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70篇文章
< 1 2 2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农村治理的历史与现状——以定县、邹平和江宁为例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08
1
作者 俞可平 徐秀丽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26,共14页
本文运用治理、善治和比较历史分析方法,以定县、邹平和江宁为例,对中国农村治理的历史和现状做了比较系统的个案研究。文章着重分析了乡村治理的权威结构、治理主体、治理过程、治理内容、治理方式,并且通过考察中国近代以来两次乡村... 本文运用治理、善治和比较历史分析方法,以定县、邹平和江宁为例,对中国农村治理的历史和现状做了比较系统的个案研究。文章着重分析了乡村治理的权威结构、治理主体、治理过程、治理内容、治理方式,并且通过考察中国近代以来两次乡村治理改革运动所处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深入地探讨了两次乡村治理运动各自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共同问题。本文指出,中国的乡村治理是一种政府主导的治理模式,治理结构的多元化和治理主体的精英化,是近代至今中国乡村治理的重要特征。最后,本文还就如何完善目前中国农村的民主治理提出了若干对策性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民自治 中国 政治制度 农村治理 定县 中国共产党 江宁县 村民委员会 村党支部 邹平县
下载PDF
党政关系:国民党党治在地方层级的运作(1927—1937) 被引量:70
2
作者 王奇生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87-203,共17页
国民党党治在地方层级的运作 ,与中央判然不同。地方党部与地方政府分别自成系统 ,党政分离 ,互不统属 ,形成一种双重衙门体制。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政治控制体制由单轨制向双轨制的重大转变。形式上 ,党政之间平等制衡 ,互相监督 ,似不失... 国民党党治在地方层级的运作 ,与中央判然不同。地方党部与地方政府分别自成系统 ,党政分离 ,互不统属 ,形成一种双重衙门体制。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政治控制体制由单轨制向双轨制的重大转变。形式上 ,党政之间平等制衡 ,互相监督 ,似不失为一种较理想的地方政制。但在实际运作中 ,党政之间为争夺权势资源时起冲突。在权力竞争中 ,国民党中央倾向于将地方政治交由地方政府主控 ,党权在地方政治运作中日趋弱化。党治在地方层级几乎处于一种虚拟状态。这种党政分开的地方党治体制 ,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国民党的党治权威和党治基础。加之战前国民党员对政治资源的有限控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政关系 国民党 党治 中国 国民党统治时期
原文传递
“新世纪的新译论”点评 被引量:74
3
作者 江枫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1-26,共6页
“新世纪的新译论”认为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甚至是两种文化之间的竞赛”,主张文学翻译“但求意(神)似,不求形似”、“为了求美,不妨失真”,既与一般翻译工作的本质属性不符,更和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规律性特点相抵触,因而在理论上难... “新世纪的新译论”认为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甚至是两种文化之间的竞赛”,主张文学翻译“但求意(神)似,不求形似”、“为了求美,不妨失真”,既与一般翻译工作的本质属性不符,更和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规律性特点相抵触,因而在理论上难以自圆其说,在实践中导致有害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似 神似 音美 形美 忠实
原文传递
当代中国史学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发展 被引量:75
4
作者 蒋大椿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21,共19页
本文简要评述了新时期中国多种史学思潮的内在联系 ,指出多元化史学思潮在中国已经形成 ,唯物史观的理论影响在下降。分析了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理论缺陷 ,认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应当发展成为唯物辩证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系统史观 ,并对马克... 本文简要评述了新时期中国多种史学思潮的内在联系 ,指出多元化史学思潮在中国已经形成 ,唯物史观的理论影响在下降。分析了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理论缺陷 ,认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应当发展成为唯物辩证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系统史观 ,并对马克思主义新历史观的基本内容做了分析的和综合的探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辩证 当代中国 国史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唯物史观 新时期 理论缺陷 史学思潮 评述 综合
