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6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RES A2情景下中国气候未来变化的多模式集合预测结果 被引量:110
1
作者 姜大膀 王会军 郎咸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76-784,共9页
采用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资料中心的模式预测结果 ,本文分析了SRESA2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排放情景下中国大陆 2 1世纪前 30年的 10年际气候变化趋势 .研究揭示 :大陆冬季和夏季表面温度、表面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分别升高 0 .3~ 2 .3℃、0... 采用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资料中心的模式预测结果 ,本文分析了SRESA2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排放情景下中国大陆 2 1世纪前 30年的 10年际气候变化趋势 .研究揭示 :大陆冬季和夏季表面温度、表面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分别升高 0 .3~ 2 .3℃、0 .1~ 2 .0℃、0 .5~ 2 .7℃ ,增幅大体上呈现东西向带状分布 ,由南至北升温逐渐加强 ,且增幅随时间加大 .此外 ,上述三气候要素冬季升温幅度要大于同期夏季、表面最低温度升幅要强于同期表面最高温度 ,冬季和夏季表面温度的季节内变化范围减小 .冬季东亚地区海平面气压异常幅度在 - 1.0hPa至 0 .4hPa之间变化 ,呈东西向带状分布 ,表现为南正北负、随时间推进异常幅度有所加大 ,正负交界面向南扩展 ;同时 ,东北、华北和西部海平面气压负异常较大 .夏季海平面气压异常空间分布与冬季相似 .2 0 0 1~ 2 0 30年 ,青藏高原大部、大陆东南部和河套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增加 0 .1~ 0 .8mm/d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气候预测 SRESA2情景 温度 海平面气压 降水
下载PDF
2℃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未来气候变化预估 被引量:104
2
作者 姜大膀 富元海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34-246,共13页
相对于工业化革命前期,全球年平均地表气温上升2℃的时间和相应的气候变化受到了广泛关注,特别是包括欧盟成员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已经将避免2℃全球变暖作为温室气体减排的首要目标。为此,本文作者基于16个气候模式在20世纪气... 相对于工业化革命前期,全球年平均地表气温上升2℃的时间和相应的气候变化受到了广泛关注,特别是包括欧盟成员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已经将避免2℃全球变暖作为温室气体减排的首要目标。为此,本文作者基于16个气候模式在20世纪气候模拟试验和SRESB1、A1B和A2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排放情景下的数值模拟试验结果,采用多模式集合方法预估研究了2℃全球变暖发生的时间、对应的大气中主要温室气体浓度以及中国气候变化情况。根据模式集合平均结果,三种排放情景下2℃全球变暖分别发生在2064年、2046年和2049年,大气二氧化碳当量浓度分别为625ppm、645ppm和669ppm(1ppm=10-6)。对应着2℃全球变暖,中国气候变暖幅度明显更大。从空间分布形势上看,变暖从南向北加强,在青藏高原地区存在一个升温大值区;就整体而言,中国区域平均的年平均地表气温上升2.7~2.9℃,冬季升温幅度(3.1~3.2℃)要较其他季节更大。年平均降水量在华南大部分地区减少0~5%,而在其余地区增加0~20%,中国区域年平均降水增加3.4%~4.4%,各季节增加量在0.5%~6.6%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全球变暖 时间 二氧化碳当量浓度 中国气候 预估
下载PDF
全球变暖背景下东亚气候变化的最新情景预测 被引量:82
3
作者 姜大膀 王会军 郎咸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90-596,共7页
