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91篇文章
< 1 2 2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 被引量:318
1
作者 The Anyang Archaeological Team, IA, CASS 《考古学报》 1979年第1期27-157,共140页
一九六九年五月至一九七七年五月,我队配合安阳市的基本建设,在殷墟西区进行了大规模的钻探和发掘。在钻探近三十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了一千零三座殷代墓葬,五座殷代车马坑,二百余座战国至宋元时期的墓葬。其中有六十四座殷代墓和少... 一九六九年五月至一九七七年五月,我队配合安阳市的基本建设,在殷墟西区进行了大规模的钻探和发掘。在钻探近三十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了一千零三座殷代墓葬,五座殷代车马坑,二百余座战国至宋元时期的墓葬。其中有六十四座殷代墓和少数晚期墓葬,因被盗破坏或墓坑浸在水中,未能进行发掘以外,共发掘九百三十九座殷代墓葬,五座殷代车马坑,以及近二百座战国及以后的墓葬。本报告是这次发掘的九百三十九座殷代墓葬和五座车马坑的全部资料。战国至宋元时期的墓葬资料,将另文报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层台 腰坑 填土 图版 发掘报告 墓葬分期 考古学 随葬品 殷墟 车马坑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农业的形成过程——浮选出土植物遗存证据 被引量:167
2
作者 赵志军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3-84,共12页
中国是世界古代农业起源中心区之一。一般认为,中国的农业起源可以分为两个发展脉络,一是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稻作农业起源;二是分布在中国北方地区的旱作农业起源。近些年来由于浮选法的普遍应用,从全国各地考古遗址浮选出土了... 中国是世界古代农业起源中心区之一。一般认为,中国的农业起源可以分为两个发展脉络,一是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稻作农业起源;二是分布在中国北方地区的旱作农业起源。近些年来由于浮选法的普遍应用,从全国各地考古遗址浮选出土了数量惊人的植物遗存,其中包括稻、粟、黍、大豆、小豆、小麦、大麦、荞麦等各种农作物遗存,为探讨中国古代农业的形成过程提供了直接的实物资料。研究结果显示:距今10000年前后,在中国南方和北方同时出现了植物耕作行为,标志着农业经济已经在孕育中;距今8000年前后,在中国南方和北方都发现了早期农业生产的考古证据,当时的生业形态表现为以采集狩猎(或采集渔猎)为主、以农耕生产和家畜饲养为辅的特点;距今6500年前后,北方旱作农业率先完成了由采集狩猎经济向农业经济的转变过程;距今6000~5000年间,长江中下游地区也相继完成了向稻作农业的转变;距今4000年前后,北方旱作农业又发生了一次重大转变,外来的小麦逐步取代本土的小米成为旱作农业的主体农作物,从此奠定了“南稻北麦”的中国农业生产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作农业 北方旱作农业 形成过程 浮选结果
原文传递
1978—1980年山西襄汾陶寺墓地发掘简报 被引量:164
3
作者 高炜 李健民 《考古》 1983年第1期30-42,100-103,共17页
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的发掘工作,是从1978年春季开始的,根据遗址内涵所反映的文化面貌,初步认为是中原龙山文化的一个地域性变体,定名为"陶寺类型"。墓地位于遗址东南隅(图一),据目前勘察,面积在三万平方米以上。这处墓地,于... 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的发掘工作,是从1978年春季开始的,根据遗址内涵所反映的文化面貌,初步认为是中原龙山文化的一个地域性变体,定名为"陶寺类型"。墓地位于遗址东南隅(图一),据目前勘察,面积在三万平方米以上。这处墓地,于1978年秋季开始发掘,至1980年底,已进行五个季度的田野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龙山文化 图版 随葬品 墓葬 陶器 居住遗址 发掘 山西省 文化面貌 出土
原文传递
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147
4
作者 杨虎 朱延平 +1 位作者 孔昭宸 杜乃秋 《考古》 1985年第10期865-874,961-962,共12页
1982年秋冬,敖汉旗文化馆和我队,于该旗东南部进行文物考古普查工作时,发现在兴隆洼遗址上散布一种厚胎夹砂陶罐,及陶钵等残片,其上饰有压印复合纹饰,不同于已知考古文化的同类陶器。该遗址面积较大,
关键词 兴隆洼文化 内蒙古敖汉旗 文化遗址 红山文化 陶器 新石器时代 文化遗存 考古文化 纹饰 文化馆
原文传递
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聚落遗址1992年发掘简报 被引量:143
5
作者 杨虎 刘国祥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26,52+97-101,共32页
兴隆洼聚落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地处大凌河支流牤牛河上游右岸一东西向低丘岗地上。1983至1986年度,我队曾先后对此遗址进行过四次发掘,共清理房址60余间,获得一批实物资料。在1985年发表的简报中正式提出兴隆... 兴隆洼聚落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地处大凌河支流牤牛河上游右岸一东西向低丘岗地上。1983至1986年度,我队曾先后对此遗址进行过四次发掘,共清理房址60余间,获得一批实物资料。在1985年发表的简报中正式提出兴隆洼文化的命名。为了搞清聚落的整体布局。并对兴隆洼文化及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我队于1992年7月至10月又进行了第五次大规模发掘。此次发掘区位于遗址的西部,共揭露面积1万余平方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隆洼文化 聚落 内蒙古敖汉旗 遗址 发掘简报 墓葬 灰褐色 西北部 图版 居住
