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0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u-Hf同位素体系及其岩石学应用 被引量:1203
1
作者 吴福元 李献华 +1 位作者 郑永飞 高山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85-220,共36页
Lu-Hf是近几年来发展极为迅速的一门同位素定年和地球化学示踪技术。本文对这一同位素体系的发展历史、岩石学应用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评述,对目前常见的样品溶解、质谱测定和激光剥蚀技术进行了全面介绍。虽然Lu-Hf同位素的发展... Lu-Hf是近几年来发展极为迅速的一门同位素定年和地球化学示踪技术。本文对这一同位素体系的发展历史、岩石学应用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评述,对目前常见的样品溶解、质谱测定和激光剥蚀技术进行了全面介绍。虽然Lu-Hf同位素的发展历史可划分为TIMS、hot-SIMS、MC-ICPMS三个阶段,但MC-ICPMS仪器的出现,使Hf同位素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在介绍了Lu-Hf同位素的基本地球化学行为和基本原理之后,本文对这一同位素体系在岩石学上的应用作了全面的介绍,内容包括含石榴石和磷灰石岩石的同位素定年、早期大陆地壳形成与演化、不同端元地幔的性质及成因、岩浆作用过程的Hf同位素鉴别、区域地球动力学演化、变质作用过程中的Hf同位素变化等。最后对Lu的衰变常数、测定标准(JMC475溶液和固体锆石/斜锆石标准)的Hf同位素组成及Hf同位素的封闭温度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 全岩 LU-HF同位素 岩石学
下载PDF
花岗岩成因研究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1094
2
作者 吴福元 李献华 +1 位作者 杨进辉 郑永飞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217-1238,共22页
花岗岩是大陆地壳的重要组成,是地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对当前花岗岩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讨论,内容包括:(1)花岗岩的成因分类,(2)花岗岩浆起源的温度与压力条件,(3)结晶分异作用与花岗岩成分变化,(4)花岗岩成因与壳幔演化,(5... 花岗岩是大陆地壳的重要组成,是地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对当前花岗岩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讨论,内容包括:(1)花岗岩的成因分类,(2)花岗岩浆起源的温度与压力条件,(3)结晶分异作用与花岗岩成分变化,(4)花岗岩成因与壳幔演化,(5)花岗岩形成的构造环境等。通过分析认为,高分异花岗岩成因类型的确定是比较困难的,在有些情况甚至不可能准确分类。花岗岩的锆饱和温度和锆石钛温度计可对花岗岩浆形成的温度提供重要信息,但花岗岩浆起源的压力条件确定相对困难。花岗岩主要形成于俯冲带或碰撞造山带后造山的拉张构造背景中,在这两种情况下,挥发份和热的加入可使地壳发生部分熔融而形成花岗岩。本文还对我国近年来花岗岩研究的进展情况做了概要性叙述,并就我国东部中生代花岗岩研究的近期突破问题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成因分类 成因 中生代 中国东部
下载PDF
东北地区新生代侵入体的锆石激光探针U-Pb年龄测定与稀土元素成分分析 被引量:621
3
作者 袁洪林 吴福元 +3 位作者 高山 柳小明 徐平 孙德有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4期1511-1520,共10页
