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31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河西地区生态问题与生态环境建设 被引量:27
1
作者 戴尔阜 方创琳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2002年第2期1-5,共5页
生态问题是制约河西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南部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减少 ,中部绿洲人为破坏和北部荒漠区土地沙漠化是主要的生态问题。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 ,导致河西走廊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欲实现河西地区可持续发展 ,需从... 生态问题是制约河西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南部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减少 ,中部绿洲人为破坏和北部荒漠区土地沙漠化是主要的生态问题。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 ,导致河西走廊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欲实现河西地区可持续发展 ,需从水土资源适宜配置、加大投资、改变经济结构、控制人口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生态问题 生态环境 河西走廊 生态态势 驱动力 生态建设
下载PDF
干旱区农业土地生产力增进中人类活动要素定量研究——以塔里木河流域1980~2000年县域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李香云 杨君 +1 位作者 杨力行 王立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68-174,共7页
采用探索性数据分析技术——投影寻踪回归(PPR)模型,定量研究了干旱区农业土地生产力影响因素问题。以塔里木河流域40个县市作为研究单元,以近20a(分5个研究时段)的农业土地生产力(粮食产量)作为因变量,人类活动的5个因素(引水量、耕地... 采用探索性数据分析技术——投影寻踪回归(PPR)模型,定量研究了干旱区农业土地生产力影响因素问题。以塔里木河流域40个县市作为研究单元,以近20a(分5个研究时段)的农业土地生产力(粮食产量)作为因变量,人类活动的5个因素(引水量、耕地、人力、化肥和机械力)作为自变量,通过建立PPR模型,研究了这一区域农业土地生产力增进中人类活动因素的贡献度。研究结果表明,耕地、引水量等资源性因素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后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仍是这一区域生产力增进的主要因素,化肥增进作用显著。结果也表明,PPR模型适合于这类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农业 土地生产力 人类活动 塔里木河流域 化学肥料
下载PDF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 被引量:997
3
作者 刘纪远 匡文慧 +13 位作者 张增祥 徐新良 秦元伟 宁佳 周万村 张树文 李仁东 颜长珍 吴世新 史学正 江南 于东升 潘贤章 迟文峰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14,共12页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本文采用相同空间分辨率的卫星遥感信息源和相同的技术方法,对中国1980年代末到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进行定期更新。在此基础上,提出并发展土地利用动态区...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本文采用相同空间分辨率的卫星遥感信息源和相同的技术方法,对中国1980年代末到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进行定期更新。在此基础上,提出并发展土地利用动态区划的方法,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与时空特征。我们发现:1990-2010年的20年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南减北增,总量基本持衡,新增耕地的重心逐步由东北向西北移动"是耕地变化的基本特征;"扩展提速,东部为重心,向中西部蔓延"是城乡建设用地变化的基本特征;"林地前减后增,荒漠前增后减,草地持续减少"是非人工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主要特征。20世纪末与21世纪初两个10年相比,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空间格局出现了一些新特征,原有的13个土地利用变化区划单元演变为15个单元,且部分区划单元边界发生变化。主要变化格局特征为黄淮海地区、东南部沿海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和四川盆地城镇工矿用地呈现明显的加速扩张态势;北方地区耕地开垦重心由东北地区和内蒙古东部转向西北绿洲农业区;东北地区旱作耕地持续转变为水田;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南部、黄土高原和西南山地退耕还林还草效果初显。近20年间,尽管气候变化对北方地区的耕地变化有一定的影响,但政策调控和经济驱动仍然是导致我国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时空差异的主要原因。2000年后的第一个10年,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人为驱动因素已由单向国土开发为主,转变为开发与保护并重。在空间格局变化的分析方法方面,应用"动态区划法"开展世纪之交两个10年中国LUCC空间格局变化的分析,有效揭示了20年来中国LUCC"格局的变化过程",即动态区划边界的推移、区划单元内部特征的变化与单元的消长等;以及"变化过程的格局",即土地利用变化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遥感 土地利用变化 特征 空间格局 中国
原文传递
地理探测器:原理与展望 被引量:3440
4
作者 王劲峰 徐成东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6-134,共19页
空间分异是自然和社会经济过程的空间表现,也是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途径。地理探测器是探测空间分异性,以及揭示其背后驱动因子的一种新的统计学方法,此方法无线性假设,具有优雅的形式和明确的物理含义。基本思想是:假... 空间分异是自然和社会经济过程的空间表现,也是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途径。地理探测器是探测空间分异性,以及揭示其背后驱动因子的一种新的统计学方法,此方法无线性假设,具有优雅的形式和明确的物理含义。基本思想是:假设研究区分为若干子区域,如果子区域的方差之和小于区域总方差,则存在空间分异性;如果两变量的空间分布趋于一致,则两者存在统计关联性。地理探测器q统计量,可用以度量空间分异性、探测解释因子、分析变量之间交互关系,已经在自然和社会科学多领域应用。本文阐述地理探测器的原理,并对其特点及应用进行了归纳总结,以利于读者方便灵活地使用地理探测器来认识、挖掘和利用空间分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异性 地理探测器 q统计 类型量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生态资产的价值评估 被引量:2661