原文传递
1967年长安张家坡西周墓葬的发掘 被引量:132
6
作者 The Fengxi Archaeological Team, IA, CASS 《考古学报》 1980年第4期457-502,535-546,共58页
陕西长安县张家坡村位于沣河中游的西岸,是所传丰邑范围内的一处重要遗址,有着极为丰富的西周时期的居住遗存和墓葬、车马坑等。1955年以来,我们在这里连续进行了相当规模的发掘工作,并发表了有关工作的报告和简报。1967年,我们又一次... 陕西长安县张家坡村位于沣河中游的西岸,是所传丰邑范围内的一处重要遗址,有着极为丰富的西周时期的居住遗存和墓葬、车马坑等。1955年以来,我们在这里连续进行了相当规模的发掘工作,并发表了有关工作的报告和简报。1967年,我们又一次在张家坡进行发掘。这次发掘的主要任务是配合清理墓葬,发掘工作从4月初开始,一直延续到12月,历时8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马坑 西周墓葬 标本 图版 发掘报告 陶器 发展序列 随葬器物 二层台 西周晚期
原文传递
青海喇家遗址史前灾难事件 被引量:108
7
作者 夏正楷 杨晓燕 叶茂林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200-1204,共5页
通过对位于黄河上游甘青交界处官亭盆地的喇家遗址及其周边地区一些地质现象的观察,发现当时该地区发生了以黄河异常洪水和地震为主,并伴有山洪爆发的群发性自然灾害,这场自然灾害导致了喇家遗址的毁灭,其中黄河异常洪水可能是史前人类... 通过对位于黄河上游甘青交界处官亭盆地的喇家遗址及其周边地区一些地质现象的观察,发现当时该地区发生了以黄河异常洪水和地震为主,并伴有山洪爆发的群发性自然灾害,这场自然灾害导致了喇家遗址的毁灭,其中黄河异常洪水可能是史前人类遭受灭顶之灾的主要元凶。喇家遗址灾难事件及其原因的研究,不但有助于加深对4 kaBP前后黄河上游地区环境演变的认识,而且对于揭示自然灾害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也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喇家遗址 齐家文化 史前灾难事件 群发性自然灾害
原文传递
二里头遗址聚落形态的初步考察 被引量:116
8
作者 许宏 陈国梁 赵海涛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23-31,共9页
Recently the Erlitou Archaeological Team, IA, CASS, has given the priority of their field work to research into the settlement pattern of the Erlitou site. Through more than four years of systematic survey, drilling a... Recently the Erlitou Archaeological Team, IA, CASS, has given the priority of their field work to research into the settlement pattern of the Erlitou site. Through more than four years of systematic survey, drilling and selective excavation, with the previous achievements in field archaeology combined, they have got further understanding on the structure, layout and other problems of the site.The present paper makes a systematic discussion on the limits, present conditions and mini-environments of the site, as well as its general layout, the road network in the central area,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vestiges in the palace-city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settl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里头遗址 聚落形态 布局结构 遗物 文物考古
原文传递
古人类食物结构研究 被引量:117
9
作者 张雪莲 王金霞 +1 位作者 冼自强 仇士华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62-75,共14页
This is a study of ancient man's diet by means of the isotopes ^13C and ^15N analysis method.A set of experiment conditions for N2 collection with the element analyser has been established through experiments, whi... This is a study of ancient man's diet by means of the isotopes ^13C and ^15N analysis method.A set of experiment conditions for N2 collection with the element analyser has been established through experiments, which brought initial results to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ethod in archaeology.