利用LA-ICPMS锆石U-Pb原位定年方法,在不同斑束下对吉林省南部永胜霓霞正长岩获得的年龄与SHRIMP年龄(31 Ma)在准确度和精度上均相当。该年龄也与采自辽东半岛的饮马湾山辉长岩体的年龄在误差范围内基本相同,代表了我国东北乃至整个东... 利用LA-ICPMS锆石U-Pb原位定年方法,在不同斑束下对吉林省南部永胜霓霞正长岩获得的年龄与SHRIMP年龄(31 Ma)在准确度和精度上均相当。该年龄也与采自辽东半岛的饮马湾山辉长岩体的年龄在误差范围内基本相同,代表了我国东北乃至整个东部地区出露的最年轻侵入体,指示了渐新世幔源岩浆底侵作用以及该区自30 Ma以来的显著地壳抬升与剥蚀。同时,永胜霓霞正长岩的锆石具有十分高的轻稀土元素含量和平坦的稀土元素配分型式,这种异常的稀土元素配分型式在已发表的文献中尚未见报道,属于一种新的锆石REE配分型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新生代 侵入体 锆石激光探针 U-PB年龄测定 辉长岩 正长岩 稀土元素 成分分析
原文传递
中国东部燕山期埃达克岩的特征及其构造-成矿意义 被引量:590
4
作者 张旗 王焰 +4 位作者 钱青 杨进辉 王元龙 赵太平 郭光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36-244,共9页
埃达克岩是一套中酸性的火成岩 ,以亏损 HREE和无负铕异常为特征 ,表明其形成深度很大 ,源区有石榴石残留。中国东部燕山期有许多中酸性岩浆岩类似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但其形成环境却与消减作用无关。因此 ,本文将埃达克岩分为 O型... 埃达克岩是一套中酸性的火成岩 ,以亏损 HREE和无负铕异常为特征 ,表明其形成深度很大 ,源区有石榴石残留。中国东部燕山期有许多中酸性岩浆岩类似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但其形成环境却与消减作用无关。因此 ,本文将埃达克岩分为 O型和 C型两类 :O型埃达克岩富 Na,其成因与板块的消减作用有关 ;C型埃达克岩富 K (大部分仍然是钠质的 ,少数为钾质的 ) ,可能是玄武岩浆底侵到加厚的陆壳 (>5 0 km )底部导致的下地壳麻粒岩部分熔融的产物。 C型埃达克岩对解释中国东部燕山期许多地质现象是有启发的。由于 C型埃达克岩保存了下地壳的许多印记 ,因此 ,还可以利用 C型埃达克岩来反演下地壳的组成 ,探讨与下地壳及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燕山期 埃达克岩 下地壳 构造意义 成矿作用 地球化学特征 酸性火成岩
下载PDF
不同类型热液金矿系统的流体包裹体特征 被引量:556
5
作者 陈衍景 倪培 +4 位作者 范宏瑞 F Pirajno 赖勇 苏文超 张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2085-2108,共24页
为使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得到较好的解释,避免矿床地质描述与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发生矛盾,本文试图以金矿床为例,建立科学而简便易行的矿床地质与包裹体特征之间的链接。为此,本文简单评述了现有金矿床成因分类方案,建议以主导成矿系统... 为使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得到较好的解释,避免矿床地质描述与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发生矛盾,本文试图以金矿床为例,建立科学而简便易行的矿床地质与包裹体特征之间的链接。为此,本文简单评述了现有金矿床成因分类方案,建议以主导成矿系统发育的地质作用特征划分5种类型:①浆控高温热液型,包括斑岩型、爆破角砾岩型、铁氧化物型、夕卡岩型等岩浆热液型矿床;②造山型,即变质热液型;③浅成低温热液型——陆相火山岩-次火山岩中的改造热液型;④微细粒浸染型(卡林型或/类卡林型)——沉积岩容矿的改造热液型;⑤热水沉积型(VMS 型和 SEDEX 型)——水下喷出地表的改造热液型。然后,分别介绍了5类成矿系统的标志性地质和流体包裹体特征,找出了它们之间具有成因标志意义的关键性差异;将成矿流体分为改造、变质和岩浆3个端元性成分,发现多数热液矿床具有多阶段多因复成的特点,晚阶段流体均为改造热液或有大量改造热液注入,因此指出,晚阶段的流体、蚀变和矿化特征不能用于判别矿床成因和类型,只有早阶段的特征才能准确指示矿床成因和类型。改造热液以低温、低盐度、低 CO_2含量为特征,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和/或海水;变质热液以中温、低盐度、高 CO_2含量为特征,而岩浆热液则以高温、高盐度、高 CO_2含量为特征;岩浆热液矿床发育含多种子晶包裹体和高盐度富 CO_2的包襄体,变质热液矿床发育低盐度富 CO_2包裹体,改造热液矿床总体缺乏含子晶包裹体和富/含 CO_2包襄体,大量发育水溶液包裹体。最后,讨论了各类成矿系统发育的岩石圈构造背景,如造山型矿床形成于地壳挤压造山-变质-隆升过程,热水沉积型矿床形成于地壳拉张成盆过程,古生代或更早的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只能保存在增生型造山带等,提出矿床及其包裹体是研究大陆动力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成矿系统 流体包裹体 矿床地质 探针 大陆动力学