5
作者 谢高地 鲁春霞 +2 位作者 冷允法 郑度 李双成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89-196,共8页
论文根据一系列1∶1000000自然资源专题图,把青藏高原生态资产划分为森林、草地、农田、湿地、水面、荒漠6个一级类型,应用GIS技术进行了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编制了青藏高原1∶4000000自然资产图。生态资产价值评估以Costanza等人(1997... 论文根据一系列1∶1000000自然资源专题图,把青藏高原生态资产划分为森林、草地、农田、湿地、水面、荒漠6个一级类型,应用GIS技术进行了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编制了青藏高原1∶4000000自然资产图。生态资产价值评估以Costanza等人(1997)对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部分成果为参考,同时综合了对我国专业人士进行的生态问卷调查结果,建立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表。以此表为基础,通过生物量等因子的校正,对青藏高原不同生态资产的服务价值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每年的生态服务价值为9363.9×108元/年,占全国生态系统每年服务价值的17.68%,全球的0.61%。在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每年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中,土壤形成与保护价值最高,占19.3%;其次是废物处理价值,占16.8%;水源涵养价值占16.5%,生物多样性维持的价值占16%。高原不同生态系统类型中,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地生态系统对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的贡献最大,贡献率分别为31.3%和4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生态资产 价值评估 生态服务价值
下载PDF
基于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方法改进 被引量:1658
6
作者 谢高地 张彩霞 +2 位作者 张雷明 陈文辉 李士美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243-1254,共12页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生态保护、生态功能区划、自然资产核算和生态补偿决策的依据和基础,并且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呈现出与生态结构和生态功能密切相关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但目前国内尚缺乏统一和完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动态评估方法。研...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生态保护、生态功能区划、自然资产核算和生态补偿决策的依据和基础,并且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呈现出与生态结构和生态功能密切相关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但目前国内尚缺乏统一和完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动态评估方法。研究基于文献调研、专家知识、统计资料和遥感监测等数据源,通过模型运算和地理信息空间分析等方法,对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静态评估方法进行了改进和发展,构建了基于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法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动态评估方法,实现了对全国14种生态系统类型及其11类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在时间(月尺度)和空间(省域尺度)上的动态综合评估。初步的应用与评估结果表明,2010年我国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服务的总价值量为38.1×1012元,总体变化趋势为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年内变化多表现为以7月为最高,1月和12月最低。总体而言,尽管还需要进一步地改进和完善,论文构建的评价体系为我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动态评估提供了一个相对全面的综合评估方案,从而为我国自然资产评估、生态补偿等方面提供更为全面的科学依据与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价值方法 价值当量因子 动态评估
原文传递
中国自然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被引量:871
7
作者 谢高地 张钇锂 +2 位作者 鲁春霞 郑度 成升魁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7-53,共7页
文中参照Constaza等提出的方法 ,在对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格根据其生物量订正的基础上 ,逐项估计了各类草地生态系统的各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得出全国草地生态系统每年的服务价值为1497 9×108US$。其中扰乱管理价值占16 07 % ,水... 文中参照Constaza等提出的方法 ,在对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格根据其生物量订正的基础上 ,逐项估计了各类草地生态系统的各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得出全国草地生态系统每年的服务价值为1497 9×108US$。其中扰乱管理价值占16 07 % ,水管理和水供应价值占14 44 % ,侵蚀控制和沉积保存价值占9 08 % ,废物处理价值占42 03 % ,授粉价值占7 83 % ,生物控制价值占7 2 % ,食物和原材料生产价值占22 26 % ,娱乐和文化价值占5 78% ,其它如气体管理价值、土壤形成价值和栖息地价值低于5 %。受各类草地生物群落分布广度和单位面积生态服务功能强弱的综合影响 ,各类草地的生态服务价值贡献率有很大差异 ,其中 ,沼泽类对草地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的贡献率为52 34 %。温性草原类、热性草丛类、热性灌草丛类、低地草甸类和高寒草甸类对总服务价值的贡献分别在5 03 %~7 74 %之间 ,其余类型的草地生态服务价值贡献率在5 %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评估 草地生态系统 服务价值 中国 草地资源 扰乱管理价值 水供应价值 授粉价值
下载PDF
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被引量:1749
