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古地磁与^(230)Th定年的西沙西科1井乐东组生物礁沉积年代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振峰 张道军 +12 位作者 刘新宇 尤丽 罗威 易亮 谭亮成 祝幼华 秦华峰 程海 李忠权 谢强 车志伟 邓成龙 朱日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027-1038,共12页
生物礁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在全球气候变化与碳循环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磁性地层学是建立年代框架的有效手段,但是,由于生物礁沉积物中天然剩磁强度弱,南海地区生物礁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尚未很好展开.为此,本文利用西沙群岛西科1井乐东组生物... 生物礁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在全球气候变化与碳循环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磁性地层学是建立年代框架的有效手段,但是,由于生物礁沉积物中天然剩磁强度弱,南海地区生物礁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尚未很好展开.为此,本文利用西沙群岛西科1井乐东组生物礁沉积样品进行了详细的岩石磁学和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显示,西沙群岛乐东组记录了布容正极性时、奥杜维尔正极性时和松山负极性时.通过对比已有的钻孔资料,本文认为应基于岩石地层特征这一标准将西沙地区的乐东组埋深予以统一.在此基础上,综合磁性地层与^(230)Th定年结果,本文将乐东组的底界限定在~2.0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地层 ^230Th定年 生物礁 南海 更新世
下载PDF
西沙西科1井三亚组生物礁沉积的磁性地层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7
2
作者 易亮 王振峰 +6 位作者 张道军 刘新宇 尤丽 罗威 祝幼华 秦华峰 邓成龙 《海岸工程》 2016年第3期1-11,共11页
生物礁沉积是南海乃至西北太平洋重要的沉积类型之一。本文利用新近钻进取芯的南海西沙西科1井生物礁沉积,开展了详细的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显示,早中新世三亚组记录了跨度为C5Dn^C6An正极性时的生物礁沉积。在综合全孔年代学结果的基... 生物礁沉积是南海乃至西北太平洋重要的沉积类型之一。本文利用新近钻进取芯的南海西沙西科1井生物礁沉积,开展了详细的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显示,早中新世三亚组记录了跨度为C5Dn^C6An正极性时的生物礁沉积。在综合全孔年代学结果的基础上,划分出新近纪西沙地区生物礁生长、发育的3个阶段:>约16.5 Ma和<约13.5 Ma两个稳定堆积时期,以及16.5~13.5 Ma快速堆积的"中中新世跃迁事件"。此外,本文推测西沙地区生物礁初始发育的时间显著早于过去认为的约20 Ma,同时三阶段的演化模式可能与南海扩张-结束的构造环境密切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地层 ^230 Th定年 生物礁 南海 更新世
下载PDF
中扬子宜昌地区五峰组和龙马溪组页岩发育主控因素 被引量:15
3
作者 王涛利 郝爱胜 +4 位作者 陈清 李超 王庆涛 卢鸿 刘大永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16-631,共16页
