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线粒体ND1和16SrRNA基因序列探讨中国蝴蝶12科的系统发育关系(鳞翅目:双孔次亚目:蝶类) 被引量:16
1
作者 邹方振 郝家胜 +3 位作者 黄敦元 张大秀 朱国萍 朱朝东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1-201,共11页
对中国12科共32种代表蝶类的ND1基因和16S rRNA基因进行了序列测定(包括新测30种ND1基因和9种16S rRNA基因)和比较分析,同时采用邻接法、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构建了12科蝶类的系统发育树,探讨了其高级分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序列分析... 对中国12科共32种代表蝶类的ND1基因和16S rRNA基因进行了序列测定(包括新测30种ND1基因和9种16S rRNA基因)和比较分析,同时采用邻接法、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构建了12科蝶类的系统发育树,探讨了其高级分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序列分析的结果显示:经比对处理后的两个基因总长度为869 bp,其中保守位点373个,可变位点496个,简约信息位点375个;A+T的平均含量为80.2%,明显高于C+G的平均含量19.8%。分子系统树表明:蛱蝶科不是单系群;珍蝶类、斑蝶类和喙蝶类位于蛱蝶科内;粉蝶科和凤蝶科具有共同祖先。据此建议:绢蝶科应归入凤蝶科;蚬蝶科归入灰蝶科;珍蝶类、斑蝶类和喙蝶类作为蛱蝶科中的亚科,眼蝶类从蛱蝶科中分离出来独立成科。另外,环蝶类的系统分类地化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翅目 双孔次亚目 蝶类 ND1基因 16S RRNA基因 系统发育
下载PDF
公众科学:整合科学研究、生态保护和公众参与 被引量:59
2
作者 张健 陈圣宾 +4 位作者 陈彬 杜彦君 黄晓磊 潘绪斌 张强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38-749,共12页
公众科学(citizen science)即公众参与式科学研究,指包含了非职业科学家、科学爱好者和志愿者参与的科研活动,其范围涵盖科学问题探索、新技术发展、数据收集与分析等。随着信息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公众科学在生态保护和环境监测等领域中... 公众科学(citizen science)即公众参与式科学研究,指包含了非职业科学家、科学爱好者和志愿者参与的科研活动,其范围涵盖科学问题探索、新技术发展、数据收集与分析等。随着信息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公众科学在生态保护和环境监测等领域中的作用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依据公众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贡献和参与程度,公众科学项目可分为契约型、辅助型、合作型、共创型和学院型等不同类型与模式。在大量公众科学项目的基础上,已经建立了多个公众科学平台,提供此类项目的基本信息、方法和技术等。公众科学的成果已经在科学研究,特别是生态学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尽管中国的公众科学在鸟类和植物监测方面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并积累了大量经验,但依然存在起步晚、参与度不高、数据质量控制薄弱、项目管理和信息整合能力差等不足。为发展中国公众科学,需要多渠道争取经费支持,进行广泛宣传,发展相关组织、发展平台和技术,积极寻找公众科学成果出口,并加强国际合作;同时充分利用每一个有志于科学研究的公民的力量,积极推动中国在生态保护和环境监测等科学研究领域的良性发展。为此我们建立了中国公众科学网站平台(http://www.gongzhongkexue.org),希望能作为一个连接公众、科学家、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团体等的桥梁和纽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民科学 环境保护 保护生物学 生物多样性 环境监测 鸟类监测 植物监测
原文传递
我国华东地区两种茶尺蛾的形态和分子鉴定 被引量:52
3
作者 姜楠 刘淑仙 +3 位作者 薛大勇 唐美君 肖强 韩红香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87-1002,共16页
