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0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和构造变形 被引量:190
1
作者 王琪 张培震 +7 位作者 牛之俊 J.T.Freymueller 赖锡安 李延兴 朱文耀 刘经南 R.Bilham K.M.Larson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529-536,共8页
全球定位系统(GPS)揭示的中国大陆现今运动场清晰地表现出了以活动地块 为单元的分块运动特征,不同的活动地块具有不同的运动和变形方式.GPS观测到的阿 尔金断裂的左旋走滑速率仅(5.l± 2.5)mm/a,龙门山断... 全球定位系统(GPS)揭示的中国大陆现今运动场清晰地表现出了以活动地块 为单元的分块运动特征,不同的活动地块具有不同的运动和变形方式.GPS观测到的阿 尔金断裂的左旋走滑速率仅(5.l± 2.5)mm/a,龙门山断裂的挤压缩短速率为(6.7± 3.0) mm/a,华南地块相对于欧亚大陆向东的运动速率是 11~14mm/a,这些结果均不支持青 藏高原北部沿主要走滑断裂向东大规模挤出的假说.中国大陆以活动地块为单元的现 今构造变形可能与大陆岩石圈的结构和性质有关,上地壳以脆性变形为主,下地壳和 上地幔以粘塑性的流变为特征,从底部驱动着上覆脆性地块的整体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定位系统 GPS 地壳运动 活动地块 岩石圈动力学 中国大陆 构造变形
原文传递
月壤的物理和机械性质 被引量:104
2
作者 郑永春 欧阳自远 +1 位作者 王世杰 邹永廖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4-19,共6页
 月壤是在O2、水、风和生命活动都不存在的情况下,由陨石和微陨石撞击、宇宙射线和太阳风轰击、月表温差导致岩石热胀冷缩破碎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月壤独特的形成过程,加上独特的月表环境,使月壤在粒度分布、颗粒形态、颗粒比...  月壤是在O2、水、风和生命活动都不存在的情况下,由陨石和微陨石撞击、宇宙射线和太阳风轰击、月表温差导致岩石热胀冷缩破碎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月壤独特的形成过程,加上独特的月表环境,使月壤在粒度分布、颗粒形态、颗粒比重、孔隙比和孔隙率、电性和电磁性质、压缩性、抗剪性、承载力等方面均与地球土壤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参数的平均值和最佳估计值,可以作为月表机械设计和操作、宇航员装备设计、月球着陆场选址的主要依据,对月球资源开发和利用以及月球基地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壤 太阳风 地球 月球 宇宙射线 电性 岩石 物理 热胀冷缩 情况
下载PDF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的运动与应变状态 被引量:119
3
作者 李延兴 杨国华 +7 位作者 李智 郭良迁 黄珹 朱文耀 符养 王琪 江在森 王敏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04期65-81,共17页
从地壳运动与应变的角度给出了活动地块的定义,根据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最近几年GPS观测得到的由1598个GPS站速度组成的统一速度场,估计了各个活动地块的运动与应变参数,分析了各个活动地块的运动与应变状态。中国大陆各地块存在一致的... 从地壳运动与应变的角度给出了活动地块的定义,根据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最近几年GPS观测得到的由1598个GPS站速度组成的统一速度场,估计了各个活动地块的运动与应变参数,分析了各个活动地块的运动与应变状态。中国大陆各地块存在一致的向东运动分量,但其南北分量是不一致的。西部地块存在一致的向北运动分量,东部地块存在一致的向南运动分量。在90°E以东,从喜马拉雅地块向NE方向,各地块的运动方向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各地块的运动速率是不相同的。从总体上看是西部大、东部小,南部大、北部小,西部大约是东部的3~4倍。各地块主压应变方向的空间分布是不相同的。在90°E以西各地块的主应变方向基本上为SN向,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各地块的主压应变方向基本为NE向,在青藏高原东南部各地块的主压应变方向绕喜马拉雅构造东端顺时针方向旋转。各地块的主应变与剪应变率也是不同的,其中喜马拉雅、天山地块的主压和最大剪应变率最高,其次是拉萨、羌塘、滇西南、祁连与川滇地块。东部各地块的应变率较小。根据应变状态推测,喜马拉雅地块南北向的缩短速率为(15.2±1.5)mm/a,仍然是现今构造活动最强烈的地区,其次是天山地块,天山地块南北向的缩短速率为(10.1±0.9)mm/a。这两个地块目前仍处于隆升状态,从面应变看,面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活动地块 地壳运动 应变状态 运动状态 运动分量 应变方向