中扬子地区页岩气勘探潜力巨大,但页岩发育机制研究相对滞后。选取宜昌地区临湘组、五峰组和龙马溪组25个样品开展了总有机碳(TOC)和主、微量元素测试,重点调查古生产力、沉积环境和陆源输入等指标与富有机质页岩发育的关系。研究发现:... 中扬子地区页岩气勘探潜力巨大,但页岩发育机制研究相对滞后。选取宜昌地区临湘组、五峰组和龙马溪组25个样品开展了总有机碳(TOC)和主、微量元素测试,重点调查古生产力、沉积环境和陆源输入等指标与富有机质页岩发育的关系。研究发现:五峰组和龙马溪组下段为富有机质层段,过量硅为生物来源;微量元素中P/Ti、Ba/Al和过量钡等古生产力指标与TOC无关,这可能与P、Ba沉积后期的损耗有关;过量铜、过量镍和过量锌构建的古生产力替代系数与TOC呈正相关性,表明高生产力与富有机质页岩的发育密不可分,这与前人的认识有很大不同;氧化还原敏感元素U、V和Mo在五峰组和龙马溪组下段相对富集,且V、Mo与TOC有良好正相关性,表明还原沉积环境是富有机质页岩发育的必要条件;陆源输入指标Al_2O_3在龙马溪组上段最高,且TOC与Al、Ti和Th呈负相关关系,表明陆源输入增加对有机质具有稀释效应。综上所述,高古生产力、还原沉积环境和较低的陆源输入有利于海相富有机质页岩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峰组和龙马溪组 古生产力 沉积环境 有机质富集 主、微量元素 中扬子地区
原文传递
末次冰期以来长江三角洲的沉积特征和环境演化 被引量:9
4
作者 程瑜 李向前 +3 位作者 舒军武 赵增玉 张祥云 郭刚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46-755,共10页
通过对长江三角洲泰州地区TZK3钻孔沉积物沉积特征、微体古生物的综合分析,结合系统的高分辨率AMS ^14C、OSL测年,讨论了该地区末次冰期以来沉积环境的演变过程.结果显示,TZK3孔自下而上可分为6个沉积单元:1)MIS 4,砂砾层,不含有孔虫... 通过对长江三角洲泰州地区TZK3钻孔沉积物沉积特征、微体古生物的综合分析,结合系统的高分辨率AMS ^14C、OSL测年,讨论了该地区末次冰期以来沉积环境的演变过程.结果显示,TZK3孔自下而上可分为6个沉积单元:1)MIS 4,砂砾层,不含有孔虫,为河床相;2)MIS 3,粉砂,含有贝壳碎片、小海贝、海相腹足类口盖,为河口相;3)MIS 2,含粘土粉砂,含少量介形虫,为河漫滩相;4)12.1~10.5cal.ka B.P.,粉砂,未见有孔虫,为河床相;5)10.5 ~6.9 cal.ka B.P.,粉砂,零星见个体非常小的有孔虫,潮汐层理发育,为受潮汐影响的河漫滩;6)6.9~4.3 cal.ka B.P.,粉砂,含有大量有孔虫,为河口砂质沉积.对比研究发现,全新世长江三角洲的最大海泛面时期为6.9 cal.ka B.P.,黄桥砂坝发育的年龄区间为7.6~4.3 cal.ka B.P.,为潮成砂坝,其发育主要受长江径流、河口潮汐流和亚洲季风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最大海泛面 黄桥砂坝 微体古生物 沉积环境
原文传递
长江三角洲锦溪地区全新世气候适宜期孢粉组合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6
5
作者 孟玉婷 王伟铭 +1 位作者 李保华 丁金龙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01-209,共9页
通过对长江三角洲锦溪地区白莲湖附近人工剖面的孢粉研究,重建该地区7 230cal a BP前后的植被和气候。孢粉植物群反映当时气候略有波动,但整体上与全新世气候适宜期的温暖环境相一致。孢粉自下而上可以细分为4个组合带:Zone 1青冈栎含... 通过对长江三角洲锦溪地区白莲湖附近人工剖面的孢粉研究,重建该地区7 230cal a BP前后的植被和气候。孢粉植物群反映当时气候略有波动,但整体上与全新世气候适宜期的温暖环境相一致。孢粉自下而上可以细分为4个组合带:Zone 1青冈栎含量丰富,反映温暖气候;Zone 2落叶栎有所增多,气候稍有转凉;Zone 3青冈栎含量再度增高,气候变暖;Zone 4松属和落叶栎明显增多,气候再度转凉。从沟鞭藻和相关孢粉类型的分布分析,除底部12号样品因孢粉含量低而未予考虑外,其它样品都指示沉积时期当地受到海水的影响。其中Zone 1和Zone 2孢粉植物群指示两次海水的进退过程。当前孢粉研究结果很好地反映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全新世大暖期的气候变化特征,以及与当时海平面变化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 古环境 全新世大暖期 海平面变化 长江三角洲地区
原文传递
西藏南部早白垩世贝里阿斯期放射虫化石组合 被引量:4
6
