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紫藤瘤化学成分研究(Ⅱ) 被引量:7
1
作者 吴培云 蔡百祥 +3 位作者 王国凯 刘劲松 周忠玉 王刚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38-341,共4页
目的:研究紫藤瘤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等多种色谱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根据波谱数据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紫藤瘤中分离并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豆甾醇(1)、7,4'-二羟基-二氢黄酮(2)... 目的:研究紫藤瘤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等多种色谱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根据波谱数据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紫藤瘤中分离并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豆甾醇(1)、7,4'-二羟基-二氢黄酮(2)、3',7-二羟基-4'-甲氧基-二氢黄酮醇(3)、2',4'-二羟基-4-甲氧基查尔酮(4)、4,4'-二羟基-2'-甲氧基查尔酮(5)、3,4,5-三甲氧基-苯甲酸(6)、表丁香脂素(7)、丁香酸(8)、对羟基苯酚(9)、间二苯酚(10)。结论:其中,化合物3为新天然产物,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紫藤瘤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藤瘤 化学成分 结构鉴定
下载PDF
香蕉主要栽培类型的分类及其起源和演化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盛鸥 林美富 +6 位作者 何维弟 窦同心 李耀耀 刘灿灿 邓贵明 曾少华 易干军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3期14-25,共12页
香蕉是芭蕉科芭蕉属的草本果树,是世界上重要的热带水果之一,同时也是仅次于水稻、小麦和玉米的第四大粮食作物。栽培香蕉品种可简单分为鲜食蕉和主食蕉,大多为三倍体,其遗传背景十分复杂。研究栽培香蕉品种的起源和演化,对加快香蕉育... 香蕉是芭蕉科芭蕉属的草本果树,是世界上重要的热带水果之一,同时也是仅次于水稻、小麦和玉米的第四大粮食作物。栽培香蕉品种可简单分为鲜食蕉和主食蕉,大多为三倍体,其遗传背景十分复杂。研究栽培香蕉品种的起源和演化,对加快香蕉育种进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近年来香蕉种质资源的分子系统学研究取得较大进展,为开展育种工作提供了很多有用的遗传信息。该文更新了与栽培香蕉关系密切的芭蕉属内各野生种质的分类,对全球常见的栽培类型及其品种特点进行了归纳整理,包含7个基因组类型在内的18个栽培类群。同时,对常见栽培类群(AAA、AAB、ABB、AB)的起源及演化,特别是近期A基因组的祖先种溯源等方面进展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研究展望。该文系统性地总结香蕉栽培品种的起源及演化等方面的科研进展,可为挖掘优异种质和基因资源,指导香蕉育种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 栽培类型 起源 演化 种质资源
下载PDF
广东青云山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余小玲 杨新东 +4 位作者 杜晓洁 曾献兴 陈晓熹 王发国 邢福武 《福建林业科技》 2020年第3期96-103,共8页
为全面了解广东青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珍稀濒危植物的分布状况,采用样带调查法、样方法和重点调查法对该区植物资源进行调查,并查阅相关资料确定濒危植物的种类。结果表明:青云山自然保护区共有珍稀濒危植物71种,隶属27科50属。其中蕨... 为全面了解广东青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珍稀濒危植物的分布状况,采用样带调查法、样方法和重点调查法对该区植物资源进行调查,并查阅相关资料确定濒危植物的种类。结果表明:青云山自然保护区共有珍稀濒危植物71种,隶属27科50属。其中蕨类植物3科3属4种,石松类植物1科1属1种,裸子植物2科2属2种,被子植物21科44属64种。其中被《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收录的一级保护植物有1种,二级保护植物有12种。保护区内的多数濒危植物分布范围狭窄,除金毛狗蕨(Cibotium barometz)、亮叶雀梅藤(Sageretia lucida)等种类的分布范围较大外,其它种类均呈零星分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珍稀濒危植物相应的保育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稀濒危植物 资源现状 保育对策 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深圳大梅沙海岸森林植物群落特征研究