8
作者 刘彦随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37-650,共14页
城市与乡村是一个有机体,只有二者可持续发展,才能相互支撑。依据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学说,城乡融合系统、乡村地域系统是全新认知和理解城乡关系的理论依据。针对日益严峻的"乡村病"问题,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既是推进城乡融合与... 城市与乡村是一个有机体,只有二者可持续发展,才能相互支撑。依据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学说,城乡融合系统、乡村地域系统是全新认知和理解城乡关系的理论依据。针对日益严峻的"乡村病"问题,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既是推进城乡融合与乡村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也是破解"三农"问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探讨了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基础理论,剖析了乡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问题导向的中国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科学途径及研究前沿领域。结果表明:(1)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对象是一个乡村地域多体系统,包括城乡融合体、乡村综合体、村镇有机体、居业协同体,乡村振兴重在推进城乡融合系统优化重构,加快建设城乡基础网、乡村发展区、村镇空间场、乡村振兴极等所构成的多级目标体系。(2)中国"三农"问题本质上是一个乡村地域系统可持续发展问题,当前乡村发展正面临主要农业生产要素高速非农化、农村社会主体过快老弱化、村庄建设用地日益空废化、农村水土环境严重污损化和乡村贫困片区深度贫困化等"五化"难题。(3)乡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辅相成,乡村振兴应致力于创建城乡融合体制机制,推进乡村极化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构建乡村地域系统转型—重构—创新发展综合体系。(4)乡村振兴地理学研究应着眼于乡村地域系统的复杂性、综合性、动态性,探究以根治"乡村病"为导向的新型村镇建设方案、模式和科学途径,为实现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系统 乡村地域系统 村镇有机体 乡村振兴极 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地理学
原文传递
一个基于专家知识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方法 被引量:1573
9
作者 谢高地 甄霖 +2 位作者 鲁春霞 肖玉 陈操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11-919,共9页
Costanza等提出的生态服务价值化评估方法在中国直接运用存在一些缺陷:低估或者忽略了某些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因此,笔者在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体系的基础上分别在2002年和2006年对中国700位具有生态学背景的专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得... Costanza等提出的生态服务价值化评估方法在中国直接运用存在一些缺陷:低估或者忽略了某些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因此,笔者在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体系的基础上分别在2002年和2006年对中国700位具有生态学背景的专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得出了新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单价体系。通过对比发现,调查获得的基于专家知识的生态系统服务单价体系与基于物质量估算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具有较好的可比性。该基于专家知识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体系可以用于已知土地利用面积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为精确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服务价值 价值当量
原文传递
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及其动力因子分析 被引量:988
10
作者 陈明星 陆大道 张华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87-398,共12页
从城市化内涵的人口、经济、社会、土地四个方面,构建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值法,对1981-2006年的中国城市化进行综合测度,结果表明中国城市化综合水平持续提高,以经济增长和地域景观的快速演进为主要特征,其次是人... 从城市化内涵的人口、经济、社会、土地四个方面,构建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值法,对1981-2006年的中国城市化进行综合测度,结果表明中国城市化综合水平持续提高,以经济增长和地域景观的快速演进为主要特征,其次是人口城市化,最后是社会城市化中的医疗水平,其中各子系统有不同的演变特点。多元回归模型分析表明,城市化动力因子呈现多元化特征,市场力是最主要的驱动力,后面依次是内源力、行政力和外向力。从城市化发展阶段上看,市场力、外向力和行政力对城市化综合水平的影响呈上升趋势,而内源力呈明显下降趋势。本文认为,中国城市化主要是内生过程,应强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综合测度 动力因子 熵值法 中国
下载PDF
生态系统碳氮磷元素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被引量:955
11
作者 王绍强 于贵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3937-3947,共11页
生态系统元素平衡是当前全球变化生态学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研究热点和焦点。在系统介绍生态化学计量学与碳氮磷元素循环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重点从土壤C∶N∶P化学计量比的分布特征、指示作用、对碳固定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C∶N∶P比... 生态系统元素平衡是当前全球变化生态学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研究热点和焦点。在系统介绍生态化学计量学与碳氮磷元素循环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重点从土壤C∶N∶P化学计量比的分布特征、指示作用、对碳固定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C∶N∶P比的影响等方面探讨了C∶N∶P比在养分限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森林演替与退化等领域中的应用等问题,并展望了生态系统碳氮磷平衡的元素化学计量学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通过对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可以深入认识植物-凋落物-土壤相互作用的养分调控因素,对于揭示碳氮磷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平衡制约关系,为减缓温室效应提供新思路和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学 土壤C:N:P比 物质循环 能量平衡