在最新的SRESA2和B2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 ,利用国际上 7个气候模式针对未来全球变暖的数值模拟结果 ,本文着重分析了东亚区域气候 2 1世纪的变化趋势 .研究揭示 :中国大陆年均表面气温升高过程与全球同步 ,但增幅在东北、西部和华中地区... 在最新的SRESA2和B2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 ,利用国际上 7个气候模式针对未来全球变暖的数值模拟结果 ,本文着重分析了东亚区域气候 2 1世纪的变化趋势 .研究揭示 :中国大陆年均表面气温升高过程与全球同步 ,但增幅在东北、西部和华中地区较大 ,且表现出明显的年际变化 ;全球年均表面气温增幅纬向上大体呈带状分布 ,两极地区最为明显 ,并在北极地区达到最大 ;此外 ,2 1世纪后半段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年平均强升温幅度主要来自于冬季增温 .在 2 1世纪前 5 0年 ,温室气体含量的增加除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青藏高原大部分夏季降水量外 ,不会对中国大陆其余地区的年、季节平均降水量产生较大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全球变暖 东亚气候
下载PDF
基于两种潜在蒸散发算法的SPEI对中国干湿变化的分析 被引量:87
4
作者 刘珂 姜大膀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3-36,共14页
利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高分辨率的全球陆面同化数据集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的辐射再分析数据,根据Thornthwaite和Penman-Monteith公式分别计算了1948~2008年中国区域潜在蒸散发量;而后,使用降水和两套潜在蒸散发数据分别计算得到标准... 利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高分辨率的全球陆面同化数据集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的辐射再分析数据,根据Thornthwaite和Penman-Monteith公式分别计算了1948~2008年中国区域潜在蒸散发量;而后,使用降水和两套潜在蒸散发数据分别计算得到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并以此研究了1949~2008年中国区域干湿变化时空特征以及两种SPEI结果之间的差异;最后,给出了两种SPEI在中国的适用区域.结果表明:两种SPEI均显示中国地区整体上存在变干趋势,季节上以春季的变干趋势最为显著;空间上表现为以长江为界的南涝北旱,显著变干的区域有内蒙古中部、华北、东北以及四川东部地区,显著变湿的地区主要位于新疆北部和西部.同时,各种不同等级干旱也呈增加趋势,其中以中等干旱增加最为显著.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是中等和极端干旱发生最多的时期,空间上与SPEI显著减小的区域相对应.两种SPEI在冬、春季差异最大,这主要是由于期间两种潜在蒸散发的计算结果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在Penman-Monteith公式中,由于空气动力项对冬、春季北方潜在蒸散发的贡献显著增加,基于该公式的SPEI相对而言能更合理地描述干湿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蒸散发 SPEI 干湿变化 干旱
下载PDF
南半球环流异常与长江中下游夏季旱涝的关系 被引量:82
5
作者 范可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72-679,共8页
本文对长江中下游夏季旱涝年前期(34、、5月的季节平均)和同期(6、7、8月的季节平均)的南半球环流作对比分析,探讨南半球环流异常与长江中下游夏季旱涝的关系.结果表明前期和同期南半球环流均有显著差异,春季南极涛动对长江中下游旱涝... 本文对长江中下游夏季旱涝年前期(34、、5月的季节平均)和同期(6、7、8月的季节平均)的南半球环流作对比分析,探讨南半球环流异常与长江中下游夏季旱涝的关系.结果表明前期和同期南半球环流均有显著差异,春季南极涛动对长江中下游旱涝的影响较夏季显著,南半球副热带高压在春、夏两季中有很好季节持续性.因此,春季南半球环流异常可以作为长江中下游夏季旱涝主要短期气候预测因子.南、北半球中高纬环流相互作用是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可能的联系机制是从南半球高纬到北半球东亚沿岸经向分布的正压遥相关.研究中还发现在长江中下游的涝年,整个对流层中南半球春、夏两季有持续增温,这说明了南北半球的温度梯度减弱也是东亚夏季风减弱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半球 春季环流异常 长江中下游 夏季旱涝 相关关系
下载PDF
CMIP5全球气候模式对青藏高原地区气候模拟能力评估 被引量:82
6
作者 胡芩 姜大膀 范广洲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24-938,共15页