【目的】我国华东地区两种严重危害茶树的害虫灰茶尺蛾Ectropis grisescens Warren,1894和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Prout,1915)的形态相似、分类不清,在农业生产中常常混淆,给防治工作的开展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为了准确的鉴别灰茶尺... 【目的】我国华东地区两种严重危害茶树的害虫灰茶尺蛾Ectropis grisescens Warren,1894和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Prout,1915)的形态相似、分类不清,在农业生产中常常混淆,给防治工作的开展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为了准确的鉴别灰茶尺蛾和茶尺蠖,本文对这两种害虫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特征分析。【方法】对灰茶尺蛾和茶尺蠖成虫、卵、幼虫和蛹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灰茶尺蛾和茶尺蠖的39个样本的线粒体COⅠ基因进行了扩增和测序,分析了两物种种内和种间的遗传距离,并基于Kimura-2-parameter模型,利用ML和NJ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灰茶尺蛾和茶尺蠖部分形态学特征具有显著差异;分子数据表明二者种内和种间遗传距离存在明显的"barcoding gap",利用ML和NJ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可以将灰茶尺蛾和茶尺蠖成功的区分开。【结论】基于COⅠ基因的分子鉴定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果相符合,可用于害虫防治和相关研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茶尺蛾 茶尺蠖 形态特征 线粒体COI基因 分类
原文传递
物种丰富度垂直分布格局及影响机制 被引量:51
4
作者 吴永杰 雷富民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97-807,共11页
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是一定地域内物种丰富度沿三维空间的立体分布,包括物种丰富度在经度、纬度和垂直梯度(海拔高度和海水深度)三个维度上的空间分异。近年来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与机制研究得到了生物地理学家和生态学家的重视。... 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是一定地域内物种丰富度沿三维空间的立体分布,包括物种丰富度在经度、纬度和垂直梯度(海拔高度和海水深度)三个维度上的空间分异。近年来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与机制研究得到了生物地理学家和生态学家的重视。物种丰富度的垂直分布格局存在多种类型,但随海拔增加而物种数减少的单调递减模型和中海拔物种丰富度最高的单峰模型较为常见。目前在机制研究中验证较多的是气候稳定性、生物因子(种间相互作用)、能量、生境异质性、干扰、进化时间、物种分化速率、面积、中域效应(mid-domain effect)、生态位保守性(niche conservatism)等假说和机制。物种丰富度的分布格局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地理、地形、气候、地质演化历史、物种库和进化历史、物种分化速率、干扰等差异,在不同地区存在着特别的物种丰富度空间分布格局和机制;处于同一地区的不同类群的物种也因进化扩散历史和生态适应能力不同而呈现多样化的分布格局。因此,对不同地区和类群的物种丰富度格局和机制进行研究应具体分析后才能得到可信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物种丰富度 垂直分布 格局 机制
原文传递
鄱阳湖越冬水鸟种群变化动态 被引量:29
5
作者 崔鹏 夏少霞 +7 位作者 刘观华 吴建东 曾南京 伍旭东 文思标 罗盛金 纪伟涛 雷富民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92-296,共5页
鄱阳湖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重要的越冬地,开展鄱阳湖越冬水鸟种群变化动态研究,对指导鄱阳湖湿地生境管理,尤其是水位管控具有重要意义。2005~2007年的越冬季节,我们对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3个重要湖泊(大湖池、沙湖... 鄱阳湖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重要的越冬地,开展鄱阳湖越冬水鸟种群变化动态研究,对指导鄱阳湖湿地生境管理,尤其是水位管控具有重要意义。2005~2007年的越冬季节,我们对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3个重要湖泊(大湖池、沙湖和梅西湖)的越冬水鸟种群变化动态进行了调查,调查时间为每年10月至次年4月。3年共记录到水鸟53种,隶属于7目13科。3个越冬季节中单个调查日种类的最低值为9种,最高为31种。鄱阳湖越冬水鸟从10月上旬开始出现,在11月份鸟类数量急剧增加,在12月上旬和中旬达到数量峰值,然后开始缓慢减少,至4月初仅有少于1%的鸟类还停留在监测区域。在鄱阳湖要继续深入开展越冬候鸟空间分布动态变化的研究,分析水文节律变化对越冬鸟类生境的潜在影响,并深入研究气候因子与鄱阳湖越冬水鸟迁徙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越冬 水鸟 多样性 丰富度