原文传递
地面GPS探测大气可降水量的初步结果 被引量:106
4
作者 王小亚 朱文耀 +2 位作者 严豪健 程宗颐 丁金才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605-612,共8页
地面全球定位系统 ( G P S) 探测大气可降水量时空分布的可行性和可靠性研究,对地面 G P S 用于提高预报降水和恶劣天气的准确性和气候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收集了覆盖于全国的23 个站和我国周边的6 个国际 G P S ... 地面全球定位系统 ( G P S) 探测大气可降水量时空分布的可行性和可靠性研究,对地面 G P S 用于提高预报降水和恶劣天气的准确性和气候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收集了覆盖于全国的23 个站和我国周边的6 个国际 G P S 服务 ( I G S) 基准站为期6 d 的 G P S 观测资料, 组成了一个 G P S 气象学的区域性地面实验网, 进行了我国首次 G P S 气象学试验。归算用的软件是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G P S 分析软件 G A M I T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上海天文台 G P S 精密定轨定位软件 S H A G A P。为了提高对流层天顶延迟的监测精度和分辨率, 我们采用了分段的参数估计和随机过程相结合的估算方法来处理对流层延迟, 由此获得了分辨率分别为2 h 和30 min , 精度好于1 cm 的天顶延迟量。通过天顶干延迟和天顶湿延迟的分离和天顶湿延迟到可降水量的转换, 得到了精度为1 ~2 m m 的可降水量的计算结果。将这些结果与实测探空仪资料计算的结果相比较, 两者基本符合。试验的结果初步验证了地面 G P S 观测为气象服务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同时指出了今后地面 G P 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天顶湿延迟 可降水量 无线电探空仪
下载PDF
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的水平应变场 被引量:114
5
作者 李延兴 李智 +6 位作者 张静华 黄珹 朱文耀 王敏 郭良迁 张中伏 杨春花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22-231,共10页
推导并建立了块体的两种弹性运动方程 :块体的整体旋转与均匀应变方程和块体的整体旋转与线性应变方程 .应用统计学原理 ,使用西域、青藏和华北块体上的GPS站速度数据 ,对这两种弹性运动方程与刚体运动方程模拟块体站速度的无偏性和有... 推导并建立了块体的两种弹性运动方程 :块体的整体旋转与均匀应变方程和块体的整体旋转与线性应变方程 .应用统计学原理 ,使用西域、青藏和华北块体上的GPS站速度数据 ,对这两种弹性运动方程与刚体运动方程模拟块体站速度的无偏性和有效性进行了统计检验 .检验结果表明 ,块体的整体旋转与线性应变方程是描述块体运动的最优模型 .将中国大陆划分为 10个块体 ,应用块体的整体旋转与线性应变方程和块体上的GPS站速度估计了各个块体上的旋转与应变参数 ,按照 1°× 1°的间距计算了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上 10 0 5个点的应变参数 ,分析了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应变场的基本特征 .用本文方法得到的主压应变方向与地质学方法和测震学方法得到的主压应力轴方向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华南块体除外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应变场 弹性运动方程 块体 统计学 GPS站速度数据 中国大陆
下载PDF
中国大陆区现今地壳运动的GPS研究 被引量:101
6
作者 马宗晋 陈鑫连 +6 位作者 叶叔华 赖锡安 魏子卿 陈俊勇 宁津生 许厚泽 丁国瑜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3期1118-1120,T002,共4页
