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整地方式下施肥对夏玉米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1
1
作者 赵允格 邵明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0-44,共5页
通过连续两年田间试验研究了平作、垄沟及成垄压实等不同整地方式条件下施肥对夏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NUE)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整地方式因影响田间土壤水分、养分的运动和分布,从而进一步影响到施肥效果,故不同... 通过连续两年田间试验研究了平作、垄沟及成垄压实等不同整地方式条件下施肥对夏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NUE)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整地方式因影响田间土壤水分、养分的运动和分布,从而进一步影响到施肥效果,故不同整地方式条件下施肥可影响玉米产量及主要产量构成因素,如穗重、穗粒数、500粒重等。平地条件下玉米生物学产量及籽粒产量及其主要构成因素最小,成垄压实与垄沟条件下分别较平地条件下提高玉米籽粒产量9.5%~10.3%和4.2%~6.3%。成垄压实与垄沟条件下玉米产量构成因素差异不大。不同整地方式下施肥,会明显影响作物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及其在植株体内的分配,成垄压实施肥较平作施肥可提高氮肥利用率9.1%~9.6%,达1%显著水平。与传统的垄作施肥相比,成垄压实施肥仍可提高氮肥利用率5%以上,而且成垄压实施肥较传统的平作和垄作施肥还可以提高玉米籽粒含氮量。试验条件下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受整地施肥方式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地方式 平作 垄作 成垄压实 氮肥利用率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千烟洲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模拟及模型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王媛 张娜 于贵瑞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656-1666,共11页
应用改进后的碳水循环过程模型——景观尺度生态系统生产力过程模型(ecosystem productivity process model for landscape,EPPML)模拟了2003和2004年千烟洲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并对模型参数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应用改进后的碳水循环过程模型——景观尺度生态系统生产力过程模型(ecosystem productivity process model for landscape,EPPML)模拟了2003和2004年千烟洲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并对模型参数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EPPML可用于模拟千烟洲马尾松人工林的碳循环过程,不仅总初级生产力(GPP)、生态系统净生产力(NEP)和生态系统总呼吸(Re)的年总值和季节变化与实测值十分吻合,而且也能反映极端天气对碳流的重要影响;千烟洲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净碳吸收能力,但2003年生长最旺季的高温和重旱天气的耦合作用使其碳吸收能力明显低于2004年,2003和2004年平均NEP分别为481.8和516.6gC.m-2.a-1;马尾松生长初期的光照、生长旺期的干旱、生长末期的降水量是改变碳循环季节变化的关键气象条件;自养呼吸(Ra)与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季节进程一致;异养呼吸(Rh)在年尺度上受土壤温度控制,而在月尺度上则受土壤含水量波动的影响;在生长季的丰水期,土壤含水量越大,Rh越小;而在生长季的枯水期,前两个月的降雨量越大,Rh也越大.EPPML参数中,25℃时的最大RuBP羧化速率(Vm25)、比叶面积(SLA)、最大叶N含量(LNm)、平均叶含N量(LN)、生物量与碳的转换率(C/B)对年NEP的影响最大;不同碳循环过程变量对敏感参数变化的响应也不尽相同,其中,Vm25和LN的增加能有效促进植物的碳吸收和呼吸;LN/LNm越小,对碳吸收和呼吸的抑制作用越强;C/B和SLA的增大会促进碳吸收,抑制呼吸.将全年区分为生长季与非生长季时得到的最敏感参数的结论与全年不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循环 基于过程的模型 异常天气 生态系统净生产力 土壤异养呼吸
原文传递
跨度为2332年的考古树轮年表的建立与夏塔图墓葬定年 被引量:11
3
作者 王树芝 邵雪梅 +1 位作者 许新国 肖永明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80-86,共7页