下载PDF
贡嘎山东坡非飞行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 被引量:27
6
作者 吴永杰 杨奇森 +2 位作者 夏霖 冯祚建 周华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4318-4328,共11页
为了解贡嘎山地区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2010年4—9月利用夹日法对贡嘎山东坡非飞行小型兽类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详细调查。调查在海拔1200—4000m之间按400m间隔设置了8个采集样地,累计布夹28800夹次,捕获非飞行小型兽类个体701个,... 为了解贡嘎山地区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2010年4—9月利用夹日法对贡嘎山东坡非飞行小型兽类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详细调查。调查在海拔1200—4000m之间按400m间隔设置了8个采集样地,累计布夹28800夹次,捕获非飞行小型兽类个体701个,观察记录到松鼠个体25个,共调查记录小兽个体726个,分属于3目6科16属25种。非参数估计的物种丰富度Chao2和Jackknife2指数以及物种累积曲线评估表明本次调查取样充分,能很好地反映该地区非飞行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非飞行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为单峰模型;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度在中海拔地区最高,在低海拔和高海拔地区较低;相反,物种均匀度在中海拔地区较低,在低海拔和高海拔地区较高;而物种优势度则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增加;Shannon-Wiener、Fisher-α、Margalef三个综合性物种多样性指数均显示物种多样性在中海拔地区最高;与其它多样性指数相比,Simpson指数未能很好地反映出不同海拔段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差异;而与Shannon-Wiener和Simpson指数相比,Fisher-α和Margalef指数对不同物种组成的群落多样性区分较好。同时,基于不同海拔段物种组成的聚类分析结果也表明物种多样性在中海拔地区最高。物种多样性在中海拔地区最高的垂直分布模式提示我们在贡嘎山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管理中应特别重视中海拔地段,因为该地段中居于生态食物链中间位置的小兽物种最丰富,是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此外,规范统一的调查方法将有利于研究数据的整合和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贡嘎山 小型兽类 物种多样性 海拔梯度 分布格局
下载PDF
甘肃、新疆、内蒙苹果蠹蛾成虫消长规律 被引量:24
7
作者 徐婧 姜红霞 +2 位作者 阿丽亚 郭静敏 张润志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9-95,共7页
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L.)是我国重要的果树害虫和检疫对象。2005年至2010年,本研究在甘肃、新疆及内蒙古的不同区县选取了16个果园,使用性信息素诱捕器对其中的苹果蠹蛾成虫发生规律进行长期监测。结果表明,苹果蠹蛾在西北地区每年... 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L.)是我国重要的果树害虫和检疫对象。2005年至2010年,本研究在甘肃、新疆及内蒙古的不同区县选取了16个果园,使用性信息素诱捕器对其中的苹果蠹蛾成虫发生规律进行长期监测。结果表明,苹果蠹蛾在西北地区每年发生2.5个世代;在正常气候条件下,3个成虫发生高峰分别出现在5月上旬、7月中下旬和8月中下旬,但不同地区及同一地区不同果园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化学防治、迷向防治等防治措施对苹果蠹蛾成虫捕获量的影响较大,因此生活史研究为主的监测并不适合在上述果园中开展。综合上述研究结果,未对苹果蠹蛾的季节动态进行准确的预测,需要对苹果蠹蛾除成虫外的其他虫态的季节性变化进行详细研究,并建议选择3个以上的果园进行监测,综合各个果园的监测结果并得出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蠹蛾 检疫害虫 成虫 甘肃 新疆 内蒙 发生规律 诱捕器
