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8年汶川地震与龙门山断裂带的深浅部变形及启示 被引量:16
1
作者 陈棋福 李乐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9期1917-1933,共17页
概述了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后近10年有关龙门山断裂带的深浅部变形研究结果,通过较为系统的综合对比分析,归纳得出的基本共识为:龙门山断裂带的深部构造形态和速度结构均十分复杂,2008年汶川8.0级地震是由多次子事件构成的十分复杂破裂... 概述了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后近10年有关龙门山断裂带的深浅部变形研究结果,通过较为系统的综合对比分析,归纳得出的基本共识为:龙门山断裂带的深部构造形态和速度结构均十分复杂,2008年汶川8.0级地震是由多次子事件构成的十分复杂破裂过程,其主要滑动量在深浅部都有展布.综合分析认为:龙门山断裂带中北段的深浅滑动速率存在明显差异,孕震深处的滑动速率约为浅部的2~3倍,以重复地震分析给出的深部滑动速率估算的汶川地震复发间隔约为500~4500 a.针对探测程度十分有限的大陆内部断裂带,应充分发挥重复地震的原位探测优势,集成地震学、大地测量学和地质地貌学的各自优势进行深浅部构造变形的有效探测分析,对断裂闭锁段和深浅构造变形差异显著地区的强震危险性尤应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龙门山断裂带 深部变形 重复地震 强震危险性 复发间隔
原文传递
北京莲花池趋磁细菌的群落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何敏 林巍 +3 位作者 张文斯 刘新星 武海艳 谢建平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1期106-114,共9页
趋磁细菌是一类在细胞内合成磁铁矿(Fe_3O_4)或胶黄铁矿(Fe_3S_4)磁小体的微生物,广泛分布在水环境和沉积环境,在铁、硫、碳、氮、磷等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趋磁细菌培养条件苛刻,目前对环境趋磁细菌的多样性和生理代... 趋磁细菌是一类在细胞内合成磁铁矿(Fe_3O_4)或胶黄铁矿(Fe_3S_4)磁小体的微生物,广泛分布在水环境和沉积环境,在铁、硫、碳、氮、磷等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趋磁细菌培养条件苛刻,目前对环境趋磁细菌的多样性和生理代谢特征等还有待系统深入的研究.本研究综合利用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和分子生态学等技术方法,对北京地区莲花池沉积物中趋磁细菌的形态多样性、细胞元素分布特征和系统发育多样性等进行了系统分析.光学显微镜观察和电子显微镜分析显示莲花池中存在大量趋磁细菌(~10~3~10~4细胞/mL),从形态上主要分为球形和弧形两种,在细胞内富含铁、硫、镁等元素.基于16S rRNA基因的系统发育研究共发现了7个新类群,分别属于(Proteobacteria)中的α-变形菌纲和γ-变形菌纲,其中属于α-变形菌纲的5个类群与已知趋磁细菌序列最相似(≥91%).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自然界趋磁细菌的群落多样性和地质环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趋磁细菌 多样性 磁小体 磁铁矿 生态学
原文传递
2015年3月磁暴期间中国中低纬地区电离层变化分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孙文杰 宁百齐 +3 位作者 赵必强 李国主 胡连欢 常首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0,共10页
2015年3月17日爆发了本太阳活动周最大的地磁暴,Dst指数达到-233 nT.本文利用电离层测高仪f_。F_2和h_mF_2、北斗同步卫星(BDSGEO)TEC以及GPS电离层闪烁S4指数对此次磁暴期间中国中低纬地区(北京、武汉、邵阳和三亚)的电离层变化进行分... 2015年3月17日爆发了本太阳活动周最大的地磁暴,Dst指数达到-233 nT.本文利用电离层测高仪f_。F_2和h_mF_2、北斗同步卫星(BDSGEO)TEC以及GPS电离层闪烁S4指数对此次磁暴期间中国中低纬地区(北京、武汉、邵阳和三亚)的电离层变化进行分析,并对此次磁暴所引发电离层暴的可能机制进行了探讨.磁暴期间,中低纬电离层暴整体表现为正相暴之后长时间强的负相暴.3月17日白天中纬正相暴为风场抬升电离层所致,而驼峰区及低纬地区正相暴由东向穿透电场所引起;3月18日白天长时间的强负相暴为西向扰动发电机电场和成分扰动所引起;3月17和18日夜间的负相暴可能是日落东向电场受到抑制以及赤道向风场对扩散的抑制导致驼峰向赤道压缩所致,同时被抑制的日落东向电场强度不足以触发产生赤道扩展F,导致低纬三亚和邵阳夜间电离层闪烁在磁暴期间受到完全抑制.这是我们首次基于北斗同步卫星TEC组网观测开展的电离层暴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暴 北斗同步卫星 电子浓度总含量TEC