4
作者 谭勇 顾惠怡 +2 位作者 林春惠 陈红锋 易绮斐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33-40,共8页
了解植物资源现状对当地植物的群落组成、结构特征及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深圳大梅沙海岸森林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基于样方法、χ^(2)检验和主成分分析法揭示大梅沙海岸森林植物的群落特征.结果表明:4400 m^(2)样方内共有维管植... 了解植物资源现状对当地植物的群落组成、结构特征及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深圳大梅沙海岸森林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基于样方法、χ^(2)检验和主成分分析法揭示大梅沙海岸森林植物的群落特征.结果表明:4400 m^(2)样方内共有维管植物83科172属228种;其中,被子植物74科162属211种,裸子植物2科2属3种,蕨类植物7科8属14种;物种丰富度指数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鹅掌柴(Heptapleurum heptaphyllum)和华润楠(Machilus chinensis)为主要建群种;九节(Psychotria asiatica)、山麦冬(Liriope spicata)分别为灌木层和草本层的明显优势种;乔木层的中小径级(DBH<20 cm)占比高,群落成层现象不明显;群落外貌表现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乔木层优势种间总体联结性呈不显著正联结,群落稳定性较低.大梅沙风景区海岸森林植物群落不稳定,部分区域受到人为干扰,为了促进海岸森林植被的建设,建议结合林相改造,选择乡土优势种,如华润楠、山乌桕(Triadica cochinchinensis)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特征 物种多样性 种间联结 群落稳定性 大梅沙
下载PDF
茶小绿叶蝉侵害对茶鲜叶持嫩性及其制成乌龙茶品质相关代谢物浸出速率的影响研究
5
作者 吴淑华 毛凯权 +5 位作者 陈家铭 黎健龙 薛璟花 曾兰亭 羊玉花 辜大川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06-822,共17页
茶小绿叶蝉广泛分布于各地茶园,是茶园的主要害虫,对茶叶的产量和品质有着很大的影响。目前尚不清楚茶小绿叶蝉侵害对茶鲜叶持嫩性及其制成乌龙茶品质代谢物浸出速率的影响。通过剪切力测定、碎茶率分析、乌龙茶冲泡、代谢物分析和相关... 茶小绿叶蝉广泛分布于各地茶园,是茶园的主要害虫,对茶叶的产量和品质有着很大的影响。目前尚不清楚茶小绿叶蝉侵害对茶鲜叶持嫩性及其制成乌龙茶品质代谢物浸出速率的影响。通过剪切力测定、碎茶率分析、乌龙茶冲泡、代谢物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发现茶小绿叶蝉侵害显著增加木质素、纤维素和果胶等细胞壁物质的含量,降低茶鲜叶嫩度和成品茶碎茶率,影响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儿茶素组分、氨基酸组分和茶氨酸的浸出率。并且,除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外,这些滋味物质的浸出和茶鲜叶的嫩度均与细胞壁物质的含量显著相关。本研究探索了茶小绿叶蝉侵害后茶叶滋味品质代谢物的浸出规律,从茶叶采摘、加工和冲泡饮用3个方面探索了茶小绿叶蝉侵害对于品质性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茶小绿叶蝉 细胞壁物质 嫩度 浸出率
下载PDF
不同类型群落下闽楠的生长与植物物种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陈富强 程欣欣 +5 位作者 洪维 李仕裕 徐蕾 叶秋慧 邢福武 王发国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1年第2期55-61,共7页
应用植被调查样地法研究广州市龙眼洞林场筲箕窝工区内不同群落(山乌桕Triadica cochinchinensis-闽楠Phoebe bournei群落、山乌桕-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闽楠群落、闽楠-楝叶吴茱萸Tetradium glabrifolium群落)中闽楠的生长情况以... 应用植被调查样地法研究广州市龙眼洞林场筲箕窝工区内不同群落(山乌桕Triadica cochinchinensis-闽楠Phoebe bournei群落、山乌桕-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闽楠群落、闽楠-楝叶吴茱萸Tetradium glabrifolium群落)中闽楠的生长情况以及物种组成与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12a的闽楠在闽楠-楝叶吴茱萸群落中生长最好,重要值最高,平均树高达6.42 m,平均胸径达5.67 cm。对于各群落物种组成分析:山乌桕-闽楠群落有48科81属97种;山乌桕-樟树-闽楠群落有46科75属85种;闽楠-楝叶吴茱萸群落有29科38属40种,物种组成表现出山乌桕-闽楠群落>山乌桕-樟树-闽楠群落>闽楠-楝叶吴茱萸群落。多样性分析:物种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P均匀度指数在3个群落类型中均表现出灌草层>乔木层,表明灌草层的物种数较多,并且较为复杂,更具有生态优势度,且在群落分布中更均匀;乔木层中的物种数较少,复杂程度较低,分布最不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楠 群落 物种多样性 广东省龙眼洞林场
