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杉木、火力楠纯林及其混交林生态系统C、N贮量 被引量:114
1
作者 黄宇 冯宗炜 +3 位作者 汪思龙 冯兆忠 张红星 徐永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3146-3154,共9页
研究比较第2代连载杉木纯林、杉木与火力楠混交林以及火力楠纯林3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的C、N贮量。结果表明,杉木与火力楠混交林生态系统C贮量要高于杉木纯林和火力楠纯林,而生态系统N贮量是火力楠纯林和杉木与火力楠混交林高于杉木纯林;... 研究比较第2代连载杉木纯林、杉木与火力楠混交林以及火力楠纯林3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的C、N贮量。结果表明,杉木与火力楠混交林生态系统C贮量要高于杉木纯林和火力楠纯林,而生态系统N贮量是火力楠纯林和杉木与火力楠混交林高于杉木纯林;生态系统C和N贮量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土壤层占主要部分,其次为乔木层,再次是根系,林下植被层和凋落层所占比例最小;相关分析表明,土壤C、N贮量分别和林下植被生物量以及与森林凋落物现存量之间都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说明林下植被和森林凋落物对土壤C、N贮量有着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混交林 碳贮量 氮贮量
下载PDF
杉木人工林土壤质量演变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 被引量:84
2
作者 刘丽 徐明恺 +4 位作者 汪思龙 张倩茹 王楠 潘华奇 胡江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5期4692-4706,共15页
以中国科学院会同森林生态站自然林、杉木连栽林和杉木阔叶树混交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PCR-DGGE、DNA-sequencing和主成分分析(PCA)等方法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其与土壤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地区杉木人工林土壤... 以中国科学院会同森林生态站自然林、杉木连栽林和杉木阔叶树混交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PCR-DGGE、DNA-sequencing和主成分分析(PCA)等方法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其与土壤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地区杉木人工林土壤中细菌优势种群为α-、β-、γ-proteobacteria和Cytophaga-Flexibacter-Bacterioides(CFB)类群;真菌优势种群为子囊菌(Ascomycetes)和担子菌(Basidiomycetes)亚门的种属。杉木人工林替代自然林后,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显著降低,且随连栽代数增加呈持续降低趋势;杉木人工林土壤中与Pedobacter cryoconitis亲缘关系密切的细菌种群消失,出现与Xanthomonas sp.和Rhodanobacter sp.亲缘关系密切的细菌种群。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变化与细菌相反,杉木人工林替代自然林后并不断连栽时,土壤真菌多样性指数呈现上升的趋势,自然林土壤中优势真菌种群在杉木三代林中消失。杉木与火力楠或桤木混交后土壤细菌和真菌种群结构与自然林类似。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与土壤总有机碳、全氮、可溶性有机碳、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以及土壤pH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土壤真菌多样性指数仅与土壤碳氮比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土壤pH值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杉木林土壤质量变化对土壤细菌和真菌优势种群有较大影响,细菌Burkholderia sp.、Pedobacter sp.、Xanthomonassp.和真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Mycosphaerella cannabis可能是引起土壤质量变化的关键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微生物群落 DGGE PCA 土壤质量
下载PDF
杉木纯林与常绿阔叶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比较 被引量:68
3
作者 王清奎 汪思龙 冯宗炜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6,共6页
森林土壤有机碳库占全球土壤有机碳库的70%,其贮量的微小变化,都可显著地引起大气CO2浓度的改变.为了解森林类型转换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作者于2005年5月在中国科学院会同森林生态实验站采样分析了杉木纯林和常绿阔叶林0~1... 森林土壤有机碳库占全球土壤有机碳库的70%,其贮量的微小变化,都可显著地引起大气CO2浓度的改变.为了解森林类型转换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作者于2005年5月在中国科学院会同森林生态实验站采样分析了杉木纯林和常绿阔叶林0~10cm和10~20cm土层内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杉木纯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自由态和闭锁态轻组有机碳含量均显著低于阔叶林土壤(P〈0.05).但各活性有机碳组分占土壤有机碳的比率没有规律;两种林分土壤的自由态、闭锁态轻组有机碳和重组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有机碳总量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而土壤微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仅在常绿阔叶林下与土壤有机碳总量呈显著正相关;杉木纯林土壤各有机碳组分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低于常绿阔叶林,且与全磷的相关性低于有效磷,这说明磷的有效性影响杉木纯林的土壤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纯林 常绿阔叶林 土壤活性有机碳库