下载PDF
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458
6
作者 吴福元 葛文春 +1 位作者 孙德有 郭春丽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3期51-60,共10页
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是近 10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门课题 ,但关于岩石圈减薄的具体时间、机制及其构造控制因素 ,多有争论。根据目前的研究资料 ,文中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讨论。初步认为该岩石圈减薄发生在晚中生代 ,且在 12 0~ 130Ma... 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是近 10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门课题 ,但关于岩石圈减薄的具体时间、机制及其构造控制因素 ,多有争论。根据目前的研究资料 ,文中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讨论。初步认为该岩石圈减薄发生在晚中生代 ,且在 12 0~ 130Ma的早白垩世达到高潮。综合分析认为 ,岩石圈的减薄与东侧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有关 ,即大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导致岩石圈加厚 ,进而发生岩石圈拆沉。Os同位素资料显示 ,由地幔橄榄岩包体所反映的新生代岩石圈地幔具有年轻性质 ,与古生代时的岩石圈地幔截然不同。因此笔者认为 ,中国东部现今的岩石圈地幔并不是减薄后的残留 ,它表明中生代时 ,岩石圈地幔和部分下地壳一起通过拆沉作用而沉入软流圈地幔 ,由此而导致软流圈地幔与地壳的直接接触。幔源岩浆的底侵及软流圈对地壳的直接加热作用 ,使上覆地壳发生大规模的岩浆和成矿作用 ,并导致中国东部中生代时期伸展构造的广泛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减薄 中生代 中国东部
下载PDF
华北岩石圈减薄与克拉通破坏研究的主要学术争论 被引量:435
7
作者 吴福元 徐义刚 +1 位作者 高山 郑建平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45-1174,共30页
华北岩石圈减薄是近十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门课题,但关于岩石圈减薄的具体时间、减薄幅度、空间分布范围、机制及其构造控制因素,多有争论。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回顾与讨论,内容包括:(1)是克拉通破坏还是岩石圈减薄;(2)古生代以... 华北岩石圈减薄是近十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门课题,但关于岩石圈减薄的具体时间、减薄幅度、空间分布范围、机制及其构造控制因素,多有争论。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回顾与讨论,内容包括:(1)是克拉通破坏还是岩石圈减薄;(2)古生代以来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时代与壳幔解耦;(3)岩石圈减薄与克拉通破坏发生的时间;(4)岩石圈减薄的垂向幅度;(5)克拉通破坏在中国东部的空间分布;(6)克拉通破坏机制;(7)克拉通破坏的地球动力学原因;(8)华北克拉通破坏在世界上的特殊性等。文后,汇编了近10余年来华北岩石圈减薄与克拉通破坏研究的重要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减薄 克拉通破坏 华北