作者 吴浩若 许波 杨群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43-359,共17页
白垩纪放射虫硅质岩广泛分布于藏南雅鲁藏布蛇绿岩带两侧,形成于多种沉积-构造背景,为藏南特提斯演化研究提供了丰富信息。为确定硅质岩的时代,需要建立藏南白垩纪放射虫分带系统。作为第一步,本文重新研究了江孜地区宗卓组含白垩纪早... 白垩纪放射虫硅质岩广泛分布于藏南雅鲁藏布蛇绿岩带两侧,形成于多种沉积-构造背景,为藏南特提斯演化研究提供了丰富信息。为确定硅质岩的时代,需要建立藏南白垩纪放射虫分带系统。作为第一步,本文重新研究了江孜地区宗卓组含白垩纪早期放射虫(吴浩若和李红生,1982)的滑塌岩块标本(80-R1),描述了放射虫化石29种,包括6个新种。有13种见于阿曼同期的放射虫动物群(Dumitrica et al.,1997),其中Loopus yangi和Stichocapsa labyrinthica限于白垩纪初贝里阿斯期。藏南和阿曼的动物群中都富含Godia Wu和Becus Wu两属,前者始现于贝里阿斯期(O'Dogherty et al.,2009)。此外,Obesacapsula polyedra是加利福尼亚贝里阿斯期放射虫动物群的重要分子。宗卓组化石组合与藏南下鲁硅岩的Pseudodictyomitra carpatica带(KR1)(Matsuoka et al.,2002)比较,仅有很少共同分子。下鲁硅岩中该带的时代被归于提塘期-瓦兰今期。然而,其所含Eucyrtidiellum pyramis以及与含Loopus primitivus的西太平洋P.carpatica带底部化石群的密切关系,指示其时代可能限于晚侏罗世提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虫 白垩纪 贝里阿斯期 雅鲁藏布蛇绿岩带 宗卓组 滑塌岩块 西藏
原文传递
西藏南羌塘盆地中三叠世座倾错组放射虫动物群及其地层学意义 被引量:3
7
作者 李亚 纪占胜 +2 位作者 武桂春 姚建新 王玉净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3932-3946,共15页
前人研究表明西藏南羌塘盆地存在中三叠世地层,然而一直以来缺乏确凿的古生物化石证据.在西藏改则县古姆乡座倾错地区原被划为晚三叠世日干配错组的地层中测制了两条剖面,在硅质岩样品中分析和鉴定出18属33种(含未定种)放射虫化石,主要... 前人研究表明西藏南羌塘盆地存在中三叠世地层,然而一直以来缺乏确凿的古生物化石证据.在西藏改则县古姆乡座倾错地区原被划为晚三叠世日干配错组的地层中测制了两条剖面,在硅质岩样品中分析和鉴定出18属33种(含未定种)放射虫化石,主要分子包括Cryptostephanidium longispinosum (Sashida)、Eptingium manfredi Dumitrica、Falcispongus falciformis Dumitrica、Hindeosphaera spinulosa (Nakaseko et Nishimura)、Muelleritortis firmum (Gorican)、Oertlispongus inaequispinosus Dumitrica,Kozur et Mostler、Paroertlispongus chinensis (Feng)、Paroertlispongus hermi(Lahm)、Paroertlispongus weddigei Lahm、Paurinella aequispinosa Kozur et Mostler、Pseudostylosphaera coccostyla (Rüst)、Pseudostylosphaera compacta (Nakaseko et Nishimura)、Pseudostylosphaera gracilis Kozur et Mostler、Pseudostylosphaera japonica (Nakaseko et Nishimura)、Pseudostylosphaera nazarovi (Kozur et Mostler)、Pseudostylosphaera tenue (Nakaseko et Nishimura)、Triassocampe imitata Bragin、Triassospongosphaera triassica (Kozur et Mostler).座倾错放射虫化石组合指示这段地层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期晚期-拉丁期早期.结合之前的工作积累,将南羌塘盆地三叠系划分为表示稳定型浅海相碳酸盐岩沉积的下三叠统孜狮桑组、表示半深海-深海相碎屑岩-硅质岩沉积的中三叠统座倾错组、上三叠统日干配错组以及上三叠统-下侏罗统萨门熊组.该发现为了解中三叠世南羌塘地区的真实面貌提供了地层学和古生物学证据,也进一步证明中三叠世南羌塘盆地不是陆地剥蚀区或隆起区,而是一种半深海-深海相沉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羌塘盆地 中三叠世 放射虫 座倾错组 地层学