青藏高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和脆弱区,全球气候模式对于这一地区气候态的模拟能力如何尚不清楚。为此,本文使用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历史模拟试验数据,评估了44个全球气候模式对1986~2005年青藏高原地区地表气温和降水... 青藏高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和脆弱区,全球气候模式对于这一地区气候态的模拟能力如何尚不清楚。为此,本文使用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历史模拟试验数据,评估了44个全球气候模式对1986~2005年青藏高原地区地表气温和降水两个基本气象要素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CMIP5模式低估了青藏高原地区年和季节平均地表气温,年均平均偏低2.3°C,秋季和冬季冷偏差相对更大;模式可较好地模拟年和季节平均地表气温分布型,但模拟的空间变率总体偏大;地形效应校正能够有效订正地表气温结果。CMIP5模式对青藏高原地区降水模拟能力较差。尽管它们能够模拟出年均降水自西北向东南渐增的分布型,但模拟的年和季节降水量普遍偏大,年均降水平均偏多1.3 mm d-1,这主要是源于春季和夏季降水被高估。同时,模式模拟的年和季节降水空间变率也普遍大于观测值,尤其表现在春季和冬季。相比较而言,44个模式集合平均性能总体上要优于大多数单个模式;等权重集合平均方案要优于中位数平均;对择优挑选的模式进行集合平均能够提高总体的模拟能力,其中对降水模拟的改进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5模式 青藏高原 评估
下载PDF
北京“城市热岛”效应现状及特征 被引量:78
7
作者 王喜全 王自发 郭虎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27-636,共10页
利用2002年北京自动气象站资料,对北京“城市热岛”效应现状进行了分析。为了与20世纪70年代的结果相比较,选择城区代表站为天安门广场站,城郊代表站为朝阳气象站站。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目前北京的“城市热岛”表现出一些新特点:1)利... 利用2002年北京自动气象站资料,对北京“城市热岛”效应现状进行了分析。为了与20世纪70年代的结果相比较,选择城区代表站为天安门广场站,城郊代表站为朝阳气象站站。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目前北京的“城市热岛”表现出一些新特点:1)利用城区与城郊日均温差表示的“城市热岛”强度的统计结果表明,现在北京的“城市热岛”效应在夏季最强,秋、冬季次之,春季最弱,2)除夏季“城市热岛”整天存在(午后的平均强度在2℃左右)以外,其他季节的午后,天安门广场地区经常出现“城市冷岛”现象。3)北京“城市热岛”消失的极限风速没有发生系统性变化,当风速>3级时,北京“城市热岛”基本上消失。作者还研究了北京“城市热岛”形成和消失的日变化特征,以及“城市热岛”强度对风速等气象要素变化的响应特征。值得指出的是,对强“城市热岛”的个案分析显示,冬季夜晚“城市热岛”强度经常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与此相伴随,城郊地面风出现风向突变和风速的阵性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岛效应 北京
下载PDF
我国极端高温事件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的联系 被引量:81
8
作者 孙建奇 王会军 袁薇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9-208,共10页
利用1957~2004年全国181个气象台站观测逐日最高气温,分析了我国年平均极端高温事件(Ex-treme Hot Events,EHE)日数、强度、最早发生日期(EHE Onset Date,EHE-OD)和最迟发生日期(EHETermination Date,EHE-TD)的气候态及年代际变化的时... 利用1957~2004年全国181个气象台站观测逐日最高气温,分析了我国年平均极端高温事件(Ex-treme Hot Events,EHE)日数、强度、最早发生日期(EHE Onset Date,EHE-OD)和最迟发生日期(EHETermination Date,EHE-TD)的气候态及年代际变化的时空特征。气候态分析结果显示,EHE的主要高发区位于我国东南部和新疆地区,其年际变率的较大区主要位于我国东部,新疆地区相对较小。我国EHE在过去48年中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其中发生日数与强度变化一致,EHE-OD和EHE-TD的变化相类似。按照EHE的时空变化特征,可将我国分为南部、中部、北方东部和北方西部4个区。南部地区EHE的多发期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和80年代,中部地区为60和90年代,北方地区为90年代。进而对造成这4个区域EHE发生异常的年际和年代际大气环流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其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大气环流型是一致的。对北方地区而言,影响因子主要是对流层中高层的位势高度异常;而影响我国中部和南部地区的因子,除了其上空中高层的位势高度异常外,低层冷暖平流输送的作用也非常重要,这两个因子的共同作用造成该地EHE的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高温事件 大气环流 年代际变化 位势高度 冷暖平流
