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0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对东北黑土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92
1
作者 梁尧 韩晓增 +1 位作者 宋春 李海波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3565-3574,共10页
【目的】阐明不同有机物料培肥对黑土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探讨合理调控农田土壤肥力的施肥模式。【方法】以黑龙江省海伦市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试验区上进行了6年田间定位试验的小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土壤活性有机... 【目的】阐明不同有机物料培肥对黑土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探讨合理调控农田土壤肥力的施肥模式。【方法】以黑龙江省海伦市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试验区上进行了6年田间定位试验的小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提取以及室内作物栽培试验,对比和分析不同有机物料配施化肥处理下土壤活性有机碳与土壤生产力的变化。【结果】与试验初期相比,经过6年单施化肥处理后,土壤总有机碳(TOC)、微生物量碳(MBC)、水溶性有机碳(WSOC)以及轻组有机碳(LFOC)的含量显著下降;而有机无机配施则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及各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含量。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对土壤总有机碳和各活性有机碳组分的作用存在显著差异,作物秸秆与化肥配施更有助于TOC和LFOC的积累,其中以玉米秸秆配施化肥的效果最为突出,与单施化肥相比,增幅分别为26%和136%;粪肥配施化肥对MBC和WSOC的积累效果优于作物秸秆,其中以猪粪配施化肥的效果最为突出,与单施化肥相比,增幅分别为52%和85%。室内作物栽培试验表明,单施化肥处理将引起土壤生产力的下降,有机无机配施则能明显改善土壤生产力水平。不同有机物料配施化肥对土壤生产力的提升效果表现为:猪粪>牛粪>小麦秸秆≈玉米秸秆。【结论】在东北黑土区,不同有机物料处理之间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以及土壤生产力存在明显差异,玉米秸秆配施化肥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的含量,而猪粪配施化肥则更有助于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水溶性有机碳的积累,有利于土壤生产力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物料还田 微生物量碳 水溶性有机碳 轻组有机碳 土壤生产力
下载PDF
少免耕土壤结构与导水能力的季节变化及其水保效果 被引量:45
2
作者 陈强 Yuriy S Kravchenko +4 位作者 陈渊 李续峰 李浩 宋春雨 张兴义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21,共11页
通过对黑土坡耕地免耕、少耕与传统耕作土壤物理性状全生育期观测,比较研究土壤结构和导水性状季节变化差异及其与水土流失的关系。结果表明,表层0~20 cm土壤,免耕土壤容重全生育期维持在1.20~1.30 g cm^-3,变化小,大于0.25 mm... 通过对黑土坡耕地免耕、少耕与传统耕作土壤物理性状全生育期观测,比较研究土壤结构和导水性状季节变化差异及其与水土流失的关系。结果表明,表层0~20 cm土壤,免耕土壤容重全生育期维持在1.20~1.30 g cm^-3,变化小,大于0.2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WR0.25)和平均重量直径(MWD)高于传统耕作,初始和稳定入渗速率均高于少耕和传统耕作,土壤含水量分别较少耕和传统耕作高4.7和4.4个百分点,较传统耕作分别减少地表径流和土壤流失量86%和100%;少耕除夏季各项性状均介于免耕和传统耕作之间,夏季垄沟深松后,垄沟土壤容重显著降低,较免耕和传统耕作降低0.15 g cm^-3以上,提高土壤初始入渗速率30%以上,较传统耕作减少水和土壤流失量20%和40%。传统耕作土壤容重,垄台由播种时的0.91 g cm^-3增加至收获时的1.23 g cm^-3,垄沟一直维持在1.30 g cm^-3左右,WR0.25、MWD、土壤稳定入渗速率、含水量均较低,全生育期10%的雨水流失,土壤流失量615 t km^-2 a^-1。免耕土壤结构稳定,蓄水保水最佳,为效果显著的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少耕也有一定的保水保土作用;免耕和少耕均能够改善土壤物理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少耕 土壤结构 导水性状 季节变化 保水保土
下载PDF
芽孢杆菌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被引量:40
3
作者 崔晓 徐艳霞 +2 位作者 刘俊杰 郭兆奎 王光华 《土壤与作物》 2019年第1期32-42,共11页
芽孢杆菌是一类好氧或兼性厌氧,能产生抗逆性芽孢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具有种类多,遗传稳定性强,耐高温和抗逆性强等特性。芽孢杆菌是一类重要的资源微生物,包含许多具有特殊功能的菌株,可用于防治植物病虫害,溶解土壤中难溶的含磷化合物... 芽孢杆菌是一类好氧或兼性厌氧,能产生抗逆性芽孢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具有种类多,遗传稳定性强,耐高温和抗逆性强等特性。芽孢杆菌是一类重要的资源微生物,包含许多具有特殊功能的菌株,可用于防治植物病虫害,溶解土壤中难溶的含磷化合物等,在工业、农业及医学等科学领域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价值。本文介绍了芽孢杆菌的主要种类、作用机制和不同芽孢杆菌的功能,分析了目前芽孢杆菌应用在农业生产中所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发展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生 溶菌 生态位竞争 解磷 芽孢杆菌菌剂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保护性耕作的发展现状与成效研究 被引量:39