下载PDF
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47
4
作者 夏志超 孔垂华 +2 位作者 王朋 陈龙池 汪思龙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135-2140,共6页
采用氯仿熏蒸法、稀释平板法和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fattyacid,PLFA)方法,分析了常绿阔叶林转变成杉木人工林后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和群落结构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转变为杉木人工林后,林地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可培养细... 采用氯仿熏蒸法、稀释平板法和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fattyacid,PLFA)方法,分析了常绿阔叶林转变成杉木人工林后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和群落结构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转变为杉木人工林后,林地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可培养细菌和放线菌数降低.杉木人工林地总PLFAs、细菌PLFAs、真菌PLFAs比常绿阔叶林分别降低了49.4%、52.4%和46.6%,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PLFAs远低于常绿阔叶林.杉木人工林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可培养细菌和放线菌数显著高于杉木人工林林地土壤,根际土壤中总PLFAs、细菌PLFAs、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PLFAs的含量也高于林地土壤,但真菌PLFAs和细菌PLFAs之比却低于林地土壤.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第1主成分和第2主成分共解释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异的78.2%.表明常绿阔叶林与杉木人工林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间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林地土 根际土 磷脂脂肪酸 土壤微生物群落
原文传递
凋落物的树种多样性与杉木人工林土壤生态功能 被引量:31
5
作者 汪思龙 黄志群 +1 位作者 王清奎 于小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74-480,共7页
通过模拟试验和野外调查对凋落物的树种多样性与杉木人工林土壤生态功能之间关系进行了研究。林分取样调查的结果表明 ,有两个树种凋落物覆盖的几个杉阔混交林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均明显高于只有杉木凋落物覆盖的杉木纯林土壤 ,酸性磷... 通过模拟试验和野外调查对凋落物的树种多样性与杉木人工林土壤生态功能之间关系进行了研究。林分取样调查的结果表明 ,有两个树种凋落物覆盖的几个杉阔混交林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均明显高于只有杉木凋落物覆盖的杉木纯林土壤 ,酸性磷酸酶活性也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 ,这 3种土壤酶活性均以具有凋落物种类最多的次生常绿阔叶林土壤最高。除了土壤酶活性升高之外 ,杉阔混交林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也明显高于仅有一种杉木凋落物覆盖的杉木纯林土壤。采用杉木叶凋落物与不同阔叶树种凋落物处理土壤的模拟试验结果表明 ,在凋落物投放量和 (1 5NH4 ) 2 SO4 施用量相同的控制条件下 ,随着投放的凋落物树种组成的增加 ,土壤中 1 5N的残留量也随之增加 ,而其损失量却随之减少 ;土壤中杉木幼树对于 1 5N的吸收量以及杉木幼树的单株鲜重也随着处理凋落物组成树种的增加而增加 ,具有不同树种数量的凋落物处理之间差异显著 (p<0 .0 5 )。可见随着凋落物树种多样性的增加 ,不仅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这两个基本的质量指标得到明显改善 ,而且土壤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凋落物 树种多样性 杉木 人工林 土壤生态功能
下载PDF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碳储量与格局特征 被引量:43
6
作者 宫超 汪思龙 +3 位作者 曾掌权 邓仕坚 陈建平 龙康寿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935-1941,共7页
研究了湖南鹰嘴界自然保护区内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这3种处于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类型的碳储量及时空分布格局。结果表明:3种类型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182.86、179.84和229.12MgC·hm-2,... 研究了湖南鹰嘴界自然保护区内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这3种处于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类型的碳储量及时空分布格局。结果表明:3种类型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182.86、179.84和229.12MgC·hm-2,其中乔木层占59.57%~67.88%,随森林进展演替增加,乔木层是生态系统碳储量主要贡献者,且各林分均以树干占乔木层碳储量比例最大;土壤层占31.05%~36.55%,碳储量随演替进展而增加,但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贡献率减小;林下植被和凋落物层分别占0.41%~3.04%和0.65%~2.53%,均随演替进展而减少,对生态系统碳储量贡献微弱;演替过程中生物量碳与土壤碳储量比为1.96、1.69和2.20,生物量碳在生态系统碳储量中所占比例呈增加趋势。可见在常绿阔叶林分布区,实施近自然林经营,模拟常绿阔叶林结构,是提升该区域森林碳汇能力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碳含量 森林演替 中亚热带 鹰嘴界自然保护区
