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1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多通道瞬变电磁法识别深部矿体——以内蒙兴安盟铅锌银矿为例 被引量:14
1
作者 欧阳涛 底青云 +1 位作者 薛国强 雷达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981-1990,共10页
多通道瞬变电磁法由于采用伪随机编码发射、最佳匹配相干解码技术,所以相比于传统时间域电磁方法勘探深度大且抗干扰能力强,是目前地面资源勘查领域的研究热点.针对内蒙兴安盟某铅锌银矿埋藏深度大等特点,首先根据矿区资料建立一维以及... 多通道瞬变电磁法由于采用伪随机编码发射、最佳匹配相干解码技术,所以相比于传统时间域电磁方法勘探深度大且抗干扰能力强,是目前地面资源勘查领域的研究热点.针对内蒙兴安盟某铅锌银矿埋藏深度大等特点,首先根据矿区资料建立一维以及二维模型,数值计算脉冲响应并分析其特征,说明多通道瞬变电磁对于大埋深低阻异常体有良好的反映,随后通过多通道瞬变电磁技术对矿区进行实例勘查,数据处理过程中利用了反卷积的方法提取大地脉冲响应,根据轴向大地脉冲响应的峰值时刻计算视电阻率,通过对视电阻率进行全波形反演得到解释剖面,与测区钻孔资料对比分析证明,多通道瞬变电磁法是反映深部低阻异常体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矿体 铅锌银矿 多通道瞬变电磁 大地脉冲响应
下载PDF
中国直升机航空瞬变电磁探测技术进展 被引量:13
2
作者 武欣 薛国强 方广有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679-1686,共8页
直升机瞬变电磁法(Helicopter-borne 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Method,HTEM)是一种基于直升机平台的瞬变电磁探测方法,能够有效克服地面工作难以快速开展的地形地貌条件限制,具有高效、经济等特点.近年来,我国多家单位密切跟踪国际HTE... 直升机瞬变电磁法(Helicopter-borne 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Method,HTEM)是一种基于直升机平台的瞬变电磁探测方法,能够有效克服地面工作难以快速开展的地形地貌条件限制,具有高效、经济等特点.近年来,我国多家单位密切跟踪国际HTEM发展趋势,先后研制出CHTEM及CASHTEM等HTEM系统,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填补国内技术空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航空电磁探测方法、技术及装备的发展.本文以HTEM探测关键难点问题为切入点,重点介绍我国近年来在HTEM系统研发、数据处理方法及成像反演方法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并对我国HTEM方法技术发展做出展望,以期促进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向更高层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升机 航空瞬变电磁 探测技术 进展
原文传递
中国陆地热岩石圈厚度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6
3
作者 陈超强 何丽娟 +1 位作者 焉力文 武金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3054-3063,共10页
依靠最新的中国大地热流数据、精细的地壳分层结构,通过求解一维稳态热传导方程获得各个热流测量点对应的热岩石圈厚度,通过克里金插值法绘制中国陆地热岩石圈厚度分布等值线图.计算结果表明,中国陆地各构造区的热岩石圈厚度差异较大,... 依靠最新的中国大地热流数据、精细的地壳分层结构,通过求解一维稳态热传导方程获得各个热流测量点对应的热岩石圈厚度,通过克里金插值法绘制中国陆地热岩石圈厚度分布等值线图.计算结果表明,中国陆地各构造区的热岩石圈厚度差异较大,稳定的克拉通地区最厚,可达200 km以上,造山系次之,多在100~200 km之间,破坏的克拉通地区岩石圈最薄,可以低于100 km.通过对比三大克拉通地区的热岩石圈厚度和地震岩石圈厚度,得出了四点认识:(1)塔里木克拉通西部、中上扬子克拉通、华北克拉通西部以及南华北基本保留了稳定的克拉通巨厚岩石圈特征,而华北克拉通东部的渤海湾盆地、下扬子克拉通以及塔里木克拉通东南部则发生了大规模的减薄;(2)华北克拉通西部从鄂尔多斯向东北的银川—河套凹陷及向东南的汾渭凹陷的岩石圈厚度和流变边界层厚度逐渐变薄,主要受控于地幔对流强度的增强;(3)华北克拉通东部的南华北依然保持稳定,而渤海湾的岩石圈厚度减薄显著,体现了华北克拉通破坏在空间上的不均匀性;(4)扬子克拉通自西向东岩石圈厚度和流变边界层厚度逐渐变薄,可能受控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和华北克拉通东部经历了相似的地球动力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岩石圈 地震岩石圈 流变边界层 克拉通
