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回路热管换热性能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王亦伟 岑继文 +2 位作者 朱雄 蒋方明 刘培 《光电子.激光》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458-1462,共5页
为研究回路热管(LHP)的换热性能,制作了简单的回路热管换热性能测试装置。采用不锈钢为回路热管的材料,500目铜丝网为吸液芯,实验研究了回路热管不同功率下对启动时间和热管热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回路热管的功率增大,启动时间越短,... 为研究回路热管(LHP)的换热性能,制作了简单的回路热管换热性能测试装置。采用不锈钢为回路热管的材料,500目铜丝网为吸液芯,实验研究了回路热管不同功率下对启动时间和热管热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回路热管的功率增大,启动时间越短,热阻也相应的减小;同时,回路热管冷凝器入口和储液室入口的温度在LHP启动后,会呈现相反的温度波动。研究结果为回路热管散热器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便的测试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路热管(LHP) 热启动特性 温度波动 热阻
原文传递
生物质主要组分低温热解研究 被引量:56
2
作者 吴逸民 赵增立 +1 位作者 李海滨 何方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27-432,共6页
利用热重分析仪和裂解气质联用仪进行生物质主要组分低温热解特性研究。热重实验结果表明,生物质主要组分的热稳定性为:纤维素〉木质素〉半纤维素。半纤维素主要热解温度在210℃~320℃,而纤维素和木质素的主要热解温度分别在310℃~... 利用热重分析仪和裂解气质联用仪进行生物质主要组分低温热解特性研究。热重实验结果表明,生物质主要组分的热稳定性为:纤维素〉木质素〉半纤维素。半纤维素主要热解温度在210℃~320℃,而纤维素和木质素的主要热解温度分别在310℃~390℃和200℃~550℃。裂解气质联用实验考察不同温度对生物质主要组分低温热解产物的影响。半纤维素热解产物主要有乙酸、1-羟基-丙酮和1-羟基-2-丁酮,纤维素热解产物主要包括左旋葡聚糖和脱水纤维二糖,而木质素热解产物主要是邻甲氧基苯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主要组分 热解 裂解气质联用
下载PDF
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概况 被引量:28
3
作者 陈德明 徐刚 《物理》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840-847,共8页
太阳能是理想的可再生能源.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目前还处于发展时期.文章对太阳能热利用成熟技术、先进技术以及当前研究的中心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概述.成熟技术部分主要包括热水器、太阳灶、太阳房等广为人们使用的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先进技... 太阳能是理想的可再生能源.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目前还处于发展时期.文章对太阳能热利用成熟技术、先进技术以及当前研究的中心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概述.成熟技术部分主要包括热水器、太阳灶、太阳房等广为人们使用的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先进技术部分主要阐述了尚处于研究试验阶段的高品位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包括太阳能热发电、太阳能空调制冷、太阳能制氢、太阳能海水淡化及太阳能烟囱发电等;在当前研究的中心问题部分,主要论述了解决太阳能热利用的关键技术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 热利用 发电 制氢
原文传递
生物质发电技术分析比较 被引量:27
4
作者 吴创之 周肇秋 +1 位作者 马隆龙 阴秀丽 《可再生能源》 CAS 2008年第3期34-37,共4页