原文传递
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35
7
作者 刘丽 段争虎 +4 位作者 汪思龙 胡江春 胡治刚 张倩茹 王书锦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417-2423,共7页
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DGGE),分析土壤细菌16SrDNA和土壤真菌28SrDNA特异性片段多态性,研究了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随着杉木人工林的发育年龄而改变,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 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DGGE),分析土壤细菌16SrDNA和土壤真菌28SrDNA特异性片段多态性,研究了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随着杉木人工林的发育年龄而改变,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随杉木生长发育显著增加(P<0.05),但均显著低于次生阔叶林(P<0.05);聚类分析表明,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土壤真菌群落相似性均<60%,而土壤细菌群落相似性最高可达65%,由此可推测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变化较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变化剧烈;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土壤速效氮、碳氮比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显著相关(P<0.05)。本研究表明,长期种植单一杉木人工林能够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来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进而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导致人工林林分生产力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林 土壤微生物群落 16S RDNA 28S RDNA PCR-DGGE
原文传递
杉木人工林剔除林下植被对凋落层养分循环的短期影响 被引量:36
8
作者 李媛良 汪思龙 颜绍馗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560-2566,共7页
通过湖南会同杉木人工林3个试验地点的林下植被去除试验,研究了林下植被剔除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未分解凋落层、半分解层和已分解层的凋落物现存量分别为(123.7±46.3)、(204.2±79.1)和(187.1±94.8)g&... 通过湖南会同杉木人工林3个试验地点的林下植被去除试验,研究了林下植被剔除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未分解凋落层、半分解层和已分解层的凋落物现存量分别为(123.7±46.3)、(204.2±79.1)和(187.1±94.8)g·m-2,相应的C浓度为(447.51±16.75)、(418.89±35.75)和(376.11±47.33)g·kg-1,N浓度为(4.87±1.24)、(6.4±2.38)和(4.66±2.64)g·kg-1,P浓度为(0.14±0.01)、(0.16±0.03)和(0.16±0.02)g·kg-1.在试验点DL87和MS90中,林下植被剔除对半分解层凋落物的现存量和养分储量有显著影响,且不同试验地点的结果不一致,DL87的C、N、P储量降低55%以上,而MS90则上升约1倍,但对未分解层和已分解层的现存量和养分储量基本没有影响.林下植被剔除对凋落物分解早期阶段没有显著影响,处理150d后则有明显的抑制效应,剔除组分解速率下降了20.8%.因此,林下植被对凋落物养分循环的短期效应受其所处环境条件和作用时间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循环 剔除植被 凋落物分解 杉木人工林
原文传递
外源毒素对林地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28
9
作者 陈龙池 廖利平 +1 位作者 汪思龙 黄志群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9-22,共4页
The effect of vanillin and P hydroxybenzoic acid on Chinese fir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woodland soil and Schima superba woodland soil was studied in pot culture experimen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ntents of nitrog... The effect of vanillin and P hydroxybenzoic acid on Chinese fir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woodland soil and Schima superba woodland soil was studied in pot culture experimen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ntents of nitrogen,potassium and organic matter were lower than the control and their change scope were 21.8%,2.8% and 8.2% respectively.The content of available phosphorus were higher and the change scope was 23.7%.In addition,both changes became more significant with increase of phenolic concentration.These results showed that allelochemicals released by plant may affect content of nutrition in soil,and give rise to nutrition deficiency,and then affect Chinese fir grow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毒素 香草醛 对羟基苯甲酸 抑制作用 化感物质 林地土壤养分