下载PDF
关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方法的讨论 被引量:796
12
作者 朱会义 李秀彬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43-650,共8页
近几年来,各类指数模型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并在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规律总结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指数方法包括变化率、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转移矩阵、流向百分比、动态度、相对变化率、邻接度、多度、重要度、... 近几年来,各类指数模型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并在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规律总结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指数方法包括变化率、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转移矩阵、流向百分比、动态度、相对变化率、邻接度、多度、重要度、景观指数等。但有关文献对这些指数的表述与计算中,还存在一些明显的混乱与误用。文章通过分析国内相关文献中所涉及的各类指数方法,将其按资源变化的分析、变化方向分析、变化的空间形式分析等目的取向加以归类,然后在此类型框架下,详细阐述了各种指数方法的概念、计算方法、意义、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用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指数方法 资源变化 变化方向 变化空间形式
下载PDF
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开发 被引量:484
13
作者 宋关福 钟耳顺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A辑)》 CSCD 1998年第4期313-317,共5页
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是适应软件组件化潮流的新一代地理信息系统。本文阐述了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和技术基础,讨论了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及其与万维网地理信息系统之间的关系,进而探讨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组件式软件 组件式对象模型
下载PDF
“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内涵与科学问题 被引量:829
14
作者 刘卫东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38-544,共7页
"一带一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而提出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其核心目标是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开展... "一带一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而提出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其核心目标是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一带一路"框架包含了与以往经济全球化完全不同的理念,即"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这正是丝绸之路文化内涵的体现。本文分析了"一带一路"战略与经济全球化及世界格局变化的关系;剖析了其空间内涵,认为"一带一路"具有多重空间内涵和跨尺度特征,是统筹中国全面对外开放的国家战略。最后,提出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地理学提出的几个重要议题,包括地缘政治、国别地理、对外直接外资理论、交通运输优化组织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丝绸之路 经济全球化 地缘政治
原文传递
20世纪9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725
15
作者 刘纪远 张增祥 +6 位作者 庄大方 王一谋 周万村 张树文 李仁东 江南 吴世新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2,共12页
在土地利用变化时空信息平台的支持下 ,本文对我国 2 0世纪 80年代末到 90年代末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进行了全面分析 ,揭示了我国 1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规律 ,分析了这些规律形成的主要政策、经济和自然成因。研究表明 ,2 0世纪 90年... 在土地利用变化时空信息平台的支持下 ,本文对我国 2 0世纪 80年代末到 90年代末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进行了全面分析 ,揭示了我国 1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规律 ,分析了这些规律形成的主要政策、经济和自然成因。研究表明 ,2 0世纪 90年代 ,全国耕地总面积呈北增南减、总量增加的趋势 ,增量主要来自对北方草地和林地的开垦。林业用地面积呈现总体减少的趋势 ,减少的林地主要分布于传统林区 ,南方水热充沛区造林效果明显。中国城乡建设用地整体上表现为持续扩张的态势。 90年代后 5年总体增速减缓 ,西部增速加快。 2 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土地利用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 ,政策调控和经济驱动是导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时空差异的主要原因。据此 ,本文提出在今后的全国土地利用规划中 ,应充分考虑我国现代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分异规律。同时 ,在生态环境恢复与建设规划中也应强调自然地理地带的针对性 ,同时要改变传统的资源规划与管理思路 ,在基础设施日益完备的条件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数据库 遥感 分布规律 土地资源 生态环境 中国