下载PDF
花岗岩的Sr-Yb分类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27
8
作者 张旗 王焰 +3 位作者 李承东 王元龙 金惟俊 贾秀勤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2249-2269,共21页
研究表明,中酸性岩浆岩(包括 SiO_2>56%的中酸性火山岩和侵入岩)的 Sr 和 Yb 是两个非常有意义的地球化学指标,如果大致按照 Sr=400×10^(-6)和 Yb=2×10^(-6)为标志,可以划分出4类花岗岩,即:高 Sr 低 Yb(Sr>400×10^... 研究表明,中酸性岩浆岩(包括 SiO_2>56%的中酸性火山岩和侵入岩)的 Sr 和 Yb 是两个非常有意义的地球化学指标,如果大致按照 Sr=400×10^(-6)和 Yb=2×10^(-6)为标志,可以划分出4类花岗岩,即:高 Sr 低 Yb(Sr>400×10^(-6),Yb<2×10^(-6))、低 Sr 低 Yb(Sr<400×10^(-6),Yb<2×10^(-6))、低 Sr 高 Yb(Sr<400×10^(-6),Yb>2×10^(-6))和高 Sr 高 Yb(Sr>400×10^(-6),Yb>2×10^(-6))型花岗岩。其中,从低 Sr 高 Yb 型中还可以分出非常低 Sr 高 Yb(Sr<100×10^(-6),Yb>2×10^(-6))的一类。因此,按照 Sr 和 Yb 含量的不同,可以将花岗岩分为5类,文中着重探讨了这5类花岗岩形成的源区深度问题,指出按照残留相组成和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可以将花岗岩形成的压力分为3或4个级别:即:(1)高压下与石榴石平衡的花岗岩具有高 Sr 低Yb 的特征;(2)在中等或较高压力、麻粒岩相(由斜长石+石榴石+角闪石+辉石组成)条件下,花岗岩具低 Sr 低 Yb 或高 Sr 高 Yb 的特点(取决于原岩成分);(3)低压下,残留相有斜长石无石榴石(角闪岩相),花岗岩为低 Sr 高 Yb 类型的;(4)与蛇绿岩有关的在洋壳剖面浅部由辉长岩部分熔融形成的 M 型花岗岩,具有非常低 Sr 高 Yb 的特点,形成深度约2~5km,可能是非常低压条件下形成的。研究表明,淡色花岗岩大多分布在低 Sr 低 Yb 区,部分正长岩和钾玄岩分布在高 Sr 高 Yb 区。藏南淡色花岗岩可能形成的压力较高。文中探讨了岩浆与深度的关系,得出了一些初步的认识,指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为了得到经得起考验的结论,还需要更多资料的积累,更多理论的探讨和更多实验的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分类 Sr-Yb关系 地球化学 深度 压力
下载PDF
燕山中晚期的中国东部高原:埃达克岩的启示 被引量:374
9
作者 张旗 钱青 +4 位作者 王二七 王焰 赵太平 郝杰 郭光军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48-255,共8页
中国东部燕山期岩浆岩广泛发育 ,其中有一类具埃达克岩的特征 ,并根据埃达克岩的成因提出中国东部在燕山中晚期可能为一个高原。本文就中国东部高原的范围、高原存在的依据、高原隆升和减薄的机制进行了讨论 ,指出中国东部高原大规模的... 中国东部燕山期岩浆岩广泛发育 ,其中有一类具埃达克岩的特征 ,并根据埃达克岩的成因提出中国东部在燕山中晚期可能为一个高原。本文就中国东部高原的范围、高原存在的依据、高原隆升和减薄的机制进行了讨论 ,指出中国东部高原大规模的抬升事件大约发生在中 -晚侏罗世期间 ,在早白垩世之后塌陷。高原的隆升与板块消减作用无关 ,是陆内事件的产物。高原的塌陷是下地壳拆沉作用的结果。拆沉作用不仅可以解释高原的减薄 ,而且可以解释新生代玄武岩喷发和中国东部盆地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高原 燕山中晚期 埃达克岩 高原隆升机制 拆沉作用
下载PDF
东天山板块构造分区、演化与成矿地质背景研究 被引量:359
10
作者 秦克章 方同辉 +4 位作者 王书来 朱宝清 冯益民 于海峰 修群业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02-308,共7页