原文传递
菜粉蝶线粒体基因组的全序列测定和分析 被引量:21
8
作者 毛增辉 郝家胜 +3 位作者 朱国萍 胡静 司曼曼 朱朝东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295-1304,共10页
目前关于蝶类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及其分子进化的研究还不多见。本研究通过长PCR和引物步移法对菜粉蝶Pieris rapae Linnaeus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进行了测定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菜粉蝶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5157bp,包含13个蛋白编码基因、22... 目前关于蝶类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及其分子进化的研究还不多见。本研究通过长PCR和引物步移法对菜粉蝶Pieris rapae Linnaeus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进行了测定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菜粉蝶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5157bp,包含13个蛋白编码基因、22个tRNA和2个rRNA基因以及1个非编码的控制区域,它们的长度分别是11196bp,1474bp,2093bp和393bp。37个基因的位置与已报道的其他蝶类基本一致,共有10对基因间存在总共59bp的重叠,重叠碱基数在1~35bp之间;基因间隔序列共计13处120bp,间隔长度1~46bp不等,最大的基因间隔46bp,位于tRNAIle和tRNAGln基因之间。另外,基于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的氨基酸序列,重建了基于蛋白质编码基因序列数据的11种代表性蝶类的NJ和MP系统树。结果表明:凤蝶类(包括凤蝶和绢蝶)为一大支系,粉蝶类、灰蝶类与蛱蝶类(包括蛱蝶、珍蝶)构成另一大支系。结果不支持粉蝶科与凤蝶科(包括凤蝶类和绢蝶类)构成单系群,却显示粉蝶科、灰蝶科和蛱蝶科的组合为单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翅目 粉蝶科 菜粉蝶 线粒体基因组 RNA二级结构 重复序列
下载PDF
苹果蠹蛾迷向防治技术效果初报 被引量:19
9
作者 朱虹昱 刘伟 +2 位作者 崔艮中 张增福 张润志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1-129,共9页
2009至2011年,分别在新疆、甘肃和宁夏的3个实验点进行了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L.)国产迷向剂的释放效果研究。结果发现,在进行了迷向处理之后,果园中雄虫平均净诱捕量下降28.6%至100%,平均下降程度为74.1%;迷向处理区中成虫平均诱... 2009至2011年,分别在新疆、甘肃和宁夏的3个实验点进行了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L.)国产迷向剂的释放效果研究。结果发现,在进行了迷向处理之后,果园中雄虫平均净诱捕量下降28.6%至100%,平均下降程度为74.1%;迷向处理区中成虫平均诱捕量明显减少,对照区域则存在诱集高峰。蛀果率及树干结茧量的调查发现,2010年和2011年,与对照区相比较,迷向处理区域的蛀果率下降程度分别为32.7%和91.0%;2009年,迷向处理区的树干结茧(蛹)数量比对照区平均降低60.5%。本研究初步证实了国产迷向制剂对苹果蠹蛾具有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蠹蛾 迷向 国产制剂 效果验证
原文传递
苹果蠹蛾在中国的扩散与危害 被引量:18
10
作者 徐婧 刘伟 +2 位作者 刘慧 吴立峰 张润志 《生物安全学报》 2015年第4期327-336,共10页