利用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998~2000年间81个GPS测站的观测资料,初步获得了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现今地壳水平运动的统一速度场.该速度场比较清楚地勾画出了中国大陆及其内部活动地块在欧亚板块框架... 利用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998~2000年间81个GPS测站的观测资料,初步获得了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现今地壳水平运动的统一速度场.该速度场比较清楚地勾画出了中国大陆及其内部活动地块在欧亚板块框架下的现今运动和变形状况.现代大地测量第一次比较全面、直观地展示出中国大陆地壳受印度次大陆向北推挤所形成的大幅度水平运动及变形方式,为模拟大陆岩石圈动力过程提供了基础性的运动学约束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运动 速度场 构造变形 中国大陆 GPS 水平运动 变形方式
原文传递
一种基于粒子群参数优化的改进蚁群算法 被引量:111
7
作者 李擎 张超 +1 位作者 陈鹏 尹怡欣 《控制与决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73-878,883,共7页
蚁群算法是一种应用广泛、性能优良的智能优化算法,其求解效果与参数选取息息相关.鉴于此,针对现有基于粒子群参数优化的改进蚁群算法耗时较大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解决方案.该方案给出一种全局异步与精英策略相结合的信息素更新方式,且... 蚁群算法是一种应用广泛、性能优良的智能优化算法,其求解效果与参数选取息息相关.鉴于此,针对现有基于粒子群参数优化的改进蚁群算法耗时较大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解决方案.该方案给出一种全局异步与精英策略相结合的信息素更新方式,且通过大量统计实验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减少蚁群算法被粒子群算法调用一次所需的迭代代数.仿真实验表明,所提出算法在求解较大规模旅行商问题时具有明显的速度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子群算法 改进蚁群算法 迭代代数 旅行商问题
原文传递
500m球反射面射电望远镜FAST 被引量:99
8
作者 南仁东 《中国科学(G辑)》 CSCD 2005年第5期449-466,共18页
500m口径球反射面射电望远镜FAST将是国际上最大、最灵敏的射电天文望远镜.利用贵州喀斯特洼坑作为台址,在洼坑内铺设500m球冠状反射面,通过主动控制形成抛物面以汇聚电磁波,采用轻型钢索拖动并联机器人实现望远镜的指向跟踪,其三项创... 500m口径球反射面射电望远镜FAST将是国际上最大、最灵敏的射电天文望远镜.利用贵州喀斯特洼坑作为台址,在洼坑内铺设500m球冠状反射面,通过主动控制形成抛物面以汇聚电磁波,采用轻型钢索拖动并联机器人实现望远镜的指向跟踪,其三项创新开创了建造巨型望远镜的新模式.FAST涵盖的天文学内容丰富,从宇宙初始混浊、星系演化、恒星乃至太阳、行星与邻近空间事件等的观测研究,都有非常强的竞争力,其中脉冲星探测、中性氢和奇异暗弱天体成像等课题蕴藏着巨大的发现机遇.作为一个多学科研究平台,拟回答的问题不仅是天文的,也是面对人类与自然的;它将在日地环境研究、深空探测和国家安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建设将推动众多高科技领域的发展.旨在介绍FAST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评述关键技术的预研究现状,同时对未来项目发展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电天文 射电望远镜 主动反射面 FAST 反射面 射电天文望远镜 深空探测 并联机器人 巨型望远镜 高科技领域
原文传递
高精度时间间隔测量技术与方法 被引量:89
9
作者 张延 黄佩诚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5,共15页
时间间隔测量技术,尤其是高精度的时间间隔测量技术意义重大。不论是电信通讯、芯片设计等工程实践,还是原子物理、天文观测实验等理论研究,以及激光测距、卫星定位等航天军事技术,都离不开高精度的时间间隔测量技术。经过几十年的研究... 时间间隔测量技术,尤其是高精度的时间间隔测量技术意义重大。不论是电信通讯、芯片设计等工程实践,还是原子物理、天文观测实验等理论研究,以及激光测距、卫星定位等航天军事技术,都离不开高精度的时间间隔测量技术。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目前已经有多种测量方法。在阐明插值原理之后,依次介绍了直接计数法、扩展法、时间幅度转换法、游标法、抽头延迟线法和差分延迟线法等主要方法。然后对影响测量的几个因素,包括非线性和不定态作了讨论。针对这些不良影响,还探讨了一些提高精度和稳定度的方法,比如非线性校正、PLL(Phase Lock Loop)和DLL (Delay Lock Loop)技术。最后,对时间间隔测量技术的前景作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文观测设备与技术 时间间隔测量 综述 TDC 插值法 扩展法 游标法 延迟线法 差分延迟线法
下载PDF
GPS监测的中国及其周边现时地壳形变 被引量:90
10