围绕东天山找矿的基础地质构造问题,编制了新的1:50万东天山地区大地构造图和1:100万东天山地区成矿规律图划分出新的大地构造单元,确认了中天山结晶轴的存在。将东天山地区显生宙以来的大地构造演化划分为洋壳扩张、俯冲岛弧、弧后盆... 围绕东天山找矿的基础地质构造问题,编制了新的1:50万东天山地区大地构造图和1:100万东天山地区成矿规律图划分出新的大地构造单元,确认了中天山结晶轴的存在。将东天山地区显生宙以来的大地构造演化划分为洋壳扩张、俯冲岛弧、弧后盆地和碰撞造山期及造山期后伸展5个阶段,各阶段分别形成了对应的矿床和矿床组合明确了主要矿床如土屋铜矿(泥盆纪—早石炭世增生弧背景)、黄山—香山铜镍矿(早二叠世同碰撞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天山地区 古生代 构造演化 岛弧 弧后盆地 成矿环境 成矿作用 成矿时代
下载PDF
四川汶川8.0级地震震源过程 被引量:361
11
作者 王卫民 赵连锋 +1 位作者 李娟 姚振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403-1410,共8页
2008年5月12日在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交界的龙门山山脉发生了Ms8.0级强烈地震,引发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本文利用远场体波波形记录结合近场同震位移数据,根据地质资料和地震形成的地表破裂轨迹,构造了一个... 2008年5月12日在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交界的龙门山山脉发生了Ms8.0级强烈地震,引发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本文利用远场体波波形记录结合近场同震位移数据,根据地质资料和地震形成的地表破裂轨迹,构造了一个双"铲状"有限地震断层模型,利用反演技术重建地震的破裂过程.结果显示汶川大地震主要是沿龙门山构造带的映秀—北川断裂和灌县—江油断裂发生的逆冲兼右旋走滑破裂事件.断层面上的滑动分布显示两个高滑动区先后发生在地震破坏最为严重的映秀和北川地区,最大滑动量高达1200~1250cm,且破裂过程也显示一定的复杂性.地震破裂的平均走滑量略大于平均倾滑量,与多种观测资料获得的震前龙门山断裂带构造变形相一致,推断是由于长期区域应力场作用和龙门山地区特殊的物质组成和结构孕育了这次千年尺度的强烈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震源过程 有限断层模型 同震位移 波形反演
下载PDF
大兴安岭地区的区域成矿特征 被引量:362
12
作者 刘建明 张锐 张庆洲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1期269-277,共9页
中国大兴安岭地区位于东西向古生代古亚洲构造成矿域与北北东向中新生代滨西太平洋构造成矿域强烈叠加、复合、转换的部位。从而使大兴安岭地区的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成矿期次多、成矿强度大、矿床类型多样。近年来区内找矿工作有了新突... 中国大兴安岭地区位于东西向古生代古亚洲构造成矿域与北北东向中新生代滨西太平洋构造成矿域强烈叠加、复合、转换的部位。从而使大兴安岭地区的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成矿期次多、成矿强度大、矿床类型多样。近年来区内找矿工作有了新突破 ,对内生金属矿床区域成矿规律的认识也有了新的进展 ,文中试图作一个阶段性的总结。文章将大兴安岭地区对照其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成 4个成矿带 ,总结了两期主要成矿期 (海西期和燕山期 ) ,归纳出两大主要成矿系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成矿 成矿系列 大兴安岭
下载PDF
高分异花岗岩的识别与研究 被引量:362
13
作者 吴福元 刘小驰 +2 位作者 纪伟强 王佳敏 杨雷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745-765,共21页