下载PDF
东亚冬季风综合指数及其表达的东亚冬季风年际变化特征 被引量:77
9
作者 贺圣平 王会军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23-538,共16页
本文通过多变量经验正交函数展开(multivariate EOF,简称MV-EOF)研究了东亚冬季风各系统成员的协同关系,再运用单变量EOF定义单个系统的强度系数。从而给出能够反映东亚冬季风各主要特征及其年际变化、同时包含西伯利亚高压、东亚大槽... 本文通过多变量经验正交函数展开(multivariate EOF,简称MV-EOF)研究了东亚冬季风各系统成员的协同关系,再运用单变量EOF定义单个系统的强度系数。从而给出能够反映东亚冬季风各主要特征及其年际变化、同时包含西伯利亚高压、东亚大槽和纬向风经向切变信息的强度指数(EAWMII)。分析表明,这个新指数EAWMII能够很好地反映东亚冬季风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减弱信号,并且与大气环流场以及东亚冬季表面温度的变化均显著相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表征东亚冬季风的综合特征。此外,EAWMII与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简称AO)指数、北太平洋涛动(North Pacific Oscillation,简称NPO)指数和Nin珘o3.4指数相关显著。分析还表明AO和NPO影响东亚冬季气候的区域有所不同:AO主要影响欧亚大陆中、高纬、我国东北以及日本北部等地区,NPO则主要影响华南、华东、朝鲜、韩国以及日本中南部及其附近海域。并且,AO很可能可以通过影响NPO进而影响东亚冬季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大气环流 北太平洋涛动 北极涛动
下载PDF
一个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物理统计预测模型 被引量:76
10
作者 范可 王会军 Choi Young-Jean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4期2900-2905,共6页
提出了一个长江中下游夏季(6~8月)降水的短期气候预测方法,通过预测夏季降水的年际增幅,进而再预测降水.年际增幅(DY)定义为当年的变量值减去前一年的变量值.YR定义为长江中下游夏季平均季降水率.通过分析与YR年际增幅有关的冬、春季... 提出了一个长江中下游夏季(6~8月)降水的短期气候预测方法,通过预测夏季降水的年际增幅,进而再预测降水.年际增幅(DY)定义为当年的变量值减去前一年的变量值.YR定义为长江中下游夏季平均季降水率.通过分析与YR年际增幅有关的冬、春季节大气环流,确定6个关键的预测因子,建立物理统计的预测模型,预测因子是南极涛动,印尼-澳洲附近的850和200hPa经向风垂直切变等.这个预测模型对YR在1997~2006年后报中显示了很高的预测技巧,预测的平均均方根误差是18%.预测模型能够再现YR在1984~1998年的上升趋势和1998~2006年的下降趋势.考虑到目前中国夏季降水的平均预测水平是60%~70%,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的预测水平不高,因此,通过预测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年际增幅(然后再预测夏季降水)的方法,能够显著地提高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业务预测技巧,并具有潜在的应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际增幅 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 预测模型 预测技巧内容
原文传递
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AMO)气候影响的研究评述 被引量:76
11
作者 李双林 王彦明 郜永祺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58-465,共8页