原文传递
“革命”与“反革命”:一九二○年代中国三大政党的党际互动 被引量:74
5
作者 王奇生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84-105,共22页
国民党的“国民革命”、共产党的“阶级革命”与青年党的“全民革命”在 1 92 0年代同时并起。革命由过去的一党独导发展为多党竞举的局面。三党对革命的积极认证和遐想式期待 ,将革命建构成为一种与自由、解放相关联的强势政治文化。... 国民党的“国民革命”、共产党的“阶级革命”与青年党的“全民革命”在 1 92 0年代同时并起。革命由过去的一党独导发展为多党竞举的局面。三党对革命的积极认证和遐想式期待 ,将革命建构成为一种与自由、解放相关联的强势政治文化。政治改革道路的不同选择不再被定义为“革命”与“改良”之争 ,或激进与温和之别 ,而是被建构为“革命”与“反革命”的圣魔两立 ,水火不容。三党对“革命”的竞相诠释 ,使得革命话语在日趋神圣化与正义化的同时 ,又蕴含着浓烈的任意性和专断性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党 共产党 青年党 “国民革命” “阶级革命” “全民革命”
原文传递
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农村改造模式 被引量:64
6
作者 虞和平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95-110,共16页
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就其所设想和实施的具体内容而言,是一种旨在全面改造传统农村的模式探索,其内容包括对农村政治、农业经济和农民素质的现代性改造。当然,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实际成效来说,乡村建设运动存在着不少缺陷,更不能成... 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就其所设想和实施的具体内容而言,是一种旨在全面改造传统农村的模式探索,其内容包括对农村政治、农业经济和农民素质的现代性改造。当然,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实际成效来说,乡村建设运动存在着不少缺陷,更不能成为乡村建设派所期望的解决近代中国问题的根本之路。但是,它改造农村的一些思想认识和具体做法,既把改造农村问题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问题,又企图寻找一条改造农村的有效途径,在农村政治改造方面力图实行民主自治制度,在农业经济改造方面试图推行具有企业化和市场化性质的股份合作体制,在农民素质改造方面企图培养初具现代文化科技知识的“新农民”,从而显示了一种比较系统的具有一定现代化意义的农村建设模式,这应该是值得我们深思和认真研究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建设 农村改造 乡村自治 合作社 乡村教育
原文传递
一九二○—一九四○年代中国东南地区的土地占有——兼谈地主、农民与土地革命 被引量:59
7
作者 黄道炫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4-53,共20页
江西、福建是1930年代中国南方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从当时各种调查材料提供的数据综合看,这一地区地主、富农占地约30%,贫雇农占地约20%。就更大规模的东南地区而言,该数据也有相当的代表性。上述数据显示东南地区土地占有不如许多历... 江西、福建是1930年代中国南方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从当时各种调查材料提供的数据综合看,这一地区地主、富农占地约30%,贫雇农占地约20%。就更大规模的东南地区而言,该数据也有相当的代表性。上述数据显示东南地区土地占有不如许多历史著作描绘的那样畸形。从东南农村农民生存状况看,普遍的贫困意味着农村确已酝酿着爆发革命的条件,但在什么情况下发生革命,在什么地方形成革命中心,并不一定必然和当地的土地占有状况相联系,也不能单纯用贫困加以解说。苏维埃革命形成的关键在于中共对农村的历史性介入,是特殊社会政治态势下各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占有 革命 中共 普遍 苏维埃运动 民生 地方 地主 年代 东南
原文传递
党员、党组织与乡村社会:广东的中共地下党(1927—1932年) 被引量:59
8
作者 王奇生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44,共44页