下载PDF
我国行星物理学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9
4
作者 戎昭金 崔峻 +7 位作者 何飞 孔大力 张金海 邹鸿 李力刚 尧中华 魏勇 万卫星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60-768,共9页
半个世纪以来,伴随着人类在深空探测领域内取得的各种重大科学发现,人们对地球、行星以及太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这些发现不仅深化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牵引和带动了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同时还孕育并催生了行星物理学等交叉学科... 半个世纪以来,伴随着人类在深空探测领域内取得的各种重大科学发现,人们对地球、行星以及太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这些发现不仅深化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牵引和带动了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同时还孕育并催生了行星物理学等交叉学科的兴起和发展。文章在分析国内外行星物理学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行星物理学与传统学科及我国未来深空探测任务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出了我国未来行星物理学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并对该学科的未来发展给予了适当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物理学 深空探测 学科发展 规划建议
原文传递
影响卫星故障的空间天气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张晓芳 刘松涛 吴耀平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61-472,共12页
基于美国国家地球物理数据中心(NGDC)2384例和中国19颗卫星的263例卫星故障信息,结合1963—2012年小时平均的多种空间环境数据,定量分析了三种卫星故障发生期间的空间要素特征,探讨单粒子锁定(SEU)、表面充电致静电放电(ESD)和内部深层... 基于美国国家地球物理数据中心(NGDC)2384例和中国19颗卫星的263例卫星故障信息,结合1963—2012年小时平均的多种空间环境数据,定量分析了三种卫星故障发生期间的空间要素特征,探讨单粒子锁定(SEU)、表面充电致静电放电(ESD)和内部深层充电所致电子引起的电磁脉冲(ECEMP)与空间天气事件的可能联系,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大部分SEU和ECEMP发生于空间天气平静时,但在其前后3日内地磁活动达到了磁暴水平,相对来说比例最大的发生在Dst_(min)之后第3日(48~72h).(2)ESD受地磁活动和高能电子通量影响明显.与磁暴、相对论电子通量增强事件的季节性相对应,两分点附近ESD和ECEMP的发生率高;93.6%的ESD发生前后72 h内地磁活动达到磁暴水平,故障发生时间均匀分布在Dst_(min)前0~48 h和后0~24 h;54.9%的ESD发生时处于地磁暴期(Dst<-30 nT),以-50^-30 nT的小磁暴水平居多;40.6%的ESD发生于高能电子通量高水平期(≥10~3 pfu,1 pfu=1cm^(-2)·s^(-1)·sr^(-1)),81.9%的ESD发生前后72h内高能电子通量峰值≥10~3 pfu,发生率最高时段为电子通量峰值前48~72 h.(3)高能电子对中国同步轨道卫星的SEU影响明显,42.5%故障发生时高能电子通量≥10~3 pfu,故障在峰值前48~72 h和峰值后48~72 h的发生概率相当,约为23.0%.(4)同步轨道卫星SEU受太阳质子事件的影响相对较大,22.5%的中国同步轨道卫星故障发生前后72 h内发生了太阳质子事件,季节性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故障 空间天气 磁暴 太阳质子事件 相对论电子通量增强