下载PDF
杉木与固氮和非固氮树种混交对林地土壤质量和土壤水化学的影响 被引量:26
10
作者 黄宇 冯宗炜 +3 位作者 汪思龙 于小军 高红 王清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2192-2199,共8页
第 1代人工杉木林皆伐后 ,3种不同的经营模式 ,即连载杉木纯林、杉木与固 N阔叶树混交林和杉木与非固 N阔叶树混交林 ,对林地土壤质量和土壤水化学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在杉树与阔叶树混交经营模式下 ,土壤养分含量增加 ,物理... 第 1代人工杉木林皆伐后 ,3种不同的经营模式 ,即连载杉木纯林、杉木与固 N阔叶树混交林和杉木与非固 N阔叶树混交林 ,对林地土壤质量和土壤水化学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在杉树与阔叶树混交经营模式下 ,土壤养分含量增加 ,物理性状改善 ,土壤生物活性提高 ,微生物商 (Cmic:Corg)上升 ,代谢商 (q CO2 )稍有下降 ,但杉木与固 N树种的混交对土壤质量的改善效果比杉木与非固 N树种混交好 ;相反 ,杉木连载只能导致林地土壤质量的逐渐恶化 ;土壤溶液中 ,主要来自于大气中的一些离子浓度 ,如 SO2 - 4,Cl- ,Na+和 Mg2 + ,在杉木纯林中显著高于混交林 ,而主要受系统内影响较大的一些离子 ,如 K+和NH+ 4,NO- 3,在经营模式间变异较小 ;H+ 和 Al3+ 浓度也是杉木纯林比混交林高。另外 ,研究结果还表明 ,总有机 C、CEC和微生物 C与其它土壤理化性质与生物学性质之间存在着较好的相关性 ,所以可以将总有机 C、CEC和微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固N树种 非固N树种 土壤质量 土壤水化学
下载PDF
毛竹林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对碳贮量影响研究 被引量:30
11
作者 肖复明 范少辉 +3 位作者 汪思龙 熊彩云 于小军 申正其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1-134,181,共5页
通过对集约经营毛竹林地土壤团聚体的测定,结果表明毛竹林地3个土壤层次各粒径团聚体分布特征为〉5mm的含量在土壤团粒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占总团聚体的比例为26.39%~42.38%;其次为1~5mm含量,占14%~18%;〈0.25mm的含量最... 通过对集约经营毛竹林地土壤团聚体的测定,结果表明毛竹林地3个土壤层次各粒径团聚体分布特征为〉5mm的含量在土壤团粒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占总团聚体的比例为26.39%~42.38%;其次为1~5mm含量,占14%~18%;〈0.25mm的含量最小,占2.31%~6.73%。毛竹林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平均值为0.90mm,并且随着土壤层次的增加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毛竹林地土壤总有机碳的积累与0.25~3.15mm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呈显著相关,与〉3.15mm和〈O.25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相关不显著。毛竹林地0~20cm土壤层中,分布在〉5mm和3.15~5mm粒径土壤团聚体中的有机碳比例分别为14.86%和11.26%,低于20~40cm和40~60cm土壤。这也说明,长期集约经营毛竹林后,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5mm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林 土壤团聚体 土壤碳贮量
下载PDF
林下植被剔除对杉木林土壤呼吸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8
12
作者 贺同鑫 李艳鹏 +1 位作者 张方月 王清奎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97-806,共10页
以湖南会同地区26年生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讨剔除林下植被对土壤呼吸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2012年6月将林下植被剔除后,2012年7月–2014年7月每月测定一次土壤呼吸速率、5 cm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并分别于... 以湖南会同地区26年生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讨剔除林下植被对土壤呼吸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2012年6月将林下植被剔除后,2012年7月–2014年7月每月测定一次土壤呼吸速率、5 cm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并分别于2013年7月和2014年7月测定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养分数据。研究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土壤呼吸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且与5 cm深处的土壤温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林下植被剔除两年内土壤呼吸平均下降了32.8%,2012年7月–2013年6月下降了42.9%,2013年7月–2014年7月下降了22.2%。根据土壤呼吸与温度拟合的指数方程所计算出的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Q10值在对照区为2.10,林下植被剔除区为1.87,说明在杉木人工林系统中林下植被剔除2年降低了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此外,林下植被剔除也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林下植被剔除1年后,土壤细菌的浓度没有发生改变,但真菌的浓度降低,导致真菌与细菌的浓度比值下降。此外,革兰氏阳性细菌(G+)的浓度及其与革兰氏阴性菌(G–)的比值升高。林下植被剔除2年后,G+浓度和G+与G–的浓度比值降低。该研究表明林下植被剔除可以降低土壤呼吸,从而减少土壤向大气中释放碳;同时可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而且其效应受作用时间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通量 杉木人工林 磷脂脂肪酸 温度敏感性 林下植被剔除