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n the relative situation of ancient man's meat eating has been made for some archaeological sites, such as Inner-Mongolia Xinglongwa, Qinghai Shangsunjia and Xingjiang Yanbulake. It is the first example of this research.Meanwhile, results of ^13C analysis have also been acquired for the first time from a series of sites, including the Yin Ruins, Western Zhou Liulihe, Kayao culture Shangsunjia,Xinglongwa, and Zhejiang Hemudu. This froms a basis for studying the components of the then people's staple fo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 ^13C ^15N 古人类 食物结构
原文传递
登封王城岗遗址浮选结果及分析 被引量:114
10
作者 赵志军 方燕明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8-89,I0015-I0016,共14页
王城岗遗址包含有自龙山晚期至春秋时期基本连续的文化堆积,应用浮选法从中发现了丰富的古代植物遗存,包括有粟、黍、稻谷、小麦和大豆五种农作物品种。本文通过对浮选结果的量化分析,认识和了解当地农业生产特点及其变化规律,为深入探... 王城岗遗址包含有自龙山晚期至春秋时期基本连续的文化堆积,应用浮选法从中发现了丰富的古代植物遗存,包括有粟、黍、稻谷、小麦和大豆五种农作物品种。本文通过对浮选结果的量化分析,认识和了解当地农业生产特点及其变化规律,为深入探讨古代农业发展与华夏文明起源之间的关系提供新的资料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城岗遗址 浮选结果 古代农业 中华文明
原文传递
内蒙古敖汉旗小山遗址 被引量:112
11
作者 杨虎 朱延平 《考古》 1987年第6期481-506,577-580,共30页
小山遗址(即兴隆洼Ⅳ号遗址),位于赤峰市敖汉旗东南边缘宝国吐乡兴隆洼村东1.3公里(直线距离,下同)。1982年秋冬敖汉旗文化馆(1984年建旗文物管理所)和我队在该旗东南部进行文物考古普查工作时发现这处遗址,次年我队作过复查(图一)先后... 小山遗址(即兴隆洼Ⅳ号遗址),位于赤峰市敖汉旗东南边缘宝国吐乡兴隆洼村东1.3公里(直线距离,下同)。1982年秋冬敖汉旗文化馆(1984年建旗文物管理所)和我队在该旗东南部进行文物考古普查工作时发现这处遗址,次年我队作过复查(图一)先后采集到一些压印几何纹和竖压横排短"之"字形线纹陶片,压削石器的石核、窄石片,以及磨制石斧和耜等。以前虽然在教来河中游、西拉木伦河中游及老哈河中游等地,采集过这类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何纹 内蒙古敖汉旗 文化遗址 陶器 纹饰 文物考古 红山文化 磨光 石器 字形
原文传递
论中国新石器时代居民获取肉食资源的方式 被引量:106
12
作者 袁靖 《考古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22,共22页
Two kinds of animal remains have been found on Neolithic China sites: domesticated and wild. The former include those of pigs, dogs, chickens, cattle and sheep; the latter belong to the sika deer, Bavid’s deer, river... Two kinds of animal remains have been found on Neolithic China sites: domesticated and wild. The former include those of pigs, dogs, chickens, cattle and sheep; the latter belong to the sika deer, Bavid’s deer, river deer, muntjac, red deer, roe deer, tiger, wolf, racoon dog, bear, badger, monkey, rabbit, bamboo rat, various kinds of fish and so on. Throug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es of bones from Neolithic sites the author learns that the remains of domesticated and wild animals in different regions and sites vary in proportion, which shows the existence of different meat--acquiring patterns at that time. Northeast China, Inner Mongolia, the upper and middle Huanghe River valley, the Huanghe-Huaihe region, the Changjiang Three Gorges area, the Changjiang delta and South China all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which can be summed up and classified into three patterns: dependent, elementary animal domestication, and advanced animal domestication. When the three patterns are lined up in the above order, a model of meat-acquiring in Neolithic China is formed, which demonstrates the basic developmental process of meatacquiring in Neolithic China.