中共向以“严密的组织”和“铁的纪律”著称 ,而 192 7— 1932年间广东的中共地下党却是另一面相 :组织松弛涣散 ,支部有名无实 ,党员缺乏训练 ,入党、离异均甚随便 ;中央的意旨难以贯彻到党组织的末梢 ;经济困窘 ,交通和情报传递迟缓 ... 中共向以“严密的组织”和“铁的纪律”著称 ,而 192 7— 1932年间广东的中共地下党却是另一面相 :组织松弛涣散 ,支部有名无实 ,党员缺乏训练 ,入党、离异均甚随便 ;中央的意旨难以贯彻到党组织的末梢 ;经济困窘 ,交通和情报传递迟缓 ,基层党组织在白色恐怖下的生存和应变能力十分脆弱。参加革命的农民多数是盲目的。一大批农民是在不知党和革命为何物 ,亦不明党的主义和政策的情况下被卷入革命队伍 ,或是出于个人生存需要才投身革命行列。地主的压迫剥削与农民参加革命并不构成必然关联。对大多数农民而言 ,拥护阶级斗争或革命并不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农民的宗族地缘观念浓于阶级和革命意识 ,地方主义和宗族性渗透于基层党组织中。党在力图改造农民的同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 中共地下党 基层党组织 乡村社会
原文传递
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 被引量:45
9
作者 徐秀丽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9-80,共12页
民国时期领域广阔、面貌多样、时间持久、影响深远的乡村建设运动,不仅是农村落后破败的现实促成的,也是知识界对农村重要性自觉体认的产物。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扫盲和文化教育、引进和推广动植物良种、尝试建立农村医疗保健体系... 民国时期领域广阔、面貌多样、时间持久、影响深远的乡村建设运动,不仅是农村落后破败的现实促成的,也是知识界对农村重要性自觉体认的产物。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扫盲和文化教育、引进和推广动植物良种、尝试建立农村医疗保健体系、移风易俗、倡导合作组织、加强农村自卫等方面。乡村建设运动的历史意义,不仅在于可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某些参考,更在于其所遗留的丰富精神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乡村建设 晏阳初 梁漱溟
下载PDF
工人、资本家与国民党——20世纪30年代一例劳资纠纷的个案分析 被引量:48
10
作者 王奇生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18,共16页
20世纪 30年代初期发生在上海的一起劳资纠纷案件 ,引发全沪工人与资本家两大阶级的激烈对垒 ,并激起资本家阶级向国民党党权的严重挑战。此案展示了声称代表“全民”的国民党 ,在应对一场规模宏大的劳资冲突时 ,如何左右为难、两不讨... 20世纪 30年代初期发生在上海的一起劳资纠纷案件 ,引发全沪工人与资本家两大阶级的激烈对垒 ,并激起资本家阶级向国民党党权的严重挑战。此案展示了声称代表“全民”的国民党 ,在应对一场规模宏大的劳资冲突时 ,如何左右为难、两不讨好的尴尬处境 ,及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工人阶级是如何表达自己声音的 ,并提示对当时在“赤化”和“黄色”两大系统之外的工会组织和工人运动尚有进一步探讨的余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人阶级 国民党 代表 工会组织 案件 工人运动 社会弱势群体 年代 资本家 劳资纠纷
原文传递
民国时期县长的群体构成与人事嬗递──以1927年至1949年长江流域省份为中心 被引量:45
11
作者 王奇生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97-115,共19页
国民党执政以后,县长的选任、资格、待遇、出路、职责等,都较帝政时代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随着国家不断向社会基层扩张、渗透,县不再是国家对地方控制和统治的终点,县长也由直接治理百姓的“治事之官”逐渐蜕变为承转公文的“治官之... 国民党执政以后,县长的选任、资格、待遇、出路、职责等,都较帝政时代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随着国家不断向社会基层扩张、渗透,县不再是国家对地方控制和统治的终点,县长也由直接治理百姓的“治事之官”逐渐蜕变为承转公文的“治官之官”。这种变化正是从封建王朝国家体制向近代政党国家体制的转变过程中,国家与社会关系结构变迁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长 长江流域 民国时期 湖北省 国民政府时期 档案馆藏 群体构成 国民党 回避制度 内政部
原文传递
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适应和掌握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的意见 被引量:56
12
作者 张海鹏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1-32,11,共13页