下载PDF
龙眼洞林场红锥人工林林下植物组成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洪维 廖宇杰 +5 位作者 陈富强 李仕裕 张干荣 魏雪莹 邢福武 王发国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0年第6期63-70,共8页
研究以广东省龙眼洞林场平均年龄12 a生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人工林为调查研究对象,在野外实地调查及查阅标本和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红锥人工林的林下植物组成进行了分析,目的是为更进一步了解林场的林分经营和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的... 研究以广东省龙眼洞林场平均年龄12 a生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人工林为调查研究对象,在野外实地调查及查阅标本和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红锥人工林的林下植物组成进行了分析,目的是为更进一步了解林场的林分经营和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样地中共出现44科54属62种(变种、亚种)植物,其中草本和灌木数量比例较大,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明显优势的物种有九节Psychotria asiatica、散穗弓果黍Cyrtococcum patens var.latifolium、半边旗Pteris semipinnata等,木本植物中红锥为明显优势种。将红锥人工林与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人工林、桉树Eucalyptus urophylla人工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半自然林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半自然林林下物种组成最为丰富,其次为桉树人工林、米槠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红锥人工林林下物种组成比杉木人工林组成丰富,少于其他三者,这与主要造林树种、林分郁闭度、营林措施等方面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锥 人工林 林下植物 物种组成 广东省龙眼洞林场
下载PDF
广东省翁源青云山药用植物资源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杨新东 陈美伊 +6 位作者 余小玲 崔煜文 杜晓洁 谢冲林 秦新生 邢福武 王发国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20年第2期121-127,共7页
根据实地调查,广东省青云山自然保护区内共记录到野生植物168科605属1266种(含种下分类单位),其中药用植物140科385属586种;所含种类15种及以上的科包括菊科、茜草科、禾本科、唇形科、兰科、蝶形花科等8科。按功效分,活血散瘀类107种... 根据实地调查,广东省青云山自然保护区内共记录到野生植物168科605属1266种(含种下分类单位),其中药用植物140科385属586种;所含种类15种及以上的科包括菊科、茜草科、禾本科、唇形科、兰科、蝶形花科等8科。按功效分,活血散瘀类107种、清热解毒类90种、治咳嗽清肺类60种、治疗肠炎类58种、治外伤出血类56种、治毒蛇咬伤类56种、消肿止痛类30种;按药用部位分,全株类304种、根与根茎类185种、叶类131种、茎木类49种、皮类47种、果类42种、花类14种和其他类20种。生活型、生境与海拔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生活型和不同生境与其分布的海拔均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植物 植物资源 青云山 广东
下载PDF
广东含笑及其有性繁殖技术 被引量:2
9
作者 王晶 王亚玲 高泽正 《现代园艺》 2020年第13期68-69,共2页
广东含笑在市场上有‘黄金’含笑美称,近年来需求量在不断增大,现有苗木多为嫁接苗,移栽接穗易死、树形松散脱脚、老化快、抗性不佳。广东含笑在华东地区结实良好,选用优良广东含笑种子进行有性繁殖实践,广东含笑实生苗生长快、长势旺... 广东含笑在市场上有‘黄金’含笑美称,近年来需求量在不断增大,现有苗木多为嫁接苗,移栽接穗易死、树形松散脱脚、老化快、抗性不佳。广东含笑在华东地区结实良好,选用优良广东含笑种子进行有性繁殖实践,广东含笑实生苗生长快、长势旺、抗性佳。现对种子育苗的关键技术进行总结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含笑 形态特征 有性繁殖
下载PDF