利用树木年轮分析可以判定过去人类文化遗存的年代,对过去气候(包括温度、降水)和环境进行重建和研究,而且还能对碳十四年代进行校正。树轮年表越长,其利用潜力越大。因此我们必须尽可能建立能延伸到史前的树轮年表。
关键词 考古学 吐蕃墓 木材 古代浮动树轮年表 年代 活树树轮年表
原文传递
溪洛渡水电工程拦沙对三峡水库富营养化潜在影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张信宝 曹植菁 艾南山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0-174,共5页
从泥沙吸附的角度,探讨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拦沙对三峡水库溶解性磷负荷的影响。2006年11月在金沙江、长江干流和支流岷江、沱江采集了淤积泥沙和水样,测定了泥沙的全磷、有效磷和磷固定量及水的溶解性磷等指标。岷江和沱江泥沙的有效... 从泥沙吸附的角度,探讨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拦沙对三峡水库溶解性磷负荷的影响。2006年11月在金沙江、长江干流和支流岷江、沱江采集了淤积泥沙和水样,测定了泥沙的全磷、有效磷和磷固定量及水的溶解性磷等指标。岷江和沱江泥沙的有效磷含量远高于金沙江和长江干流,反映了四川盆地支流的磷污染较干流严重;干流泥沙的有效磷含量向下游呈增加和磷固定量向下游呈减少的趋势,反映了干流泥沙沿途不断吸附四川盆地支流汇入干流中的溶解性磷,磷固定能力有所降低。根据金沙江宜宾与长江朱沱泥沙的有效磷含量和磷固定量,金沙江来沙年吸附溶解性磷分别为382和6885t,分别相当于朱沱站的2.6%和46.8%。溪洛渡水库拦蓄泥沙,金沙江来沙吸附长江于流溶解性磷的量将有所减少。水库投入运行后的前50年,以有效磷含量计,金沙江来沙的磷吸附量占朱沱年溶解性磷总量的比例从2.6%降至1.0%;以磷固定量计,从46.8%降至17.4%。长江干流进入三峡水库的年溶解性磷总量有可能增加1.6%~29.4%。金沙江来沙降低三峡入库磷负荷的实际功能,可能介于有效磷含量和磷固定量的计算值之间,具体值还需开展进一步的试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溪洛渡水电工程 拦沙 三峡水库 富营养化
下载PDF
气候突变、人口增长、地理限制与夏朝的建立 被引量:3
5
作者 吴文祥 葛全胜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3-39,81,共8页
以夏朝建立为标志的中国古代文明诞生是中国史前人类社会演进史上一个里程碑,其产生原因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研究者提出了大量的理论来解释文明社会起源的动因,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假说能够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本文... 以夏朝建立为标志的中国古代文明诞生是中国史前人类社会演进史上一个里程碑,其产生原因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研究者提出了大量的理论来解释文明社会起源的动因,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假说能够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本文评述了文明起源最为流行的限制理论的成功与不足,复原了夏朝建立前后的气候变化,发现夏朝的建立恰好对应于4.2-4.0ka BP全球降温事件。本文依据文明起源的战争理论,但认为人口增长本身不是触发人口-资源失衡进而引发战争的一个独立变量,引入气候突变作为独立变量,认为人口增长、气候突变、人口迁徙和地理限制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人口-资源失衡,引起人群之间的战争是夏朝建立的主要原因。该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中国第一个王朝为何诞生于中原地区而不是其他地区,为何诞生于4.0ka BP前后而不是其他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朝 气候突变 人口增长 限制理论 人口-资源失衡
原文传递
“限制理论”与中国古代文明诞生 被引量:1
6
作者 吴文祥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3-152,共10页
古代文明或国家的诞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一个转折点。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利用人类学家R.L.Carneiro提出的文明产生"限制理论"来探讨以夏朝建立为标志的中国古代文明产生的过程和原因,以及中国文明形成个案对... 古代文明或国家的诞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一个转折点。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利用人类学家R.L.Carneiro提出的文明产生"限制理论"来探讨以夏朝建立为标志的中国古代文明产生的过程和原因,以及中国文明形成个案对丰富这一重要理论的可能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明 夏朝 限制理论 形成动因
原文传递