下载PDF
上地幔矿物和岩石电导率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黄晓葛 王欣欣 +1 位作者 陈祖安 白武明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18-529,共12页
高温高压电导率实验研究是透视地球内部结构与物质组成的一个重要窗口.百年来进行了大量地幔矿物电导率的研究,但对地幔岩石的研究却不足;进行了压力对地幔矿物电导率影响的研究,但获得的激活体积值却有正有负;进行了含水橄榄石电导率... 高温高压电导率实验研究是透视地球内部结构与物质组成的一个重要窗口.百年来进行了大量地幔矿物电导率的研究,但对地幔岩石的研究却不足;进行了压力对地幔矿物电导率影响的研究,但获得的激活体积值却有正有负;进行了含水橄榄石电导率的测量,但仍存在干湿软流圈地幔之争;进行了部分熔融岩石电导率的研究,但对异常高导成因的解释却仍没有定论.因为该研究对人们认识地幔的物质组成和矿物相变,地幔的电性结构和热结构,以及洋壳俯冲和高导异常成因等地幔动力学问题有重大意义,因此,还需继续研究地幔岩石、矿物的电导率与温度、压力、氧逸度和组分等之间的关系,再结合地球物理的探测结果,构建合理的电导率-深度剖面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橄榄石 电导率 熔体 激活体积 高导层
原文传递
地壳浅部S波速度结构的多频接收函数两步反演法及其在中国东北盆-山构造区的应用
7
作者 杨睿豪 王旭 +2 位作者 陈凌 冯铭业 陈棋福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08-724,共17页
地壳浅部(<10km)速度模型既是地壳结构与变形研究和资源勘探前景评估的基础,又可为壳幔深部结构成像等研究提供先验信息.针对区域尺度结构,被动源方法相比主动源方法具有明显优势.被动源方法中,基于接收函数和/或体波振幅比的成像方... 地壳浅部(<10km)速度模型既是地壳结构与变形研究和资源勘探前景评估的基础,又可为壳幔深部结构成像等研究提供先验信息.针对区域尺度结构,被动源方法相比主动源方法具有明显优势.被动源方法中,基于接收函数和/或体波振幅比的成像方法由于具有较高空间分辨率,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盆地松散沉积层内部的反射混响常导致此类方法表现出较强的多解性及不确定性,限制了其应用.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多频径向接收函数波形及其与垂向接收函数振幅比的两步反演法,以约束地壳浅部S波速度结构.理论测试表明,两步反演策略能有效降低反演多解性、提高结果稳定性.将该方法应用于一条横跨中国东北沉积盆地的线性地震台阵数据,获得了地壳浅部S波速度精细结构图像.结果显示,盆地与山地地壳浅部结构差异显著:二连盆地浅部(<1.0km)和松辽盆地浅部(<2.5km)速度较低(<2.8km s^(-1)),反映低速沉积层;松辽盆地7km以深地壳速度较高(3.4~3.8km s^(-1)),可能反映早白垩世镁铁质岩浆侵入体.此外,成像结果中速度异常分布与盆地内大型断裂、隆起及沉积凹陷等构造的地表位置吻合,速度异常延深深度也与已有地震勘探结果相吻合.这些观测表明,两步反演法能有效约束松散沉积盆地S波速度随深度变化特征,并实现区域尺度地壳浅部结构高精度成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频率依赖性 两步反演 地壳浅部S波速度结构 松散沉积盆地
原文传递
MJO与中间层-低热层风场潮汐DE3季节内变化性的关联
8
作者 周旭 乐新安 +2 位作者 陈桂万 余优 胡连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817-4827,共11页
本文结合TIMED-TIDI卫星与流星雷达子午链风场观测数据,分析了中间层-低热层(MLT)区域非迁移潮汐DE3的季节内变化性及其与对流层MJO的可能关联.结果揭示了DE3风场潮汐广泛存在显著的宽频带季节内变化信号,且强度存在季节依赖.纬向风DE3... 本文结合TIMED-TIDI卫星与流星雷达子午链风场观测数据,分析了中间层-低热层(MLT)区域非迁移潮汐DE3的季节内变化性及其与对流层MJO的可能关联.结果揭示了DE3风场潮汐广泛存在显著的宽频带季节内变化信号,且强度存在季节依赖.纬向风DE3潮汐(DE3-U)季节内变化在北半球冬季具有较强幅值,可达季节平均的1~2倍,而在其他季节通常在20%以内.结合MJO指数进一步讨论了不同季节下DE3-U对MJO的响应.统计结果表明,在影响较大的北半球冬季,DE3-U通常在MJO第4—6位相时有更大的幅值(+10%~+40%),而在其余位相时更小(-10%~-40%).这表明对流层与MJO相关的对流活动通过潜热释放的纬向变化可影响高空大气非迁移潮汐的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潮汐 季节内变化性 Madden-Julian Oscillation(MJO) TIMED-TIDI 流星雷达