凤尾蕨属植物的分类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东梅 王佳玫 +1 位作者 王小娇 王发国 《热带生物学报》 2018年第1期123-128,共6页
凤尾蕨属(Pteris L.)隶属于凤尾蕨科(Pteridaceae)。由于自然杂交和多倍化的频繁发生,凤尾蕨属拥有多个复合群,属内种间界限模糊,部分类群孢子体形态极为相似。该属的分类学研究主要经历了经典分类学、微观形态学、细胞学、分子系统学4... 凤尾蕨属(Pteris L.)隶属于凤尾蕨科(Pteridaceae)。由于自然杂交和多倍化的频繁发生,凤尾蕨属拥有多个复合群,属内种间界限模糊,部分类群孢子体形态极为相似。该属的分类学研究主要经历了经典分类学、微观形态学、细胞学、分子系统学4个阶段。由于叶脉联结的不稳定性,经典分类学阶段主要以叶脉联结的情况作为该属等级划分的首要依据;微观形态学阶段发现,孢子表面纹饰有助于揭示该属的种间关系,而气孔器类型则是该属区分于其他属的有效依据;细胞学阶段揭示,该属主要的生殖方式为有性生殖和无融合生殖,而且该属存在多个复合群;分子系统学阶段进一步揭示该属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目前正逐步对该属复合群展开研究,主要集中在条纹凤尾蕨复合群(P.cadieri complex)和傅氏凤尾蕨复合群(P.fauriei complex)上,其研究范围尚有待扩大。理清复合群的起源问题和成员间的关系不仅有助于解决该属的分类学问题,还有助于推动该属物种起源与分化规律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尾蕨属 经典分类学 微观形态学 细胞学 分子系统学
下载PDF
广东省乳源县药用植物资源调查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弯弯 余小玲 +4 位作者 王永淇 邓双文 李冬琳 王发国 邢福武 《甘肃医药》 2019年第8期727-731,共5页
目的:为全面掌握乳源县野生和栽培中药资源的变化和现状。方法:结合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采取野外实地调查、人员访谈调查等方式,开展为期3年的普查工作。结果:乳源县共调查到野生药用植物923种(含变种),隶属于149科476属,其中含15... 目的:为全面掌握乳源县野生和栽培中药资源的变化和现状。方法:结合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采取野外实地调查、人员访谈调查等方式,开展为期3年的普查工作。结果:乳源县共调查到野生药用植物923种(含变种),隶属于149科476属,其中含15种以上药用植物的科有14个,占调查发现所有科的9.4%;国家级及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6种,大多零星分布,资源储量较少;大宗药材23种,从药用部位来看,全草类、根及根茎类占了大部分,从其功效上来说,主要为清热解毒和祛风除湿两大类。结论:乳源县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种类较多,全草和根茎类占比较大,清热解毒与祛风除湿功效药材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源县 药用植物 资源调查
下载PDF
几种可循环利用基质对水蕨栽培的改良作用
12
作者 谢东升 曾浩光 +4 位作者 陶杰 余小玲 徐蕾 陈红峰 王发国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7-103,共7页
为研究几种可循环利用基质对植物生长的改良效果,以水蕨实生苗为材料,选用菇渣、水稻秸秆、赤玉土、泥炭土、河泥等几种基质混合对水蕨进行单独处理和混合栽培,并统计各基质处理下的水蕨生物学和生理指标。结果表明,氮、磷、钾对水蕨的... 为研究几种可循环利用基质对植物生长的改良效果,以水蕨实生苗为材料,选用菇渣、水稻秸秆、赤玉土、泥炭土、河泥等几种基质混合对水蕨进行单独处理和混合栽培,并统计各基质处理下的水蕨生物学和生理指标。结果表明,氮、磷、钾对水蕨的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磷素直接影响水蕨的生长发育速度,钾有效促进水蕨对氮的代谢和叶绿素的合成;单一栽培基质泥炭土和菇渣能为水蕨提供充足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盐类,对水蕨的改良效果最好;混合基质对水蕨的改良效果普遍优于与其对应的单一基质,其中菇渣+泥炭土、赤玉土+泥炭土和赤玉土+菇渣的混合基质对水蕨株高、基径、叶数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蕨 可循环基质 基质改良 菇渣 水稻秸秆 赤玉土 泥炭土
下载PDF
傅氏凤尾蕨复合群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13
作者 王小娇 王佳玫 +3 位作者 杨东梅 王发国 陈红锋 郎月婷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81-589,共9页