基于PC集群的高度并行多屏战场态势图显示方法
7
作者 邓红艳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4年第10X期7094-7096,7102,共4页
针对单个计算机屏幕较小、计算机计算能力不够强大给大视景作战态势图显示带来的难题,在分析现有的多屏显示方法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在现阶段软硬件条件下基于PC集群的高度并行多屏态势图显示方法。实践证明该方法可行且具有费用低廉,快... 针对单个计算机屏幕较小、计算机计算能力不够强大给大视景作战态势图显示带来的难题,在分析现有的多屏显示方法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在现阶段软硬件条件下基于PC集群的高度并行多屏态势图显示方法。实践证明该方法可行且具有费用低廉,快速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集群 并行 多屏 战场态势图 显示
下载PDF
近10年来中国耕地资源的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198
8
作者 张国平 刘纪远 张增祥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23-332,共10页
根据中国资源环境数据库中的耕地数据以及20世纪80年代末期、1995年和2000年3期覆盖全国时间跨度约为10年的遥感数据,对中国耕地时空变化进行分析。总趋势表明,近10年来我国耕地资源总量有所增加;东部及沿海地区优质耕地迅速减少;东北... 根据中国资源环境数据库中的耕地数据以及20世纪80年代末期、1995年和2000年3期覆盖全国时间跨度约为10年的遥感数据,对中国耕地时空变化进行分析。总趋势表明,近10年来我国耕地资源总量有所增加;东部及沿海地区优质耕地迅速减少;东北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耕地大量开垦;水田旱地转换明显。利用GIS方法将耕地变化数据与中国生态环境质量数据进行叠加,表明近10年来耕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下降了。近10年耕地动态变化的空间分布表现出13种动态格局。对80年代末至1995年(前5年) 和1995年至2000年(后5年) 这2个时间段内的耕地变化进行对比分析,表明了前5年与后5年耕地变化的动态格局有空间上的相似性,但前后变化幅度相差较明显。近10年来气温的升高与中国水田北移有较好的一致性,而降水的减少对西北地区耕地的撂荒和开垦有明显作用。中国经济的发展所导致的城市化过程使得大量耕地被占用。近10年来相关的耕地政策对控制耕地面积的减少有作用,但耕地的总体质量却下降了,这直接影响了粮食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土地利用 遥感 GIS 中国
下载PDF
基于模糊逻辑的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评价——以江苏省地级城市为例 被引量:46
9
作者 赵姚阳 濮励杰 卜崇峰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7-20,115,共5页
基于2000年的统计资料,选择地均GDP、地均财政收入等九个指标,应用模糊逻辑(Fuzzy Logic)方法从土地经济效益和土地使用效率两个方面对江苏省各地市的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江苏省13个地市的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从高到... 基于2000年的统计资料,选择地均GDP、地均财政收入等九个指标,应用模糊逻辑(Fuzzy Logic)方法从土地经济效益和土地使用效率两个方面对江苏省各地市的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江苏省13个地市的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从高到低可以分为五个等级。评价结果基本上反映了各城市人地关系的紧张程度和城市土地的经济产出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土地 集约利用 模糊逻辑 江苏省
下载PDF
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的空间极化及其模拟研究 被引量:54
10
作者 马国霞 田玉军 石勇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7-182,共6页
在利用空间极化指标对京津冀都市圈1993—2007年的空间极化变化趋势进行测算的基础上,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的二维和三维空间表达形式,对近15年来京津冀都市圈经济极化增长进行空间模拟,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京津冀都市圈空间极化过... 在利用空间极化指标对京津冀都市圈1993—2007年的空间极化变化趋势进行测算的基础上,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的二维和三维空间表达形式,对近15年来京津冀都市圈经济极化增长进行空间模拟,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京津冀都市圈空间极化过程。得出的主要结论:①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极化随时间呈上升趋势。②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自经济中心向外围的变化趋势并不完全遵循距离衰减规律,离经济增长中心80km处是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的低谷点。③从京津冀都市圈立体趋势面分析,北京和天津是京津冀都市圈的两大极核,且空间极化趋势面随时间呈扩大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极化 模拟 经济增长 京津冀都市圈