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sequential changes of meat-acquiring patterns from completely depending on hunting via supply partly by elementary animal domestication to relying mainly on domesticated animals always happened and developed under the restriction by surrounding natural resources. Therefore, this process can be summed up in a theory of passive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动物 家养动物 中国新石器时代 动物骨骼 姜寨遗址 新石器时代遗址 长江三角洲地区 动物总数 研究者 黄淮地区
原文传递
中国文明腹地的社会复杂化进程——伊洛河地区的聚落形态研究 被引量:100
13
作者 陈星灿 刘莉 +2 位作者 李润权 华翰维 艾琳 《考古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1-218,共58页
一、前言中国古代文明起源是世界考古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最近几十年的一系列考古发现更引起国际学术界对这个课题的广泛关注。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复杂社会是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许多地区发展起来的,但是其中大部分都在约公元前2000年... 一、前言中国古代文明起源是世界考古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最近几十年的一系列考古发现更引起国际学术界对这个课题的广泛关注。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复杂社会是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许多地区发展起来的,但是其中大部分都在约公元前2000年前后衰落了。与此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洛河地区 中华文明 社会复杂化进程 聚落形态 考古研究 巩义市 伊洛河盆地 人口 社会政治整合 手工业 古环境 古生态 坞罗河流域 干沟河流域 地质考古学
原文传递
山西襄汾陶寺城址2002年发掘报告 被引量:102
14
作者 严志斌 何驽 《考古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07-346,i0,共41页
2000年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发现了陶寺文化中期城址城墙,在对城圈及城内布局的进一步探寻过程中,于2001年在城内又发现数段墙址,经过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的进一步调查、钻探和发... 2000年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发现了陶寺文化中期城址城墙,在对城圈及城内布局的进一步探寻过程中,于2001年在城内又发现数段墙址,经过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的进一步调查、钻探和发掘,最终确定了陶寺中期城址之前陶寺文化早期城址的存在。2002年的田野考古发掘主要是解剖早期城墙,发掘早期城址内房基及灰沟、陶寺文化中期墓地。本文发布前两项发掘所得主要资料,中期墓地的材料因尚在修复整理中,拟另文刊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 襄汾县 陶寺遗址 中国 文物考古
原文传递
小麦传入中国的研究——植物考古资料 被引量:104
15
作者 赵志军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4-52,共9页
小麦起源于西亚,后传入中国,并逐步地取代了粟和黍两种小米,成为了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主体农作物,形成了现今中国"南稻北麦"的农业生产格局。目前已见报道的有关早期小麦遗存的考古发现多达数十例,这些新发现的考古证据显示,... 小麦起源于西亚,后传入中国,并逐步地取代了粟和黍两种小米,成为了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主体农作物,形成了现今中国"南稻北麦"的农业生产格局。目前已见报道的有关早期小麦遗存的考古发现多达数十例,这些新发现的考古证据显示,至迟在距今4000年以前小麦已经传入到中国境内,而且很有可能早至距今4500年。考古证据还揭示,小麦传入中国至少有两个途径,即草原通道和绿洲通道。草原通道的传播路线是:西亚—中亚—欧亚草原诸青铜文化—中国北方文化区—黄河中下游地区;绿洲通道的传播路线是:西亚—中亚—帕米尔高原—塔里木盆地南北两侧的绿洲—河西走廊—黄土高原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传播 植物考古 欧亚草原
下载PDF
植物考古学的田野工作方法——浮选法 被引量:102
16
作者 赵志军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80-87,共8页
越来越多的考古工作者在发掘过程中有意识地寻找和研究古代植物遗存,而浮选法是发现和获得古代植物遗骸的最为有效的手段,也是与田野考古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植物考古学田野工作方法。本文系统地介绍了浮选法的原理、浮选设备的制造和操... 越来越多的考古工作者在发掘过程中有意识地寻找和研究古代植物遗存,而浮选法是发现和获得古代植物遗骸的最为有效的手段,也是与田野考古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植物考古学田野工作方法。本文系统地介绍了浮选法的原理、浮选设备的制造和操作过程、浮选样品的采集方法以及浮选工作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选法 植物考古学 田野工作方法 仪器设备 采样方法