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是中学必修课,是基础教育课程,包括选择性必修教科书在内,都是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础教育中的体现。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是国家事权,是国家规定的由国家统一编写、统一审查、统一使用的... 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是中学必修课,是基础教育课程,包括选择性必修教科书在内,都是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础教育中的体现。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是国家事权,是国家规定的由国家统一编写、统一审查、统一使用的教材。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按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编写,编写中贯彻了高中历史学科五个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编写历史教科书不是学者的个人行为,所以,历史史实的选取必须有权威依据。在编写过程中,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基本建立了自己的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而坚持贯彻历史学科五个核心素养,正是建设高中历史教科书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的核心。为了适应和掌握《中外历史纲要》(上)的教学,用好新教材,教师有必要明晰它的重点、编写思路和编写体例。此外,教学中还要注意依据课程标准,注意与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衔接,注意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党的教育方针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 《中外历史纲要》(上) 教材编写
下载PDF
洗脸——1946年至1948年农村土改中的干部整改 被引量:50
13
作者 黄道炫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9-110,共22页
国共三年内战时期解放区开展的土地改革极大地改变着中国传统的社会政治经济秩序,对中共的领导力和控制力也是一个新的挑战,农村基层干部整改就是其应对这一考验的重要一环。干部整改体现的民主建政愿望、群众意志、反贪廉政诉求、阶级... 国共三年内战时期解放区开展的土地改革极大地改变着中国传统的社会政治经济秩序,对中共的领导力和控制力也是一个新的挑战,农村基层干部整改就是其应对这一考验的重要一环。干部整改体现的民主建政愿望、群众意志、反贪廉政诉求、阶级站队做法,鲜明指示出中共建立一个新社会的理想和要求。其过程和结果,既是中共非同一般的控制力的集中反映,同时又提示出作为正向执政道路迈进的政治力量,面对复杂的社会政治问题,其理论准备和实际经验都尚在积累,对变化中的中国社会的认识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共 土地改革 贪污 整党 民主制度
原文传递
晚清华北的集市和集市圈 被引量:41
14
作者 王庆成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69,共68页
本文利用华北数十州县的方志 ,特别是利用形成于光绪早期的《青县村图》、《深州村图》中的丰富资料 ,对晚清时期华北的集市和集市圈做了较详尽的研究。本文认为 ,华北各州县集市数量参差不一 ,甚至差距很大 ,集市数与州县人口数、村庄... 本文利用华北数十州县的方志 ,特别是利用形成于光绪早期的《青县村图》、《深州村图》中的丰富资料 ,对晚清时期华北的集市和集市圈做了较详尽的研究。本文认为 ,华北各州县集市数量参差不一 ,甚至差距很大 ,集市数与州县人口数、村庄数及土地面积的关系 ,亦无有规则的比率。集市圈即集市与赶集村庄的空间构成 ,所包含的村庄多至近百村 ,少则二三村 ,甚至一村。本文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对美国学者施坚雅关于中国乡村市场和社会结构的理论、公式提出了质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晚清时期 集市 乡村市场 商业经济
原文传递
毛泽东为什么放弃新民主主义——关于俄国模式的影响问题 被引量:47
15
作者 杨奎松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136-151,1,共16页
毛泽东为什么放弃新民主主义——关于俄国模式的影响问题杨奎松1995年春,中央文献研究室出版了《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一年以后,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龚育之在一次会议上,就毛泽东在七大讲话及报告中突出强调中国“需... 毛泽东为什么放弃新民主主义——关于俄国模式的影响问题杨奎松1995年春,中央文献研究室出版了《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一年以后,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龚育之在一次会议上,就毛泽东在七大讲话及报告中突出强调中国“需要资本主义的广大发展”问题,介绍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 社会主义 非资本主义 民族资产阶级 共产国际 中国革命 无产阶级 国民党 共产党人
原文传递