文章主要对三类生物质发电技术进行了分析比较。生物质混烧发电技术在已有燃煤电站的基础上将生物质与煤混烧发电,投资成本是三类技术中最少的,但可能降低原燃煤电站效率。由于低热值燃气轮机技术尚未成熟,因此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仅适用... 文章主要对三类生物质发电技术进行了分析比较。生物质混烧发电技术在已有燃煤电站的基础上将生物质与煤混烧发电,投资成本是三类技术中最少的,但可能降低原燃煤电站效率。由于低热值燃气轮机技术尚未成熟,因此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仅适用于10 MW以下中小规模发电系统,气化—余热发电系统效率较高,特别适用于5~6 MW的发电系统。生物质直接燃烧发电技术比较成熟,但在小规模发电系统中蒸汽参数难以提高,只有在大规模利用时才具有较好的经济性,比较适合于10 MW以上的发电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发电 分析
下载PDF
天然铁矿石为氧载体的生物质化学链气化制合成气实验研究 被引量:28
5
作者 黄振 何方 +1 位作者 李海滨 赵增立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00-308,共9页
在一个小型鼓泡流化床反应器上以Ar气为流化介质,对以天然铁矿石为氧载体的生物质化学链气化制合成气过程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反应温度对合成气组分、气体产率、碳转化率以及气化效率的影响,反应时间对合成气组分的影响;探讨了氧载体存... 在一个小型鼓泡流化床反应器上以Ar气为流化介质,对以天然铁矿石为氧载体的生物质化学链气化制合成气过程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反应温度对合成气组分、气体产率、碳转化率以及气化效率的影响,反应时间对合成气组分的影响;探讨了氧载体存在对生物质气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然铁矿石可以作为生物质化学链气化制合成气反应过程的氧载体,代替富氧空气或高温水蒸气作为生物质气化的气化剂;随着温度的升高,产物气体中CO、H2的浓度逐渐增加,CO2、CH4浓度缓慢降低;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合成气中H2、CO、CH4的相对浓度缓慢增加,而CO2相对浓度逐渐降低;氧载体的存在能显著提高气体产率和碳的转化率及气化效率。扫描电镜-能谱(SEM-EDS)分析表明,当超过850℃时,铁矿石氧载体颗粒表面烧结现象明显,但反应前后,颗粒表面的成分及含量基本保持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化学链气化 铁矿石 合成气 氧载体
下载PDF
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发展现状分析 被引量:19
6
作者 吴创之 庄新姝 +1 位作者 周肇秋 曹红梅 《中国能源》 2007年第9期35-41,10,共8页
本文按照现有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的发展情况将其分为产业化技术、示范技术和前沿技术,对各类技术的原理、特点、发展现状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得出各种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前景,为我国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的发展提供方向性的参考。
关键词 生物质能 现状 发展趋势 分析
下载PDF
气体水合物快速生成强化技术与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7
作者 吕秋楠 陈朝阳 李小森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4-79,共6页
水合物技术可应用于天然气储运、污水处理、海水淡化、混合气体分离、水溶液浓缩以及水合物蓄冷等领域,而该技术成功应用的关键在于如何强化水合物快速生成。本文介绍了水合物的生成机理,综述了气体水合物快速生成强化技术与方法研究进... 水合物技术可应用于天然气储运、污水处理、海水淡化、混合气体分离、水溶液浓缩以及水合物蓄冷等领域,而该技术成功应用的关键在于如何强化水合物快速生成。本文介绍了水合物的生成机理,综述了气体水合物快速生成强化技术与方法研究进展,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并对气体水合物快速生成技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水合物 快速生成 水合物法 技术应用
下载PDF
南海沉积物天然气水合物饱和度与电阻率的关系 被引量:24
8
作者 陈玉凤 李栋梁 +2 位作者 梁德青 周雪冰 吴能友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07-512,共6页