下载PDF
基于单站多系统的GNSS硬件延迟估算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5
9
作者 熊波 李肖霖 +4 位作者 万卫星 佘承莉 胡连欢 丁锋 赵必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99-1209,共11页
随着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s,GNSS)的不断发展,中国地区单个GNSS接收站在一个时刻可以接收到超过30颗GNSS卫星的信号,这为单站GNSS硬件延迟估算方法的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首先通过GNSS硬件实验,分析... 随着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s,GNSS)的不断发展,中国地区单个GNSS接收站在一个时刻可以接收到超过30颗GNSS卫星的信号,这为单站GNSS硬件延迟估算方法的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首先通过GNSS硬件实验,分析了不同温度条件下GNSS系统硬件延迟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当温度快速变化时,硬件延迟变化比较剧烈,变化幅度可达12.53TECU(1TECU=10 16el·m-2);在恒温条件或室温条件下,硬件延迟变化比较缓慢,变化幅度在1.00TECU左右.在GNSS系统硬件延迟实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单站多星观测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单站多系统的GNSS硬件延迟的估算方法——单站三角分解与差分消元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河北保定站2015—2017年GNSS系统硬件延迟的求解中.通过对估算的GNSS系统硬件延迟进行分析显示:单站三角分解与差分消元法具有计算速度快、独立性好的特点;在北斗系统上硬件延迟的求解效果优于GPS、GLONASS系统,硬件延迟求解的结果整体上比利用欧洲定轨中心全球电离层地图校正的结果大2.50~3.00TECU左右;同时,该方法在消除GNSS系统硬件延迟后,获得的垂直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能较好地反映电离层TEC的周日变化、日出增强、半年变化、年变化和春秋分不对称性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NSS 硬件延迟 电离层 TEC
下载PDF
基于注意力机制LSTM的电离层TEC预测
10
作者 刘海军 雷东兴 +6 位作者 袁静 乐会军 单维锋 李良超 王浩然 李忠 袁国铭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9-451,共13页
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的监测与预报是空间环境研究的重要内容,对卫星通讯和导航定位等有重要意义.TEC值影响因素较多,很难确定精确物理模型来对其进行预测.本文设计了基于注意力机制的LSTM模型(Att-LSTM),采用... 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的监测与预报是空间环境研究的重要内容,对卫星通讯和导航定位等有重要意义.TEC值影响因素较多,很难确定精确物理模型来对其进行预测.本文设计了基于注意力机制的LSTM模型(Att-LSTM),采用过去24小时TEC观测数据对未来TEC进行预测.选择北半球东经100°上,每2.5°纬度选择一个位置,共计36个位置来验证本文提出模型的性能,并与主流的深度学习模型如DNN、RNN、LSTM进行对比实验.取得了如下成果:(1)在选定的36个地区未来2小时单点预测上,基于本文的Att-LSTM模型的TEC预测性能明显优于其他对比模型;(2)讨论了纬度对Att-LSTM预测未来2小时TEC值时性能的影响,发现在北纬0°到60°之间,Att-LSTM预测性能随着纬度的升高而略有降低,在北纬62.5°~87.5°之间,模型预测性能出现扰动,预测效果略差;(3)讨论了磁暴期和磁静期模型的预测性能,发现无论是磁暴期还是磁静期,本文模型预测性能均较好;(4)还讨论了对未来多时点预测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模型对未来2、4个小时的预测拟合度R-Square均超过0.95,预测结果比较可靠,对未来6、8、10个小时预测拟合度最高为0.7934,预测拟合度R-Square下降迅速,预测结果不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意力机制 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 电离层 总电子含量