原文传递
浙江湘湖早-中全新世的硅藻记录及沉积环境演变 被引量:4
8
作者 梁钰莹 李冬玲 +2 位作者 沙龙滨 舒军武 王伟铭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42-853,共12页
通过对浙江省萧山湘湖地区XH-2孔上部24 m(全新世以来)沉积物的粒度及硅藻组合进行分析,揭示了研究区早-中全新世期间的沉积环境及相对海平面变化。结果显示,约9300~8850 cal.a B.P.期间,淡水硅藻占绝对优势,半咸水种含量极少,... 通过对浙江省萧山湘湖地区XH-2孔上部24 m(全新世以来)沉积物的粒度及硅藻组合进行分析,揭示了研究区早-中全新世期间的沉积环境及相对海平面变化。结果显示,约9300~8850 cal.a B.P.期间,淡水硅藻占绝对优势,半咸水种含量极少,表明湘湖地区当时基本未受海水影响,主要为淡水环境;8850~8550 cal.a B.P.期间,半咸水硅藻含量上升,但整个硅藻组合中仍以淡水硅藻为主,表明湘湖地区虽仍以淡水环境为主,但开始受到间歇性潮汐或风暴潮的影响,对应潮上带的沉积环境;8550~8150 cal.a B.P.期间,淡水种硅藻显著减少,半咸水种、沿岸种及海水种含量增加,表明湘湖地区当时受海水影响显著,对应潮下带的沉积环境;8150~7700 cal.a B.P.期间,淡水种含量开始逐渐回升,海水种含量减少,表明湘湖地区受海水影响开始减弱;7700 cal.a B.P.以后几乎没有发现硅藻,研究区当时可能已经为陆地环境,古人类开始居住,对应于跨湖桥文化(8000~7000 cal.a B.P.)的出现与发展。综合XH-2孔上部24 m沉积物中的粒度变化及硅藻组合结果,发现该地区在8550~8150 cal.a B.P.期间可能存在一个海平面上升事件,该事件在长江三角洲、东南亚甚至世界其他地区均有记录,其成因很可能与全新世早-中期劳伦泰德冰盖融水事件以及Agassiz和Ojibway两个冰川湖溢水事件导致的全球海平面快速上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湖 硅藻 沉积环境 全新世
原文传递
云南剑川地区象鼻洞遗址孢粉组合和古环境 被引量:3
9
作者 张继效 王伟铭 高峰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4年第4期134-142,共9页
为了解云南剑川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植被和气候变化特点以及当地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选取象鼻洞遗址各地层的13个土样进行孢粉分析。结果表明:该遗址堆积时期孢粉植物群以亚热带和温带成分为主,类型相对丰富,呈温暖期气候特征,但气候存... 为了解云南剑川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植被和气候变化特点以及当地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选取象鼻洞遗址各地层的13个土样进行孢粉分析。结果表明:该遗址堆积时期孢粉植物群以亚热带和温带成分为主,类型相对丰富,呈温暖期气候特征,但气候存在小的波动,呈现出早期温暖湿润、中期短暂干旱、晚期又逐渐暖湿的特点;木本植物花粉在孢粉总量中占绝对优势,说明当时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不明显;可作为食物来源的植物很少,因此,当时居住在象鼻洞的人类主要食物应来源于捕捞或狩猎;对照邻近地区已有的研究成果,推测该遗址气候变化与季风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组合 古环境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旧石器时代 象鼻洞遗址 云南