世界经济史中的近世江南:比较与综合观察——回应黄宗智先生 被引量:45
16
作者 彭慕兰 史建云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48,共46页
本文对江南农业和纺织业的劳动生产率及劳动者收入提出了新的估计 ,并与同时期的英格兰进行了比较 ,充分证明了《大分流》一书提出的观点。本文也加强了《大分流》中关于长江三角洲妇女在手工业生产和家庭经济中的作用的论点 ,表明可以... 本文对江南农业和纺织业的劳动生产率及劳动者收入提出了新的估计 ,并与同时期的英格兰进行了比较 ,充分证明了《大分流》一书提出的观点。本文也加强了《大分流》中关于长江三角洲妇女在手工业生产和家庭经济中的作用的论点 ,表明可以从三个不同的起点进行分析并得出同样的答案 ,证明了黄宗智 1 990年著作中对这些现象的解释依据了一系列概念错误和统计错误 ;当统计方面的问题得到纠正后 ,黄的证据实际上支持了本文的结论。因而 ,对于近世中国最发达地区的经济能力的水平和趋势 ,本文给出了比以前更大的确定性 ,扩展了对 1 6— 1 8世纪欧亚大陆一些最重要的经济现象的理解 ,如手工业的发展、劳动的密集度、对劳动及消费的新的“现代”观念的发展 ,以及在农业竭力供养水平空前的人口、而很多区域可耕地接近极限时 ,农业强化带来的成就和问题。本文综合了最新的研究成果 ,论述范围远远超过《大分流》一书 ,包括对现代早期欧洲工作模式及时间利用方面的变化的研究和对德川时期日本的研究 ,这使我们得以把近世江南放在一个符合全球历史的背景中 ,而不是衡量它在多大程度上背离了根本不同的当代世界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宗智 江南 农业 纺织业 欧洲
原文传递
抗战时期中共干部的养成 被引量:51
17
作者 黄道炫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7-50,160,共24页
抗战时期,中共干部的养成卓有成就。民族统一战线的背景,使中共在坚持使用、提拔工农干部的同时,得以放手培养大批知识分子干部,促进干部群体的气质变化及整体提升。和中共革命实践通常都环环相扣一样,抗战时期中共干部的养成也是一个... 抗战时期,中共干部的养成卓有成就。民族统一战线的背景,使中共在坚持使用、提拔工农干部的同时,得以放手培养大批知识分子干部,促进干部群体的气质变化及整体提升。和中共革命实践通常都环环相扣一样,抗战时期中共干部的养成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培训、考核、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多管齐下、交相作用,内的自觉是基础,外的规训是手段,形成动态而非静态、固化而不僵化的干部养成路径。抗战时期,是中共开展整风运动,从思想上、行动上进一步统一、改造全党的关键期,"三八干部"的养成还打上了整风的深深烙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 三八干部 整风 批评与自我批评
原文传递
对施坚雅市场理论的若干思考 被引量:43
18
作者 史建云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70-89,共20页
施坚雅的市场理论在中外学术界影响巨大 ,然而 ,其与中国的实际情况存在差距又是一个十分明显的事实。本文顺着施坚雅的思路 ,采用同样的规则 ,对其市场空间模型、密集循环过程、市场社区理论等 ,设想出了一些不同的可能性 ,探讨了理论... 施坚雅的市场理论在中外学术界影响巨大 ,然而 ,其与中国的实际情况存在差距又是一个十分明显的事实。本文顺着施坚雅的思路 ,采用同样的规则 ,对其市场空间模型、密集循环过程、市场社区理论等 ,设想出了一些不同的可能性 ,探讨了理论抽象与实证研究的差异。不是解读 ,不是批评 ,不是质疑 ,也不是商榷 ,只能说是对一些问题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坚雅 市场理论 市场空间模型 密集循环过程
原文传递
50年来的中共党史研究 被引量:46
19
作者 杨奎松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178-202,共25页
关键词 中共党史研究 毛泽东 陈独秀 共产国际 西路军 历史研究 马克思主义者 张国焘 学术研究 皖南事变
原文传递
陈独秀与共产国际——兼谈陈独秀的“右倾”问题 被引量:41
20
作者 杨奎松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71-120,共67页
在中国共产党内,是谁最早提出中国革命“两步走”的?是谁反对无条件支持国民党,最早主张向国民党右派宣战的?是谁起草了中共四大决议,并在其中高唱无产阶级领导地位的?本文认为都是陈独秀。既然如此,那么陈独秀为什么又有所谓三... 在中国共产党内,是谁最早提出中国革命“两步走”的?是谁反对无条件支持国民党,最早主张向国民党右派宣战的?是谁起草了中共四大决议,并在其中高唱无产阶级领导地位的?本文认为都是陈独秀。既然如此,那么陈独秀为什么又有所谓三次“大让步”,有所谓《汪陈联合宣言》呢?本文深入考察共产国际特别是苏共中央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和当时国共关系的实际状况之后,认为陈独秀未必应当为此承担多少责任。陈独秀1927年确实反对过工农运动“过火”,但这种反对是不是完全错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独秀 共产国际 中共中央 维经斯基 鲍罗廷 右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