【背景】苹果蠹蛾原产于欧亚大陆,是世界著名的严重危害苹果生产的入侵害虫,也是中国的重要对外检疫性有害生物。【方法】通过收集整理历史文献、资料,并于2005~2013年使用标准性信息素诱芯对全国各苹果、梨主产区的苹果蠹蛾发生情况进... 【背景】苹果蠹蛾原产于欧亚大陆,是世界著名的严重危害苹果生产的入侵害虫,也是中国的重要对外检疫性有害生物。【方法】通过收集整理历史文献、资料,并于2005~2013年使用标准性信息素诱芯对全国各苹果、梨主产区的苹果蠹蛾发生情况进行系统监测,明确该虫在我国的分布现状及扩散历史;此外,使用特定公式对苹果蠹蛾在发生区造成的当前经济损失和扩散完成后的潜在经济损失进行了系统评估,以明确该虫在我国的现有和潜在危害。【结果】苹果蠹蛾于1953年首次在中国新疆被发现,目前在中国分布于新疆、甘肃、内蒙古、宁夏、黑龙江、辽宁和吉林7省的144个县(市、区、旗),主要集中分布在东经74.56°~106.8°以及东经120.02°~132.95°,发生面积约49410 hm^2;经济损失评估结果显示,苹果蠹蛾导致中国苹果和梨的潜在减产数量为185.01万和81.33万t。【结论与意义】该虫已在中国形成东西2个分布区,对占据中国苹果产量80%的西北黄土高原(陕西为主)和渤海湾(山东、河北、辽宁为主)两大苹果主产区构成了严重威胁,须引起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蠹蛾 入侵生物 中国 分布 扩散 经济损失
下载PDF
鞘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1
作者 聂瑞娥 杨星科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860-868,共9页
鞘翅目(Coleoptera)是世界上最具多样性的类群,具有很高的生态和形态多样性,这些多样性吸引了很多进化生物学家和分类学家的关注。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分子生物学技术广泛应用于鞘翅目系统学的研究,但随着研究的深入,简单的分子片段... 鞘翅目(Coleoptera)是世界上最具多样性的类群,具有很高的生态和形态多样性,这些多样性吸引了很多进化生物学家和分类学家的关注。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分子生物学技术广泛应用于鞘翅目系统学的研究,但随着研究的深入,简单的分子片段已经不能满足研究的需求,需要发掘更新的分子标记。近年来,线粒体全基因组已经成为鞘翅目分子系统学研究中很重要的分子标记之一,并广泛地应用于鞘翅目昆虫各个阶元的研究中。本文就鞘翅目线粒体全基因组的概况、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总结和讨论。目前,鞘翅目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主要包括物种线粒体基因组组成与结构、分子系统学和分子进化等方面。线粒体基因组在解决系统发育和进化方面表现出了很多的优越性,然而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如序列难获得、基因类型单一、各基因进化速率不同、应用较局限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鞘翅目 分子系统学 线粒体全基因组 分子标记 分子进化 高级阶元
下载PDF
实蝇科果实蝇属昆虫数字图像自动识别系统的构建和测试 被引量:17
12
作者 张蕾 陈小琳 +3 位作者 侯新文 刘成林 樊利民 汪兴鉴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84-196,共13页
针对双翅目实蝇科果实蝇属昆虫的自动识别,本文提出利用翅及中胸背板图像的局部二进制模式(local binary pattern,LBP)特征,采用Adaboost算法,设计和开发"实蝇科果实蝇属昆虫数字图像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ed Fruit fly Ident... 针对双翅目实蝇科果实蝇属昆虫的自动识别,本文提出利用翅及中胸背板图像的局部二进制模式(local binary pattern,LBP)特征,采用Adaboost算法,设计和开发"实蝇科果实蝇属昆虫数字图像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ed Fruit fly Identification System-Bactrocera,AFIS-B)。该系统包括图像采集、图像裁剪、预处理、特征提取、分类器设计、识别和显示,共7个模块。研究结果表明:LBP特征可以有效鉴别实蝇科果实蝇属昆虫;在对实蝇科果实蝇属8个种的测试中,该系统表现出较高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平均识别率可达80%以上。此外,还对果实蝇属昆虫翅膀及中胸背板图像在光照不均匀、姿态扭曲、样本受损及样本量大小等不同条件下的识别率进行了试验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对测试样本的光照不均匀、姿态扭曲和样本受损都表现出良好的鲁棒性,正确识别率与训练集样本各个种数量在一定条件下明显正相关,与训练集样本物种总量负相关。该项研究为实蝇科有害昆虫自动识别系统的构建及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方法及基础数据的支撑,亦可为其他昆虫自动识别系统的研究和构建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蝇科 果实蝇属 数字图像 LBP特征 ADABOOST算法 自动识别系统