下载PDF
晚二叠世长兴期——三叠纪腕足动物类群组成和纬度分布及演变 被引量:1
10
作者 柯妍 张华 +1 位作者 侯旭东 曾勇 《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4-94,共11页
文中通过对晚二叠世长兴期(Changhsingian)至晚三叠世瑞替期(Rhaetian)全球1 421个化石点采集到的9 934条腕足动物化石数据分成九个期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腕足动物随时空分布变化的基本模式。从腕足动物类群的构成上来看,晚二叠世长兴... 文中通过对晚二叠世长兴期(Changhsingian)至晚三叠世瑞替期(Rhaetian)全球1 421个化石点采集到的9 934条腕足动物化石数据分成九个期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腕足动物随时空分布变化的基本模式。从腕足动物类群的构成上来看,晚二叠世长兴期长身贝目分子占全球总属数44%,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其次为占14%的石燕目,另外7目均不超过10%。经过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长身贝目、直形贝目和正形贝目到早三叠世蒂纳尔亚期(Dienerian)完全消失,而小嘴贝目、准石燕目、穿孔贝目和无窗贝目在早三叠世奥伦尼克期(Olenekian)之后开始逐渐恢复,共同成为三叠纪中后期腕足动物的主要组成分子。从纬度分布上来看,晚二叠世长兴期,腕足动物主要分布于北纬40°到南纬80°之间,而科级分异度最高的区域则主要位于北纬0—40°和南纬3°—60°;二叠纪末大灭绝事件后,早三叠世格里斯巴赫亚期(Griesbachian)的腕足动物残存于北纬0—40°和南纬50°—60°区间内,到蒂纳尔亚期仅在北纬0—40°范围内有极少量腕足动物记录,奥伦尼克期腕足动物开始恢复也是从北纬0—40°和南纬50°—60°逐渐向两侧扩大,到晚三叠世几乎遍布全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二叠世长兴期 三叠纪 腕足动物 纬度分布
原文传递
下三叠统奥伦尼克阶含鱼化石结核地质意义初探 被引量:3
11
作者 周敏 付宛璐 +2 位作者 张超 倪培刚 季承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95-402,共8页
早三叠世奥伦尼克期含鱼化石碳酸盐岩结核在许多地区的海相地层中都有发现,如非洲东部的马达加斯加、欧洲北极圈内的斯匹兹卑尔根群岛`以及北美加拿大西部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等。在我国安徽巢湖、江苏南京龙潭、句容等地的下三叠统奥伦尼... 早三叠世奥伦尼克期含鱼化石碳酸盐岩结核在许多地区的海相地层中都有发现,如非洲东部的马达加斯加、欧洲北极圈内的斯匹兹卑尔根群岛`以及北美加拿大西部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等。在我国安徽巢湖、江苏南京龙潭、句容等地的下三叠统奥伦尼克阶斯密斯亚阶(Smithian)顶部泥岩中也发育有大量含鱼化石的钙质碳酸盐岩结核,俗称"鱼瘤",其中的鱼化石保存完整且精美。安徽巢湖的"鱼瘤层"位于斯密斯亚阶-斯帕斯亚阶(SmithianSpathian,简称S-S)界线之下,围岩为灰色薄层泥质灰岩与灰黑色含瘤泥页岩互层,指示当时沉积期水体安静,相对缺氧,处于还原环境。对"鱼瘤层"的成因分析表明,在酸性的海水中有机体在缺氧条件下分解可形成局部的碱性环境,使碳酸盐围绕有机体沉积形成结核。因此,"鱼瘤层"的存在指示当时的海水为缺氧的沉积环境。研究区"鱼瘤层"对应碳同位素值(δ13 C)为升高趋势,并由负值变为正值,且"鱼瘤层"的存在也可作为识别S-S界线的参考标志之一。基于现有碳氧同位素、孢粉学证据和菊石地理分布及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斯密斯期末期全球气候环境发生变化,海水表面温度较高,酸化且缺氧,引发一次小规模生物绝灭事件。"鱼瘤层"的形成、碳同位素正向漂移以及菊石纬度分异度的变化都是斯密斯亚期-斯帕斯亚期之交全球海洋环境事件(S-S事件)的不同表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层 含化石碳酸盐岩结核 S-S全球海洋环境事件 碳同位素 早三叠世 巢湖 安徽
