生态足迹是一种定量测量人类对自然利用程度的新方法。通过跟踪区域的能源和资源消费 ,将它们转化为提供这种物质流所必须的各种生物生产型土地类型的面积 ,并同区域能提供的生物生产型土地面积进行比较 ,能定量判断一个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能力的范围内。介绍了生态足迹的概念及生态足迹计算模型 ,分析总结了生态足迹模型的优缺点等 ,在此基础上 ,对张掖地区 1 995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实证计算和分析 ,结果表明 1 995年张掖地区人均生态赤字为 0 .3 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可持续性测量 张掖地区 计算 区域经济 生态承载力
下载PDF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的亮点结论 被引量:552
15
作者 秦大河 Thomas Stocker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共6页
IPCC第h次评估报告(AR5)第一工作组(WGI)报告的亮点结论,是过去7年全世界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成果凝练出来的精华。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的一半以上是人类活动造成的。1971年以来人为排放温室气体产生热量的93%进入了海洋,... IPCC第h次评估报告(AR5)第一工作组(WGI)报告的亮点结论,是过去7年全世界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成果凝练出来的精华。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的一半以上是人类活动造成的。1971年以来人为排放温室气体产生热量的93%进入了海洋,海洋还吸收了大约30%人为排放的CO2,导致海表水pH值下降了0.1,等等。采用全球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模式,预估未来全球气候变暖仍将持续,2l世纪宋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往19862005年的基础上将升高0-3~4.8℃。限制气候变化需要大幅度持续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如果将18611880年以来的人为CO:累积排放控制在1000GtC,那么人类有超过66%的可能性把未来升温幅度控制征2℃以内(相对于1861-1880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温室气体 IPCCAR5 WGI
下载PDF
21世纪初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与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531
16
作者 刘纪远 张增祥 +8 位作者 徐新良 匡文慧 周万村 张树文 李仁东 颜长珍 于东升 吴世新 江南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411-1420,共10页
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以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动态为核心的人类-环境耦合系统研究逐渐成为土地变化科学(LCS)研究的新动向。基于覆盖中国21世纪初5年间隔的遥感卫星数据获取的1km网格土地利用变化空间信息,依据近5年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分... 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以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动态为核心的人类-环境耦合系统研究逐渐成为土地变化科学(LCS)研究的新动向。基于覆盖中国21世纪初5年间隔的遥感卫星数据获取的1km网格土地利用变化空间信息,依据近5年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分异的显著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经济发展与国家宏观政策因素综合考虑,设计针对21世纪初5年新的中国土地利用动态区划图,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与驱动因素。总体上,21世纪初5年中国处于土地利用快速变化期,黄淮海平原、东南沿海地区与四川盆地城乡建设用地显著扩张,占用大规模优质农田,导致南方水田面积明显减少;西北绿洲农业发展与东北地区开垦导致北方旱地面积略有增加;受西部开发"生态退耕"政策的影响中西部地区林地面积显著增加,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成效明显,对区域土地覆盖状况的改善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一时段国土开发与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包括"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国家重大政策,加之快速的经济发展是该阶段土地利用变化格局形成的主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空间格局 驱动力 21世纪初 中国
下载PDF
关于我国华北沙尘天气的成因与治理对策 被引量:461
17
作者 叶笃正 丑纪范 +5 位作者 刘纪远 张增祥 王一谋 周自江 鞠洪波 黄签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13-521,共9页