4
作者 梁爱珍 张延 +8 位作者 陈学文 张士秀 黄丹丹 杨学明 张晓平 李秀军 田春杰 McLaughlin Neil B 相洋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325-1335,共11页
东北黑土区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稳压器”的重要责任。然而,由于长期超负荷开发利用导致黑土日益退化,黑土资源的永续利用受到严重制约。理论与实践证明,保护性耕作是保护黑土地、推动黑土耕地质量和耕作效益绿色增长的发展模式。综述... 东北黑土区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稳压器”的重要责任。然而,由于长期超负荷开发利用导致黑土日益退化,黑土资源的永续利用受到严重制约。理论与实践证明,保护性耕作是保护黑土地、推动黑土耕地质量和耕作效益绿色增长的发展模式。综述了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内涵及其在东北黑土区的发展现状与技术概况,从保护性耕作在土壤保持、保墒效益、结构改善、固碳培肥和土壤生物多样性增加、节本增效等方面系统评估了东北黑土区实施保护性耕作后的生态与经济效益,提出黑土区实施保护性耕作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发展方向,以促进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协调发展、推动保护性耕作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地 保护性耕作 土壤有机质 生态效益
下载PDF
长期不同植被覆盖和施肥管理对黑土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32
5
作者 张迪 韩晓增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3期2715-2723,共9页
【目的】阐明长期不同植被覆盖与施肥管理后,同一地块的黑土的总有机碳(TOC)、活性有机碳的变化。探讨黑土可持续利用的土地管理模式。【方法】第一个田间试验开始于1985年,研究不同植被覆盖(裸地、草地、耕地)下的黑土活性有机碳的含... 【目的】阐明长期不同植被覆盖与施肥管理后,同一地块的黑土的总有机碳(TOC)、活性有机碳的变化。探讨黑土可持续利用的土地管理模式。【方法】第一个田间试验开始于1985年,研究不同植被覆盖(裸地、草地、耕地)下的黑土活性有机碳的含量和分布变化。第二个田间试验开始于1993年,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无肥对照(CK)、氮磷(NP)、氮磷配施有机肥(NPOM))对活性有机碳变化的影响。【结果】不同植被凋落物和根系分泌物及长期不同施肥管理均对黑土活性有机碳的形成产生明显的影响。与1985年相比,裸地TOC和全氮(TN)分别下降11.2%和15.3%,草地TOC和TN分别增长13.2%和5.8%,耕地TOC增长1.1%,而TN下降15.5%。与裸地相比,耕地和草地轻组有机氮分别增长13.9%和46.2%,轻组有机碳增长36.48%和62.0%。不同植被下热水浸提有机碳和高锰酸钾氧化碳总量的顺序为草地>耕地>裸地。在第二个试验中,施加有机肥能使TOC和TN分别增加了25.5%和18.6%。与对照相比,有机肥和氮磷肥的配施,使轻组有机氮分别增加了126.7%和12.17%,轻组有机碳增加了125.14%和17.14%。与对照和施氮磷肥相比,施加有机肥使颗粒有机氮分别增加了49.8%和23.2%,颗粒有机碳增加了6.5%和29.9%。高锰酸钾氧化有机碳和热水浸提有机碳含量的顺序为CK<NP<NPOM。【结论】草地与氮磷配施有机肥处理均有利于土壤TOC及活性有机碳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有机碳 土壤活性有机碳 植被覆盖 长期施肥
下载PDF
我国甜菜生产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被引量:29
6
作者 韩秉进 朱向明 《土壤与作物》 2016年第2期91-95,共5页
通过对我国甜菜生产发展历史的回顾,明晰了不同阶段甜菜的栽培面积和产量,将我国的甜菜生产划分为6个发展阶段。通过甜菜生产现状分析,明确了甜菜在我国主产区的推移、栽培品种变化、栽培技术的提高、生产方式的改进以及当前的栽培面积... 通过对我国甜菜生产发展历史的回顾,明晰了不同阶段甜菜的栽培面积和产量,将我国的甜菜生产划分为6个发展阶段。通过甜菜生产现状分析,明确了甜菜在我国主产区的推移、栽培品种变化、栽培技术的提高、生产方式的改进以及当前的栽培面积和单产水平。分析了我国甜菜生产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推行优良品种、发展机械化、补贴政策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菜 发展历程 生产现状 面积 单产
下载PDF
我国农田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对策 被引量:28
7
作者 李秀军 田春杰 +1 位作者 徐尚起 罗莎莎 《土壤与作物》 2018年第3期267-275,共9页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安全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加快,耕地被占用,耕地用养失调及化肥和农药等化工产品过量使用,导致农田面积减少,耕层土壤变薄,土壤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安全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加快,耕地被占用,耕地用养失调及化肥和农药等化工产品过量使用,导致农田面积减少,耕层土壤变薄,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养分不均衡,水土流失加剧,部分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和酸化加重,土壤退化和污染加速,农田生态环境质量呈恶化趋势,威胁我国农产品安全和人民健康。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田生态环境质量的不均衡。本文评述了我国农田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成因,分析了我国农田生态环境质量发展趋势,为尽快实现我国农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目标,从6个方面提出了应采取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生态环境 土壤有机质 土壤污染 对策建议