作者 王小亚 朱文耀 +4 位作者 符养 游新兆 王琪 程宗颐 任金卫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98-209,共12页
利用多个全国性的GPS监测网、中国地壳运动主要活动带的区域性GPS监测网以及亚太地区大地测量计划 (APRGP)的GPS监测网自 1 991年以来近 1 0年的GPS资料 ,通过旋转变换将不同方法得出的各个子网的速度解进行统一 ,给出一个自恰的、完整... 利用多个全国性的GPS监测网、中国地壳运动主要活动带的区域性GPS监测网以及亚太地区大地测量计划 (APRGP)的GPS监测网自 1 991年以来近 1 0年的GPS资料 ,通过旋转变换将不同方法得出的各个子网的速度解进行统一 ,给出一个自恰的、完整的ITRF97框架下的速度场综合解 .为了研究中国现时地壳运动在欧亚板块内形变的特征 ,基于一个现时板块运动模型ITRF97VEL ,给出了 3类网共 2 6 0多个站的形变速度场 .结果表明中国地壳运动有明显的不均匀性 ,以南北地震带为界 ,西强东弱 ;中国西部受印度板块强烈的冲挤 ,地壳运动由南向北逐渐减慢 ,呈现南北向缩短 ,东西向伸展 ,有明显的块体特征 ;喜马拉雅和天山西部分别提供了约 1 5mm a和 9— 1 3mm a的汇聚速率 ;拉萨块体有 (2 0 .2± 1 .2 )mm a的伸长 ;喀喇昆仑—嘉黎断裂的右旋走滑速率和阿尔金断裂的左旋走滑速率分别为 2— 3mm a和 4—6mm a,穿过龙门山断裂带的缩短速率小于 7mm a,这些都支持地壳增厚学说 ;沿阿尔金断裂带到喜马拉雅存在一个NNE弥散带 ,它是形变速度有东和西分量的分界线 ,是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动力学带。中国东部以走滑为主 ,东北块体是中国最稳定的地区 ,华北块体具有较大走滑性 ,是东部较易变形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监测网 板块运动 地壳形变 中国 全球定位系统 速度场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块中生代变形的关键时限及其对构造的制约——以胶辽地区为例 被引量:89
11
作者 李三忠 刘建忠 +3 位作者 赵国春 吴福元 韩宗珠 杨中柱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633-646,共14页
胶辽地块是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块的重要组成,处于北倾的大别-苏鲁构造带的上盘。过去近十年来提出的几个关于东北亚构造演化的重要构造模型涉及到了胶辽地块。本文主要利用我们在辽东半岛南部地区获得的SHRIMP U-Pb锆石定年结果,结合华北... 胶辽地块是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块的重要组成,处于北倾的大别-苏鲁构造带的上盘。过去近十年来提出的几个关于东北亚构造演化的重要构造模型涉及到了胶辽地块。本文主要利用我们在辽东半岛南部地区获得的SHRIMP U-Pb锆石定年结果,结合华北克拉通东部野外地质调查的野外第一手资料、我们获得的渤海湾盆地中的中生代构造资料以及其它研究人员的SHRIMP定年资料,系统建立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块中生代的构造变形过程,并讨论相关构造模型或构造问题。最近SHRIMP定年研究发现,胶辽地块中古元古代地质体经历了~160 Ma的重熔事件。CL和BSE图象显示,在辽南新太古宙地块附近丹东花岗岩体的两个样品LJ023和LJ030中发现一些167~157Ma的自形岩浆锆石和围绕年龄大约为2100 Ma核部锆石的岩浆型锆石环带。这次重熔事件很可能为华北克拉通的下地壳原地重熔。丹东岩体呈NE走向排列,经历了强烈的近水平韧性剪切变形和随后NNE走向的褶皱变形。本文以丹东地区为例,准确确定了这些变形的年龄。根据辽东半岛东西向剪切带中白云母K-Ar和^(40)Ar/^(39)Ar年龄,第一幕变形界定在195~193 Ma之间。根据野外侵入体与变形叶理之间的关系,丹东花岗岩遭受的第二幕变形发生于153~145Ma之间。第三幕变形,也即为NNE向走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 构造 SHRIMP 辽东半岛 华北克拉通
下载PDF
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综述 被引量:84
12
作者 章红平 平劲松 +1 位作者 朱文耀 黄珹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6-26,共11页