原文传递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太阳辐射特征研究 被引量:25
11
作者 张一平 窦军霞 +3 位作者 于贵瑞 赵双菊 宋清海 孙晓敏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7-25,共9页
为探讨热带季节雨林太阳辐射特征,利用西双版纳2003年热带季节雨林太阳辐射整年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热带季节雨林冠层太阳辐射能量平衡各分量的年、季节和日变化特征.得出热带季节雨林林冠太阳辐射年日总辐射为13.75MJm2,各辐射分量... 为探讨热带季节雨林太阳辐射特征,利用西双版纳2003年热带季节雨林太阳辐射整年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热带季节雨林冠层太阳辐射能量平衡各分量的年、季节和日变化特征.得出热带季节雨林林冠太阳辐射年日总辐射为13.75MJm2,各辐射分量占年总辐射的百分率为净辐射59.98%、有效辐射28.68%、反射辐射11.34%、透射辐射7.13%.因季节间气候特征的差异,使得雾凉季林冠上的太阳辐射时间变率较小,而雨季的较大;干热季则受林冠集中换叶的影响,太阳辐射各分量的变化较为特殊.在热带季节雨林,透射辐射具有不可忽视的强度,特别是干热季时数值较高;一天中,透射辐射数值在中午较高,并且干热季时存在“突跃现象”,其12:00的透射百分率可达49.9%.林冠向上的长波辐射呈现单峰的时间变化趋势,而大气向下的长波辐射呈现双峰双谷的时间变化,使得林冠上的有效辐射均为正值.从年平均状态来说,热带季节雨林林冠均是作为热源向外放热,呈现加热近旁空气的热力效应.由林冠放出的向上的长波辐射,虽然在不同月份和季节间数值有所差异,但都具有较好的日变化规律;但大气向下的长波辐射则受大气状况的影响,不仅在不同月份和各季节间数值不同,在不同季节其时间变化也有较大差异;由此引起林冠上的有效辐射值随月份的改变而不同,且在不同季节的时间变化也呈现较大差异.年反射率的时间变化除与通常出现的早、晚高的状况之外,在昼间还出现上午高、下午低的变化趋势;年透射率的时间变化则表现出中午数值最大,上午、下午数值较小的变化趋势.热带季节雨林太阳辐射各分量数值、百分率及长波辐射、反射率与透射率变化趋势,与西双版纳特殊的气候条件,以及由此导致的森林群落林相的变化等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辐射 百分率 热带季节雨林 林冠 西双版纳
下载PDF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水热通量 被引量:29
12
作者 窦军霞 张一平 +2 位作者 于贵瑞 赵双菊 宋清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3099-3109,共11页
利用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2003和2004年常规气象、生物量以及水热通量观测资料,对该林地两年内各能量分量的数值大小和变化规律、能量分配以及水量平衡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3和2004年净辐射总量分别为3516.4MJ/(m.2a)和35... 利用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2003和2004年常规气象、生物量以及水热通量观测资料,对该林地两年内各能量分量的数值大小和变化规律、能量分配以及水量平衡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3和2004年净辐射总量分别为3516.4MJ/(m.2a)和3516.6MJ/(m.2a)。在能量分配过程中潜热通量占优势,2003年和2004年的总量分别是相应年份净辐射总量的46%和44%,显热通量则分别只有12%和11%。2003年和2004年林冠传导率均值分别为10.3mm/s和10.0mm/s,其中干热季期间的林冠传导率明显低于雾凉季和雨季。林冠传导率与叶面积指数和空气饱和水汽压差值之间分别呈极显著的正、负线性相关关系;它基本上不受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只是当长期无雨或雨量很小导致土壤含水量低于0.15m3/m3时,林冠传导率才与土壤含水量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西双版纳热带雨林2003和2004年的蒸散量分别是663mm和634mm,受浓雾和林冠传导率的综合影响,该森林生态系统干季蒸散量低于雨季,这是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能够在水热极限条件下生存并良好发育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平衡 林冠传导率 蒸散 水量平衡 热带季节雨林