下载PDF
免耕对土壤物理性状及作物产量影响 被引量:24
8
作者 陈强 孙涛 宋春雨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50-658,共9页
免耕作为农业生产中一项重要的管理措施,有蓄水保墒、培肥土壤、提升地力、防治扬尘、减少水土流失和促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等作用,在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已见成效。但受区域生态环境、气候类型和农业生产措施在不同时空尺度的变异,... 免耕作为农业生产中一项重要的管理措施,有蓄水保墒、培肥土壤、提升地力、防治扬尘、减少水土流失和促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等作用,在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已见成效。但受区域生态环境、气候类型和农业生产措施在不同时空尺度的变异,加之土地利用方式有别,有关免耕措施对土壤物理性状、作物产量的影响,呈现一定分异特性。本文就免耕这一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物理特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进行综合归纳,并对以免耕为代表保护性耕作在我国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做了概述,为保护性耕作在我国发展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保护性耕作 容重 土壤水分 土壤团聚体
下载PDF
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周转的影响 被引量:23
9
作者 高燕 张延 +1 位作者 郭亚飞 梁爱珍 《土壤与作物》 2019年第1期93-101,共9页
秸秆还田可以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肥力,同时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促进土壤碳氮循环,有利于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从秸秆还田后的碳周转特征及研究方法,以及秸秆还田的作物类型、还田秸秆部位、秸秆还田量和还田方... 秸秆还田可以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肥力,同时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促进土壤碳氮循环,有利于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从秸秆还田后的碳周转特征及研究方法,以及秸秆还田的作物类型、还田秸秆部位、秸秆还田量和还田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进行综述,旨在全面了解还田后秸秆的分解转化以及对土壤碳周转的影响。指出未来研究中应该更加关注如何高效地进行秸秆还田,结合秸秆自身条件以及土壤环境,选择一种适合作物生长、可以最大化提高土壤肥力的还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腐解速率 碳周转 C/N
下载PDF
不同施肥措施对农田黑土剖面土壤酶活性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2
10
作者 于镇华 李彦生 +3 位作者 金剑 王艳红 谢志煌 刘晓冰 《土壤与作物》 2018年第3期276-283,共8页
在大豆-玉米轮作条件下,研究了连续4年不同施肥处理(无肥、化肥、化肥配施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加倍有机肥)对农田黑土剖面土壤酶活性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施化肥会降低各土层过氧化氢酶... 在大豆-玉米轮作条件下,研究了连续4年不同施肥处理(无肥、化肥、化肥配施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加倍有机肥)对农田黑土剖面土壤酶活性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施化肥会降低各土层过氧化氢酶活性。在0~20 cm土层,有机肥施入(牛粪15 t·hm^(-2))能够缓解化肥对过氧化氢酶的抑制作用,但加倍施加有机肥(牛粪30 t·hm^(-2))对提高酶活性作用不明显。在0~30 cm土层,化肥和有机肥的施入会提高土壤蔗糖酶活性,但加倍施加有机肥引起蔗糖酶活性略有下降,这表明合理的化肥和有机肥配施有利于提高农田黑土0~30 cm土壤蔗糖酶活性。脲酶活性随土层深度增加呈单峰曲线分布,在30~40 cm土层脲酶活性达到最高值,在80 cm处酶活性降到最低。在0~20 cm土层,化肥和有机肥的施入会提高脲酶活性,加倍施用有机肥可以显著提高脲酶活性,而在20~80 cm土层,施肥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轮作 施肥 土壤酶 剖面分布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大豆生长、结瘤及产量对氮、磷的响应 被引量:22
11
作者 严君 韩晓增 +1 位作者 丁娇 王影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18-325,共8页