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通常可以分为广播星历用的预报模型、广域差分用的实时模型、后处理模型3类,不同应用要求需要选择不同的模型。主要比较分析了几种常用的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 用于广域差分中生成格网模型的三角级数模型、多项式模型... 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通常可以分为广播星历用的预报模型、广域差分用的实时模型、后处理模型3类,不同应用要求需要选择不同的模型。主要比较分析了几种常用的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 用于广域差分中生成格网模型的三角级数模型、多项式模型、低阶球谐函数模型等都可以获得很好的改正效果,且这3种模型基本上是等价的;电离层延迟谐函数展开模型可以用来分析电离层长时间系列的变化特征;国际电离层参考模型IRI的改正精度一般可以达到60%的效果;而GPS 星历采用的Klobuchar模型的参数设置存在一些不足,对此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体测量学 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 综述 KLOBUCHAR模型 GPS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区燕山期构造特征与原型盆地 被引量:74
13
作者 周立宏 李三忠 +1 位作者 刘建忠 高振平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2003年第4期692-699,共8页
 结合近几年来渤海湾盆地区深层地震勘探与解释的成果,重点论述了渤海湾盆地区燕山期构造特征与盆地原型,提出燕山期构造变形样式总体在纵向上可分为三个构造层,分别称为上部、中部和下部;横向上总体可分为三个构造带,西部为向西逆冲...  结合近几年来渤海湾盆地区深层地震勘探与解释的成果,重点论述了渤海湾盆地区燕山期构造特征与盆地原型,提出燕山期构造变形样式总体在纵向上可分为三个构造层,分别称为上部、中部和下部;横向上总体可分为三个构造带,西部为向西逆冲的薄皮逆冲带,中部为冲断-走滑带,东部为厚皮褶皱-冲断带,主体由两期挤压方向皆为NW-SE向的褶皱-逆冲变形形成;并将其演化分为三个阶段:燕山早期、燕山中期和燕山晚期.但是,渤海湾盆地区燕山期的构造变形特征和原型盆地有所变化,其空间上的差异是基底构造格局及其空间差异叠合的结果.综合其它研究结果还表明,渤海湾盆地区燕山期构造是在西太平洋大陆边缘弧的挤压构造背景下,陆内壳下拆沉和壳内挤出逃逸构造的综合动力作用下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中生代 燕山期 逆冲构造 构造变形
下载PDF
北斗三号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服务性能评估:定位导航授时、星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短报文通信与国际搜救 被引量:82
14
作者 蔡洪亮 孟轶男 +11 位作者 耿长江 高为广 张天桥 李罡 邵搏 辛洁 卢红洋 毛悦 袁海波 刘成 胡小工 楼益栋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27-435,共9页
本文给出了北斗三号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定位导航授时、星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区域短报文通信、全球短报文通信和国际搜救共6类服务的测试评估方法,并利用实测数据对各类服务的核心指标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定位导航授时服务方面,空间... 本文给出了北斗三号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定位导航授时、星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区域短报文通信、全球短报文通信和国际搜救共6类服务的测试评估方法,并利用实测数据对各类服务的核心指标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定位导航授时服务方面,空间信号测距误差0.23 m(RMS),空间信号可用性99.44%,空间信号连续性99.99%,PDOP可用性100%,B1C信号全球定位精度水平方向1.31 m、垂直方向2.13 m(95%),B1C信号全球定位可用性99.93%,B1C信号授时精度14.7 ns(95%);星基增强服务方面,定位精度水平方向1.03 m、垂直方向2.60 m(95%)、具有垂直引导能力的一类进近(APV-I)可用性100%;精密单点定位服务方面,定位精度水平方向0.17 m(95%)、垂直方向0.22 m(95%)、平均收敛时间9 min;区域短报文通信服务成功率99.6%,服务容量1530万次/h(上行)、935万次/h(下行);全球短报文通信服务成功率96.46%,服务容量40万次/h(上行)、21万次/h(下行);国际搜救服务方面,搜救信号接收成功率98.3%(发射功率37 dB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斗三号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定位导航授时 星基增强 精密单点定位 短报文通信 搜救 服务性能