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the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是发生在北大西洋区域空间上具有海盆尺度、时间上具有多十年尺度的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准周期性暖冷异常变化。它具有65~80a周期,振幅为0.4℃。AMO... 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the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是发生在北大西洋区域空间上具有海盆尺度、时间上具有多十年尺度的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准周期性暖冷异常变化。它具有65~80a周期,振幅为0.4℃。AMO的形成与热盐环流的准周期性振荡有关,它是气候系统的一种自然变率。诸多研究表明,AMO在北大西洋局地气候及全球其他区域气候演变中发挥了重要影响。欧亚大陆的表面气温,美国大陆、巴西东北部、西非以及南亚的降水,北大西洋飓风等都与之密切相关。AMO对东亚季风气候的年代际变化有显著的调制作用,暖位相AMO增强东亚夏季风,减弱冬季风,冷位相则相反。本文总结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讨论了AMO对未来气候预测的意义,认为最近20多年来我国冬季的显著增暖与AMO处于暖位相有关,是人类温室气体强迫与暖位相AMO(自然因子)两种增暖影响相叠加的结果。随着AMO逐渐转入冷位相,我国冬季变暖趋势将放慢,并有望于21世纪20年代中期逆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AMO) 海面温度 东亚季风 气候变化
下载PDF
东亚季风近几十年来的主要变化特征 被引量:72
12
作者 王会军 范可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13-318,共6页
本文简要综述了关于东亚夏季风和冬季风近几十年来的主要变化特征的若干研究结果,特别是关于其年代际变化方面。夏季风及夏季气候的主要变化特征有:1970年代末之后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时间尺度的减弱以及相应的我国夏季降水江淮流域增多... 本文简要综述了关于东亚夏季风和冬季风近几十年来的主要变化特征的若干研究结果,特别是关于其年代际变化方面。夏季风及夏季气候的主要变化特征有:1970年代末之后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时间尺度的减弱以及相应的我国夏季降水江淮流域增多而华北减少、1992年之后我国华南夏季降水增多、1999年之后我国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减少而淮河流域夏季降水增多、东亚夏季风和ENSO之间的年际变化相关性存在不稳定性。而关于东亚冬季风与冬季气候的主要变化特征有:1980年代中期之后东亚冬季风及其年际变率减弱、1970年代中期之后冬季风和ENSO的年际变化相关性较弱、近年来的北极秋季海冰减少对北半球冬季积雪增多有显著贡献、东北冬季积雪在1980年代中期以后增多。与上述变化有关的极端气候和物候都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东亚冬季风 年代际变化 ENSO 海冰
下载PDF
新疆气候的干湿变化及其趋势预估 被引量:72
13
作者 姜大膀 苏明峰 +1 位作者 魏荣庆 刘宝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0-98,共9页
利用新疆气象局提供的90个气象台站的连续观测记录,计算了1961-2003年新疆地区年平均和季节平均自适应Palmer干旱指数的气候态及其变化趋势,表明新疆地区气候就平均态而言整体上属于正常的气候条件,研究时段内年平均和季节平均气候以湿... 利用新疆气象局提供的90个气象台站的连续观测记录,计算了1961-2003年新疆地区年平均和季节平均自适应Palmer干旱指数的气候态及其变化趋势,表明新疆地区气候就平均态而言整体上属于正常的气候条件,研究时段内年平均和季节平均气候以湿润化趋势为主要变化特征,定性的分析显示地表气温的持续上升倾向于引起干旱化,而降水的增加则有利于气候的湿润化趋势。在SRES A2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排放情景下,21世纪90年代新疆地区地表气温的升高会导致干旱化的发生,而降水的增加则有利于湿润化,在二者的联合作用下,新疆地区的干湿状况可能将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lmer干旱指数 新疆 变化 预估
下载PDF
青藏高原未来气候变化预估:CMIP5模式结果 被引量:68
14
作者 胡芩 姜大膀 范广洲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60-270,共11页