下载PDF
基于能量原理的页岩损伤破裂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杨百存 薛雷 +1 位作者 王苗苗 李园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97-1004,共8页
岩石变形破坏过程本质上是能量耗散的损伤演化过程.为研究页岩压缩变形及损伤破裂特征,本文建立了基于轴向应变的损伤变量,并将其引入基于损伤能量释放率建立的损伤演化方程.结合不同层理角度页岩单轴循环荷载试验结果,验证了该损伤演... 岩石变形破坏过程本质上是能量耗散的损伤演化过程.为研究页岩压缩变形及损伤破裂特征,本文建立了基于轴向应变的损伤变量,并将其引入基于损伤能量释放率建立的损伤演化方程.结合不同层理角度页岩单轴循环荷载试验结果,验证了该损伤演化方程可用于描述单轴循环荷载下页岩损伤演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定义了可用于定量评价页岩压裂缝网复杂程度的新指标CA.通过计算与不同页岩试样破裂形态相应的CA,发现CA与页岩破裂形态的复杂程度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可作为评价页岩压裂效果的指标.此外,CA的计算结果表明,加载方向和页岩原生层理面的夹角越大,对应的岩石试样破裂形态越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损伤破裂 循环荷载试验 破裂形态
原文传递
2013年芦山地震导致的周边断层应力变化及其与2008年汶川地震的关系 被引量:83
5
作者 单斌 熊熊 +4 位作者 郑勇 金笔凯 刘成利 谢祖军 许厚泽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02-1009,共8页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地区发生了Ms7.0级强震,地震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判断余震可能发生的区域、圈定震区周边未来可能发生地震活动的范围,对灾区人员安置、灾后恢复重建,以及加强震灾及次生灾害防御具有重要的参考...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地区发生了Ms7.0级强震,地震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判断余震可能发生的区域、圈定震区周边未来可能发生地震活动的范围,对灾区人员安置、灾后恢复重建,以及加强震灾及次生灾害防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利用弹性位错理论和分层岩石圈模型,计算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引起的同震及震后粘弹松弛应力场变化,讨论了Mw7.9级汶川地震与芦山地震之间的关系、芦山地震对余震分布的影响以及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对周边主要活动断层的影响.结果表明:(1)汶川地震在芦山地震震中导致的库伦应力增量为0.0037~0.0114MPa,最高可能达到0.0114MPa,汶川地震可能有效地促进了芦山地震的发生.(2)芦山地震所导致的同震库伦应力场变化能够较好地解释目前余震的分布.在芦山地震破裂面东北和西南两端的应力增强区域内还没有余震记录,这些区域未来发生余震的危险性较大,需密切关注.(3)鲜水河断裂康定-道孚段、北川-映秀断裂、彭县-灌县断裂以及雅安断裂上的库伦应力增量进一步提升,地震危险性有所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汶川地震 龙门山断裂带 地震危险性 库仑破裂应力
原文传递
煤层气成因类型及其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78
6
作者 琚宜文 李清光 +2 位作者 颜志丰 孙盈 鲍园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06-815,共10页
煤层气成因研究涉及到煤层气的形成机理、运移和逸散、母质特性和形成环境等,并与盆地演化和资源评价等有密切的关系。从地球化学角度对现阶段煤层气成因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系统总结了各成因类型煤层气的地球化学研究进展,并指出了存在... 煤层气成因研究涉及到煤层气的形成机理、运移和逸散、母质特性和形成环境等,并与盆地演化和资源评价等有密切的关系。从地球化学角度对现阶段煤层气成因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系统总结了各成因类型煤层气的地球化学研究进展,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趋势。研究表明:煤化作用各阶段形成的不同成因类型煤层气具有不同的成因机理、气体成分特征和δ13C(CH4),δD(CH4)和δ13C(CO2)等同位素组成差异;稀有气体在煤层气成因研究过程中能够提供丰富的地球化学信息;不同的煤层气形成机制下,煤岩饱和烃和芳香烃等生物标志化合物表现出不同的降解特征;地下水化学组成的变化和微生物的活动对煤层气的形成和运移有重要影响;微生物产气的探索将为煤制气提供新思路。最后指出,煤层气成因综合识别、复杂地质演化条件下不同成因类型煤层气的赋存特征、与煤制气相关的煤层气形成机制探索等几个方面将是今后研究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成因类型 同位素 生物标志化合物 地下水化学