杂交和多倍化是蕨类植物物种形成的主要机制,往往导致多倍体复合群的出现。同一复合群的成员在形态上具有明显的连续性与过渡性,复合群内部往往存在复杂的亲缘关系,给分类带来很大困难。傅氏凤尾蕨复合群是凤尾蕨属中分类学问题最为突... 杂交和多倍化是蕨类植物物种形成的主要机制,往往导致多倍体复合群的出现。同一复合群的成员在形态上具有明显的连续性与过渡性,复合群内部往往存在复杂的亲缘关系,给分类带来很大困难。傅氏凤尾蕨复合群是凤尾蕨属中分类学问题最为突出的复合群之一,成员间仅以植株的高度、羽片的大小、裂片间隙的大小、裂片先端的形状或孢子囊群的长短等细小的特征相区别。为确定该复合群某些成员的分类学位置,并理清成员间的亲缘关系,该研究选取了3个叶绿体DNA片段atp B、mat K和trn L-F构建傅氏凤尾蕨复合群的系统发育树,并结合孢粉学证据,探讨该复合群成员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百越凤尾蕨和傅氏凤尾蕨的关系最为密切,建议把百越凤尾蕨归并到傅氏凤尾蕨中;硕大凤尾蕨与傅氏凤尾蕨的关系较远,但其孢子形态与傅氏凤尾蕨有一定重叠,两者的亲缘关系待深入研究;线裂凤尾蕨是一独立的种,与该复合群其它成员明显不同;隆林凤尾蕨都较早分化出来,单独作为一支,但其孢子形态多变,暗示其可能是杂种起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氏凤尾蕨复合群 分子系统学 孢粉学 亲缘关系
下载PDF
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垂直结构及其物种多样性特征 被引量:44
14
作者 桂旭君 练琚愉 +4 位作者 张入匀 李艳朋 沈浩 倪云龙 叶万辉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19-629,共11页
群落结构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其构建机制一直是森林生态学的研究核心。群落结构不仅包括水平方向上的物种分布格局,还包括垂直方向上的物种分层结构。本文基于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塔吊样地,利用林冠塔吊和测高杆精准测... 群落结构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其构建机制一直是森林生态学的研究核心。群落结构不仅包括水平方向上的物种分布格局,还包括垂直方向上的物种分层结构。本文基于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塔吊样地,利用林冠塔吊和测高杆精准测量样地内每个个体(胸径大于1cm)的树高,并划分群落的垂直层次,研究了每层的群落多样性特征(α多样性)和林层间的群落多样性变化特征(β多样性)。结果表明:(1)样地群落垂直层次由下至上分为5层:灌木层、亚冠层、林冠下层、林冠中层和林冠上层。(2)随林层向上,物种丰富度、多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均下降,Pielou均匀度指数在林冠下层最大。(3)利用POD法计算并分解β多样性,发现随林层向上,β多样性在灌木层与其他各层间呈递增趋势,在相邻林层间呈单峰型,不同林层间的物种组成差异主要由丰富度差异造成。但在林冠下层与林冠中层间丰富度差异较小,物种替换组分增大,可能与林冠下层所处特殊位置有关。(4)各林层内微环境从灌木层向上,趋于高温、强光照和低空气相对湿度,但林冠下层平均日光强最低。综上,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冠下层可能存在强烈的环境筛选作用,且光照可能是影响群落垂直结构形成的限制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结构 垂直结构 Β多样性 β多样性分解 生物多样性 分层 群落构建
原文传递
中国南海诸岛的植物和植被现状 被引量:36
15
作者 任海 简曙光 +3 位作者 张倩媚 王发国 沈彤 王俊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639-1648,共10页
中国南海诸岛包括东沙、西沙、南沙和中沙群岛,它们均属热带海洋珊瑚岛,受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影响。南海诸岛有40多个岛礁有陆生植物405种,其中野生植物260多种,栽培植物100余种。常见乔木有榄仁树(Terminalia catappa)、抗风桐(Ceodes ... 中国南海诸岛包括东沙、西沙、南沙和中沙群岛,它们均属热带海洋珊瑚岛,受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影响。南海诸岛有40多个岛礁有陆生植物405种,其中野生植物260多种,栽培植物100余种。常见乔木有榄仁树(Terminalia catappa)、抗风桐(Ceodes grandis)、海岸桐(Guettarda speciosa)、红厚壳(Calophyllum inophyllum)、橙花破布木(Cordia subcordata)、莲叶桐(Hernandia nymphaeifolia)、海柠檬(Ochrosia oppositifolia)等;灌木主要有草海桐(Scaevola taccada)、银毛树(Tournefortia argentea)、海巴戟(Morinda citrifolia)、假茉莉(Clerodendrum inerme)、海人树(Suriana maritima)等;草藤本植物主要有厚藤(Ipomoea pes-caprae)、海刀豆(Canavalia rosea)、滨豇豆(Vigna marina)、海滨大戟(Euphorbia atoto)、孪花蟛蜞菊(Wollastonia biflora)、蒭雷草(Thuarea involuta)、细穗草(Lepturus repens)、盐地鼠尾粟(Sporobolus virginicus)和沟叶结缕草(Zoysia matrella)等。这些植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生态方面形成了耐盐、耐高温、耐旱、喜钙、阳生、海漂、动物传播等方面的植物功能性状以适应生境。