下载PDF
祁连山海北高寒湿地植物群落结构及生态特征 被引量:25
13
作者 李英年 赵亮 +7 位作者 徐世晓 于贵瑞 杜明远 王勤学 孙晓敏 唐艳鸿 赵新全 古松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6-84,共9页
海北高寒湿地系沼泽型和湖泊型湿地相并存.海北高寒湿地植物种类组成较少,从湿地中央到边缘植物优势种组成不同,群落结构变化明显.中部以帕米尔苔草为主要植物建群种的沼泽草甸,边缘地带以藏嵩草为主要建群种的沼泽化草甸,从中央... 海北高寒湿地系沼泽型和湖泊型湿地相并存.海北高寒湿地植物种类组成较少,从湿地中央到边缘植物优势种组成不同,群落结构变化明显.中部以帕米尔苔草为主要植物建群种的沼泽草甸,边缘地带以藏嵩草为主要建群种的沼泽化草甸,从中央到边缘地带主要有25种植物组成,隶属10科20属.高寒湿地植物有较高的地上生物量(349.373g·m^-2)和地下生物量(仅1~40cm层次最高可达10769.301g·m^-2),而且地下部分远高于地上部分,地下生物量从表层到深层基本均匀下降,与矮嵩草草甸和金露梅灌丛草甸区的地下生物量分布截然不同.因湿地帕米尔苔草、藏嵩草、黑褐苔草、华扁穗草等为主的植物粗纤维高,牲畜利用率下降,不论地上还是地下对土壤有机物的补给均较高,多年的积累使其海北高寒湿地有深达2~3m的泥炭层,使湿地形成一个非常重要的碳库.在气候变暖的条件下,这些未分解或半分解的土壤有机物质(或残体)将加速分解,对大气有更多的CO2、CH4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湿地 生态系统 植物群落 气候特征
下载PDF
青海喇家遗址出土4000年前面条的成分分析与复制 被引量:20
14
作者 吕厚远 李玉梅 +5 位作者 张健平 杨晓燕 叶茂林 李泉 王灿 吴乃琴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44-756,共13页
面条是世界性大众食品,古代人类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用什么材料与何种方法发明了面条,一直是有争议的.2005年Nature杂志曾简要报道了青海省喇家遗址齐家文化层出土的粟类面条.但对齐家文化时期古人是如何利用粟类粮食做成面条的,迄... 面条是世界性大众食品,古代人类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用什么材料与何种方法发明了面条,一直是有争议的.2005年Nature杂志曾简要报道了青海省喇家遗址齐家文化层出土的粟类面条.但对齐家文化时期古人是如何利用粟类粮食做成面条的,迄今仍然存在疑问.本文通过对喇家遗址出土陶碗中面条残留物的植硅体、淀粉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等系统分析,提供了4000年前古代人类以粟(小米)、黍为主制作面条的综合证据.进一步利用传统的制作饸饹面条的工具,参考挤压糊化凝胶成型的方法,复制了与出土面条成分、形态一致的粟类面条.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深入认识史前人类饮食文化特点提供了新证据和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喇家遗址 植硅体 淀粉 生物标志物 面条起源 粟类面条
原文传递
基于遥感和GIS的中国20世纪90年代毁林开荒状况分析 被引量:18
15
作者 张国平 刘纪远 张增祥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21-226,T001,T002,共8页
毁林开荒过程是一种林地变为耕地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 ,可以通过遥感和GIS技术对这一过程进行监测。本文通过覆盖全国的TM影像数据 ,对 2 0世纪 90年代林地转为耕地的面积及其空间分布进行分析 ,从而对全国毁林开荒过程进行遥感监测。结... 毁林开荒过程是一种林地变为耕地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 ,可以通过遥感和GIS技术对这一过程进行监测。本文通过覆盖全国的TM影像数据 ,对 2 0世纪 90年代林地转为耕地的面积及其空间分布进行分析 ,从而对全国毁林开荒过程进行遥感监测。结果表明 ,该时期有17630km2 的林地被开垦为耕地。不同面积等级的开垦过程在不同流域分布也不同 :面积小于10hm2 和介于 10~ 10 0hm2 的被开垦林地较广泛地分布于各大流域 ;而面积介于 10 0~ 10 0 0hm2的被开垦林地主要分布于松辽流域、黑龙江流域和东北东部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和云南省所在流域 ;大于 10 0 0hm2 的被开垦林地则几乎全部分布于松辽流域、黑龙江流域和东北东部流域。坡度大于 3°的毁林开荒地面积占总面积的 2 9 5 % ;对土壤侵蚀背景的分析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毁林开荒 土地利用 遥感 土壤侵蚀 中国 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区域生态退耕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以宁夏盐池为例 被引量:17
16