下载PDF
中国寒武纪综合地层和时间框架 被引量:69
7
作者 朱茂炎 杨爱华 +5 位作者 袁金良 李国祥 张俊明 赵方臣 Soo-Yeun AHN 苗兰云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6-65,共40页
寒武纪是显生宙第一纪,见证了动物的爆发式快速演化过程,标志着地球从微生物为主导的前寒武纪生态系统转变为以动物为特征的显生宙生态系统.然而,全球寒武纪地层对比困难,高分辨率年代地层系统还未完全建立,严重制约寒武纪地球-生命系... 寒武纪是显生宙第一纪,见证了动物的爆发式快速演化过程,标志着地球从微生物为主导的前寒武纪生态系统转变为以动物为特征的显生宙生态系统.然而,全球寒武纪地层对比困难,高分辨率年代地层系统还未完全建立,严重制约寒武纪地球-生命系统演化历史的研究.文章简要介绍国际寒武系四统十阶年代地层系统的形成历史和已经建立的幸运阶、鼓山阶、古丈阶、排碧阶和江山阶的定义与"金钉子"(GSSP),概述第二阶、第三阶、第四阶、第五阶和第十阶底界厘定工作进展,重点阐述寒武系底界的全球对比问题,以及寒武纪化学地层和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在简要回顾中国寒武纪年代地层研究历史的基础上,根据国际寒武纪年代地层研究进展,对以华南为基础的中国寒武纪年代地层和时间框架进行了修订,新建肖滩阶作为中国寒武系第二阶.全面介绍中国华南、华北和塔里木三个主要构造地层分区寒武纪综合地层(生物地层、化学地层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进展,并对中国不同地层分区寒武系底部地层发育特征、底界识别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同时还对三个主要地层分区寒武系上部白云岩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武系 地层 金钉子 GSSP 地质年代学 华南 华北 塔里木
原文传递
2013年芦山7.0级地震的动态破裂过程 被引量:67
8
作者 刘成利 郑勇 +2 位作者 葛粲 熊熊 许厚泽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20-1026,共7页
2013年4月20日上午8:02分,四川芦山县及周边地区发生了7.0级强震,引发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根据中国地震台网给出的余震位置和龙门山地区的活动断层,并结合目前初步的震源机制解,给出断层的破裂走向;基... 2013年4月20日上午8:02分,四川芦山县及周边地区发生了7.0级强震,引发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根据中国地震台网给出的余震位置和龙门山地区的活动断层,并结合目前初步的震源机制解,给出断层的破裂走向;基于有限断层模型反演方法,本文利用远震体波数据反演得到了此次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反演结果显示:此次地震的破裂分量主要以逆冲方式为主,起震深度在15km左右,在震源处有最大的滑移量,最大滑移量在1.5m左右.地震主要持续时间在前20s左右,主要破裂发生在前10s.地震能量主要释放区域在沿震中两侧28km左右,特别是集中在起震点两侧20km范围内,其他的区域能量释放很小.在主要滑移区域和南北两侧两个小的滑移区域之间有大面积的区域滑移量很小,因此,可以推断此次地震的应变并没有完全释放,在这些能量未完全释放的区域,发生余震的可能性很高.这也是为什么此次地震余震发生频次很高的主要原因.此外,在汶川地震破裂面和芦山地震破裂面之间存在着近50km长的破裂空区,该空白区存在着较高的地震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有限断层模型 破裂过程 龙门山断裂
原文传递
高煤级煤储层渗透性与应力耦合模型及控制机理 被引量:63
9
作者 孟召平 侯泉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67-675,共9页
煤储层应力敏感性是影响煤层气井产能的地质因素,以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高煤级煤储层为对象,通过煤样的应力敏感性实验和现场测试,建立了高煤级煤储层渗透性与应力之间的相关关系和模型;探讨了渗透性变化的控制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煤储层... 煤储层应力敏感性是影响煤层气井产能的地质因素,以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高煤级煤储层为对象,通过煤样的应力敏感性实验和现场测试,建立了高煤级煤储层渗透性与应力之间的相关关系和模型;探讨了渗透性变化的控制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煤储层渗透率随应力的增加按负指数函数规律降低.