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42篇文章
< 1 2 7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安城市扩张及其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220
1
作者 吴宏安 蒋建军 +3 位作者 周杰 张海龙 张丽 艾莉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3-150,共8页
随着人口的增长与经济的发展,尤其我国西部城市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大中城市的扩张十分明显,深刻地影响城市周边的生态环境。如何快速准确地获取城市扩张信息,并分析其驱动力机制,对于指导城市规划,优化西部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都具... 随着人口的增长与经济的发展,尤其我国西部城市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大中城市的扩张十分明显,深刻地影响城市周边的生态环境。如何快速准确地获取城市扩张信息,并分析其驱动力机制,对于指导城市规划,优化西部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者分别采用了监督分类法和归一化裸露指数(NDBI)法提取了西安市的城市边界信息,并对二者进行对比分析,认为监督分类法提取的城市边界信息较为准确。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相关统计资料的分析,认为西安市城区快速扩张与西部大开发以来西安市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大幅增加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此外人口的增加、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发展也是重要的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市 城市扩张 驱动力 城市规划 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 城市边界信息 归一化裸露指数 监督分类法
下载PDF
中新世以来我国季风-干旱环境演化与青藏高原的生长 被引量:200
2
作者 安芷生 张培震 +13 位作者 王二七 王苏民 强小科 李力 宋友桂 常宏 刘晓东 周卫健 刘卫国 曹军骥 李小强 沈吉 刘禹 艾莉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78-693,共16页
根据中国北方地质、生物和构造记录与南海及全球记录的对比研究,讨论了中国中新世以来季风-干旱环境与青藏高原阶段性生长耦合演化的关系。研究认为,在研究季风环境的同时,应加强我国季风-干旱环境整体系统变迁及其动力学的研究。
关键词 季风-干旱环境 青藏高原生长
下载PDF
亚洲粉尘的源区分布、释放、输送、沉降与黄土堆积 被引量:150
3
作者 张小曳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9-40,共12页
根据亚洲粉尘关键区域(中国沙漠、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中国历史降尘区)大气气溶胶中15~28种元素的浓度一粒度分布、沉降速率和通量分析,以及元素示踪系统的进一步解析,发现中国北方沙漠存在两个粉尘地一气交换较活跃区域,即... 根据亚洲粉尘关键区域(中国沙漠、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中国历史降尘区)大气气溶胶中15~28种元素的浓度一粒度分布、沉降速率和通量分析,以及元素示踪系统的进一步解析,发现中国北方沙漠存在两个粉尘地一气交换较活跃区域,即中国西部沙漠和北部沙漠高粉尘区,且证明这两个区域及其邻区是亚洲粉尘和黄土高原黄土主要源区的中心区域;通过对5个亚太区域粉尘沉降量的模式估算,得出亚洲粉尘释放总量每年约为800Tg,约相当于全球沙漠排放总量的一半;粉尘与黄土的对比表明,亚洲粉尘区域尺度输送受季风环流控制,但间冰期时并不取决于尘暴过程,而全球尺度输送主要由高空西风完成,无论冰期、间冰期均受尘暴过程控制;粉尘通量的结果表明干沉降是粉尘在黄土区沉降的主要过程,巨晚第四纪粉尘沉积的再改造份额不超过其沉积总量的10%;元素示踪系统应用于风成黄土,发现在间冰期北部沙漠源区输出的粉尘量增加,而在冰期西部源区输出的粉尘量增加。这种晚第四纪亚洲粉尘“源区摆动”的快速变化其实是全球千年尺度气候变化的一环,并可视为过去北半球大气环流长期变化的代用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粉尘 源区分布 释放量 黄土堆积 沉降 大气气溶胶 输送方式
下载PDF