氮肥和磷肥显著影响大豆的结瘤和产量。然而在土壤肥力较高、速效养分有效性差的东北地区,有关氮肥和磷肥施用量对大豆结瘤和产量影响的研究较少。本试验采用裂区田间试验,设置3个氮(N)水平(0、20和50kg/hm2)和3个磷(P)水平(0、20和40 k... 氮肥和磷肥显著影响大豆的结瘤和产量。然而在土壤肥力较高、速效养分有效性差的东北地区,有关氮肥和磷肥施用量对大豆结瘤和产量影响的研究较少。本试验采用裂区田间试验,设置3个氮(N)水平(0、20和50kg/hm2)和3个磷(P)水平(0、20和40 kg/hm2),研究氮、磷及其交互作用对大豆生长发育、结瘤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氮肥大豆生物量和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根瘤数量、干重、大小和结瘤指数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单施磷肥促进大豆生物量、产量、根瘤数量、干重、大小和结瘤指数的增加,但其增幅低于施氮处理下的增幅。氮×磷对大豆生长和产量促进作用高于单施氮和单施磷处理,但差异不显著;氮×磷处理下的根瘤数量、干重、大小和结瘤指数低于单施磷处理;氮×磷处理下N2(N 50 kg/hm2)处理下的大豆根瘤数量、干重、大小和结瘤指数高于N1处理(N 20 kg/hm2)下的,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大豆根瘤数量、干重、大小和结瘤指数增加,施磷能够抵消氮对大豆根瘤产生和形成的抑制。氮、磷及其交互作用对大豆根瘤的影响都是直接的,并且不是通过促进大豆生长间接促进的。因此氮和磷均是限制东北地区大豆结瘤和产量的因素,但氮是主导因素。若要获得大豆高产,氮肥施用量需要控制在50 kg/hm2,磷肥在40 kg/hm2;但若想最大的发挥大豆的结瘤固氮功能,那么应该不施或者减少氮肥的施用量到20 kg/hm2,磷肥仍在4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大豆 根瘤 产量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温度与土壤水分对黑土N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9
12
作者 石洪艾 李禄军 +3 位作者 尤孟阳 丁娇 王帅 韩晓增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286-2292,共7页
采用静态箱-气象色谱法,对黑土区3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草地、裸地和农田)下土壤氧化亚氮(N2O)的排放特征及其与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监测期间(2011年5月27日—9月30日),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N2O累积排放... 采用静态箱-气象色谱法,对黑土区3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草地、裸地和农田)下土壤氧化亚氮(N2O)的排放特征及其与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监测期间(2011年5月27日—9月30日),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N2O累积排放量分别为草地52.08 mg N·m-2、裸地64.43 mg N·m-2、农田70.16 mg N·m-2,农田土壤N2O累积排放量比草地和裸地分别高出35%和9%,草地、裸地和农田的N2O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16.56、20.36、21.44μg N·m-2·h-1。草地和裸地中,土壤N2O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充水孔隙度,WFPS)相关性均不显著,但在农田中,土壤N2O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5 cm和10 cm)和土壤水分(5 cm)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另外,土壤N2O累积排放量与土壤硝态氮和矿质氮含量均呈正相关关系。研究表明,黑土草地开垦可促进土壤N2O的排放,且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N2O排放的主要影响因子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水孔隙度(WFPS) 排放通量 氧化亚氮 矿质氮
下载PDF
作物高效利用土壤磷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3
作者 陆欣春 韩晓增 邹文秀 《土壤与作物》 2013年第4期164-172,共9页
磷素供应是限制作物产量的重要因子之一,作物对磷肥当季利用率较低,其吸收的磷大部分来源于土壤,从而作物对土壤磷的高效利用成为关注热点问题,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磷肥施入土壤后形态转化及其生物有效性,提高作物对土壤磷素吸收利用机... 磷素供应是限制作物产量的重要因子之一,作物对磷肥当季利用率较低,其吸收的磷大部分来源于土壤,从而作物对土壤磷的高效利用成为关注热点问题,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磷肥施入土壤后形态转化及其生物有效性,提高作物对土壤磷素吸收利用机制,解磷微生物对土壤无效磷转化机制等方面研究进展,以期为作物对土壤磷素高效利用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肥 土壤磷形态 作物根形态 根系分泌物 解磷微生物
下载PDF
连续施肥对农田黑土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0
14
作者 张志明 许艳丽 +1 位作者 韩晓增 李晓慧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47-651,共5页