在应力小于5MPa时,煤储层渗透率随应力增加快速下降,应力敏感性最强;应力在5~10MPa时,渗透率随应力增加而较快下降,应力敏感性较强;而当应力大于10MPa后,渗透率随应力的增加下降速度减缓,应力敏感性减弱.与沁水盆地南部高煤级煤样实验结果对比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山西组2煤层应力敏感性要小于沁水盆地南部山西组3煤层的应力敏感性.煤储层渗透性是在应力作用下煤储层中裂隙产生压缩(压密)变形,裂隙开度急剧减小的结果.因此在煤层气开发过程中控制排采速度,尤其是排采早期降液速度,对于防止煤储层应力敏感性,提高采收率具有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储层 渗透性 应力 耦合关系 作用机理
下载PDF
秦岭的由来 被引量:60
10
作者 孟庆任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12-420,共9页
秦岭山脉是在新生代发生强烈隆升而形成的,但它在古生代-中生代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造山带演化过程.秦岭造山带的发展涉及到大洋板块俯冲、弧后盆地扩张、不同陆块/地体分离与拼合以及造山期后强烈陆内变形.晚中生代秦岭造山带大规模走... 秦岭山脉是在新生代发生强烈隆升而形成的,但它在古生代-中生代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造山带演化过程.秦岭造山带的发展涉及到大洋板块俯冲、弧后盆地扩张、不同陆块/地体分离与拼合以及造山期后强烈陆内变形.晚中生代秦岭造山带大规模走滑变形、地体侧向挤出以及陆壳俯冲等地质过程最终奠定了秦岭造山带现今的平面几何形态和内部地质结构.秦岭造山带演化所形成的挤压构造地貌在晚白垩世-古新世阶段被完全夷平.秦岭山脉新生代的隆升与地壳伸展作用相关,而非挤压构造的结果.秦岭山脉隆升与北侧渭河盆地沉降同时发生,两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伸展构造环境下的山-盆体系.秦岭山脉的隆升速率在晚始新世-渐新世中期相对缓慢,在渐新世晚期-中新世早期基本停止.中新世中期秦岭山脉开始重新隆升,并且在晚中新世-第四纪隆升速率明显增大.秦岭山脉的隆升主要受其北缘断层的控制.当秦岭北缘断裂为正断层时,它不仅导致上盘渭河盆地强烈断陷,而且造成下盘的秦岭山脉发生翘倾抬升.当秦岭北缘断裂为压扭性走滑断层时,它所引发的挤压作用则使渭河盆地发生抬升和剥蚀,秦岭山脉也停止了翘倾抬升.秦岭北缘断裂在1 0百万年左右演化为一个侧向连续的大型正断层,从而导致秦岭山脉自晚中新世以来发生强烈快速隆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山脉 秦岭造山带 渭河盆地 新生代
原文传递
近远震波形反演2013年芦山地震震源参数 被引量:55
11
作者 谢祖军 金笔凯 +4 位作者 郑勇 葛粲 熊熊 熊诚 许厚泽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10-1019,共10页
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了Ms7.0级大地震,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基于四川省及周边省市区域台网近震波形数据以及IRIS远震波形数据,利用CAP(Cut And Paste)方法及其发展方法分别对近震、远震数据进行单... 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了Ms7.0级大地震,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基于四川省及周边省市区域台网近震波形数据以及IRIS远震波形数据,利用CAP(Cut And Paste)方法及其发展方法分别对近震、远震数据进行单独反演以及联合反演,得到各自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结果显示,不同方法得到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都比较稳定,其中联合反演得到的最佳震源机制解为:节面Ⅰ走向210°,倾角44°,滑动角91°;节面Ⅱ走向29°,倾角46°,滑动角89°;震源深度为16km,震级为Mw6.66.为了验证结果的可靠性,基于不同模型对近震数据进行反演测试,发现在龙门山地区,复杂的速度结构对反演震源机制解有10°左右的影响,对震源深度的影响有2km左右.另外,对远震数据,按震中距进行重采样,所得结果非常一致,说明远震数据对芦山地震震源信息约束比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震源机制解 震源深度 CAP方法
原文传递
CO_2浓度升高和不同灌溉量对东北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5
12
作者 孟凡超 张佳华 +5 位作者 郝翠 周正明 李辉 刘丹 王凯 张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126-2135,共10页