原文传递
雨雪冰冻灾害干扰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动物的影响 被引量:25
13
作者 颜绍馗 张伟东 +3 位作者 刘燕新 傅声雷 李媛良 汪思龙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5-70,共6页
2008年1月中国南方遭受了一场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对基础设施、生态与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为了分析雪灾对森林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在以往定位观测的基础上,开展了土壤动物调查.根据湖南会同林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纯林和杉木... 2008年1月中国南方遭受了一场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对基础设施、生态与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为了分析雪灾对森林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在以往定位观测的基础上,开展了土壤动物调查.根据湖南会同林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纯林和杉木-桤木(Alnus cre-mastogyne)混交林在受到大规模雨雪天气干扰停止40d以后的土壤动物调查数据,并利用2007年同期的监测数据作为灾前正常水平的参照,选择土壤动物群落的2个主要参数(多度和群落组成)作为评价指标,初步评估了土壤动物对于灾害性天气干扰表现的弹性和抗性.结果表明:相对于灾前水平,灾后土壤动物发生了明显变化,微型土壤动物如线虫出现了爆发性增长,在纯林中线虫多度从2007年的12216.9ind·m-2增加到目前的118343.9ind·m-2,在混交林中线虫多度从2007年的25435.9ind·m-2增加到目前的84573.0ind·m-2;大型土壤动物的多度大幅下降,纯林和混交林分别下降27.0%和85.6%;纯林凋落层中型土壤动物多度显著下降,但纯林土壤层及混交林无显著变化.在土壤动物类群多度方面,从大到小的功能群恢复进程由慢到快,表明土壤动物类群多度可以作为评估干扰和其后恢复的一个敏感指标;在群落组成方面,利用群落排序没有检测到群落组成的明显变化,表明群落组成对于雪灾干扰有很高的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性事件 冰雪 群落 混交林 杉木纯林
下载PDF
湖南会同地区森林植被转变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2
14
作者 王莹 王彦梅 陈龙池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05-909,共5页
研究了湖南省会同县森林植被从地带性植被天然常绿阔叶林到杉木人工林再到杉木火力楠混交林的转变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酶活性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杉木纯林和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均显著低于常绿阔叶林,分别仅为常绿阔... 研究了湖南省会同县森林植被从地带性植被天然常绿阔叶林到杉木人工林再到杉木火力楠混交林的转变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酶活性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杉木纯林和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均显著低于常绿阔叶林,分别仅为常绿阔叶林的76.8%和71.5%;与天然阔叶林相比,杉木人工林土壤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分别降低了35.8%、22.1%和45.1%,而多酚氧化酶活性增高了40.0%;相反,杉木火力楠混交林土壤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比杉木纯林分别增加了20.3%、12.6%和67.8%,而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则降低了41.0%;表明森林植被转变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土壤酶活性能够产生较大的影响,不同的树种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天然常绿阔叶林 杉木火力楠混交林 土壤微生物碳含量 土壤酶活性
原文传递
毛竹林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量碳特征研究 被引量:22
15
作者 肖复明 范少辉 +3 位作者 汪思龙 于小军 刘广路 邓旺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8-131,共4页