作为大陆地壳的重要组成部分,花岗岩一直是地质学中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从小型岩枝、岩脉,到大型岩基,花岗岩在不同尺度上表现出结构、构造、矿物组成及化学成分的不均一性.对导致花岗岩成分变异的原因,目前学术界则存在不同的认识.争... 作为大陆地壳的重要组成部分,花岗岩一直是地质学中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从小型岩枝、岩脉,到大型岩基,花岗岩在不同尺度上表现出结构、构造、矿物组成及化学成分的不均一性.对导致花岗岩成分变异的原因,目前学术界则存在不同的认识.争论的焦点在于,花岗岩浆是否能够发生有效的结晶分异作用,以及如果有的话,将发生何种类型的结晶分异作用.本文通过资料的归纳与整理认为,尽管花岗岩浆由于较高的SiO_2含量导致其较高的粘度,但花岗岩浆的结晶分异作用既有野外宏观地质资料证据,也有微观尺度矿物组成及其成分变化的证据,更有大量地球化学资料的支持.这些资料显示,单纯的重力分异并不是花岗岩浆结晶分离作用的主导机制.相反,流动导致的分异可能是花岗岩浆成分变异最主要的原因.根据结晶分异程度,花岗岩可划分为低分异花岗岩、高分异花岗岩以及与之伴生的堆晶花岗岩,它们都将是未来花岗岩岩石学研究的前沿.在大型岩浆房中,高分异花岗岩的出现主要与它的高温及富挥发分相关;而沿伸展构造的侵位也是花岗岩浆能够发生强结晶分异作用的重要控制因素.在高度结晶分异作用情形下,花岗岩浆较长的结晶时间使其极易受到围岩同化混染的影响.因而,花岗岩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反映源区的特征及岩浆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从目前的研究来看,高分异花岗岩有可能是大陆地壳成分成熟度的重要标志,且与W、Sn、Nb、Ta、Li、Be、Rb、Cs和REE等稀有金属成矿作用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晶分异作用 堆晶作用 高分异花岗岩 花岗岩浆 大陆地壳演化
原文传递
中国大陆干热岩地热资源潜力评估 被引量:355
14
作者 汪集旸 胡圣标 +8 位作者 庞忠和 何丽娟 赵平 朱传庆 饶松 唐晓音 孔彦龙 罗璐 李卫卫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2期25-31,共7页
地热资源是一种极具竞争力的清洁可再生能源,按其成因和产出条件可分为水热型和干热岩型,其中,干热岩型地热资源以其分布的普遍性和高热储温度而更具开发潜力与前景。干热岩地热资源潜力评估是干热岩开发的基础工作。本文基于大量热流数... 地热资源是一种极具竞争力的清洁可再生能源,按其成因和产出条件可分为水热型和干热岩型,其中,干热岩型地热资源以其分布的普遍性和高热储温度而更具开发潜力与前景。干热岩地热资源潜力评估是干热岩开发的基础工作。本文基于大量热流数据,编制了新版中国大陆地区热流图。进而依据岩石热物性数据库,计算评价了中国大陆地区干热岩地热资源。评价方法主要采用体积法,文中详细介绍了评价方法中各参数选取的原则与数据来源。计算结果表明,中国大陆(3—10km深度)干热岩地热资源总量为20.9×106EJ,合714.9×1012t标准煤。若按2%的可开采资源量计算,是传统水热型地热资源量的168倍,相当于中国2010年能源消耗总量的4400倍。但是,囿于干热岩开发的经济性和现有技术条件,近期应着眼于4—7km深度段干热岩地热资源的开发,热储目标温度是150—250℃,干热岩开发的有利靶区包括藏南地区、云南西部(腾冲)、东南沿海(浙闽粤)、华北(渤海湾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的汾渭地堑、东北(松辽盆地)等地区。最后,指出了现阶段干热岩研究的主要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岩 地热资源潜力评价
原文传递
西拉木伦河-长春-延吉板块缝合带的最后闭合时间——来自吉林大玉山花岗岩体的证据 被引量:340
15
作者 孙德有 吴福元 +1 位作者 张艳斌 高山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74-181,共8页
颗粒锆石UPb同位素年龄测定表明,位于西拉木伦河-长春-延吉板块缝合带上的吉林大玉山花岗岩体形成于晚二叠世末期,并非以前认为的加里东期。岩石学、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岩体属于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岩浆来源于加厚地壳底部... 颗粒锆石UPb同位素年龄测定表明,位于西拉木伦河-长春-延吉板块缝合带上的吉林大玉山花岗岩体形成于晚二叠世末期,并非以前认为的加里东期。岩石学、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岩体属于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岩浆来源于加厚地壳底部基性玄武质岩石的部分熔融作用,属同碰撞型花岗岩,是板块碰撞拼合的直接岩浆岩证据。结合该区呼兰群变质作用的研究成果认为,兴蒙造山带东段的西拉木伦河-长春-延吉板块缝合带应于二叠纪末期最终闭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玉山岩体 板块缝合带 锆石年龄 二叠纪末期 闭合 同位素年龄测定