CO2和水分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底物,大气CO2浓度升高或水分变化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玉米是重要的C4植物,目前已成为我国第一大作物。我国东北地区的玉米产量占全国玉米产量的1/3左右,对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关于CO2浓... CO2和水分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底物,大气CO2浓度升高或水分变化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玉米是重要的C4植物,目前已成为我国第一大作物。我国东北地区的玉米产量占全国玉米产量的1/3左右,对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关于CO2浓度升高或水分变化共同作用对东北玉米的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影响的研究甚少。基于开顶式生长箱(OTCs),模拟研究了CO2浓度变化(390、450、550μmol/mol)和降水变化(0、+15%(以试验地锦州1981—2010年6、7、8月月平均降水量88.7,153.9 mm和139.8 mm为基准))共同作用对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玉米品种丹玉39为材料,利用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对6个处理(C550W+15%、C550W0、C450W+15%、C450W0、C390W+15%和C390W0)的光响应曲线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在CO2浓度升高和灌溉的共同作用下,玉米叶片净光合速率(Pn)升高,且灌溉作用大于高CO2浓度作用;而蒸腾速率(Tr)则下降,使水分利用效率(WUE)升高。CO2浓度升高使气孔导度(Gs)降低,灌溉则使之升高,但灌溉的作用小于高CO2浓度作用;胞间CO2浓度(Ci)随CO2浓度增加而升高,灌溉对其影响不明显。高CO2浓度和灌溉共同作用下光响应参数差异明显。CO2浓度升高增加了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和光饱和点(LSP),灌溉亦然;CO2浓度升高使得光补偿点(LCP)、光补偿点量子效率(φc)和暗呼吸速率(Rd)的灌溉处理和自然降水处理的差距变小。390、450、550μmol/mol CO2浓度下的灌溉处理与自然降水处理相比,叶面积分别增加了11.56%、3.31%和0.45%,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了14.69%、8.09%和1.01%,最终使产量分别增加了10.47%、12.07%和8.96%。可见,在高CO2浓度下,适量的灌溉对玉米的整个光合作用过程起到了促进作用,最终表现为籽粒产量的增加。为研究者评估气候变化对中国东北地区作物光合能力和产量的影响及决策者调整适应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浓度升高 灌溉 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 光合参数 产量 玉米
下载PDF
“7.20”华北特大暴雨过程中低涡发展演变机制研究 被引量:55
13
作者 雷蕾 孙继松 +2 位作者 何娜 刘卓 曾剑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85-699,共15页
利用中国地面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北京地区雷达探测资料、NCEP(1°×1°)FNL资料、ECMWF ERA Interim(0.125°×0.125°)逐日再分析资料等,对造成2016年7月19—20日华北极端暴雨中的低涡系统发展演变的结构特... 利用中国地面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北京地区雷达探测资料、NCEP(1°×1°)FNL资料、ECMWF ERA Interim(0.125°×0.125°)逐日再分析资料等,对造成2016年7月19—20日华北极端暴雨中的低涡系统发展演变的结构特征和加强机制进行了研究。华北地区这次特大暴雨过程出现了3个阶段降水,其中与低涡系统强烈发展对应的第2阶段降水是本次华北暴雨过程的主要降水阶段。针对该低涡的分析表明:(1)850 hPa以西南低涡为中心的低压带中,在河南西北部新生低涡系统,并且其在向华北地区移动过程中显著加强,该低涡系统在空间结构上,从倾斜涡柱逐渐发展成近乎直立的、贯穿整个对流层的深厚低涡系统;(2)中低层低涡系统快速发展过程与高低空系统构成耦合作用有关:低层低涡系统显著加强之前,对流层上层(300—200 hPa)首先出现高空槽异常加深并向南发展,该高空槽发展的开始阶段与其本身冷暖平流造成的斜压发展过程对应;而后,随着高纬度平流层高位涡沿等熵面向南运动,造成华北地区对流层上层涡度增强,形成正位涡异常区;当这一正位涡异常区叠加在对流层中低层锋区上空时,造成对流层中低层气旋快速发展并向下伸展,诱发河南西北部的新生气旋;低涡系统的发展进一步强化了低空暖平流,促使低空气旋向东北方向发展"移动"(本质上是暖平流前端造成的气旋发展),这一动力学过程反过来使高层的涡度增强;这一正反馈过程形成的耦合环流不仅造成了整个涡度柱强度增强,而且垂直结构上逐渐由倾斜涡柱演变为近乎于直立的涡柱;(3)随着低涡系统增强,极大地加强了垂直上升运动并触发了对流,形成大范围的强降水,大量的凝结潜热释放,造成了低层低涡系统在强降水开始阶段的快速发展和增强;20日00时(世界时)以后,虽然对流活动显著减弱,但低涡系统的加深维持了大范围强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低涡结构 位涡 潜热释放