在天然气水合物勘探中,阿尔奇公式是由电阻率测井数据估算沉积层含水合物饱和度的基本公式,是对含油(气)岩心进行实验总结出的规律。但是对于水合物填充于多孔介质孔隙的沉积物,其电阻率与沉积物的物性以及水合物在孔隙的微观分布状态有... 在天然气水合物勘探中,阿尔奇公式是由电阻率测井数据估算沉积层含水合物饱和度的基本公式,是对含油(气)岩心进行实验总结出的规律。但是对于水合物填充于多孔介质孔隙的沉积物,其电阻率与沉积物的物性以及水合物在孔隙的微观分布状态有关,可能存在一定的非阿尔奇现象,因此采用电阻率估算饱和度需要进行一定的校正。采用交流电桥法测量了3.5%盐水饱和的南海沉积物以及水合物在水饱和的沉积物中形成过程中的电阻率数据。水合物形成过程中其电阻率随着含水合物饱和度的增大而增大,尤其在低水合物饱和度(Sh<22%),其电阻率随着水合物的生成异常增大,含水合物沉积物的电阻率由水饱和的1.667Ω.m增大到含水合物饱和度为45%的2.661Ω.m。对于含水合物的沉积物,其双对数坐标系的电阻率增大指数和含水饱和度并不是阿尔奇公式所描述的直线关系,其饱和度指数n不是定值1.938 6,而随水饱和度Sw的增加而增加。当54.8%<Sw<78.6%时,n小于1.938 6;当Sw>78.6%时,n大于1.938 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水合物饱和度 电阻率 饱和度指数 沉积物 天然气水合物
下载PDF
生物质流化床氧气-水蒸气气化实验研究 被引量:21
9
作者 苏德仁 刘华财 +2 位作者 周肇秋 阴秀丽 吴创之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09-314,共6页
在小型流化床气化装置上进行了氧气-水蒸气气化实验,考察了原料、当量比、水蒸气配比、温度、二次风和床料对气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料中C和H含量越高,气化气中H2和CO含量越高,焦油含量越低;当量比为0.27和水蒸气配比为0.6时,H2含... 在小型流化床气化装置上进行了氧气-水蒸气气化实验,考察了原料、当量比、水蒸气配比、温度、二次风和床料对气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料中C和H含量越高,气化气中H2和CO含量越高,焦油含量越低;当量比为0.27和水蒸气配比为0.6时,H2含量达到最大值;温度的升高可提高H2含量,在840℃以上,可提高CO含量;二次风从进料口偏上且二次风比率为15%通入,气体组分变化较明显,二次风通入点位置越高,焦油含量降低幅度越大;白云石和石灰石裂解焦油和提高H2含量的活性高于橄榄石,但同时明显提高了气体中的灰分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流化床 气化 氧气-水蒸气
下载PDF
不同种类生物油化学组成结构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0
10
作者 常胜 赵增立 +3 位作者 张伟 郑安庆 吴文强 李海滨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746-753,共8页
利用气质联用和核磁共振光谱对不同种类生物油的化学组成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气质联用分析表明,由于不同种类生物质原料化学组成的差异,导致不同种类生物油主要类别物质含量存在较大差别,有机酸含量较高的是蔗渣热解油,醛酮类物质含量... 利用气质联用和核磁共振光谱对不同种类生物油的化学组成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气质联用分析表明,由于不同种类生物质原料化学组成的差异,导致不同种类生物油主要类别物质含量存在较大差别,有机酸含量较高的是蔗渣热解油,醛酮类物质含量较高的是蔗渣和稻草热解油,芳香类物质含量较高的是玉米芯和松木热解油,而脱水糖含量较高的是稻草和松木热解油。核磁共振碳谱分析表明,稻草热解油含有最多的烷基碳和羰基碳,而松木和蔗渣热解油分别含有最多的芳香碳和羧基碳。氢谱分析表明,烷氢和糖羟基氢含量最高的分别是蔗渣和稻草热解油,酚羟基氢和芳氢含量最高的是松木热解油。由于不同种类生物油内部官能团的差异,导致其物理性质存在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油 化学组成结构 气质联用 核磁共振光谱
下载PDF
稻秆半焦与CO2气化反应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7
11
作者 黄艳琴 阴秀丽 +5 位作者 吴创之 汪丛伟 谢建军 周肇秋 马隆龙 李海滨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89-295,共7页