下载PDF
鲁西地块中生代构造格局及其形成背景 被引量:81
15
作者 李三忠 王金铎 +3 位作者 刘建忠 于建国 吕海青 侯方辉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87-497,共11页
结合近几年来鲁西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等成果,重点论述了鲁西地区中生代构造特征与盆地原型。提出中生代构造层次总体在垂向上可分为三个主要构造层,分别称为上部、中部和下部,并分别被中—下侏罗统、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和上白垩统... 结合近几年来鲁西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等成果,重点论述了鲁西地区中生代构造特征与盆地原型。提出中生代构造层次总体在垂向上可分为三个主要构造层,分别称为上部、中部和下部,并分别被中—下侏罗统、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和上白垩统角度不整合覆盖,所以,相应地可将鲁西地块的中生代构造变形分为三个阶段:印支期、燕山中期和燕山晚期;平面上变形样式总体表现为三种构造样式,即:1印支期的近东西走向的宽缓—紧闭褶皱及逆冲构造;2燕山中期的北北东或南北走向的厢状褶皱—坡坪式逆冲系统;3燕山晚期的北东走向的冲断—走滑断裂带。但是,鲁西地区燕山期的构造变形特征和原型盆地有所变化,这种变化是基底构造格局及构造变形在空间上差异叠合的结果。综合研究表明,鲁西地块及邻区燕山期构造是在西太平洋大陆边缘弧的挤压构造背景下,陆内壳下拆沉和壳内挤出—逃逸构造的综合动力作用下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西地块 燕山期 印支期 构造格局 盆地原型 基底构造格局 鲁西地区 中生代 形成背景 地块
下载PDF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反射测量(GNSS+R)最新进展与应用前景 被引量:80
16
作者 金双根 张勤耘 钱晓东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389-1398,共10页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具有全天候、近实时、高精度的特点,可持续发射L波段信号,广泛应用于定位、导航和授时(PNT)。随着GNSS技术的发展,最近GNSS反射信号可探测地球表面特征,即GNSS反射测量(GNSS+R)。结合GNSS接收机天线位置和介质信...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具有全天候、近实时、高精度的特点,可持续发射L波段信号,广泛应用于定位、导航和授时(PNT)。随着GNSS技术的发展,最近GNSS反射信号可探测地球表面特征,即GNSS反射测量(GNSS+R)。结合GNSS接收机天线位置和介质信息,利用延迟测量值可以确定表面粗糙度和表面特性。GNSS+R作为当前GNSS和遥感领域的研究热点,取得了一些研究进展和成果。本文详细介绍了GNSS+R原理和方法及其最新应用进展,包括各种GNSS+R技术手段和方法,以及海洋、陆地、水文、植被和冰雪等遥感应用,特别是最新BeiDou-R和TDS-1研究进展。最后给出了GNSS+R应用前景和展望,包括多GNSS系统、GNSS+R接收机、GNSS+R卫星计划和新兴应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NSS 多路径 反射测量 环境遥感
下载PDF
利用GRACE空间重力测量监测长江流域水储量的季节性变化 被引量:78
17
作者 胡小工 陈剑利 +2 位作者 周永宏 黄珹 廖新浩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25-232,共8页
2002年3月成功发射的美德合作重力卫星计划GRACE(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已经开始提供阶次数达到120、时间分辨率为约1个月的地球重力场模型时变序列.GRACE的星座由两颗相距约220km,高度保持300-500km,而倾角保... 2002年3月成功发射的美德合作重力卫星计划GRACE(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已经开始提供阶次数达到120、时间分辨率为约1个月的地球重力场模型时变序列.GRACE的星座由两颗相距约220km,高度保持300-500km,而倾角保持约90°的近极轨卫星组成.由于采用星载GPS和非保守力加速度计等高精度定轨技术以及高精度的星.星跟踪数据反演地球重力场,在几百公里和更大空间尺度上,GRACE重力场的精度大大超过此前的卫星重力观测.根据GRACE时变重力场反演的地球系统质量重新分布对固体地球物理、海洋物理、气候学以及大地测量等应用有重要的意义.在长期时间尺度上,GRACE的结果可用于研究北极冰的变化,并进而研究极冰融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对海平面长期变化的影响.