下载PDF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地壳速度结构与古地幔柱活动遗迹:来自丽江-清镇宽角地震资料的约束 被引量:49
14
作者 徐涛 张忠杰 +5 位作者 刘宝峰 陈赟 张明辉 田小波 徐义刚 滕吉文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61-576,共16页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是中国境内唯一被国际学术界认可的大火成岩省,普遍认为其形成与古地幔柱有关.以往对峨眉山古老地幔柱事件的识别,主要依靠地质地球化学等资料,缺少深部地球物理探测结果的约束和支持.为此,我们利用"丽江-攀枝花-清镇...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是中国境内唯一被国际学术界认可的大火成岩省,普遍认为其形成与古地幔柱有关.以往对峨眉山古老地幔柱事件的识别,主要依靠地质地球化学等资料,缺少深部地球物理探测结果的约束和支持.为此,我们利用"丽江-攀枝花-清镇"剖面的人工源宽角地震数据重建该地区地壳速度结构,以便更好地理解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深部结构与属性特征.前人根据茅口灰岩的剥蚀程度,将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从分布空间上划分为内、中、外三个带.跨越内、中、外带剖面地震探测结果显示:(1)沿剖面结晶基底的平均深度在2 km左右.(2)中地壳平均速度结构为6.2~6.6 km/s;内带局部呈现大约幅值为0.1~0.2 km/s的高速异常;下地壳速度结构,在内带为6.9~7.2 km/s;中带和外带偏低,为6.7~7.0 km/s;在内带和中带交界附近,受小江断裂带的影响,上、中、下地壳均呈现相对低速异常特征.(3)小江断裂两侧,尤其东侧地壳平均速度较低,且固结地壳的平均速度也较低,初步认为小江断裂至少向地下延伸至40 km以深,可能切穿整个地壳.(4)沿剖面Moho面深度,内带范围内深约47~53 km,中间呈上隆的特征;中带深约42~50 km,外带深约38~42 km,中带至外带,Moho面逐渐变浅.内带Moho面局部隆起、(固结)地壳呈现高速异常特征,可能是二叠纪地幔柱活动引起的底侵作用及岩浆上侵的结果,为古地幔柱的活动遗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古地幔柱 人工源深地震测深 丽江-清镇 地壳速度结构
原文传递
不同类型ENSO对东亚季风的影响和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49
15
作者 陈文 丁硕毅 +3 位作者 冯娟 陈尚锋 薛旭 周群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40-655,共16页
近十几年来有关热带太平洋存在不同类型的增暖型的研究成为热点课题,其中主要依据海温的空间形态将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ENSO)分为两类:一类为传统的东太平洋型ENSO,另一类为中太平洋型ENSO。该两类ENSO的形成机制、演变过程均有不同,产... 近十几年来有关热带太平洋存在不同类型的增暖型的研究成为热点课题,其中主要依据海温的空间形态将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ENSO)分为两类:一类为传统的东太平洋型ENSO,另一类为中太平洋型ENSO。该两类ENSO的形成机制、演变过程均有不同,产生的气候影响也有差异。本文简要回顾了国内外有关不同类型ENSO及其气候影响的研究进展,特别综述了近年来关于两类ENSO事件对东亚夏季风、东亚冬季风以及东亚冬夏季风关联的影响和机理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文中侧重讨论了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上ENSO事件对东亚季风的影响,并提出了今后在该领域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类ENSO 东亚夏季风 东亚冬季风 大气遥相关 海气相互作用
下载PDF
造山型金矿床成矿过程研究进展 被引量:48
16
作者 邱正杰 范宏瑞 +2 位作者 丛培章 刘玄 杨奎锋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1-38,共18页