下载PDF
思林水库荧光溶解性有机质的特征、来源及其转化动力学 被引量:5
11
作者 劳心宇 原杰 +1 位作者 刘瑜 Khan M.G.Mostofa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209-1216,共8页
利用三维荧光光谱(EEM)结合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研究了思林水库冬季(1月)、春季(4月)、夏季(6月)和秋季(10月)上游入库水体、库区表层水(0 m)、库区深层水(20 m)、出库水体的荧光溶解性有机质(FDOM)不同组分的特征、来源及其转化动力... 利用三维荧光光谱(EEM)结合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研究了思林水库冬季(1月)、春季(4月)、夏季(6月)和秋季(10月)上游入库水体、库区表层水(0 m)、库区深层水(20 m)、出库水体的荧光溶解性有机质(FDOM)不同组分的特征、来源及其转化动力学.结果表明,思林水库的溶解性有机质由3种荧光组分组成,分别是:陆源类腐殖质(C类,C1)、浮游植物源的微生物类腐殖质(M类,C2)和浮游植物源的类蛋白或类色氨酸或类酪氨酸(C3).其中陆源类腐殖质的荧光强度随着入库水、库区表层水、库区深层水和出库水逐渐减少,这表明由于光化学作用、微生物作用、大坝拦截效应等环境因素的影响,类腐殖质随着水体由入库向出库的流动而逐渐降解.相反,微生物类腐殖质(M类)的荧光强度结果表明,在入库-出库过程中,微生物类腐殖质处于产生及部分或完全降解的波动中,这表明微生物类腐殖质是浮游植物的原生产物,并且对于光化学作用、微生物作用和大坝拦截效应有很强的不稳定性.类蛋白或类色氨酸或类酪氨酸主要新产生于夏季和秋季的表层水体中,在冬季和春季表层和深层水体中也有产生;并在出库过程中逐渐减少.这表明类蛋白或类色氨酸或类酪氨酸是浮游植物的原生产物;并且它们受到光化学作用、微生物作用和大坝拦截效应的共同影响,在表层和深层水中生成和降解.因此,这些结果意味着通过平行因子分析确定的荧光溶解性有机质组分的方法,对于更好地理解溶解性有机质在水库水体的转化动力学机制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林水库 荧光溶解性有机质(FDOM) 三维荧光光谱(EEMs) 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 荧光组分
原文传递
接收函数揭示的兴蒙造山带西南部的地壳结构特征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凯文 陈棋福 陈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484-1504,共21页
针对构造演化历史甚为复杂的兴蒙造山带的地壳结构探测较为有限的问题,本研究利用2016-2018年布设在兴蒙造山带西南部的第3期NECsaids地震台阵和固定地震台及NECESSArray的流动台数据,采用时间域最大熵谱反褶积方法提取到研究区的24027... 针对构造演化历史甚为复杂的兴蒙造山带的地壳结构探测较为有限的问题,本研究利用2016-2018年布设在兴蒙造山带西南部的第3期NECsaids地震台阵和固定地震台及NECESSArray的流动台数据,采用时间域最大熵谱反褶积方法提取到研究区的24027条高质量P波接收函数,进而采用H-κ和共转换点(CCP)叠加方法以及分层剥离转换震相分析地壳各向异性的方法来辨识研究区的地壳结构特征.分析表明:研究区地壳各向异性整体呈近NW向和近EW向,与区域速度场和板块绝对运动方向一致,表明现今地壳结构主要受控于太平洋板块构造域;大兴安岭-太行山重力梯级带是明显的地壳结构差异过渡区,其西侧地壳厚度明显高于东侧且呈降低趋势,而平均波速比则呈现东西两侧盆地较高的分布特征;局部地区的高波速比和不同的各向异性特征则显示受到新生代火山和断裂活动的改造作用,二连盆地的厚地壳和复杂的各向异性特征则展现出古亚洲洋闭合及蒙古-鄂霍茨克和古太平洋等多期构造作用的可能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蒙造山带 接收函数 地壳各向异性 地壳厚度 平均波速比
下载PDF
中国大陆强震孕育深处的变形模式构建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棋福 李乐 姜金钟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32-240,417,共10页