通过对湖南会同林区集约经营毛竹林地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毛竹林地土壤(0-60 cm)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727%和551.84 mg/kg,不同土壤层次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差异极显著,其中,0-20 cm土层有机... 通过对湖南会同林区集约经营毛竹林地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毛竹林地土壤(0-60 cm)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727%和551.84 mg/kg,不同土壤层次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差异极显著,其中,0-2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平均值为2.607%,分别是20-40 cm和40-6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的1.67倍和2.57倍;0-20 cm土层的微生物量碳占土壤总微生物量碳的58.9%,分别是20-40 cm和40-60 cm土层的2.69倍和3.08倍。不同季节间土壤微生物量碳有明显变化规律,即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1-7月份呈上升的趋势,7月达到最大值,8-12月份呈逐渐下降趋势;不同季节间有机碳含量差异不显著。毛竹林地土壤表层土壤微生物量熵为1.118 6%,与40-60 cm土壤层相当,略高于20-40 cm土壤层,说明毛竹林不同土壤层次有机碳积累强度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林 土壤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
下载PDF
施肥对杉木林土壤酶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20
16
作者 李艳鹏 贺同鑫 王清奎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722-2731,共10页
以中亚热带地区的5年生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讨施肥对土壤酶活性和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实验包括对照(CK)、施氮肥(200 kg N·hm^(-2)·a^(-1))、施磷肥(50 kg P·hm^(-2)·a^(-1))、施... 以中亚热带地区的5年生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讨施肥对土壤酶活性和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实验包括对照(CK)、施氮肥(200 kg N·hm^(-2)·a^(-1))、施磷肥(50 kg P·hm^(-2)·a^(-1))、施氮磷肥(200 kg N·hm^(-2)·a^(-1)和50 kg P·hm^(-2)·a^(-1))等4个处理。结果表明:在表层(0~10 cm)土壤中,施NP肥处理的土壤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比CK降低了40.2%和36.5%,β-葡萄糖苷酶活性比施P肥处理降低了31.1%;亚表层(10~20 cm)土壤中,施N肥处理的脲酶活性显著低于CK;施N肥、P肥和NP肥处理的蔗糖酶活性分别比CK降低了46.9%、37.8%和42.4%;施NP肥处理的过氧化氢酶活性比施P肥处理降低了22.6%;在表层土壤中,施N肥、P肥处理的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别比CK降低24.1%和29.4%;施NP肥处理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显著低于CK;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在不同土层之间差异显著,均表现为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高于亚表层土壤。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蔗糖酶活性与硝态氮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表明施NP肥增加了硝态氮含量,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蔗糖酶的活性;水溶性有机碳与脲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脲酶、过氧化氢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水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土壤酶活性的降低可能会抑制土壤碳的释放,从而增加土壤碳的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杉木林 酶活性 土壤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
原文传递
湖南会同林区毛竹林地的土壤呼吸 被引量:19
17
作者 范少辉 肖复明 +3 位作者 汪思龙 官凤英 于小军 申正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5971-5977,共7页
采用CID-301PS光合分析仪(配带土壤呼吸室),对湖南会同林区毛竹林地土壤呼吸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毛竹林地土壤总呼吸速率、异养呼吸速率、自养呼吸速率及凋落物呼吸速率的年平均值分别为2.13、1.44、0.69μmolCO.2m-2.s-1和0.31μmolCO.2... 采用CID-301PS光合分析仪(配带土壤呼吸室),对湖南会同林区毛竹林地土壤呼吸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毛竹林地土壤总呼吸速率、异养呼吸速率、自养呼吸速率及凋落物呼吸速率的年平均值分别为2.13、1.44、0.69μmolCO.2m-2.s-1和0.31μmolCO.2m-.2s-1,并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和日变化规律,季节变化曲线呈单峰型,表现为1~7月份随着气温、地温的升高呈上升的趋势,在8月达年呼吸速率的最大值,分别达4.95、3.01、1.94μmolCO.2m-.2s-1和0.80μmolCO.2m-.2s-1,此后随温度的降低而呈逐渐递减的趋势,直到翌年的1月份或2月份,分别为0.76、0.70、0.06μmolCO.2m-.2s-1和0.05μmolCO.2m-.2s-1。日变化曲线图表现为单峰形态,一般也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大,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6:00~14:00,随着土壤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一般在16:00~18:00出现最高峰,此后,一直递减,直到次日4:00~8:00。由此计算出毛竹林地土壤年释放CO2量为33.94.thm-.2a-1,其中,林地异养呼吸、自养呼吸和凋落物呼吸分别占总呼吸的59.5%、28.3%和1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林 土壤呼吸 自养呼吸 异养呼吸 凋落物呼吸