造山型金矿床形成在汇聚板块边缘挤压或压扭的构造环境中,其形成时间和空间与造山作用过程存在成因上的联系。造山型金矿床是全球重要的金矿类型,为世界提供了1/3的黄金储量。该类型金矿床能和造山带演化及超大陆拼合紧密联系在一起,是... 造山型金矿床形成在汇聚板块边缘挤压或压扭的构造环境中,其形成时间和空间与造山作用过程存在成因上的联系。造山型金矿床是全球重要的金矿类型,为世界提供了1/3的黄金储量。该类型金矿床能和造山带演化及超大陆拼合紧密联系在一起,是现代矿床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章回顾了近十余年造山型金矿床成矿过程研究的成果,以矿床学三大基本问题源、运、储为框架,归纳总结了前人对造山型金矿床的认识,深入分析了造山型金矿床的成矿流体特征、金和硫的来源及含矿流体迁移过程和金的沉淀机制,对比分析了地壳连续成矿模式和变质脱流体成矿模式,探讨了造山型金矿床时空分布与陆壳生长的联系,最后梳理了造山型金矿床成矿过程研究中存在的科学问题和新认识。目前对造山型金矿床的主要认识有:1成矿流体以变质流体为主,金元素和矿化剂硫最有可能来自沉积地层内;2金发生高效沉淀的关键因素是流体压力骤降,而不是流体温度降低;3在高级变质作用峰期条件下能否同时发生金矿化作用是地壳连续成矿模式和变质脱硫体成矿模式的最大分歧点;4造山型金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与超大陆拼合过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造山型金矿床 成矿过程 沉淀机制 地壳连续成矿模式 变质脱流体成矿模式 超大陆循环
下载PDF
流体包裹体及石英LA-ICP-MS分析方法的建立及其在矿床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43
17
作者 蓝廷广 胡瑞忠 +5 位作者 范宏瑞 毕献武 唐燕文 周丽 毛伟 陈应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239-3262,共24页
流体包裹体LA-ICP-MS(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具有高精度、低检测限、多元素同时微区原位检测的特点,因此在精细刻画成矿过程、深入揭示成矿机理方面具有传统方法无可比拟的优势。通过人工合成石英Na Cl-H2O-Rb-Cs和Na Cl... 流体包裹体LA-ICP-MS(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具有高精度、低检测限、多元素同时微区原位检测的特点,因此在精细刻画成矿过程、深入揭示成矿机理方面具有传统方法无可比拟的优势。通过人工合成石英Na Cl-H2O-Rb-Cs和Na Cl-KCl-Ca Cl2-H2O-Rb-Cs流体包裹体,使用NIST610为外标、显微测温Na Cl等效盐度(电价平衡方法)为内标,建立了流体包裹体L A-ICP-MS分析方法。分析结果的相对误差在±16%以内,绝大部分在±10%以内,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7%。同时结合国际上推荐的石英标样,使用NIST610为外标、无内标法,建立了石英微量元素LA-ICP-MS分析方法。分析结果表明,石英中主要元素Li、Al和Ti的相对误差在±10%以内,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利用建立的方法对鲁西早白垩世王家庄Cu-Mo矿开展了应用研究,结果显示该矿富气相包裹体更富Cu,而含子矿物包裹体富Mo,暗示Cu和Mo可能具有不同的搬运机制,Cu更倾向于气相,Mo则倾向于进入液相,结合流体沸腾现象的存在,这可能是导致该矿上铜下钼分带沉淀的重要因素。此外,从早期岩浆成因石英到成矿期热液石英以及成矿期后石英,微量元素具有明显的Ti降低而Al升高的趋势,暗示成矿元素Cu、Mo的沉淀可能同时还受到温度和流体酸碱度变化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LA-ICP-MS 石英微量元素 Cu-Mo矿 王家庄
下载PDF
不同页岩及干酪根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5
18
作者 曹涛涛 宋之光 +1 位作者 王思波 夏嘉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9-151,共13页
运用氮气吸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实验研究了中国南方古生界不同页岩及其干酪根孔隙发育形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二叠系大隆组页岩比表面积介于2.22~3.52 m2 g-1,比表面积与TOC含量之间没有相关性;干酪根纳米孔隙不发育,比表面积为20.35~... 运用氮气吸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实验研究了中国南方古生界不同页岩及其干酪根孔隙发育形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二叠系大隆组页岩比表面积介于2.22~3.52 m2 g-1,比表面积与TOC含量之间没有相关性;干酪根纳米孔隙不发育,比表面积为20.35~27.49m2 g-1;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比表面积介于17.83~29.49 m2 g-1,比表面积与TOC含量之间有极好的正相关性;干酪根纳米孔隙发育很好,比表面积高达279.84~300.3 m2 g-1;寒武系牛蹄塘组页岩比表面积介于20.12~29.49 m2 g-1,比表面积随TOC含量和蒙脱石含量增加而增加;干酪根发育有一定量的纳米孔隙,比表面积为161.2 m2 g-1.