本文使用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5阶段(CMIP5)中对青藏高原气候模拟较优的气候模式,在RCP4.5中等偏低辐射强迫情景下对青藏高原未来气候变化进行了预估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年均地表气温在2006~2100年的线性趋势平均为0.26℃/10a,... 本文使用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5阶段(CMIP5)中对青藏高原气候模拟较优的气候模式,在RCP4.5中等偏低辐射强迫情景下对青藏高原未来气候变化进行了预估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年均地表气温在2006~2100年的线性趋势平均为0.26℃/10a,增暖幅度与海拔高度大体成正比;相比于1986~2005年参考时段,2090年代平均升温2.7℃,21世纪末期增温幅度明显高于早期和中期;在早、中和末期,年均增温分别为0.8~1.3℃、1.6~2.5℃和2.1~3.1℃;各季节也均为变暖趋势,其中冬季增温最大.对于年均降水来说,未来百年将小幅增加,集合平均趋势为1.15%/10a,2090年代较参考时段增加10.4%;在早、中和末期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8%至15.2%、-0.9%至17.8%和1.4%至21.3%;季节降水也呈增加趋势,夏季增幅明显高于其余三个季节且在21世纪末期较大,青藏高原未来年均降水增加主要来自于夏季.需要指出的是,上述预估结果在气候模式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未来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范围较大,地表气温的可信度相对较高,而降水的则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5模式 青藏高原 气候变化 预估
下载PDF
集合数值预报系统在上海市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6
15
作者 王茜 伏晴艳 +6 位作者 王自发 王体健 刘萍 陆涛 林陈渊 段玉森 黄嫣旻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10年第4期1-6,11,共7页
介绍了上海市世博环境空气质量集合数值预报系统的框架,分析了各模式在上海市空气质量预报及排放源污染贡献测算中的应用情况,提出开发多种预报手段、实施集合预报是提高城市空气质量预报准确率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空气质量预报 集合数值预报 排放源 上海
下载PDF
用年际增量方法预测华北汛期降水 被引量:54
16
作者 范可 林美静 高煜中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452-1459,共8页
建立了一个华北汛期(7~8月)降水预测的新方法:通过预测华北汛期降水的年际增量(当年的变量值减去前一年的值),进而预测华北汛期降水.通过考察与华北汛期降水年际增量相配合的年际增量的大气环流,从中确定5个关键的预测因子;然后,采用... 建立了一个华北汛期(7~8月)降水预测的新方法:通过预测华北汛期降水的年际增量(当年的变量值减去前一年的值),进而预测华北汛期降水.通过考察与华北汛期降水年际增量相配合的年际增量的大气环流,从中确定5个关键的预测因子;然后,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一个华北汛期降水年际增量的预测模型.首先预测出降水的年际增量,然后再预测华北汛期降水(将当年预测的降水年际增量值加上前一年实际的降水量值).华北汛期降水年际增量的预测模型在1965~1999年中拟合率是0.8,对华北降水距平百分率的拟合平均均方根误差是19%.利用新预测模型回报2000~2007年,对降水距平百分率的回报的平均均方根误差是21%.预测模型能再现1965~2006年华北汛期降水的下降趋势.由于目前我国汛期降水预测水平是60%~70%,华北地区的降水预测更为困难,因此,通过预测降水的年际增量,进而再预测降水率的新方法能显著地提高华北汛期降水预测水平,并具有潜在的应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际增量 华北降水预测 预测技巧
原文传递
用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嵌套区域气候模式模拟东亚现代气候 被引量:51
17
作者 鞠丽霞 王会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2-60,共9页
将区域气候模式RegCM2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9层全球格点大气环流模式IAP-AGCM单向嵌套,对东亚现代气候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同时检验和分析该嵌套模式的性能.已完成的10年积分结果表明,单向嵌套RegCM2由于具有较高分辨率和较完善... 将区域气候模式RegCM2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9层全球格点大气环流模式IAP-AGCM单向嵌套,对东亚现代气候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同时检验和分析该嵌套模式的性能.已完成的10年积分结果表明,单向嵌套RegCM2由于具有较高分辨率和较完善的物理过程,因此对地面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形势和季节变化趋势都有较好的模拟能力,且较与之嵌套的IAP-AGCM的模拟效果有较大改善,如在中国区域,它模拟的年均地面气温与实况的空间相关系数由全球环流模式的0·92提高到0·94,模拟的年均降水由0·5提高到0·7.这与嵌套RegCM2能模拟出IAP-AGCM所不能分辨的中尺度信号有很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式 单向嵌套 东亚气候模拟 中尺度信号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风险性评估 被引量:45