作者 岳耀杰 闫维娜 +4 位作者 王秀红 申元村 仇梦梦 周兰 栗健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0-67,共8页
生态退耕使我国西北干旱与半干旱生态脆弱区土地结构和功能发生重大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产生深刻影响。本文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分析了1990和2005年,盐池县土地利用和土地类型变化的规律;利用修正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 生态退耕使我国西北干旱与半干旱生态脆弱区土地结构和功能发生重大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产生深刻影响。本文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分析了1990和2005年,盐池县土地利用和土地类型变化的规律;利用修正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计算出两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了土地利用和土地类型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结论如下:1)1990-2005年间,研究区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得到大幅增加,未利用地大幅减少。2)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1990年为99064.6万元,2005年为115421.0万元,增加了20.62%。3)导致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未利用地大幅度减少,相应转化为单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较高的林地、草地、耕地等。研究表明,生态退耕促进了区域土地类型结构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改善,但是将大量未利用地转化为农田和人工林地的长期生态效应还需进一步观察。文中研究对协调类似区域人地关系,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和生活福祉具有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退耕 土地利用变化 土地类型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 盐池县
原文传递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干热季林冠上小气候特征及CO_2通量的观测 被引量:14
17
作者 张一平 赵双菊 +3 位作者 于贵瑞 窦军霞 刘文杰 孙晓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2540-2549,共10页
热带森林在陆地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人们对它在碳循环中的作用却了解不多;近年来,为了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热带森林的CO2通量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应用微气象法中的开路系统涡度相关法,使用设置在西双版纳一片成熟的热带季节雨林... 热带森林在陆地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人们对它在碳循环中的作用却了解不多;近年来,为了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热带森林的CO2通量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应用微气象法中的开路系统涡度相关法,使用设置在西双版纳一片成熟的热带季节雨林中观测铁塔上的观测仪器所得的干热季7个晴好天气的CO2通量及小气候观测数据,对冠层的CO2通量及小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热带季节雨林林冠上风速及摩擦风速在中午和上半夜较大,而后半夜和上午较小;风向有显著的昼、夜交替特征,昼间多为偏东风(45~135°),而夜间多为偏西风(250~280)°;(2)林冠上方气温和树冠面表温具有显著的日变化特征,树冠表温日变化幅度大于气温,热量由空气传向树冠中,在观测的7d中,气温有着较明显的升高趋势;(3)干热季林冠上湿度变化范围为26.5%~97.2%,饱和水汽压差数值大小介于0.3~30.5 hPa之间;(4)CO2浓度在364.5~408.5m l/m3之间变化,夜间浓度升高,而昼间CO2浓度降低;(5)地下5cm土壤温度与气温一样日变化规律明显,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幅度很小,在7d内其变化幅度维持在19.9%~23.3%之间,日变化幅度更小;(6)总体上讲林冠上方显热通量小于潜热通量,上午显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数值基本相同,但是在中午和下午,潜热通量远大于显热通量,充分显示了西双版纳干热季热带雨林森林的热量支出主要是蒸腾耗热;(7)观测期间,生态系统净CO2交换(NEE)在-20.9~17.6μm o l/(m2.s)之间浮动,每天最大净CO2吸收速率在-20.9^-12.9μm o l/(m2.s)范围内。从生态系统净CO2交换的平均日变化看,昼间最大的净CO2吸收速率为-12.4μm o l/(m2.s),夜间最大的净释放速率为6.6μm o l/(m2.s)。净CO2交换的日累积量在-0.0665~0.0448m o l/m2范围内变化,7d的累积量为-0.0140 m o l/m2,表明在西双版纳干热季的7 d观测时间段里,热带季节雨林呈现弱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度相关 热带季节雨林 小气候 CO2通量 生态系统净CO2交换 西双版纳
