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自然人化:马克思主义文化本质观及其当代意义
被引量:7
- 1
-
-
作者
张建云
-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室
-
出处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8-133,共6页
-
基金
中国社科院马研院重点课题(myy200813)
-
文摘
狭义的文化本质论并没有超出广义文化本质论的规定,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而狭义文化本质观对广义文化本质观的质疑和否定,与当前"文化即人化"、"自然人化"思想研究的不足内在相联,与对人本身的自然(即身内自然)思想研究不足内在相联。身内自然除包括本能欲求、生理需要等外,还必然包括通过"直接占有"满足需要的手段和方式。身内自然人化即是通过劳动创造的方式满足自然欲求的过程和结果,也是社会制度完善、道德规范教化的过程和结果,还是精神世界超越、艺术审美陶冶的过程和结果,是三个过程和结果的有机统一。深入研究自然人化,有利于人们具体理解文化的内涵,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
关键词
文化本质
自然人化
身内自然
人的自然性
-
分类号
G02
[文化科学]
-
-
题名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范畴的深层解读
被引量:6
- 2
-
-
作者
张建云
-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室
-
出处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3-67,144,共6页
-
基金
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构建研究"(10920151001010)
-
文摘
价值观就是主体对价值的反映。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普遍方式,价值观的表现形式包括不自觉的价值心理(欲望、动机、兴趣、情绪、情感等)和自觉的价值思想观念(理想、信念、信仰等)两个层面。这两个层面密切相联,不可分割。价值观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价值主体的确认,二是对现实价值的认识、体验和态度,三是对理想价值的追求。价值观是主体对价值的反映,价值主体的利益和需要决定了价值观的性质,"站在谁的立场上"来评判价值是价值观的核心和灵魂问题。由此,价值观必然具有主观性,具有个体性、特殊性和为我性,因而价值观是多元的;不存在普世价值观。
-
关键词
价值观
价值主体
多元性
马克思主义
-
分类号
B018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
-
题名新时代需要何种互联网创新思维
被引量:5
- 3
-
-
作者
张建云
-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室
-
出处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58-60,共3页
-
基金
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政法大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项目编号:2018MYYB02)阶段性成果。
-
文摘
当今时代,以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及人工智能等工具体系为代表的生产力,是完全不同于传统电气时代的新质生产力。它内在推动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要求通过互联网新技术改造各行各业,创造新业态,实现互联网基础上的各业融合。在这个大变革时代,全面创新成为核心主题。全面创新是一场颠覆式创新,也是大众化、平民化的创新。
-
关键词
创新
互联网
大数据
-
分类号
G322
[文化科学]
-
-
题名马克思“价值”范畴的深层解读
被引量:5
- 4
-
-
作者
张建云
-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室
-
出处
《马克思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43-51,共9页
-
基金
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构建研究”(10920151001010)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马克思恩格斯价值一般概念的相关思想表明,价值的本质要从实践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角度来理解。据此,价值的内容可以从实践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角度来概括,包括知识、价值物、规范、人的能力、艺术与美等。价值的根本特性是客观性和普遍性。价值客观性来自人的自然需要及需要满足方式的客观性,价值普遍性来自人类总体性实践的普遍性,根源于世界的物质性存在。价值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表明价值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不能用主体性的实践哲学解读价值。"价值"与"价值观"有原则区别,在讨论价值问题时必须将二者明确区分。
-
关键词
马克思
价值
价值观
价值的客观实在性
-
分类号
B018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
-
题名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被引量:4
- 5
-
-
作者
张建云
-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室
-
出处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80-187,共8页
-
基金
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马克思主义与全面依法治国"项目
-
文摘
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生活观念中,对人的关注永远是中心主题,一切生产、生活和文化创造,只有在为了人的时候才有意义,而一切事物和事情也只有通过人、依靠人才能实现。人文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它是中华民族绵延繁盛的内在精神力量。传统人文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表现为三个价值取向:重责任担当、重实用理性、重内在超越。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成就了独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它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之源。
-
关键词
传统文化
人文主体精神
实用理性
内在超越
-
分类号
G122
[文化科学]
-
-
题名论自由与自由的实现
被引量:1
- 6
-
-
作者
张建云
-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室
-
出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7年第1期13-27,共15页
-
文摘
“自由”与“自由的实现”是两个概念,二者有本质区别。自由就是自己作主,按照自己的需要和意愿自主活动;自由作为价值,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绝对性,自由是一元的。自由的实现即具体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和意愿将自主活动变成现实,在自由的具体实现过程中,主体受到来自自然界、社会和人自身的重重限制,超越了限制,主体才能获得自由。自由的实现具有主体性、具体性(特殊性)和相对性,因而是多元的。劳动、实践对自由的实现具有根本意义。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的科学技术和社会规范体系使人获得了外在自由,而审美使人获得了全面的自由。
-
关键词
自由
自由的实现
终极价值
马克思主义
-
分类号
B516.31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
-
题名2012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综述
- 7
-
-
-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室
-
出处
《学术动态(北京)》
2013年第18期9-13,共5页
-
文摘
一、基础理论研究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界定和内容概括
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内涵界定是自学科设立以来学界讨论最热烈的问题之一。本年度,关于如何概括,有些学者主张从综合角度考量,如有学者指出,要从整体意义上、充分考虑我们党的一贯提法及实践意义;只有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并加以阐述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理论观点和学说才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①有些学者强调要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角度概括;有些学者强调从贯穿马克思主义的逻辑主线、中心主题或研究对象角度概括。
-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综述
马克思恩格斯
整体意义
内容概括
逻辑主线
中心主题
学者
-
分类号
G272
[文化科学—档案学]
-
-
题名回到主体:后危机时代的文化反思
- 8
-
-
作者
张建云
-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室
-
出处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30-134,共5页
-
基金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重点课题(myy200813)
-
文摘
2008年以来发生的经济危机、社会危机等与以往危机没有本质区别,但是所处的时代却发生了不同于以往的根本性变化。在后物欲、大数据互联网时代,反思危机发生的原因、走出危机的路径、避免危机的方略等等,要转变传统的个人主义和物质主义思维方式,要从主体自身、从精神文化层面进行深刻反思。确立劳动至上的价值理念,确立人类性、整体性思维方式,以审美心态、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和生活,是超越经济危机的宿命、实现美好生活的根本路径。
-
关键词
经济危机
人的自然性
劳动至上
-
分类号
G02
[文化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