针对地震预测所面临的地球内部“不可入”和大地震“非频发”问题,对重复地震探测获得的孕震深处滑动速率与浅表观测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采用空间换时间的方式初步构建了中国大陆强震孕育深处的变形模式;还通过一些强震事例展示了利用... 针对地震预测所面临的地球内部“不可入”和大地震“非频发”问题,对重复地震探测获得的孕震深处滑动速率与浅表观测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采用空间换时间的方式初步构建了中国大陆强震孕育深处的变形模式;还通过一些强震事例展示了利用重复地震进行陆内断裂带深部变形的原位探测的优势,并提出应对断裂闭锁段和深浅构造变形差异显著地区的强震危险性加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震模式 深部变形 重复地震 强震危险性
下载PDF
地震Lg波衰减成像方法、算法、数据处理流程及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连锋 谢小碧 +3 位作者 何熹 沈琳 张蕾 姚振兴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 2022年第6期721-744,共24页
随着现代地震观测系统的快速发展,地震信号能够在更宽的频带、更大的动态范围和更高的空间密度以数字形式被准确地记录下来,由此提供了利用大量高质量地震数据获取地下介质品质因子Q值精细分布的可能性.地震Lg波是区域地震记录中最显著... 随着现代地震观测系统的快速发展,地震信号能够在更宽的频带、更大的动态范围和更高的空间密度以数字形式被准确地记录下来,由此提供了利用大量高质量地震数据获取地下介质品质因子Q值精细分布的可能性.地震Lg波是区域地震记录中最显著的震相之一,因其主要在地壳内以导波形式传播或能量集中在壳内的高阶面波的叠加,所以常常被用来研究地壳的衰减属性.本文对利用Lg波进行地壳衰减测量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系统回顾,对相关的反演方法进行了介绍,同时也对与此有关的大量实际问题有所述及,例如区域地震资料收集、震相分离、噪声分析和数据质量控制,振幅谱计算、去噪处理等.进一步介绍了衰减成像结果在研究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动力学方面的应用.以中国台湾及周边地区的地震数据处理为例,介绍了地壳Lg波成像的具体流程.根据416个区域地震事件在86个宽频带地震台站的8 650条垂直分量波形记录,建立了台湾岛及周边宽频带、高分辨率的地壳Lg波Q值模型,模型频率范围为0.05~10.0 Hz.在数据覆盖较好的地区,分辨率可达0.25°×0.25°.模型揭示出该区地壳Lg波Q值横向变化显著,以岛内高Q值、周边低Q值为主要特征.低Q异常主要出现在台湾东北部南日岛盆地、东南部台南盆地、台湾东部菲律宾板块俯冲带以及欧亚板块的碰撞带、花东海盆、琉球弧和冲绳海槽等区域.这些强衰减区与板块碰撞引起的强烈构造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G波 地壳衰减 Q值成像 反演方法 数据处理 台湾岛
下载PDF
电离层春秋分不对称的地方时依赖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勇 陈一定 刘立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941-3954,共14页
利用全球203个电离层测高仪台站的F_2层临界频率(f_oF_2)和E层临界频率(f_oE),以及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JPL)提供的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地图数据统计分析了电离层春秋分(March Equinox and September Equinox,ME and SE)不对称的特点.... 利用全球203个电离层测高仪台站的F_2层临界频率(f_oF_2)和E层临界频率(f_oE),以及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JPL)提供的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地图数据统计分析了电离层春秋分(March Equinox and September Equinox,ME and SE)不对称的特点.基于电离层参量随年积日(Day of Year,DoY)和太阳活动指数F_(10.7)变化的傅里叶级数模型,对f_oF_2、f_oE及TEC数据分别进行最小二乘法拟合,将电离层参量归算到低太阳活动(F_(10.7)=80)、中等太阳活动(F_(10.7)=150)和高太阳活动(F_(10.7)=200)水平.