连江流域近18年来植被覆盖度变化分析 被引量:169
4
作者 甘春英 王兮之 +3 位作者 李保生 梁钊雄 李志文 温小浩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019-1024,共6页
以TM影像为数据源,运用基于NDVI的像元二分模型,计算和分析连江流域1988和2006年植被演变特点及空间分布特征,并将两期影像的植被覆盖度图与连江流域分岩溶区地质图进行叠加,进而分析地质构造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受气候及... 以TM影像为数据源,运用基于NDVI的像元二分模型,计算和分析连江流域1988和2006年植被演变特点及空间分布特征,并将两期影像的植被覆盖度图与连江流域分岩溶区地质图进行叠加,进而分析地质构造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受气候及与人文因素的影响,1988~2006年连江流域植被覆盖度有所增加。表现为较高和高植被覆盖区面积增加,低、较低和中度植被覆盖区面积减少。②受地质构造影响,非岩溶区的植被质量优于岩溶区。③在空间分布上,近18 a来连江流域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较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连江流域 岩溶区
下载PDF
黄土高原土壤干层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38
5
作者 邵明安 贾小旭 +1 位作者 王云强 朱元骏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22,共9页
土壤干层发生机理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是土壤物理学和生态学及其交叉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也是我国黄土高原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通过回顾土壤干层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包括土壤干层的概念与特征、... 土壤干层发生机理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是土壤物理学和生态学及其交叉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也是我国黄土高原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通过回顾土壤干层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包括土壤干层的概念与特征、评价指标、形成原因与危害、不同尺度时空分异特征及调控对策等,针对黄土高原水资源短缺和植被退化现状,提出土壤干层研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包括建立统一的土壤干层动力学量化指标、干层内土壤水分对植物生长的有效性、土壤干层强度对土壤—植被—大气传输体(SVATs)中水分运移的影响、土壤干层发生发展过程和时空演变规律、土壤干层预测模型及其调控机制。此外,土壤干层的研究应结合当前植被恢复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需求。在气候变化和剧烈人类活动背景下,开展黄土高原土壤干燥化与土壤水资源影响及其调控对策研究,将是水科学与生态学领域长期面临的科学问题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区 深层土壤 土壤干燥化 土壤水分 植被建设
原文传递
若尔盖高原全新世气候变化的泥炭记录与加速器放射性碳测年 被引量:108
6
作者 周卫建 卢雪峰 +4 位作者 武振坤 邓林 A.J.T.Jull D.Donahue W.Beck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1040-1044,共5页
对若尔盖高原泥炭沉积的可靠加速器(AMS)~14C测年和分辨率达15~30年夏季风气候代用指标序列的建立,揭示了青藏高原全新世的多次干冷事件.其中较为显著的事件分别为12800,11300,10200,9580, 8... 对若尔盖高原泥炭沉积的可靠加速器(AMS)~14C测年和分辨率达15~30年夏季风气候代用指标序列的建立,揭示了青藏高原全新世的多次干冷事件.其中较为显著的事件分别为12800,11300,10200,9580, 8900, 6400, 4400, 3700, 2800, 1500 aBP(校正年龄),它们既可与高纬北大西洋浮冰碎屑事件一一对比,又可与低纬海面的一些降温事件相对应.频谱分析表明全新世的高频变化具有百年至千年尺度的准周期,反映了全新世气候的不稳定性以及百年至千年尺度的韵律在中纬度地区同样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高原 全新世 高分辨率记录 泥炭 AMS测年 气候不稳定性 气候变化 加速器放射性碳测年