利用三种热解炉装置,分别在热解终温550℃~950℃、加热速率0.1K/s~500K/s下热解制取稻秆半焦。采用等温热重法,在STA409综合热分析仪上进行了稻秆半焦与CO2的气化实验,考察了热解终温、热解速率以及气化温度对半焦气化反应性的影响。... 利用三种热解炉装置,分别在热解终温550℃~950℃、加热速率0.1K/s~500K/s下热解制取稻秆半焦。采用等温热重法,在STA409综合热分析仪上进行了稻秆半焦与CO2的气化实验,考察了热解终温、热解速率以及气化温度对半焦气化反应性的影响。研究表明,热解条件对稻秆半焦的反应性影响很大。在热解终温为550℃~950℃时,随着热解温度的提高,其气化反应性呈下降趋势;热解速率越高,其气化反应性越好。在850℃~950℃,提高气化温度能提高稻秆半焦与CO2的反应性。采用扫描电镜技术观测了0.1K/s和500K/s两种热解速率下半焦的表面形貌。结果显示,后者具有更加丰富的孔隙结构,且大孔结构明显多于前者。采用混合反应模型描述了稻秆半焦与CO2的气化反应过程,求取了反应动力学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秆半焦 CO2 气化 动力学 孔结构
下载PDF
多孔介质中甲烷水合物的生成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8
12
作者 张郁 吴慧杰 +3 位作者 李小森 李刚 陈朝阳 曾志勇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2221-2227,共7页
在定容的条件下,实验研究了甲烷水合物在不同的多孔介质中的生成特性,所使用的多孔介质平均孔径为9.03,12.95,17.96与33.20 nm,其中孔径为12.95 nm的多孔介质使用了三个粒径范围,分别为0.105~0.150 mm,0.150~0.200 mm,0.300~0.450 mm... 在定容的条件下,实验研究了甲烷水合物在不同的多孔介质中的生成特性,所使用的多孔介质平均孔径为9.03,12.95,17.96与33.20 nm,其中孔径为12.95 nm的多孔介质使用了三个粒径范围,分别为0.105~0.150 mm,0.150~0.200 mm,0.300~0.450 mm;其他孔径的多孔介质的粒径范围为0.105~0.150 mm.实验的温度范围为274.15~278.15 K,初始生成压力范围为7.4~11.0 MPa.实验表明,水合物的生成速度随着初始生成压力的升高与水浴温度的降低而增大,随着多孔介质粒径的增大与孔径的减小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水合物 生成特性 多孔介质
原文传递
赤铁矿用于生物质化学链气化氧载体的反应性能 被引量:18
13
作者 黄振 何方 +3 位作者 赵坤 赵光杰 石化彪 李海滨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105-111,共7页
在鼓泡流化床反应器上以Ar气为流化介质,研究了反应温度、时间对天然铁矿石氧载体的化学反应特性的影响,并对其物理性质进行了表征。试验表明,氧载体与生物质热解产物的反应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强,气化产物中H2、CO的含量随着温度... 在鼓泡流化床反应器上以Ar气为流化介质,研究了反应温度、时间对天然铁矿石氧载体的化学反应特性的影响,并对其物理性质进行了表征。试验表明,氧载体与生物质热解产物的反应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强,气化产物中H2、CO的含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加,CH4、CO2的含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氧载体活性逐渐下降,合成气中热解气含量逐渐升高。铁矿石热重试验表明,在惰性氛围下(Ar),氧载体不会释放晶格氧。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了反应前后氧载体颗粒的化学成分及微观形貌,分析表明,Fe2O3的还原产物主要是FeO,天然铁矿石氧载体随着温度的增加,其颗粒表面的结焦现象越明显。试验结果表明将天然铁矿石用于生物质化学链气化过程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化学链气化 赤铁矿 合成气 氧载体
下载PDF
生物油热解及燃烧特性分析 被引量:17
14
作者 李理 阴秀丽 +2 位作者 吴创之 马隆龙 周肇秋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33-737,共5页