下载PDF
战略性关键金属矿产资源:现状与问题 被引量:342
16
作者 翟明国 吴福元 +7 位作者 胡瑞忠 蒋少涌 李文昌 王汝成 王登红 齐涛 秦克章 温汉捷 《中国科学基金》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6-111,共6页
以稀有、稀散和稀土元素为主体的战略性关键金属矿产资源,在新材料、新能源和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用途。近年来,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先后制定了各自的关键矿产资源发展战略。未来几十年,世界主要国家将会为这些资源的持... 以稀有、稀散和稀土元素为主体的战略性关键金属矿产资源,在新材料、新能源和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用途。近年来,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先后制定了各自的关键矿产资源发展战略。未来几十年,世界主要国家将会为这些资源的持续安全供给进行不懈努力。本文扼要总结了战略性关键金属矿产资源的基本特征为"稀"、"伴"和"细";提出关键金属矿床的五种主要类型,即花岗岩-伟晶岩型、碱性岩-碳酸岩型、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型、热液贱金属硫化物型和风化-沉积型;建议应重点关注的关键科学问题为关键金属元素多圈层循环与超常富集机理以及关键金属元素赋存状态与高效清洁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矿产资源 基本特征 矿床类型 科学问题 基础研究
原文传递
塔里木多旋回叠合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被引量:330
17
作者 何登发 贾承造 +3 位作者 德生 张朝军 孟庆任 石昕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4-77,共14页
塔里木盆地是在前震旦纪陆壳基底上发展起来的大型复合叠合盆地。盆地的形成经历了震旦纪—中泥盆世、晚泥盆世—三叠纪和侏罗纪—第四纪3个伸展-聚敛旋回演化阶段。震旦纪到中泥盆世(古亚洲洋阶段或原特提斯洋阶段),盆地经历了陆内裂谷... 塔里木盆地是在前震旦纪陆壳基底上发展起来的大型复合叠合盆地。盆地的形成经历了震旦纪—中泥盆世、晚泥盆世—三叠纪和侏罗纪—第四纪3个伸展-聚敛旋回演化阶段。震旦纪到中泥盆世(古亚洲洋阶段或原特提斯洋阶段),盆地经历了陆内裂谷-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前陆盆地发展旋回;晚泥盆世到三叠纪(古特提斯洋阶段),塔西南边缘经历了陆内裂谷/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弧后伸展盆地-弧后前陆盆地发展旋回;侏罗纪到第四纪(新特提斯洋阶段),盆地经历了陆内裂谷(坳陷)-挤压调整作用-晚期前陆型盆地发展旋回。陆内裂谷(坳陷)-挤压调整作用出现了3个次级旋回。伸展期原型盆地地层层序较稳定,聚敛期原型盆地地层侧向变化大。盆地演化与构造体制转换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与方式决定了盆地具有复杂的叠加地质结构,制约着油气聚集与分布的基本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型盆地 构造体制 构造演化 地球动力学 叠合盆地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破坏 被引量:342
18
作者 朱日祥 徐义刚 +3 位作者 朱光 张宏福 夏群科 郑天愉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135-1159,共25页