下载PDF
重金属超富集植物及植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664
16
作者 韦朝阳 陈同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1196-1203,共8页
植物修复技术 ( Phytoremediation)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主要用于清除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绿色生态技术。重金属超富集植物 ( hyperaccumulator)及植物修复技术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领域 ,目前虽已有 Cd、Co、Cr、Cu、Mn、Ni、Pb、Zn... 植物修复技术 ( Phytoremediation)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主要用于清除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绿色生态技术。重金属超富集植物 ( hyperaccumulator)及植物修复技术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领域 ,目前虽已有 Cd、Co、Cr、Cu、Mn、Ni、Pb、Zn等超富集植物发现的报道 ,但尚无一例报道来自于中国。中国具有广袤的国土面积、丰富的植物类型和多种 (处 )古老的矿山开采与冶炼场所 ,在中国开展超富集植物的寻找、研究与开发工作 ,将会有重要突破 ,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富集植物 植物修复技术 重金属污染土壤
下载PDF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机制与规律性分析 被引量:740
17
作者 黄金川 方创琳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11-220,共10页
本文分析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交互耦合机制 ,采用代数学和几何学两种方法对环境库兹涅茨 (KUZNETS)曲线和城市化对数曲线进行逻辑复合 ,推导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数理函数和几何曲线 ,揭示出区域生态环境随城市化的发展存在先... 本文分析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交互耦合机制 ,采用代数学和几何学两种方法对环境库兹涅茨 (KUZNETS)曲线和城市化对数曲线进行逻辑复合 ,推导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数理函数和几何曲线 ,揭示出区域生态环境随城市化的发展存在先指数衰退、后指数改善的耦合规律。交互耦合的过程分为低水平协调、拮抗、磨合和高水平协调四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生态环境 耦合规律性 代数学 几何学 人口
下载PDF
中国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 被引量:783
18
作者 谢高地 张彩霞 +2 位作者 张昌顺 肖玉 鲁春霞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740-1746,共7页
生态系统服务有着极高甚至无法计量的价值,与人类福祉关系及其密切。充分评价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现已成为生态系统资产化管理、生态补偿、生态服务有偿使用等政策执行的迫切需求。本文基于扩展的劳动价值论原理,主要采用单位面积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服务有着极高甚至无法计量的价值,与人类福祉关系及其密切。充分评价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现已成为生态系统资产化管理、生态补偿、生态服务有偿使用等政策执行的迫切需求。本文基于扩展的劳动价值论原理,主要采用单位面积生态系统价值当量因子的方法,对中国生态系统提供的11种生态服务类型价值进行核算,研究表明:1中国各种生态系统年提供总服务价值量为38.10万亿元。就生态系统而言,森林提供的总服务价值最高,占总价值的46.00%;其次是水域和草地,分别占总价值的21.16%和19.68%;2就生态系统服务类别而言,调节功能服务价值最高,占71.31%,支持服务占19.01%,供给服务占5.87%;文化服务占3.81%;3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年内随生长季节变化,中国生态系统在5-9月期间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较高,而在11-2月期间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较低;4生态系统服务单位面积价值最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方和东北地区,在总体趋势上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5对中国不同地区人均生态服务价值和人均GDP进行对比发现,2010年中国人均生态价值量为2.84万元,人均GDP为2.99万元,总体而言中国人均GDP和人均生态服务价值接近1∶1,这表明中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相对社会经济价值的高度稀缺性,尤其在经济和人口密集的区域,这种相对稀缺性更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价值方法 价值评估 时空动态 中国
原文传递
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 被引量:584
19
作者 陆大道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6,共6页
“点 -轴系统”理论建立在“中心地理论”基础之上 ,但二者的理论内容和应用目标是不同的。“点 -轴系统”理论在我国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在分析空间聚集和空间扩散导致“点 -轴系统”空间结构形成机理的基础上 ... “点 -轴系统”理论建立在“中心地理论”基础之上 ,但二者的理论内容和应用目标是不同的。“点 -轴系统”理论在我国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在分析空间聚集和空间扩散导致“点 -轴系统”空间结构形成机理的基础上 ,阐述了“点 -轴系统”理论与增长极理论及网络开发模式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轴系统 区域发展 形成机理 空间结构 国土开发 经济布局
下载PDF
基于GIS的北京城市土地利用扩展模式 被引量:562
20
作者 刘盛和 吴传钧 沈洪泉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07-416,共10页
采用 GIS空间分析技术 ,对 1 982~ 1 997年期间北京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时空过程进行空间聚类和历史形态分析。证实工业用地的高速外向扩展是北京城市土地利用规模“超常膨胀”的主要原因 ;揭示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空间分异规律 。
关键词 城市土地利用 扩展强度指数 GIS 北京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