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了Ms7.0级大地震,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基于四川省及周边省市区域台网近震波形数据以及IRIS远震波形数据,利用CAP(Cut And Paste)方法及其发展方法分别对近震、远震数据进行单...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了Ms7.0级大地震,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基于四川省及周边省市区域台网近震波形数据以及IRIS远震波形数据,利用CAP(Cut And Paste)方法及其发展方法分别对近震、远震数据进行单独反演以及联合反演,得到各自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结果显示,不同方法得到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都比较稳定,其中联合反演得到的最佳震源机制解为:节面Ⅰ走向210°,倾角44°,滑动角91°;节面Ⅱ走向29°,倾角46°,滑动角89°;震源深度为16km,震级为Mw6.66.为了验证结果的可靠性,基于不同模型对近震数据进行反演测试,发现在龙门山地区,复杂的速度结构对反演震源机制解有10°左右的影响,对震源深度的影响有2km左右.另外,对远震数据,按震中距进行重采样,所得结果非常一致,说明远震数据对芦山地震震源信息约束比较稳定.展开更多
利用中国地面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北京地区雷达探测资料、NCEP(1°×1°)FNL资料、ECMWF ERA Interim(0.125°×0.125°)逐日再分析资料等,对造成2016年7月19—20日华北极端暴雨中的低涡系统发展演变的结构特...利用中国地面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北京地区雷达探测资料、NCEP(1°×1°)FNL资料、ECMWF ERA Interim(0.125°×0.125°)逐日再分析资料等,对造成2016年7月19—20日华北极端暴雨中的低涡系统发展演变的结构特征和加强机制进行了研究。华北地区这次特大暴雨过程出现了3个阶段降水,其中与低涡系统强烈发展对应的第2阶段降水是本次华北暴雨过程的主要降水阶段。针对该低涡的分析表明:(1)850 hPa以西南低涡为中心的低压带中,在河南西北部新生低涡系统,并且其在向华北地区移动过程中显著加强,该低涡系统在空间结构上,从倾斜涡柱逐渐发展成近乎直立的、贯穿整个对流层的深厚低涡系统;(2)中低层低涡系统快速发展过程与高低空系统构成耦合作用有关:低层低涡系统显著加强之前,对流层上层(300—200 hPa)首先出现高空槽异常加深并向南发展,该高空槽发展的开始阶段与其本身冷暖平流造成的斜压发展过程对应;而后,随着高纬度平流层高位涡沿等熵面向南运动,造成华北地区对流层上层涡度增强,形成正位涡异常区;当这一正位涡异常区叠加在对流层中低层锋区上空时,造成对流层中低层气旋快速发展并向下伸展,诱发河南西北部的新生气旋;低涡系统的发展进一步强化了低空暖平流,促使低空气旋向东北方向发展"移动"(本质上是暖平流前端造成的气旋发展),这一动力学过程反过来使高层的涡度增强;这一正反馈过程形成的耦合环流不仅造成了整个涡度柱强度增强,而且垂直结构上逐渐由倾斜涡柱演变为近乎于直立的涡柱;(3)随着低涡系统增强,极大地加强了垂直上升运动并触发了对流,形成大范围的强降水,大量的凝结潜热释放,造成了低层低涡系统在强降水开始阶段的快速发展和增强;20日00时(世界时)以后,虽然对流活动显著减弱,但低涡系统的加深维持了大范围强降�展开更多
文摘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了Ms7.0级大地震,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基于四川省及周边省市区域台网近震波形数据以及IRIS远震波形数据,利用CAP(Cut And Paste)方法及其发展方法分别对近震、远震数据进行单独反演以及联合反演,得到各自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结果显示,不同方法得到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都比较稳定,其中联合反演得到的最佳震源机制解为:节面Ⅰ走向210°,倾角44°,滑动角91°;节面Ⅱ走向29°,倾角46°,滑动角89°;震源深度为16km,震级为Mw6.66.为了验证结果的可靠性,基于不同模型对近震数据进行反演测试,发现在龙门山地区,复杂的速度结构对反演震源机制解有10°左右的影响,对震源深度的影响有2km左右.另外,对远震数据,按震中距进行重采样,所得结果非常一致,说明远震数据对芦山地震震源信息约束比较稳定.
文摘利用中国地面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北京地区雷达探测资料、NCEP(1°×1°)FNL资料、ECMWF ERA Interim(0.125°×0.125°)逐日再分析资料等,对造成2016年7月19—20日华北极端暴雨中的低涡系统发展演变的结构特征和加强机制进行了研究。华北地区这次特大暴雨过程出现了3个阶段降水,其中与低涡系统强烈发展对应的第2阶段降水是本次华北暴雨过程的主要降水阶段。针对该低涡的分析表明:(1)850 hPa以西南低涡为中心的低压带中,在河南西北部新生低涡系统,并且其在向华北地区移动过程中显著加强,该低涡系统在空间结构上,从倾斜涡柱逐渐发展成近乎直立的、贯穿整个对流层的深厚低涡系统;(2)中低层低涡系统快速发展过程与高低空系统构成耦合作用有关:低层低涡系统显著加强之前,对流层上层(300—200 hPa)首先出现高空槽异常加深并向南发展,该高空槽发展的开始阶段与其本身冷暖平流造成的斜压发展过程对应;而后,随着高纬度平流层高位涡沿等熵面向南运动,造成华北地区对流层上层涡度增强,形成正位涡异常区;当这一正位涡异常区叠加在对流层中低层锋区上空时,造成对流层中低层气旋快速发展并向下伸展,诱发河南西北部的新生气旋;低涡系统的发展进一步强化了低空暖平流,促使低空气旋向东北方向发展"移动"(本质上是暖平流前端造成的气旋发展),这一动力学过程反过来使高层的涡度增强;这一正反馈过程形成的耦合环流不仅造成了整个涡度柱强度增强,而且垂直结构上逐渐由倾斜涡柱演变为近乎于直立的涡柱;(3)随着低涡系统增强,极大地加强了垂直上升运动并触发了对流,形成大范围的强降水,大量的凝结潜热释放,造成了低层低涡系统在强降水开始阶段的快速发展和增强;20日00时(世界时)以后,虽然对流活动显著减弱,但低涡系统的加深维持了大范围强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