原文传递
中国大陆生物质燃烧排放的污染物清单 被引量:118
7
作者 曹国良 张小曳 +1 位作者 王丹 郑方成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89-393,共5页
根据2000年各省市生物质的消耗资料,结合排放因子,计算了中国大陆生物质燃烧所排放的SO2、NOx、NH3、CH4、EC、OC、VOC、CO、CO2的总量及各省市的排放清单,并进一步细化到县、区级行政区.研究表明,生物质燃烧排放的污染物在地区间的分... 根据2000年各省市生物质的消耗资料,结合排放因子,计算了中国大陆生物质燃烧所排放的SO2、NOx、NH3、CH4、EC、OC、VOC、CO、CO2的总量及各省市的排放清单,并进一步细化到县、区级行政区.研究表明,生物质燃烧排放的污染物在地区间的分布极不均衡,排放量较大的包括华东、中南地区的各省市;各种生物质燃烧对各污染物的排放量的贡献差异很大,其中秸秆和薪柴是最主要来源;单位面积生物质燃烧排放污染物的量较高的地区由东北至中南围绕中国的主要农业产地呈带状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生物质 燃烧 排放清单
下载PDF
最近14Ma青藏高原东北缘阶段性隆升的地貌证据 被引量:97
8
作者 鹿化煜 安芷生 +6 位作者 王晓勇 谭红兵 朱日祥 马海州 李珍 苗晓东 王先彦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855-864,共10页
对青藏高原东北缘代表性的河流阶地.风成堆积序列进行了沉积学、地貌学和年代学的综合调查研究,获得了最近14Ma以来高原东北缘阶段性隆升的新证据和新认识.湟水流域西宁.互助地区至少发育了11级典型的河流阶地(除第1级阶地T1外,全... 对青藏高原东北缘代表性的河流阶地.风成堆积序列进行了沉积学、地貌学和年代学的综合调查研究,获得了最近14Ma以来高原东北缘阶段性隆升的新证据和新认识.湟水流域西宁.互助地区至少发育了11级典型的河流阶地(除第1级阶地T1外,全部为基座阶地).测试了阶地上覆风成黄土.红粘土序列的1030块古地磁样品、16块释光样品和4000多个粉末样品,结合地貌发育和地层结构分析表明,T11,T10,T8,T7,T3,T2和T1分别形成于距今约14,11.3,1.55,1.2,0.15,0.07和0.01Ma.基于沉积物分析和地貌发育过程的研究证实,这里的河流阶地以构造抬升驱动为主,以气候变化对河流阶地发育的影响为辅.因此,西宁盆地的阶地序列指示了14Ma以来高原东北缘的多次阶段性抬升,其中,在距今14,11.3,1.2和0.15Ma的构造抬升是明显的.青藏高原东北缘西宁.互助地区的河流在中新世数百万年时间内(T11到T9)下切不到100m,而在更新世1.2Ma以来(T7以来)下切了432m,指示了该地区在晚新生代后期加速隆升的事实.湟水流域在1.55~1.2Ma之间有一次大的水系格局调整.在此之前,古河流流向是西偏南,之后流向为东偏南,这次水系调整与构造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貌 地面抬升 河流阶地 黄土-红粘土 沉积物
原文传递
细颗粒石英光释光测年:简单多片再生法 被引量:102
9
作者 王旭龙 卢演俦 李晓妮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15-623,共9页
文中报道了细颗粒石英光释光测年中测量等效剂量的一种可靠技术——简单多片再生法。该技术的核心是引入单片再生法中试验剂量校正感量变化的功能,即在天然和再生多测片光释光信号测量后,再对各测片辐照以试验剂量,利用试验剂量的光释... 文中报道了细颗粒石英光释光测年中测量等效剂量的一种可靠技术——简单多片再生法。该技术的核心是引入单片再生法中试验剂量校正感量变化的功能,即在天然和再生多测片光释光信号测量后,再对各测片辐照以试验剂量,利用试验剂量的光释光信号响应对各测片归一化,同时校正可能发生的感量变化。从方法学上,这一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试验剂量可以校正各测片的感量变化;2)对各测片归一化,克服了实验数据分散度的问题;3)通过对比简单多片再生法与单片再生法在测年中的表现,证实简单多片再生法可以克服单片再生法中可能发生的光释光信号的积累问题。最后,文中通过测定参考年龄样品,即洛川剖面末次冰期马兰黄土(L1)的开始堆积年龄,验证了简单多片再生法的可靠性,即在提高测量准确度和精度的同时,更节约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单多片再生法 等效剂量 感量变化 试验剂量 细颗粒石英
下载PDF
近70年来中国自然地理与生存环境基础研究的重要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97
10