下载PDF
区域尺度下黄土高原土壤全钾含量的空间模拟 被引量:15
18
作者 刘志鹏 邵明安 王云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2期132-140,共9页
为了揭示高原区域地区尺度上土壤全钾的空间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该文采用状态空间方程和传统线性回归模型对该区土壤全钾含量的空间分布进行了模拟,并分析了其与土壤体积质量、黏粒含量、粉粒含量、土壤酸度、降水、气温和海拔高度等因... 为了揭示高原区域地区尺度上土壤全钾的空间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该文采用状态空间方程和传统线性回归模型对该区土壤全钾含量的空间分布进行了模拟,并分析了其与土壤体积质量、黏粒含量、粉粒含量、土壤酸度、降水、气温和海拔高度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以上变量在30~50km的采样间距下均表现出较好的空间自相关性,其中土壤体积质量、黏粒含量、粉粒含量、降水和气温与土壤全钾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相关关系,可用于土壤全钾的状态空间模拟。不同因素组合下的状态空间方程均比使用相同变量的线性回归方程能更好的模拟土壤全钾含量的空间分布。使用土壤体积质量和黏粒含量的双因素状态空间方程模拟效果最好,决定系数R2为0.978,均方根误差(RMSE)为0.049。状态空间模拟在大尺度区域的应用表现出较好的效果,为研究该区其他土壤属性的空间异质性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空间变异 状态空间模拟 线性回归 区域尺度 黄土高原地区
下载PDF
浅谈GIS在地质制图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9
作者 姚锐 庄大方 +2 位作者 戴塔根 邱冬生 谢文兵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5-57,共3页
介绍了如何用MapGis和MapInfo进行地质制图
关键词 MAPINFO 地质制图 地理信息系统 地质图件 矢量化
下载PDF
山东省自然生态空间系统化识别与差异化管控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吕彦莹 王晓婷 +2 位作者 于新洋 孔祥斌 齐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3010-3019,共10页
在城市化背景下,生态系统受到来自人类社会日益严重的威胁,自然生态空间遭到破坏。对自然生态空间进行识别与管控可以更好地建设和保护国土空间生态资源,促进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耦合协同发展,保障区域的生态安全。融合多源数据及方法,... 在城市化背景下,生态系统受到来自人类社会日益严重的威胁,自然生态空间遭到破坏。对自然生态空间进行识别与管控可以更好地建设和保护国土空间生态资源,促进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耦合协同发展,保障区域的生态安全。融合多源数据及方法,从生态服务重要性和生态环境敏感性两方面评价和识别生态源地的空间范围;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 MCR)提取关键和优化生态廊道,系统化识别山东省自然生态空间并进行差异化管控。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生态源地集中分布在鲁中山区和胶东半岛地区,总面积为21165.10 km^(2),关键生态廊道和优化生态廊道长度分别为1078.32、511.25 km,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林地为主,主要分布在鲁中山区和鲁北平原区,可形成联系紧密的生态网络。本研究将自然生态空间划分为生态源地、生态保育区、其它生态用地三种类型,根据不同空间类型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分类管控措施,为自然生态空间的系统化识别与管控提供理论参考和方法保障,能够更好地实现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战略性、协调性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生态资源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源地 生态廊道 山东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