下载PDF
DNA条形码技术在北京百花山地区夜蛾科物种鉴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13
作者 杨聪慧 韩辉林 +4 位作者 迟美妍 金倩 武春生 朱朝东 张爱兵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082-1092,共11页
为了探讨DNA条形码技术在夜蛾物种鉴定中的可行性,本研究利用条形码通用引物扩增了北京百花山地区43种夜蛾75个样本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I,COI)基因序列,以Kimura双参数模型进行种... 为了探讨DNA条形码技术在夜蛾物种鉴定中的可行性,本研究利用条形码通用引物扩增了北京百花山地区43种夜蛾75个样本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I,COI)基因序列,以Kimura双参数模型进行种内种间遗传距离分析、使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和最大简约法(maximumparsimony,MP)分别构建系统发育树,并利用分子序列差异阈值对样本进行分子可操作分类单元(molecular defined 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MOTU)划分。结果表明:所有夜蛾种类通过系统发育树可以成功区分;种内平均遗传距离(0.03%)远远小于种间平均遗传距离(11.29%);采用较为保守的1%的序列差异阈值将75个夜蛾样本分为42个MOTU,正确率为95%,除了MOTU04包含2个物种外,剩余41个MOTU与形态种呈现一一对应的关系。结果显示,基于COI基因的DNA条形码对于本研究中所涉及的夜蛾具有较好的区分,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在夜蛾科昆虫物种鉴定中进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翅目 夜蛾 分子分类 DNA条形码 系统发育树 遗传距离 分子可操作分类单元
下载PDF
9种牡丹花粉的蛋白质和矿物元素含量分析 被引量:17
14
作者 贺春玲 徐珊珊 +2 位作者 张淑霞 侯小改 朱朝东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158-2164,共7页
为探讨不同牡丹品种花粉的营养成分有无差异,以9种牡丹花粉为研究对象,采用凯氏定氮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分别测定了不同牡丹品种花粉的蛋白质含量和8种矿物元素含量,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牡丹花粉中含有... 为探讨不同牡丹品种花粉的营养成分有无差异,以9种牡丹花粉为研究对象,采用凯氏定氮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分别测定了不同牡丹品种花粉的蛋白质含量和8种矿物元素含量,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牡丹花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矿物元素,且不同牡丹品种花粉中的蛋白质含量和矿物元素含量均有差异。测定的9种牡丹花粉蛋白质含量为32.75%-40.64%,其中岛锦牡丹花粉中的蛋白质含量最高,为40.58%±0.08%。9种不同牡丹花粉中的4种常量元素的测定结果为K〉Ca〉Mg〉Na,其中映红牡丹花粉中K、Ca和Mg含量均最高,鲁菏红牡丹花粉中Na含量最高。9种牡丹花粉中4种微量元素含量测定结果为Zn〉Fe〉Mn〉Cu,其中凤丹白牡丹花粉中Fe和Mn含量最高,曹州红牡丹花粉中的Cu和Zn含量最高。本文对进一步开发牡丹花粉产品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 花粉 蛋白质 矿物元素
下载PDF
DNA条形码技术在小型兽类鉴定中的探索:以甘肃莲花山为例 被引量:16
15
作者 何锴 王文智 +3 位作者 李权 罗培鹏 孙悦华 蒋学龙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97-205,共9页