该方法定量分离了实际观测数据中包含的电离层参量随季节和太阳活动的变化,因而得到了更为定量、精确的电离层春秋分不对称性特征.分析了不同地方时(LT)的春秋分不对称性指数(Asymmetry Index,AI)和春秋分差值Δ(=ME-SE)的全球分布特征与太阳活动依赖性.结果表明,foE日出时全球主要表现为9月分点值高于3月分点值,午后春秋分不对称性几乎消失,而日落时则反转为3月分点值高于9月分点值;f_oF_2日出时除少数地区外也主要表现为9月分点值高于3月分点值,而其他时段则相反;TEC日出时低太阳活动时的全球及中高太阳活动时的低纬地区表现为9月分点值高于3月分点值,而其他时段则相反.fo_E春秋分不对称性受太阳活动影响较弱,而f_oF_2和TEC的春秋分不对称随太阳活动有明显的变化,其3月分点值相对于9月分点值增加.计算了F_2层峰高(h_mF_2)处对应的氧氮浓度比([O]/[N_2],由大气模型NRLMSISE-00计算得到)和h_mF_2的春秋分不对称性,提取了TEC年变化的幅度及相位信息.氧氮浓度比和h_mF_2的春秋分不对称性能够部分解释电离层的春秋分不对称性,而TEC春秋分不对称的全球分布特征可以用TEC年变化的相位的全球分布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2层临界频率 E层临界频率 GPS TEC 电离层 春秋分不对称
下载PDF
趋磁细菌多样性与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方元 张同伟 +2 位作者 曹长乾 田杰生 林巍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73-82,共10页
趋磁细菌是一类可以沿磁场方向进行运动的微生物统称,在细胞内合成由生物膜包被、链状排列、纳米级、单磁畴的磁铁矿(Fe3O4)或胶黄铁矿(Fe3S4)的磁小体颗粒。趋磁细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且多样性丰富,不仅在水环境和沉积环境的铁、硫、碳... 趋磁细菌是一类可以沿磁场方向进行运动的微生物统称,在细胞内合成由生物膜包被、链状排列、纳米级、单磁畴的磁铁矿(Fe3O4)或胶黄铁矿(Fe3S4)的磁小体颗粒。趋磁细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且多样性丰富,不仅在水环境和沉积环境的铁、硫、碳、氮、磷等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在污染治理、疾病诊断和治疗等方面有较好的应用。趋磁细菌磁小体由生物膜包被并在细胞调控下合成,是一类新型的生物源磁性纳米材料。相比常规化学合成的磁性纳米颗粒,磁小体具有大小均一、生物相容性高、兼具化学修饰和基因工程修饰功能等特点,在磁性分离、固定化酶、食品检测、环境监测、医学诊断、磁共振成像、磁热疗和靶向治疗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介绍趋磁细菌多样性研究的基础上,综述了趋磁细菌和磁小体的制备、修饰及其应用的最新进展,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趋磁细菌 磁小体 多样性 铁磁性纳米颗粒
原文传递
探测岩石圈间断面精细结构的地震光照成像新方法 被引量:1
17
作者 孙伟家 符力耘 +1 位作者 魏伟 唐清雅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21-536,共16页
岩石圈内部间断面的精细结构隐含了岩石圈形成、增生和改造及破坏等重要的动力学信息.文章发展了地震光照成像新方法以探测岩石圈内部间断面小尺度结构.该方法使用了高频段0.5~4Hz的远震事件地震P波初至及其尾波信号,其对岩石圈间断面... 岩石圈内部间断面的精细结构隐含了岩石圈形成、增生和改造及破坏等重要的动力学信息.文章发展了地震光照成像新方法以探测岩石圈内部间断面小尺度结构.该方法使用了高频段0.5~4Hz的远震事件地震P波初至及其尾波信号,其对岩石圈间断面的分辨能力达到2km.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在台站下方垂直入射透射波响应的自相关等价于震源和地震台站均位于自由地表的反射波响应.透射波响应包括在台站下方穿过间断面到达自由地表的初至P波及其在自由地表和间断面之间反射的多次波.本研究将该方法垂直入射情况进一步拓展到倾斜入射,这提升了该方法的适用性.通过合成理论地震图验证了地震光照成像方法理论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探讨了影响成像结果的一些因素,并给出了该方法的数据处理步骤以及成果解释准则.文章利用该方法并结合瞬时频率等结果确定了华北克拉通东部两个固定台站的岩石圈精细结构,发现在两个台站下方岩石圈地幔分别在52和75km的深度存在明显的间断面.西澳大利亚克拉通MBWA固定台站下方,地震光照成像和接收函数揭示的岩石圈结构较为一致,存在明显的岩石圈内部间断面.高频地震光照成像结果可揭示岩石圈精细结构,但其波形更为复杂,建议充分利用层析反演速度和接收函数等已有的地震学信息并作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 间断面 中岩石圈不连续面 地震光照成像 自相关