作者 陈发虎 傅伯杰 +37 位作者 夏军 吴铎 吴绍洪 张镱锂 孙航 刘禹 方小敏 秦伯强 李新 张廷军 刘宝元 董治宝 侯书贵 田立德 徐柏青 董广辉 郑景云 杨威 王鑫 李再军 王飞 胡振波 王杰 刘建宝 陈建徽 黄伟 侯居峙 蔡秋芳 隆浩 姜明 胡亚鲜 冯晓明 莫兴国 杨晓燕 张东菊 王秀红 尹云鹤 刘晓晨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659-1696,共38页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探索自然环境及其各要素(如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等)的特征、演变过程、地域分异规律以及驱动机制是自然地理学的重点研究内容.中国自然地理要素类型丰富且区域差异较大,为开展自然地理研究提供...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探索自然环境及其各要素(如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等)的特征、演变过程、地域分异规律以及驱动机制是自然地理学的重点研究内容.中国自然地理要素类型丰富且区域差异较大,为开展自然地理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文章主要围绕青藏高原隆升与亚洲内陆干旱化及河流发育、高原冰冻圈环境演化、全新世多时间尺度季风与西风气候变化、湖泊与湿地、流域模型与土壤侵蚀、过去人-地关系演化、生物地理及中国三维地带性规律等几个方面,梳理了近70年来中国自然地理与生存环境研究的重大理论进展与重要贡献.在简要交代国际前沿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回顾并梳理了中国自然地理学各分支领域的研究脉络,进一步聚焦重大研究成果或具有较大争议、重大影响的学术争鸣问题,归纳目前研究现状,并进行未来工作展望.最后提出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需求下,应发挥中国自然地理研究的优势,厘清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过程、规律与机制,持续推进中国自然地理研究为国家战略服务,在全球视野下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地理学理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自然地理 生存环境 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 人-环境相互作用
原文传递
TRMM多卫星降水分析资料揭示的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夏季降水日变化 被引量:89
11
作者 白爱娟 刘长海 刘晓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04-714,共11页
本文在对比了TRMM多卫星降水分析TMPA(TRMM Multi-satellite Precipitation Analysis)资料和中国643个气象站观测降水量时空分布的基础上,采用2002-2006年夏季TMPA每小时降水量资料,用合成分析和谐波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青藏高原及其... 本文在对比了TRMM多卫星降水分析TMPA(TRMM Multi-satellite Precipitation Analysis)资料和中国643个气象站观测降水量时空分布的基础上,采用2002-2006年夏季TMPA每小时降水量资料,用合成分析和谐波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夏季降水量和降水频率的日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平均降水量和降水频率日变化谐波分析的标准振幅显示出青藏高原地区夏季降水具有显著的日变化特征,高原中部地区对流活动日变化最强,其次是高原西南方向的印度半岛地区.谐波分析的位相表明降水量和降水频率最大值出现的时间具有选择性,高原中部降水量最大值多集中在傍晚前后,高原以东的四川盆地通常在夜晚,尤其是在后半夜达到最大值,而长江上游和中下游地区对流活动则分别在上午和下午最为活跃.青藏高原以东地区降水量日变化的位相明显不同于其他陆地地区,也不同于高原中部,具有自西向东传播的信号,四川盆地的夜雨现象可能是高原地区对流活动日变化自西向东传播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MPA 日变化 谐波分析 青藏高原
下载PDF
秸秆露天焚烧排放的TSP等污染物清单 被引量:81
12
作者 曹国良 张小曳 +1 位作者 王丹 郑方成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800-804,共5页