应用Biolog Eco微平板培养法研究了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试验站20余年连续不同施肥处理(对照、氮磷钾、氮磷钾+秸秆、氮磷钾+猪粪1、氮磷钾+猪粪2和氮磷钾+猪粪3)下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长期施肥条件下,单施化... 应用Biolog Eco微平板培养法研究了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试验站20余年连续不同施肥处理(对照、氮磷钾、氮磷钾+秸秆、氮磷钾+猪粪1、氮磷钾+猪粪2和氮磷钾+猪粪3)下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长期施肥条件下,单施化肥和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土壤细菌、真菌数量影响不明显,但高量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可以显著增加放线菌数量。Biolog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的平均颜色变化率高于单施化肥和对照。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McIntosh指数均是有机肥和化肥配施高于化肥单施与对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对照、NPK与其他几种处理有较明显的距离,说明有机肥的连年施用导致了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施肥 土壤微生物 BIOLOG 平均颜色变化率 主成分分析
原文传递
盐渍化条件下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5
作者 魏守才 谢文军 +1 位作者 夏江宝 梁爱珍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69-376,共8页
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对改善土壤结构和增加土壤固碳具有重要作用。盐渍化导致的特殊土壤性质,如高盐分离子(主要为Na~+)浓度、低有机质含量和较差的微生物条件等因素,对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产生障碍作用,因此探讨盐渍化土壤... 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对改善土壤结构和增加土壤固碳具有重要作用。盐渍化导致的特殊土壤性质,如高盐分离子(主要为Na~+)浓度、低有机质含量和较差的微生物条件等因素,对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产生障碍作用,因此探讨盐渍化土壤团聚体特征更具有重要性和特殊性。滨海湿地和内陆盐渍化沼泽湿地是盐渍化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系统整理和总结了国内外盐渍化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研究进展,并对上述两种盐渍化湿地生态系统中土壤团聚体研究进行了综述。土壤有机无机改良剂添加、耕作方式、植被类型、秸秆还田以及微咸水灌溉等农业措施对盐渍化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形成和稳定具有积极影响。最后提出了目前盐渍化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热点进行了展望,为全面了解盐渍化土壤团聚体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聚体 盐渍化 有机碳 盐渍化湿地生态系统 农业措施
原文传递
土壤团聚体对有机碳物理保护机制研究 被引量:19
16
作者 张延 梁爱珍 +1 位作者 张晓平 陈学文 《土壤与作物》 2015年第2期85-90,共6页
提升土壤中有机碳固定量在修复退化土壤,降低土壤CO2释放,增加土壤肥力,提高作物生产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有机碳固定方面,土壤团聚体对有机碳的物理保护是土壤固碳的重要机制之一。文章从1土壤团聚体形成概念模型;2土壤团聚体对有机... 提升土壤中有机碳固定量在修复退化土壤,降低土壤CO2释放,增加土壤肥力,提高作物生产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有机碳固定方面,土壤团聚体对有机碳的物理保护是土壤固碳的重要机制之一。文章从1土壤团聚体形成概念模型;2土壤团聚体对有机碳的物理保护;3土壤团聚体物理性质与有机碳固定三个方面阐述了国内外关于土壤团聚体对有机碳物理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物理保护机制
下载PDF
中国不同地区土壤有机质特征比较研究 被引量:18
17
作者 盛明 韩晓增 +1 位作者 龙静泓 李娜 《土壤与作物》 2019年第3期320-330,共11页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为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也能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土壤有机质是陆地生态系统表层最大和最活跃的碳库,其微小波动会影响全球碳库的源汇效应。中国幅员辽阔,碳储量巨大,其在全球碳汇...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为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也能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土壤有机质是陆地生态系统表层最大和最活跃的碳库,其微小波动会影响全球碳库的源汇效应。中国幅员辽阔,碳储量巨大,其在全球碳汇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研究我国土壤有机质的数量、组分和结构特征对于评价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全国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东北、华北、西北、东南、西南和中部地区的土壤有机质数量、组分和结构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归纳和总结,阐述各个地区土壤有机质的特征,解析气候因素对土壤有机质地区间差异的影响,期望通过对我国主要地区土壤有机质特征论述,为未来各个地区的有机质研究和应对未来气候变化的策略提供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碳库 有机质组分 化学结构 区域差别