对由木粉热解所得的生物油样品分别进行了氮气与氧气气氛下不同升温速率的热重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生物油的热解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生物油中低沸点有机物的挥发以及各组分间反应生成各类产物的过程,第二阶段为各种重组分的裂解过程... 对由木粉热解所得的生物油样品分别进行了氮气与氧气气氛下不同升温速率的热重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生物油的热解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生物油中低沸点有机物的挥发以及各组分间反应生成各类产物的过程,第二阶段为各种重组分的裂解过程;生物油的燃烧分为3个阶段,即前期的挥发与裂解和最后焦炭的燃烧过程。提高升温速率使氮气气氛中生物油样品的初始失重温度、失重峰值温度及对应的最大失重速率均有所增大,且在较高升温速率(20℃/min)下,较少含炭残余物形成。随升温速率升高,生物油着火温度提高,最终失重率无变化。最后根据热重数据对热解与燃烧各段反应进行了动力学拟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油 热解 燃烧 动力学
下载PDF
两段式固定床富氧-水蒸气气化实验研究 被引量:16
15
作者 苏德仁 黄艳琴 +3 位作者 周肇秋 阴秀丽 吴创之 马隆龙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595-599,共5页
以玉米芯颗粒为原料在两段式固定床气化装置上进行了气化实验,考察了当量比ER、富氧浓度OC和水蒸气配比S/B对气化温度、气化气组分、低位热值、气体产率、气化效率和碳转化率等参数的影响,并比较了两段式固定床与传统下吸式固定床的气... 以玉米芯颗粒为原料在两段式固定床气化装置上进行了气化实验,考察了当量比ER、富氧浓度OC和水蒸气配比S/B对气化温度、气化气组分、低位热值、气体产率、气化效率和碳转化率等参数的影响,并比较了两段式固定床与传统下吸式固定床的气化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当量比为0.27时H2的体积分数、CO的体积分数和气化效率达到最大值;增加富氧浓度能优化气化效果,但富氧浓度大于90%后,燃气质量和气化效率均提高不大;增加S/B能提高H2的体积分数,但同时会降低CO的体积分数、气体热值、气化效率;当S/B为0.6时,氢气的体积分数达最高值33.3%,H2/CO比为1.32;相比于传统固定床,两段式固定床气化可明显提高气化温度、氢气的体积分数、碳转化率和气化效率,降低焦油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固定床 两段式气化 富氧 水蒸气
下载PDF
基于晶格氧的甲烷化学链重整制合成气 被引量:16
16
作者 黄振 何方 +3 位作者 赵坤 郑安庆 李海滨 赵增立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599-1609,共11页
利用氧载体中的晶格氧代替分子氧进行的甲烷化学链重整制合成气,是一种新颖的甲烷制合成气技术,具有较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应。它具有省却纯氧设备、能自热、合适的氢碳比、有用的副产物以及过程易于工业化等优点,因此受到国内外研究者... 利用氧载体中的晶格氧代替分子氧进行的甲烷化学链重整制合成气,是一种新颖的甲烷制合成气技术,具有较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应。它具有省却纯氧设备、能自热、合适的氢碳比、有用的副产物以及过程易于工业化等优点,因此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普遍关注。本文介绍了化学链重整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特点;重点总结了用于甲烷化学链重整的单金属氧载体和复合金属氧载体的研究进展;同时,探讨了几种具有典型代表的甲烷化学链重整反应装置,并指出串行流化床反应器是实现化学链重整技术工业化最有效的装置;最后对化学链重整技术的拓展应用以及与其他技术交叉运用等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化学链重整 合成气 晶格氧 反应器
原文传递
基于LTC6803-4的电池管理系统信号采集技术研究 被引量:16
17
作者 吕杰 宋文吉 +1 位作者 林仕立 冯自平 《测控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3-27,32,共6页
为延长储能系统电池使用寿命和降低电池使用成本,开发了基于LTC6803-4的电池信号采集单元。采用LTC6803-4解决了电池管理系统中电压信号采集电路复杂的问题,独立电源给芯片供电能够实现掉电情况下的电池状态监控,而可扩展的电路结构实... 为延长储能系统电池使用寿命和降低电池使用成本,开发了基于LTC6803-4的电池信号采集单元。采用LTC6803-4解决了电池管理系统中电压信号采集电路复杂的问题,独立电源给芯片供电能够实现掉电情况下的电池状态监控,而可扩展的电路结构实现了温度信号的采集,并借助双重霍尔电流传感器实现了电流信号的精确采集,标准电池包的数据通过CAN总线传输到集中控制单元进行数据处理。从硬件结构和软件编程两方面做了详细讨论,性能测试表明,电池管理系统信号采集单元性能稳定,精度高,能够为电池均衡、荷电状态估算和集中监控提供精确数据,完全能够满足实际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池管理系统 信号采集 LTC6803-4 电池包