南海诸岛的植被有珊瑚岛热带常绿乔木群落、珊瑚岛热带常绿灌木群落、珊瑚岛热带草本群落、湖沼植被和人工栽培植被5大类21种。影响南海诸岛植被演替的主要因素是土壤质地和水分状况,属于外因演替。南海诸岛的土壤主要有分布于岛中的常绿乔木和常绿灌木林下的石灰质腐殖土以及分布在岛外围沿岸海滨的冲积珊瑚沙。南海诸岛面积小,植被形成极不容易,对各岛的天然植被要进行保护,对填海造陆区域的绿化可参考这些天然植被生态系统进行土壤改良、种类筛选和种类搭配,对野生植物资源可以合理利用,要注意外来种入侵防控、恶性杂草控制和病虫害防治。未来要加强植被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和科研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生植物 植物功能性状 热带珊瑚岛 外来种入侵
下载PDF
试论植物园功能变迁与中国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 被引量:28
16
作者 任海 文香英 +3 位作者 廖景平 郑祥慈 杨明 周桔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94-204,共11页
植物资源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来源,植物多样性是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和生物安全的战略资源。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是植物多样性保护的两种主要方法,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就地... 植物资源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来源,植物多样性是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和生物安全的战略资源。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是植物多样性保护的两种主要方法,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就地保护的主要形式,构建以国家植物园为引领的植物园体系是迁地保护的主要形式,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形成我国较为完整的植物多样性保护体系。通过建设国家植物园体系对我国植物多样性进行迁地保护,同时开展科学研究、园林展示、科普教育和资源开发利用,对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回顾了植物园的功能变迁、全球和中国植物园分布与数量以及植物迁地保护现状,讨论了植物园与植物迁地保护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国家植物园的定义及设立标准,进而讨论了建设国家植物园体系的意义、挑战、统筹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等问题,最后提出了我国国家植物园体系的建设目标、管理体制、空间布局和认证等方面的建议,以期为我国的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迁地保护 科学研究 科普教育 国家植物园
原文传递
枸杞属中枸杞红素类成分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17
作者 肖佳 高昊 +3 位作者 周正群 王瑛 姚新生 苏国辉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1691-1698,共8页
枸杞子是我国传统药食两用药材,被认为具有滋肾补髓、养肝明目和祛风的作用.现代研究表明,枸杞子及其提取物对多种疾病均有显著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但是由于其混合物的本质,研究人员难以理清发挥这些有益效果的主要单体和具体的分子机制.... 枸杞子是我国传统药食两用药材,被认为具有滋肾补髓、养肝明目和祛风的作用.现代研究表明,枸杞子及其提取物对多种疾病均有显著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但是由于其混合物的本质,研究人员难以理清发挥这些有益效果的主要单体和具体的分子机制.本文针对近年来枸杞子中类胡萝卜素类主要单体物质—玉米黄素双棕榈酸,即国内枸杞研究界和产业界称作的"枸杞红素"及其类似成分的植物学特征、代谢、结构分类和疾病治疗进展进行简要的综述,最后对有关枸杞红素类成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内容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 枸杞红素 代谢 保健机制
原文传递
群落/生态系统功能多样性研究方法及展望 被引量:21
18
作者 韩涛涛 唐玄 +3 位作者 任海 王俊 刘楠 郭勤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286-3295,共10页