下载PDF
宽窄行种植方式对生育后期玉米叶片衰老的影响 被引量:17
18
作者 王洋 齐晓宁 +3 位作者 刘胜群 宋凤斌 朱先灿 卜险峰 《土壤与作物》 2016年第4期211-214,共4页
生育后期是玉米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此时叶片的衰老会影响产量,延长生育后期叶片的有效光合功能,对玉米产量形成十分重要。适宜的种植方式可延缓玉米叶片的衰老。此研究在吉林省玉米种植区,探索东西垄向和南偏西20°的垄向条件下... 生育后期是玉米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此时叶片的衰老会影响产量,延长生育后期叶片的有效光合功能,对玉米产量形成十分重要。适宜的种植方式可延缓玉米叶片的衰老。此研究在吉林省玉米种植区,探索东西垄向和南偏西20°的垄向条件下的均匀垄(65 cm)和宽窄行(160 cm+40 cm)的种植方式对生育后期玉米穗位叶的与光合和衰老有关的生理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南偏西20°的垄向的宽窄行种植方式下,生育后期玉米穗位叶的SPAD读数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高于常规均匀垄种植方式。南偏西20°的垄向常规均匀垄的穗位叶的脯氨酸含量高于宽窄行。南偏西20°的宽窄行种植方式的穗位叶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活性和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较常规均匀垄的高。因此在吉林省德惠市玉米种植区内,宽窄行种植方式有利于延缓生育后期玉米功能叶片的衰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方式 叶片衰老 玉米 宽窄行
下载PDF
长期化肥施用与秸秆还田对玉米根部相关AMF和细菌的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19
作者 田磊 石少华 +2 位作者 张建峰 高强 田春杰 《土壤与作物》 2017年第4期291-297,共7页
玉米为中国东北地区主要农作物之一,其产量对中国农牧业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在30年玉米长期定位试验田开展,研究了不同化肥和秸秆还田对玉米土壤部分理化指标及玉米根相关AMF和细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Shannon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不同... 玉米为中国东北地区主要农作物之一,其产量对中国农牧业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在30年玉米长期定位试验田开展,研究了不同化肥和秸秆还田对玉米土壤部分理化指标及玉米根相关AMF和细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Shannon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和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p H、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总氮具有显著的影响,秸秆还田可以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其他指标也有一定的变化;相同施肥情况下,秸秆还田组可以显著提高根部相关细菌、AMF菌的丰富度和Shannon指数,其中在施用磷肥的情况下,秸秆还田组细菌Shannon指数提高27.9%,丰富度高63.6%,AMF菌丰富度高40.1%,Shannon指数高35.7%;土壤不同理化特性影响着AMF、细菌的丰富度和Shannon指数,其中有机质与根部细菌、AMF的丰富度和Shannon指数的相关性在0.7~0.9之间,相关性显著(p<0.05),碱解氮与根部微生物的相关性也是0.7~0.9之间,相关性检验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丛枝菌根真菌 细菌 多样性 秸秆还田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沟道侵蚀现状及其防治对策 被引量:16
20
作者 张兴义 刘晓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20-326,共7页
沟道侵蚀是土地退化最严重的表现形式,东北黑土区是中国除黄土高原外沟道侵蚀最为严重的区域,沟道侵蚀严重威胁东北区域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该研究基于多年的研究积累,结合国家侵蚀沟治理专项调查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研究成果以及... 沟道侵蚀是土地退化最严重的表现形式,东北黑土区是中国除黄土高原外沟道侵蚀最为严重的区域,沟道侵蚀严重威胁东北区域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该研究基于多年的研究积累,结合国家侵蚀沟治理专项调查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研究成果以及已有文献,系统总结归纳了东北黑土区沟道侵蚀特征、发展演变趋势及其危害;梳理出现有侵蚀沟治理措施的成功经验及失败教训,凝练提出区域侵蚀沟防治目标及4种主要侵蚀沟治理模式,并给出了适用范围及条件;同时提出了新时代东北黑土区侵蚀沟防治对策建议。该研究为区域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决策以及沟道侵蚀治理工程的实施提供了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沟道 侵蚀 特征 治理 黑土区 对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