下载PDF
中亚热带主要树种凋落叶在杉木人工林中分解及氮磷释放过程 被引量:16
18
作者 仲米财 王清奎 +1 位作者 高洪 于小军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653-1659,共7页
采用分解网袋法研究了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桤木(Alnus cremastogyne)、木荷(Schima superba)、青冈(Cycloblanopsis glauca)等树种凋落叶在21年生杉木人工林内的分解速率和养分释放过程。经过13个月的分解实验,4种供试凋落叶以... 采用分解网袋法研究了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桤木(Alnus cremastogyne)、木荷(Schima superba)、青冈(Cycloblanopsis glauca)等树种凋落叶在21年生杉木人工林内的分解速率和养分释放过程。经过13个月的分解实验,4种供试凋落叶以青冈分解最快,质量失重率为33.5%,其次为桤木和木荷,马尾松分解最慢,其质量失重率仅为29.9%。4种凋落叶分解50%和95%所需要的时间分别为21~26个月和94~112个月。在凋落叶分解过程中,除桤木凋落叶中氮含量下降外,其他3种凋落叶的氮含量均增加,但凋落叶的C/N均降低;在凋落叶分解的前3个月,凋落物中磷含量快速下降,此后变化很小,C/P呈增加趋势。在凋落叶分解过程中,马尾松凋落叶对氮素表现为固持作用,而其他3种凋落叶对氮素表现为净释放,4种凋落叶的磷素均表现为净释放。4种供试材料中桤木较适合与杉木混交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叶 质量残余率 养分释放
原文传递
杉木幼苗生物量分配格局对氮添加的响应 被引量:15
19
作者 王娇 关欣 +3 位作者 张伟东 黄苛 朱睦楠 杨庆朋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231-1240,共10页
大气氮(N)沉降的急剧增加可能会对植物碳(C)固定和分配产生深远影响。然而,N添加如何影响碳水化合物在植物不同器官之间的分配动态并不十分清楚。该研究利用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幼苗盆栽试验,设置N添加处理,测定分析幼苗非结... 大气氮(N)沉降的急剧增加可能会对植物碳(C)固定和分配产生深远影响。然而,N添加如何影响碳水化合物在植物不同器官之间的分配动态并不十分清楚。该研究利用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幼苗盆栽试验,设置N添加处理,测定分析幼苗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与结构性碳水化合物(SC)含量和库的变化,以探讨N添加后杉木幼苗不同器官中NSC与SC的分配模式及调控机制。结果发现:(1)N添加虽然显著增加叶片净光合速率(143.96%),但却降低了叶片中的NSC含量和库;N添加导致一年生茎的淀粉含量显著下降,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不显著,当年生茎的NSC组分含量和库没有显著变化;幼苗根系的NSC及其组分含量和库也有降低的趋势。(2)N添加后地下与地上生物量的比值降低22.09%,其中SC库比值降低31.07%,而NSC库比值无显著变化。(3)N添加使地上部分的磷(P)库显著增加,使地下与地上P库的比值降低了57.02%,而N库的比值无显著变化。(4)N添加后土壤pH由(4.94±0.09)显著降低到(4.02±0.04),铵态N和硝态N含量分别增加7.17倍和11.55倍,土壤有效P含量也增加了42.86%,而土壤中脲酶(62.75%)和酸性磷酸酶(56.52%)的活性显著降低。研究表明,低养分条件下杉木幼苗主要通过构建根系结构增加养分吸收,而非通过向根系分配更多的NSC,而N添加驱动的养分缓解使更多的碳水化合物分配到地上器官,导致地上部分SC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添加 生物量分配 碳水化合物 非结构性碳 最优分配理论
原文传递
湖南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动态及其与气候因素的关系 被引量:13
20
作者 闫妍 覃金华 +3 位作者 房磊 胡宝清 伊坤朋 陈龙池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535-1544,共10页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评估生态系统响应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重要指示因子。本文基于CASA模型,利用MODIS月度植被指数产品、TerraClimate气候数据集、ChinaCover2010土地覆被类型等数据,研制了2000—2019年湖南省月度NPP数据集(250 ...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评估生态系统响应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重要指示因子。本文基于CASA模型,利用MODIS月度植被指数产品、TerraClimate气候数据集、ChinaCover2010土地覆被类型等数据,研制了2000—2019年湖南省月度NPP数据集(250 m),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湖南省主要流域的NPP变化趋势及其与气候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000—2019年湖南省植被NPP均值为566.92 g C·m^(-2)·a^(-1),湘江流域(上游)年均NPP最高,为625.28 g C·m^(-2)·a^(-1),洞庭湖环湖区年均NPP较低,为492.11 g C·m^(-2)·a^(-1);流域间NPP年际波动趋势相似,2008年以前呈增加趋势,2008—2009年呈现短暂剧烈下降随后缓慢回升趋势;约38%陆域面积的NPP呈现单调增加趋势,约10%陆域面积的NPP呈现单调减少趋势,主要分布于洞庭湖环湖区与“长-株-潭”城市群。气候因素对月均植被NPP的相对重要性在不同流域存在差异,相对重要性排序依次为水汽压(0.331)、温度(0.318)、太阳辐射(0.299)、降水(0.062),其中降水与NPP之间并未表现出显著相关关系。本研究显示,极端气候事件(如雪灾、水灾等)与人类活动(如土地开发、退田还湖等)造成了湖南省植被NPP的降低,但在生态系统管理实践中需要区分NPP变化背后的生态效应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SA模型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MANN-KENDALL检验 阈值效应 湖南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