功能多样性是指影响群落/生态系统功能的物种性状值和范围,是解释和预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有效手段之一,可将植物个体尺度与群落尺度和生态系统尺度的相关生态学问题联系起来。虽已发展出多种功能多样性定量化研究方法,但不同方法结... 功能多样性是指影响群落/生态系统功能的物种性状值和范围,是解释和预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有效手段之一,可将植物个体尺度与群落尺度和生态系统尺度的相关生态学问题联系起来。虽已发展出多种功能多样性定量化研究方法,但不同方法结果差异较大,难以进行多研究间的比较研究。比较探讨各功能多样性研究方法的优缺点有利于拓展功能多样性内涵,也有助于功能生态学的应用与发展。回顾了当前10种功能多样性的定量化研究方法,并指出选取合适功能多样性方法的关键在于,应考虑选取群落/生态系统中的哪些物种、哪些功能性状、选取的功能性状数目、以及如何对功能性状权重等。对比发现,功能分散性指数和Rao二次熵系数的研究方法在众多方法中优势明显,具有较高的应用潜力;标准化功能多样性的研究方法在未来仍需进一步完善。利用功能多样性指数预测群落/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当前仍多侧重于理论研究,野外实证研究较为缺乏,是功能生态学未来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多样性 植物性状 生态系统过程 生态系统功能 功能多样性指数
下载PDF
加强植物迁地保护,促进植物资源保护和利用 被引量:21
19
作者 周桔 杨明 +2 位作者 文香英 李楠 任海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17-424,共8页
植物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由于人为和自然原因,植物多样性面临着严重威胁。迁地保护是解除威胁的重要方式,植物园和种质库是迁地保护的主要载体。全球植物园迁地保护了105634种植物,约占全球植物总数的30%,并且保护了超过40%的... 植物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由于人为和自然原因,植物多样性面临着严重威胁。迁地保护是解除威胁的重要方式,植物园和种质库是迁地保护的主要载体。全球植物园迁地保护了105634种植物,约占全球植物总数的30%,并且保护了超过40%的受威胁物种;同时,全球500多座种质资源库收藏作物资源300多万份。中国的植物园迁地保护了20000余种本土植物,约占全国总物种数的60%;国家农作物种质库和资源圃共保存种质资源50余万份。植物迁地保护机构在加强植物保护的同时,开展了大量科学研究和资源利用工作。文章在介绍植物迁地保护状况的基础上,综述了相关研究进展,提出了加强我国植物迁地保护的建议,以期促进植物多样性迁地保护和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园 种质库 生物多样性保护 可持续发展
原文传递
14种中国典型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繁育特性和人工繁殖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20
作者 邓莎 吴艳妮 +3 位作者 吴坤林 房林 李琳 曾宋君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85-400,共16页
繁殖是植物种群更新与维持的重要环节。包括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在内的受威胁物种,其濒危原因是在长期演化过程中自身繁育力的衰退、生活力的下降等内在因素和人类的过度采挖和生境的破坏等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进... 繁殖是植物种群更新与维持的重要环节。包括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在内的受威胁物种,其濒危原因是在长期演化过程中自身繁育力的衰退、生活力的下降等内在因素和人类的过度采挖和生境的破坏等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进行高效的人工繁殖,能扩大种群数量并应用于迁地保护、自然回归和满足商品市场的需求,有利于其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为了保持物种的遗传多样性,采用种子繁殖育苗是有效的方法,扦插、嫁接和组织培养技术等无性繁殖方法则可用于对难以用种子繁殖的种类进行快速繁殖。本文对14种中国典型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繁殖特性和已有的人工繁殖方法进行了综述,并简要介绍在其种苗繁殖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其中利用播种繁殖成功的物种有12种,共繁殖230,000株种苗;利用扦插繁殖成功的物种有5种,共繁殖33,100株种苗;华盖木(Manglietiastrum sinicum)、河北梨(Pyrus hopeiensis)和黄梅秤锤树(Sinojackia huangmeiensis)采用嫁接繁殖出了2,415株种苗;9个物种的组织培养技术获得成功,共繁殖了24,850株种苗。这些种苗有些已应用于迁地保护和自然回归。上述研究结果为这14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理论和技术基础,也能为其他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 播种 扦插 嫁接 组织培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