18
作者 卞洁 李双林 何金海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04-611,共8页
基于长江中下游地区2000—2008年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6个省的洪涝灾情资料(由于上海市洪涝灾情较轻未列入分析范围),运用灰色关联度法对该区域各省每年洪涝受灾情况进行量化,建立洪涝综合灾情指数。基于该指数,采用信息... 基于长江中下游地区2000—2008年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6个省的洪涝灾情资料(由于上海市洪涝灾情较轻未列入分析范围),运用灰色关联度法对该区域各省每年洪涝受灾情况进行量化,建立洪涝综合灾情指数。基于该指数,采用信息扩散理论评估模型对该区的洪涝灾害进行风险性评估,结果表明:各省洪涝灾害风险差异明显;该地区洪涝中灾频发,几乎1~2年就会遭遇其危害,安徽、湖北以及湖南发生大灾的可能性最大;江苏、浙江次之;江西遭遇大灾的概率相对较小。这一评估结果与近9年实际洪涝灾情统计资料相吻合,说明所用评估模型在处理不完备信息方面确有优势,可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地区 灰色关联度 洪涝综合灾情指数 信息扩散 风险性评估
下载PDF
2022年夏季中国高温干旱气候特征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40
19
作者 孙博 王会军 +3 位作者 黄艳艳 尹志聪 周波涛 段明铿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共8页
2022年夏季,中国中东部发生了极端高温干旱气候异常,给经济、农业、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回顾了此次高温干旱气候异常的时空特征,分析了其主要成因。2022年夏季,中国中东部区域平均的极端高温频次、日最高温度平均值、高温日数... 2022年夏季,中国中东部发生了极端高温干旱气候异常,给经济、农业、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回顾了此次高温干旱气候异常的时空特征,分析了其主要成因。2022年夏季,中国中东部区域平均的极端高温频次、日最高温度平均值、高温日数等指标均达到了1979年以来的最大值,区域平均降水则达到了1979年以来的最低值。此次气候异常主要是由于夏季中国中东部受强大的高压系统控制,与偏强的西太副高、中纬度的西风带扰动以及热带海温的影响有关。此外,本文探讨了全球增暖趋势对极端高温事件增多的影响,以及未来中国地区高温和干旱事件的可能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干旱 极端事件 西太副高 西风带 海温 全球变暖
下载PDF
东亚季风区夏季风强度和降水的配置关系 被引量:35
20
作者 刘长征 王会军 姜大膀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00-712,共13页
1979~ 2 0 0 0年东亚地区夏季风强度和夏季总降水之间的关系被分为四种类型 :A :强季风、强降水 ;B :强季风、弱降水 ;C :弱季风、强降水 ;D :弱季风、弱降水。通过研究不同关系对应的大气环流特征和SST异常 ,并分析不同要素在季风和... 1979~ 2 0 0 0年东亚地区夏季风强度和夏季总降水之间的关系被分为四种类型 :A :强季风、强降水 ;B :强季风、弱降水 ;C :弱季风、强降水 ;D :弱季风、弱降水。通过研究不同关系对应的大气环流特征和SST异常 ,并分析不同要素在季风和降水关系变化中的作用 ,发现在季尺度上东亚季风区夏季风强度和地区同期降雨总量的关系具有多面性特征 ,此关系取决于环流场的整体配置 ,其中西太平洋副高、南亚高压和中高纬阻塞形式为三个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另外 ,海温变化对东亚季风和总降水的关系有明显的影响 ,尤其是北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海区域海温。合成分析结果表明 5 0 0hPa东亚异常波列和东亚夏季风强度密切相关 ,但波形与东亚季风区夏季总降水强弱没有明显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季风 夏季风 降水 强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