下载PDF
应用废弃油气井获得地热能 被引量:15
18
作者 卜宪标 马伟斌 黄远峰 《热能动力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21-625,638,共5页
为了有效的利用现有的废弃油井和气井中存在的大量热能,建立了废弃油气井中循环流体的流动换热方程以及循环流体和岩石的热交换方程,运用数值模拟进行了求解,计算结果表明:循环流体的流量和地温梯度是影响换热量的两个最主要因素。地温... 为了有效的利用现有的废弃油井和气井中存在的大量热能,建立了废弃油气井中循环流体的流动换热方程以及循环流体和岩石的热交换方程,运用数值模拟进行了求解,计算结果表明:循环流体的流量和地温梯度是影响换热量的两个最主要因素。地温梯度Tg分别为25、45和65℃/km时,最大换热量分别为184.12,394.22和604.96 kW。对于确定的地温梯度,总存在最优的流速使换热量或发电量最大;地热能采出系统能够长期稳定运行。对于Tg=45℃/km的工况,第一年和第八年末采出井口流体的温度分别为100.38和99.48℃;两井之间的最小间距应不小于2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油气井 地热 发电 供暖
原文传递
琼东南盆地与甲烷渗漏有关的早期成岩作用和孔隙水化学组分异常 被引量:14
19
作者 邬黛黛 叶瑛 +4 位作者 吴能友 蒋宏晨 季珊珊 董海良 刘坚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6-96,共11页
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观察表明,采自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的沉积物样品中有天然气水合物和甲烷渗漏指示意义的自生碳酸盐、硫酸盐和草莓状framboids黄铁矿,自生矿物组合和显微结构特征与冷泉沉积物类似,属微生物成因。沉积物孔隙水化学组... 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观察表明,采自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的沉积物样品中有天然气水合物和甲烷渗漏指示意义的自生碳酸盐、硫酸盐和草莓状framboids黄铁矿,自生矿物组合和显微结构特征与冷泉沉积物类似,属微生物成因。沉积物孔隙水化学组分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埋藏深度加深,SO42-,Ca2+,Mg2+和Sr2+浓度明显降低,Mg2+浓度与Ca2+浓度和Sr2+浓度与Ca2+浓度的比值急剧增加,这些地球化学特征与世界上天然气水合物产区的浅表层沉积物孔隙水中离子浓度异常吻合较好,暗示采样站位深部可能有油气或天然气水合物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生矿物 甲烷渗漏 早期成岩作用 琼东南盆地 天然气水合物
下载PDF
木质素降解模型化合物愈创木酚及苯酚原位加氢制备环己醇 被引量:14
20
作者 于玉肖 徐莹 +4 位作者 王铁军 马隆龙 张琦 张兴华 张雪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43-448,共6页
以Raney Ni为催化剂,研究了甲醇水相重整制氢与木质素降解模型化合物愈创木酚/苯酚加氢的耦合反应。考察了反应前冷压、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物料配比等条件对木质素降解模型化合物原位加氢反应性能的影响,并对影响机制进行了讨论。结... 以Raney Ni为催化剂,研究了甲醇水相重整制氢与木质素降解模型化合物愈创木酚/苯酚加氢的耦合反应。考察了反应前冷压、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物料配比等条件对木质素降解模型化合物原位加氢反应性能的影响,并对影响机制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220℃、反应前冷压0 MPa(表压)、物料比水/甲醇/模型化合物为20∶5∶0.8的条件下,反应7 h后愈创木酚转化率与环己醇选择性分别达99.00%和93.74%,反应12 h后苯酚的转化率与环己醇选择性分别达90.50%和99.29%。采用原位加氢反应,木质素降解的酚类模型化合物转化率和选择性明显优于外部供氢反应的转化率和选择性,同时,避免了外部供氢反应存在的氢气制备、储存、传输及加氢条件苛刻等问题,为木质素解聚产物制备化工品提供了新思路与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愈创木酚 苯酚 RANEY Ni 原位加氢 环己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