为验证DNA条形码技术在小型兽类物种鉴定中的可行性,我们使用传统的形态学方法和DNA条形码技术对甘肃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的77号小型兽类标本进行鉴定。共鉴定出物种13种,分别属于3目7科。其中小纹背鼩鼱(Sorex bedfordiae)、藏... 为验证DNA条形码技术在小型兽类物种鉴定中的可行性,我们使用传统的形态学方法和DNA条形码技术对甘肃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的77号小型兽类标本进行鉴定。共鉴定出物种13种,分别属于3目7科。其中小纹背鼩鼱(Sorex bedfordiae)、藏鼩鼱(S.thibetanus)、甘肃鼹(Scapanulus oweni)、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斯氏鼢鼠(Eospalax smithi)、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等7种为莲花山首次报道。另外,采自海拔2,800m的黑线姬鼠是该物种全球海拔最高的分布记录。通过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我们发现形态鉴定需要研究者具有足够的分类学背景,基于DNA条形码的物种鉴定则限制于网络数据库中缺乏足够的序列信息导致成功率不高。因此我们认为现阶段形态鉴定依然是小型兽类鉴定的基石和主要手段,DNA条形码技术可以作为重要的补充手段,对形态鉴定的结果进行检验。最后本文认为DNA条形码鉴定前景非常乐观,但在现阶段的使用中应与经典分类紧密结合并尽可能保存凭证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条形码 莲花山自然保护区 小型哺乳动物 COI基因 16S RRNA基因
原文传递
中国动物地理亚区繁殖鸟类地理分布格局与时空变化 被引量:16
16
作者 王开锋 张继荣 雷富民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5-157,共13页
以中国动物地理亚区统计了1976年郑作新出版的《中国鸟类分布名录》和2005年郑光美主编出版的《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中繁殖鸟类的分布数据,结果显示:在1976年前,中国鸟类丰富度最高的动物地理亚区为西南山地亚区,其次为滇南山地亚... 以中国动物地理亚区统计了1976年郑作新出版的《中国鸟类分布名录》和2005年郑光美主编出版的《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中繁殖鸟类的分布数据,结果显示:在1976年前,中国鸟类丰富度最高的动物地理亚区为西南山地亚区,其次为滇南山地亚区,而以羌塘高原亚区鸟类物种丰富度最低,黄淮平原亚区次差。2005年,鸟类丰富度最高、次高及最低的亚区与1976年相同,次差的亚区为台湾亚区。自1976年至2005年,鸟类物种丰富度在不同亚区出现明显的增加,平均每个亚区分布物种数由1976年的232种增至2005年的281种,而且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其中滇南山地亚区增加种类最多,而羌塘高原亚区和东部草原亚区增加的幅度最大;在海南岛和台湾亚区则变化较小。这些可能是由于物种在不同亚区间存在的可能扩散通道和岛屿型稳定气候及地理隔离限制了物种与其它亚区间的扩散等造成的。这些变化不仅与Leietal.(2007)提出的"地理隔离"假设结论比较一致,与雷富民等(2006)提出的西南山地-横断山区为中国鸟类特有种物种多样性中心和西南山地为物种分化中心等观点一致,而且进一步显示西南山地亚区鸟类物种有向滇南山地亚区扩散的现象,并且依然在持续中。用聚类方法(Jaccard系数)和PAE方法对鸟类亚区分布格局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都支持我国鸟类动物地理区系归属于古北界和东洋界,两界以喜马拉雅山脉和秦岭山脉一带构成两界的分界线。鸟类区系的动物地理分布格局聚类分析结果,在30年前后没有明显差异,和郑作新(1976),张荣祖(1991)以及郑作新等(1997)的动物地理区划结果一致,反映了鸟类区系演化的长期稳定性。此外,依据两种聚类分析和PAE分析结果,认为应当将草原亚区从蒙新区归入东北亚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动物地理亚区 鸟类 地理分布格局 时空变化
原文传递
水环境镉对水生动物毒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7
作者 罗正明 贾雷坡 +1 位作者 刘秀丽 贾艳青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376-381,共6页
重金属镉是目前水环境中长期存在的污染物,因其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等特性而被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镉的来源和污染现状,并分别从生理生化酶水平、分子水平、细胞组织水平阐述了镉在水生动物体内的蓄积过程、代谢规律及毒性作用。本... 重金属镉是目前水环境中长期存在的污染物,因其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等特性而被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镉的来源和污染现状,并分别从生理生化酶水平、分子水平、细胞组织水平阐述了镉在水生动物体内的蓄积过程、代谢规律及毒性作用。本文同时简述了镉暴露引起的水生生物氧化应激反应、脂质过氧化反应和组织病理学损伤等情况。通过分析、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利于今后对镉的毒性机理进行深入的研究,进而更好的控制重金属镉对水环境的污染,保护水生生物和水生生态环境,为人类提供安全的水产品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动物 毒性