20 0 0年春季 ,我国华北沙尘天气次数陡增 ,影响广泛 ,损失明显增加。利用长期气象观测数据 ,结合遥感和 GIS技术 ,对今年华北沙尘天气的成因进行分析 ,提出造成沙尘天气的原因在于 :1北方地区大风日数的增减是气候周期性变化的反映 ,... 20 0 0年春季 ,我国华北沙尘天气次数陡增 ,影响广泛 ,损失明显增加。利用长期气象观测数据 ,结合遥感和 GIS技术 ,对今年华北沙尘天气的成因进行分析 ,提出造成沙尘天气的原因在于 :1北方地区大风日数的增减是气候周期性变化的反映 ,今年强沙尘天气陡增是因为处于反厄尔尼诺事件的高峰期所致 ;2我国北方地表覆被状况局部改善、整体恶化也是今年强沙尘天气产生的另一重要原因。影响华北地区的沙尘天气主要发源于内蒙古中西部和河北西北部 ,发源地及沿途地表粉尘是沙尘的主体 ,城市扩展区域的地表裸土与建筑沙石则提供了就地扬沙的物质来源。对今后一个时期内沙尘天气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认为 :在全球增暖和我国北方地表植被状况没有根本好转的情况下 ,今后如再逢反厄尔尼诺事件等引起的强冬季风年 ,甚至可能出现更严重的沙尘天气。为此提出建议 :做好科学的还林还草工作 ,大范围地恢复自然植被 ,为京津地区建立减轻和防止沙尘灾害的有效生态屏障。同时治理城市周边地区 ,抑制就地起沙 ;西部开发应重视生态环境建设 ,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结合起来考虑 ;建立和完善沙尘天气的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 ,做好防灾减灾的科学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天气 华北 遥感 GIS
下载PDF
虚拟水——中国水资源安全战略的新思路 被引量:456
18
作者 程国栋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3年第4期260-265,共6页
虚拟水是指生产商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虚拟水战略是指贫水国家或地区通过贸易的方式从富水国家或地区购买水密集型农产品(粮食)来获得本地区水和粮食的安全。文章引入虚拟水的概念,将水资源管理分为供给管理、需求管理、内部结... 虚拟水是指生产商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虚拟水战略是指贫水国家或地区通过贸易的方式从富水国家或地区购买水密集型农产品(粮食)来获得本地区水和粮食的安全。文章引入虚拟水的概念,将水资源管理分为供给管理、需求管理、内部结构性管理和社会化管理四个层次,从理论角度分析了水资源社会化管理与水资源恢复重建的关系;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为例,初步计算了2000年西北各省(区)虚拟水消费量,表明虚拟水是不可忽视的水资源形式;探讨了虚拟水战略的政策含义,提出了实施虚拟水战略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虚拟水 虚拟水战略 水资源安全 水资源管理 西北干旱区 水资源短缺 安全战略
下载PDF
中国1999年的生态足迹分析 被引量:367
19
作者 徐中民 陈东景 +1 位作者 张志强 程国栋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41-445,共5页
关键词 中国 1999年 生态足迹分析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2010-2015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格局与新特征 被引量:469
20
作者 刘纪远 宁佳 +10 位作者 匡文慧 徐新良 张树文 颜长珍 李仁东 吴世新 胡云锋 杜国明 迟文峰 潘涛 宁静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89-802,共14页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人类活动对地球表层及全球变化影响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Landsat 8 OLI、GF-2等遥感图像和人机交互解译方法,获取的土地利用数据实现了中国201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遥感动态监测。应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年变化率...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人类活动对地球表层及全球变化影响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Landsat 8 OLI、GF-2等遥感图像和人机交互解译方法,获取的土地利用数据实现了中国201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遥感动态监测。应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年变化率等指标,从全国和分区角度揭示了2010-2015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2010-2015年中国建设用地面积共增加24.6×10~3km^2,耕地面积共减少4.9×10~3km^2,林草用地面积共减少16.4×10~3km^2。2010-2015年与2000-2010年相比,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空间格局基本一致,但分区变化呈现新的特征。东部建设用地持续扩张和耕地面积减少,变化速率有所下降;中部建设用地扩张和耕地面积减少速度增加;西部建设用地扩张明显加速,耕地面积增速进一步加快,林草面积减少速率增加;东北地区建设用地扩展持续缓慢,耕地面积稳中有升,水旱田转换突出,林草面积略有下降。从"十二五"期间国家实施的主体功能区布局来看,东部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与优化和重点开发区的国土空间格局管控要求基本吻合;中部和西部地区则面临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相关土地利用类型实现有效保护的严峻挑战,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有效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时空特征 卫星遥感 主体功能区 中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