根据2000—2003年各省市农作物的产量,估算了农业秸秆的总量;结合从有关文献查阅的排放因子,计算了各年份我国大陆秸秆露天焚烧所排放的TSP、PM10、SO2、NOX、NH3、CH4、EC、OC、VOC、CO、CO2的总量及各省市的排放清单,并进一步细化到... 根据2000—2003年各省市农作物的产量,估算了农业秸秆的总量;结合从有关文献查阅的排放因子,计算了各年份我国大陆秸秆露天焚烧所排放的TSP、PM10、SO2、NOX、NH3、CH4、EC、OC、VOC、CO、CO2的总量及各省市的排放清单,并进一步细化到县、区级行政区。研究表明,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习惯的不同,秸秆露天焚烧排放的污染物在地区间的分布极不均衡,排放量较大的包括华东、东北地区的各省市;单位排放污染物量较高的地区由东北至华东呈带状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秸秆 露天燃烧 排放清单
下载PDF
表土颜色和气候定性至半定量关系研究 被引量:81
13
作者 杨胜利 方小敏 +3 位作者 李吉均 安芷生 陈诗越 福泽仁之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B12期175-181,共7页
通过中国现代土壤的颜色测定,发现土壤颜色与成土过程和现代气候因子之间有良好的函数关系,土壤红度和黄度主要与赤铁矿和针铁矿的含量密切相关,与气候的关系在热带-暖温带湿润区表现最好,而明度与有机质积累、腐殖质过程和碳酸盐化过... 通过中国现代土壤的颜色测定,发现土壤颜色与成土过程和现代气候因子之间有良好的函数关系,土壤红度和黄度主要与赤铁矿和针铁矿的含量密切相关,与气候的关系在热带-暖温带湿润区表现最好,而明度与有机质积累、腐殖质过程和碳酸盐化过程等密切相关,与气候的关系仅存在于温带湿润-干旱区.土壤的湿度和表面糙度对土壤颜色有较大影响,野外土壤颜色的直接测定有较大误差.同时,对经典黄土剖面进行的千年尺度和万年尺度颜色气候记录的分析表明,颜色气候记录在这两个尺度上均可很好地再现亚洲季风和全球气候变化的特征,并表现出了磁化率在相对湿度较高的地区所不能指示出的成土过程和气候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颜色 黄土-古土壤 气候变化 定性关系 定半性关系 磁化率 土壤气候地层学
原文传递
岱海沉积记录的季风/干旱过渡区全新世适宜期特征 被引量:72
14
作者 孙千里 肖举乐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81-790,共10页
岱海两支岩芯独立的高分辨率代用指标序列揭示了季风/干旱过渡区全新世适宜期的气候环境特征。研究表明,在约7.9~3.5kaB.P.期间,岱海流域出现植被繁盛、生产力相对增强和降水丰富的状况,显示气候条件相当适宜;而在约10.0~7... 岱海两支岩芯独立的高分辨率代用指标序列揭示了季风/干旱过渡区全新世适宜期的气候环境特征。研究表明,在约7.9~3.5kaB.P.期间,岱海流域出现植被繁盛、生产力相对增强和降水丰富的状况,显示气候条件相当适宜;而在约10.0~7.6kaB.P.期间,流域气候以相对干燥为特征。这与早先认为的岱海流域全新世初期为适宜期,且降水丰富的结果明显不同。比较岱海与鄂尔多斯-内蒙古高原中部其他湖沼记录,季风/干旱过渡区的气候适宜期基本集中在约8~3kaB.P.的全新世中期,尽管各记录在适宜期的起止时间、表现特征上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的产生,一方面可能体现了不同的局地地形、植被、水文条件等对区域水热条件的不同反馈,另一方面则可能暗示不同的沉积序列、测年材料之间难以进行精细的对比。沉积序列的连续性、稳定性及高分辨率、测年材料的适用性是进行全新世气候、环境特征研究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岱海 季风/干旱过渡区 全新世适宜期
下载PDF
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现代荒漠化过程及其驱动机制 被引量:60
15
作者 李森 李凡 +1 位作者 孙武 李保生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1-67,共7页