在季节性时间尺度上,利用GRACE重力场的精度足以揭示平均小于1cm的地表水变化或小于1mbar的海底压强变化.除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外,这些变化对了解地球系统的物质循环(主要是水循环)和能量循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利用2002年4月至2003年12月之间共15个月的GRACE时变重力场揭示了全球水储量的明显季节性变化,并重点分析了中国长江流域水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长江流域水储量周年变化幅度可达到3.4cm等效水高,其最大值出现在春季和初秋.根据GRACE时变重力场反演的水储量变化与两个目前最好的全球水文模型的符合相当好,其差别小于1cm等效水高.研究表明现代空间重力测量技术在监测一些大流域的水储量变化(如长江流域)、全球水循环和气候变化上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CE 重力场 水储量 长江流域
原文传递
GPS高程导出的全球高程振荡运动及季节变化 被引量:75
18
作者 朱文耀 符养 李彦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70-481,共12页
对全球分布的GPS连续观测站高程分量时间序列进行了谱分析和小波多分辨分析,分离了高程信号的平稳和非平稳信号,用AR模型建立了平稳高程信号的离散模型.比较表明,GPS高程时间序列相关长度从2天到31天变化,纠正了随机漫步过程从零时刻积... 对全球分布的GPS连续观测站高程分量时间序列进行了谱分析和小波多分辨分析,分离了高程信号的平稳和非平稳信号,用AR模型建立了平稳高程信号的离散模型.比较表明,GPS高程时间序列相关长度从2天到31天变化,纠正了随机漫步过程从零时刻积分的不足.通过分析,发现地球存在以半周年和周年为周期的整体性扩张与收缩振荡运动,半周年项的最大值出现在3-4月份和10-11月份,周年项的最大值出现在9-11月份.同时南北半球的变化规律存在差异,南半球相对于北半球正在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定位系统 GPS 高程测量 全球高程振荡运动 季节变化 时间序列分析 小波分析
原文传递
小波分析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40
19
作者 朱希安 金声震 +1 位作者 宁书年 王景宇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51-55,共5页
小波分析具有多分辨分析的特点,在时频两域都具有表征信号局部特征的能力,是一种窗口大小固定不变,但其形状可以改变的时频局部化分析方法。本文从介绍小波分析的发展简史开始,简述小波分析的基本原理,分析和总结小波分析在地球物理勘... 小波分析具有多分辨分析的特点,在时频两域都具有表征信号局部特征的能力,是一种窗口大小固定不变,但其形状可以改变的时频局部化分析方法。本文从介绍小波分析的发展简史开始,简述小波分析的基本原理,分析和总结小波分析在地球物理勘探、信号和图像处理中的最新应用成果。讨论小波分析目前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展望小波分析一些有前景的应用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波分析 信号处理 频率 图像 傅立叶变换
下载PDF
极具潜力的空间对地观测新技术——合成孔径雷达干涉 被引量:59
20
作者 刘国祥 丁晓利 +2 位作者 陈永奇 李志林 郑大伟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0年第6期734-740,共7页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 (In SAR)”是近十年发展起来的空间对地观测遥感新技术。它具有从覆盖同一地区的星载 (或机载 )合成孔径雷达复数图像对提取干涉相位图 ,借助于雷达成像时的姿态数据重建地表三维模型 (即数字高程模型 )的巨大潜力...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 (In SAR)”是近十年发展起来的空间对地观测遥感新技术。它具有从覆盖同一地区的星载 (或机载 )合成孔径雷达复数图像对提取干涉相位图 ,借助于雷达成像时的姿态数据重建地表三维模型 (即数字高程模型 )的巨大潜力。尤其是基于多幅雷达复数图像处理的差分干涉技术 (D- In SAR)可以用于监测地表形变 ,精度可达厘米级甚至更高 ,其监测空间分辨率是前所未有的。介绍了 In SAR和 D- In SAR的基本原理 ,对影响干涉结果的一些重要因素做了分析 ,重点回顾和展望了差分干涉技术在与地表形变有关的地震监测和震后形变测量、地面下沉和山体滑坡、火山运动监测等方面应用的现状和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 差分干涉 数字高程模型 地表形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