下载PDF
苹果蠹蛾头部感器的电镜扫描结构 被引量:14
18
作者 支海美 刘星月 杨定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3-48,共6页
本文使用扫描电镜系统观察并描述了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L.)成虫及幼虫触角上及口器上的感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苹果蠹蛾成虫触角背面密布鳞片,感器很少,腹面和侧面鳞片稀疏,具大量感器;2)触角上的感器大部分分布于鞭节各节,少... 本文使用扫描电镜系统观察并描述了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L.)成虫及幼虫触角上及口器上的感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苹果蠹蛾成虫触角背面密布鳞片,感器很少,腹面和侧面鳞片稀疏,具大量感器;2)触角上的感器大部分分布于鞭节各节,少部分分布于柄节和梗节;3)雄虫触角上着生10种感器,雌虫触角上着生9种感器,与雄虫相比,雌虫缺少鳞形感器;4)雄虫口器具鳞形感器和刺形感器,雌虫口器仅具刺形感器;5)幼虫触角3节,基节无感器,第2节具2刺形感器且其分布位置存在个体差异,端节端部具呈三角状排列的3个栓锥感器;6)幼虫口器具一定数量和不同形态的感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蠹蛾 成虫 幼虫 触角 口器 感器 扫描电镜观察
原文传递
中国鸟类生物地理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4
19
作者 雷富民 宋刚 +4 位作者 蔡天龙 屈延华 贾陈喜 赵义方 张德志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65-289,共25页
本文回顾总结了中国鸟类生物地理学的产生、发展、重要成果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论述了以下五个方面:1.中国动物地理学简史及鸟类生物地理学的萌芽;2.鸟类动物地理区划的发展,并重点论述了岛屿鸟类区系调查与生物地理格局、中国台湾... 本文回顾总结了中国鸟类生物地理学的产生、发展、重要成果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论述了以下五个方面:1.中国动物地理学简史及鸟类生物地理学的萌芽;2.鸟类动物地理区划的发展,并重点论述了岛屿鸟类区系调查与生物地理格局、中国台湾岛和海南岛与大陆鸟类区系的联系以及鸟类特有化现象;3.鸟类多样性的格局、形成与维持,并重点归纳了几种重要的科学假说;4.鸟类的谱系生物地理格局、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5.鸟类生物地理学研究的新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重点阐述谱系生物地理学的发展、"地理格局-适应-基因"的整合分析方法对中国鸟类多样性格局形成机制的深度解析,指出大数据和组学时代是中国乃至世界鸟类生物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地理区划 地理分布 鸟类 谱系地理 区系 适应进化 物种多样性
原文传递
苹果蠹蛾诱芯性信息素含量变化及其有效时间 被引量:13
20
作者 朱虹昱 杜磊 +2 位作者 徐婧 刘伟 张润志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4-120,共7页
载有反口橡皮塞诱芯的三角式诱捕器是我国目前进行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L.)监测的主要工具。在室内理论条件下悬挂自制的橡皮塞信息素诱芯,苹果蠹蛾性信息素释放持续时间为20周,最后1周的信息素剩余含量仍在500μg左右。在室外自然... 载有反口橡皮塞诱芯的三角式诱捕器是我国目前进行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L.)监测的主要工具。在室内理论条件下悬挂自制的橡皮塞信息素诱芯,苹果蠹蛾性信息素释放持续时间为20周,最后1周的信息素剩余含量仍在500μg左右。在室外自然条件下,2个处理能够检测到信息素剩余含量的最后时间分别为第9周和第5周,剩余含量分别为33.3μg和37.7μg;装有该信息素诱芯的诱捕器能够诱集到苹果蠹蛾成虫的时间可达15周。综合室内和室外结果,得到该自制苹果蠹蛾诱芯的最长有效时间为15周,高效时间为4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蠹蛾 监测 性信息素诱芯 释放量 有效时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