额济纳绿洲是发育在黑河下游内陆河三角洲上著名的天然绿洲。 2 0世纪 5 0年代以来 ,额济纳绿洲现代荒漠化过程加剧 ,绿洲萎缩 ,生态恶化。绿洲现代荒漠化过程是由水环境恶化过程、土壤干燥化过程、植被退化与生物多样性衰减过程、土地... 额济纳绿洲是发育在黑河下游内陆河三角洲上著名的天然绿洲。 2 0世纪 5 0年代以来 ,额济纳绿洲现代荒漠化过程加剧 ,绿洲萎缩 ,生态恶化。绿洲现代荒漠化过程是由水环境恶化过程、土壤干燥化过程、植被退化与生物多样性衰减过程、土地沙漠化过程和土壤盐碱化过程构成的地表动力学过程。导致额济纳绿洲荒漠化的驱动力是区域气候暖干化、强盛的风蚀侵蚀力、上中游过度开发水土资源的人为活动和额济纳绿洲内的“三滥”活动等。荒漠化驱动力的第一主成分与第二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 5 9.2 76 %和 2 8.0 83% ,反映出绿洲荒漠化驱动因子的多面性和综合性 ,绿洲内外过度的人为活动是其主导驱动因素。内在、外在驱动力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耦合性是绿洲荒漠化的区域机制 ,驱动力因子团的互动激发作用形成荒漠化的动力机制 ,驱动力与荒漠化土地间的响应形成正反馈机制 ,三种作用机制组合成绿洲现代荒漠化过程的复杂的驱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 额济纳绿洲 荒漠化过程 驱动力 驱动机制
下载PDF
中国北方晚第四纪气候变化的沙漠与黄土记录——以光释光年代为基础的直接对比 被引量:73
16
作者 鹿化煜 周亚利 +3 位作者 J.Mason T.Stevens 弋双文 J.Swinehart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88-894,共7页
中国北方有约200×10^4km^2的面积被黄土、沙漠和荒漠戈壁沉积物覆盖,这些地区堆积物的形成变化与第四纪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关于中国北方沙漠与黄土记录晚第四纪古气候变化的研究不少,但是,由于受到方法和条件等限制,系统的(... 中国北方有约200×10^4km^2的面积被黄土、沙漠和荒漠戈壁沉积物覆盖,这些地区堆积物的形成变化与第四纪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关于中国北方沙漠与黄土记录晚第四纪古气候变化的研究不少,但是,由于受到方法和条件等限制,系统的(高密度的)和独立的年代学工作比较薄弱,从而使诸多已经发表的关于沙漠-黄土记录的亚轨道时间尺度气候变化的结论受到质疑。文章通过对黄土高原代表性的4个末次冰期以来的黄土剖面以及毛乌素、浑善达克和科尔沁沙地的20多个末次冰期-全新世的沙-砂质古土壤剖面的研究,获得了150多个独立的光释光年龄数据。在此基础上,结合200多个样品的粒度、有机质含量和磁化率数据,重建末次冰期以来中国北方气候变化过程,对比分析沙地与黄土古气候记录的联系。结果表明,中国北方古气候在57.5—52.5kaB.P.相对干旱,41.5—37.3kaB.P.相对湿润,26—22kaB.P.逐渐干旱,22—18kaB.P.极端干旱,15—10kaB.P.干旱,10—8kaB.P.为干旱减弱的时期,8.0—2.4kaB.P.相对湿润,而2.4kaB.P.以来气候为相对干旱。其间,在8.0—2.4kaB.P.的湿润时期有几次干旱事件,而2.4kaB.P.以来气候变化频繁。具有独立年代控制的黄土和沙漠记录表明,中国北方的气候变化对轨道时间尺度的太阳辐射变化有大约3—4ka的滞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晚第四纪 全新世 古气候变化 沙漠沙地 黄土
下载PDF
青藏高原沙尘特征与高原黄土堆积:以2003-03-04拉萨沙尘天气过程为例 被引量:69
17
作者 方小敏 韩永翔 +3 位作者 马金辉 宋连春 杨胜利 张小曳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084-1090,共7页
青藏高原是否是一个重要的粉尘源区, 它关系到对青藏高原和远东-太平洋地区粉尘堆积、来源、环境效应认识和青藏高原隆升及全球海-陆-气相互耦合作用的重大科学问题. 2003年3月3~5日拉萨地区强扬沙天气过程的大气动力学和遥感影像跟踪... 青藏高原是否是一个重要的粉尘源区, 它关系到对青藏高原和远东-太平洋地区粉尘堆积、来源、环境效应认识和青藏高原隆升及全球海-陆-气相互耦合作用的重大科学问题. 2003年3月3~5日拉萨地区强扬沙天气过程的大气动力学和遥感影像跟踪分析, 表明高原具备沙尘暴发生的所有条件, 并有强大的上升运动将不同粒径的粉尘扬升到不同的高度, 使粗粒粉尘在高原东部就近堆积成粗黄土, 而较细的粉尘则被西风急流携带漂移并沉降到远东地区. 高原40年来沙尘暴时空分布表明沙尘暴主要发生在冬季和初春, 有较高的发生频率, 从冬到春由南向北移动并与西风急流的位置密切相关. 同中国大陆其他12个沙尘区相比, 高原因较高的沙尘暴发生频率, 特别是粉尘极易扬升到西风急流区, 成为远程传输中主要的粉尘源地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沙尘暴 黄土堆积 远程传输 粉尘源区 大气动力学
原文传递
天山黄土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发育及北疆干旱化 被引量:60
18
作者 方小敏 史正涛 +2 位作者 杨胜利 李吉均 蒋平安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540-545,共6页