《华北克拉通破坏》重大研究计划,围绕克拉通破坏的时空范围、克拉通破坏的浅部效应和深部结构响应、克拉通破坏的动力学机制等核心科学问题,开展了系统与深入的探测、测试与研究.计划执行四年来的重要研究进展包括:(1)发现华北克拉通... 《华北克拉通破坏》重大研究计划,围绕克拉通破坏的时空范围、克拉通破坏的浅部效应和深部结构响应、克拉通破坏的动力学机制等核心科学问题,开展了系统与深入的探测、测试与研究.计划执行四年来的重要研究进展包括:(1)发现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厚度以及地壳-上地幔结构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确定了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时空范围;(2)厘定了华北克拉通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岩石圈的属性,发现了晚中生代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富水而新生代岩石圈地幔贫水的特征;(3)根据岩浆作用和浅部地质响应的相关性,证实了地表地质构造受控于克拉通破坏的深部过程;(4)发现太平洋板块俯冲是华北克拉通破坏的主要动力因素的证据,揭示了华北克拉通破坏在板块构造体系中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大研究计划 研究进展 克拉通破坏 华北
原文传递
广义S变换与薄互层地震响应分析 被引量:309
19
作者 高静怀 陈文超 +1 位作者 李幼铭 田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26-532,共7页
Stockwell等人提出的S变换虽然与Fourier谱能保持直接联系 ,然而 ,由于S变换中的基本小波不适用于地震资料处理 .为此本文采用两个步骤对S变换加以推广 ,得到两种新变换 (统称为广义S变换 ) .首先 ,用带有 4个待定参数的调幅简谐波来代... Stockwell等人提出的S变换虽然与Fourier谱能保持直接联系 ,然而 ,由于S变换中的基本小波不适用于地震资料处理 .为此本文采用两个步骤对S变换加以推广 ,得到两种新变换 (统称为广义S变换 ) .首先 ,用带有 4个待定参数的调幅简谐波来代替S变换中的基本小波 ,定义广义S变换 1,给出对应的逆变换 ;然后 ,以第一步中的基本小波的线性组合为新的基本小波 ,定义广义S变换 2 ,并构造其逆变换公式 .最后 ,分别使用S变换及广义S变换对几种典型的薄互层模型进行分析计算 .结果表明 ,后者比前者有更强的探测能力 ,后者可准确地确定厚度为 1 8波长的薄互层中波阻抗界面位置 ,但前者却不能 .文中还用实际资料处理的结果 ,证明了广义S变换方法的有效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S变换 小波变换 薄互层探测 地震响应分析 S变换 地震资料处理
下载PDF
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数据汇编(第三版) 被引量:317
20
作者 胡圣标 何丽娟 汪集旸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11-626,共16页
大地热流是地球内部热作用过程最直接的地表显示 ,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动力学信息 .我国大陆地区已定期进行了 6次热流汇编 ,其中第一、二次汇编的热流数据已正式公布 (第一、二版 ) ,此后 4次汇编仅发表了统计结果 .... 大地热流是地球内部热作用过程最直接的地表显示 ,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动力学信息 .我国大陆地区已定期进行了 6次热流汇编 ,其中第一、二次汇编的热流数据已正式公布 (第一、二版 ) ,此后 4次汇编仅发表了统计结果 .而未再公布汇编数据 .本文基于第六次热流数据汇编 ,将自第二版以来新增的 45 0个热流数据汇编成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数据第三版 .新版热流数据的统计结果表明 ,中国大陆地区实测热流值变化于2 3— 3 1 9mW/m2 ,平均 6 3± 2 4 .2mW/m2 ;剔除与地表热异常相关的数据后 ,热流值变化范围为 3 0— 1 40mW/m2 ,平均 6 1± 1 5 .5mW/m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流测点 数据汇编 中国大陆地区 地球内部热作用 大地热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