原文传递
中纬度电离层f_oF_2潮汐的变化特性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惟琦 余优 +1 位作者 万卫星 刘立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0-42,共13页
本文通过对1960年以来全球磁纬度40°N至50°N内测高仪台站的观测数据进行研究,提取了电离层F2层临界频率(foF2)的潮汐,揭示了其变化特征及可能的形成原因.研究发现,周日和半日的迁移潮汐分量(即DW1和SW2)强度最大,并且显示出... 本文通过对1960年以来全球磁纬度40°N至50°N内测高仪台站的观测数据进行研究,提取了电离层F2层临界频率(foF2)的潮汐,揭示了其变化特征及可能的形成原因.研究发现,周日和半日的迁移潮汐分量(即DW1和SW2)强度最大,并且显示出明显的年变化和半年变化.周日潮汐的3波分量(即DE3)作为典型的非迁移潮汐分量,相对较弱,显示出微弱的半年变化.在冬季,DW1和SW2与太阳活动指数(F107)呈现正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分别大于0.88和0.65.相反,在夏季,DW1和SW2与太阳活动指数呈现负相关性,特别是SW2,其相关系数在6月份达到-0.72.在相对于纬向均值的归一化处理之后,上述潮汐强度和太阳活动指数之间的正/负相关性被显著增强/削弱.其中,归一化后的夏季DW1和SW2与太阳活动指数的相关系数达到-0.8.更加深入的讨论显示出上传的大气潮汐波动可能是电离层潮汐除了太阳辐射之外的重要驱动源,并且这种驱动机制在SW2中更加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纬度电离层 电离层潮汐 电离层-大气层耦合
下载PDF
巴克码无旁瓣滤波在地基雷达月球成像中的应用
19
作者 李鸣远 乐新安 +4 位作者 魏勇 丁锋 宁百齐 曾令旗 赵必强 《雷达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2-27,共6页
本文针对13位巴克码匹配滤波器会因旁瓣导致地基雷达月球成像质量恶化的问题,提出了使用无旁瓣滤波器解码来避免出现旁瓣从而改善成像质量的方案,并用三亚非相干散射雷达进行了月球成像实验,检验了该方案有效性。成像算法采用了距离-多... 本文针对13位巴克码匹配滤波器会因旁瓣导致地基雷达月球成像质量恶化的问题,提出了使用无旁瓣滤波器解码来避免出现旁瓣从而改善成像质量的方案,并用三亚非相干散射雷达进行了月球成像实验,检验了该方案有效性。成像算法采用了距离-多普勒算法。成像结果表明,13位巴克码匹配滤波器的旁瓣会使距离-多普勒图像在距离向产生10%~30%的回波强度扩散,污染周围距离门,导致距离分辨率恶化;而无旁瓣滤波器可以有效避免这种污染,从而优化距离分辨率,使成像质量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克码 匹配滤波 无旁瓣滤波 月球成像 距离-多普勒成像 三亚非相干散射雷达
下载PDF
大麻坪橄榄石冲击波实验研究与高压态物态方程参数的确定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祖安 袁贤昊 +3 位作者 黄晓葛 刘福生 地力夏提 白武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2-156,共5页
利用冲击波进行的动高压实验对研究超高压下的物质性质也是十分有效的.本文报告了对大麻坪采集的橄榄石进行压力在10~45GPa范围的冲击波动高压实验结果.结合前人等温冷压实验结果,确定了实验过程的温度,对于冲击波实验压力从10GPa变化到... 利用冲击波进行的动高压实验对研究超高压下的物质性质也是十分有效的.本文报告了对大麻坪采集的橄榄石进行压力在10~45GPa范围的冲击波动高压实验结果.结合前人等温冷压实验结果,确定了实验过程的温度,对于冲击波实验压力从10GPa变化到30GPa时,温度在摄氏几十度到摄氏800多度之间.测量了岩石超高压下密度变化,在3.627~4.009g·cm^(-3)之间.通过回收实验和确定的温度,表明小于30GPa压力实验条件下,没有发生相变过程.同时也确定了状态方程的参数.最后,指出了实验结果在上地幔地球内部物质运动过程的含义,即冷板块中的亚临界橄榄岩可以存在地幔转换带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高压 大麻坪橄榄石 状态方程 密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