天山北坡海拔2400~700 m间不同高度的地貌面上分布大片风成黄土,是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同源异相沉积.黄土在沙湾和石河子一带最厚,其中沙湾清水河出山口河流最高阶地上71m厚的黄土发育9大层浅褐色古土壤,其层序结构和特征与... 天山北坡海拔2400~700 m间不同高度的地貌面上分布大片风成黄土,是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同源异相沉积.黄土在沙湾和石河子一带最厚,其中沙湾清水河出山口河流最高阶地上71m厚的黄土发育9大层浅褐色古土壤,其层序结构和特征与黄土高原古土壤非常相似.古地磁测定表明B/M界线位于 69.5 m深处的黄土 L8底,推测剖面底部年龄约 800ka前,指示准噶尔盆地极端干旱气候和现代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雏形最迟大致于同时形成.高分辨率粒度古气候记录揭示出距今约650和500ka年前有两次显著的干旱化增强和沙漠扩大,然后逐步增强最终形成今天的环境格局.这些干旱化和沙漠扩大事件与中更新世全球气候巨大变化基本同步.亚洲内陆沙漠和干旱区大范围变化所导致的巨大环境效应可能是全球气候变化和中更新世系列气候事件发生的重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黄土 干旱化 全球变化
原文传递
2003年秋冬季西安大气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的理化特征及其来源解析 被引量:67
19
作者 曹军骥 李顺诚 +2 位作者 李杨 Judith C.Chow Kochy Fung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460-1466,共7页
2003年9月至2004年2月在西安站点开展了大气PM2.5和PM10中碳气溶胶的连续观测,并采集了三类主要污染来源样品(燃煤,机动车尾气和生物质燃烧)进行对比分析,采用IMPROVE-TOR 方法准确地测量了样品的有机碳(OC),元素碳(EC)及其中的8个碳... 2003年9月至2004年2月在西安站点开展了大气PM2.5和PM10中碳气溶胶的连续观测,并采集了三类主要污染来源样品(燃煤,机动车尾气和生物质燃烧)进行对比分析,采用IMPROVE-TOR 方法准确地测量了样品的有机碳(OC),元素碳(EC)及其中的8个碳组分含量.西安秋季和冬季大气 PM2.5中OC的平均含量ρOC分别为(34.1±18.0),(61.9±33.2)μg·m-3,EC的平均含量ρEC为 (11.3±6.9),(12.3±5.3)μg·m-3.OC和EC均主要赋存于PM2.5粒级中.秋季OC和EC的相关性好(R2>0.90),冬季一般(R2=0.66).总碳气溶胶在秋季PM2.5中占(48.8±10.1)%,在冬季也达到了(45.9±7.5)%.所有观测日的ρOC/ρEC比值均大于2.0,秋季PM2.5中ρOC/ρEC平均为3.3,冬季为 5.1,这可能主要与直接排放来源有关.由碳气溶胶的8个碳组分数据,采用绝对主分量分析获得了主要排放来源对总碳的贡献份额,即秋季汽油车尾气占73%,柴油车尾气占23%,生物质燃烧占 4%,而冬季燃煤占了44%,汽油车尾气占44%,生物质燃烧占9%,柴油车占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元素碳 气溶胶 来源解析
下载PDF
2003年秋季西安大气中黑碳气溶胶的演化特征及其来源解析 被引量:68
20
作者 李杨 曹军骥 +1 位作者 张小曳 车慧正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29-237,共9页
2003年9~11月在西安站点通过黑碳测量仪(Aethalometer)获得了大气细粒子中每5min的黑碳气溶胶(BC)浓度,这些实时的BC浓度经过元素碳校对后,日平均浓度为10.2±5.8μg·m-3,其变化范围为1.8~27.5μg·m-3。BC浓度与污染指... 2003年9~11月在西安站点通过黑碳测量仪(Aethalometer)获得了大气细粒子中每5min的黑碳气溶胶(BC)浓度,这些实时的BC浓度经过元素碳校对后,日平均浓度为10.2±5.8μg·m-3,其变化范围为1.8~27.5μg·m-3。BC浓度与污染指数(API)的变化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相关系数为0.64),表明BC是大气颗粒物污染的一个重要贡献。正常天气下,BC小时平均浓度呈三峰分布,这与机动车污染、居民活动和农村秸秆燃烧等来源相关联。通过降水天气下BC的浓度分布和BC浓度频次分布法,获得了西安大气中BC的本底浓度为4.5μg·m-3,以此估算了西安大气BC中不同来源的相对贡献,其中周边源对BC的贡献超过了1/3。这表明了该季节内城市周边农村秸秆燃烧对城市空气质量的显著贡献,需要进一步严格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碳测量仪 黑碳气溶胶 时间序列 来源解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