作为比对样品,油柑窝组油页岩比表面积为19.99 m2 g-1;干酪根孔隙极不发育,比表面积仅为5.54 m2 g-1,说明了油页岩的比表面积可能主要是来自蒙脱石等粘土矿物的贡献.页岩比表面积的高低及孔隙的多少与有机质含量、类型、成熟度和蒙脱石含量等因素密切相关.低成熟干酪根基本没有孔隙发育而显示出极低的比表面积;高过成熟干酪根具有较好的孔隙发育及较高的比表面积.龙马溪组干酪根比牛蹄塘组干酪根具有更为发育的纳米孔隙和更高的比表面积,这可能与它们的干酪根类型及显微组分等因素有关.较高的蒙脱石含量也会对页岩比表面积有一定的贡献.低成熟干酪根的孔容和比表面积主要是来自大于10 nm孔的贡献,高过成熟干酪根的孔容主要是大于10 nm孔的贡献,但4 nm左右孔也有一定的贡献,比表面积则主要是来自小于4 nm孔的贡献.通过对比研究不同页岩及干酪根的比表面积与孔隙结构可以得出龙马溪组和牛蹄塘组页岩比大隆组页岩具有更强的吸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界不同页岩 干酪根 比表面积 纳米孔隙 成熟度
原文传递
云南都龙超大型锡锌多金属矿床中闪锌矿微量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43
19
作者 叶霖 刘玉平 +5 位作者 张乾 鲍谈 何芳 王小娟 王大鹏 蓝江波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34-750,共17页
云南马关都龙锡锌多金属矿床位于滇东南老君山锡锌钨多金属成矿区南部,是我国三大锡石硫化物矿床之一,目前对其矿床成因认识存在较大分歧。本文采用ICP-MS对都龙矿床中闪锌矿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组成进行分析,以探讨该矿床成矿作用,为甄... 云南马关都龙锡锌多金属矿床位于滇东南老君山锡锌钨多金属成矿区南部,是我国三大锡石硫化物矿床之一,目前对其矿床成因认识存在较大分歧。本文采用ICP-MS对都龙矿床中闪锌矿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组成进行分析,以探讨该矿床成矿作用,为甄别已有成因观点提供证据。结果表明,矿床中闪锌矿以富集Fe、Mn、In、Co、Sn和贫Cd、Ga、Ge、Ni等元素为特征,成矿温度属于中—高温,其微量元素组成与白牛厂矿床(与燕山晚期花岗岩有关的矽卡岩型矿床)中的闪锌矿非常相似,和远源矽卡岩型铅锌矿床(核桃坪和芦子园)中闪锌矿存在一定差异,明显有别于喷流沉积型铅锌矿床(云南澜沧老厂和广东大宝山)中闪锌矿。此外,该矿床闪锌矿稀土配分模式多为轻稀土元素富集中等的向右倾斜曲线,以LREE/HREE值高、Eu负异常明显和Ce异常不明显为特征,与矿区燕山晚期隐伏花岗岩稀土元素特征基本一致,成矿物质来源以矿区燕山晚期隐伏花岗岩为主。结合近期矿山开采和地质勘探所揭露的矿化和矽卡岩蚀变的垂向分带等矿床地质特征,认为云南马关都龙锡锌多金属矿床属于与燕山晚期花岗岩有关的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其中层状矽卡岩的形成应为成矿流体顺层交代的结果,矿化类型和围岩蚀变的分带与隐伏岩体的距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龙锡锌多金属矿床 闪锌矿 微量元素 稀土元素 燕山晚期隐伏花岗岩
下载PDF
富有机质泥页岩高压生烃模拟与孔隙演化特征 被引量:43
20
作者 吉利明 吴远东 +1 位作者 贺聪 苏龙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2-181,共10页
针对深层高演化气页岩储层勘探和潜力评价的需求,通过高温高压模拟实验探讨了泥页岩在深层高演化阶段的成烃规律和孔隙演化。研究表明,高压条件下富有机质泥页岩中的纳米级微孔隙随温度和压力的升高不断增加,增加高峰与气态及液态烃产... 针对深层高演化气页岩储层勘探和潜力评价的需求,通过高温高压模拟实验探讨了泥页岩在深层高演化阶段的成烃规律和孔隙演化。研究表明,高压条件下富有机质泥页岩中的纳米级微孔隙随温度和压力的升高不断增加,增加高峰与气态及液态烃产率高峰相一致,并导致页岩孔隙率升高,但进入高—过成熟阶段后页岩孔隙率将随模拟条件的进一步升高而降低。与微孔隙相反,页岩中的微米级毛细孔和巨孔随模拟温度或压力的升高不断减少,指示深层条件不利于游离气的储存,而该阶段微孔隙和表面积的显著增加,可弥补随温度和压力升高吸附能力下降引起的页岩吸附态天然气的减少,从而使深层页岩仍然具有较高的页岩气潜力。模拟样品黄铁矿、白云石等组分中发现大量次生微孔隙,证明页岩碎屑及矿物基质在深层演化阶段也能形成丰富的次生微孔隙,作为烃源岩页岩在演化过程中能形成大量酸性流体,有利于次生孔隙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演化 页岩储层 生烃模拟 高演化 富有机质源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