原文传递
城:夏商时期对自然资源的控制问题 被引量:99
17
作者 刘莉 陈星灿 《东南文化》 2000年第3期45-60,共16页
本文主要从中心——周边系统相互关系的角度探讨了晋南地区两个商城的政治经济活动,特别是跨地域的控制和运输重要自然资源的问题,并认为聚落形态的变化尤其是城的兴衰,应从政治、经济系统的角度考察。在中国早期国家发展阶段,政治... 本文主要从中心——周边系统相互关系的角度探讨了晋南地区两个商城的政治经济活动,特别是跨地域的控制和运输重要自然资源的问题,并认为聚落形态的变化尤其是城的兴衰,应从政治、经济系统的角度考察。在中国早期国家发展阶段,政治中心从周边地区掠取重要自然资源战略的改变,往往会影响人口的移动和城市的兴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商时期 晋南地区 自然资源
下载PDF
赤峰西水泉红山文化遗址 被引量:100
18
作者 刘晋祥 杨国忠 《考古学报》 1982年第2期183-198,265-266,共18页
阴河与召苏河自西北来,均注入英金河。两河河口之间是宽约3公里的一座土山岗,山岗高出河面约35米。西水泉村座落在召苏河西岸山岗的东侧坡下,南距赤峰市约9公里。遗址位于村西山岗的东侧坡上,高出河面约15—30米。岗上已造林固沙多年,... 阴河与召苏河自西北来,均注入英金河。两河河口之间是宽约3公里的一座土山岗,山岗高出河面约35米。西水泉村座落在召苏河西岸山岗的东侧坡下,南距赤峰市约9公里。遗址位于村西山岗的东侧坡上,高出河面约15—30米。岗上已造林固沙多年,树林里滞留着很厚的流沙。在树林以外的地方,地面剥蚀严重,一些石器和陶片暴露在地面上。从黄色耕土面上可看到一片片的灰土痕迹。我们发掘的三个地点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山文化 文化遗址 夏家店下层文化 陶器 水泉 赤峰 考古学 口径 采集 细石器
原文传递
北京琉璃河1193号大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98
19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20-31,97-99,共15页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原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合作组成的琉璃河考古队,自1981年以来对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遗址的西周墓地进行了科学的发掘,前后共清理了二百余座墓葬,其中包括有带墓道的大型墓和无墓道的中、小...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原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合作组成的琉璃河考古队,自1981年以来对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遗址的西周墓地进行了科学的发掘,前后共清理了二百余座墓葬,其中包括有带墓道的大型墓和无墓道的中、小型墓等,获得出土遗物数千件。这些资料,目前正在整理之中。为迎接新中国成立四十周年,北京市举办了考古新成果展览。我队为了配合这次展览,送展了近几年来发掘出土的青铜器多件,其中包括这座西周大墓出土的两件长铭铜器。由于这两件铜器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重视,这里将有关这座墓葬(编号为1193)的情况先作介绍。关于该墓的详细情况,将在正式发掘报告中和其它墓葬一并发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市 出土 长方形 墓葬 琉璃 二层台 发掘简报 新成果 图版 西周时期
原文传递
陶寺城址发现陶寺文化中期墓葬 被引量:95
20
作者 何驽 严志斌 宋建忠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3-6,共4页
Tomb No.22 in Area Ⅱ of the Taosi walled-town, Xiangfen, Shanxi, was excavated in 2002. The tomb is 5m long, 3.65m wide and 7m deep. It is dated to the middle Taosi period (2100-2000BC), Although it was destroyed in ... Tomb No.22 in Area Ⅱ of the Taosi walled-town, Xiangfen, Shanxi, was excavated in 2002. The tomb is 5m long, 3.65m wide and 7m deep. It is dated to the middle Taosi period (2100-2000BC), Although it was destroyed in the late Taosi period, 72 funeral objects remain in the tomb pit and coves, including eight painted pottery vessels, 18 jades, 25 lacquered articles, eight groups of bone arrowheads, two baskets, ten pigs'skeletons, and one huge boar mandible. The discovery of this rich tomb helps us to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the walled-town of the middle Taosi peri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寺城址 山西 墓葬形制 出土器物 彩绘陶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