原文传递
南京附近晚新生代砂砾层和含化石雨花石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伟铭 周晓丹 +3 位作者 邵家骥 孙大亮 张祥云 蒋青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25-432,共8页
对南京附近主要砂砾层剖面作沉积相分析,结合已有的化石和年代资料,认为这套地层形成于晚新生代不同时期,反映了古长江及其支流的历史形成和发育过程,以及与新构造运动,尤其是与青藏高原隆起的联系。研究结果支持将砂砾层分为中新世中... 对南京附近主要砂砾层剖面作沉积相分析,结合已有的化石和年代资料,认为这套地层形成于晚新生代不同时期,反映了古长江及其支流的历史形成和发育过程,以及与新构造运动,尤其是与青藏高原隆起的联系。研究结果支持将砂砾层分为中新世中期洞玄观组、中新世晚期六合组与黄岗组、上新世(或部分至更新世早期)雨花台组的已有划分方案。根据岩相的纵横变化规律,论证了本区中新世时为汇水湖盆和河流相沉积并存,河流作用向上增强,至上新世主要发育河流相堆积的变化过程。通过对雨花石的成因分析和含化石雨花石的综合研究,表明砂砾层的物质来源大多为近源,是南京周边地区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层经剥蚀后再沉积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地层 砂砾层 含化石雨花石 古长江及其支流 晚新生代 南京 江苏
原文传递
三叠纪鳍龙类的地层分布及其演化
13
作者 季承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5-199,共5页
三叠纪的鳍龙类主要在近岸浅水环境中生活,多数分布在特提斯洋区,而在北美地区极少且仅发现两属。近年来我国华南地区发现的多层位保存的三叠纪鳍龙类材料为探讨鳍龙类的起源、迁移与演化提供了新的信息,同时也向传统的认识提出了挑战... 三叠纪的鳍龙类主要在近岸浅水环境中生活,多数分布在特提斯洋区,而在北美地区极少且仅发现两属。近年来我国华南地区发现的多层位保存的三叠纪鳍龙类材料为探讨鳍龙类的起源、迁移与演化提供了新的信息,同时也向传统的认识提出了挑战。目前三叠纪鳍龙类的地层发生序列与演化谱系之间仍然存在矛盾,基于系统演化研究得出的西特提斯区起源说与我国近年来在安徽巢湖的新发现不完全一致。这主要是由于其地层产出序列以及化石保存不完整所致,未来有待于在我国以及世界其他更古老地层中化石材料的发现,以及基于所有标本对三叠纪鳍龙的谱系演化的系统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层 鳍龙类 起源 迁移 系统演化 三叠纪 特提斯洋区 古太平洋区
原文传递
黔南惠水下石炭统上司组礁滩灰岩微相 被引量:2
14
作者 要乐 王向东 +2 位作者 李越 郄文昆 林巍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81-1392,共12页
黔南惠水雅水剖面下石炭统上司组底部含有厚度约7m的生物沉积和建造灰岩,为上下生屑滩夹含5m厚的珊瑚格架礁,微相类型丰富,可划分出4种类型:1泥粒状灰岩;2粒泥状灰岩;3珊瑚障积岩;4层孔虫盖覆岩。在生屑滩沉积生物碎屑泥粒状灰岩中,珊... 黔南惠水雅水剖面下石炭统上司组底部含有厚度约7m的生物沉积和建造灰岩,为上下生屑滩夹含5m厚的珊瑚格架礁,微相类型丰富,可划分出4种类型:1泥粒状灰岩;2粒泥状灰岩;3珊瑚障积岩;4层孔虫盖覆岩。在生屑滩沉积生物碎屑泥粒状灰岩中,珊瑚、腕足类、钙藻、介形类、海百合茎等破碎程度高,分选性低,为较强水动力条件远距离或频繁搬运后快速沉积的产物,此时不适宜大型珊瑚原地生长保存,仅见少量而单调的单体四射珊瑚和复体四射珊瑚。珊瑚格架礁以生物碎屑粒泥状灰岩、珊瑚障积岩为主,发育少量层孔虫盖覆岩和藻类粘结作用。腕足类、钙藻、有孔虫、海百合茎、介形类、腹足类较为丰富,苔藓虫以及层孔虫的丰度未达到支撑程度,昭示珊瑚格架礁生长期的水动力条件减弱,为单体四射珊瑚、笛管珊瑚(Syringopora)和丛管珊瑚(Siphonodendron)为主体的珊瑚群落形成原地礁灰岩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相 礁滩灰岩 上司组 下石炭统 惠水 黔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